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頤和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一

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範。課文按旅遊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遊覽的路線爲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二、反思:

1.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習,擴展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後,指導學生美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尊重學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學生感受到了閱讀成功的樂趣。

2.我儘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鼓勵學生背誦精美的課文片段,重視背誦、積累語言,但所給時間較少。

3.頤和園中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其實,園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紹的這幾處,還有許多,教師可作爲對課文描寫的擴展延伸。讓學生極盡自己所能,有的從網上查找有關頤和園中的其他景觀的資料,有的可以在網上下載了一些圖片,有的可以去圖書館閱讀。學生互相交流,對課內知識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能力。

4.本設計運用了看、聽、讀、比較、說的方法。採用了聽錄音、看課件,看錄象,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爲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同時,還精心設計了比較訓練,指導劃重點詞句,引導背誦優美的句子,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5.不足之處:

讀的還是少,只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十七孔橋小獅子可愛和多。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今後逐步改正。課堂教學節奏較緩慢,在第四,五節中應先看錄象,再品讀課文,次序有些顛到,在讓學生想象獅子的不同形態時,可以再找一些獅子的圖形來補充,學生的思路還可以再拓展些。今後應在教學中逐步改進。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二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先由我來講描寫長廊的那局部內容,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同學找出自身喜歡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同學通過讀課文的第二小節都選擇了自身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並說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隨機讓他們歸納出特點來。在這一段的學習中,同學已經學會了自身找句子,體會句子並概括出特點來。所以在接下來同學自主學習“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等內容時,同學很快的找到了它們的特點,並能體會出句子的含義。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同學並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需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身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只僅是將教學設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同學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同學通過局域網,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面。我個人認爲信息技術和網絡在本次教學的不同環節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網絡渲染,激活同學思維

教學時,我首先以網絡引導,讓同學在互聯網上觀看頤和園的視頻,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悠揚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使同學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同學無拘無束髮表了自身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了同學閱讀文本的興趣。同學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從而激發同學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虛擬網絡,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依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同學語感,協助同學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同學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同學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同學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教學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音像、古詩、對聯、美文等製作了網頁型課件,創設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環境,並引進課堂,進行了的嘗試和探究,充沛發揮了教師和同學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尤其是同學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同學利用專題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歡的景點,品味頤和園獨特的美,同時也防止了同學上網的盲目性。

三、培養自主協作,發展同學能力

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同學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同學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同學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同學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沛地體現了同學的主體作用。

四、引導網絡奔馳,擴展同學視野

同學利用互聯網、局域網檢查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充沛體現了網絡環境的突出優勢。他們根據自身的喜好去瀏覽相關的內容,新鮮感也很強,個性化的學習要求,讓同學充沛的享受學習的自主,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身獨特的感受凝聚於指尖,在電腦上或寫一首小詩,或製作電子簡報,或編輯一句響亮的廣告詞,這不只培養了同學蒐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同學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堅持同學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同學在網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廣博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同學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本次教學也有遺憾之處,比方應該提示同學進入網站的路徑,防止在此耽擱時間,其次,教學預設還沒有完全達到,爲了不拖延時間,不得不跳過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第三,作爲一堂整合課,還應該充沛體現同學、教師、計算機的互動,靈活運用教學平臺。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保守的語文教學,我充沛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爲知識經濟時代培養適應科技高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高素質人才。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三

我發現自己每次在上課時都是任務很重的,課備得很詳細,每個步驟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對的教學對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設計的步驟都無法一一實行,一旦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內心就特別沉重,擔心教學目標沒有落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沒學紮實。

在四⑵班上《頤和園》時,我忽然間有點犯傻,在導入時把學生拉得太快了,一時間居然回不到預設的步驟上來,我意識到自己被教案侷限了。其實,課堂上的學習方式是多樣,就像一篇散文一樣,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課堂內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靈活的把每個目標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當中去。

這節課上得很沉悶,下課以後,林小芬跟我說:“老師,班上的紀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時候上課太靜也不是什麼好事哦。”我一聽,覺得這句話好值得回味。

教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須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己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斷反思,相信教學效果會不斷讓你自己和你的學生驚喜的。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四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

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並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這種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我主要圍繞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一、初讀課文,瞭解內容,感受風景美。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最喜歡的景是哪裏,並說一說理由;在互動交流中,我相機出示有關圖片、課件,把語言文字形象化,用圖畫和語言把學生帶入美的情境。

二、細讀課文,探索文路,體會結構美。本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在教學時,我圍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這個問題,先引導學生勾畫出表示地點轉換的語句,然後再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這就是按地點轉換記敘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抓住“進了、繞過、走完、來到、登上、下來、走過”等記敘遊覽過程的動詞,以導遊的身份向遊客們介紹這次遊覽的路線,讓學生將作者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學習作者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從讀學寫,爲完成課後安排的小練筆引路。

三、研讀語句,品味語言美。我先讓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景點好好讀,勾畫句子品味。目的是讓他們潛心讀書,真正地走進課文中。並在重點詞句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各有特點,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後,課下我讓學生寫一篇導遊詞——《遊戚城公園》,以此來達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五

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上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面,並且向學生推薦了《天河部落》這個教學平臺。

在課後還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在網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傳統的語文教學,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

實踐證明,讓學生主動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將課本內容、課外知識與現代信息有機融合,擴充個體信息容量,優化課堂教學內容,促進主體充分參與,真正實現學生成爲學習主人的教學目標。

總之,信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創新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展望未來,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信息數量爆炸式地增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有效地獲取、選擇、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會爲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賦予不盡的動力和源泉。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六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分四步:

1、談話引趣,導入新課。

2、再讀課文,研讀詞句。

3、品讀課文,總結全文。

4、點點積累 勤於練筆。

一、加強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描寫學生喜歡的景點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按照讀、看、講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教師利用課件等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本設計運用了看、聽、讀、比、劃、說的方法。

採用了聽錄音、看影碟、燈片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爲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同時,還精心設計了比較訓練,指導劃重點詞句,引導複述課文,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

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特別是所設計的小導遊選拔賽更爲全堂課增色不少,競賽的激烈,情境的優美,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在遊覽的愉悅中輕鬆完成了教學任務,鍛鍊了學生的膽量、競爭意識。

三、再讀課文,研讀詞句

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並自由讀自己認爲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

根據學生所說,我出示了描寫“長廊”的幾句話,讓學生說說這幾句話主要寫出了長廊的什麼特點?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說,接着就反覆朗讀,希望學生能記住這樣的描寫方法。在教授“萬壽山”、“昆明湖”時,也是讓學生品讀有關的語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並開展合理的想象,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如這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生都能較爲合理的展開想象。就這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四、有效運用多媒體,理解課文

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這樣採用了聽錄音、看影碟、燈片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爲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

通過教學這樣的文章,我覺得學生是非常喜歡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色的,當他們的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超常發揮,讀的是有聲有色,說的也是非常活躍。

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案設計得很漂亮,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教師的評價語能夠起到對學生評價、激勵的作用。

五、課後延伸。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後,讓學生按移步換景的順序來簡單寫寫下面這個美麗的公園吧!

六、不足之外

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爲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黨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總之,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和問題。雖然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爲學生多留一些問號、省略號,而不是句號、感嘆號。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七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着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4、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驗。閱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象還較爲嚴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後分述最後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八

《頤和園》這篇課文,展現的是頤和園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遊覽順序進行描寫,讓人讀來琅琅上口,又美不勝收。頤和園不單純的是個美麗的公園,它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深厚的底蘊,它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之一的。

從課文來講,學生能夠把握這種移步換景的寫法,感受其中對景物描寫的優美語句,能夠在寫作中恰當運用,就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若真能從深層次上去把握歷史文化、中華文明的話,那也是一種情感的教育,也讓我們的'學生更加慨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我在講述這篇課文時,先處理好字詞和難懂的解釋,然後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要求讀通順,讀準確。在讀中感悟是一種很好地語文教學方式,我指名讓學生說他最想要去頤和園哪個景點拍照留念,當他說出來後,就讓所有的同學站起來美美地品讀這個“套餐”,學生們都能準確地對文段進行把握。在讀完之後,學生們對課文有很多話想表達,他們都會認真地說“這一段有哪些地方寫得美,美在哪裏。”

在講長廊時,體會橫檻上“五彩的畫”,而且是沒有一幅畫是相同的,提問學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畫裏面有_______”,大家都發揮想象,有美麗的花草樹木、特殊的人物、還有龍的圖騰等等,只要他們能說得出名字就好。還有那花香讓人神清氣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風中搖擺呢?同學們都能積極的把熟悉的花說出來。在講昆明湖的時候,感受欄杆上小獅子的不同神態,發揮他們的想象,述說“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獅子”,說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體會寫湖水“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時,讓學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貼切,同時學會運用。還有動詞“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與靜。由此,總結出這個美麗的大公園真的是美得說也說不盡,感受作者移步換景的寫法以及總分總的結構安排,從這樣的遊覽順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頤和園不同的美景。

整體而言,我對這堂課還是比較滿意,讀與說的相互結合,寫的點滴輔助,讓學生更好地得到鍛鍊。不過在課堂的細節處理上還是存在些許問題,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能力還沒有全面釋放,我還是存在干預過多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多與其他老師學習討教,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頤和園教學反思 篇九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着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4、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驗。閱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象還較爲嚴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後分述最後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篇十

教學這一課,我把目標定在學語文,而非簡單地學課文;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或寫遊覽類文章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通過看圖片、視頻只是讓學生對頤和園的景物有所瞭解,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學有所得。我把學生明晰作者遊覽路線作爲教學的突破點,既讓學生清晰本文作者遊覽的路線,又滲透了遊記類文章的寫法。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遊覽路線是個難點,老師心裏再明白,如果不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學生也可能糊里糊塗。

爲了突破這個難點,課堂上,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並關注學生學習的:

1、瞭解參觀頤和園的總的遊覽順序

我先讓學生了解作者參觀頤和園整體的遊覽順序。在第一課時,我就先請學生讀書找出四個表示作者遊覽路線的句子,這四個句子體現遊記“移步換景”的寫作特點。我讓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緊抓“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昆明湖”圍繞這四個句子標出遊覽路線,直觀而又生動形象地展現作者的遊覽順序。並滲透作者突出抓住重點景點寫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句子中表示動作的“進了、走完、登上、下來”等詞語的用法,從中滲透遊記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明白,這麼多的景點,要抓重點來寫,寫的時候注意運用合適的動詞就能清晰地交代遊覽順序。

2、抓住參觀長廊的遊覽順序

在接下來學習長廊一段時,我先是引導學生學習,感受長廊的長和美,學生在深入感受的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在這一段學生從看似沒有順序的長廊的描寫中找到遊覽順序,這樣能夠學生滲透一種理念,只要是寫遊覽類的文章,其實都是有參觀順序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觀察,才能將景物的特點有條理地展現給大家,課下的調查詢問證明,學生的確在本課的學習後對長廊的參觀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學生也表示,如果參觀長廊,也學習作者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順序去參觀。

3、發揮表格清晰明瞭的作用。

對於萬壽山一大段的學習,作者觀察的方向較多,觀察到的景點也較多,當然對於景點的特點的展現也較多,如果牽着學生去學習的話,不但學生感到枯燥,同時學生也會被搞糊塗,因此,我通過設計表格的方法,讓學生來學習,這樣充分發揮了表格一目瞭然的特點,更能關注學生的實質性的學習。我先是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在萬壽山腳下觀察到的景點,學生一步步清晰了作者的觀察,和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接下來,我讓學生根據表格自學登上萬壽山後的觀察順序、景點、特點以及寫作方法。學生在學習中也許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畢竟,學生對登上萬壽山的遊覽順序已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們能關注到作者抓住重要景點描寫、運用恰當的語言文字、比喻的手法來突出景點的特點的寫作方法,繼而讓學生明晰在自己寫景時,也能從不同的方位進行觀察,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並學習作者描寫的方法。

4、藉助課文,學習運用。

爲了更加深學生對本課的所學遊覽順序方法的掌握,課上又設計了片斷練習,尤其是讓學生能靈活運用,學生可分從學校南門和北門來觀察,結合學生的特點不求深、不求精,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片段交流的時候,以鼓勵爲主給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能學以致用。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在課堂上,沒有很好地利用學生的課堂生成問題,比如,課堂上我只顧教案的完成,沒有真正讓學生學習昆明湖的部分,有走過場的嫌疑。

2、對於設計的“表格”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好,下一步要結合指導學生進一步發揮表格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3、針對片段練習,由於時間不夠,最後處理的有些草率,應該讓片段練習得到真正的練習,要進一步交流、指導,不能爲寫而寫,要真正讓學生掌握寫移步換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