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余光中《飲一八四二年葡萄酒》原文閱讀精品多篇

余光中《飲一八四二年葡萄酒》原文閱讀精品多篇

古詩原文及賞析 篇一

原文:

六月

六月棲棲,戎車既飭。

四牡騤騤,載是常服。

玁狁孔熾,我是用急。

王於出征,以匡王國。

比物四驪,閒之維則。

維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於三十里。

王於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廣,其大有顒。

薄伐玁狁,以奏膚公。

有嚴有翼,共武之服。

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玁狁匪茹,整居焦穫。

侵鎬及方,至於涇陽。

織文鳥章,白旆央央。

元戎十乘,以先啓行。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

四牡既佶,既佶且閒。

薄伐玁狁,至於大原。

文武吉甫,萬邦爲憲。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來歸自鎬,我行永久。

飲御諸友,炰鱉膾鯉。

侯誰在矣?

張仲孝友。

譯文:

六月出兵奔不歇,兵車修整準備齊。四匹雄馬肥又壯,人人穿起出征衣。玁狁來勢特兇猛,我方邊境已告急。周王命我去征討,保衛國家莫推辭。

四匹黑馬選配好,馬技嫺熟守規章。正值盛夏六月天,披掛整齊上戰場。披掛整齊上戰場,行軍卅裏赴邊疆。周王命我去出征,輔佐天子保家邦。

四匹公馬體高長,寬頭大耳氣勢昂。猛烈出擊討玁狁,建立功勳威名揚。將帥嚴謹兵紀強,同心協力報邊防。同心協力報邊防,安定國家民安康。

玁狁來勢不軟弱,焦穫整頓備戰忙。目標鎬地與方地,不久就要到涇陽。我軍飛鳥旗幟揚,白色飄帶鮮又亮。我軍兵車有十乘,先行衝鋒勇難擋。

我們兵車很安全,前後高低都穩健。四匹公馬步伐齊,步伐齊整性馴良。猛烈出擊討玁狁,進軍太原敵膽喪。文武雙全尹吉甫,萬國效法好榜樣。

宴請吉甫喜洋洋,終得天子多重賞。從那鎬京回家鄉,出征日子實在長。斟滿美酒敬好友,蒸鱉膾鯉佳餚香。出征酒宴還有誰?孝友張仲也在場。

註釋:

1、棲棲:忙碌緊急的樣子。

2、飭(chì):整頓,整理。

3、騤(kuí)騤:馬很強壯的樣子。

4、常服:軍服。

5、玁(xiǎn)狁(yǔn):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孔:很。熾(chì):勢盛。

6、是用:是以,因此。

7、匡:扶助。

8、比物:把力氣和毛色一致的馬套在一起。

9、閒:訓練。則:法則。

10、服:指出徵的裝備,戎服,軍衣。

11、於:往。三十里:古代軍行三十里爲一舍。

12、修廣:指戰馬體態高大。修,長;廣,大。

13、顒(yóng):大頭大腦的樣子。

14、奏:建立。膚功:大功。

15、嚴:威嚴。翼:整齊。

16、共:通“恭”,嚴肅地對待。武之服:打仗的事。

17、匪:同“非”。茹:柔弱。

18、焦穫:澤名,在今陝西涇陽縣北。

19、鎬(hào):地名,通“鄗”,不是周朝的都城鎬京。方:地名。

20、織文鳥章:指繪有鳳鳥圖案的旗幟。

21、旆(pèi):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飄帶。央央:鮮明的樣子。

22、元戎:大的戰車。

23、輊(zhì)軒:車身前俯後仰。

24、佶(jí):整齊。

25、閒:馴服的樣子。

26、大原:即太原,地名,與今山西太原無關。

27、憲:榜樣。

28、祉(zhǐ):福。

29、御:進獻。

30、炰(páo):蒸煮。膾(kuài)鯉:切成細條的鯉魚。

31、侯:語助詞。

32、張仲:周宣王卿士。

賞析:

此詩敘寫尹吉甫北伐玁狁的戰爭全程。全詩六章,前四章主要敘述這次戰爭的起因、時間,以及周軍在主帥指揮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應急反應。詩一開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鋪寫在忙於農事的六月裏戰報傳來時,刀出鞘、箭上弦、人喊馬嘶的緊急氣氛(“柄棲”、“孔熾”、“用急”)。二、三章作者轉向對周軍訓練有素、應變迅速的讚歎。以“四驪”之“維則”、“修廣”、“其大有顒”的強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時,“有嚴有翼,共武之服”的嚴明及“以奏膚功”的雄心,從側面烘托出主將的治軍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對比之法,先寫“玁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於涇陽”的兇猛來勢;次寫車堅馬快、旌旗招展的周軍先頭部隊“元戎十乘,以先啓行”的軍威。一場惡戰即將開始,至此,緊張的氣氛達到了頂峯。第五章作者並沒有被時空邏輯的侷限所束縛,凌空縱筆,接連使用了三個“既”字(“戎車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閒”),描寫己方軍隊以無堅不克之凜然氣勢將來犯之敵擊退至靠近邊界的太原。很自然地從戰果輝煌的喜悅之中流露出對主帥的讚美和歎服。從緊張的戰鬥過渡到享受勝利的平和喜悅,文勢爲之一變,如飛瀑落山,又如河過險灘,浩蕩而雄闊。最末一章,作者由對記憶的描繪轉向眼前共慶凱旋的歡宴。“來歸自鎬”是將記憶與眼前之事聯繫起來,而“我行永久”說明作者也曾隨軍遠征,定國安邦,與有榮焉。然而自己的光榮之獲得,又與主帥的領導有關,可謂自豪與讚揚俱在其中。

從審美的角度統觀全詩,這種以追憶開始,以現實作結的方法,使得原本平淡的描寫平添了幾分回味和餘韻。同時,此詩在行文的節奏上,一、二、三章鋪墊蓄勢,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暢,第六章歸於寧靜祥和,也使詩歌產生了豐富變化的節奏感、靈動感。

《小草》閱讀題目 篇二

1、在括號裏選擇合適的詞語。

2、文章的開頭寫法是 ( )

A. 先提出問題 B. 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C. 開頭就接觸中心 D. 先點明題意

3、文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引用了_________朝_________的詩句。

4、請爲“它們是那樣富有生機。”找出文中相照應的句子。

5、作者寫小草的目的是什麼?

拓展 篇三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無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④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⑤而懷玉⑥。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篇四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爲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道德經」:第十章 篇五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鑑,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爲乎。

天門開闔,能爲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道德經」:第十五章 篇六

古之善爲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容;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詩原文及賞析 篇七

原文:

過勤政樓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譯文:

⑴勤政樓:唐玄宗開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稱“勤政務本之樓”,是玄宗處理政務、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⑵千秋佳節: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爲慶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欽定這一天爲千秋節,佈告天下。

⑶承露絲囊:每年一度的千秋節,玄宗都舉行盛典,大宴羣臣,接受羣臣祝壽。“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參《唐會要》)。

⑷紫苔:《拾遺記》:“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鋪:宮門上的安裝門環的金屬底託,多鑄成獸形以爲裝飾。

註釋:

⑴勤政樓:唐玄宗開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稱“勤政務本之樓”,是玄宗處理政務、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⑵千秋佳節: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爲慶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欽定這一天爲千秋節,佈告天下。

⑶承露絲囊:每年一度的千秋節,玄宗都舉行盛典,大宴羣臣,接受羣臣祝壽。“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參《唐會要》)。

⑷紫苔:《拾遺記》:“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鋪:宮門上的安裝門環的金屬底託,多鑄成獸形以爲裝飾。

賞析:

勤政樓原是唐玄宗用來處理朝政、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地方,建於公元720年(開元八年),位於長安城興慶宮的西南角,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本之樓”。

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舊曆八月五日,唐玄宗爲慶賀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定這一天爲千秋節,佈告天下。並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舞於勤政樓下,又於樓中賜宴設酺,“羣臣以是日進萬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千秋節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節。然而由於玄宗晚年“勤政務本”早成空話,到安史之亂爆發,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節也隨之徒有虛名了,甚至連當年作爲贈送禮物的承露絲囊也見不到了。詩的第一句說佳節空在,是總論,第二句說絲囊已無,則是抓住了“承露囊”這個千秋節最有代表性的物品來進一步補襯,使得“名空在”三字具體着實了。

這首詩的後兩句寫詩人移情於景,感昔傷今。杜牧善於以詩論史,借古諷今。“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這兩句採用《詩經·王風·黍離》的筆法,用宮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長暗示王朝興衰之意。

《詩境淺說續編》雲:“開元之勤政樓,在長慶時白樂天過之,已駐馬徘徊,及杜牧重遊,宜益見頹廢。詩言問其名則空稱佳節,求其物已無復珠囊,昔年壯麗金鋪,經春雨年年,已苔花繡滿矣。”金鋪,是大門上的一種裝飾物,常常做成獸頭或龍頭的形狀,用以銜門環。用銅或鍍金做的,叫金鋪,用銀做的叫銀鋪。紫苔是苔蘚的一種,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

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景,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蘸了詩人感昔傷今的真實情感,慨嘆曾經百戲雜陳的樓前,經過一個世紀的巨大變化,竟變得如此凋零破敗。可以想象,當杜牧走過這個前朝遺址時,所看到的是雜草叢生,人跡稀少,重門緊閉的一片淒涼景象。

詩人不寫別的,偏偏從紫苔着筆。這是因爲紫苔那無拘無束,隨處生長,自得其樂的樣子深深地觸動了他此時慘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對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體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見意,又從紫苔說開去,用紫苔的滋長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說紫苔上了金鋪,是一種誇張的手法。當年威嚴可畏的龍頭獸首,而此時綠鏽滿身,如同長滿了青苔一般,這就進一步烘托了勤政樓被人遺忘而常年冷落的淒涼衰敗的景象。這裏,“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這筆法可謂婉曲迴環,寫景入神了。

這首詩是詩人在極度感傷之下寫成的,全詩卻不着一個“悲”字。從詩的整體看,詩人主要採用明賦暗比的方法。前兩句寫的是此刻之衰,實際上使人緬懷的是當年之盛;後兩句寫的是此時紫苔之盛,實際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樓”此時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對比鮮明,文氣跌宕有致,讀來回味無窮。

「道德經」:第六十章 篇八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