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對水城縣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思考

對水城縣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思考

對水城縣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思考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農業局 樑成效 大專高級畜牧師 郵編553600 E一mail:LCXZASD @Q1554740053)

提要:發展農業產業化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深入分析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突出問題,積極探索解決之道,對於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繁榮農村經濟,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本文從剖析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通過對我縣在發展農業產業化中的大膽嘗試面臨的問題等方面的深度分析,總結其在創新土地流轉模式、轉移農村勞動力、破解投資融資難題等方面的成功經驗,進而提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理念、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對策建議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造福水城人民

農業產業化給人民帶來巨大效益,經濟的發展給全縣各方面的進步提供了堅實的後盾。曾經落後的鄉村如今已經踏上了繁榮的開闊之路。回首過去,審視現在,展望未來,水城縣的前途充滿光明。現代農業的建設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農民收入得到提高,農民的消費結構得到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步入了新的新層次。農民羣衆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在形成,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人居環境得到優化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道路、飲水、垃圾、污水、糞便處理等五個方面的建設,以及實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農村防災體系建設等惠農工程。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正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農民羣衆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斷增強,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真正當家作主,不斷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活動的目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產業化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成功的經驗是,依託本地資源,開發特色產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找一條適合本縣發展的道路。產業結構要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爭取低投入高產出。要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要培養專業人才。只有懂科學會技術,才能真正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方針,才能走上新農村道路。總體看來,經濟文化發展都在沿着正確的軌道在慢慢尋找爲人民謀求幸福之路,由於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深入,經濟急速上升,農民的生活也豐富多彩,越來越多的涉及到了精神層次的追求,逐步發展步入小康。

二、發展農業產業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現行農村經營體制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凸顯五大矛盾。一是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與社會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二是農戶經營規模狹小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矛盾;三是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矛盾;四是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與就業門路狹小之間的矛盾;五是農業部門分割與農業的進一步發展的矛盾。由此,如何積極改革農村經營體制,大力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爲農村綜合改革中最爲迫切和主要的問題。農業產業化,作爲水城等地區在農村綜合改革實踐中的大膽探索和創造,於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萌芽和逐步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爲導向,以經濟效益爲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爲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以利益爲聯結紐帶,發揮資源產業優勢,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造傳統的自給半自給的農業和農村經濟,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重大變革,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佈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市場連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八是企業化。即生產經營管理企業化。不僅農業產業的龍頭企業應是規範的企業化運作,而且其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爲了適應龍頭企業的工商業運行的計劃性、規範性和標準化的要求,應由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發展,要求加強企業化經營與管理。農業產業化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關鍵是發展龍頭企業。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區域佈局結構趨同、農產品品種結構失衡、標準化生產水平低是制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因素。必然高投入,低產出,經濟效益低。

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推動,農業資源配置逐步向優勢產區和重點產業聚集,農業生產質量顯著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發展農業產業化是積極轉移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重要途徑。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着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富餘數量會進一步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快速增長不僅嚴重影響農民增收,而且還會形成新的社會不安定因素。開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成爲農村改革道路上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生產向產前和產向後延伸,整合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可就地直接轉移大量農村勞動力。同時,農業產業化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可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傳統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從而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增加農民收入。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是推進農業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質就是用先進技術發展農業、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管理農業、用科學理念指導農業,全面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既能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又能充分借用外部的資源,擴大農業的總體規模,突破產業、區域和所有制的界限,改變農業單純從事原料生產的弱勢地位,提高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效益。農業經濟形態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轉變,農民生產模式由單家獨戶經營向有組織的合作經營和依託龍頭闖市場轉變,農業發展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

(四)發展農業產業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既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其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業。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必然要求破除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思維定勢,用工業化的思路、理念、機制和辦法,不斷優化城鄉資源配置,使農村的土地、勞動力、農產品等資源優勢轉化爲市場優勢,使城市的技術、資本、人才優勢轉化爲農村的現實生產力,帶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正是有效整合城鄉生產要素,促進城市資源下鄉,農業經營進城的重要紐帶。其產業鏈條涵蓋三次產業,可通過發展第一產業,拉動第二產業,帶動第三產業,實現三次產業互動發展,從而爲逐步縮小城鄉差別,改善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開拓一條有效路徑。

三、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土地流轉問題

農業產業化要求通過一定的利益連接機制,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實現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流轉就是推動土地適度集中,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目前農村土地流轉仍然然存在四大制約因素。

1、土地流轉制度不健全。儘管現行法律明確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但對於轉讓的範圍、形式、程序、價格、管理等等,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對於如何在土地流轉中保護農民的利益缺乏明確、有效措施。

2、農地的保障功能仍較明顯。一方面,人口壓力的長期性及城市化的滯後性,使得農村土地實際上承擔着農村的社會保障功能,難以按照市場經濟規則流動。另一方面,離土進城的農民絕大多數從事臨時僱傭工作,被排除在城市社會保障之外,仍將土地作爲最後保障,加之幾千年來農耕文化的深刻影響,部分農民戀土情結較深,即使無力耕種也不願轉讓。大量農民滯留在農村,形成土地流轉的重要制約因素。

3、市場中介組織匱乏。一方面,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匱乏,土地流轉的自發性、隨意性、盲目性大;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經營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土地流轉合同不規範,損害農民利益的事時有發生,影響了土地流轉的速度、規模和效益,不利於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4、土地交易成本過高。當前農村土地流轉時明顯具備專用性投資: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生產時,必須要進行相關的前期投資,如進行土地整治、水利配套等;不確定性:農戶土地權益在現行土地制度下具有不確定性;交易頻率高:分散經營的農戶爲進行土地流轉,必須進行一對多或是多對多的談判,交易頻率高。因此,交易成本較高,導致農戶對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受到抑制,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深入發展。

(二)體制機制問題

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但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起來的農業管理服務體制卻依然存在,制約農業產業化深入發展。

1、小規模分散生產製約規模效益。現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按人口與土地級差平均分配地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土地。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採取多種經營以分散風險,家庭經營兼業化、多樣化,呈“小而全”的生產格局。這勢必導致土地集中利用率低,生產規模難以擴大,阻礙規模生產,制約規模效益。

2、現行土地經營體制和戶籍制度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生產資源優化配置。土地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但現行的過於分散的農村土地經營體制增加了實現規模經營的成本,加之受行政區劃的影響,難以形成跨鄉鎮、跨區縣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難以形成聯片開發的規模優勢。同時,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加大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成本,使大量農民離土不離鄉,不願放棄土地承包權,影響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

3、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制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生產的縱向一體化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相互協作,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然而現實情況是,農業產業的一、二、三產業,產、供、銷各環節分別由政府的不同部門管理,且相互之間缺乏協調機制,致使農業產業鏈條被人爲分解。主管部門往往以抓生產保產量爲主,追求產量的最大化,而不是按市場規律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時,受利益驅動,各地爭上項目,造成重複建設,產業結構趨同,嚴重影響農業產業的比較效益。

4、農村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勞動力是經濟活動中最能動、最積極的因素, 高素質的勞動者可以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使產出量增加,品質提高,相應提高農業投入產出比。與此同時,高素質農村勞動力有利於促進勞動力均衡地向社會二、三產業轉移, 從而實現社會產業結構協調發展。但長期以來,城鄉教育發展機制存在較大差異,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導致農村辦學規模、教學設備、師資配備等方面均不能適應形勢的要求,影響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同時,農業人才流失現象突出。一方面,農業技術人才大量集中在縣鄉鎮,卻往往由於部門交流、競爭上崗等原因進入行政崗位,“好鋼用在刀背上”,發揮不了自身特長。另一方面,二、三產業憑藉比較優勢,吸引農技人才流入城市,使人才大量流失。人才缺乏已成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突出制約因素。

(三)發展模式問題

按照參與主體和內在連接機制,可以將現有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概括爲“龍頭帶動型”、“主導產業帶動型”等模式。在實踐中,各種模式共同發展,均發揮了突出的積極作用。但是,幾種通行模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亟待發展創新。

1、龍頭帶動型。以龍頭企業爲主, 圍繞一項或多項產品, 形成“公司 + 農戶”的產銷一體化經營組織,通過龍頭企業作支撐, 帶動農民實現規模經營,達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目的。這種類型是目前最廣泛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但該模式存在明顯的侷限性:一是公司、農戶雙方實力懸殊,主體地位不對稱,農戶的合理利益訴求往往得不到充分表達,不利於保護農民利益。二是雙方以產銷合同爲聯結紐帶,容易因爲市場價格波動引發產銷的相互違約行爲,組織形式缺少穩定的長效機制。

2、主導產業帶動型。以“名、優、新、特”產品開發爲目的,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名優產品入手, 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 對那些資源優勢最突出、經濟優勢最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加快發展,形成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銷一體化經營。這種模式適用於資源獨特, 能大量生產各種名特優農產品的地區。其缺陷在於,對資源稟賦要求較高,在廣大農村不具普適性。

3、示範農戶帶動型。通過發展典型示範大戶的方式,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具有輻射影響力的產業,通過影響和帶動更多的農戶自願參與到該產業開發上來,不斷擴大產業開發的規模。示範農戶作爲農村家庭經濟發展的示範樣板,在很大程度上對產業開發規模化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輻射與引導作用。該模式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一是農產品生產仍然分戶進行,難以產生規模效益。二是示範農戶缺乏技術開發、經營規模和市場推廣方面的實力,很難樹立和維護自己的產業品牌,參與的農戶也因爲單家獨戶缺少產前、產中、產品的服務體系,最終也不能從根本上突破傳統農業模式的限制。

4、現代農業示範區帶動型。選擇農業高新技術密集的優勢地區爲平臺,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區,具有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科技、高效益的特點及生產、示範、帶動和服務四個功能,對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起到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該模式在項目建設、爭取國家財力與政策支持以及高科技示範輻射等方面極具優勢。其缺陷在於:一是需由政府行政推動,增加了管理成本。二是對科技、人才等要素有很高要求,對後發地區無明顯推廣價值。

因此,在實踐中,需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各種模式的優勢,並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模式。

(四)投融資問題

完善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機制,既是拓展農業投入渠道的必然要求,又是農業產業化深入發展的現實需要。實踐表明,農業資金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已成爲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1、政府投資不足,結構不合理。據統計,發達國家財政支農資金佔財政總支出比重平均值爲15%左右,而直到“十一五”期間,我國投入支出比例不足15%,水城僅爲0.7%左右;同時,農業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問題比較突出。各項農業事業費用支出比重大,支援農業生產支出比重小;用於水利設施、生態工程建設項目投資多,用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中小型公益項目投資少;在扶貧賑災方面投入多,農業基礎性設施建設投入少;利用現有資源的項目投入多,後備資源開發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投入少。

2、信貸資金投入總量不足,投入比例不協調。一是貸款總量不足。農業政策性貸款投向種糧等流通領域的總量較大,投向農業生產經營和開發的比重較小;在貸款期限上,以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爲主,中、長期大額貸款少。三是貸款難。部分農業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抵押資產有限,加之農村金融網點日漸萎縮,導致農業產業化經營融資困難。

3、農戶資金投入積極性不高,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傳統農業生產經營高投入,低產出,比較效益低,嚴重影響農戶對農業的資金投入積極性和投入強度,農村資金外流嚴重。

四、在探索試驗中建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模式

農業產業化要深入發展,必須在優化土地流轉方式,突破體制體制障礙,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破解投融資難題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創新,開拓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新途徑。爲此,我縣在統籌城鄉發展改革試驗中探索建立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模式。

水城縣在符合中央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前提下組建的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公司或合作社,是一個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資金爲紐帶、以發展種養植業爲目標而建立的農業經濟組織,這種經營方式既實現了土地使用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又創新了農業經營體制,既實現了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與現代農業順利對接,又促進了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

改變了傳統的“分戶”經營形式,破解了農村土地流轉難題,推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爲發展現代農業開闢了一條新路子。當前,農村土地所有權屬於集體,經營權屬於農民,實行“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的經營模式,土地流轉難,生產效率低、集約化程度低、農產品商品率低。採取大戶租賃、公司獨資經營等模式實現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不能解決農民持續增收問題;採取契約合作模式(公司+農戶)容易導致違約風險,影響合作的穩定性,並且由於合作雙方(公司、農戶)實力懸殊,不利於保護農民利益。公司將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變農民爲股民,在農民和公司之間建立了一種穩固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從根本上克服了其他組織模式的缺陷,探索出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有效路徑,得到了農民羣衆的高度認可。同時,通過集中土地實行公司化經營,突破了“小農”經濟的桎梏,解決了農村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爲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農產品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產掃清了障礙,有利於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了農業融資渠道,爲統籌城鄉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子。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就是要優化城鄉資源配置,使農村土地、勞動力、農產品等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使城市工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轉化爲農業生產的現實生產力。公司對農民土地集中管理,實現規模經營,提高了生產效率。不但青壯年農民懷揣“股權證”安心外出創業,不少留守婦女、老人也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進城務工。具備融資資格,爲城市工商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拓寬了渠道。公司充分保護農民利益,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爲新農村建設開闢了一條新路子。農民土地入股經營,使農民的長遠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農民的股權不會因土地的流轉而流失,股東的收益與公司效益始終呈“水漲船高”的正比關係。公司建立了農民和公司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促使農戶把公司的發展壯大作爲共同的奮鬥目標,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用農民自己的話說“這是我們自己的公司,公司有我一份”。同時,公司用共同的事業吸引股東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公司經營和管理中去,接受現代企業文化的薰陶,逐漸形成誠實守信、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有力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

五、關於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對策建議

(一)更新農業產業化發展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抓農業產業化的重中之重是更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拓寬發展思路,更新發展理念,以發展理念的更新來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1.堅持用現代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產業化。破除傳統觀念和小農意識的束縛,把工業化理念落實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各個環節之中,用現代工業的發展思路來指導農業產業化,用現代工業的生產方式來經營農業產業化,用現代工業的管理模式來組織農業產業化,着力培育優勢農業產業,着力培植支柱產業基地,着力發展規模經營,着力提高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

2.堅持用市場化理念發展農業產業化。牢固樹立市場觀念,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經濟效益爲中心,圍繞市場抓生產,抓好生產促市場。一方面,抓好“有形市場”。大力建設農產品交易市場,爲農產品的順利流通提供有效平臺。另一方面,抓好“無形市場”。積極培育發展農產品流通大戶和流通組織,不斷提高經營能力和經營責任,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在各大中城市設立營銷窗口,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

3.堅持用信息化理念發展農業產業化。以信息化爲載體,把現代信息技術、方法和智能工具充分運用於農業產業化經營全過程,實現農業產業佈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度發展。

4.堅持用城鎮化理念發展農業產業化。樹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大城鎮規模,做強城鎮實力,繁榮農產品流通市場,承接農村人口轉移,變農民爲市民,減少農民,轉移農民。

(二)健全農業產業化政策制度

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的重要作用是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培育和規範市場,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運用宏觀調節手段爲農業產業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完善土地流轉政策。明確農民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主體地位。規範土地流轉合同,規範合同格式,明確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加強對土地流轉的調控。採取轉讓許可證的辦法,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和流轉,並儘快完善產權登記制度,逐步形成城鄉地政一體化管理。建立農地資產評估體系,科學評價農用土地價值,確保農業土地合理流轉,科學流轉。

2.完善風險規避政策一是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 科學選取風險指標。如衡量自然風險的氣象指標, 衡量市場風險的經營安全率、市場佔有率, 衡量技術風險的投資回收率、資金利潤率等指標, 確立全面準確的指標體系和運算風險的數學模型,將各種風險量化綜合, 掌握其變化規律, 便於經營者在風險來臨之前做出準確預測, 提前採取措施。二是完善合理的農業風險保障制度。認真總結經驗,大膽探索,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對農業保險的組織形式、經營原則、保險責任、保險利率、理賠辦法、政府對農業保險補貼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做到有法可依, 並以此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

3.完善財政支持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充實農業產業化項目專項資金,用於扶持有規模效益、有市場競爭力、有輻射帶動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健全地方配套農業產業化基金制度,完善農業產業化基金稽覈制度,確保農業產業化專項基金及時足額用於產業化項目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科技三項經費、中小企業科技發展基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於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培植精品名牌,凡獲得國家級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品牌,由財政給予獎勵。

4.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貸款,視項目用途與實際需要,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適當放寬龍頭企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使用扶貧貸款的條件。農村信用社對於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開展評級授信,給予貸款支持,在貸款利率上實行優惠。

5.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一是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起覆蓋全體農民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資金來源保證體系,確定各級政府合理的負擔比例,建立穩定而逐步增長的農村最低保障補助基金,完善農村最低保障投入機制;建立科學的低保標準增長機制。在確定的最低標準之上,允許各地根據自身條件確定相應的農村低保標準,逐步縮小與城市低保的差距。二是探索建立不同層次和水平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按照“盡同樣義務,享受同樣權利”的原則,將進城務工農民納入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體系。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換社保的新型保障方式。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制定城鄉統一的用工登記、用工推薦、勞動者權益保護等制度,取消用工上的城鄉差異,形成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三)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通行的龍頭帶動型等發展模式均存在相應缺陷。因此,必須進一步積極創新。

1 .創新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建立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引進、扶持機制,加速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數量和總量上突破,努力實現三大轉變即由小規模向大規模轉變、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由國內型向國際型轉變。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監督機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農業龍頭企業產權制度發展,廣泛吸取中介組織帶動型、主導產業帶動型經營模式的優點,促進鬆散型、半緊密型利益連接向緊密型利益連接機制轉變,使原來在產權上與農民沒有關係的龍頭加工企業逐步演變成由農民合作組織創辦的加工實體,從而使公司與農戶成爲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2.創新股份合作制經營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以利益聯結爲紐帶,以資源整合爲手段,以農戶土地經營權折價入股或現金入股,農民真正成爲公司的股東,在農民與公司之間建立起穩固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確保農戶收益與公司效益始終呈“水漲船高”的正比關係,形成入股農民近期受益、長遠得利的長效機制,使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對於此種經營模式,重點在於完善公司章程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公司經營管理,充分保障股東權利,積極防範經營風險。

3.創新專業市場帶動模式。完善利益連接機制,實行加工及銷售環節對農戶的利潤返還,實現利益連接鬆散型連接向“契約+部分利潤返還+服務”的密切型轉變。同時,改進專業市場帶動模式缺乏深加工能力的問題,適時發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個支柱產業,帶動千家萬戶,促進專業化區域經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格局。

(四)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

從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內外貿、經科研等部門和環節,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保障農業產業化深入發展。

1.完善農產品品牌機制。高度重視品牌效應,培育一批品牌,拉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一是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樹立品牌形象;二是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要集中力量抓好品牌基地建設,通過良種擴繁,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基地,滿足龍頭企業對優質原料和市場對優質產品的需求。三是加大品牌延伸力度。嚴格執行質量標準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引導龍頭企業樹立質量意識,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企業產品標準,採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以及出口目標國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農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注重實行標準化生產,通過標準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四是加大品牌開發力度。在品牌開發上要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加、銷一體化,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

2.完善科技創新機制。狠抓科技創新上檔升級,培育壯大科技核心競爭力。一是完善農業產業化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機制,提高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素質。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繼續發揮農廣校、農函大、成人學校、文化技校等教育網絡的作用,全面實施“綠色證書工程”、“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的培訓計劃,不斷提高農民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成果的能力,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合作意識、科技意識、質量意識,造就一大批適應農業產業化要求的有知識、有技術、懂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技術隊伍的高新技術教育,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和教育,造就一支熟悉現代農業企業生產技術的工人隊伍;造就一批善經營、懂管理、高素質的現代農業企業管理人才。二是完善引進高新先進科技機制。堅持走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的發展路子,加速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運用,大力開發優質高效技術、農業減耗減本增效技術,研究開發一批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特色明顯的農產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積極引進、研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把農業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爲現實的生產力。三是引進競爭機制。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對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獎勵,鼓勵企業創一流技術、樹知名品牌,提高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產品的技術水平。四是引進有效載體。引導和引入龍頭企業參與農業高新科技示範園建設,使企業成爲農業先進科技的開發中心和推廣基地,成爲科技創新的有效載體和主體。

3.完善農業產業化利益連接機制。在利益連接和分配方式上下功夫,不斷理順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分享機制,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一是完善價格保護型利益連接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訂單和契約形式規範產銷雙方的權利義務,農戶按合同和契約要求進行生產,龍頭企業對合同內農產品實行保護價收購,使銷售前移,產銷銜接。二是完善利潤分享型利益連接機制,鼓勵龍頭企業或中介組織將農戶產品加工、運銷等增值的一部分利潤按一定的方式(如按交易量)返還給農戶,用於農戶擴大再生產。三是完善參股合作型利益連接機制,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資金投放與農戶土地經營權、勞力、技術入股等方式,組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緊密型原料生產基地。通過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逐步建立龍頭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農戶的利潤連接機制,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連接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新格局。

4.完善農業產業化投融資機制。一是改進政府投融資方式。改變以往政府直接投入方式,重點堅持增加農業投入和爲其他有投資能力的投資主體如金融機構和外資創造有利的投資條件並重,引導資金流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項目。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財力;另一方面學習借鑑國外先進經驗,總結國內好的做法,制定切合實際的投融資政策,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二是發展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衆多金融機構當中,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主要指合作金融)在投資農業產業化當中具有先天優勢,同時農村又面臨種種約束,如資本實力、風險管理能力等,因此,必須大力扶持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完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機制,由政府主導建立擔保基金,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加快試點推廣農村村鎮銀行,擴大農村合作金融規模,繁榮農村金融。鼓勵資本具有實力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一定範圍內實行兼併重組,擴大農村金融的資本實力。擴大和豐富農村合作金融的業務範圍,增強業務能力,在這些金融機構開展適應農業企業發展需要的各種貼現、匯兌、信用證等業務。三是提高利用外資的能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利用外資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實現的。制定政策優惠,突出產業特色,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招商引資效果。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繼續爭取間接利用外資,重點加大直接利用外資的規模,豐富利用外資的方式。完善金融市場,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發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資。四是合理控制資金的投向。資金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是最稀缺的資源,所以,對資金投向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資金投向方面,應當首先考慮龍頭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因爲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發展中作用特殊,龍頭企業的壯大和發展,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強大的組織依託力量,將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最終實現企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民增加投入→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良性循環;其次,應當增加對農業和農業企業科技進步的資金投入,只有科技含量高,品質優良的農產品才能在市場上具備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對農業和農業企業科技的投入關係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效益,必須以戰略的眼光加大對農業企業科技開發和技術引進的資金投入。

(五)、發展農業產業化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農業產業化按照“重點抓龍頭、抓重點龍頭”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十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產品培植工程,以完善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係爲核心,以培植一批骨幹重點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爲重點,繼續強化政策扶持,着力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檔次和水平,爭取在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1、加快培植優勢特色產業,打牢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規劃建設一批規模大、檔次高、效益好的種養殖基地,力爭每一個種植品種都能形成集中連片規模發展,每一個主導產業都能形成較大規模,推進農業產業不斷優化和升級。突出抓好畜牧水產養殖、優質果品、肉蛋雞鴨飼養、肉牛肉羊飼養、精細瓜菜種植等特色農業發展。

2、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帶動能力。

一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調整優化農業投入結構,整合農業投入資源,集中更多的財政、金融和社會資金用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二是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的監測、管理和指導。四是加快農民企業家隊伍建設。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家隊伍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採取培訓考察、專題講座、舉辦論壇等多種有效形式,提高農業龍頭企業家隊伍整體素質。

3、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檔次水平。突出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管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對農業標準化建設的扶持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規模,提升農產品質量、檔次和衛生安全水平;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

4、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強化農業產業化組織載體功能。把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作爲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措施。支持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好標準化原料基地“農業第一車間”,發展訂單生產、合同收購、股份合作。

5、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規範農業產業化運行秩序。

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企業與農戶簽訂規範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利益聯接機制、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和行爲約束機制。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推進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扶持力度,擴大扶持對象、調整扶持內容、增加扶持規模。對農業產業化貸款貼息、認證獎勵、規模種養基地建設補貼等扶持項目,及早謀劃安排。

7、創新工作方法,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指導和服務。搭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平臺,營造農業產業化發展創新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形成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合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和升級。

8、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突破農業建設資金 科學技術的引進,以農業局爲主體,在做好常規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的基礎上,推廣新技術和新品種,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

9、水城縣農業產業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提出用工業化的成果反哺農村和農業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讓更多的農民加入現代農業生產,讓重點鄉鎮成爲現代農業產業集聚區。工農業互利互助,農業的快速高效發展爲工業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時,工業也爲農業創造了大批量的發展資金和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