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幹部作風建設服務兩型社會經驗交流(精選多篇)

第一篇:幹部作風建設服務兩型社會經驗交流

幹部作風建設服務兩型社會經驗交流(精選多篇)

最近,城市羣正式獲批爲“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標誌着三市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面對這一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如何切實加強幹部作風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確保兩型社會建設順利進行,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加強幹部作風建設對“兩型社會”建設的重大意義

“兩型社會”建設是當前三市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而幹部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永恆主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切實加強幹部作風建設,對於兩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兩型社會”建設的認識要靠加強幹部作風建設來深化。思想是行爲的先導。作爲“兩型社會”建設主力軍的黨員幹部,其思想上如何看待、態度上如何對待“兩型社會”建設至關重要。特別是“兩型社會”建設是根本性和綜合性的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必將涉及利益格局調整,必將需要犧牲少數部門、單位和個人的利益,以維護全局利益。要使廣大黨員幹部成爲“兩型社會”建設的推動者,而不是阻撓者,深化對“兩型社會”建設的思想認識是關鍵。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加強幹部作風建設,廣大黨員幹部的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有了一定提高,思想作風有了一定轉變。但一些部門的黨員領導幹部對“兩型社會”建設依然認識不深,瞭解不夠,重視不足,消極對待,被動應付,或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束手旁觀,或者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有的大局觀念不強,特權思想嚴重,抱着權力不肯放手,審批程序繁瑣,行政效率低下;有的服務意識淡薄,部門利益驅動,對自己有利的事爭着管,沒利的事沒人管等等。這些歸根究底還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所致。推進“兩型社會”建設,首先必須從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入手,強化教育引導,使黨員幹部加深對“兩型社會”建設的認識,糾正當前存在的錯誤思想認識問題,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第二,“兩型社會”建設的任務要靠加強幹部作風建設來落實。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綜改試驗區的改革任務是: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切實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新路,爲推進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帶頭作用。簡而言之,即要求既發展經濟,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黨員幹部堅決摒棄因循守舊、違背規律、盲目蠻幹,只看眼前、不顧長遠,畸輕畸重、忽視協調,好大喜功、脫離實際等不良作風,切實按照“兩型社會”的要求,作規劃,定方案,抓改革,促發展。大力加強幹部作風建設,有利於通過幹部作風建設這個抓手,促使黨員幹部全面把握“兩型社會”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着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兩型社會”建設的思想觀念,着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兩型社會”建設上來,把“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最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三,“兩型社會”建設的瓶頸要靠加強幹部作風建設來化解。建設“兩型社會”,要求我們樹立大局觀念,堅決破除部門利益、小團體利益、地方利益至上的觀念,集中精力,握緊拳頭,團結一心地抓好各項重點工作。建設“兩型社會”,要求我們規範政務服務,依法行政,堅決剷除歪風邪氣滋生的土壤,與行政不作爲、緩作爲、亂作爲甚至索拿卡要等行爲勢不兩立。然而,當前幹部作風方面存在着諸多問題,嚴重破壞發展環境,成爲制約“兩型社會”建設的“瓶頸”。如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政府職能轉換不夠到位、管理機制不夠順暢、管理方式不夠科學等問題,目前仍然存在。當前,尤其要注重提升“服務爲本”的理念,重點解決機關部門大局意識不強、服務意識(更多文章請關注:)淡薄的問題,促機關幹部由“公務員”向“服務員”轉變;注重提升“效率爲先”的理念,重點解決機關部門審批繁雜、作風拖沓的問題,促機關效率由“馬拉松”向“短平快”轉變;注重提升“執行爲重”的理念,重點解決機關部門政令不暢、執行不力的問題,促上級決策由“中梗阻”向“一路通”轉變;注重提升“規範行政”的理念,重點解決機關部門執法不公、行爲失範的問題,促機關幹部由“不作爲”“亂作爲”向“依法行政”轉變。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大力加強幹部作風建設加以解決,從而爲“兩型社會”建設創造優良環境。

二、“兩型社會”建設對幹部作風的基本要求

城市羣獲批“兩型社會”建設實驗區,既爲三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對加強幹部作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內涵。

1、解放思想要有新境界。“兩型社會”建設是一項開創性事業,必須以解放思想爲先導。解放思想,正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活力之源。縱觀近年來經濟社會的騰飛,正是從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始的。中央批准我們進行改革試驗,就是要求我們不拘泥於老經驗、不滿足於老辦法、不侷限於老規矩,不束縛於老觀念,而要敢於衝破思想禁區,勇於打破條條框框,在更高層次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只要是實踐所需、發展所需、人民所需,就應該敢想敢冒,敢作敢爲,銳意創新,大膽試驗。思想解不解放,說到底還是思想作風的問題。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時,必須從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入手,更加強調思想解放,更加強調大局意識,切實重視黨員幹部的經常性教育,堅持把深化理論學習貫穿於作風建設的始終,組織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黨的最新理論成果,使黨員幹部隊伍的思想主流緊跟時代潮流,在黨員幹部心中牢固樹立一切着眼發展、一切圍繞發展,一切服務於發展的理念。同時,要在幹部隊伍當中強化對於“兩型社會”的專題學習,使大家對“兩型社會”建設加深認識,使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增強解放思想和服務大局的自覺性。

2、改革創新要有新突破。“兩型社會”建設是嶄新的課題、嶄新的實踐,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鑑,沒有現成的典型可參照。兩型社會建設要推進,必須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切實深化各項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建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賦予了“先行先試”的權力,其實質就是鼓勵我們結合本地實際改革創新,想前人不曾想,謀前人不曾謀,爲前人不曾爲。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加強幹部作風建設中,必須把改革創新作爲幹部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來加強,要求廣大黨員幹部抓住改革創新這個關鍵,用好先行先試這個權力,大膽探索,率先突破,以敢爲人先的膽識,以不怕失誤的勇氣,勇敢地闖,大膽地試,闖出新路,試出真經,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還要致力於化解幹部隊伍中存在的思想阻礙,旗幟鮮明地支持改革,滿腔熱情地參與改革,堅定不移地投身改革,理直氣壯地推動改革,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改革步伐。要通過鼓勵改革創新的優良作風,根治行政體制機制上的一些弊端,突破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制約。

3、求真務實要有新發展。“兩型社會”建設的實踐是具體的,而不是空洞的;是實在的,而不是抽象的。“兩型社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大量工作任務要落實,有許多工作目標要實現,來不得半半點形式主義,做不得半點表面文章。湖南省目前已經制定了“1+12”的具體方案,長、株、潭三地也均出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這些都有待我們一一抓好落實。因此,要服務“兩型社會”建設,我們必須在加強幹部作風建設時,做到要“真抓”而不“假抓”,以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的態度,圍繞“兩型社會”的各項具體任務,逐項對照抓好落實,杜絕裝裝樣子、走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做到要“實抓”而不“虛抓”。即抓住實實在在的內容,務求實實在在的效果。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恆,始終將加強作風建設貫穿於“兩型社會”建設的始終。

4、艱苦奮鬥要有新成效。“兩型社會”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黨的十七大要求,要切實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在這方面,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尤其要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如果一方面,大力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另一方面,黨員幹部大手大腳,揮霍浪費,就不可能以自身的先進性形成凝聚力,就不可能帶領廣大人民羣衆很好地推進“兩型社會”建設。近年來,規範公款接待用餐,規範公款出國(境)行爲,治理黨員幹部參與賭博和帶彩娛樂,嚴格控制辦公樓等樓堂館所建設,糾正超標準超編制配備使用小汽車、違規裝修辦公用房等行爲,清理規範評比表彰達標活動,積極推進職務消費改革,目的就是要大力弘揚艱苦奮鬥、推進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必須更加註重發揮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以黨員幹部良好的作風來影響和帶動全市人民共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三、加強幹部作風建設服務“兩型社會”的有效舉措

加強幹部作風建設服務“兩型社會”,必須強化具體的工作舉措,以紮實的工作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以優良的作風推動經濟社會的大提速、大發展。

1、狠抓宣傳教育,營造濃厚氛圍。要加大對正反典型的報道力度,宣傳正面典型。要按照xx同志提出的“八種良好風氣”的要求,宣傳優良作風傳統,大力弘揚新風正氣;對當前幹部作風中的不良傾向,不遺於力地加大鞭笞消極腐敗行爲的力度,使廣大黨員幹部學有榜樣,戒有警鐘。要在整合力量上下功夫,形成拳頭。作風建設絕不是哪一個部門、哪一家的事,而是全黨全國上下共同的任務。要積極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參與到作風建設當中來,形成加強作風建設的合力。特別是要充分發揮黨校、行政學院的作用,將作風建設納入黨員幹部學習培訓的重要內容。還要藉助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的有力優勢,使作風建設主題深入人心。

2、狠抓監督檢查,促進正確履職。工作作風與工作職責緊密相聯,當前許多不正之風,都是在履行工作職責時形成和表現的。因此,如何有的放矢地加強監督檢查,促進正確履職十分重要。監督檢查是紀檢監察部門的重要職責和手段,對各部門的作風建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各部門的正確履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以湘潭市爲例,在去年開展“加強幹部作風建設,服務新型工業化”主題活動中,專門制定了督查方案,組建了督查機構,多次組織新聞媒體和特邀監督員開展“明查暗訪”,針對湘鋼重點項目徵地中個別行政執法部門違規審批導致亂搭亂建的問題,進行公開曝光,並嚴肅查處違紀幹部,在全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效地剎住了歪風。在服務“兩型社會”的新形勢下,加強監督檢查還要多想點子,謀劃新路子。今年,我們計劃在電視臺舉辦“一把手談廉政”的節目,由縣市區和市直各單位的一把手定期到電視臺談本單位如何抓好作風建設以及本人如何帶頭踐行良好作風,讓市民百姓來對照評判領導幹部的一言一行,以此促進各單位“一把手”認真履行反腐倡廉職責。這些都旨在通過監督檢查,真正使黨員幹部臺上和臺下一個樣,工作時間和業餘時間一個樣,有監督和沒有監督一個樣,以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的態度,自覺投身於“兩型社會”建設大局中。

3、狠抓制度建設,構建長效機制。制度帶有根本性、長期性和穩定性。從當前領導幹部作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看,一些作風上出現問題的領導幹部並非是理論上不清楚,道理上不明白,而是制度上存在缺陷或落實無保證,管理沒跟上,監督不到位。因此,要使領導幹部形成良好的作風,必須針對體制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加以改革和完善。要切實加強制度機制建設,通過制度機制保證領導幹部樹立良好的作風,依靠制度杜絕歪風邪氣和不良風氣蔓延的現象。要建立健全作風建設的領導機制,真正落實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檢機關和組織部門綜合協調、其他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羣衆支持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切實做到一級管好一級,一級帶動一級,層層抓落實,把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創新領導幹部的管理制度,完善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真正實現用好的作風選作風好的人,用作風好的人來維護好的作風。要探索建立對幹部作風建設的考覈評價體系,把開展作風建設的情況作爲評選先進和幹部任用的重要依據。歸根究底,只要體制健全、完善了,領導幹部失德和消極腐敗現象就會從根本上失去其存在的土壤,領導幹部良好的道德習慣就會日漸養成,黨的執政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第二篇:兩型社會建設

中國的循環經濟建設的提出和具體成就

駱梅

(湘潭大學 外國語學院 10級對外漢語班 2014310119)

摘要: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及我國建設兩型社會工作的提出過程。循環經濟的定義及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性,我國循環經濟的具體實施。

關鍵詞:兩型社會資源節約 資源問題 循環經濟 中國特色循環經濟 企業 個人 正文:

1. 兩型社會的定義

我們所說的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其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節約資源,即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領域各環節,通過採取技術和管理等綜合措施,厲行節約,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儘可能的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發展模式。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兩型社會建設就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簡稱。[1]

2. 建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我國在清朝是就自詡爲“天朝上國”,土地廣袤,資源豐富。然而,自二十世紀以來,或者說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社會安定、生產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長。據2014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總人口爲1339724852人。[2](其中不包括港澳臺的人口)。隨着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政府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口增長過快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利,還會對居民的就業、住房、交通、醫療等方面造成極大困難;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過快增長、不能緩解人口增長對土地、森林和水資源等構成的巨大壓力,那麼未來幾十年後的生態和環境惡化將不可避免,這無疑危及人民起碼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在中國出現的那些資源短缺現象及事故,無不昭示着這一認識的正確性。如2014年中國西南大旱,是西南五省市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及重慶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這一水荒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生存的極大威脅,也給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再如近幾年的黃河斷流、長江斷流及衆多內陸湖泊的萎縮枯竭都給我們敲響了一警鐘。我們的母親河的生命都遭受了威脅,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再來就是各大城市的水荒、電荒、油荒等等問題,都迫切需要我們及時解決。

從1995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到2014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後。針對中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系列關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繼出臺。2014年6月27日下午,胡錦濤指出,“節約能源資源,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關係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2]此後,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通知》,對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進行了部署。至此,中國開始全面進入建設兩型社會。

兩型社會建設對我國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而資源節約問題首當其衝。我國資源稟賦較差,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佔有量少。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採難度越來越大,開採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而在2014的《國務院關於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十一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必須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

境的關係,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領域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損失浪費,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創造儘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3]因此,我國必須首先解決資源問題。而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手段是發展循環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採、低利用、高排放。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儘可能小的程度。[4]

3. 我國建設循環經濟的成就

我國一直在進行循環經濟的探索,並在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試點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各個省市都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建設循環經濟的相關的政策。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大背景下,發展屬於自身的中國特色循環經濟。各個企業甚至個人都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下面我列舉了一些具體成就。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泰格林紙集團公司總裁王祥就是其中的一位不可忽視的典範。1998年7月,王祥臨危受命,正式出任岳陽造紙廠廠長。當時的紙廠因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艱難轉變的衝擊而瀕臨。而過去的造紙方法與環境建設和生態保護有着極大的衝突。爲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和工人們提出了“林紙一體化”思路。“林紙一體化”就是打破過去傳統林木和造紙分離的管理生產模式,將製漿造紙企業與營造造紙林木基地有機結合起來,既發展造紙企業,又建設原料林木基地,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結合產業化新格局,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這一具有循環經濟發展思想的方法不僅拯救了瀕臨倒閉的工廠還爲我國的循環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我們人民都在積極地爲建設循環經濟而奮鬥,我國的企業當然也不甘落後近年來。濟南鋼鐵集團公司堅定不移地走低資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早在1999年,濟鋼節能降耗、挖潛增效的經驗就在全行業得到推廣。斗轉星移,目前濟鋼已形成了以“創新中循環,循環中高效”爲主要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是企業成功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案例。

此外,廣東省更是提出了綠色廣東的口號。廣東省省委書記張德江在2014年年底首次提出之後,人們對這一構建和諧廣東的高瞻遠矚的戰略目標與構想的認識越來越深刻。2014年2月,廣東成爲全國綠色gdp試點的十個省市之一,表明建設綠色廣東已進入實踐探索。據專家介紹,廣東的循環經濟具體體現在經濟活動的單個企業、共生企業羣和全社會三個層面。在單個企業層面,廣東省經貿委、省科技廳和省環保局從2014年開始組織企業進行清潔生產試點,22家企業被命名爲“廣東省清潔生產企業”。在共生企業羣層面,廣東在南海建設了南海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計劃滾動投資50億元,將建設成爲面向珠三角,輻射華南的體現循環經濟的第三代工業園。 在社會層面,廣東初步形成資源回收及綜合利用體系。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等地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系統,充分回收生活垃圾中的熱能。積極發展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行業,目前,廣東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持證單位每年綜合利用回收危險廢物已達80萬噸以上。

除此之外還有安徽銅陵的對銅水淬渣、硫酸渣、磷石膏堆這些昔日的銅、硫酸、化肥和水泥等主導產業形成的當地的結構性污染源的合理的再利用;河南三門峽市下轄的河南省煤化工基地,國家環保總局批准的循環經濟試點義馬市,它制定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到2010年,資源循環利用率提高到15%,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基本構建

起以電-煤-鉻爲主導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湖南省農村的林業和農業方面循環經濟已經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湖北鄂州的循環經濟也漸成氣候。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從資源開採、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積極建設循環經濟以推動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進程,以推動我國構建和諧的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國家的了歷史進程。

註釋:[1]2014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4-04-28

[2]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進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2014-06-27

[3]國務院關於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的通知 2014-07-06

[4]曲格平.《循環經濟———21世紀發展的趨勢》[j]

[5]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上的講話2014-03-05

第三篇:幹部作風建設年活動經驗交流--2014.05

依託“一站式”服務平臺

努力打造“五心”級政府服務機關

——依其艾日克鄉“轉變作風服務羣衆”經驗交流材料

爲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在深入開展“各級幹部赴基層轉變作風服務羣衆活動”中,我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狠抓落實,積極探索服務體制,創新服務方式,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全力做好羣衆事務代辦工作,努力打造“五心”級政府服務機關。

用黨委政府的“決心”,改變羣衆辦事難的問題。爲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改變舊貌換新顏。黨政領導班子深入村、組,農戶家中進行專題調研,通過調查問卷、座談了解,及時掌握了當前羣衆辦事難的現狀,收集梳理羣衆的意見建議31條。針對羣衆的意見建議,鄉黨委召開專題研究會議,決定把“民心工程”作爲今年工作的重點。從鄉財政拿出36.8萬元,建立依其艾日克鄉羣衆事務代辦便民服務中心和21個村級事務代辦點,併爲各村配備了價值8000元的電腦和打印複印等整體設備,改變了以往各村辦公設備緊缺的現狀,羣衆複印資料在村委會就辦理,方便了羣衆生活,提高了辦事效率。

用服務羣衆的“細心”,改變羣衆意見多的問題。爲切實解決羣衆有事不會辦、辦不了和運作慢、費用多的問題,依託“一站式”服務平臺和村級事務代辦點,對羣衆辦理事項由幹部進行全權代辦。一是充分發揮便民服務中心主陣地作用。建立起6個便民服務窗口,每個窗口具體負責四個辦理事項,推行“陽光、微笑、規範、高效、誠信、廉潔”服務。通過規範辦事程序,明確辦結時限,將證件審理程序、養老保險辦理、抗震安居審批、小額貸款辦理、計生《兩證》辦理、新生兒落戶、惠農政策諮詢 1

等羣衆關注的代辦事項流程和工作人員姓名、聯繫方式,製作成程序手冊和服務指南發給辦事羣衆,讓辦事羣衆對辦理事項一目瞭然,真正做到“訴求找得着門,辦事找得見人”。二是充分發揮羣衆事務代辦點前沿作用。以“樹形象、提效率、上水平”爲切入點,組織170名黨員幹部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瞭解掌握羣衆所需,注重辦理符合政策要求,解決羣衆困難的各類代辦件410件次,向羣衆提供政策諮詢1300餘次。各村代辦員簽訂羣衆事務代辦承諾書和責任書,形成了鄉村“齊抓共管、層層負責,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切實將“羣衆自辦”變爲“羣衆代辦”。三是充分發揮宣傳監督的支持保證作用。利用政務、村務公開欄,將便民服務中心和羣衆事務代辦點各項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公示,並設置意見建議徵集專欄,廣泛收集羣衆對便民服務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落實《黨政副職定期駐點進中心辦公制度》,對便民服務中心和羣衆事務代辦點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監督指導。通過宣傳和適時公開、公示,使羣衆隨時瞭解事關自身利益的事務辦理進度,拓展了羣衆與政府溝通的渠道,提升了政府在羣衆中的威信。

用黨員幹部的“真心”,改變羣衆滿意度低的問題。爲樹牢黨員幹部形象,提高羣衆滿意度,在全鄉範圍開展社情民意大調查活動。結合鄉村實際,給每名黨員幹部發給一本民情日記本,通過入戶大走訪,用“真心”去了解民意、民憂、民困等詳細情況,全面掌握羣衆的生產生活現狀及轄區社情,摸清羣衆憂什麼、急什麼、盼什麼,弄清導致羣衆貧困的根源是什麼,採取的對策和措施有什麼,爲羣衆解決了哪些困難,對發現和解決的問題進行認真分類梳理。對需要鄉黨委、政府及上級部門協調解決的,及時整理上報,對黨員幹部能夠給予代辦的事項,堅決予以辦理,對辦理完的事項提供上門服務,用黨員的行動取信於民,確保民情日記“每事必記、每記必辦”。

用一線工作的“耐心”,改變幹部作風不實的問題。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轉變作風服務羣衆”活動中全鄉170名黨員幹部深入農村一線,成立“七個爲民服務小分隊”,沉下身子聽民意,服務羣衆解難題,用實際行動樹立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春耕春播生產幫扶隊。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對春耕備耕情況進行詳細摸底,對勞動力少,春耕物質準備不充分的農戶,由各村黨員幹部幫扶隊進行跟蹤幫扶。農機維修服務隊。每日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機(具)運作和保養情況,開展“農機大普查”,對普查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登記,並對急需維修農機,現場給予無償修理。林果業技術服務隊。深入紅棗、核桃等林果業一線,通過開展“傳、幫、帶”活動,對林果業定植、修枝、嫁接、石硫合劑噴灑、病蟲害防治等提高無償技術服務。設施農業科技服務隊。創新“以點帶面﹢穩步發展”模式,先後從喀什引進“天山雪菊”種植技術,先期試種350畝,預計每畝產值2.3萬元;從石河子引進大棚葡萄“火焰無核”種植技術,先期試種9個大棚,以上兩項特色新科技種植技術待成熟後,準備進行大面積種植,拓寬經濟結構,提高產業價值。政策宣講服務隊。結合“民生服務周”活動,開展入戶大走訪工作,手握政策宣傳冊和民情日記,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對羣衆想了解的政策進行面對面的宣傳,對羣衆反映的問題、意見和建議如實記入民情日記。羣衆事務代辦服務隊。對羣衆需要辦理入學、戶口、計生、低保、貸款等事宜,嚴格按照政策,對符合要求的羣衆,由村代辦員收集整理資料交鄉便民服務中心統一辦理。矛盾糾紛調解服務隊。全面深入村組農戶,走進田間地頭瞭解民情民意、清理摸排矛盾隱患,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並按誘因、時間、地點、涉及人數、重點人員等要素逐件進行登記,建立臺帳,做到總量清、緣由明、依據實,有針對性地解決民生問題和矛盾糾紛。對家庭矛盾糾紛、家庭財產糾紛、土地糾紛等問題,認真進行談話和法律調解,確

保“矛盾糾紛不積累、人能留住不上訪、依法有序不混亂”。全鄉共排查各類信訪矛盾41件,解決化解35件,正在調查化解的6件。

用帶領致富的“信心”,改變羣衆致富無思路的問題。首先,爲切實改變貧困村、貧困黨員及貧困戶的現狀,認真開展黨員“一幫一”活動。通過大走訪收集掌握的致貧原因,結合實際爲230戶貧困戶制定了可行的致富思路。其次,由鄉機關第一批黨員幹部對77名貧困黨員進行“一幫一”扶貧,給每戶貧困黨員購買50只小雞,100斤食料,並幫助建立養雞棚,從事養殖業,變輸血爲造血。第三,堅持定期幫扶制度,針對年老體弱的貧困黨員和貧困戶,由機關黨員幹部每週定期到貧困戶家中進行回訪,瞭解掌握生活現狀,幫助解決具體困難,讓貧困戶、老黨員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雖然我鄉在開展“轉變作風,服務羣衆”活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是與上級的要求、人民的渴望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是由於鄉財政資金有限,羣衆反映的一些問題,在短時間內還不能有效解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工作的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做好羣衆事務代辦,熱心服務羣衆,取信於民,努力建設“廉政、高效、務實、爲民”的政府機關。

第四篇:兩型社會建設論文

關於建設兩型社會的報告

“兩型社會”是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整個社會經濟節約能源的基礎上,其核心內涵是節約資源;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

“兩型社會”是在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來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而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據統計,中國的gdp佔全球4%,而煤、鐵、鋁等資源的消耗佔世界的30%以上。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給環境與資源帶來很大壓力。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將有助於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它包括資源節約觀念、資源節約型主體、資源節約型制度、資源節約型體制、資源節約型機制、資源節約型體系等。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努力做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產權制度、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制訂和完善戰略性資源的中長期開發和利用規劃、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法制建設等方面工作。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主要包括:有利於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不利影響的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力佈局;少污染與低損耗的產業結構;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相比,環境友好型社會更強調生產和消費活動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

2014年12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羣獲批爲國家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我們湖南幹部羣衆深受鼓舞,也深感沉甸甸的責任,開始了“兩型社會”建設的積極探索。去年2月,中央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進一步明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指導原則、目標任務和具體要求。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省委召開工作會議,明確充分抓住長株潭城市羣“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把建設“兩型社會”作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和着力點,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兩型社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設創新型湖南、數字湖南、綠色湖南、法治湖南,力爭率先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着力走出一條符合湖南實際、具有湖南特色的轉型發展路子。

政策指出要在重化工業占主導地位的產業格局下,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兩型”理念注入產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近些年來,在“兩型社會”理念引領下,全省各地加強政策引導,加大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力度,着力推進傳統產業“兩型化”、“兩型”產業規模化、特色優勢產業集羣化發展。去年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17.6:42.7:39.7調整爲13.8:46.2:40.0,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6.1%。“十一五”期間,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省gdp比重提高5.7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規模工業的比重下降7.4個百分點。全省形成了機械、有色等10個年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的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湘電集團等一批優勢企業通過科技創新迅速做大做強,成爲湖南先進製造業的突出代表。長株潭城市羣被列爲全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試驗區、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和“三網融合”試點地區。

加快傳統優勢產業升級轉型,是發展“兩型”產業最快捷、最現實的一條路子。株冶集團是一家老國有大型企業,也是湖南“有色金屬之鄉”的標誌性企業。調研時該企業負責人給我講,近年來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成功採用全球成熟、先進的溼法煉鋅等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鉛鋅產品深加工率由2014年的54.44%提高到74.24%,有價金屬綜合回收率由73%提高到83%以上。五年間,企業在鉛鋅生產規模達到60萬噸、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分別增長42.8%

和83.4%的情況下,外排廢水總量減少90%、外排重金屬污染物減少95%,廢氣二氧化硫減排約60%。在企業我們看到,經處理的廢水可以直接放養金魚。昔日的能耗大戶、排污大戶正向“綠色企業”邁進。實踐證明,通過技術改造,傳統優勢產業完全可以實現“兩型化”發展。

但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來,一些市民只知道什麼是兩型社會,並沒有去深入的瞭解和貫徹,而另一些湘潭市民則只聽說過兩型社會。深入瞭解的市民則表示我們應支持政府和黨所做出的決定,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湘潭地區的經濟和城市的發展。才能使長株潭地區真正建設成爲兩型社會,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

同時,我們也深入了學校,詢問了許多的老師和同學(主要爲高中生)。許多老師和學生都吃贊同的態度。其中一位同學說道,她認爲建設兩型社會是十分必要的,因爲就現在的國內形勢而言,中國正處於飛速發展時期,工業生產對原料的需求十分的巨大,但是,現如今中國的煤、鐵等資源正在不斷減少,因此,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資源的節約和再利用。現在世界上的環境問題也層出不窮,譬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等。所以,在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環境的保護。一位老師也表示,建設兩型社會是對社會生活質量和公民素質的一種考驗同時也是一種提升,但目前來看兩型社會建設道路是困難曲折的。

作爲高中生的我們,也應該肩負起身上的重任,認真遵守好國家和黨作出的決定,給湘潭市民起一個示範和帶頭的作用。第一,我們應從身邊做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同時多關注時事政治,關心我們的社會建設和生活。第二,建設兩型社會不是一個口號,應加大該方面的普及工作,對於建設節約型社會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如,在學習上,儘量做到一張紙寫兩面,在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不浪費糧食。第三,應該將建設兩型社會放在心中,不僅自己要落實這個任務,並且也要帶動周圍的人蔘與其中,共同建設。 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類社會的主體。同時,人民羣衆也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還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因素。因此,我們作爲廣大人民羣衆中的一部分,作爲國家發展基石的一部分,應支持兩型社會的建設,並用我們的力量去實現好建設兩型社會的需要,共同推進湘潭地區乃至長株潭地區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

第五篇:怎樣建設兩型社會

怎樣建設兩型社會

一、把握實質、深化認識,將“兩型社會”建設擺上更加突出、重要的戰略地位本世紀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黨中央從人類文明轉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總體佈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從社會發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難看出,資源環境問題既是生態文明和“兩型社會”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態文明和“兩型社會”建設的主線,也是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和內在要求。建設“兩型社會”,首先要把握中央提出建設“兩型社會”的精神實質,提高對“兩型社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水平。

(一)“兩型社會”建設是我國全面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首先,從人類社會解決環境問題的歷史進程看,建設“兩型社會”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最新認識成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產物。

其次,從環境問題背後深刻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根源來看,建設“兩型社會”是全面解決環境問題的整體性方法。環境問題是一個多層面、多維度、多因素、非線性的複雜問題,是自然的問題,也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技術問題,是文化觀念問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既是我們全面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綜合平臺,又是從經濟、政治、文化和技術等多角度採取措施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法。

(二)“兩型社會”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平臺

“兩型社會”建設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指導思想。要妥善處理好“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和“需要什麼樣的環保、怎樣環保”這兩大問題,促進環境與經濟的高度融合,實現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兩型社會”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爲本的價值觀。真正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兩型社會”由人民共建,爲人民共享。

“兩型社會”建設必須堅持統籌協調的根本方法。統籌兼顧,就是要總攬和籌劃“兩型社會”建設的全局,兼顧和協調各方關係,妥善處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資源環境等之間的重大關係,做出適當安排,搞好平衡。

“兩型社會”建設必須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使“兩型社會”建設沿着人民羣衆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三)“兩型社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方式和形態

如果說生態文明的理念、觀念是一種遠大理想的話,“兩型社會”則是現階段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結果和外在體現,是具體的實現方式和形態。實際上,生態文明理念在生產體系、生活體系、經濟體系、技術體系、金融貿易體系、分配體系和民主體系等方面的不斷展開就是實現“兩型社會”的過程。

二、在“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中,要率先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率先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必須正確處理好六個關係:

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係,不斷推進歷史性轉變。推進歷史性轉變必須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統一安排、同時部署;要積極推進科學民主決策,着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歷史性轉變的思想觀念,着力解決困擾本區域環境保護長遠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着力構建充滿生機、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歷史性轉變的體制機制。

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係,制定與本地基本情況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必須把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融入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與經濟結構調整、城鄉建設等重大的戰略任務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環境問題,切實建立本區域的宏觀環境戰略體系。

正確處理預防和控制的關係,建立健全“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要從再生產的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將環境保護貫穿於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各環節。要將保護環境的要求體現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築、服務等各領域,落實到政府機關、學校、科研院所、社區、家庭等社會組織的各方面,建立起全面覆蓋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保護體系。

正確處理成本和效果的關係,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要從根本上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與和諧。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運用自然規律,給予江河湖泊和重要的生態系統人文關懷,讓其休養生息。同時,要實施高效的環境治理,科學地修復和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完善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政策法規標準制度體系。必須全面分析本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走勢,通過適時調整和完善環境政策法規和標準,保護先進的生產能力,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使環境保護真正成爲引領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航標。

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公衆參與的關係,構建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要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環保部門綜合管理、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管理體系。

三、在“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中,要深入研究,積極創新,提升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於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和體制

要積極推行綠色新政,突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兩型社會”建設全局中的主線地位和帶動全局的作用,逐步形成“兩型社會”建設的新體制,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動的環境保護新格局。通過市場機制完善和推行環境經濟政策,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要充分發揮環評制度的宏觀調控作用。以國務院發佈的規劃環評條例爲契機,率先積極推進區域環評、規劃環評和戰略環評。

(二)深入研究“兩型社會”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

第一,要積極探討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有效途徑。要堅持預防爲主、防治結合,不斷研究將休養生息政策全面滲透到重點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各環節的具體措施,推動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努力讓江河湖泊煥發生機和活力。

第二,要研究主要污染物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的關係。積極探索減排目標着眼環境質量、減排任務立足環境質量、減排考覈依據環境質量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

第三,研究統籌推進區域與城鄉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尊重自然規律,進一步研究制定區域環境管理的政策,落實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把城市環境和農村環境作爲有機的整體,堅持城鄉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城鄉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三)抓住應對金融危機的歷史機遇,提升“兩型社會”建設的水平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爲我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倒逼機制。“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試驗要有全球視野和未來的戰略眼光,要緊緊把握住國際綠色潮流和可持續發展的歷史規律,結合當地實際,搶佔先機,培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綜合競爭力,提升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爲我國“兩型社會”建設探索出能長期管用並可廣泛借鑑的經驗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