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議培智學校低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

摘要:智障兒童的養成教育對其在校學習及生活尤爲重要低年級智障兒童沒有經過專門的教育與訓練,他們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了這一時期是行爲問題最多的時期,由於他們的認知水平較低,教師應實施有效教育過程、施展教育教學魅力,通過教師的以身作則、對學生良好行爲的強化、家校配合等努力幫助學生矯正不良的行爲習慣和行爲障礙,使其養成好的行爲習慣。

淺議培智學校低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養成教育智障兒童 行爲習慣

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它是低年級弱智教育的中心環節。

智障兒童不僅在智能方面明顯地落後於正常兒童,而且在情緒、個性及行爲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障礙。對智障兒童的教育與訓練,除了要補償、矯正他們在認知、情緒及個性方面的缺陷外,更重要的還要矯正他們的不良習慣與行爲障礙,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因此,抓好養成教育對實現弱智學校的培養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智障兒童必須從養成教育入手。剛入學的智障兒童沒有經過專門的教育與訓練,他們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了這一時期是行爲問題最多的時期,同時低年級也是智障兒童各種行爲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教師只有抓住這一黃金季節,施展教育教學魅力,努力幫助學生矯正不良的行爲習慣和行爲障礙,使其養成好的行爲習慣。

針對特點,明確要求,實施有效的教育過程

剛入學的智障兒童普遍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和訓練,他們的各種心理障礙導致行爲異常。他們不懂得尊敬老師,常向老師做鬼臉,在受到老師批評時會表現出抵抗情緒。他們動作粗暴不受控制,喜歡根據自己的喜好做事,毫不理會別人的感受。他們對學校的規章制度,課堂常規一無所知。比如我們班有位同學剛入學時喜歡亂翻別人的東西,他看到的東西他總要去拿然後扔掉,所到之處一片狼籍,他要的東西你若不給就硬搶,並且常會因爲一點小事就抓咬同學。還有的同學上課是喜歡隨意外出,得不到老師的同意就強行外出。

根據我們班同學的行爲特點,我參考了《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制定了適合本班學生的班規,“八個要”:1.見到老師要問好;2.聽到上課鈴響要進教室;3.上課時間要坐好;4.下課時要上廁所;5.拿別人的東西要放回原處;6.跟同學發生矛盾要報告老師;7.進辦公室或上課遲到要說報告;8.垃圾要扔進垃圾桶裏。“四個不能”:1.上課時不能走出課堂;2.早晨上學不能遲到;3.沒經別人同意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4.不能打人、掐人、咬人。利用晨會帶領學生學習計劃的班規內容,明確地告訴學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並對前一天學生的表現採取自評、他評的多種方式進行評價。由於目標明確,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就顯得相當的配合,在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爲時也有所依據,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

二、以身作則,行爲示範,自覺影響學生行爲習慣養成

智障兒童思維直觀具體,易受到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的支配與束縛。特別是低年級的智障兒童,他們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熱切地關注着周圍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學校的老師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在對智障兒童進行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自己的行爲示範作用,利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去影響智障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一)、語言引導

智障兒童,特別是低年級的他們對老師想象幾近神聖和完美,他們對教師特有的期望和依賴,往往是他們在觀察老師時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也就是說,老師一言一行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我們要規範智障兒童行爲,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就要充分注意這種“放大”和“模仿”效應。在與學生、家長、他人的交往中,教師要特別重視語言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要求教師無論在什麼場合下都要講普通話、用文明語,都要注意語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成爲智障兒童仿效的榜樣。如:老師在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文明用語時,要發之於內心,出之於真誠,避免流於形式或應付。家長、朋友來訪時,熱情的招呼,親切的問候,都有引導學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師注意了語言的引導作用,智障兒童會在自覺不自覺中受到影響,模仿老師的語氣、表情與人交往,他們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用語習慣。

(二)、行爲示範

智障兒童的學習往往從模仿開始,他們的身上有着老師和家長的影子。因此老師舉手投足間都孕育着教育。當地面有紙時,我總是趕緊撿起,教室桌凳歪斜時,我總是整理齊,講桌不整潔時,我總是清理乾淨……這一切,智障兒童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慢慢地他們都會照着我的樣子去做。教室的衛生工具擺放不整齊時,總有智障兒童去擺放好,教室地面有紙,他們也會馬上撿起,而且他們還學會開窗、開門時輕輕的。知道了怎樣做纔是不打擾別人。我在做這些事時,是發自內心,不是做給學生看,因爲只有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爲指導他們,才能對智障兒童良好習慣形成感染力和示範性,他們不僅在一時一事上養成好習慣,不少智障兒童還能舉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抓住主題,樹立榜樣,開展習慣養成評比

老師結合學生行爲異常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找出主攻點做爲培養學生良好行爲的主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活動。比如:我發現我們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喜歡隨手亂扔紙屑,屢教不改,影響非常不好。於是我就在班級裏組織了一項“不隨手亂扔垃圾,保護教室清潔衛生”主題活動。首先,我提出一個行動目標,把教室裏的垃圾撿起來放進辦公室的垃圾桶裏(一次獎勵五角星一個)。然後,根據學生的表現提供一位榜樣,便於其他同學觀察、學習。兩個星期後進行一次階段評比,選出星星最多的同學給予獎勵,如參加學校的團隊活動,上一次光榮榜等。這樣逐漸養成不亂扔紙屑垃圾,講究衛生的好習慣。

除了這些,我平時班級裏還經常開展“比一比”活動,評選出“好學生”大力進行表彰。另外還開展“爲自己評獎”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我們爲每個智障兒童根據自己行爲習慣的養成情況,給他們設置一個讓同學們認可的獎項。這種獎勵方法避免了表揚的侷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對重度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全班同學都在努力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如“大膽發言獎”、“團結友愛獎”、“遵守紀律獎”、“書寫認真獎”、“不亂扔紙屑獎”……這一個個獎項無疑是學生努力的結果,可以說這也是表揚的威力,是激勵的結果。

四、表揚鼓勵,耐心引導,促進行爲習慣養成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之曾說過:“兒童都有希望獲得被認可的天性。”智障學生也同樣希望得到別人的表揚與認可。面對智障兒童,我們要以欣賞的態度來對待,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因勢利導,從而不斷促進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

我們班有位同學語言發展很好,上課回答問題很積極,但手指僵硬,書寫有困難,造成他不愛寫字,每次老師佈置的作業都不能按時完成。通過觀察,我發現他特別喜歡別人誇獎他,於是,上課時我針對他的長處大大的表揚他,並給他機會讓他領讀,發揮他的語言優勢,幫他樹立起自信。同時鼓勵他要克服困難學會寫字,並對他採取個別訓練。我先教他做手指操,訓練手指的靈活性,然後一遍遍握他的手寫字,再換成扶手寫,最後我說筆畫他寫,當他終於學會寫字時,他興奮地告訴我:“老師!我會寫了!”,每當這時我都會向他豎起大拇指,大大地表揚他,他得到認可後練習書寫更加賣力,並喜歡上寫字。現在他已經可以獨立書寫一些簡單的拼音和漢字,並能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五、集體生活是智障兒童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關鍵

不少家長由於內疚、自卑、失望或溺愛,想把智障兒童留在身邊,留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一切事情由自己代勞;又生怕孩子不能自理、被人欺侮,不願意送孩子進學校讀書。這實際上嚴重阻礙了智障兒童能力的發展,使他們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環境內,由於家長的過分保護,失去了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久而久之,其不良行爲習慣也就開始滋生並根深蒂固。有的愛說髒話,有的性格孤僻、愛發脾氣,有的沒有衛生意識和安全意識……

讓智障兒童儘早進入到學校學習,儘早獨立地到集體中去生活,是堵絕他們滋生不良行爲習慣,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關鍵。小捷是一位中度智障兒童,在讀了兩年幼兒園後,由於在普通學校考試成績沒超過五分,被勸其退學,小捷的家長非常惱火,就放任自流,在社會上到處流蕩,九歲時進入我校學習,他與其它學生簡直判若兩人:滿口髒話,沒有時間概念,也沒有安全觀念,一不順心就踢人……可見,每個兒童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學校,離不開集體生活,智障兒童也不例外。在集體中有老師的耐心指導,有同學的監督,更有榜樣的示範。

六、家校配合,挖掘個性,提高養成教育質量

育人,並不是說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爲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和家長必須經常取得聯繫,互相交換信息。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提高養成教育質量。

在開學初,我給班裏的同學每人制定一本家校聯繫簿,每天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記錄在上面,表現不足的地方,希望家長配合,幫助改正,家長也可以將學生在家裏的表現寫在上面反饋給老師。通過這樣的方式,我瞭解到我們班一位一直表現很好的李某,在家裏非常任性,不尊敬公公、婆婆,經常對他們出言不遜。瞭解情況後,我特地在班裏組織了一次“學會感恩,尊敬家人”的主題班會,號召同學尊敬家人從小事做起,每天到校後要跟家人說再見。剛開始的時候,李某不是很配合,每次都要老師提醒纔跟送自己來的公公說“再見”,慢慢的就不需要老師的提醒,現在跟公公說“再見”已經成爲李某的習慣,李某的公公也很高興,兩人的關係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溝通家校信息是對智障兒童進行行爲習慣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便於瞭解學生在家在校時的表現,對症下藥,雙管齊下,使家校教育相輔相成,提高養成教育質量。

七、循環往復,長期堅持

接受慢、遺忘快、易反覆是智障兒童學習的特點。在行爲習慣養成教育中,必須堅持小步子、多循環、長堅持的原則。

在我校,對智障兒童的行爲習慣養成教育是常規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人人有責,要求齊抓共管、統一行動。我們對學生做到了天天講,天天練,時時抓。從個人衛生到集體衛生,從文明禮貌到待人接物,從一日常規到學月目標,全部細化,逐步實施。每週由少先隊提出訓練計劃,各任課教師在課堂上積極進行強化教育,把訓練項目落到實處,並不斷總結、表彰、提高。如“待人有禮貌,學習使用文明用語”是我校多年來都堅持的一個重點訓練項目。現在只要一踏進貢井輔讀學校,都會看到一張張燦爛活潑的笑臉,許多領導和客人都被孩子們熱情的招呼、大膽的表演和良好的習慣所感染。

總之,良好的行爲習慣是在長期的反覆的訓練中形成的,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工作中做個有心人,抓住任何一個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把智障兒童培養成爲有社會主義覺悟、有一定文化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參考文獻:

1.鮑立英、《重度智障兒童的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現代特殊教育》、2001年12月、特刊、39頁。

2.《智力落後兒童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智力殘疾兒童系統康復訓練》、華夏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