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

新課改背景下,大學聯考命題已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養立意”轉變,這種命題特點給我們的歷史學科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2015年10月推出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初稿)中也指出“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可見,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將掌握歷史知識和歷史學科能力作爲最終目的,而應該把它們作爲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途徑和方法。那麼,什麼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呢?在教學中又應該如何貫徹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呢?本文以必修一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複習爲例,淺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

淺談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初稿)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界定爲:“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個方面。

一、製作年代尺,形成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時間和空間是歷史學習的兩大基本要素,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發生的,因此,掌握“時空 觀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

由於普通高中教材採取模塊加專題的模式,容易導致學生歷史時空知識、時空思維能力、時空意識的薄弱。因此在期末複習中,筆者要求每個學生製作中國古代史的年代尺,通過年代尺的製作,筆者引導學生根據朝代的更替、政治制度的發展演進特別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發展完善、強化思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兩大發展趨勢,並根據這個趨勢思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爲了體現空間觀念,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事件之間的時間與空間關係,通過朝代疆域地圖瞭解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各個朝代的行政規劃,從而更好地認識統治者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二、整合教材資源,注重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的敘述、理解、評價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證據的基礎上,具有實證意識並學會運用證據是學習和認識歷史的核心問題。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如何蒐集、辨別、選擇和使用各種歷史文本資料和非文本資料,並學會從各種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運用教材中的圖片、知識鏈接、資料卡片,旨在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例如,在複習明朝強化君權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資料卡片《明會典》卷二《皇明祖訓》,並設問:明太祖朱元璋認爲前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廢除丞相對加強君權有何作用?結合教材思考,廢除丞相產生了什麼消極影響?明太祖是怎麼解決的?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廢除丞相之後達到了高度集權的目的,但是導致了繁雜的政務集皇帝一身的弊端,於是出現了內閣。

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方法引導:第一,關注史料的出處、可靠性、分類方法;第二,指導學生閱讀,獲取史料有效信息,並判斷其真實性;第三,根據史料進行分層設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第四,依據史料促進學生歷史理解、解釋與認識的深入。

三、梳理邏輯關係,凸顯歷史理解

歷史理解是指要從歷史實際的角度儘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對歷史的認識重在理解,對歷史的解釋和與歷史有關的情感、態度、觀念等是建立在理解歷史的基礎上的。要想真正理解歷史,創設歷史情境,進行科學合理的想象,回到歷史現場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在回到歷史現場的情境創設中,要引導學生掌握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培養科學嚴謹的邏輯思維,從而提升歷史理解素養。

例如,在講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時,學生對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皇帝與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之間的關係,三省六部製作用的邏輯關係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誤區。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制度,筆者創設情境“貞觀年間,黃河發生洪災,上奏朝廷,大臣A提交書面處理方案:一、舉行大型祭天活動,二、削減災區賦稅、三、修築堤壩。大臣B認爲大臣A的方案可行,上呈給皇帝,皇帝讚許,吩咐大臣C負責執行。大臣C將任務依次分配到屬下三個部門。”並設問:1、大臣A、B、C、所在的機構分別是什麼?2、任務分配到哪三個部門?3、這一方案的執行體現該制度的實行有何作用?通過三個設問,理解三省六部制的運作程序,認識皇帝權力與三省權力的分配,以及三省六部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進而理解皇帝爲了加強君權削弱相權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趨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移情”的態度,以博大的胸懷和豐富的想象力,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回到歷史現場,設身處地理解和感悟歷史上發生的各種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在理解歷史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

四、通過合作探究,關注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爲依據, 以歷史理解爲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歷史解釋要以時空觀念、史料證據和歷史理解爲支撐,是學好歷史和認識歷史的關鍵,也是學生形成自己對歷史的看法的主要體現,歷史素養要綜合體現在學生對歷史的解釋與評判上。爲了改變複習課的單調與重複,筆者嘗試通過合作探究,撰寫印象敘說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和評估不同歷史解釋的價值和意義的能力。

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複習中,在學生製作好年代尺後,筆者對基礎知識進行梳理之後,要求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對本專題印象最深刻的內容,分析印象最深刻的原因,並通過交流達成共識撰寫“印象敘說”報告。這種做法雖然還不夠完善,但是筆者發現學生在合作探究,撰寫報告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所學的歷史知識,發散思維形成了自己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認識和感悟,而且還鍛鍊了交流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五、運用比較法,形成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從歷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即對歷史的探究以不斷近歷史的真實爲目的;以“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以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等,提供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要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要學會對歷史的理解和解釋,從而實現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而且任何歷史闡釋都蘊含着一定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

經過新課學習,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相關重大歷史事實,在複習課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縱橫比較,從比較中分析古今、中外歷史的多樣性和同一性,從而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筆者打算在複習完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之後,複習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然後進行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較,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採取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相同點與不同點,探討對今天政治建設產生的影響,從而認識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多樣性和統一性,表現出對中國與世界的認同感,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將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貫穿於教學目標之中,將三維目標的實現作爲貫穿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與途徑,使核心素養的教學常規化,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