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淺探精品多篇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淺探精品多篇

視覺文化媒介素養教育論文 篇一

視覺文化媒介素養教育論文

一、以視覺文化爲導向的媒介素養教育

(一)視覺文化改變了文化的傳播方式。

視覺文化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是電子技術的支持。視覺文化讓社會大衆對文化的認識產生了改變,社會大衆不需要再圍繞文字或者語言進行意思上的想象。而是依據本能通過直觀上視覺的觀察,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內去理解文化的內涵和意義。這種方便、快捷並且具有人性化的文化表現方式,受到了社會大衆的普遍推崇,並顛覆了傳統主流的文化傳播方式,成爲現代文化的核心表現形式。

(二)視覺文化促進了思維的轉變。

新事物的出現總是帶有着一定的未知性,部分專家學者在對視覺文化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提出了一些視覺文化可能引發的負面狀況。例如,社會大衆迷惑於表象而失去對內在的探究;社會大衆注重感性的認識而喪失理性的判斷。但是經部分學者研究證明這些擔憂過於偏激,在實際的生活中並不會真正的產生。學者阿恩海姆就針對這些觀點給予了駁斥,其指出視覺是人類的本能,而人類在進行視覺活動的過程中帶有着明顯的選擇和判斷能力,也就是說視覺是可以被思維所支配的,或者說視覺本身就帶有着思維的能力,因此不會出現上述學者所擔心的現象。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進一步的認識,就是在視覺文化的影響下,人類會通過視覺產生獨立的思考,並對視覺觸及的內容進行發展與創造。而且視覺文化還可以避免文字文化和口頭文化帶給人們的誤導,使得一些與文化本身無關的東西可以從文化上剝離開來。因此我們可以說,視覺文化的出現爲人類開闢了新的思維模式,讓人類在思想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視覺文化爲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臺。

文化要想長久存在,併產生更大的影響,就需要文化傳播的支持。視覺文化與視覺文化傳播緊密相連,通過視覺文化傳播的展開,使得視覺文化迅速的成爲了現代文化的核心。麥克盧漢認爲視覺文化可以更好的讓社會大衆對思想方面的內容進行理解,將抽象的表達化爲具體。而這正是媒介素養教育進行的最佳方式,爲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一各更好的平臺。具體來說視覺文化的傳播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畫面、影像是視覺文化的表現形式。在傳播過程中被傳播者已經不再被動的等待,而是選擇了更爲主動的索取,這是一種文化傳播過程中新的發展趨勢,具有較積極的意義。其次,視覺文化傳播的感受更爲豐富。傳統紙質文化或者語言文化,其都是單方面的傳播,也就是單純的'在視覺層面或者聽覺層面進行傳播。而視覺文化傳播則帶有一定的複合型,不僅可以通過眼睛看見影像,同時還可以在聽覺上對信息進行接收,達到雙管齊下的效果。同時,視覺文化已經形成了產業化的發展,因此還帶有着一定的商業性質,屬於精神消費的範疇。最後,由於視覺文化的傳播與傳統文化傳播存在差異,因此其適配的體制也有所不同,需要從生產到最後的消費進行重新的定位與規範。由此可見,新文化的出現,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轉變與創新,所以需要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對視覺文化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並積極的鼓勵社會大衆在視覺文化方面進行實踐,以此來彌補社會媒介素養的不足。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視覺文化導向下的媒介素養教育是未來媒介素養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其對於提升社會大衆的媒介素養有着積極的意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應循序漸進的進行,注重深化了解媒介與教育之間的關係,並以此爲基礎進行深入的探究,明確什麼是視覺文化、什麼是視覺文化傳播。隨着現代互聯網絡不斷向前發展,視覺文化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複雜多變,因此相關人員需要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下工夫,在視覺文化的嚮導下完善媒介素養教育的不足,使得社會大衆可以正確的對待視覺文化以及視覺文化的傳播。

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淺探 篇二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淺探

信息爆炸時代,受衆對現實的理解、對信息的解讀與判斷無一不受到新媒體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對新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較強的接受能力,因此,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即對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如何獨立思考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顯得尤爲重要。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淺探

第一篇:媒介融合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摘要:在媒介融合全面滲入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的當下,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再一次顯現出了其存在和設立的必要性、緊迫性。

一方面,新媒體對受衆的激活使得傳統受衆由媒介的單一受衆轉變爲參與者和生產者,媒介環境的改變帶來的是社會文化全面變革的連鎖反應;另一方面,新媒體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和利弊影響也需要我們客觀、理智、辯證地分析。

本文以大學生爲研究主體,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爲研究對象,從媒介素養教育在當下的必要性出發,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時代大學生與媒介關係的變化和影響,

總結出媒介融合時代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難點及其成因,併爲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從主體出發再回歸到主體的分析。

關鍵詞:媒介融合;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一、媒介融合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國內外對媒介素養的探究由來已久,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爲,廣義上的媒介素養指向的是廣大的媒介受衆羣體對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讀能力和對媒介的使用能力。

而上世紀三十年代,自英國學者李維斯和湯普森合著的《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一書出版之後,西方國家便逐步將媒介素養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體系之中,併力圖能夠及時應對媒介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早期的媒介素養教育基於一種保護主義的視角,將媒介文化作爲一種大衆文化,或是羣氓文化的代表而加以抵制,媒介素養的教育理念也是出於避免學生受到媒介文化的消極影響而展開。

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伊始,隨着媒介文化的發展,保守的精英主義分子開始逐步意識到媒介文化所帶給精英主義文化的抵抗、消解力量,並開始冷靜地分析媒介文化所攜帶的利弊影響,

開始在學校的媒介素養教學課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辯證地面對媒介文化的意識觀念。

隨着媒介文化如火如荼的發展,媒介素養教育逐步加深加強,媒介素養課程開始幫助學生理性認知媒介文化後的話語權力,批判性地解讀媒介信息及文化現象。

發展至今,當面對新媒體在全球範圍內的興起時,媒介素養教育則必然迎來一輪嶄新的變革。

就我國的具體語境而言,媒介素養教育雖然一直被呼喚、被需求,但卻一直處於初級的發展狀態。

許多高等院校依然固守着這樣的一種認識,即關於媒介素養課程的建設是專業的傳媒院校和學院應該考慮的事情,如果本校還未開設傳媒學院或相關專業,大可不必對其進行專門的學科建設。

其實,這樣一種觀念可以追溯到我國傳統媒體時代關於大學是否應該開設媒介素養課程的探討,但我國的傳媒業在當時的發展還未成氣候,傳媒的話語權依然掌握在少數精英知識分子的手中,在媒介信息內容生產匱乏,

信息傳播渠道窄化、單一的年代,受衆信任並依賴主流媒體話語,媒介素養課程在大學期間開設的必要性不甚明顯。

但時至當下,我們必須清晰地意識到,媒介素養已經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在大學開設專門的課程是刻不容緩。

媒介融合實現的前提是新媒體的崛起,對於新媒體所帶來的改變,不僅體現在媒介生態上,更是與每一個媒介的受衆個體息息相關。

當下的大學生多是伴隨着互聯網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新媒體思維邏輯和使用習慣,而新舊媒體不斷撞擊、融合也給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也顯示出了必要性:一方面,新媒體的賦權使得傳受界限得以跨越,傳統媒體時代的受衆在當下完全轉變成爲了一個能動的生產者,大學生作爲媒介使用的活躍人羣,更是在新媒體全面滲入的媒介生態環境中成爲了發聲者,

如何讓學生在媒介融合時代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媒介資源成爲了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新任務、新挑戰;另一方面,新媒體雖然彌補了傳統媒體的自身障礙和弊端,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形式、反饋等諸多方面帶來了積極地提升和影響,

但同時也應意識到,新媒體的信息生產、發佈門檻較低,海量的信息之中魚龍混雜,信息質量良莠不齊。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正處於思想變革和定型期的大學生極易受到消極信息的影響,幫助大學生保持清晰、冷 靜、理智的頭腦來面對新媒體的衝擊則成爲了當下高校教育難以推卸的責任,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也顯得格外重要。

所以,不僅是專業的傳媒院校和學院需要專門開設媒介融合時代下學生媒介素養培養的課程,甚至每一所院校都需要開設相關的專業課或通識課程,進而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增強學生的媒介使用意識,培養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

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許多院校還未能將媒介融合時代下學生的媒介素養問題當做教育教學和思想引導中的重要工作,依然在觀望甚至忽視。

二、媒介融合時代下大學生羣體的變化及其影響

(一)大學生羣體在媒介融合時代的變化

從大方向上來看,媒介融合時代從兩個方面對傳統媒體進行了革新:技術與內容。

媒介融合能夠得以實現的前提是技術的突破,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等自媒體平臺的建立爲每一位曾經被動接受信息的受衆進行賦權,“人人皆可發聲”成爲了可能。

平臺的建立、傳播渠道的打通必然帶來的是對傳統主導話語權的解構,來自民間的聲音呈現出了與傳統主流媒體不同的話語景觀,內容的取向更加的多元、新鮮,信息量更爲豐富。

現如今的大學生羣體都是伴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他們更熟悉互聯網的邏輯思維,更能靈活的操作新媒體資源,就此而言,大學生羣體在媒介融合時代呈現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第一,大學生媒介身份的變化。

大學生羣體不再侷限於媒體內容的接受者,而是轉變爲了媒體內容的生產者。

大學生更願意交流、表達,而新媒體的交互性、包容性、低門檻使得這一羣體的訴求得以滿足。

作爲傳統媒體的被動接受者,大學生僅能接收到來自主權話語的規訓和信息,反饋機制的不健全和侷限,使得該羣體既不能夠自由的表達意願,也不能能動地生產內容。

新媒體的賦權完全突破了這種障礙,大學生可以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上主觀地表達自我,一些新媒體信息交流平臺,如知乎、思達派等鼓勵並仰仗大學生的觀點表達,新媒體視頻網站也通過各種方式提供用戶以交流、表達渠道,比如彈幕、留言板等形式。

可以說,人人手握話筒的時代已經成爲了實然。

第二,大學生媒介思維的變化。

媒介融合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基於互聯網的共享性和開放性,這使得大學生羣體在內容的生產上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學生囿於信息接收渠道的閉塞、單一,其媒介思維也相對封閉,只能依靠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來有限地彰顯自我。

而在媒介融合時代,大學生的媒介思維變得開放,他們不僅樂於在新媒體平臺上“曬”出自己的生活,更使得他們對自我觀點的表達、與他人觀點的交流成爲了可能。

這些觀點不僅僅侷限在對自我生活狀態、人際關係的認知,更是涵蓋了對社會、文化、政治的表達。

第三,大學生媒介實踐的變化。

媒介融合時代完全激活了大學生的內容生產能力和潛力,對自我和某一羣體的媒介話語實踐也呈現出了從單一到多元的走向。

微信、微博已經爲大學生羣體提供了一個信息生產和交流的平臺,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限於其社交圈子的框定,而對微信公衆平臺、網絡直播等新媒體的使用則完全跨越了有限的社交圈,走向了更爲廣大的公衆視野。

無需更多的限制,大學生便可以在多種新媒體平臺上自由發聲,其中更有獲得高關注、高熱議、高流量的學生個人和羣體,其對社會的影響也日益顯著。

(二)媒介融合對大學生的影響——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伴隨着媒介融合所帶給大學生羣體的這三種變化,我們必須冷靜、客觀地看到其所帶來的影響。

新媒體彌補了傳統媒體所固有的缺點,使得大學生在媒介融合時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而這種新媒體所帶來的一個最直觀的影響即是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論文 篇三

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論文

一、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實困境

(一)過分依賴媒介,缺乏現實交流,導致自我封閉。

如今在大學校園裏,網絡是學生接觸的最主要的媒體,學生在網絡上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傳統四大媒體,網絡媒體日益成爲學生了解信息的首要選擇。很多學生要了解信息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互聯網,休閒娛樂成爲大學生接觸媒介的主要動機,因此,其對網絡媒體的依賴感也越來越強烈。不少學生長期沉溺於應接不暇的虛擬情景中不能自拔,荒廢了學業的同時,也越來越抗拒主動與他人交往和溝通。他們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情感追求沉浸於形形色色的媒介內容中,容易對未來漠不關心,導致極端自我封閉、行爲失衡,從而產生緊張、孤僻、冷漠甚至更嚴重的心理缺陷,嚴重阻礙了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信息甄別能力有限,對媒介信息內容缺乏思辨。

大學生羣體對媒介信息的本質及屬性認知程度普遍不高,對媒介信息的思考、辨別和批判能力有限,特別是對消極負面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還處於較低水平。媒介中的各類信息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政治傾向性和價值傾向性,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甄別、檢驗和進行信息加工,而大學生羣體由於生活閱歷淺、社會知識缺乏,往往有較強的信息探知慾,卻不懂得如何對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解讀和反饋,導致其對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影響的認識不夠全面。

(三)媒介道德規範認識淡薄,自律意識薄弱。

這種道德規範的模糊主要表現爲:學生對知識產權、新聞出版、網絡監管及跟蹤等方面的相關規定掌握得不夠透徹,對利用媒介進行信息傳播、侵權盜版行爲的自律意識較爲薄弱。學生羣體在遇到一些感興趣的事件時,會因有相似的消費習慣和媒介接觸習慣而產生共鳴,結成意見同盟,由於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薄弱,加上輿論導向的不客觀,很可能會對他們原本就十分脆弱的道德自律意識和自我約束力造成很大的衝擊,從而被矇蔽甚至誤導。因此,引導大學生在媒介信息的海洋中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媒介素養,增強其對消極負面媒介信息的質疑力和免疫力,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路徑

(一)着力實施學校教育,提升大學生媒介基本素養。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使當代大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現代大學生既要能夠從大衆傳媒上獲取信息,又要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去僞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處理,以獲得自己獨立的判斷和結論。首先,應傳授給學生媒介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在課程設置中加入有關媒介素養的課程,例如“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全校性公選課,從認知、審美、倫理道德等多個方面遞進滲透,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媒介環境,掌握傳播技巧,最終成爲積極主動的媒介製作和傳播者。其次,提高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對於善惡美醜和真假虛實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及迅速識別各類信息的意義和價值的能力。最後,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水平。媒介素養的提高不能僅僅依靠第一課堂傳授,更多的在於品格的自我養成,應引導學生掌握媒介傳播的倫理道德和相關法律法規,把外在的影響內化爲自身的品質,從而將科學接觸和運用媒介變爲自覺的行動。

(二)打造“業務精、專家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媒介素養在媒體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已經成爲社會公衆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自然也成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備素質之一。要培養“業務精、專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升自我媒介業務水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辨能力、信息產製能力,積極探索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模式和規範機制,建構媒介信息系統。其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導,依據現今“90後”大學生羣體的實際特點,指導和開展學生喜聞樂見、具有更多感染力和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多渠道、多陣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繼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媒介傳播道德倫理價值觀,使思想政治管理、學生學業和生活管理、突發事件管理更具時效性和實效性。

(三)創新第二課堂形式,強化學生的'媒介實踐能力。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的媒介素養養成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媒介素養教育應倡導以學生爲本,將校園內的媒介資源和大衆傳媒作爲廣大學生接觸和參與媒介實踐活動的載體和基地,讓學生成爲媒介活動實踐的主體。要充分利用好校廣播臺、網絡信息中心等媒介資源,鼓勵師生間、同學間相互交流啓發。利用短信平臺、PU平臺、學校和團委官方微信等媒介載體廣泛宣傳各類媒介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媒介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媒介,如參與校園小記者新聞採訪,參與編輯校報,參與設計和推廣官方微信,開展校園DV、微電影作品徵集、網頁製作大賽、動漫設計大賽、影視作品展播、影評徵文等活動。此外,學校團委可邀請名編輯、名導演、名主持人等傳媒人物走進校園,開展媒體見面會,與學生近距離互動交流,讓學生了解身邊的媒體現狀,減少媒介神祕感。

(四)協同各方力量,淨化媒介空氣。

面對大衆傳播媒介的急劇發展,大衆媒體傳播的信息龐雜而且良莠並存,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信息化的負效應,因此,需要多方協同,對媒介傳播信息進行過濾,從而淨化媒介空氣,促進媒介良性發展,也使學生主動吸收、利用各種利於自身健康成長的教育因素。首先,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持續推進輿情和輿論監管,建立健全媒介機制。媒介的監管應該將法制管理、行政管理、媒介自律、公衆監督有機結合,着力構建一個網絡式的制約機制體系。其次,大衆傳媒作爲媒介教育的重要參與者,須切實提高自身素養。媒介從業人員要堅守自己的專業操守和職業道德,明確自身作爲公衆代言人的職業定位,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扮演好媒介信息的驗證者和過濾者的角色。青年學生良好媒介素養的養成,不僅需要社會、學校的共同推動,還必須紮根於家庭教育。家長應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積極倡導親子共視、共網,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通過父母的引導和精心培育,兩輩人共同提升選擇、辨析、評估和運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及教育調查報告 篇四

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及教育調查報告

所謂媒介素養,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論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爲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1]爲提高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筆者對重慶市3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掌握重慶市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以及教育現狀,爲今後媒介素養教育實施打下基礎。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爲了解重慶市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以及教育開展情況,筆者於20xx年6月在重慶市院校中展開了媒介素養水平及教育情況問卷調查。調查選取重慶市西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工商大學三所高校各年級學生。採用隨機抽樣方式,發放問卷310份,回收有效問卷300,回收率97%。調查對象中,男生147名,女生153名。文史類專業168人(佔總數56%),自然科學類專業120人(佔總數40%),新聞傳播學專業12人(佔總數4%)。問卷涉及四部分內容:基本信息;媒介接觸情況;解讀、批判、利用媒介情況;媒介素養及教育認知情況,共28道題。主要從大學生媒介接觸、媒介內容認知和批判、利用媒介資源能力方面展開調查。

二、調查結果的統計與分析

(一)媒介的接觸和使用情況

(1)大學生媒介接觸情況

在“平時主要通過何種媒介獲取信息”調查中,81%學生把網絡作爲獲取信息主要渠道,其次是手機46%和報刊雜誌27%。選擇電視獲取信息的比例排在報刊雜誌之後僅佔到20%,這大概是由於三所高校的學生宿舍沒有配備電視。由此結果看出,網絡媒介在高校校園影響力雖已超越以報刊爲代表的傳統媒介,但高校大學生對信息來源渠道的選擇仍會受學校資源的影響。在媒介接觸時間上,重慶市大學生控制相對較好,每天接觸媒介超過6小時的僅佔總人數9%。58%的同學每天媒介接觸時間在1~3,22%學生達到3~6小時,仍有11%的學生每天媒介接觸時間不到1小時。說明現代社會大學生的生活已離不開媒介,但對媒介的依賴程度並不是很強。

(2)大學生接觸媒介動機?

受衆接觸媒介的動機和目的。是衡量受衆能否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以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學生媒介接觸動機和獲取的主要信息調查中,重慶市大學生的接觸媒介以“休閒娛樂”55%、“滿足信息需求”45%爲目的的居多,“獲取知識”37%也是他們接觸媒介的主要原因,將媒介當作打發時間或與人交流工具的佔少數。可見,大學生接觸媒體的動機越來越多元化,並呈現出一種積極利用媒介資源的狀態。

(二)媒介的解讀、利用和批判分析能力

(1)大學生媒介解讀能力

面對社會琳琅滿目的信息,如何解讀媒介信息是培養媒介素養關鍵。在對媒介獲取資訊可信程度調查中,57%受調查者認爲媒介信息基本可信,37%認爲自己無法判斷所獲信息的可信度,只有3%認爲媒介信息基本不可信。與此相對,2%的人認爲媒介信息完全可信,1%則認爲媒介訊息完全不可信。當代大學生對媒介傳播內容有比較清醒認識,對媒介信息的信任度比較客觀。

(2)大學生利用媒介資源的情況

網絡是大學生接觸得最多的媒介,在“大學生最常使用網絡資源?”調查中,選擇學術期刊的佔21%,網絡遊戲佔10%,網絡視頻或音頻佔74%,電子書佔21%,應用程序的佔23%,5%的人選擇其他。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傾向於利用網絡視、音頻資源,對網上學術期刊、文檔資料的利用相對較低。

(3)大學生媒介批判能力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養一項重要指標,既包括受衆對傳播內容的鑑別能力,也包括受衆關於媒介對社會、對人的影響力的認識。面對媒介中出現暴力、色情等消極信息大學生的態度“認爲不道德但仍偶爾瀏覽”佔絕大多數(57%),25%同學能夠做到完全抵制,2%的同學經常偷偷瀏覽這類信息,還有16%的同學經常正大光明的瀏覽該類信息。可見重慶市大學生面對媒介中的不良信息還缺乏足夠的抵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大學生對媒介素養與媒介素養教育的認知情況

(1)大學生對媒介素養及教育的認知

我國90年代末開始對媒介素養及其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問卷針對媒介素養和教育的基本概念在大學生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44%大學生只聽說過相關含義,36%的同學不清楚,僅有4%的同學對媒介素養概念有清晰的認識。提到媒介素養教育,只有2%的同學清楚其含義,44%的人都不清楚。

(2)高校媒介素養及教育的開展情況

調查高校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情況。結果顯示,53%的同學不知道所在學校是否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或實踐活動,39%的同學迴應學校沒有這樣的實踐活動或課程,僅8%的同學明確回答學校開展教育。由此可見,高校大部分大學生對學校是否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和實踐情況不瞭解,對這方面的重視度很低。

(3)大學生對媒介教育實施的態度和意見

在對“媒介素養教育有沒有必要納入大學的課程教育”這個問題上,63%的學生認爲開展相應課程是必要的,10%的同學認爲非常必要,19%的學生認爲現在不必要,將來需要,僅8%的同學認爲沒有必要。大部分學生認識到了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這將十分有利於各高校相關教育的開展。

媒介素養教育的順利開展不僅需要高校的努力,也需要大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對“大學生應該通過哪些途徑培養自身媒介素養”的調查,大部分同學(68%)認爲自己應該通過多參與媒介素養社會實踐活動來學習,其次是通過學校課程(54%)和講座(51%)的學習,還有就是通過利用新媒體進行自主學習(50%)。

三、調查結論

隨着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過去相對單一、同質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內容正日趨多樣化,這使大學生面臨着空前複雜的媒介環境。以數字技術爲核心的網絡媒介平臺的發展,極大的擴展了大學生接觸的媒介信息。大學生作爲特殊社會羣體和大衆傳媒受衆,加強其媒介素養教育不僅能成爲加強全社會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對今後媒介信息傳播環境的健康發展也起到很好推動作用。

通過對上述調查材料分析,當前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整體呈現積極的態勢:

1、他們積極接觸各種媒介,對媒介接觸具有較明確目的性;能夠以自己的評判標準自主選擇媒介和媒介信息並找到所需內容;能根據自己的分析判斷,正確看待和理解媒介信息;能靈活運用媒介來解決基本問題,並能通過媒體進行互動;對不良的媒介信息能夠採取一定的抵制態度,已具備一定的媒介信息解讀與媒介批判能力。但由於缺乏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大學生媒介素養知識多爲自發學習、零散獲取,並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儲備,盲目性較大。集中體現在大學生雖能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但卻無法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爲準確的評價,無法將自身的信息需求與媒介所提供的內容有效聯繫起來,使得他們不能有效地辨別信息的價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

2、加上大學生的媒介鑑別能力相對較差,對媒介的政治屬性、運作機制等方面還不是特別瞭解,對不同媒介的特點也沒有一個完整深入的思考,對媒介信息的分析缺乏正確的方法和途徑,直接影響了媒介素養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應將媒介素養教育提上大學生人才培養計劃議程,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媒介豐裕的信息時代恰當的運用多種媒介,促進自身健康發展。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思考 篇五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思考

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缺失影響到高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應採取相應措施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思考

第一篇:媒介素養教育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

【摘要】隨着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素養已然成爲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之一,爲了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高校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媒體素養教育。

本文簡要論述了新媒體以及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誒韓,以陝西高校爲研究對象分析了媒介素養教育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並詳細探討了在新媒體環境下應如何有效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具體策略,以期能夠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思想觀念影響;教學策略

近年來,大衆媒體傳播業發展迅速,範圍覆蓋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故被稱爲“社會公器”,對人們的生活有着深遠的影響。

從科學發展觀角度來看,媒介是一把“雙刃劍”,在爲人們傳遞信息、提供娛樂服務的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情緒、挑戰着他們的思想認知,給社會大衆的生活帶來諸多問題。

而當代大學生作爲媒介消費的核心羣體,由於缺乏對大衆傳媒信息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容易就被輿論誤導,甚至將錯誤信息誤用於現實生活當中,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高校作爲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有必要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意識水平,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一、新媒體及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內涵

新媒體是指以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以及移動通訊技術等爲依託向社會公衆提供信息服務,區別於傳統媒體的一種新興媒體,具體形式包括門戶網站、網絡遊戲、數字電視等等。

對於大學生而言,其所處的校園媒體環境是綜合性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同時並存,其中,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受大學生們的青睞。

所謂的“媒介素養”包括傳媒素養、媒介認知與解讀能力等諸多內容,關於媒介素質教育的研究最早始於上世紀30年代初的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

隨後的幾十年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部分官方組織機構也都陸陸續續地開始介入,媒介素養被正式作爲一門獨立課程,並且許多國家都將其納入本國的教育體系當中。

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羣體鑑別、處理各種各樣傳媒信息的能力,並逐漸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一股大規模的教育運動,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成立。

目前,媒介素養教育已被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及加拿大等國家納入中國小課程體系中,教學模式和教材等也趨於完善。

與國外相比,媒介素質教育在我國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因而起步較晚,只有北京、上海等地極少數的新聞專業院校較早地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但大多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

直到近幾年來,隨着媒體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開始逐漸意識到媒介素養教育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影響作用,開始面向全校各專業的學生開設相關選修課程,旨在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增強他們辨別大衆傳媒信息的能力。

二、媒介素養教育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

本文以陝西省的幾所高校爲研究對象,詳細地調查瞭解了其媒介素養課程的開設情況,着重研究了媒介素養教育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由於新媒體信息的來源具有隱匿性、開放性等特點,這就使得各種網絡平臺上經常充斥着大量的虛假不實信息。

而大學生正處於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雖然擁有出色的信息獲取能力,但在是非辨別方面的能力卻較差,很容易就受到一些虛假不良信息的誤導。

此外,再加上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對權威信息往往抱有一種質疑,甚至於排斥的心理,因而也就更加容易被網上虛假信息所吸吸引併產生一定興趣,不會主動將垃圾信息過濾掉,導致無法以正常思維來進行理性思考。

高校通過開展媒介素質教育,對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體系進行更新,能夠有效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媒體素養,尤其是培養他們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幫助他們能夠更加準確地鑑別、處理所獲取的信息,

這對於大學生由直觀信息深入挖掘潛在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去僞存真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二)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傳播者,微博、微信、校園論壇等自媒體形式都是大學生主動傳播信息的渠道,而在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信息時,大學生常常感到眼花繚亂,不知道該如何有選擇性地去進行傳播,缺乏主動思考,辨別信息的能力。

而媒介素質教育旨在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綜合素養,培養他們傳播積極健康、有價值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動參與信息傳播的意識,包括對新媒體技術的認知與理解能力。

通過媒介素質教育,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得到明顯提升,能夠主動對傳媒信息進行思考與判斷,有針對性利用豐富的媒介資源不斷完善自身,在傳播信息時,做到準確、高效且合乎法律規定,積極參與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當中。

高校重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有利於自身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對於大學生個體的自我教育與進步發展也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有利於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媒介素養教育這門課程能夠引導大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信息時採取更加快速便捷的渠道,保證其學習效率與所獲信息內容的準確性與積極性。

具體地,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上通過搜索、發起提問、留言、求助等方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並且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深入解讀與判斷,滿足個人發展與進步的需求。

新媒體的出現爲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能夠實現平等對話、交流的溝通平臺,一方面有利於大學生充分表達自身的思想主張,另一方面在思想碰撞的同時也加深了大學生對當代社會發展的`理解以及對自身的反省意識。

高校在開展媒介素質教育時,還可以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引入思政教育內容,儘可能地使用大學生喜愛的網絡語言形式將相關信息傳達給他們,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此外,通過媒介素質教育,師生之間還能建立起一種交互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與教師的對話交流中獲取到更多的知識信息,有利於拓寬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與思維空間,從而有效促進其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等思想觀念的正確形成。

三、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瞭解新媒體,轉變教學觀念

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正確認識並瞭解新媒體的相關概念,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主動研究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規律,並將其應用到媒介素養課堂教學、課後活動以及社會實踐當中。

此外,教師還應注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平等交流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活動,並適當引入新媒體技術,達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

(二)藉助新媒體,拓展媒介素養教育空間

校園媒體是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陣地,肩負着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

作爲一名媒介素養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熟練操作QQ、BBS、MSN等新載體的能力,積極探索既高效又能爲大學生普遍接受並喜愛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進一步拓展媒介教育的教學空間。

藉助新媒體,營造出一種良好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進行滲透教育,在提高他們媒介素養水平的同時也促進其自身綜合素質的不斷完善。

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同時還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營造積極向上、健康和諧校園環境的同時也提高了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質量。

(三)建立新媒體監控機制,構建良好教育環境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在開展媒介素質教育時應建立完善的監控機制,保證高校教育環境的健康。

衆所周知,新媒體的崛起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不良的負面影響。

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視完善信息傳播的相關制度,對新媒體信息的傳播進行合理引導與監控,從而爲高校的媒介素質教育提供良好健康的教學環境。

(四)正確引導大學生使用新媒體

信息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論文 篇六

一、引言

隨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全球化和商業化的加劇,媒介形式和媒介內容正日趨多樣化,這使得我國公衆面臨着空前複雜的媒介環境。國外媒體內容通過各種方式大量進入我國普通民衆的日常媒介消費活動中。現在,傳媒已經成爲人們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時也是青少年樹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在這種形勢下,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是與社會隔絕的世外桃源,必然會受到大衆傳媒所製造的大衆文化的浸染。人們很難做到真正自發地、不受媒體文化影響和媒體描述方式所幹預地觀察和認識世界。大衆傳媒像一把雙刃劍,它在發揮巨大社會功能的同時,各種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成爲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二、關於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於大衆傳媒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和評估、創造、生產能力以及思辨性迴應能力。可簡單概括爲:它是人們獲取、分析、傳播和運用各種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養教育是在大衆傳媒快速發展的今天,針對大衆傳播媒體對人的影響而提出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養人的媒介素養爲核心,使人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並建立獲得正確媒體信息、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它是融合傳播學、新聞學、教育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理論的新的研究領域。簡單地說,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衆傳播資源的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

三、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意義

當代大學生媒介教育的目標是使大學生能夠正確對待和使用大衆傳媒訊息,不要因媒介的使用而淪爲大衆媒介或訊息的奴隸,達到大學生對媒介的正確使用將成爲其發展的一種動力。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不僅是指如何正確判斷和估價訊息的意義和價值,而且還包括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實際上這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對信息批判的反應模式。即學習如何理性地辨別信息的意義,辨別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不盲目相信或採用信息,在此基礎上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爲。二是發展關於大衆媒介的思想。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幫助受衆形成對媒介性質和功能的正確認識。在信息社會裏,認識媒介將會成爲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所謂“正確”,意味着較完整和較客觀地評價媒介的性質、功能和侷限。三是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大衆傳媒中經常存在着負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養教育要不斷地列舉並評論這些負面信息,以提高受衆對負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四是培養受衆建設性地使用大衆傳媒的能力。這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受衆應該瞭解媒介及其信息對自己的意義,瞭解自己的需求,並學會利用媒介滿足自己的需求,建設性地利用大衆傳媒幫助和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這些正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須學習和具備的一種能力。因此,如何建設性地培養人們辨識信息的能力,加強媒介管理,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已成爲十分緊迫的課題。這對當代大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四、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與國外的媒介在屬性、特點和發展規律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也應切合我國的實際和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筆者認爲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來完成。

1.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一種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最有力的一種途徑和方式。對於尚未走出校門,又大多求學在外的大學生而言,學校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應該是最重要的,因此,學校就應該成爲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力量。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利用校園文化環境和爲大學生創造實踐機會等方式來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其中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又是重點中的重點。

當代大學生思維層次較高,學習自主性較強,這些都是在高校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有利因素。依據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在學校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應該體現五個核心理念,即媒體技術對人類社會的進程有巨大的影響;媒體信息是建構出來的“真實”;媒體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價值觀以及商業動機;媒體信息的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每種媒體都有獨特的美學形式與符號特質;受衆詮釋和接受媒體信息意義的能力與程度有着相當的差異。

另外,在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同時還要創新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學方法,素養的提高不僅靠傳授,更重在養成,只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在媒介素養教育的活動中不斷鍛鍊、探索,媒介素養才能提高。

2.社會教育

媒介素養教育的第二種途徑是社會教育。社會爲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一方面要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組織建設,因爲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組織與實施。同時,有關部門要從法律和技術兩方面加強網絡管理,尤其是校園網的管理。因爲網絡是對大學生影響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傳播隱蔽性強,且目前還很不規範。

大衆傳媒也應該在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積極發揮作用。首先,媒體要規範其內容,做到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地發佈信息,營造一個良好的媒介環境。其次,傳統媒體也要注重傳播的技巧,關注大學生的媒介接觸特點,積極探索符合大學生心理的傳播策略。第三,我國傳媒還應該向德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大衆媒體學習,發揮其優勢,積極傳播媒介素養教育知識。

五、結束語

我國大學生的媒介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大學生媒介教育的實踐過程是一個不斷摸索、變化和完善的過程。通過這種教育,使大學生具有分析判斷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最終使他們成爲媒介的主人、信息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J].現代傳播,,(1).

[2]鄭保衛。媒介教育大衆化勢在必行[J].中華新聞報,,(1).

[3]張冠文。論媒體素養教育的必要性[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

[4]陳啓英。媒體素養教育――E時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國傳媒報告,,(1).

[5]瑞尼・赫伯斯。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J].媒介研究,2004,(3).

[6]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J].新聞記者,2004,(5).

[7]姚雲。論傳媒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新聞與傳播,,(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