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行政管理論文

發展現代農業 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發展現代農業 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是山區農業大縣,發展農業具有傳統優勢,但同時也是農業弱縣,基礎薄弱,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最近,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我縣農業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進一步探索符合我縣實際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一、改造傳統農業凸顯了現代農業元素
    近幾年來,我縣緊緊依託資源優勢,立足市場需求,堅持走“優質、高產、高效”的發展路子,加快了傳統農業的改造,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1、實行品種改良,優化了農業內部結構。優質稻面積達40萬畝,佔水稻總播面的63%,紐荷爾、山下紅等市場暢銷柑桔種植面積達2.6萬畝,“湘蕾”金銀花發展到5.2萬畝,優質雞蛋棗達3萬畝,二元雜交母豬發展到2.86萬頭,年出欄三雜豬40餘萬頭,水稻、柑桔、棗子、金銀花、生豬五大產業的優質率達85%以上。特色產業初具規模,“銀花之鄉”龍莊灣鄉已發展金銀花1.5萬畝,年產值達3500萬元,人平獲利4200元,佔該鄉人平純收入的70%。水田莊的黃瓤西瓜、雙井的脆蜜桃、桐木坨的棗子、洑水灣的柑桔、崗東芭蕉的苗木花卉、觀音閣坪裏的草莓等等,已成爲當地農民的致富果(花)。
    2、狠抓項目建設,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先後實施了土地治理、標準良田、國土整理、農村通暢工程、通達工程、漵水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小農水工程、人畜飲水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建設路渠配套的標準農田2.5萬畝。特別是漵水灌區項目,總投資達2億多元,建成後可新增灌溉面積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1萬畝,現已投資1600萬元完成渠道防滲25公里,改善灌溉面積2萬多畝。完成農村通暢工程676公里,通達工程566公里,鄉村交通落後面貌得到極大改善。2004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以來,新增農機具1.14萬臺套,全縣農機具達4.9萬臺套,總動力達32.85萬千瓦,實現機耕30萬畝、機收15萬畝。
3、推進產業開發,提高了種養綜合效益。全縣優質稻、柑桔、棗子、金銀花面積分別達40萬畝、12萬畝、7.5萬畝和7萬畝,年出欄生豬達88萬頭,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張。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發展到28家,其中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的9家,11家企業躋入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農產品加工產值達10億元。先後有翠玉獼猴桃、雪峯片片桔等5個產品獲省農博會金獎,雪峯片片桔、沁園指接板、維康舒桔片、雞蛋棗等5個產品被評爲省、市名牌產品。制定了棗子、金銀花、水稻、油菜、生豬、***鵝等農產品地方標準化生產規程,完成無公害產地認證面積73.6萬畝、無公害生豬51萬頭,完成無公害產品認證3個,綠色產品認證4個,生產標準化得到加強。
4、突出規模生產,激活了農業經營模式。土地流轉加快。全縣已有3.7萬戶農戶參與土地流轉,流轉面積達21.85萬畝。福香果品合作社,在全縣9個鄉鎮租賃土地4260畝建立標準化柑桔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全縣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達197家,成員達2萬多人,其中專業合作社121家,連接各類基地11.48萬畝,帶動農戶5.01萬戶。生源優質稻專業合作社從10名社員 408畝水田發展到7個分社480名社員,集約土地3100畝,與5200戶農戶建立訂單生產,總面積達19690畝。規模大戶迅猛發展。據初步統計,全縣種植規模20畝以上的大戶達1640戶,其中100畝以上的153戶,規模養殖大戶1520戶,其中年出欄500頭生豬以上的大戶180戶,1000頭以上的37戶。
二、發展現代農業希望與困難並存
我縣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潛力大、希望大,但障礙因素也較多。
1、土地流轉不暢。全縣土地流轉尚處於初始階段、無序狀態,流轉不規範,流轉範圍窄,流轉規模不大,特別是集中成片規模流轉更難。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意識舊。農民對土地的眷念根深蒂固,視土地爲命根子,部分農戶明知種田效益低,寧守着幾分地耕作,也不願流轉給他人。有的外出務工者擔心打工受挫,給自己留下“後路”,寧願拋荒或由別人代耕,也不願長期流轉土地。二是機制不活。農村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尚未建立,流轉市場未形成,造成放任自流,無人監管,流入、流出方缺乏信息溝通,流轉程序不規範、容易引發矛盾糾紛。
2、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一是標準化生產嚴重滯後。農戶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思想觀念落後,只追求產品數量,而忽視質量。加上龍頭企業參與標準化生產的規模小,實力弱,導致農藥、化肥濫施亂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得不到落實。二是加工水平不高。縣內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未形成羣體優勢,多數企業設備簡陋,生產手段落後,生產能力和規模不大,市場開拓能力差,產品附加值不高,對產業的帶動能力弱。三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前些年,農技推廣人員待遇低,不得不以經營爲主謀求生存,技術推廣、服務難以到位。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協會、服務機構,結構鬆散,會員聯繫不緊密,協作性不強,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服務層次不高,帶動能力弱。
3、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一是農田水利設施老化。耕地質量逐年下降,低產田面積不斷增加,佔全縣的30%;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全縣有病險水庫67座,佔總數的67.6%,病險山塘佔總數的91.3%,廢棄渠道近2000公里,佔總長的20%,渠系利用係數不到0.5,滲漏相當嚴重。二是機械化裝備水平不高。農田機耕道路建設嚴重滯後,大部分農田根本沒有機耕道,加上柴油機等農機具不屬補貼範圍,影響了農機具的推廣和使用,全縣中型拖拉機僅15臺,聯合收割機248臺,水稻機械化水平不到30%,其他作物機械化剛剛起步,農副產品和畜牧養殖機械更少。
4、農民素質偏低。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方式仍禁錮在傳統農業之中,思想保守、封閉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農民文化素質低,據初步統計,全縣農民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仍佔70%以上,高中以上不足30%,而且,大多數有文化的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農民大多爲老者。如祖市殿鎮四門村共2060人,有勞力1430人,外出務工884人,仍從事農業生產560人,在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力中,年齡60歲以上的270人,50-60歲的230人,30-50歲的60人,文化程度高中77人,國中及以下408人,文盲75人。
5、投入不足。由於縣級財政困難,對農業投入較薄弱,而且由於資金部門分割、分塊管理、整合力度不強,使用效率不高。金融部門爲化解風險而採取嚴格的擔保、抵押政策,農戶貸款十分困難。農業銀行的惠農卡貸款政策,銀行擔心收不回貸款,真正貸給農民的資金十分少。農業發展銀行每年進行一次“清零”,對企業正常生產造成巨大壓力,多數企業不願貸款。同時,農業是弱勢產業,比較效益低,面臨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農民自身投入不足,發展積極性不高。
三、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要圍繞四個重點,解決四大問題
發展現代農業,要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爲中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技創新,完善產業化經營體制,提高農業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加工轉化率,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1、大力發展農業工廠化生產,解決農產品商品率提升不快的問題。一是實行基地規模擴張。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有序推進基地的規模擴張,形成集中連片開發的產業帶。突出主導產業,組建農業生產合作組織,轉變農業生產主體,依靠公司化運作,走“公司+基地+農戶”的專業化、規模化開發路子。力爭到2015年,全縣優質稻面積穩定在40萬畝以上,優質柑桔基地15萬畝,棗子基地達10萬畝,金銀花基地達10萬畝,年出欄生豬達150萬頭。同時,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培育發展一批時鮮蔬菜、苗木花卉、農家樂旅遊、休閒觀光農業等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競爭力強的專業鄉鎮、專業村。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突出抓好柑桔、棗子等鮮銷農產品的加工、保鮮、儲運,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依託優勢農產品,引導和扶植農戶發展農產品加工,培育和強化加工產業集羣,引導和鼓勵有一定實力的加工企業加快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盤活資本,整合資源,擴大生產規模,發展精深加工,形成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重點抓好雪峯公司、芳香米業、金裕米業、鼎立木業、文理生物、紫牛科技等市級龍頭企業建設,力爭通過3-5年努力,培育出2-3家省級龍頭企業,年產值過5000萬元的龍頭企業達10家。強化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聯結機制,實行訂單生產,帶動農民發展。三是打造品牌。加快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佔有率的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產後加工水平,爭創名牌。加強品牌的宣傳、炒作,把名牌做強、規模做大,真正打造幾個叫得響的品牌,增強產品競爭力,向市場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
2、切實加強科技推廣應用,解決農業科技應用能力不強的問題。一要培育新型農民。着力推進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訓、“111”工程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專項培訓,深入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培育一批農民技術員和科技二傳手、示範戶,讓更多的農民瞭解政策,知曉法規,學會經營,懂得管理,掌握技術,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勞動技能。二要推廣良種良法。着眼國際國內市場,引進和推廣適宜我縣發展的優良品種,並選育一批地方特色的名優產品,逐步實現品種的優質化,迎合市場需求。加快良種良法配套,重點推廣輕簡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立體種養、生物防蟲、節水灌溉、低能耗設施農業等先進生產技術和科學保鮮等加工技術,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三要實施標準化生產。立足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建立和完善我縣農產品地方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從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等方面全方位進行控制,使農產品生產安全、生態、高效。加快標準推廣應用,強化技術培訓、指導,通過制訂安全生產明白卡、警示語等有效方式,讓農民明白該怎麼生產,不該怎麼生產。大力創建標準化生產示範小區、示範基地,普及成套標準化生產技術,引導和帶動農戶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強化標準的檢驗,逐步實行市場準入制度,杜絕不合標準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對標準化生產的產品,誘導利用,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價格。
3、着力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解決發展基礎薄弱的問題。一要加強基本農田建設。以項目爲抓手,整合資金,項目向優勢產區傾斜、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大力實施土地治理、國土平整、標準良田、基本口糧田等項目建設。力爭通過3-5年努力,建設20萬畝渠路配套、排灌自如、運輸便利的標準田園,並深入實施“沃土工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培肥地方,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二要改善水利設施條件。着重抓好漵水灌區配套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力爭5年內完成上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充分調動農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立足自力更生,強化對水利設施的管護,建立定期清淤疏通和加固防禦制度,保證灌溉暢通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使主產區農田基本達到可排可灌、旱澇保收,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要搞好農村道路建設。對規模種養基地、示範區,優先安排鄉村道路建設項目,把公路硬化到生產基地,連接到山頭,便於農產品及生產資料的運輸。合理配置田間道路,全面改善田間道路落後的現狀,爲機械化生產提供保障。四要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積極發展農機大戶和服務組織,推廣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聯合收割機以及符合山區發展的小型翻耕、收割、施藥機械,全縣糧食主產鄉鎮的機耕、機插、機防、機收率達90%,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
4、加快推進農村改革,解決體制機制不健全問題。一要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土地經營承包權的流轉,是推進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生產的前提。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建立土地流轉的激勵機制,加強宣傳,合理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將分散的土地資源向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企業集中,搞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開展土地資產評估,發佈流轉信息,依法規範流轉程序,及時調處流轉糾紛,解除廣大農民的後顧之憂。二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堅持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把農戶利益與公司利益緊密聯結在一起,打破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模式,實行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充分發揮合作組織在技術傳遞、信息集約、產業開發、規模經營等方面的作用,實現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三要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強化公益性、放活經營性”原則,深化鄉鎮七站八所改革,建立健全農技推廣、疫病防治、農村現代物流、金融支持、信息服務五大社會化服務體系。出臺優惠政策,引導羣衆組建農業生產型、農技服務型、農產品加工營銷型、農村信息服務型等合作組織或公司,採取公司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模式,依託專業化組織,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加強金融支持服務,探索發展村鎮銀行、農業擔保公司、投資擔保公司等新型組織,爲農民提供貸款服務。金融部門要降低門檻,創新擔保形式,實行農戶聯保貸款和農用生產設備、林權、四荒地使用權等抵押貸款,爲農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拓寬信息服務網絡,充分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電話、宣傳單等手段,及時、準確地爲農戶提供產品市場供求、病蟲測報、農業科技、價格行情等信息,滿足現代農業信息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