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頤和園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一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4、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驗。閱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象還較爲嚴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後分述最後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二

第一,在本課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以及課文優美的語言,在深入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先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爲寫得美的地方,並說說美在哪,然後再讀,深入感受美。

第二,爲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我設計了讓學生髮揮想象說說石獅子有什麼姿態,並說說游完頤和園後的感受。

第三,爲了突破難點,讓學生學以致用,我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按遊覽順序並抓住景物特點介紹校園。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通過感悟“滑”字來體會昆明湖的靜時,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三

《頤和園》是一篇說明文,整篇文章向我們介紹了頤和園的美麗、宏偉及它的重要的地位。通過學習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在這節課中我能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如,我結合課文內容爲學生準備了精美的課件,還讓學生結合去頤和園是看到的景物來畫一畫、寫一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答問題較積極,從他們的發言中我知道大多數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有自己的見解。同時,我在課上能採用導、扶、放的教學方法。我知道學生剛剛升入五年級,從課文的長度,到理解的難度都上升了一個檔次,因此我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首先我指導學生學習仁壽殿、佛香閣和描寫長廊的段落,在此基礎之上我又引導學生總結出閱讀方法,並讓他們運用閱讀方法自學描寫大戲樓和十七孔橋的段落,從效果上來看還是較好的,只是對後進生還需要多關注。

這篇課文是按照總述——分述——總結的方式連段成篇的。課文後面有一道題是,將這篇文章和剛剛學完的《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進行比較,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剛剛升入五年級的學生,從篇章上進行比較接觸的比較少,對於它們來說還是比較困難,所以在將這道題時,我還是給了一些指導,但學生說出的答案還是讓我想也沒想到,它們好像不知從哪入手,只是憑藉自己的理解去說。當時的自己真的有一些無奈。自己只好又對他們再次進行指導,過後我也細細的想了想,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自己剛剛教完六年級,所以自己總是拿六年級的標準去要求他們,總覺得他們能力不行。其實也許自己降低一點標準,多給他們一些指導,也許他們就會達到一個新的層次。所以,我們不要總是埋怨學生,有的時候從自身上找一找問題也許會有更加的效果。

其次,通過這道題讓我知道,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的方法還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今後教學中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逐步擴大學生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提高課堂效率,爭取每節課能給學生留出十分鐘讓他們再讀一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文章,也就是充分利用好《語文讀本》或是《比較閱讀拓展的冊子》,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還能做到學以致用,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2、充分利用學校給我們定的閱讀訓練。今年的閱讀訓練時往年單元檢測或是考試卷中的短文,針對性很強,但我發現只要孩子回家做就瞎寫,沒有真正起到效果,無論你怎麼強調,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後爭取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在學校完成,爭取做一篇講一篇,讓每一篇短文都發揮出最大的功效。

五年級第一學期雖然沒有統考的人誤,但只有將這學期的基礎打好了,才能爲下學期緊張的學習奠定基礎,我會從點滴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從各方面都儘快適應五年級的學習。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教學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這一篇遊記向學生所展現的清楚的遊覽順序和特色的景物描寫,都是國小生寫好日常遊記很好的範本。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首尾呼應,清楚的遊覽順序,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

第二,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品味語言,感悟景物描寫的教學中,我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老師來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並且注重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積累、內化、昇華。學完之後,我安排了一次小練筆,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再抓關鍵詞來感悟景物的特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但教學時間安排不當,導致學生寫的時間不充分,從而收效甚微。

第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感悟。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針對農村孩子的實際情況,教學《頤和園》能給沒有條件上北京親眼看過頤和園景點的學生一個更加直觀的感悟,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無疑起了很大的用處。在教學過程中,播放了頤和園中長廊的橫檻上的畫,以及頤和園的實景圖片,身臨其境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不足之處: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爲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黨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總之,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和問題。雖然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爲學生多留一些問號、省略號,而不是句號、感嘆號。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五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孩子們感受頤和園的美。進入正題後,我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作者描寫頤和園景物的段落。《新課標》在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中指出: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句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基於這一要求,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從一些詞句中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比如:從“聳立”中體會到佛香閣的高;從“滑”體會昆明湖靜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按照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朗讀體會法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字裏行間蘊含的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幹的讚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種民族自豪感!課文分析很到位,學生讀得也很不錯。

不足的是最後結尾時,感情昇華完了,就是文章總結不夠好。在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完第一段“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後,沒有及時總結:頤和園就只有這些美麗的景物嗎?學生們會很自然的讀出最後一段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昇華感情——是啊!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進而瞭解本課的結構特點——總、分、總。這一環節是我預設好的,但是因爲心裏一直強調自要做到最完美,一急竟把它給忘了,還是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好啊!

本課的難點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法,瞭解移步換景法。這一個環節處理的不是太好。課的最後以總結性的話語問:“同學們,本篇課文作者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遊覽的?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學生們都能很好的找到“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是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從萬壽山上下來,就是昆明湖”。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了解本課的寫作特點移步換景法。但是這樣講解效果不是很好,這樣的教法過於平淡無味。議課時,樑自娟老師建議:如果把開頭的情景朗讀視頻在講解移步換景時播放,學生邊看邊聽老師講解,理解移步換景就是按照瀏覽的先後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去描寫。極致到位的點評!想想也是啊!人讓學生根據情景朗讀感性的認識移步換景,這樣會更有利於他們對這一寫法的瞭解。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六

(一) 詞塊教學

每次教課文,我最頭痛的是怎麼教生字詞,每次都是用ppt把字詞列出來,再讓學生讀,這樣不僅枯燥,而且有點像走過場,形式化,我覺得效果並不好,。在教《白公鵝》一課時,我嘗試根據課文內容,利用課文的詞句編成一個簡短的文段,文段中包含了要學的生字詞。在教學時,把文段呈現出來,先讓學生讀文段,再重點指導生字詞。這種做法,如果操作得好,我覺得挺有意思也有效果的。首先,生字詞教學不再孤立,字詞有了一定的語境,不再抽象,也不再枯燥,學生讀通了句子,也讀準了字詞。其次,文段內容與課文有聯繫,也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感知。但要注意的是文段一定要簡短,最好生動、有趣。這次教《頤和園》的生字詞,我也想不出什麼好的教法。剛好張老師向我介紹了“詞塊教學”,我覺得挺有意思,很想嘗試一下。可惜的是當時我沒有領悟到位,在教學時犯了一個本末倒置的錯誤。

“詞塊教學”的目標應該還是教生字詞,它也可以和課文的內容聯繫起來。我在教學時,沒有意識到我的目標是教生字詞,給了學生過多的限制,並且極力把學生引向課文,而忽視了字詞教學。如在讓學生想象描寫景物的詞語時,我引導學生逐個進行想象,違背了自由聯想的初衷,但學生還是挺樂意去想象的。在列出課文中表示景點的詞語讓學生去發現時,學生剛說出是表示課文中景點的詞語時,我就覺得滿意了,沒有重視生字詞的指導。接下來是“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什麼?可以用上述的詞語描述”,在這一環節中,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希望學生講些什麼,講到哪個程度上才能達到要求。在提問第一個學生時,她就已經說出了課文主要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然後,我引導她說得具體些,她就說出了一些景點的名稱。在提問第二個學生時,我提示說出景點的特點,學生就回答“神清氣爽的昆明湖、金碧輝煌的排雲殿等”,變成了一些短語的堆砌。因此,由於我的目標不明確,在這個過程中比較零散,沒有連城一體。如果我能按照“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主要寫了哪些景點——這些景點有什麼特點”,把三個層次串連起來,可能效果會更好。

(二) 小組合作學習

這次的小組合作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我定了比較明確的學習任務,但在操作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

在小組合作畫旅遊路線時,學生的表現還令我滿意。但後來聽課的一位實習老師問我:“要不要先幫學生梳理好路線了,在讓他們畫圖?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難。”我一聽也有道理,有時候我們把一項任務佈置給學生,還要考慮怎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完成。

小組合作的第二項任務是選一處喜歡的景點,圍繞發的學習任務單進行學習、交流。在合作前,我一下子把學習任務和彙報方式都佈置給學生,使得很多小組都忽略了學習任務,光顧着彙報方式,我應該把這兩項內容分開呈現。記得在教學《巨人的花園》時,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在要求學生讀課文的同時出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支架,結果學生光顧着概括主要內容而忽略了讀課文。同時在彙報的過程中,我也沒能堅持引導學生圍繞學習任務這個中心進行彙報。如在第一小組彙報是,我有意識強調了學習任務,第二個小組彙報時就提到了學習任務,但是把描寫方法說錯了,如果當時我能夠說:“雖然他們小組講錯了學習方法,但他們能夠圍繞學習任務進行學習,做得很好。”這樣,接下來的小組也會重視圍繞學習任務進行彙報。但從第三個小組彙報時,我自己也淡化了學習任務的要求,導致了學生的彙報沒有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小組內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

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景點用喜歡的方式彙報出現的問題是萬一學生都喜歡同一個景點同一種彙報方式時怎麼辦?這次的小組合作學習就遇上了這個問題。學生們都喜歡長廊和十七孔橋,都喜歡用表演的方式彙報。但是我沒能靈活應變,導致了整篇課文的學習任務沒能完成。其實有幾種應變的方法:一是合作前瞭解學生的選擇並進行引導;二是合作過程中老師引講學生沒有選到的內容或者在前面的學習的基礎上讓小組再挑戰新的內容。由此可見,教學預設和教學應變十分重要。同時,我沒有把學習任務的內容相應地板書,也導致了學習任務的不明顯化,這也是一個失誤。

這一次課又留下了很多的遺憾,但我也收穫了很多。總的來說,這次課我給了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也很愉快地度過了兩節課。下課時,當我看到學生面帶微笑地大聲說“謝謝老師”時,我從內心感到高興。

這一次課我還是存在語言不清晰、不流暢的問題,這個我知道可以改。但關於對學生引得太多的問題,我有意識到,但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我到底引在哪裏?怎樣纔算不引?不引又該怎麼辦?”記得曾看過一位教數學的師兄的實習總結,他也說過他的指導老師說他的教學不是很清晰,他一直都想不明白。後來經過不斷的思考,他終於明白了他追求的是數學的廣泛聯繫性,而不是他的指導老師所追求的層次性。也許某一天我也會突然明白我的問題。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七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先由我來講描寫長廊的那局部內容,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同學找出自身喜歡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同學通過讀課文的第二小節都選擇了自身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並說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隨機讓他們歸納出特點來。在這一段的學習中,同學已經學會了自身找句子,體會句子並概括出特點來。所以在接下來同學自主學習“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等內容時,同學很快的找到了它們的特點,並能體會出句子的含義。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同學並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需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身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只僅是將教學設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同學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同學通過局域網,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面。我個人認爲信息技術和網絡在本次教學的不同環節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網絡渲染,激活同學思維

教學時,我首先以網絡引導,讓同學在互聯網上觀看頤和園的視頻,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悠揚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使同學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同學無拘無束髮表了自身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了同學閱讀文本的興趣。同學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從而激發同學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虛擬網絡,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依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同學語感,協助同學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同學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同學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同學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教學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音像、古詩、對聯、美文等製作了網頁型課件,創設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環境,並引進課堂,進行了的嘗試和探究,充沛發揮了教師和同學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尤其是同學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同學利用專題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歡的景點,品味頤和園獨特的美,同時也防止了同學上網的盲目性。

三、培養自主協作,發展同學能力

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同學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同學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同學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同學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沛地體現了同學的主體作用。

四、引導網絡奔馳,擴展同學視野

同學利用互聯網、局域網檢查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充沛體現了網絡環境的突出優勢。他們根據自身的喜好去瀏覽相關的內容,新鮮感也很強,個性化的學習要求,讓同學充沛的享受學習的自主,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身獨特的感受凝聚於指尖,在電腦上或寫一首小詩,或製作電子簡報,或編輯一句響亮的廣告詞,這不只培養了同學蒐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同學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堅持同學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同學在網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廣博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同學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本次教學也有遺憾之處,比方應該提示同學進入網站的路徑,防止在此耽擱時間,其次,教學預設還沒有完全達到,爲了不拖延時間,不得不跳過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第三,作爲一堂整合課,還應該充沛體現同學、教師、計算機的互動,靈活運用教學平臺。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保守的語文教學,我充沛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爲知識經濟時代培養適應科技高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高素質人才。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篇八

通過教研組上《頤和園》這一課,我感覺自己在教學中有所進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許多思考。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朗讀,在朗讀中才能讓學生知道北京的頤和園景色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處】

一、製作媒體,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對頤和園的文字介紹等,製作了重點段落的幻燈片,利用超鏈接,當學生說到哪個景點教師就可以自動的切換到那裏,在課堂中我始終圍繞着主線:“你喜歡頤和園的哪個景點,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到網上去搜索中國還有哪些名勝古蹟,從國內到國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這樣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旁,學習它的寫法,嘗試着寫遊學校、遊古華園等,結合本單元的作文──寫遊記,不斷地滲透寫作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不足之處】

讀的太少,光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只因講得太細,而時間分配不均精讀沒有時間,只是粗讀,今後逐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