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相對落後的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驗交流(精選多篇)

第一篇:相對落後的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驗交流

相對落後的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驗交流(精選多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需要把中央的要求部署與本地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爲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河南省駐馬店市圍繞實現中原崛起的目標,確立了抓發展、抓穩定、抓作風的基本思路,積極探索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途徑。

抓發展,爲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物質基礎。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發展保障和諧,和諧促進發展。爲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駐馬店市注重把項目建設作爲經濟發展的總抓手,突出重點,強力推進,有效提升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近年來,通過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引進一批帶動作用強、產業關聯度高的優質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大幅度增加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推動農業和農村發展。與此同時,不斷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的投入,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通過抓發展,使廣大羣衆得到較多實惠,減少了利益矛盾,促進了社會和諧。

抓穩定,爲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社會基礎。穩定是發展的前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什麼事情也幹不成,和諧社會建設也就無從談起。爲促進社會穩定,駐馬店市開展了建設“平安駐馬店”活動。一是化解各種矛盾。變羣衆上訪爲幹部主動下訪,專門組建下訪工作組,對企業改制、土地徵用、城市拆遷等工作中存在的羣衆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全面排查和集中調處,使上訪人數明顯下降。二是建立長效機制。建立健全維護社會穩定的預警機制、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社會治安的防控機制等,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止重大案件的發生。三是拓寬民主渠道。建立社會輿情彙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出臺涉及羣衆利益的重大決策和改革措施時充分尊重羣衆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辦”。通過抓穩定,努力營造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安定的社會治安環境、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

抓作風,爲構建和諧社會夯實羣衆基礎。黨員幹部是和諧社會建設的組織者、實踐者和推動者,其作風如何直接影響和決定着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針對黨員幹部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駐馬店市在作風建設中重點抓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堅持執政爲民,構建和諧的黨羣、幹羣關係。結合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認真解決黨員幹部存在的各種作風問題,強化宗旨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二是認真搞好服務,構建和諧的政企關係。按照建設法治型、服務型、廉潔型政府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推行政務公開,解決辦事效率低、服務意識弱、服務質量差等問題,積極主動地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羣衆。三是落實以人爲本,構建和諧的社會關係。從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高度出發,加大對農民工、下崗失業職工、農村特困戶等困難羣體的救助力度,加大對低收入羣體生活保障和農村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通過抓作風,積極營造和諧的黨羣、幹羣關係,爲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羣衆基礎。

第二篇:欠發達地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考

建設平安吉安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吉安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落實中央提出的戰略任務,建設平安吉安,構建和諧社會,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實現吉安在江西中部崛起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育程度的差異,不同地區社會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各不一樣,構建和諧社會的程度和水平不同,要求和重點也不盡相同。相對沿海發達地區而言,在吉安這樣一個欠發達地區構建和諧社會,既有與沿海發達地區相同的共性,更有自身的特殊性。首先,由於受歷史條件、自然環境、區位條件的制約,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總量少,綜合實力弱,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薄弱。其次,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農村人口多,貧困面大,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任務艱鉅。其三,社會發育程度較低,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處理好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難度較大。

這些特殊性,使得構建和諧社會在吉安顯得更爲重要和緊迫,也決定了吉安在構建和諧社會要付出比沿海發達地區更大的努力和代價。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充分的心理準備,緊緊圍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堅持從吉安自身的實際出發,努力探索構建和諧平安吉安的思路、措施和辦法,紮紮實實推進建設和諧平安吉安,共創富民興市大業。

(一)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增強構建和諧平安吉安的物質基礎。

貧窮落後是社會不和諧的總根源。加快發展是構建和諧平安吉安的根本之道。改革開放以來,吉安市的經濟社(請繼續 關注本站:)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在近幾年,全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始終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2014年全市gdp達到242.86億元,但經濟總量還是偏低,人均gdp不到650美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發展不足,社會物質財富少,宏觀調控能力弱,不同利益羣體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得不到滿足,社會管理控制體系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仍然是制約我們構建和諧平安吉安的最大問題。因此,加快發展是構建和諧平安吉安不可替代的第一目標,也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科學的發展觀爲指導,創新發展思路,選擇正確的發展戰略,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確保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不斷增強構建和諧平安吉安的物質基礎。一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明確加快經濟發展的思路和目標;二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以農業產業化爲重點調整第一產業結構,以科技進步爲重點調整第二產業結構,以發展新興產業爲重點調整第三產業結構,打破原來“小而全”和自我 1

平衡思維習慣,突出比較優勢,強化競爭優勢,使區域經濟在更大範圍內參與資源配置,構建成以城鎮爲區域經濟中心,骨幹企業爲支撐,效益型農業爲基礎,市場體系爲杻帶的經濟新格局。三要始終以“三個有利於”爲標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已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援,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進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必須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注意保護和發展民營經濟。四要牢固樹立“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的思想,積極爲經濟發展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必須採取切實的工作步驟,不斷優化發展的軟硬環境,把環境作爲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來抓,深化改革,加強管理,爲經濟發展創造條件。五要以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切實改進作風,把羣衆的呼聲作爲第一信號,把羣衆需要作爲第一選擇,把羣衆利益作爲第一考慮,把羣衆滿意作爲第一標準,深懷爲民之心,恪守爲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這樣,才能贏得羣衆信賴和支持,才能推進各項工作的健康順利發展。

(二)大力實施城鄉良性互動戰略,切實提高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長期以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體制嚴重阻礙了城鄉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益加大,低收入人口比重高,城鄉就業壓力增加,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等經濟運行中深層次的矛盾不斷突顯,特別是在邊遠山區,自然條件嚴酷,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艱鉅,這是造成社會不和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低收入、貧困羣體的利益和權益保護,堅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大力實施城鄉良性互動戰略,切實提高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一要推動城鄉人力資源的良性互動。由於農村相對落後,使人才的分佈出現了一個十分矛盾的現象:城市既有閒置的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人力資源,又有大量的空缺崗位;農村既需高素質的人才,又有衆多閒置的勞動力。城鄉人力資源互動迫在眉睫。只有使城鄉人力資源雙向交流,優化配置,才能帶動物質、信息、市場等要素的流動,才能使城鄉經濟獲得發展。二要推動城鄉市場良性互動。目前我國消費水平階段已形成買方市場,產品過剩是相對的:一邊是大量工業品積壓,另一邊是大量農村的基本設施、家用電器、生活用品不足;一邊是大量農產品積壓,另一邊是城市對綠色食品等大量需求得不到滿足。可見,使城鄉市場找到有效結合點並最終實現良性互動,仍然大有文章可做。三要推動城鄉信息良性互動。信息鴻溝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信息閉塞的情況下,農村缺少城市的信息,不知道城市擁有什麼,流行什麼;城市也缺了農村的信息,不知道農村需要什麼,缺少什麼。同時由於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信

息來源渠道少而慢,並且又有許多虛假信息,極大限制了農民的增產增收。只有建立城鄉信息溝通的有效渠道,才能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從而推動城鄉經濟發展。四要推動城鄉產業良性互動。當前,城鄉產業結構不合理,一方面表現爲低消費水平的階段性、結構性、區域性過剩,另一方面表現爲低素質的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只有優化城鄉產業結構、合理調整生產力佈局,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才能實現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三)堅持以人爲本和尊重自然規律相結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和目標。欠發達地區的貧困問題和生態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越是貧困地區,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矛盾越突出。吉安也是如此。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吉安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驚人。有的地方自然資源破壞十分嚴重,有的地方污染物排放超過了環境自淨的能力。這種資源的過渡消耗和環境污染,使我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惡化,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不少地方出現的災荒、水質惡化、水土流失、耕地減少,生物多樣化失衡等就是其矛盾的表現。這些表明,資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爲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如果不改變目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擴張型經濟增長方式,那麼,隨着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導致向自然索取資源的速度和力度進一步加大,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進一步增加,使本已緊張的資源更加耗竭,使本已遭破壞的環境更加惡化。因此,如何在擴大生產,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時代課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就是在完成工業化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我們的傳統工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努力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而在當前,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是世界上兩種新的走向現代化的經濟增長方式,其特徵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矛盾和環境壓力,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戰略舉措。

(四)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提升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我國的政府管理模式來源於前蘇聯,政府包攬了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這種管理模式顯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曾指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爲規範、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但在政府轉變職能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對政府職能認識不清。在具體事務操作過程中,有的政府工作人員分不

清哪些事務該政府管,哪些事務不該管。二是政府及工作人員留念權力。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因爲政府及工作人員對權力的留念,使市場機制難起推動作用。市場與權力的競爭,結果往往是權力佔上風,致使政府職能轉變滯後,這樣影響行政效率提高,同時容易產生腐敗。三是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不健全。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社會自身的管理和服務是否健全密切相關。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事務必須由政府管理。改革開放後,隨着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現出與經濟發展水平同步的趨勢。經濟越發達,社會功能越齊全。相反在欠發達地區,因社會功能不足,嚴重製約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因此,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提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一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政府職能的轉變,首先來自公務人員思想觀念的轉變,要克服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樹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觀念;克服官本位思想影響,樹立以服務爲中心的觀念;克服無政府主義思想,樹立法制觀念。二要建立科學規範的管理體制。要逐步形成科學統一的管理制度體系,改變“政”出多門,管理標準不一,執行程序各異的狀況。要以法律、法規,規章爲依據,不能超越法律、法規、規章的限制任意發揮,也不能放棄法律、法規、規章所規定的職能,“無作爲”或“有選擇”地行使。三要提高服務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各級政府要認清自己應承擔的職責,發揮政府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社會需要應發揮的作用。凡市場機制起作用的領域政府儘量不要介入,更不能代替,讓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此同時,凡政府職能範圍內的事務,政府把它管理好,以彌補市場的缺陷,讓人民滿意。四要積極發展電子政務,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制度。要認真研究發達國家和地區推進電子政務,結合本區的實際,制定規劃,加大投入,統一標準,搞好信息資源的整合,形成統一、暢通的信息網絡系統。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在網上公開政府的有關政策、規定,發佈政府工作的有關信息,提供便捷的信息通道。建立網上審批管理制度,開展網上申請,網上審批業務,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強化社會對政府的監督。

建設平安吉安,構建和諧社會,既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經過長期奮鬥,不斷努力才能實現,同時它又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工作,需要立足當前,突出重點,積極推進。我們要深化認識,拓展思路,把握重點,完善舉措,狠抓落實,努力在全面建設小康吉安,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逐步構建起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三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社會理想。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站在時代和全局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中的地位,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首先,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其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必然選擇。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從國際來看,和平、發展、合作成爲時代潮流。同時,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從國內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我國的發展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成功應對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解決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範,一些領導幹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對此,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第四篇:淺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淺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首要的問題是落到實處,紮實有效地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把努力建設以人爲本的和諧社會,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和諧社會,努力建設公正正義的和諧社會作爲着力點。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着力點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irst question is on feet, soli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ach work, and strive to build a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striv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fair justice organizations.

keywords: socialism and harmonious society, points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在落實,紮實有效地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把深化理論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長期目標和當前重點結合起來,把解決具體問題與制度建設和機制建設結合起來,立足當前,謀劃長遠,開拓進取,創新實踐。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現在構成社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上。從廣義上說,就是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凋、可持續發展,共同進步;從狹義上說,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1、努力建設以人爲本的和諧社會

以人爲本與和諧社會有內在的統一性,是緊密相連的。和諧社會構建的着眼點是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同一歷史進程,二者統一於社會發展進程之中。一方面,只有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另一方面,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爲本的和諧社會

2、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和諧社會

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然而,環境的日益破壞、人口的過度增長、資源的過度掠奪、森林破壞與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關。人們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的征服和開發,忽視了自然資源的損失,忽視了資源的保護和環境污染的預防和治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已越來越突顯出來,已嚴重影響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羣衆的生活質量。我們爲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人類與自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

應該是互利互惠、共進共生、和諧相處的關係,只有重建人與自然的平衡、和諧關係,我國的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才能提高。

3、努力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

公平正義一直是人類社會追求的價值目標,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所謂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在傳承人類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應該是比以往的社會形態更具有公平正義的社會。

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在思想上樹立幾個深層理念

1、“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的理念

我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化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中。快速轉型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並生、社會進步和社會代價共存。20多年來,以社會轉型形式出現的社會巨大變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會關係、次級制度的變化,還是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會控制機制、社會承受能力等等的變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個社會領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優化,另一方面,又引發了、出現了大量問題,有些問題還十分嚴重;一方面,20多年的進步和成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舉世矚目,全球公認,與此同時,也付出了種種代價,一些代價還非常沉重。

和諧社會的提出是以我們國家的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並生、社會進步和社會代價共存爲背景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的過程,那麼我們在主觀上必須自覺地樹立這樣的深層理念,並在行動上自覺地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縮社會代價。

2、雙贏互利的理念

爲什麼要樹立雙贏互利的理念,因爲貫穿和諧社會的理念就是雙贏互利的觀念。和諧社會,也可以通俗地說,就是雙贏互利的社會。具體說來,也就是使構成我們社會的各方、參與我們社會發展的各方,例如,我們的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經濟和社會、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參與發展的各方,都能獲得雙贏互利,而不是通過犧牲一方來使另一方得益獲利。雙贏互利,這是和諧社會的要旨,同樣也是“以人爲本,全面、協調、持續的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旨。

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雙贏互利的理念,不僅符合符合現代性在

當代進展的趨勢,而且也是對我國優秀文化傳統中精華的東西的繼承和弘揚。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1、堅持發展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發展是硬道理,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發展對於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着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

2、走共同富裕道路

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但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將貫穿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始終。在這個過程中、事實上的不平等將長期存在,因此要承認差別,而不是否認差別,更不能人爲地消滅差別,差別既可產生動力,也能導致衝突。實現防止衝突、推動發展的目標,需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

參考文獻:

[1]王豔華 儒家和諧思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理論探討

[2]陳前銀 淺談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鄧偉志 如何構建一個和諧社會

第五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應該是:擴大社會中間層,減少低收入和貧困羣體,理順收入分配秩序,嚴厲打擊腐敗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擴大就業作爲發展的重要目標,努力改善社會關係和勞動關係,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各種社會矛盾,爲建立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面小康社會而奮鬥!

我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轉型的過程之中。轉型是爲了發展,而發展的目標是要發展出一個和諧社會。同時,發展也十分需要以和諧爲基礎,以和諧爲條件。不和諧,難以發展。轉型期既可以是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也可以是社會矛盾的高發期。這一矛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如何建設和諧社會?這得從有關和諧的幾個基本問題入手。

第一 要實現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自從原始社會解體以後,人類就出現不同的利益羣體,不同的階級、階層。財富佔有上的懸殊,帶來階級、階層之間的不和諧,甚至尖銳對立。直接影響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還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會階層結構的理想狀態,也無法實現其結構的和諧。

第二 要運用社會組織實現和諧社會。“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三者之間都有存在的必要,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互補關係。由此,我們最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這三者之間如何協調的問題,因爲只有達到了三者之間的和諧,才能使資源達到最優化配置。毫無疑問,這仍然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調節。我國的社會組織縱向比有所增長,橫向比還嫌太少。社會組織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環境,更是全社會和諧的基本單元。當然,和諧與否,在於運用之妙。我們要學會運用社會組織來實現社會的和諧。

第三 要從調整社會結構入手建設和諧社會。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社會結構中最典型,也是最突出的問題。一方面,我國社會仍然有顯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另一方面,還有一種潛在的城市二元結構,它由市民的關係網絡構成的空間和農民的關係網絡構成的空間這兩部分構成。這種潛在結構的存在從根本上影響着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很顯然,要打碎這種雙重結構,從制度上入手仍然是關鍵之所在。

第四 關鍵在於制度創新。我國社會在轉型的旋律中的確存在着許多不和諧的雜音。但社會的和諧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種不和諧因素的過程中達到的。沒有不和諧,還要我們研究和諧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幹什麼?一切有所作爲的人,都應當抓住建構和諧社會的契機,針對社會轉型期制度不完善的一面,爲制度創新做出貢獻。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只要從宏觀上打下這些堅實的基礎,“不和諧”便會失去其存在的根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