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頤和園教學反思(實用62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62篇《頤和園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頤和園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頤和園教學反思(實用62篇)

篇1:頤和園教學反思

教學《頤和園》第二課時,複習引入時,學生表現活躍,對答如流,很快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生都知道這節課要理解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些景物的特點。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學習,指名學生讀這個自然段後,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劃出表現長廊的特點的句子讀一讀?”請學生舉手回答時,望向學生,全班60人舉手的學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學回答問題,也只有一位同學回答正確。學生這種由熱情到冷淡的學習態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後面的學習怎樣進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對學生做鼓動工作,要求他們積極思考,大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再引導、點撥學生學習的方法。很快,學生基本把老師提出的問題解決了。我再進行“列數字”這個知識點的講解,學生都明白了長廊的特點,體會出長廊的美。學生的學習熱情又逐步高漲起來,我也感覺到自己有一種滿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進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學,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已回到複習引入時的樣子,情緒不斷地高漲。於是,我在學生熱烈的氛圍中與學生一起總結了2、3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讀──思──說──讀。後面2個自然段的學習由學生分成小組討論解決。一節課就這樣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學生的表現總是越來越好,授完這節課,我也不禁長嘆一口氣。我想:課堂教學靈活調控多重要啊!

篇2:頤和園教學反思

由於孩子基本上沒有去過大草原,所以在上課開始時,我便播放頤和園的風光的視頻,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美妙的音樂,彷彿走進了頤和園。課程結束後,以歌曲結束,讓學生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時,把課件和課本的配圖結合起來運用,效果很好。既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想象景美,又通過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概括,班內交流,體會出頤和園的美麗。然後讓學生感受文章的寫作順序和寫作方法,總分總,動靜結合,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過渡句等等。總體來說,本課的教學效果還可以。

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充分。一些問題的提出,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教師包辦的太多,厄殺了學生的思考。例如,今天讓學生們概括課文寫了哪些場景時,其實學生的回答也是對的,可是自己卻偏要把學生向預設的答案引導,總怕時間不夠,結果自己說出答案,這樣做是不對的。教師充分放手給學生,教師點撥語言、總結語言應該具有感染力,注重教師的示範朗讀。

篇3: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順序記敘,移步換景的方法分別寫了頤和園的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等景點,作者通過優美的文字展現出對頤和園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在教學之後,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課文結構。對於遊記課文,我認爲應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感知作者的遊覽順序,掌握課文結構,明確作者帶領我們遊覽的是頤和園的三個景點,並明確遊覽三個景點的先後順序。所以在教學中這一點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們在這一點上是達到了我的預期的。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頤和園》這篇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內容,練習表達。於是,在教學中,我根據本文內容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對長廊進行介紹,但由於我對學生的啓發不夠沒有使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第三: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場境。在教學中,我一直努力讓自己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但由於自己不夠活躍,且在教學中的提問方式不正確,學生回答問題並不積極,導致課堂對話有些沉悶,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4: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當導遊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後再說說從文中體會到什麼?感到遺憾的是學生在體會美時讀得很不夠,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耗費時間較多。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頤和園的美麗迷人的景物的特點,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5: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移步換景。

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景色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

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擡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壯觀的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所看到的美麗景色。

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選取本課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激發民族自豪感。二是瞭解並學習空間變換的順序記敘、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表達方法。

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許多頤和園圖片,製作了精美的幻燈片,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頤和園的美。製作課件時我考慮到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如果讓學生圍繞着一個問題“你最想在哪裏攝影留念?”來學習的話,課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經過再三考慮,我最終決定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來學習。從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方法雖然使得教學流程清晰,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教師是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讀爲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我指導學生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的重點朗讀。

根據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組織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獲取基本的語文素養,並受到思想情感的薰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爲一體。在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點播這美麗畫卷的創造者,使學生感受到勞動人們的偉大,受到情感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薰陶,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改變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避免平鋪直敘,在理清順序之後,以朗讀爲主要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以讀句子、說詞語、談感受來學習頤和園的美,整個教學思路設計得比較清晰,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學中,注重滲透對學生的語言訓練,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在學生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時,適時引導學生。

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學習它的寫法,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從這一課的教學中,發現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這些問題,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雖然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

篇6:頤和園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這篇精讀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選取本課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激發民族自豪感。二是瞭解並學習本空間變換的順序記敘、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表達方法。

二、設計意圖

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新奇的事物有着極強的好奇心,對自己不瞭解的職業有着極大的興趣這一特點,我設計了選拔小導遊這一情境貫穿全課的始終。並遵循閱讀教學的特點,爲課堂教學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談話引趣,導入新課:

新課伊始,教師問:“同學們知道導遊這個職業嗎?這是幹什麼的?”在總結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接着說:“今天這節課,老師要選拔非常聰明的小朋友來當小導遊,領着大家遊覽北京美麗的皇家公園──頤和園,大家願意參加這個選拔賽嗎?”在學生興致高漲紛紛要求參加時,老師及時引入課題:“哇,這麼多同學要參加選拔賽,很好,可是,要當一個稱職的小導遊並不容易,要求大家認真學習第十八課《頤和園》,只有學懂了,才能做個好導遊,現在我們就開始學習,老師看哪些同學能做個合格的好導遊。” 字串7

2、初識課文,理清順序:

⑴ 配樂範讀,創設情境。

⑵ 指名答題。

⑶ 分清段落。

3、再讀課文,研讀詞句:

通過“導遊──介紹景點──研讀本段重點詞句,特點──導遊再次介紹景點──配樂朗誦,昇華情感”。這一學習方法來完成課文二、

三、四自然段的學習,而且學習的過程中二段詳細學習,其它幾段自由學習。

4、熟讀課文,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昇華,認識到頤和園的美麗,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設計運用了看、聽、讀、比劃、說的方法。採用了聽錄音、看影碟、燈片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爲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同時,還精心設計了比較訓練,指導劃重點詞句,引導複述課文,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特別是所設計的小導遊選拔賽更爲全堂課增色不少,競賽的激烈,情境的優美,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在遊覽的愉悅中輕鬆完成了教學任務,鍛鍊了學生的膽量、競爭意識。整個教學中還運用了變敘教學手法,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三、不足之外

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爲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黨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總之,這是本人關於閱讀教學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實踐,其中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和問題,有待各位領導的批評指正。雖然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爲學生多留一些問號、省略號,而不是句號、感嘆號。

篇7: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它是一篇說明文,不同於一般的遊記文章,記敘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生動優美,全文如一幅展開的山水畫卷,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蘊含着對建造頤和園的古代勞動人民的讚美,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民族自豪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能理清文章的順序,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的方法。

根據語文教學及教材的特點,本着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宗旨,在教學頤和園這一課時,採用了大量與頤和園景點相關的圖片,配以優美的音樂,運用文中的重點詞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並結合開放式、討論式、競賽式等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使課堂呈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場面。

有幾點做的不錯:

一.在上課之前我大量的查閱了頤和園的有關知識、圖片,並且認真閱讀教材,力求走進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課上更能遊刃有餘的傳遞美、感染學生體會美。

二.課前,帶領學生實踐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長,使學生頭腦裏建立起數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謂站的高看的遠,才能更後的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在講授課文第3自然段時我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佛香閣的高,挖掘的較深,使學生髮自內心的感受到佛香閣真高!

四.把學文與學習寫文有機結合。這是一篇非常好的寫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點、詳略得當,這正是學習寫作的好教材。

當然也有些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篇8:頤和園教學反思

一、讀說離散,培育學死的語文學習能力。

《頤和園》那篇課文按旅遊的逆序刻畫了北京頤和園的綺麗景色,文中處處瀰漫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譽之情。課文文字摩登,條理清楚,其移步換景、首尾照應的寫作方式,很是值得學死學習。

《頤和園》講授深思

閱讀講授,“讀”是感悟能力組成的魂靈,也是概括能力組成的捷徑,讓學死捉住一句話中的要點用精粹的語言對其特點進行概括,是我那節課所運用的方式。

正在講授“少廊”“萬壽山”、“昆明湖”等景點時,讓學死品讀有閉的語句,如:看到那麼多各具情態的繪里,您有甚麼感受?遊船、繪舫正在湖裏緩緩天滑過,險些沒有留一點兒痕跡。將“滑”與“劃”進行對照。那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死皆能較爲公道的展開念象並進行了必然的語言操練,那樣沒有僅協助學死更晴天文解課文內容,並且磨鍊了學死的理解、閱讀、語言等多種能力,提下了學死的語文素量。

二、學習寫作方式,提下寫作技能。

正在閱讀講授中,教師引導學死學習和體味作者遣辭制句、表情達意的方式,讓學死從範文的寫作技能中汲與寫作經歷,引導學死將閱讀與寫作離散起去,正在習作中運用閱讀中學到的常識,刪強學死正在各類場所學語文、用語文的熟習,學語文,用語文,多方里提下學死的語文能力。《頤和園》是一篇典範的遊記文,它開頭點明文章的中間:“北京的頤和園是一個綺麗的大年夜公園”。接着圍繞那一中間,運用了移步換景揹我們引見了少廊、萬壽山、昆明湖的綺麗景色,最後再進行總結。所以,我講授那篇文章時,啓發學死從文章的構念、寫作方式等多方里天背《頤和園》學習。

明白中間句是最能默示文章意思的句子,是文章寫作內容的散中閃現。瞭解中間句有概括和總述浸染,陳訴學死寫文章的時辰必然要有一箇中間,那樣文章就沒有會隱得混治無章。接着請學死快速欣賞課文看看作者圍繞“綺麗”二字揹我們引見了哪些景點?並把相閉的句子繪出去。讓學死明白那幾個句子就是本文的綱目。把遊玩的過程記下去的文章叫做遊記文。若是要念把遊記文寫得井井有理必須要先列綱目,寫清文章念要表達的中間,再遴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景色去凸起中間內容。

由於學死閉於移步換景那種寫法對照陌死,所以正在“移步換景,學寫法”那一環節,我直截了本天陳訴學死作者運用了移步換景法,正在屏幕出示移步換景的定義,讓學死朗讀減深印象,接着學死朗讀上一環節找出去的句子,師進行點評。正在讀與教員的評中發略移步換景就是邊走邊把看到的景物寫出去。逆勢引出最後一段,讓學死體味作者運用了總分總和首尾照應的寫作方式。

哄騙閱讀課背學死無熟習天供應作文寫作材料和方式,提下了學死堅忍天掌控常識和矯捷天運用常識的能力,開拓了學死的智力,激起了學死學習語文和寫作文的快樂喜愛,讀寫離散,提下了語文講授的水仄。

篇9:頤和園教學反思

一、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的學習,欣賞頤和園的美,感受頤和園的美,培養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與此同時學會默讀課文,學習遣詞造句的準確,體會語句的具體形象,領悟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習並體會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同時我又抓住“仰望——俯視——東眺”這一寫作順序,使學生對於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思路清晰。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根據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教學模式,這節課分爲五個教學環節:

1、音樂冥想,導入新課;

2、初讀課文,整體掃描;

3、自學合作,層層推進;

4、總結全文,激發情感;

5、交流資料,拓展延伸。

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單元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再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後由複習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出示自學提綱一,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再出示自學提綱二,指導學生用讀一讀、議一議的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分組自學過程中,分別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綱引領學習。細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領悟語句,品味語言美。本文用詞準確,語句優美,從重點詞句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的特點不同,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拓展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描寫順序,激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力,積累優美詞語。在教師總結全文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優美語言與寫作順序時,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形成情感共鳴。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比較符合整體構建所提倡的整體性原則。

不足之處是對於本節課知識樹的展示僅限於初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課上根據學生對文本的層層理解動態生成的。

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閱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內容,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一節課下來,留給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專家的引領下,在同行的幫助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篇10: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着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4、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驗。閱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象還較爲嚴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後分述最後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篇11: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讀寫結合,是學習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好教材。

在反覆朗讀《頤和園》這篇課文以後,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組織教學才能讓學生將感悟課文優美的語言與領悟文章寫法有機結合起來。爲此,我設定的課時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感受頤和園的美麗,體會作者依照遊覽順序,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並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同時對學生寫景類習作給予啓迪。

圍繞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在設計的教學過程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將高效課堂的理念貫穿其中,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然後讓學生總結學法,並根據學法分組進行協作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景物的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在組內老師的幫助與指導下,經過數次打磨,多次修改後的設計流程還是可取的。

但是,預想與現實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教學後,我感到很受挫,課堂上沒有好好地帶動學生,教學目標的完成也顯得很生硬,尤其是在放手讓學生自學的之後的彙報過程中,我沒能好好駕馭課堂,學生的參與程度還很不夠。課後,砂子塘天華的伍老師,我們的語文大組長葉老師,還有我的師傅馬老師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我也仔細反思了整堂課,發現這堂課最主要的失敗處有以下幾點:

一、教案設計不夠詳細。作爲剛上講臺的新老師來說,我應該預設課堂上學生的任何可能的回答,並且把過渡語、評價語都要設計詳盡,這樣在教學中才不會出現冷場的狀態。而我只是準備了簡案,這也是導致我的課堂與學生距離疏遠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將備課工作做得更加細緻,慢慢提升自己。

二、語用設計比較生硬。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卻爲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着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係。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後果就是,學生對文本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麼後面的語用拓展也就脫節了,變成了畫蛇添足。

三、對高效課堂理念的理解有偏差。這節課我預設的小組合作環節本來是想帶動全班同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可是由於我的設計偏差,反而讓一部分同學在彙報環節裏無事可做,遊離於課堂之外。高效課堂並不是追求簡單地小組合作的形式,而是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四、教學評價語言生硬,語調缺乏抑揚頓挫之感。這樣導致師生之間的距離很遙遠,也沒能將學生帶入到課文情境中。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更加註重這一方面的積累。

發現問題並不可怕,而是要積極改進,提升自己。一節課下來,留給我的是太多的思考,我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師傅們的幫助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

篇12:《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不單純的是個美麗的公園,它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深厚的底蘊,它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之一的。

從課文來講,學生能夠把握這種移步換景的寫法,感受其中對景物描寫的優美語句,能夠在寫作中恰當運用,就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若真能從深層次上去把握歷史文化、中華文明的話,那也是一種情感的教育,也讓我們的學生更加慨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我在講述這篇課文時,先處理好字詞和難懂的解釋,然後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要求讀通順,讀準確。在讀中感悟是一種很好地語文教學方式,我指名讓學生說他最想要去頤和園哪個景點拍照留念,當他說出來後,就讓所有的同學站起來美美地品讀這個“套餐”,學生們都能準確地對文段進行把握。在讀完之後,學生們對課文有很多話想表達,他們都會認真地說“這一段有哪些地方寫得美,美在哪裏。”

在講長廊時,體會橫檻上“五彩的畫”,而且是沒有一幅畫是相同的,提問學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畫裏面有_______”,大家都發揮想象,有美麗的花草樹木、特殊的人物、還有龍的圖騰等等,只要他們能說得出名字就好。還有那花香讓人神清氣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風中搖擺呢?同學們都能積極的把熟悉的花說出來。

在講昆明湖的時候,感受欄杆上小獅子的不同神態,發揮他們的想象,述說“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獅子”,說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體會寫湖水“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時,讓學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貼切,同時學會運用。還有動詞“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與靜。由此,總結出這個美麗的大公園真的是美得說也說不盡,感受作者移步換景的寫法以及總分總的結構安排,從這樣的遊覽順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頤和園不同的美景。

整體而言,我對這堂課還是比較滿意,讀與說的相互結合,寫的點滴輔助,讓學生更好地得到鍛鍊。不過在課堂的細節處理上還是存在些許問題,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能力還沒有全面釋放,我還是存在干預過多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多與其他老師學習討教,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篇13:《頤和園》教學反思

作爲我校語文組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實驗課,我講授了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8課《頤和園》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課後結合董主任的講評,反思如下:

一、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的學習,欣賞頤和園的美,感受頤和園的美,培養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與此同時學會默讀課文,學習遣詞造句的準確,體會語句的具體形象,領悟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習並體會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同時我又抓住“仰望——俯視——東眺”這一寫作順序,使學生對於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思路清晰。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根據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教學模式,這節課分爲五個教學環節:1、明確目標,導入新課;2、初讀課文,整體掃描;3、自學合作,層層推進;4、總結全文,激發情感;5、交流資料,拓展延伸。

篇14:《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同時作者對頤和園中的景物只進行概括性的描述較爲抽象,學生對頤和園景物沒有感性認識,不容易理解。

多媒體網絡爲學生提供大量的動畫、影象、音樂、圖片等多媒體素材。它直觀形象,爲學生增加表象積累,爲發展學生的觀察、聯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點。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局域網,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面。我個人認爲信息技術和網絡在本次教學的不同環節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網絡渲染,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時,我首先以網絡引導,讓學生在互聯網上觀看頤和園的視頻,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悠揚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學生無拘無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虛擬網絡,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教學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音像、古詩、對聯、美文等製作了網頁型課件,創設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環境,並引進課堂,進行了的嘗試和探究,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尤其是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利用專題學習網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歡的景點,品味頤和園獨特的美,同時也避免了學生上網的盲目性。

三、培養自主協作,發展學生能力。

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引導網絡馳騁,擴展學生視野

學生利用互聯網、局域網查看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充分體現了網絡環境的突出優勢。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瀏覽相關的內容,新鮮感也很強,個性化的學習要求,讓學生充分的享受學習的自主,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凝聚於指尖,在電腦上或寫一首小詩,或製作電子簡報,或編輯一句響亮的廣告詞,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通過網絡瀏覽查閱,調動學生全員參與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國際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利用 Internet 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知識面。學生通過在頤和園的網站上查閱、收集頤和園各景點的相關資料,製作電子簡報來理解課文內容。製作前,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把學生分成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個大組 , 明確各小組的學習任務。同時教給學生製作簡報的方法。各小組的同學根據不同的分工查閱相關景點的資料。活動中,各小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任務自主查閱,在網站上覆制有典型意義的圖片,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在校園網中查找相關景點的視頻。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共同製作一份電子簡報。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電子簡報製作好後,通過小組內的解說,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六、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在網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本次教學也有遺憾之處,比如應該提示學生進入網站的路徑,避免在此耽擱時間,其次,教學預設還沒有完全達到,爲了不拖延時間,不得不跳過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第三,作爲一堂整合課,還應該充分體現學生、教師、計算機的互動,靈活運用教學平臺。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傳統的語文教學,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爲知識經濟時代培養適應科技高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高素質人才。九年級英語教學反思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高三物理教學反思

篇15:《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層次清楚地給我們介紹了頤和園的一些景點,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一、整合課程資源,再現文本情景。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我在教學前運用多媒體將蒐集到的圖片、視頻資料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文本內容,特別播放了長廊和昆明湖的視頻,讓學生把優美的語言文字和動態的情景場面有機地聯結在一起,去感受頤和園的美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充滿激情,也使學習成爲了一種快樂的體驗。

二、注重讀中遷移,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應以讀爲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本文語言優美,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來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作者表達上的準確性,從而更深地感受頤和園的美。如:在教學“長廊”的段落時,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來描繪長廊上各不相同的畫的內容,從畫面中感受長廊的美。再如:在學習描寫昆明湖的段落時,我讓學生抓住 “滑”字,通過換字的形式,來體會湖水的靜,感悟作者表達上的準確性。還有引導學生注意瞭解遊記的寫作順序和過渡句的恰當運用。在這課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感受到頤和園的美麗,還學到了一些閱讀和寫作的方法,有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但在這堂課中,也存在着不足之處。在今後的工作之餘,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篇16:《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後再說說從文中體會到什麼?那就是頤和園既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

不足之處:

1、學生開展研究和體驗的時間不夠充足。

在學習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喜歡哪句就認真地讀哪句,並把體會在小組中交流。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思路快的同學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歡的句子並在小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學還沒來得及在小組中交流,我就已組織學生彙報交流。給這一部分學生留下了遺憾。

2、學生讀的機會太少。

本節課的教學結束後,我才猛的意識到學生讀的機會太少了。尤其在學生遊覽完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後,沒能讓學生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如果學生能融情於景,那麼教學效益會更理想的。

可見,每一次認真的反思都是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過程。每當完成一次反思都相當於在成功的道路上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篇17:《頤和園》教學反思

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單元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再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後由複習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出示自學提綱一,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再出示自學提綱二,指導學生用讀一讀、議一議的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分組自學過程中,分別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綱引領學習。細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領悟語句,品味語言美。本文用詞準確,語句優美,從重點詞句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的特點不同,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拓展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描寫順序,激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力,積累優美詞語。在教師總結全文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優美語言與寫作順序時,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形成情感共鳴。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比較符合整體構建所提倡的整體性原則。

不足之處是對於本節課知識樹的展示僅限於初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課上根據學生對文本的層層理解動態生成的。

篇18:《頤和園》教學反思

這一週,明麗姐出門了。我要獨自代領着孩子們,還是有一點點緊張的~~~ 但是,硬着頭皮上吧~今天,我開始這周的第一節課,講了《頤和園》。結合本單元習作,寫導遊詞。我今天課上主要帶領孩子們去弄清了遊覽順序。這樣對於日後理解寫景和習作有幫助。對於這節課,我有如下反思~

1.用遊覽順序一步步代領孩子去學習遊記,讓孩子們知道了遊覽的讀法,思法。

2.在講課中,板書清晰,使課後習題處理時沒有難度。這是我進步的點。

3.詳略得當,我的講課有詳略,這樣推倒寫作方法,總分總時,不費力氣。

4.時間不合理,差了5分鐘,沒有處理好,沒有強調出寫景的主要寫作方法。我會在語文園地時,集中處理,千萬不能忘!

總得來說我還是比較滿意這節課,我也通過反思,體會到了成長,加油加油!

篇19:頤和園教學反思

一、交流導入:

1、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頤和園的資料。

2、導入新課:繼續跟隨作者的腳步,徜徉頤和園,盡享它的美。

二、學習新課: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們展示了頤和園的美呢?選取你最喜歡的一處景物仔細讀文,畫出最能表現景物美的句子,反覆地讀一讀,把讀書的體會在小組內互相交流。

學生自由讀文,彙報交流:

(一)長廊(抓住“長”和“美”兩個特點學習體會)

(1)“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抓住七百多米,273間這兩個數字感受到長廊的長!讀出長廊的長。)

(2) “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另一種花又開了。” (理解“橫檻”,觀看橫檻上的彩畫,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讀出心中的敬佩,讚美之情。)

(3)欣賞長廊視頻,感受長廊直觀的視覺美。

(4)學生彙報通過網絡瞭解到的長廊的美。

(5)介紹長廊在1990年的時候被評爲世界上最長的畫廊,還被收錄到《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學生讀出心中的驕傲與自豪。

(二)萬壽山

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遊覽萬壽山的時候,分別站在萬壽山的哪些地方觀察的?觀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給人以美的想象?邊讀邊畫。

1、體會作者抓住重點景物來描寫萬壽山的美。

站在萬壽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見佛香閣和排雲殿;站在萬壽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頤和園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見蔥鬱的樹叢,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向前看,看見昆明湖。向東遠眺,可以看見城樓和白塔。

2、抓住重點句子來理解感受萬壽山的美。

(1)“擡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抓住“聳立”一詞感受佛香閣的高大;抓住“金碧輝煌”一詞感受排雲殿的雄偉氣勢。)

(2)蔥鬱的樹叢,掩映着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讀一讀表示顏色的詞,體會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A對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①昆明湖是那麼靜,是那麼綠。

②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B體會“滑”字用得巧妙。

C讀出對昆明湖的喜愛,並背誦下來。

(三)昆明湖(重點學習“十七孔橋”)

作者介紹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點描寫的是哪一處景色?用自己的話說說十七孔橋的樣子,讀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橋及石獅子的圖片,拓展訓練,想象石獅子的不同姿態。)

三﹑全文總結:

1﹑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遊覽順序遊覽的?

2﹑作者從不同視角觀察,並且抓住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些景物各自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寫,把文章描寫得有條有理,生動形象。

四﹑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課後選一處景物進行一次小練筆。

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

頤和園教學反思範文

篇20:《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從課文優美的語言中感受景物的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順序及手法。在第一課時,我已帶着學生理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瞭解了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新課開始時,讓學生回顧作者的遊覽順序後,我要求他們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先自己思考景物有什特點。

接下來,我按照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順序,分別引導學生分析景物特點以及作者的寫作方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學習不同的自然段時,我都讓學生在朗讀中思考景物特點,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爲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頤和園》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比較突出,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一般能做到自己把握特點,對於較難把握的特點,我就出示相關句子,引導學生先朗讀,再抓住關鍵詞來分析特點。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時,比喻、列數字等學生較熟悉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而對於反襯、首尾呼應這兩個學生不熟悉的方法,則採用抓住關鍵詞“滑”和“美麗”來逐步帶着學生了解寫作方法,並讓他們明白不同寫作方法都是爲突出景物特點而服務的。在總結時,我再次歸納作者的寫法,讓學生進行整體的把握,作業當中的記一次遊覽活動,就是讓學生把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實際的寫作當中去。

以上就是我教學《頤和園》課文時突破重難點的主要做法,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篇21:《頤和園》教學反思

二、

1、通過預習,你對頤和園有什麼印象?

學生:美/大

師:板書。

老師:對阿,師介紹頤和園,:頤和園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館,1998年被聯合國列爲世界遺產名錄,你們想看看嗎?播放課件:火車和汽車的聲音,最後定格在長廊的圖片。

學生:聽

2,老師:進了這頤和園的大門,你們想去哪兒呢?

學生:長廊

老師:長廊在這兒呢,(把剪圖貼在黑板上,)看老師寫。(指導書寫)還想去哪?

學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師:那可是鑲嵌在頤和園中的一塊碧玉阿,(畫在黑板上,並引出湖心小島帖在黑板上)還想去哪兒?

學生:我很想去萬壽山,

老師:畫到黑板上,還想去哪?

學生:佛香閣(指導閣字的字形)

老師:你們看,這就是佛香閣,拿出剪圖圖片貼到黑板上,並板書,你還想去哪裏?

學生:排雲殿

老師:板書,指導殿字的書寫。

三,

1,這麼大這麼的公園,可要看書了,那就快找我們最好的導遊書吧,打開課文,默讀課文,找出作者的遊覽路線,把有關句子畫下來。

學生:讀課文

老師:誰來說說看/?你來

學生:讀作者遊覽路線的四句話。

老師:他畫了四句話,你們同意嗎?

學生:(同意)

老師:屏幕出示四句話,輕聲讀這四句話,請留意這些加點的表示動作的詞,

2,老師:你們看,這是頤和園的大門,帖到黑板上,我們來畫一下作者的遊覽路線,你們說,我畫。

學生:說遊覽順序

3,老師:在黑板上畫出遊覽路線。同學們通過真正讀書,找到了作者的遊覽路線,現在,我們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長廊:

老師:長廊這裏藏着一個世界之最呢,默讀課文,猜猜哪句話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還可以動筆做上記號。

學生:默讀

老師:我們交流一下吧。

學生:我猜到了”“長廊是世界上最長的廊”

老師:跟他一樣的舉手,有不一樣的嗎?

學生:最有名,/最多間/最多畫的廊/廊兩邊開滿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師:你們猜到了這麼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麼呢?

學生:我從“幾千幅畫……:”體會到……

老師:你能讀出來嗎?

學生:讀

老師:你又什麼建議?

學生:他應該讀完整。

老師:能讀完整嗎?

學生:讀

老師:有沒有很美的感覺嗎?再讀一遍。

學生:讀

老師:讀慢一點,指導讀“多少幅畫?幾千幅,讀出來。強調幾千幅。還有沒有同學想讀這句話,你來。

學生:讀

老師:我們全班再來讀一下。再次指導:還不夠多,多少幅?幾千幅,

學生:讀

老師:還從哪裏猜出來的?

學生:讀長廊的部分。

老師:指導讀,還有誰猜的不一樣。

學生:我想提個意見如果把長廊的數字讀出來,就更長了,

老師:介紹700多米長273間。還有誰想說

學生:長廊是世界上最長,分成間數最多的廊。

老師:有沒有猜不同的,

學生:長廊兩邊都栽滿花木,一種花沒謝哪一種花又開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師:你也來讀一讀吧

學生:指導朗讀

老師:讀到老師都聞到花香了。

學生:齊讀。

(2)老師: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麼,想知道嗎?

學生:想

老師:出示課件:數字之最,還有長廊的美景。

學生:看課件

老師:美嗎?咱們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讀一遍,我讀沒畫紅線的地方,你們讀畫紅線的句子

(3)老師:還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長廊,就來到了

學生:佛香閣和排雲殿

老師:自己朗讀這兩自然段

學生:朗讀

老師:誰來讀讀描寫佛香閣的句子

學生:讀“擡頭一看……”

老師:讀的真美啊,哪些詞寫出了佛香閣的美啊?

學生:閃閃發光/聳立/八角寶塔形

老師:誰願意把你感受到的讀給大家聽?

學生:讀句子

老師:想把美讀出來,老師指導朗讀(擡頭一看稍快一點……)

學生:再讀

老師:進步了沒有?

學生:進步了

老師:誰還想讀?你來

學生:讀

老師:我們一起來感受吧,你想說什麼?

學生:剛纔年有一個字讀錯了“八角的角讀成四聲了。”

老師:謝謝你給老師提意見,老師剛纔可能沒有留意。

學生:指導齊讀

(4)老師:指名讀排雲殿的句子,山上有什麼風景呢?從山下登上萬壽山,作者寫佛香閣也很精彩,讀第四自然段,便讀邊想想那美麗的畫面。

學生:讀

老師:範讀。邊聽邊想象那美麗的畫面,再大腦中用照相機拍下來。(佛香閣那段)

師:出示畫面,仔細看看,那張像你剛纔拍下來的呢?

老師:接下來我們要說照片,要想說的好還得要讀課文,讀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讀讀課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讀讀課文,讀一讀,說一說。

交流:

學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個照片,我從這幅照片可以體會到遊船畫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劃過。

老師:你是用課文上的詞語說的,誰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說一下。

學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綠的象一塊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師:還有誰想說?很多人都想說,這樣吧,同桌之間互相說,可以用課文的語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

學生:同桌交流。

老師:同學們說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語言又能用自己的語言,ig說的真好,感謝作者寫的這麼好,看,這兒還有一學習夥伴吹來的小泡泡(沒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詞”)課文中還有很多這樣寫得好,寫得美的詞,下節課我們再學習。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頤和園》教學實錄,頤和園,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22:《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分四步:

1、談話引趣,導入新課。

2、再讀課文,研讀詞句。

3、品讀課文,總結全文。

4、點點積累 勤於練筆。

一、加強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描寫學生喜歡的景點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按照讀、看、講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教師利用課件等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本設計運用了看、聽、讀、比、劃、說的方法。

採用了聽錄音、看影碟、燈片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爲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同時,還精心設計了比較訓練,指導劃重點詞句,引導複述課文,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

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特別是所設計的小導遊選拔賽更爲全堂課增色不少,競賽的激烈,情境的優美,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在遊覽的愉悅中輕鬆完成了教學任務,鍛鍊了學生的膽量、競爭意識。

三、再讀課文,研讀詞句

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並自由讀自己認爲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

根據學生所說,我出示了描寫“長廊”的幾句話,讓學生說說這幾句話主要寫出了長廊的什麼特點?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說,接着就反覆朗讀,希望學生能記住這樣的描寫方法。在教授“萬壽山”、“昆明湖”時,也是讓學生品讀有關的語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並開展合理的想象,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如這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生都能較爲合理的展開想象。就這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四、有效運用多媒體,理解課文

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這樣採用了聽錄音、看影碟、燈片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爲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

通過教學這樣的文章,我覺得學生是非常喜歡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色的,當他們的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超常發揮,讀的是有聲有色,說的也是非常活躍。

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案設計得很漂亮,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教師的評價語能夠起到對學生評價、激勵的作用。

五、課後延伸。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後,讓學生按移步換景的順序來簡單寫寫下面這個美麗的公園吧!

六、不足之外

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爲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黨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總之,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和問題。雖然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爲學生多留一些問號、省略號,而不是句號、感嘆號。

篇23:《頤和園》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孩子們感受頤和園的美。進入正題後,我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作者描寫頤和園景物的段落。《新課標》在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中指出: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句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基於這一要求,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從一些詞句中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比如:從“聳立”中體會到佛香閣的高;從“滑”體會昆明湖靜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按照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朗讀體會法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字裏行間蘊含的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幹的讚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種民族自豪感!課文分析很到位,學生讀得也很不錯。

不足的是最後結尾時,感情昇華完了,就是文章總結不夠好。在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完第一段“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後,沒有及時總結:頤和園就只有這些美麗的景物嗎?學生們會很自然的讀出最後一段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昇華感情——是啊!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進而瞭解本課的結構特點——總、分、總。這一環節是我預設好的,但是因爲心裏一直強調自要做到最完美,一急竟把它給忘了,還是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好啊!

本課的難點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法,瞭解移步換景法。這一個環節處理的不是太好。課的最後以總結性的話語問:“同學們,本篇課文作者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遊覽的?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學生們都能很好的找到“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是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從萬壽山上下來,就是昆明湖”。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了解本課的寫作特點移步換景法。但是這樣講解效果不是很好,這樣的教法過於平淡無味。議課時,樑自娟老師建議:如果把開頭的情景朗讀視頻在講解移步換景時播放,學生邊看邊聽老師講解,理解移步換景就是按照瀏覽的先後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去描寫。極致到位的點評!想想也是啊!人讓學生根據情景朗讀感性的認識移步換景,這樣會更有利於他們對這一寫法的瞭解。

篇24:《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順序很明顯,寫作方法很值得學生學習。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以遊者的身份走進文本,感受頤和園的美麗風光和作者精美的語言文字。

一、自瀆課文,整體感知,理清遊覽順序。

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遊記課文的經驗,因此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課文寫了哪幾處景點?你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樣學生通過讀書很快就找到了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個句子,並且從中知道了作者些了哪些景點,本文的寫作順序也就很清楚了。

二、以導遊的身份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合作學習,一個當遊人,一個當導遊,選取自己喜歡的課文段落,把課文讀美,把景點特點介紹出來,然後在班上交流。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展示時,很多同學不僅把課文讀美了而且還根據自己的理解,向遊人介紹了頤和園景點的特點。在分段學習展示時,我發現學生能夠把自己選取的段落清楚的介紹出來。

通過分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學生充分發揮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他們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使學生資源共享了。

三、課後延伸,鞏固學習。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後,我讓學生對全文寫一篇導遊詞,並加以此來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通過這節課教學,我覺得懂教師不僅自己要讀懂課文理解課文,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怎麼樣走進文本,讓學生自己讀懂課文,理解課文,昇華情感。

篇25:《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說明文,按照總述、分述、總結的順序連段成篇,說明文頤和園教學反思。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是總的介紹了頤和園的規模和地位,中間部分分別介紹了頤和園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其中較詳細地介紹了六處,簡略介紹了四處。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就使學生對課文的敘述順序和大致內容有所瞭解了,並且對頤和園有了一個總的印象,那就是頤和園既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第二課時就具體來感受頤和園怎樣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了。在瞭解仁壽殿這一處建築時,先出示了殿內部精美豪華擺設的圖片,然後讓學生們默讀描寫仁壽殿的這一部分內容,看看仁壽殿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在旁邊做出簡單批註,爲什麼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用筆畫下來。對這一處建築的瞭解是由老師帶着學習和體會,也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幾處建築的瞭解是採取自學的形式,自己喜歡哪處就學習哪處,方法與學習仁壽殿的一樣,給出學生自學的時間,學完後同桌互相交流,最後在全班彙報,同時把課前查到的有關資料向同學們加以補充介紹,教學反思《說明文頤和園教學反思》。

由於學生們已具備批註的能力,又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因此對每一處建築的特點能夠找出來,並能體會出課文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語文實踐活動2的習作就是選擇一處自己印象深的景點進行描寫,學生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掌握了總、分、總的敘述順序;詳寫和略寫;用數字說明及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等,這些對這次習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學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原以爲學生答不出來的問題,卻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壽殿的特點應是充滿皇家氣派,我事先覺得學生說不出來皇家氣派這個詞,然而卻說出來了。在學習長廊這一部分時,有個學生在沒有老師提示的情況下居然說出了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

本課教學效果良好。

篇26:《頤和園》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頤和園》這課時,我讓學生充分讀書準備。同學們提出了20個問題。

1、爲什麼柱子上刻着獅子?

2、爲什麼佛香閣聳立在半山腰的山頂上?

3、爲什麼說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

4、爲什麼站在山上,佛香閣的景色盡收眼底?

5、爲什麼船在昆明湖上駛過,湖面不留一點痕跡?

6、爲什麼柱子橫檻上不漆別的漆?

7、爲什麼叫垂楊柳,不叫垂柳?爲什麼要栽這種樹?

8、爲什麼叫頤和園?是爲了和平的花園嗎?

9、爲什麼講萬壽山腳下,不說是萬壽山底下?

10、爲什麼八角寶塔不怕被風颳倒?

11、爲什麼叫排雲殿?難道能排雲嗎?

12、爲什麼叫硃紅的宮牆?難道像珠子一樣紅嗎?

13、長廊兩旁的花都謝了。謝是什麼意思?

14、爲什麼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

15、爲什麼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

16、爲什麼隱隱約約的看到城牆?

17、爲什麼萬壽山的柱子上雕刻着獅子?

18、爲什麼昆明湖綠的像碧玉?

19、爲什麼說美景說不盡?

20、爲什麼頤和園最美?

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並讓每個學生自己記下去。我慢慢的看着,進行着分析。忽然,我靈光一現,對,就用這些問題讓學生回家探究、讀書、找資料、研究,儘可能地說出問題的答案來。

我花費了近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學生解決了不少問題,雖然說學生回答的答案比較的簡單,但是考慮到孩子們認識問題的侷限性,我想那就已經是不錯的了。

下面的就是學生的回答,當然,作爲教師,我也引導了一點兒。

1、生答,因爲獅子好看,雄偉。我結合現在有的人家房子前面豎起石頭獅子,看看怎樣啊。引出學生說出:皇家氣派。

2、生答,師引,共同歸納出,中間可以兼顧山上和山下的景色。

3、生,因爲風平浪靜,風都被山擋住。

4、因爲站在高處。

5、生,波浪蓋住。師引導,水面平靜的原因。

6、學生答,因爲顏色鮮豔,像一幅畫。師導引,紅花綠葉搭配起來好看。

7、生,因爲樹下垂,顏色像柳樹,美麗。師,樣子也像柳樹,細枝柔條,是一種風景樹。

8、(這個問題有些難度,我讓同學們,看看頤字是什麼意思?)生,修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生說出,那是休養、休息的地方,並且天下太平。

9、學生說,把山當成人來寫。教師提出鼓勵。

10、生,那塔是用石頭砌成的,並且在山上選取平坦的地方來建築。

11、生,因爲風大,把雲都吹走了。

12、師,朱是紅的意思;古語說,近朱者赤。過去紅色代表富貴、熱烈,是貴族身份的象徵。

13、學生對於這個問題有些不解。我隨口唱了一句,我等到花兒也謝了。,學生馬上明白謝是落了的意思。

14、因爲被樹擋住,看不清。

15、因爲有陽光反射。

16、生,因爲在遠處看不清。

17、生,因爲獅子威武。

18、生,以爲水清,水面平。

19、師引導,頤和園有哪些景點呢?引導學生說出景中景,園中園,說出頤和園的美景很多。

20、這個問題,學生綜合上面的內容進行回答。

通過課堂教學,我覺得學生的探究興趣是濃厚的,探究能力也是有的,從上面同學們回答問題的要點也能說明這一點。

當然,這些回答的內容,顯得粗略了一點,但都是國小生依據生活的經歷和自己掌握的知識推理、判斷出來的,且有一定的道理。

我又進一步鼓勵,如果將來有哪一位同學到北京頤和園去玩,一定要把那裏的美景詳細的說給老師聽噢!

篇27:《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課前,我就佈置學生通過網絡瀏覽查閱有關頤和園的資料,同學們不僅查閱了資料,還打印了一些圖片,這充分調動了學生全員參與和學習的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國際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利用Internet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知識面。學生通過在頤和園的網站上查閱、收集頤和園各景點的相關資料,製作電子簡報來理解課文內容。課上,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合作學習交流,同學們的參與度很高,把在網站上覆制有典型意義的圖片,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交流,將收集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派代表交流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篇28:《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 教學設計與反思

北常保國小 馬豔君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長廊、神清氣爽、金碧輝煌、宮殿、蔥鬱、掩映、隱隱約約、堤岸、雕刻、姿態不一”等詞語。

2、重點學習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學習課文寫景文章的敘述順序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瞭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觀察,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不同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優美句段。

4、瞭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觀察,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不同的表達方法,並學以致用。

2、通過關鍵字詞,聯繫生活實際,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教學準備】頤和園風光片3分鐘;課件;課堂練習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激情引入,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剛纔片子裏播放的是哪裏的風光嗎?板書:頤和園

師:是的,她,構思巧妙,建築精緻,有“皇家園林博物館”之稱,她就是----頤和園;她,聞名世界,享譽中外,園內的長廊還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她就是---頤和園。(學生有感情讀題,注意“頤”的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人們心目中,頤和園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啊,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頤和園,去領略皇家園林的魅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到87頁,自學要求: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地方反覆讀,並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反饋。

(1)認讀生字新詞。

大殿 長廊 堤岸 雕刻 畫舫 橫檻 栽滿 蔥鬱 掩映

金碧輝煌 神清氣爽 隱隱約約 姿態不一

(2)交流: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課件:這是一個 的頤和園。)學生選擇積累的詞彙。

(3)過渡:課文也有兩個

句子很概括地寫了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找到句子劃下來。

(4)反饋交流。

隨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後自然段)——齊讀句子。

①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②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

(5)課文讀完了,誰來說說導遊帶你們遊覽了哪幾處景點呢?

(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板書: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

(6)同學們怎麼這麼快就發現了呢?

A自由讀課文第2-5自然段,用“”畫出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②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①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④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師:這些句子能否交換位置?爲什麼?思考:作者是按什麼順序敘述的?理清敘述順序。(板書:按遊覽的順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詞語,出示課文的主要內容,說說發現了什麼?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遊賞。

(師生總結:“總—分—總”的結構;首尾呼應的寫法;過渡句的連接。)

三、品讀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麗

1、在課文中作者用的筆墨最多,寫得最詳細的是關於哪一部分的內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師說:頤和園的美無處不在,我們先來領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讀課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預設:

(1)昆明湖圍着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兩岸栽着數不清的垂柳。(有長長的堤岸,有數不清的垂柳,這使你聯想到什麼詩句呢?----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2)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

A、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此時,我們就站在昆明湖畔,範讀句子,你好象看到什麼?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們眼簾的是滿目的蔥綠,這是多麼美的景色啊,讓我們也美美地來讀讀,齊讀。(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臺上下涵)

(3)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獅子。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並讓學生說說爲什麼喜歡。

B、給“姿態不一”找個近義詞。(形態萬千、千姿百態、姿態萬千等)

C、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張獅子圖,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出示獅子圖片,引導學生朗讀)。

D、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也來寫一寫你想象中的姿態不一的小獅子吧!——拿出練習紙,學生動筆寫句子——反饋。

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E、這些栩栩如生、姿態萬千的獅子,真是巧奪天功啊,讓我們再讀一讀這個句子——齊讀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師: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寫昆明湖的句子,你們發現什麼了嗎?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讀,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麼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2)你讀出了什麼?理解“滑”與“劃”,哪一個更好更合適。

預設學生多種答案。聯繫生活實際。

(3)指導朗讀(個別讀,集體讀,想象讀)。

5、師:同樣是寫昆明湖,作者爲什麼不把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萬壽山上看到的,一個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遠到近的順序)

師小結寫法:由此可見,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也各不相同。

四、小結餘韻,再賞頤和園。

師:“碧水 畫舫 遊船;綠島 石橋 獅欄”多麼美的畫卷呀!(配樂朗讀昆明湖的片段。)這節課我們徜徉在昆明湖畔,盡情領略了昆明湖的美,頤和園還有許多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下節課我們再去細細遊覽。談談這節課的收穫吧!

教學反思:

根據課文特點,本課較爲恰當地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設置情境,學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學步驟的安排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整體感知到頤和園的大與美,從課文找出直接寫頤和園特點的段落進行教學,理清文章結構,再通過文中的過渡句,理清文章敘述的順序,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教學中穿插生字教學與朗讀指導,讓學生髮揮想象力自由學習生字,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讀中激發感情,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與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去朗讀、背誦、複述,將語言自然內化,達到對語言文字的切實積累,不失語文教學之本色。

但在教學中亦有不少不足之處,如師在設計的一個問題:課文哪些自然段告訴我們頤和園又大又美的?學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而師的用意是想讓學生找出課文第一自然段與最後一個自然段總寫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由於教師表述問題不夠明確,所以指引學生的過程花費的時間較多,對整堂課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又如在指導學生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的教學上,由於學生初次接觸這個知識點,而教師卻放得太開,先讓學生理清什麼順序,再說通過哪些詞知道。雖然只是一個教學順序的改變,卻沒有了先扶後放的過程,所以學生對此都較茫然。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問題的表述必須明確,切不可因爲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放得太開,導致閱讀知識的把握不夠紮實,費時又少效!

篇29:《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通過教學,我雖然能夠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通過課後反思,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

[案例過程]

在學習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喜歡哪句就認真地讀哪句,並把體會在小組中交流。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思路快的同學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歡的句子並在小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學還沒來得及在小組中交流,我就已組織學生彙報交流。給這一部分學生留下了遺憾。

【案例反思】

1.學生讀的機會太少。

本節課的教學結束後,我才猛的意識到學生讀的機會太少了。尤其在學生遊覽完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後,沒能讓學生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如果學生能融情於景,那麼教學效益會更理想的。

2.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不夠。

學生在設計完遊覽示意圖後,應讓幾名同學對照自己的遊覽示意圖,向同學們再次介紹《頤和園》的美麗景觀。這樣會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想象和創新性思維。

3.學生的寫作方法的引導還不夠。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須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己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可見,每一次認真的反思都是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過程。每當完成一次反思都相當於在成功的'道路上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篇30:《頤和園》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以及課文優美的語言,在深入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先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爲寫得美的地方,並說說美在哪,然後再讀,深入感受美。

第二,爲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我設計了讓學生髮揮想象說說石獅子有什麼姿態,並說說游完頤和園後的感受。

第三,爲了突破難點,讓學生學以致用,我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按遊覽順序並抓住景物特點介紹校園。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通過感悟“滑”字來體會昆明湖的靜時,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篇31:《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說明文,按照總述、分述、總結的順序連段成篇。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是總的介紹了頤和園的規模和地位,中間部分分別介紹了頤和園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其中較詳細地介紹了六處,簡略介紹了四處。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就使學生對課文的敘述順序和大致內容有所瞭解了,並且對頤和園有了一個總的印象,那就是頤和園既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

第二課時就具體來感受頤和園怎樣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了。課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圖文結合,每學習一處景物都出示相應的圖片(幻燈片)。在瞭解仁壽殿這一處建築時,先出示了殿內部精美豪華擺設的圖片,然後讓學生們默讀描寫仁壽殿的這一部分內容,看看仁壽殿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在旁邊做出簡單批註,爲什麼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用筆畫下來。對這一處建築的瞭解是由老師帶着學習和體會,也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幾處建築的瞭解是採取自學的形式,自己喜歡哪處就學習哪處,方法與學習仁壽殿的一樣,給出學生自學的時間,學完後同桌互相交流,最後在全班彙報,同時把課前查到的有關資料向同學們加以補充介紹。

由於學生們已具備批註的能力,又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因此對每一處建築的特點能夠找出來,並能體會出課文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語文實踐活動的習作就是選擇一處自己印象深的景點進行描寫,學生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掌握了總、分、總的敘述順序;詳寫和略寫;用數字說明及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等,這些對這次習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學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原以爲學生答不出來的問題,卻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壽殿的特點應是充滿皇家氣派,我事先覺得學生說不出來皇家氣派這個詞,然而卻說出來了。在學習長廊這一部分時,有個學生在沒有老師提示的情況下居然說出了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

另外,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瞭解一處建築時,都應該聯繫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宏偉的博物館這個總體印象。又如:爲了使學生感受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宏偉的博物館,我找了很多圖片來輔助教學,教法上比較陳舊,這一課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每組學習一處建築,由學生們自己查資料、查圖片,自己動手做演示文稿,介紹那一處建築的特點,老師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導或點撥即可。

篇32:《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移步換景,帶領遊客一起遊覽了美麗的頤和園中和一些景點。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長廊“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景色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擡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壯觀的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選取本課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激發民族自豪感。二是瞭解並學習空間變換的順序記敘、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表達方法。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許多頤和園圖片,製作了精美的幻燈片,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頤和園的美。製作課件時我考慮到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如果讓學生圍繞着一個問題“你最想在哪裏攝影留念?”來學習的話,課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經過再三考慮,我最終決定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來學習。從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方法雖然使得教學流程清晰,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教師是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讀爲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我指導學生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的重點朗讀。

根據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組織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獲取基本的語文素養,並受到思想情感的薰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爲一體。在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點播這美麗畫卷的創造者,使學生感受到勞動人們的偉大,受到情感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薰陶,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朗讀爲主,充分調動學生,以讀句子、說詞語、談感受來學習頤和園的美,整個教學思路設計得比較清晰,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學習它的寫法,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篇33:《頤和園》教學反思

本課作者引領我們一起走進頤和園,按一定的遊覽順序向我們介紹了頤和園內幾處美麗的景觀。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層次清晰,文字圍繞“美麗”展開。

課堂上,我們從走進大門開始,跟隨作者繞過大殿,來到長廊,感受到了長廊的長和美;隨後登上萬壽山一飽山下美景;最後來到昆明湖,欣賞了湖邊的美景。作者每到一處,在每段開頭都有一句表示位置轉移的語句來引出,非常明顯。在開始我提出“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頤和園的,從文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的?”這一問題後,大多數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對重點詞句的體會也比較好。描寫長廊時,我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長廊特點的詞句,並說說自己的理解,宋藝涵同學竟一下子說了好多,對每一句都分析得頭頭是道。她不僅體會到了長廊的長、美,還由橫檻和花木的獨特設計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看來她由17課《長城》的知識遷移過來了,這種學習方法還真不錯。後面段落中,其中對於“滑”字的體會學生理解比較透徹,我想可能是由前面的比喻句做鋪墊。

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學完每一部分後我還是沒能及時小結一下。課文圍繞頤和園的美麗來寫,每遊覽完一處景觀,都應該回歸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這個總起句,以加深學生的體會,進一步感受園內的美麗。對於寫作方法的指導也不到位。

篇34:《頤和園》教學反思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1、自由讀。用心去體會遊人的感受。

2、指名讀。

師:如果你能再讀慢一點,遊人欣賞、留戀的味道就更濃了。

3、指名讀。

師:讀得太美了。真靜啊!老師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皺了這一湖清水。

真悠閒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賞這美麗的湖光山色。

師:同學們,這裏能用劃嗎?

生:不能。這個劃,劃破了湖面的平靜,劃破了遊人的心情。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劃字。

生:滑字體現了湖面的平靜,體現了遊人的悠閒與留戀,滑字說明船是隨風而動,隨水而動,不是人操作的劃。

師:這也是隨心而動。

4、再讀,讀出滑字給我們帶來的優美意境。

反思:

按照現在課堂流行的模式,這段上到這裏就結束了。教師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恍若置身於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們與作者與遊人相同的感受

美。在與文字產生情感共鳴的前提下,拋出相近的兩個字滑與划進行比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達上的妙處。通過品悟促使學生情感的提升,將感官上的淺層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個過程在文字上使學生經歷了感受、感知、認知這樣三個過程。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教學環節,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效率低。整個環節從切入、展開、收攏到點睛大約花時10分鐘,佔整堂課的四分之一,可最後的收穫在語言文字上只是一個滑字,佔整篇課文的四百分之一。

2、增量少。學生通過學習在情感、理解的讀上都表現出了增量。然而在關鍵的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學生到底有多少收穫呢?聯想平常課堂上學生情動而辭不發的現狀,我不禁懷疑:這費盡心血得來的一個滑字,學生能像作者一樣巧妙地運用嗎?如果不能,那麼我這節語文課教了學生什麼呢?

篇35:頤和園教學反思

根據課文特點,本課較爲恰當地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設置情境,學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學步驟的安排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整體感知到頤和園的大與美,從課文找出直接寫頤和園特點的段落進行教學,理清文章結構,再通過文中的過渡句,理清文章敘述的順序,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教學中穿插生字教學與朗讀指導,讓學生髮揮想象力自由學習生字,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讀中激發感情,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與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去朗讀、背誦、複述,將語言自然內化,達到對語言文字的切實積累,不失語文教學之本色。

但在教學中亦有不少不足之處,如師在設計的一個問題:課文哪些自然段告訴我們頤和園又大又美的?學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而師的用意是想讓學生找出課文第一自然段與最後一個自然段總寫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由於教師表述問題不夠明確,所以指引學生的過程花費的時間較多,對整堂課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又如在指導學生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的教學上,由於學生初次接觸這個知識點,而教師卻放得太開,先讓學生理清什麼順序,再說通過哪些詞知道。雖然只是一個教學順序的改變,卻沒有了先扶後放的過程,所以學生對此都較茫然。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問題的表述必須明確,切不可因爲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放得太開,導致閱讀知識的把握不夠紮實,費時又少效!

篇36: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這一課的教學,總體上感覺比較清晰,學生學習也很輕鬆。主要落實了這樣幾點:

1、通過過渡句的梳理,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瞭解文章的結構特點。

2、按照“長廊、萬壽山和昆明湖”三部分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瞭解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其間的表達效果。

3、綜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和對文本的把握,開展語言實踐活動,選擇其中的一個景點當一次小導遊。 整個過程學生比較投入,也很有興趣,朗讀課文津津有味,效果較好。

篇37:《頤和園》教學反思

漕涇國小 陸佩麗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我的教學目標有三個: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頤和園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有序觀察,抓住景物特點準確生動描寫的寫作方法。3、學習對課文中不理解的.語句提出問題,並試着解答。

從教學目標落實的情況看來,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指導朗讀方面,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評價上沒有指導到位。

2、在整體感知板塊,讓學生找出作者的瀏覽線路,並說說這些句子的作用,這時有同學回答說是:“承上啓下”。我當時就否定了她的答案,說:“過渡句的作用纔是承上啓下,這句是過渡句嗎?”經過指導老師的點評,我才意識到,其實的確是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的,我可以讓這爲同學繼續說,讓她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再引出我想要傳授的東西。從這看出,我對教材的解讀還不夠透徹,還沒有真正學會傾聽。

3、對課文內容質疑,我的提問是:“你對這個句子有什麼疑問嗎?”有同學抓了“幾乎”這個詞語,但沒有同學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問引導時做適當地調整,如:“觀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課時臨時應變能力和引導能力還不強,這也是我需要不斷進步的地方。

4、在教案設計方面,指導老師給予的意見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說,你最喜歡頤和園哪處景點,重點抓住一個景點細細品讀,學習遊記寫法,然後讀寫結合。而我覺得文章很美,每個景點都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於是面面俱到的都給孩子點到,各個景點平分秋色,重點不突出。

篇38:頤和園教學反思

一、交流導入:

1、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頤和園的資料。

2、導入新課:繼續跟隨作者的腳步,徜徉頤和園,盡享它的美。

二、學習新課: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們展示了頤和園的美呢?選取你最喜歡的一處景物仔細讀文,畫出最能表現景物美的句子,反覆地讀一讀,把讀書的體會在小組內互相交流。

學生自由讀文,彙報交流:

(一)長廊(抓住“長”和“美”兩個特點學習體會)

(1)“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抓住七百多米,273間這兩個數字感受到長廊的長!讀出長廊的長。)

(2)“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另一種花又開了。”(理解“橫檻”,觀看橫檻上的彩畫,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讀出心中的敬佩,讚美之情。)

(3)欣賞長廊視頻,感受長廊直觀的視覺美。

(4)學生彙報通過網絡瞭解到的長廊的美。

(5)介紹長廊在1990年的時候被評爲世界上最長的畫廊,還被收錄到《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學生讀出心中的驕傲與自豪。

(二)萬壽山

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遊覽萬壽山的時候,分別站在萬壽山的哪些地方觀察的?觀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給人以美的想象?邊讀邊畫。

1、體會作者抓住重點景物來描寫萬壽山的美。

站在萬壽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見佛香閣和排雲殿;站在萬壽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頤和園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見蔥鬱的樹叢,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向前看,看見昆明湖。向東遠眺,可以看見城樓和白塔。

2、抓住重點句子來理解感受萬壽山的美。

(1)“擡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抓住“聳立”一詞感受佛香閣的高大;抓住“金碧輝煌”一詞感受排雲殿的雄偉氣勢。)

(2)蔥鬱的樹叢,掩映着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讀一讀表示顏色的詞,體會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A對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①昆明湖是那麼靜,是那麼綠。

②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B體會“滑”字用得巧妙。

C讀出對昆明湖的喜愛,並背誦下來。

(三)昆明湖(重點學習“十七孔橋”)

作者介紹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點描寫的是哪一處景色?用自己的話說說十七孔橋的樣子,讀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橋及石獅子的圖片,拓展訓練,想象石獅子的不同姿態。)

三�p全文總結:

1�p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遊覽順序遊覽的?

2�p作者從不同視角觀察,並且抓住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些景物各自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寫,把文章描寫得有條有理,生動形象。

四�p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課後選一處景物進行一次小練筆。

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

――《頤和園》教學反思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閱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擴展。

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聲情並茂、化難爲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爲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

篇39: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這篇課文,展現的是頤和園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遊覽順序進行描寫,讓人讀來琅琅上口,又美不勝收。頤和園不單純的是個美麗的公園,它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深厚的底蘊,它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之一的。

從課文來講,學生能夠把握這種移步換景的寫法,感受其中對景物描寫的優美語句,能夠在寫作中恰當運用,就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若真能從深層次上去把握歷史文化、中華文明的話,那也是一種情感的教育,也讓我們的學生更加慨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我在講述這篇課文時,先處理好字詞和難懂的解釋,然後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要求讀通順,讀準確。在讀中感悟是一種很好地語文教學方式,我指名讓學生說他最想要去頤和園哪個景點拍照留念,當他說出來後,就讓所有的同學站起來美美地品讀這個套餐,學生們都能準確地對文段進行把握。在讀完之後,學生們對課文有很多話想表達,他們都會認真地說這一段有哪些地方寫得美,美在哪裏。

在講長廊時,體會橫檻上五彩的畫,而且是沒有一幅畫是相同的,提問學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畫裏面有XXXXXX,大家都發揮想象,有美麗的花草樹木、特殊的人物、還有龍的圖騰等,只要他們能說得出名字就好。還有那花香讓人神清氣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風中搖擺呢?同學們都能積極的把熟悉的花說出來。

整體而言,我對這堂課還是比較滿意,讀與說的相互結合,寫的點滴輔助,讓學生更好地得到鍛鍊。不過在課堂的細節處理上還是存在些許問題,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能力還沒有全面釋放,我還是存在干預過多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多與其他老師學習討教,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篇40:《頤和園》教學反思

一、媒體的運用。

課文是一篇遊記,描寫的是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鑑於學生在學習中對長廊以及石獅子瞭解的需求,找了一些圖片加以補充。這些圖片對於幫助學生了解了長廊,特別是長廊上的畫。通過圖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畫面,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在讓學生做小導遊介紹石獅子的時候,也安排了一組石獅子的圖片,這些形態各異的石獅子圖片讓學生在介紹的時候也有了比較直觀的印象,因此學生在介紹的時候也比較具體。在這課文的教學中,媒體的運用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語言訓練點的落實。

在教學中,安排了幾個語言訓練點。一開始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去過的地方,並簡要地說說那兒景物的特點。以及在教學時一個貫穿整課學習的填空,使學生將文本的語言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從而也使文章的重難點得到了突破。在學習十七孔橋的時候,也安排了一個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做小導遊介紹十七孔橋上千姿百態的石獅子,這既讓學生髮揮了想象,也鍛鍊了學生的說話。

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習十七孔橋的時候,讓學生做小導遊介紹石獅子。這時,教師出示給學生的一段課外描寫石獅子的文章,如果出示的時候明確地告訴學生練習的要求,這對於學生在說話練習的時候會有根大的幫助。

2、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把握好自己的地位。學生在說話練習時,作爲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的話做出評價。特別是學生在介紹石獅子的時候,如果老師對於學生模仿課外一段話說的時候,教師加以點撥、鼓勵,這會激起更多學生說話慾望。

3、朗讀訓練。在對重點語句進行層遞式訓練的時候,要抓住句子的特點。特別是在教學“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清得像一塊碧玉。”時,爲了讓學生感受昆明湖的靜,採取了幾種朗讀的形式,但在最後朗讀的時候,採用了齊讀的形式,破壞了昆明湖的寧靜。如果此時採用女生讀或指名讀,則會比較好。

篇41:《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

1、這篇課文的教學中,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後再說說從文中體會到什麼?感到遺憾的是在進行小練筆時安排的素材偏重於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結合課文,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幫助不大。

2、這篇課文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來體會長廊的美麗,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感到遺憾的是抓住了重點段落進行精讀,但爲安排運用方法進行跟進的略讀訓練,使課堂整體效果顯得單薄。

從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但正是有了這些問題,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鑽研、虛心請教、及時充實,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遺憾。

篇42: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個性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當導遊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資料,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後再說說從文中體會到什麼?感到遺憾的是學生在體會美時讀得很不夠,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光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耗費時光較多。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頤和園的美麗迷人的景物的特點,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43:頤和園教學反思

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上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超多的信息,擴大知識面,並且向學生推薦了《天河部落》這個教學平臺。

在課後還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持續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在網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傳統的語文教學,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透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創新精神、實踐潛力和信息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潛力的積累。

實踐證明,讓學生主動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將課本資料、課外知識與現代信息有機融合,擴充個體信息容量,優化課堂教學資料,促進主體充分參與,真正實現學生成爲學習主人的教學目標。

總之,信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創新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展望未來,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信息數量爆炸式地增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有效地獲取、選取、處理信息的潛力,就會爲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力賦予不盡的動力和源泉。

篇44:頤和園教學反思

我思想,我是一隻不甘於在一朵花裏就滿足半生的蝴蝶。於是我在釋迦的菩提樹下許下了一年的生命,尋找世界的美麗。――沈從文

或許,我就是那隻不知滿足的蝴蝶,總想着努力地蛻變,不斷地追尋。從抽到課題的那天就開始了緊張而又煩瑣的準備工作,總起來說經歷了三個過程。

一、知識的積澱階段:

陳科長說得好:“要想把一節課教好,首先得先把它讀厚。”因爲本節課是寫景文章,怎樣將《頤和園》讀厚,我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將本課熟練的背誦,在對課文資料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後,開始忙着查閱有關頤和園的文字介紹、圖片以及視頻資料,利用接近半個月的時光了解頤和園的歷史風雲與建築風格。瀏覽了上萬幅相關圖片,下載了200餘張精彩畫面和十多種有關頤和園的不一樣視頻資料,同時也做了超多的筆記,對頤和園有了必須的瞭解後,開始翻閱本學段的教學目標、單元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參考,利用網絡將有關《頤和園》的教案設計彙集在一齊,仔細閱讀並整理他們課堂上的'精華部分,爲備課做好前期的知識儲備工作。

二、教案設計艱難的摸索階段:

教案的最初設計,我只注意到怎樣讓這一節課上厚實,整節課的教學過多的滲透了課外資料,老師講得過多,沖淡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總起來感覺到老師教得十分辛苦,而學生也學得十分被動.之後,在反覆揣摩後,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體會頤和園的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將教學的重、難點放在對長廊與昆明湖的學習感悟上,同時將這兩處的教學重點落在對長廊的長和美以及昆明湖的美學習感悟上,最後,經過反覆比較,將①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②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從湖面慢慢地劃過,不留一點兒痕跡。確定爲本節課學生品讀感悟的重點。但是,試講了兩次之後,總感覺課堂太平淡,沒有精彩的東西。尤其是在學生這方面,依然十分被動。

怎樣改變這種狀態,學校裏劉淼老師的一句話,我覺得對自我啓發十分大: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在課堂上就就應讓學生大膽地說,大膽地談,教師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引領着他們更深層次的感悟。怎樣設計才能夠讓學生大膽地談?在自我的引導下讓他們有更深層次的感悟?一開始,我覺得自我十分迷茫,不知該如何去處理。在經過多次修改、兩次試講後,我把學生大膽說這一環節設計在學習每個景點的初讀感知之後。那讓學生透過老師的引導究竟要到達哪種狀態,透過什麼形式讓學生品讀感悟重點句,又是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

感悟長廊的長和美這一環節上,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初步感知後都能夠說出長廊長、美的特點,於是就設計引導他們用簡單的詞彙歸納總結長廊的特點,然後大膽放手讓他們將自我總結出來的詞語板書到黑板上的長廊中,教其他同學在書本上做好批註。怎樣讓孩子們感受到長廊的長呢?透過出示相關的圖片,和他們合作讀“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讓學生帶着自我獨特的感受再多次品讀這一句。而對於長廊的畫美這一句的處理,我分別出示三幅圖: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牛郎織女讓學生猜,目的是提高參與度,點燃學生的熱情。之後透過老師的描述,讓學生感受14000多幅這麼美的畫連續不斷出現的美,再次品讀“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但這遠遠不夠,因爲這是世界上最長的畫廊和最長的長廊,就應讓感悟提升到更高一層次:讓孩子們爲我們的長廊感到無比自豪與驕傲,同時讀出自我的感受。

對昆明湖靜的感悟上應當說是煞費功夫,尤其是對“滑”字的品味上。以前實施過多種方案都不盡人意。怎樣既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它的靜,又能夠較好地感悟呢?最終,我選取將“遊船、畫舫從湖面慢慢地劃過,不留一點兒痕跡。”中的“滑”字錯打成“劃”,讓學生先自我發現,然後根據理解談哪個字更適宜,之後教師讓學生做“劃”的動作來感受,要想讓船划動就得用槳使勁劃,這一使勁就會把這麼靜的湖面給劃破了,就把這像鏡子似的湖面給劃壞了,而這樣“滑”過之後纔會不留一點兒痕跡,這樣在比較中,聯繫上下文就不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了。接下來讓學生帶着自我剛剛感受到的朗讀昆明湖的美,這只是到達對語言文字簡單感知上的讀,並不能夠讓孩子身臨其境,透過精彩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親身感受昆明湖那種靜,那種美,在此基礎上的品讀感悟就提升到更高的一個層面上了。

說起這節課的板畫設計,有三大功效:一是幫忙學生了解頤和園各個景點的位置;二是讓學生與老師同臺板書,充分體現平等與合作;三是在學生當小導遊一環節,幫忙孩子回憶整節課,引導孩子明確作者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描述的寫作方法。

三、參賽課堂反思:

應當說這一節課,上得比較順利,無論是學生的配合上,還是老師的發揮也都算得上正常。整體感覺學生的素質十分高,因爲與他們見面比較晚,又趕上要上興趣活動。只用了半節課的時光讓他們預習,而第二天課堂上學生的品讀感悟不但沒有絲毫受到任何影響,反而多處完成得十分到位,學生的品讀領悟潛力很強。

回顧整節課,我覺得自我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導孩子對昆明湖靜和美的感悟提升能夠再高一個層次。

在這一個環節,我只是將孩子們的品讀感悟預設到感受到美和靜就能夠了,如果透過引導孩子們恰當地想象:如果此時,你正坐着一葉小舟暢遊在這碧波盪漾的昆明湖上,欣賞着兩岸如畫的風景,情緒怎樣?帶着你的感受,咱們再讀――如果將這種感受提升到情緒美上,學生品讀起來必須會有更有味道一些。

2、對學生評價語言不夠適時,到位。

記得在讓學生談自我沿着長長的堤岸看到了什麼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道:我覺得湖中心小島上的宮殿很美?我愣了一下,因爲她的回答似乎離我的“標準答案”很遙遠。因爲我記得,文中只是說: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感覺到那裏的樹多才適宜,於是,我並未對她的回答做一評價,而是引導她去透過語言文字感受樹木的繁多。其實,當時我就應輕輕地問一句:你是怎樣明白這座宮殿必須很美的?引導她聯繫自我對文中語言文字的感悟來談自我的想法,同時就應不忘稱讚她一句:你真會讀書,是一個富於想象的女駭。但是,我卻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說,實不就應。

古人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在這一過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自我成長的軌跡,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三維整合”的魅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45: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單元五的精讀課文,這個單元式圍繞“世界遺產”來寫的,作爲一篇遊記,《頤和園》這篇課文不僅僅文字優美,而且結構很清楚,作者的遊覽順序顯而易見,所以我想透過讓學生髮現這條遊覽路線來掌握遊記的寫作順序,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學生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置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在第一課時,我原本設計重點學習“長廊”部分,透過讓學生反覆讀來體會語言的美以及感受長廊的美,但在實際引導時往往有所欠缺,而且讀的時候,目標不明確,有幾次純粹是爲了讀而讀,沒有給學生明確的朗讀要求。所以,在單純的讀中,學生並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頤和園的美麗,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課堂效率不高是我教學上的詬病,往往能用最簡潔的語言來引導和總結的問題,我卻反覆強調,這是浪費課堂時光的原因之一。第二,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時,沒有做到突出特點,該略講的部分沒有略講,往往一個課時能完成的課,卻要用兩個課時去完成。這次在《頤和園》的教學中,再次凸顯這些缺點。我設計把佛香閣、昆明湖和十七孔橋的學習交給學生自學,但又懷疑學生的自學潛力,以致未能放手讓學生成長。

《頤和園》這節課讓我愈加覺得自我教學上有諸多不足,教學尚未成功,我仍需努力。

篇46:《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這篇課文,展現的是頤和園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遊覽順序進行描寫,讓人讀來琅琅上口,又美不勝收。頤和園不單純的是個美麗的公園,它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深厚的底蘊,它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之一的。

從課文來講,學生能夠把握這種移步換景的寫法,感受其中對景物描寫的優美語句,能夠在寫作中恰當運用,就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若真能從深層次上去把握歷史文化、中華文明的話,那也是一種情感的教育,也讓我們的學生更加慨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我在講述這篇課文時,先處理好字詞和難懂的解釋,然後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要求讀通順,讀準確。在讀中感悟是一種很好地語文教學方式,我指名讓學生說他最想要去頤和園哪個景點拍照留念,當他說出來後,就讓所有的同學站起來美美地品讀這個“套餐”,學生們都能準確地對文段進行把握。在讀完之後,學生們對課文有很多話想表達,他們都會認真地說“這一段有哪些地方寫得美,美在哪裏。”

在講長廊時,體會橫檻上“五彩的畫”,而且是沒有一幅畫是相同的,提問學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畫裏面有_______”,大家都發揮想象,有美麗的花草樹木、特殊的人物、還有龍的圖騰等等,只要他們能說得出名字就好。還有那花香讓人神清氣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風中搖擺呢?同學們都能積極的把熟悉的花說出來。在講昆明湖的時候,

感受欄杆上小獅子的不同神態,發揮他們的想象,述說“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獅子”,說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體會寫湖水“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時,讓學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貼切,同時學會運用。還有動詞“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與靜。由此,總結出這個美麗的大公園真的是美得說也說不盡,感受作者移步換景的寫法以及總分總的結構安排,從這樣的遊覽順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頤和園不同的美景。

整體而言,我對這堂課還是比較滿意,讀與說的相互結合,寫的點滴輔助,讓學生更好地得到鍛鍊。不過在課堂的細節處理上還是存在些許問題,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能力還沒有全面釋放,我還是存在干預過多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多與其他老師學習討教,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篇47:《頤和園》教學反思

作爲我校語文組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實驗課,我講授了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8課《頤和園》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課後結合董主任的講評,反思如下:

一、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的學習,欣賞頤和園的美,感受頤和園的美,培養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與此同時學會默讀課文,學習遣詞造句的準確,體會語句的具體形象,領悟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習並體會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同時我又抓住“仰望——俯視——東眺”這一寫作順序,使學生對於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思路清晰。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根據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教學模式,這節課分爲五個教學環節:1、明確目標,導入新課;2、初讀課文,整體掃描;3、自學合作,層層推進;4、總結全文,激發情感;5、交流資料,拓展延伸。

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單元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再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後由複習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出示自學提綱一,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再出示自學提綱二,指導學生用讀一讀、議一議的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分組自學過程中,分別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綱引領學習。細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領悟語句,品味語言美。本文用詞準確,語句優美,從重點詞句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的特點不同,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拓展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描寫順序,激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力,積累優美詞語。在教師總結全文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優美語言與寫作順序時,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形成情感共鳴。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比較符合整體構建所提倡的整體性原則。

不足之處是對於本節課知識樹的展示僅限於初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課上根據學生對文本的層層理解動態生成的。

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閱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內容,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一節課下來,留給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專家的引領下,在同行的幫助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篇48: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描寫學生喜歡的景點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孩子們按照讀、看、寫感受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和寫作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同時又利用課件等相關資料,增加視覺的感知和資料的補充,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在學習時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並自由讀自己認爲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根據學生所說,我出示了描寫“長廊”的幾句話,讓學生說說這幾句話主要寫出了長廊的什麼特點?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說,接着就反覆朗讀,希望學生能記住這樣的描寫方法。在教授“萬壽山”、“昆明湖”時,也是讓學生品讀有關的語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並開展合理的想象,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如這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生都能較爲合理的展開想象。就這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但是在課文的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讓自己頭疼的地方,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給孩子點到,結果都成了面面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爲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員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篇49:頤和園教學反思

在年級裏上完《頤和園》這課,我不禁有許多感慨:我不知道聽課的同事們坐在那裏是何感覺,但我自己覺得是我在臺上講的大汗淋漓,學生們可能也聽的雲遮霧涌,在拖堂三分鐘之後,我結束了我的課堂,但是課雖然上完了,我的思考卻在延續。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朗讀,在朗讀中才能讓學生知道北京的頤和園景色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堂課中我對朗讀環節設計的較多。下面對我這堂課進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處】

一、製作媒體,輕鬆獲得美感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對頤和園的文字介紹等,在學習中依靠這些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很好地感受到了頤和園的美,受到了美的薰陶。

二、讀寫結合,注重了寫作的指導

語文最重要的兩塊即爲讀與寫,學以致用是我最大的心願。俗話說,他山之石爲我所用。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時刻注重了寫作的指導,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旁,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寫長廊的,又是怎樣把頤和園的美通過典型的景點突出來的之後,學習它的寫法,嘗試着寫自己遊覽過的一處景點寫一篇遊記,這樣學爲所用,相信在我不斷地滲透寫作思路的情況下,孩子們的寫作能力會有所提高。

【不足之處】

一、讀的太亂,太過於隨意。

在上課時,我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的雄偉壯美和排雲殿的金碧輝煌,以及昆明湖的靜美,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而且在讀時,由於我並沒有設計渲染,所以學生讀的有些生澀,好像是爲了讀書而讀書,爲了完成任務而讀書一樣,雖然讀的遍數挺多的,但是好像沒出來應有的效果——感情渲染沒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況且有的部分又因爲講得太細,而時間分配不均精讀沒有時間,只是粗讀,今後逐步改正。

二、不懂得取捨。

記得在去南京學習的時候,趙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一節語文課的目標必須要簡練,能一個絕對不能兩個。可是我還是沒有學會取捨。在一節課上,特別是這樣的公開課上,總想把自己想到的自己認爲的閃光之處展示給別人看,殊不知這樣一來,一節課上要解決的問題就多了,複雜了,這樣往往造成時間不夠的現象,所以就會有些地方處理的不夠透,不夠深,所以我覺得自己以後講課一定要把目標定的簡單些,處理透處理實,不爲顯示而講課,爲了學生而講課。

另外,我還是想用竇桂梅老師的話結束我的反思:寧要真實的遺憾,不要虛假的完美。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不可再存“展示”這樣的念頭,作爲一名老師,一定要眼裏有學生,不管是常態課還是公開課,都要牢記:我是爲我的學生而講課。

篇50:頤和園教學反思

通過教研組上《頤和園》這一課,我感覺自己在教學中有所進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許多思考。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朗讀,在朗讀中才能讓學生知道北京的頤和園景色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處】

一、製作媒體,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對頤和園的文字介紹等,製作了重點段落的幻燈片,利用超鏈接,當學生說到哪個景點教師就可以自動的切換到那裏,在課堂中我始終圍繞着主線:“你喜歡頤和園的哪個景點,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到網上去搜索中國還有哪些名勝古蹟,從國內到國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這樣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旁,學習它的寫法,嘗試着寫遊學校、遊古華園等,結合本單元的作文──寫遊記,不斷地滲透寫作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不足之處】 讀的太少,光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只因講得太細,而時間分配不均精讀沒有時間,只是粗讀,今後逐步改正。

篇51: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層次清楚,移步換景、首尾呼應,其寫作方法非常值得學生們學習。爲了能體現生本課堂教學,讓學生自己探究學習,把文本內容和寫作方法都在讀和交流中理解領悟。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預習探究

2.合作交流

3.品讀體驗

4.彙報交流

……

一、在課前培養學生蒐集信息、自學探究的能力。

課前先讓學生蒐集頤和園相關的資料,並在小組裏交流蒐集到的是什麼資料。通過蒐集和交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背景有更詳細的瞭解,同時也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再通過生字詞檢測預習的效果,不僅考查了學生課前掌握的情況,還交流了學生自主探究生字詞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把握重點,在交流中學會探究。

通過師引導找全文的中心句和劃出有關作者遊覽路線的語句。弄清楚作者的遊覽順序,使學生對本文有整體地把握。同時對移步換景,也叫地點轉換順序或遊覽順序的寫作方法有了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概括作者主要遊覽了哪些地方,觀察點又是怎樣的?使學生對全文結構安排,作者行蹤都有較清楚地瞭解。

三、重點品讀,領悟學習方法

師引導品讀來學習長廊的內容,使學生在交流中把長廊的長、美的句子朗讀出來,特點探究出來。師再引導小結本段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明確方法:邊讀邊畫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再把景物特點概括出來。並用這種方法自學萬壽山、昆明湖的內容。

出示自學要求:

(1)選擇你喜歡的景物,把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用不同的符號畫下來。

(2)有感情地多讀幾遍。

(3)想想景物有什麼特點。

學生對照要求深入地自學探究,生本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在交流中學習,在彙報中體會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先在小組裏交流探究的結果,然後全班進行彙報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景物特點。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生本效果非常明顯。特別是“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將“滑”與“劃”進行對比。學生舉出生活中的滑冰和划船例子來說出它們的區別。再例如“這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生都能較爲合理地展開想象,並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就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篇52:頤和園教學反思

通過教研組上《頤和園》這一課,我感覺自己在教學中有所進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許多思考。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朗讀,在朗讀中才能讓學生知道北京的頤和園景色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處】

一、製作媒體,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對頤和園的文字介紹等,製作了重點段落的幻燈片,利用超鏈接,當學生說到哪個景點教師就可以自動的切換到那裏,在課堂中我始終圍繞着主線:你喜歡頤和園的哪個景點,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到網上去搜索中國還有哪些名勝古蹟,從國內到國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這樣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旁,學習它的寫法,嘗試着寫遊學校、遊古華園等,結合本單元的作文──寫遊記,不斷地滲透寫作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不足之處】

讀的太少,光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只因講得太細,而時間分配不均精讀沒有時間,只是粗讀,今後逐步改正。

另外,板書上還要簡練,我板書了長廊: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邊:十七孔橋,這三個景點都很簡練,可在登上萬壽山頂我板書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樓、白塔。其實這裏板書得太羅嗦了,不比那麼細,只要板書昆明湖就可以了,因爲頤和園的2/3地方就是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閣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靜、美,這樣才能做到板書簡練,記得牢。因此,今後我還要在板書上下功夫,使板書簡練、清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篇53:頤和園教學反思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潛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構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齊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

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夠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能夠按照自我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取學習資料、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閱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資料的擴展。

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聲情並茂、化難爲易,在有限的時光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思維潛力、想象潛力、認識潛力和綜合潛力的培養,爲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用心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潛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到達優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

篇54:《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教學反思500字

教學《頤和園》第二課時,複習引入時,學生表現活躍,對答如流,很快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生都知道這節課要理解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些景物的特點。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學習,指名學生讀這個自然段後,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劃出表現長廊的特點的句子讀一讀?請學生舉手回答時,望向學生,全班60人舉手的學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學回答問題,也只有一位同學回答正確。學生這種由熱情到冷淡的學習態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後面的學習怎樣進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對學生做鼓動工作,要求他們積極思考,大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再引導、點撥學生學習的方法。很快,學生基本把老師提出的問題解決了。我再進行列數字這個知識點的講解,學生都明白了長廊的`特點,體會出長廊的美。學生的學習熱情又逐步高漲起來,我也感覺到自己有一種滿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進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學,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已回到複習引入時的樣子,情緒不斷地高漲。於是,我在學生熱烈的氛圍中與學生一起總結了2、3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讀──思──說──讀。後面2個自然段的學習由學生分成小組討論解決。一節課就這樣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學生的表現總是越來越好,授完這節課,我也不禁長嘆一口氣。我想:課堂教學靈活調控多重要啊!

篇55: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一課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換景的遊覽順序向讀者介紹了頤和園美麗的建築及自然風光,本課的寫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們學習。

課堂上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首先讓學生找出作者都遊覽了哪些地方,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詞把這些地點連接起來的,引出像作者這樣走一處換個景點的寫法叫移步換景,可以用走過,繞過、轉過、向東、向北等詞語描述,滲透使用。

同時這篇課文在對景物進行描寫時,採用了說明、比喻等描寫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多數學生基本能敏感的發現其寫作上的特點。

課前在查閱借鑑其他老師的教學設計時,發現有一堂課上,學生講到“滑”和“劃”的使用,這是我在之前的設計中未曾考慮的,覺得很有價值,於是有意在課上注意了一下,但沒有學生能主動說出來,於是我設計了對比練習,讀一讀這兩句話,你發現有什麼不同?學生踊躍發言,張睿軒的發言最精彩,基本把我要的都說了出來,但遺憾的是課後的檢測中,對“滑”的理解,大家答得卻不理想,看來說得好不一定會寫,幾個人會說不一定大家都會說,會說了也不一定就是理解透徹了,怎樣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會說,會寫纔是硬道理。

縱觀本課教學,我覺得在指導朗讀方面,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評價上沒有指導到位。課文學完後,如果能讓學生結合文中所介紹的景物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自己做導遊領大家走一番,學生興趣也許會更濃厚,對學生的能力提升也有幫助。讀寫結合應用不夠,本課是一篇很好的讀寫結合應用文,課後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遊覽詞,進行小練筆,學以致用效果應該更好,但因爲對課文的講解過細,導致時間不夠,缺少小練筆安排。

篇56: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移步換景,帶領遊客一起遊覽了美麗的頤和園中和一些景點。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和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爲了使學生能清楚明瞭課文內容,我搜集了關於頤和園的大量圖片,使學生借鑑圖片來感受頤和園的美景。

多媒體的利用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爲了達到這個效果,我課前蒐集了大量的圖片、視頻資料,精心地製作課件,希望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另外,多媒體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地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合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因此,在學習長廊這個環節,我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希望能夠把學習方法交給學生。之後關於“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十七孔橋”的學習就完全交給學生,先自己閱讀學習,然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最後全班交流彙報。在交流彙報環節中,學生說到那處描寫,我會隨機地出示相應的圖片,展示出相關的句子,讓學生對景點有進一步的瞭解,同時感受到語言文字在表達上的好處,體會到語言的優美。

語文教學應以讀爲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這些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細細地品讀,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瞭解,但是在整節課中,學生讀書的機會還是比較的少,特別是由於導入環節用時太長,影響了對句子的品讀。

從整節課來看,我覺得上課自己還是比較的緊張,而且鼓勵性的語言較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過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勵性的語言單調,評價語的指導性不強。通過這次講課,也讓我看到了自己課中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之餘,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篇57: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通過在網上找到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悠揚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學生們也無拘無束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基礎。

不足之處:本節課涉及的景點較多,我希望講的面面俱到。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的環節中沒有做到詳略得當。應該重點講解某一個景點,剩下的可以讓學生通過相同的辦法自主進行學習。整堂課全部都是我在講,沒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內容多也導致課堂節奏很快,時間很緊湊,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消化時間。

語文教學不管何時都應以讀爲基礎,讀爲重點,以讀代講,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本節課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頤和園的美。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精讀、泛讀、小組讀、指讀等方式,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及景物的特點。如長廊的美,昆明湖的靜美,這些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細細品讀,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整節課中我給學生讀書的機會還是太少了,由於課堂講解的環節太多佔用太長的時間影響了學生讀課文的時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讓學生多開口讀課文,學會欣賞,學會朗誦。

在教學中我一直努力讓自己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沒有完全做到。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上太過中規中矩,很少涉及開放性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模式就受到了限制。同時也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問題的設計,讓學生一步步跟隨你的思維,進入預設的教學目標。因此設計問題是一門學問,以後要在這方面多花費心思,多向優秀的教師請教或者看一些優質課視頻。使問題能成爲串聯整堂課的主線。

篇58: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教學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這一篇遊記向學生所展現的清楚的遊覽順序和特色的景物描寫,都是國小生寫好日常遊記很好的範本。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首尾呼應,清楚的遊覽順序,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

第二,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品味語言,感悟景物描寫的教學中,我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老師來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並且注重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積累、內化、昇華。學完之後,我安排了一次小練筆,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再抓關鍵詞來感悟景物的特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但教學時間安排不當,導致學生寫的時間不充分,從而收效甚微。

第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感悟。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針對農村孩子的實際情況,教學《頤和園》能給沒有條件上北京親眼看過頤和園景點的學生一個更加直觀的感悟,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無疑起了很大的用處。在教學過程中,播放了頤和園中長廊的橫檻上的畫,以及頤和園的實景圖片,身臨其境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不足之處: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爲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黨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總之,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和問題。雖然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爲學生多留一些問號、省略號,而不是句號、感嘆號。

篇59: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我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頤和園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有序觀察,抓住景物特點準確生動描寫的寫作方法。

3、學習對課文中不理解的語句提出問題,並試着解答。

從教學目標落實的情況看來,整堂課重視了寫作方法的引導,引導學生按遊覽順序抓景物特點準確生動的描寫,但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指導朗讀方面,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朗讀不充分,在情感渲染、評價上沒有指導到位。教師講的過多,語言不夠精煉。

2、在文本學習板塊,讓學生讀文後說感受,學生談到頤和園“美麗”,然後學生從文找到能表明心中感受的句子並讀一讀。藉機告訴他們“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然後學生說遊覽順序,並讀了讀作者的遊覽線路的句子。對於每個景點的具體描述朗讀不夠,沒能細細品味語言的美。

3、對課文內容質疑,我的提問是:“你對這個句子有什麼疑問嗎?”有同學抓了“幾乎”這個詞語,但沒有同學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問引導時做適當地調整,如:“觀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課時臨時應變能力和引導能力還不強,這也是我需要不斷進步的地方。

4、在教案設計方面,我重點引導學生學了長廊,然後總結了學法。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說頤和園別處景點,學習遊記寫法,然後讀寫結合。可整節課下來,感覺好似成了習作指導課似的,指導習作方法多,品讀課文少,課堂上又用了大量時間讓寫身邊的景點,但寫作時抓的點有點多了,覺得孩子們一下子消化不了這麼多東西。

課堂教學還在不斷摸索當中,爭取每天都有新的收穫。

篇60: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爲了讓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教學。

一、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文美。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摘抄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加強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按照讀、看、講的學習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學生利用互聯網、校園網查看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說話訓練,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節課學生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中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學得輕鬆而愉快,遊覽了頤和園的美景。

篇61: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的薰陶。我教學課文內容時,通過讓學生讀書,找出自己喜歡的景點,具體描寫時又是抓住哪幾個小景點,寫出了它們的什麼特點,用上了什麼好詞好句,然後再讓學生感情朗讀,體會頤和園的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爲了突出本文的重點,我採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指名讀,比賽讀,範讀,評價讀,想象畫面讀等,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背誦下來。

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本文條理清晰,結構嚴謹,課堂上我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並畫出文中的語句,大部分學生能找到類似的語句,如:“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王壽山腳下”“登上王壽山”“從王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等,這樣的句子能夠讓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作者的遊覽順序,也是非常典型的過渡句,課堂上我反覆給學生強調過渡句的好處和重要性,絕大部分學生印象很深。因爲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的的培養,並不是簡單地講幾節作文課就行了,更多的功夫應該花在平時。所以課下我們安排了課後的小練筆,“學習《頤和園》的寫法,記一次遊覽活動。”很多學生都用上了過渡句、總分總的結構,雖然有的語句不是太生動,但寫作條理很清楚,我認爲這個教學目標完成得還算不錯。

篇62: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並自由讀自己認爲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根據學生所說,我出示了描寫“長廊”的幾句話,讓學生說說這幾句話主要寫出了長廊的什麼特點?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說,接着就反覆朗讀,希望學生能記住這樣的描寫方法。在教授“萬壽山”、“昆明湖”時,也是讓學生品讀有關的語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並開展合理的想象,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如這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生都能較爲合理的展開想象。就這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教學這樣的文章,我覺得學生是非常喜歡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色的,當他們的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超常發揮,讀的是有聲有色,說的也是非常活躍。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案設計得很漂亮,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教師的評價語能夠起到對學生評價、激勵的作用。

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我將重點放在了介紹長廊上,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總之,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和問題。雖然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爲學生多留一些問號、省略號,而不是句號、感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