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頤和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一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爲了讓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教學。

一、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文美。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摘抄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加強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按照讀、看、講的學習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學生利用互聯網、校園網查看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說話訓練,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節課學生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中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學得輕鬆而愉快,遊覽了頤和園的美景。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二

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上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面,並且向學生推薦了《天河部落》這個教學平臺。

在課後還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在網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傳統的語文教學,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

實踐證明,讓學生主動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將課本內容、課外知識與現代信息有機融合,擴充個體信息容量,優化課堂教學內容,促進主體充分參與,真正實現學生成爲學習主人的教學目標。

總之,信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創新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展望未來,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信息數量爆炸式地增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有效地獲取、選擇、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會爲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賦予不盡的動力和源泉。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三

《頤和園》這篇課文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學中,我們圍繞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來展開討論。學生能夠抓住課文的2345段,從中提取描寫長廊、佛香閣、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等美景的好詞句交流,朗讀,好幾個同學讀到“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這一句,我根據課文中的泡泡問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裏?學生們在思考,課前學生只是根據老師設計的前置性作業去讀課文,認生字,圍繞一個主線問題,找相關的答案,沒有注意課文中的關鍵詞或者提示語(小泡泡)。有的學生說:因爲昆明湖靜的像一面鏡子,所以,在作者看來,遊船從湖面上是滑過,而不是“劃”過。這是範玉涵同學站起來,說:“我認爲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這一句我認爲是通過打比方的方式來說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則是通過誇張的手法描寫昆明湖的靜。多麼準確的描述,精煉!這個小姑娘平時總是默默地一言不發,但是文章總是充滿詩情畫意,一發言就博得同學們熱烈掌聲。

我趕緊跟上一句:“幾乎不留一點痕跡”中的“幾乎”可以省略嗎?學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說不能省略,因爲不可能不留一點痕跡。從而懂得作者的用詞準確了。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篇四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4、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驗。閱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象還較爲嚴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後分述最後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五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移步換景,帶領遊客一起遊覽了美麗的頤和園中和一些景點。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長廊“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景色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擡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壯觀的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選取本課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激發民族自豪感。二是瞭解並學習空間變換的順序記敘、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表達方法。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許多頤和園圖片,製作了精美的幻燈片,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頤和園的美。製作課件時我考慮到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如果讓學生圍繞着一個問題“你最想在哪裏攝影留念?”來學習的話,課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經過再三考慮,我最終決定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來學習。從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方法雖然使得教學流程清晰,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教師是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讀爲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我指導學生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的重點朗讀。

根據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組織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獲取基本的語文素養,並受到思想情感的薰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爲一體。在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點播這美麗畫卷的創造者,使學生感受到勞動人們的偉大,受到情感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薰陶,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朗讀爲主,充分調動學生,以讀句子、說詞語、談感受來學習頤和園的美,整個教學思路設計得比較清晰,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學習它的寫法,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篇六

頤和園》是冀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14課,這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爲了讓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一、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文美。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摘抄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通過網絡瀏覽查閱,製作電子作品,調動學生全員參與,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國際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利用Internet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知識面。

學生通過在頤和園的網站上查閱、收集頤和園各景點的相關資料,製作電子簡報來理解課文內容。製作前,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把學生分成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大小組。教師教給學生製作簡報的方法。各小組根據不同的分工查閱相關景點的資料。活動中,各小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任務自主查閱,在網站上覆制有典型意義的圖片,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共同製作一份電子簡報。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電子簡報製作好後,通過小組內的解說,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加強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按照讀、看、講的學習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學生利用互聯網、校園網查看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說話訓練,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這一節課學生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中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學得輕鬆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七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通過教學,我雖然能夠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通過課後反思,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

[案例過程]

在學習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喜歡哪句就認真地讀哪句,並把體會在小組中交流。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思路快的同學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歡的句子並在小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學還沒來得及在小組中交流,我就已組織學生彙報交流。給這一部分學生留下了遺憾。

【案例反思】

1.學生讀的機會太少。

本節課的教學結束後,我才猛的意識到學生讀的機會太少了。尤其在學生遊覽完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後,沒能讓學生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如果學生能融情於景,那麼教學效益會更理想的。

2.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不夠。

學生在設計完遊覽示意圖後,應讓幾名同學對照自己的遊覽示意圖,向同學們再次介紹《頤和園》的美麗景觀。這樣會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想象和創新性思維。

3.學生的寫作方法的引導還不夠。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須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己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可見,每一次認真的反思都是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過程。每當完成一次反思都相當於在成功的道路上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篇八

通過教研組上《頤和園》這一課,我感覺自己在教學中有所進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許多思考。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朗讀,在朗讀中才能讓學生知道北京的頤和園景色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處】

一、製作媒體,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對頤和園的文字介紹等,製作了重點段落的幻燈片,利用超鏈接,當學生說到哪個景點教師就可以自動的切換到那裏,在課堂中我始終圍繞着主線:“你喜歡頤和園的哪個景點,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到網上去搜索中國還有哪些名勝古蹟,從國內到國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這樣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旁,學習它的寫法,嘗試着寫遊學校、遊古華園等,結合本單元的作文──寫遊記,不斷地滲透寫作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不足之處】

讀的太少,光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只因講得太細,而時間分配不均精讀沒有時間,只是粗讀,今後逐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