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一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到達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夠變被動理解爲主動參與,能夠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潛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着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爲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繫。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個性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二

《我要的是葫蘆》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有蚜蟲他不治,鄰居勸他他不治,最後葫蘆都落了。

教學這篇課文時,主要是要引導學生研究兩個問題:

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

2、爲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採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葫蘆;我再順延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啓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我又從圖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爲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那麼喜歡葫蘆,那他都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爲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

兩個問題串起一堂課,簡潔有效,學生學得快樂,老師引得自然。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三

《我要的是葫蘆》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因此,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當然,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在詞句中,因此,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選取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潛力。

教學完《我要的是葫蘆》後,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拓展,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資料,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這樣學生說話讓他們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課後,我讓學生續寫這個故事,給了孩子們一個開頭“第二年,種葫蘆的人又種下了一棵葫蘆,……”。這樣不僅僅促進學生了解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個地方,進一步理解了課文,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潛力,使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緊密聯繫。

另外,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須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爲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着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四

我上國小時就有這篇課文了,也就是至少12年前就存在了(我20xx年國小畢業)。爲什麼她的生命力如此強盛,重編教材都要把她保留下來。她到底有什麼樣的教育含義以至於打動了大家的心。我讀了幾遍,並沒有覺出什麼高深的含義來。那個讀書人只要葫蘆不管葫蘆葉生命的作法是錯誤的。小孩子們都知道沒有葫蘆葉也就沒有葫蘆的道理,都覺得這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這篇課文是不是太幼稚了呢?

況且,當我第二次和學生一塊學習這篇課文時,還是一頭霧水,不懂這個寓言的寓意,第二課時,我們進入了課文評價階段,你認爲這個種葫蘆的人做得對不對,爲什麼?學生意見自然一致,“不對,沒有葉子葫蘆就死了。”我覺得課文似乎已經不用再進行下去了,我沒什麼可引導的了。我就講了一些生物知識:我們來總結一下植物生長的規律: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爲什麼不是最後才結果呢?你認爲葉子對植物來說有什麼作用?葉子對於樹木相當於人類身上的哪一種器官呢?是像樹木的眼睛、還是耳朵、還是嘴巴?葉子是用來吸收陽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所以就像是植物的鼻子和嘴巴一樣,(當然,植物的根系也是嘴巴的功能)你想想,若果沒有這些鼻子和嘴巴,植物還能生長嗎?植物一旦不能生長,植物上的果實更沒法存活了。植物雖然能在冬天寒冷的時候不用葉子,但是她卻不能一年或幾年不用葉子,那樣的話,她會餓死的。所以說,葉子跟果實是有關係的。葫蘆葉跟葫蘆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也是存在緊密聯繫的。比如說,我們每個學生都想要雙百分,想要高分數,但是你卻從沒想過要上課認真聽講、沒想過認真完成作業、完成老師的要求,你沒有認識到這些事情跟你想要的高分數的緊密聯繫,如果你做不好認真聽講和做作業,你就不會考高分數。就好像你不治葫蘆葉上的蚜蟲就得不到葫蘆一樣。這時候,李佳輝開始說他的盼頭了:我爸爸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95分,就給我買一百多元的遙控飛機,姑姑還給我美好幾百元的東西呢!簡直就是洋洋得意!我馬上結合他的表現說事:但是,李佳輝,你看你現在的表現,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你覺得這樣做能考到高分數嗎?他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看來我的引導還是很有針對性的。我真會胡拉亂扯。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五

今天,我們學習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這個故事講的是: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葫蘆開花後結小葫蘆了,可是葉子上也有蚜蟲了。而這個人一心一意只想着要“葫蘆”,不聽鄰居的勸告,不去治蚜蟲,最終導致小葫蘆變黃且都落了。

課堂學習時,我們學生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早讀也讀了這篇課文。直接揭題後,相機學習“葫蘆”,且“蘆”單獨時是二聲,在詞語“葫蘆”中,“蘆”讀輕聲。而後,理解課題:

“我”指誰?“葫蘆”又指什麼?“從前的那個人”即種葫蘆的人。“葫蘆”是果實。

這篇課文,我們採用了變序閱讀,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找,“那個人”喜不喜歡小葫蘆?(喜歡,從‘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爲什麼喜歡小葫蘆?學生都能說出“小葫蘆很可愛”。我再次追問:哪些詞句說明了小葫蘆的可愛。學生會從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句話中,找出“細長的葫蘆藤長滿綠葉雪白的小花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來說明小葫蘆的可愛。

接下來,讓學生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那個人要成葫蘆了沒有?爲什麼?

學生知道,那個人沒有要成葫蘆,因爲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其實,這個答案在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即第四自然段。

再次,追問學生,“小葫蘆爲什麼一個一個都落了呢?”師生一同探究,學生得知因爲葫蘆的葉子上爬了蚜蟲。學生張馨冉還說:“因爲葫蘆葉子能給小葫蘆提供水分與養分,葫蘆葉子沒有了,那麼小葫蘆沒吃的沒喝的,就會營養不良,就會變黃、落地的。在此期間,相機指導朗讀,一是對話,二是比較體會其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不同的語氣。同時,進行了拓展練習。如: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總結拓展環節,使學生明白:植物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個系統工程,前一個環節出錯,那麼後一個環節直接受到嚴重的影響。從而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另外,還讓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假如你是文中的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會想些什麼?

羅儀琳說:“我想我應該聽鄰居的話,給葉子噴灑一些農藥,那樣,我就能得到小葫蘆了。”

胡宇軒說:“我想我應該接受鄰居的建議,先治蚜蟲。”

高雅寧說:“我想是我錯了,我要是聽了鄰居的話去治蚜蟲,就好了。”

李雅欣說:“我想鄰居勸我治蚜蟲時,就得趕快去治。我想捉一些七星瓢蟲,讓它們來消滅蚜蟲。”

陳佩霓說:“我想,今後,我應該多聽聽他人的意見或建議,多向他人學習,我不懂的更應該多問問,多學習(求教)了。”

課堂上,我們還練習寫了生字詞。

葉子與小葫蘆,使我們探祕其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讓我們知道了不能只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即知道了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六

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這兩種教學法,在只有三尺講臺,一支粉筆,缺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農村國小特別適用。

觀察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範讀法。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裏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悅)。

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裏,我們該反思什麼纔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七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虛擬的故事來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事物之間的聯繫。

通過執教本節課,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如何準備備課,怎樣才能備好課,讓備課不偏離方向,這就看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準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依據20xx版語文新課程標準,瞭解各學段的語文學習要求,同時結合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本課的課後題。只有教學目標確定,找準了方向,那在接下來的相關資料蒐集、課文內容的取捨等問題上,才能撥開雲霧,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蘆》是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四單元的導讀是這樣的:一些詞語和故事能使我們受到啓發,讓我們認真讀一讀吧!從導讀中我獲得了兩個信息:一是受到啓發,即讓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二是朗讀,指導學生們能夠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因此我將這兩點作爲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了重難點就要大膽取捨課文內容,篩選重要的契合的信息。如何更好地呈現本節課呢?便要思考通過什麼樣的教學策略來實現。與訓練點結合地行雲流水,水到渠成,這需要教師的匠心獨運。而所有的這些都要指向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目標。而檢驗教學目標是否準確有效的唯一標尺,就是學生。關注是否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關注是否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提高。學生沒有所得沒有提高,這節課無論如何佈局皆是失敗的,因爲教學的最終對象還是學生。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準確,一定要依據學情來分析。本課教學目標的設定我還借鑑了學校語文教研活動的語用與拓展閱讀的前沿思潮,注重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執教本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沒有被很好地引導出來。本課揭示的道理對於二年級孩子的認知來說有些難度,課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夠明白葉子與葫蘆的關係,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繫的這種哲學層面。如何將抽象的哲理通過具化的葉子與葫蘆的關係一步一步推敲出來,還需要在設計中層層推進。

(二)板書不完整。板書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處,好的板書設計會很好地串聯起整節課的內容,更好地揭示本課的道理。板書了“蚜蟲”“葉子”兩個詞,忘記板書“葫蘆”這個詞。其實這三個詞只要通過箭頭的標識就能輕鬆地讓孩子們明白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引導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

(三)對學情掌握不準確。本節課在同年級三班進行了試講,課堂教學更加順暢。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對本班孩子的學情缺少深入的瞭解,導致有些環節出現不流暢。

(四)評價語要更關注於孩子,要真實客觀具有激勵性及正面的引導。

(五)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生成。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篇八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講的是從前有一個人種葫蘆,不知道葉子和果實的關係,只盯着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該文內容淺顯易懂,但隱含的寓意學生一時難以領悟。這節課的設計以求達到目標,掌握重點,解決難點。教學目標:1、認真觀察畫面,看懂圖意,理解課文內容。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教學重點:是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於並善於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祕。教學難點: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瞭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係,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繫。

這堂課在設計時,我試圖以學生爲主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新課程的這個理念在我的課中有所體現,下面我就簡單來說一說。

教學過程:

1、直接導入,初讀課文。

直接導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後想想課文裏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2、出示課文圖,提出觀察要求

先讓學生整體的觀察這四幅,看圖上畫了什麼?比較四幅圖的變化(生自己觀察,小組討論)

3、彙報觀察結果

a 圖中都畫了什麼?(葫蘆、葉子、小花、人)

b 讓學生說一說葫蘆發生了那些變化(包括葉子、花、果的變化)

c 說一說種葫蘆的人的表現有什麼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態)

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麼課文是怎麼描寫的呢?下面請同學門仔細聽讀課文

4、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師扮演種葫蘆的人向扮演鄰居的學生髮出疑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怎麼就要了我的小葫蘆的命啊?

5、把自己畫下來的句子抄寫兩遍。

一觀察法。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二以讀促悟。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而功倍,何樂而不爲呢?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閱讀。是爲着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且能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

當然在指導朗讀上,教師或許可以適當地進行範讀,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裏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