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說課稿(新版多篇)

國小數學說課稿(新版多篇)

國小數學平均數說課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統計》認識平均數的第二課時,完成課本第43頁例2及練習十一3、4、5題。本例通過求兩支籃球隊的平均身高,比較這兩支球隊的身高情況,使學生理解:一組數據中的個別數據不能反映其總體情況,應該用一個統計量來描述這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並和其他組數據進行對比,平均數就是這樣的一個統計量。要比較兩支籃球隊的身高情況,一個一個地比非常麻煩,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兩個球隊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兩個平均身高進行比較。通過此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部分內容是在已經認識了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和簡單的統計圖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初次學習簡單的平均數,爲以後學習較複雜的平均數打下基礎。本節課是學習了平均數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及求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從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來看,教學中更應該強調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的理解,體會平均數在統計中的作用,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數的作用,從而產生學習了平均數的需求。

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沒有隻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爲: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景中感受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2、在應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和實踐能力。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平均數是統計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是教學的重、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由於平均數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原理,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景,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自學、引導爲主,輔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充分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猜測、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建構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人交往,傾聽同伴的意見,解釋自己的想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並還讓學生自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情景導入:

1、師:孩子們,今天早上我一進辦公室,小組長就拎着各組的“戰利品”來邀功,都說自已小組收集的瓶子最多,爲了公平評出優秀小組,我把每組收集的瓶子統計一下:大家來看統計表:

2、提問:

(1)、從這個統計表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第四組最多,能說第四組最優秀嗎?爲什麼?你認爲該怎樣比?

3、教師小結:

大家說的對,我們用總數來比是不公平的。我們要用平均數來比每組的實力,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了平均數。

(從學生生活入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通過解決問題,學生自己引出平均數,既複習了上節課的求平均數的方法,也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意義,產生了學習的迫切需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出示例2情境圖:我校舉行籃球比賽,我們來看些隊參加了比賽?從哪兒可以看出開心隊的實力更強一些?

(2)、在一場籃球比賽中除了技術因素以外,還有什麼因素也比較重要?(場上哪一個隊的身高佔優勢)我們能根據隊員的身高來作出判斷嗎?

出示統計表及自學提示:

①根據統計表,瞭解相關信息。說一說從統計表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②猜一猜:哪隊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③想一想:怎樣比較兩支球隊的平均身高情況?

④算一算:兩支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

提示:要先算出每支球隊的總身高。

自主完成計算過程。

交流計算結果。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多關注學困生的理解程度,做到心中有數,必要時做以輔導。

3、交流反饋。

找個別學生彙報從統計表中瞭解到的信息?

猜一猜:哪一隊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請幾名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想結果,並說出自己的理由。

師點撥:我們在猜想的時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切合實際,不能漫無目的的亂猜,要注意猜想的正確性。

想一想:怎樣比較兩支球隊的整體身高情況?

求出兩個球隊的各自的平均身高,用兩個平均身高進行比較。

算一算:兩支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

找兩名學生上臺板演,並向大家做以講解。

4、教師點撥:

A、講評算式。

B、根據學生列出的算式,總結出:總身高÷人數=平均身高。

教師總結:

同學們,我們在求平均數的時候,要根據具體情況,先求出總數,再根據人數的不同,求出平均數,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教學時,先出示兩支籃球隊的身高統計表,讓學生根據統計表說一說誰最高,誰最矮,怎樣比較兩支球隊的整體身高情況,引導學生利用平均數這一統計量進行比較。學生在例1已經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通過計算使學生看到:雖然歡樂隊中的王強是兩個隊中最高的,但歡樂隊的總體身高情況不如開心隊,由此體會平均數是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的一個很好的統計量。)

(三)、鞏固練習。(10分鐘)

1、基礎練習。

練習十一3、4、5題

第3題,也是一道實踐活動題,通過收集、整理數據、計算平均數等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第4題,讓學生根據甲乙兩種餅乾第一季度的銷量統計圖,先比較它們第一季度月平均銷量的多少,然後分析一下乙種餅乾銷量越來越大的原因,讓學生初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數據背後隱藏的現實原因。第三小題是開放題,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一步發現信息,如學生會發現兩種餅乾二月份的銷量是相同的,但甲種餅乾的銷量逐月下降,乙種餅乾的銷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預測一下兩種餅乾下個季度的銷售情況。

第5題,要使學生明確,王叔叔走的路程分爲4段,一共騎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騎的路程,所以除數應是3而不是4。

2、下面是便民超市全年某種餅乾的銷售情況統計圖,請你算出平均每個季度的銷售量是多少。

(2)看到這個統計圖,你想對超市的經理說些什麼?

3、拓展練習:小紅語文、數學的平均分爲97分,語文、數學、英語的平均分爲95分。小紅英語是多少分?

(四)、課堂總結(1分鐘)

同桌相互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五)、課堂檢測:(5分鐘)

1、填空:

某校學生在希望工程獻愛心的活動中,省下零用錢爲貧困山區失學兒童捐款,各班捐款數額如下(單位:元):99、101、103、97、98、102、96、104、95、105則該校平均每班捐款爲()元。

2、小方用計算機打一份稿件,上午3小時打了14405個字,下午2小時打了9840個字。他平均每小時打多少個字?

3、下面是某地上半月平均氣溫統計表

(1)、從上面的統計表中你得到了什麼信息?

(2)、請你計算一下,上半年平均每月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3)、預計一下7月份的平均氣溫大約會是多少度?

六、教學建議:

1、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意義上的理解。

2、應充分發揮教學用具的作用。

3、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教學。

4、應創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5、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二

【問候】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面試的1號考生,我面試的科目是國小數學,面試的課題是”億以上數的認識”,接下來我將正式開始我的說課。

【教學背景分析】首先是對教材背景的分析,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1是教材分析;2是教學目標;3是重難點。

教材分析:“億以上數的認識”節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圍繞培養學生認、讀億以上數的能力展開。並且經過前面對億以內數的學習,學生們已積累大量了關於大數的知識,因此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

過渡:以上便是對教材的分析,同時考慮到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應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多從實際出發,因此我制定了以下3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目標1:學生應理解數的意義,同時會用不同方法表示並讀數;目標2:綜合應用情景設置、小組合作的方法,提高對億以上數的認、讀能力;目標3: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在學習中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過渡:爲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和新課標要求,我設置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對照數位順序表學會讀寫億以上的數,而難點則是探索讀書規律,培養學習遷移能力。

過渡:以上便是對教學背景的全面闡述,接下來我將就教學評價理念進行說明。

【教學評價】在本節課的講授中,我綜合應用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的方式,使得數學教學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也關注他們在學習中的情感與態度。

過渡:根據以上教學背景及評價理念,接下來我將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多從實踐出發,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具體如下:

環節1:情景導入

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比億大的數,比如全球人口數(板書:6100000000),世界博覽會投資金額數(板書:10040002000),我國青少年上網人數(板書:400305000000)。接着設問:同學們,這些數據你們都會讀嗎?進而引入新課內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億以上數的認識”(板書)

環節2:合作學習,主要分爲2大步驟:

1是教學讀法:將採用小組討論方式,讓學生4人一組,每個小組同學各自說出自己的讀法,最後根據學生討論結果,總結出讀數方法的3個要點:首先寫出數位順序表,並分級;接着對照數位順序表,由高級到低級讀數;並且注意每級末位的0不用讀出,其他數位只讀一個0。

2是教學寫法,我採用自主探索教學方式,接着出示例題(板書:三億、三億九千萬零四、三億零二十萬),並鼓勵學生大膽到黑板上板眼和說出自己的寫法,然後根據學生寫的情況進行評價,並總結出寫數的3個要點:首先寫出數位順序表,接着對照數位順序表,在每個數位上由高級到低級填充數字,並且沒有數字的數位用0填充。

環節3:鞏固練習

首先是讀數練習:讓學生們自主嘗試讀課本22頁第一題的數,再指名讀,並讓其他同學評價讀法正確。

其次練習寫法:讓小組內同學相互出題,相互指出寫法的正誤。

環節4:全課總結

首先利用幾分鐘,引導學生共同回顧這一節所學知識,並對學生獨立思考,共同合作的精神予以表揚。

最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環節5:作業佈置

讓學生課後藉助網絡、圖書、搜索一些生活中億以上數的實例,並試着讀、寫這些數。

首尾呼應:以上便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設計始終圍繞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板書設計】

讀法:

6100000000:六十一億

10040002000:一百億零四千萬零兩千

400305000000:四千零三億零五百萬

寫法:

三億=300000000

三億九千萬零四=390000004

三億零二十萬=30020000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是來應聘國小數學教師的考生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數的加法與減法》,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首先,我對教材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小數加法與減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科書(++版)五年級上冊第++頁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過了小數的性質以及整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爲學習這部分內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學好這部分內容,爲學習後面的相關內容積累了知識經驗,並且在今後的生活和進一步的學習中有廣泛的運用。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興趣,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法與減法》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根據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小數點對齊數位對齊的道理。

二、接下來說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地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於他們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主觀性和能動性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並且他們開始有意識的主動的去探索周圍未知的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寫一些關於學生的特徵)根據他們的這些特徵,我設計了創設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數學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體的情境中親自體驗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過程。

新課標指出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必須以學生爲中心,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爲此,本課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爲主,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驗證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面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爲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說教法那裏要加上學情的分析,還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這一過程中,我將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有一些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力求體現由扶到放的思想,讓學生通過……等學習活動,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能力。

歸納總結方面,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再次進行系統的整理與鞏固,突出本課的重點,構建了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並且通過學生自己回答,讓他們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最後關於探索方面的,入第二個環節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這句話,布魯納提出,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的學,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理念。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

《一個數除以小數》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個內容。小數除法是繼整數除法、分數除法之後數的除法的又一次擴展,分爲一個數除以整數和一個數除以小數兩種情況。“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又是難點,它在計算教學中處於關鍵地位。它是綜合性的計算,包含了商不變的性質、小數的基本性質、試商的方法,還有商中間有零的除法、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爲以後的小數四則運算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材通過設置生活情境,引出問題,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習興趣。教材在編排時重點突出運用商不變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將新知轉化爲舊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並掌握一個數除以小數的算理和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被除數的小數點位置的移動要隨着除數的變化而變化”。

二、說學情

小數除法是國小數與代數當中的一個重難點。五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維,但是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對這一內容學習比較困難。但是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數的運算方法,特別是這之前已經學習了整數除法運算,對除法的運算法則和小數點的移動規則已基本掌握,對商不變的性質也有所瞭解。這些都爲小數除法奠定了基礎。而且在前幾個課時已經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這將更有利於一個數除以小數的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筆算。

2、經歷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推導過程,能正確運用豎式進行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計算。

3、培養學生分析、轉化和歸納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由於五年級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成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啓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法。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習興趣法,而且爲新知做了很好的鋪墊,複習了商不變的性質。

(2)觀察發現法。學生通過觀察算式發現其與新知識的不同之處,進而因出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即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3)合作探究法。教師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啓發學生利用遷移,明確轉化原理來解決問題,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的算理是“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進行計算。

(4)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六、說學法

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可以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觀察分析:讓學生要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探究歸納:讓學生通過探究歸納出如何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明確應用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要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以及商不變的規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3)練習鞏固: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七、說教學過程

我將這節課的教學分爲六個環節

1、(導入)這節課我採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導入,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習興趣法,而且爲新知做了很好的鋪墊,複習了商不變的性質。

2、(創設情境,引出問題)我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圖(編中國結),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拋出問題“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你可以得到哪些數學信息?”,“你從這些數學信息當中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提出“總共可以做多少箇中國結?”,要求學生解決這個問題。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或現實出發,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置這個情景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備感熟悉和親切,併產生要解決問題的熱情和衝動,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知識的狀態。

3、(合作探討,發現算理,歸納方法)當學生列出“7.65÷0.85”這個算式時,學生髮現這個式子是新知識,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就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將設問引導學生把這個新知轉換成舊知,並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小組彙報討論結果。(1)利用換單位將除數轉化成整數來算。(2)根據商不變性質把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100倍來進行計算。之前的複習導入爲這裏的學習埋下伏筆,學生很容易聯想到這個方法,所以在學生自主發現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爲什麼要把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100倍,目的是爲了把除數0.85轉化成整數,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爲什麼被除數和除數要擴大相同的倍數,目的是爲了不改變原題的商。在學生理解算理後,我將向學生講解豎式的書寫格式並且引導學生照樣試一試把豎式補充完整,使學生不僅明白轉化過程;又掌握了規範的豎式書寫格式。最後,讓學生總結歸納算理及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避免了灌輸式的教學,在探究新知時,先給學生提供思維方向,即能否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然後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聯繫舊知,適時點撥,不斷嘗試不同的數學活動,將“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滲透於教學之中,放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解決問題,使學生算法多樣化中細細體會這一數學思想,從而總結歸納出計算方法:一看、二移、三算。

4、(鞏固練習)例題講解之後,我將安排學生做練習題,並及時糾正。以此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讓學生鞏固強化算理,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5、(達標測評)由基礎訓練和拓展應用兩部分組成,全體學生必須完成基礎訓練部分,優生完成拓展應用。當堂測評。

6、(結課)在將要結束課時我問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由學生進行總結和互相補充,教師只做適當點撥。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從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數學情感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接着問學生你還有疑問嗎?通過學生的回答全面的瞭解了學情。

八、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設計應該是簡潔明瞭、整潔美觀,突出重難點,能夠對學生理解知識有一點的強化作用。因此,我設計的板書爲在黑板中央出示課題,下方出示“7.65÷0.85”這個算式,在這個算式的下面爲計算這個算式的豎式。

九、說教學得失

一堂好的課不在於設計的多麼新穎另類,而在於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儘可能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讓學生在快樂中能夠掌握知識。我設計的這堂課雖然不夠新穎,但是通過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新觀念。

通過教學我認爲我做到了以下幾點:1、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都能正確的掌握除數是小數計算方法。2、做到了遷移、類比的數學學習方法,讓學生能更好地進行學習新知。

有以下兩方面沒有做好:1、在教學時對學生現有知識掌握度估計過高,導致課堂鬆懈。2、應該注意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來輔助學生學習,使所有學生學有所獲。3、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有些緊張。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五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把空間圖形作爲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實踐內容。認識圖形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它們的特徵以及周長,還有它們的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爲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並會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幾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 上,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滲透安全教育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爲:會辨認這4種圖形。 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麪混淆,所以我覺得本課難點是: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在教學前我爲學生準備了多種立體模型以及多種平面圖形的學具。還有印泥畫、小棒,白紙。

二、說教法

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我在教學中,給它們充分的動手和表達的空間與時間,並且新課標還強調,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析與運用的過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塗一塗這些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本節課我綜合運用啓發式教學、採用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內化和建構)

三、說學法

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會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爲一體

(我注重對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培養,縱觀整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用體驗的方法學習,首先是操作體驗,然後是綜合體驗。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教學過程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設計爲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知。

1、教師出示一幅印泥畫問:畫上的花朵是怎樣畫在紙上的? 2怎樣把自己的手掌請到畫紙上?自己試一試(我想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知道要把物體的一個表面請到紙上我們可以用印一印、畫一畫的方法。)接着我說今天我們就用印一印、畫一畫的方法從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上認識一些平面圖形。來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再讓學生齊讀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的中心環節:探索新知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探索性中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2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活動1:摸一摸,畫一畫。

(1)教師依次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三棱柱實物,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我想通過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回憶起已學過的知識。這裏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學生應該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認識三棱柱,在這裏我會通過實物簡單介紹,再通過幻燈片認識三棱柱,爲後面認識三角形做準備)

(2)接着我讓學生拿出準備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學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麼感覺?(學生會說光光的,滑滑的)然後讓學生想辦法把剛纔摸到的這個光光的、滑滑的面請到紙上。(學生會用印一印,畫一畫的方法完成)緊接着讓學生把請到的面在全班展示,並說一說是從那個物體上得到的,你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學生說出名稱的同時教師依次在黑板上貼上四種圖形,並告訴學生它們是平面圖形。

(3)通過幻燈片再現:從長方體上得到長方形,從正方體上得到正方形,從圓柱體上得到圓,從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感知面在體上來突破教學難點 )

(4)試一試:

①說出大屏幕上出示的平面圖形的名稱。

②師生互動:教師說圖形的名稱,學生用手描畫出圖形的形狀。 (我想通過試一試讓學生鞏固這些平面圖形的名稱及形狀) 爲了使學生鞏固這些平面圖形的形狀及基本特徵,我設計了 活動2:擺一擺,說一說。

我讓學生拿出準備的四根同樣長的小棒能擺一個圖形,學生動手操作後會說能擺一個正方形,三角形。我問;能再擺一個長方形嗎?爲什麼?學生會說;不能,因爲小棒不夠。我接着問;這個困難該怎麼解決呢?學生會想到和同桌合作,通過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擺出長方形,同時教育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別忘了合作學習。緊接着我會問:還有什麼圖形沒擺,爲什麼?學生會說:圓形沒擺,因爲小棒是直的,圓的邊是弧形的。

第三個環節:聯繫生活,知識運用。

我提出問題:生活中,你在哪裏還見過這些圖形呢?

這個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學生可能會說道:門的形狀、窗的形狀等等

在必要的時候我會作出引導,比如我們黑板的形狀、桌子的形狀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圖片,想讓學生觀察然後再來說一說。 (我想通過找圖片,讓學生知道這些圖形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運用。

(2) 爲了體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繫,數學就在我身邊。 我設計了一個小朋友上學路上的情景。

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麼形狀,有什麼作用呢?

我把學生引入實踐情景中,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並且我想通過對這些交通標誌認識,來增進數學價值和作用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還進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闖關遊戲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這裏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5道闖關遊戲練習題。

1、第一關:“我說你猜

我想通過這道題目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

我要找的物體的面都是長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體的有兩個面是圓形的。

我要找的物體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關:“找規律(首先我會說:爲了獎勵大家成功闖過第一關,我們來做一個遊戲,一起拍手拍肩,老師停下來,你們繼續做。)從這個遊戲中學生會發現規律:每次多拍一下。從此引出第二關:找規律(幻燈片出示),通過這一遊戲,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平面圖形的認識

3、分一分(課件出示)

我想通過這道題加深學生對這四種圖形的認識、區別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面

4第四關: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平面組合圖形,問:圖中共有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

5、第五關:我會塗

按要求給圖形圖上相應的顏色。

第五個環節:總結全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附板書設計(略)

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能數出100以內數,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未有10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爲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很注重學生數感的建立,主題圖給了學生100這個數有多大的概念,通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教材還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例題1、2、3的教學都是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進行,通過操作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初步掌握數100以內數的方法。

經過對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學會數100以內數,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

2、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

3、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建立100以內數概念,正確數出100以內數。

教學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二、教法和學法

1、動手操作學習,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過程

1、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20以內數的認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的,他們對100以內數看似瞭解,卻概念模糊,教師在引入時爲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給孩子們送來禮物,100顆星星,通過觀察、估計、比較逐步建立數感。

2、數植物的種子,首先向學生展示1粒種子的大小,接着讓孩子抓一把進行估數,這時也是想通過操作建立數感,但這數感建立已進一步擴展到了視覺,觸覺,和空間的範圍,然後動手數一數,通過數數達到要驗證估計是否準確,學生主動探索數數方法的目的。最後以彙報的形式與全體進行交流。學生數數的方法多種多樣,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鎖緩慢,在這時,對於各種方法的優劣我不進行評論,而是讓各種方法得以展示,至於哪一種方法較好,孩子們在操作中是能夠體會到的。

3、數100,這一環節以學生的操作學具爲主,要求就更進一步了,物品選擇,正好要數出100,還得讓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這些要求的目的在於引導孩子們選擇自己認爲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並在操作中發現,10個十是100,100裏面有10個十這一知識點。通過數出數量是100的實物,讓孩子經歷數1到100的過程,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課的難點,數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在這插入課本36頁的練習題2這幅小皮球圖,我認爲並不重在數出100,而在於用什麼方法來數,由於有格子,整齊排列,又有色彩間隔,學生可以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數出皮球的數量,可能會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二十個二十個數,五十個五十個數,前面所學知識既得到鞏固,又得到發展。

4、數數。

邊擺小棒邊數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到十的形成,學會數100以內的數,通過操作突破本課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以競賽形式練習數數,使得課堂氣氛熱烈、愉快。孩子的學習興趣高漲。知識在有趣的活動中得到鞏固。

猜數遊戲的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孩子的數感。遊戲中部分孩子不斷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幫助下所猜出的數不斷接近目標數,直到猜中。遊戲過程中學生的數感得到培養,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數

100以內數生活中有很多,通過學生的說一說,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是如此貼近,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七

一.說新課標

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對質量單位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本課知識,應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一噸重的觀念,會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計算,爲日後解答應用題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測量的認識的第三課時“噸的認識”。

2、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單元中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識。通過這一單元的教學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就學全了,可以使學生對這兩種計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噸的認識”之所以安排後講,是按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分別編排的。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化的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4: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的計算。

2、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三說教法

根據概念教學的特點,爲了更好的突出本節的重點,突破難點,我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及心理髮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學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取一些具體感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知覺動腦、動手、動口,去感知和體驗知識。

2、運用新舊知識遷移法,啓發引導學生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新識。

3、開放式教學法,營造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問題,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

四說學法

1、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從生活實際的體驗中學會觀察、推理和空間想象。

2、學會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整理、反思的學習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一套,課件,學生自帶實物若干。

學情分析:“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爲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習;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這部分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展示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者看過過橋的事情吧,請看大屏幕,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要一起過橋,能一起過去嗎?爲什麼?你能幫幫我嗎?

生討論應該使用什麼來做單位。

師:看來噸與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有所不同,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千克和克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噸。

2、出示課題:噸的認識通過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共同認識重量單位“噸”

二、講授新課

我首先提出,你還想知道有關噸的哪些知識?由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激起探求新知的興趣。然後教師出示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好的問題,由學生自學閱讀教材,並就自己感興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培養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

接着,請學生說說通過自學,你學會了什麼,鍛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自然導入質量單位間的換算。學生會找出“1000千克就是1噸”,在這裏我設計了2個問題:

1、1噸=1000千克這個式子可以怎麼讀?還能怎麼讀?讓學生明確單位間可以互相換算。

2、看看這個式子,你能給同學們提出數學問題嗎?鼓勵學生自己開動腦筋,自己出題來進行單位換算的,主張自己提問,自己解決,進一步培養了學習能力,這樣對噸與千克之間的換算,學生會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起來,形成完整認知結構。完成這句話的教學後,再讓學生提出還有哪句話重要,圍繞“計量較量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這句話,我設計了2個問題:

1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中有什麼物品用噸作單位?

2出示教師收集的有關資料。在這一步驟中,我針對“噸”這一概念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很難直接接觸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實際情況,採用自學.舉例.自問自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並且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六、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爲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儘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瞭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說像"噸"這麼大的質量單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麼體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後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遊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麼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36位同學在加上兩位老師約重1噸,並讓全班同學和兩位老師起立,一起跳一跳,體驗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然後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藉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

2.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

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爲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

總之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以具體的實物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確實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讓噸的單位換算融在"動物體重"的估計與轉換之中、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情感得到體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