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5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0篇《國小數學說課稿模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數學說課稿模板》相關的範文。

國小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50篇)

篇1:國小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說課的教學內容是( )

2、教學地位:本課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 )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發現(或理解並掌握)( ),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探索( )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4、教學重點、難點:爲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 ),教學難點是( )。

二、說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讓課堂“活”起來!

(2)自主探究,讓學生“動”起來!

(3)體驗成功,讓學生“樂”起來!讓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及時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與表達能力。

篇2:國小數學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早上好,根據評委老師的要求,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真分數和假分數》。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真分數和假分數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認識分數》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概括了分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括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以及初步探索並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拓展對分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分3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1課時即教材第38頁例2、例3,39頁練一練。

學生在前一階段所認識的分數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而且這些分數表示的都是一個數量中一部分與這個數量的關係。例2利用學生對分數意義和分數單位的已有認識,通過在圖形裏塗色,先後引出對4/4和5/4的認識。例3讓學生通過在圖形裏塗色進一步豐富對假分數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材引導學生對上面例題中的分數進行分類,結合學生分類後的交流,明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含義。“練一練”安排了兩道題,第1題是讓學生用分數表示每組中的塗色部分,鞏固對假分數的認識,第2題是讓學生讀分數,並說出題中的分數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具體情況以及高年級學生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定真分數和假分數,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語言表達等能力。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把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斷真分數和假分數。

四、說教法學法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這種內在力量顯示出來,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對數學產生深刻的興趣。本課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塗一途、說一說、分一分、比一比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操作中學習,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習,以教師爲引導、學生爲主體。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全新地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學習作爲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愈來愈受到重視。所以在設計“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課時,我力圖把研究帶入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

分數教學有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一個是分數的意義,一個是分數的'單位.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這兩個概念,學習分數就可以舉一反三,因此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時,我首先幫助學生從分數意義上理解和掌握新課的內容。通過讓學生敘述分數的意義,回答分數的分數單位及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內容,爲學生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奠定基礎。例2通過讓學生塗色的操作,使學生經歷假分數的產生過程。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制定的分數塗色,思考:分別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要表示這樣的幾份?每個分數中各有幾個1/4?從而使學生由“1/4裏有1個1/4,3/4裏有3個1/4”順利類推出4/4裏有4個1/4?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表示5個1/4要用兩個圓,先在第一個圓中塗出4份,再在另一個圓中塗出同樣的一份,把這兩個圓中塗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個1/4。同時還要明確:5個1/4應該寫成5/4。

教學例3時,可以先讓學生按要求在每組圖形裏塗色,再要求說說塗色時的思考過程。要讓學生說清楚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以及每個分數中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以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假分數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用提問的方式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學生比較例2、例3中每個分數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據分子和分母的大小關係給這些數分分類嗎?”然後依據學生的分類,引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分數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從特殊到一般,理解並掌握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自己得出應用的判斷和結論。通常人們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板書)。

練一練1,通過塗色,讓學生從圖形中感受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師在這時要進一步追問“你能說說這些分數的分數意義以及分數單位嗎?”第一個圖形還可以問“誰能把沒塗色的部分用分數表示?”讓學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就是“1”,爲六年級學習相關應用題做鋪墊。在練一練第2題中,還可以進行搶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對不對,“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數”“分子比分母大的都是都是假分數”“假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一樣大”,這些搶答可以讓學生思維活躍並且鞏固學生對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理解。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將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書面語言展示給學生,將教師的教學思路以直觀、清晰的形式教給學生,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書時要做到了書之有用,本節課板書把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區分以圖示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清晰明瞭。

篇3:國小數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表內除法》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包括:什麼是平均分以及怎樣平均分。教材中設置了活動情境,實際操作,想想分分,鞏固練習這樣幾個層次,完成了對新知識的牽引。上好這節課將爲本單元《表內除法》及今後學習各種除法、除法應用題、分數的含義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1、二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喜歡遊戲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多動手,多體驗,在玩中建立起知識結構。

2、學生在一年級時已經有了動手把物品進行簡單分類的經驗,同時通過本冊表內乘法單元的學習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和能力基礎。

3、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這是學習本課的經驗基礎,但學生的這種經驗卻是無系統、雜亂的,概括和昇華學生原有“平均分”的經驗也是本課的目的。

三、設計思想:

(1)創設學生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生活中充滿着數學知識,他們學習的是有用的(有價值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指導學生個人、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實踐、在活動中通過分東西體驗到什麼叫“平均分”,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且在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中,手腦並用,發展學生“做數學”的能力。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學會與同伴合作、交流。

(3)以學生爲本,提倡課堂活動的開放性,學新知和鞏固練習都在活動和遊戲中進行,使學生學得愉快,有利於學生多種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4)結合國小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由淺到深,按照“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這一認識規律,使學生認識平均分,學會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5)運用生動的多媒體課件,既有利於把帶學生帶進創設的生活情境之中,又能夠形象直觀地展示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

四、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獲得分物體的經驗,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經歷不同分法的過程,學習習近平均分物體的不同方法,培養學生的數感和動手操作能力。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認真觀察、個體思考、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的、熟悉的、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學變的生動、形象、豐富,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讓學生會因爲數學學習而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

4解題策略訓練目標:學具操作法、畫圖法

五、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六、教學難點: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七、教具準備:三角形和圓形圖片,課件;學具:18個三角形、8個圓片、12根小棒。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從慶祝學生生日引入將6袋糖果分成兩堆,有幾種分法。板書:分一分。

2、用三角形表示糖果進行分一分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學生獨立分6個三角形,每分一種方法就用水彩筆在作業紙上畫出來。

(2)用三角形教具展示學生的不同分法,並用學具在黑板上貼出3種不中分法。

(3)問:你們認爲哪種分法最公平呢?爲什麼?

(4)揭示:每份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板書:每份同樣多――平均分。學生在作業紙上標出平均分。

3、分8個圓片成4堆,進一步體會平均分。

4、看動物分桃,進一步感知平均分。

(1)依次出示動物分桃圖,學生用手勢判斷,並說明理由。

(2)說說平均分東西的時候應注意什麼?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分葡萄。

(1)18個葡萄,如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呢?抽生上臺演示(做成可以拖動的動畫。)學生用△代替葡萄先擺一舞臺,再用畫圓圈代替盤子在作業紙上畫一畫。

(2)還可以怎樣放呢?學生用△代替葡萄,用畫圓圈代替盤子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再相互間交流一下不同的分法,檢查是否是平均分。

(1)每盤放6串,可以放(  )盤。   (2)每盤放2串,可以放(  )盤。

(3)每盤放(  )串,可以放(  )盤。    (4)每盤放(  )串,可以放(  )盤。

(3)展示學生不同平均分的作品,教師根據作品進行填表。

2、分鉛筆,體會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平均分。(注重過程的展示)

(1)請小朋友們拿出12根小棒代替12支鉛筆,把它們平均分成3份,分好後和同桌說說你是怎樣分的。在作業紙上擺一擺。

(2)抽幾個學生上臺展示分法。(製成可以拖動的動畫)展示學生不同平均分的過程和思維方法。

三、遊戲活動,感受生活中的平均分

1、舉出生活中見過的平均分現象。

2、遊戲:分組活動(教給方法)

由12個同學組成一個大組,由組長說出每一個小組的人數,然後同學們很快幾人組成一組,沒有組成組的同學表演節目。

四、總結全課。

五、作業

[板書設計]:

分一分

△△△    △△△        △△     △△△△      △      △△△△△

每份同樣多――平均分

篇4:國小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 說課的 教學內容是()

2、教學地位:本課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 )的

《國小數學萬能說課稿》正文開始》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 說課的 教學內容是()

2、教學地位:本課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 )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發現(或理解並掌握)( ),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探索( )的過程中,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4、教學重點、難點:爲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 ),教學難點是( )。

二、說教學方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爲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或觀察比較):教師利用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從而鞏固和深化新知。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教師通過設疑,指明學習方向,營造探究新知的氛圍,有目的,有 計劃,有層次地啓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三、說學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出( ),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情境導入(或複習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 總結。

(一) 情境導入(或複習導入)

(評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 探索新知

這一程序主要安排( )個教學環節:

(評價: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想象、推理、反思、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 ),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 實踐應用

(評價: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上述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可以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 反饋 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篇5:數學說課稿國小

確定位置

各位老師,早上好!我來自泰興市蔣華鎮中心國小。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確定位置》第1課時,蘇教版第十冊第二單元的內容。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習了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經獲得了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本冊教材的“確定位置”將學生已有的用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經驗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教材安排了2個例題,分3課時進行教學。我說的是第1課時的內容:第15頁的例1,完成相應的“練一練”和“練習三的第1—3題”。

教學例1時要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軍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紹列、行的含義和確定列、行的規則。

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維目標:

1、能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並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方向與位置的有關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4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動一動。

課前我以遊戲導入,規則是:老師面對着大家從左起,這是第一列、第二列,依次往右數,請你記好你是第幾列?從前往後數,這是第一排、第二排,依次往後數,請你記好自己是第幾排?

教師說位置並對坐在該位置上的學生提出行動要求,這部分學生按要求做動作,其餘學生判斷。

(師:) 請二、三、四排的同學拍拍手!請一、三、五列的同學拍拍肩!請六、七、八排的同學摸摸頭!請二、四、七列的同學向後面的老師揮揮手,大聲問“我快樂”!

[設計意圖: 在生活中經常運用有關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所以課前學生已經積累了相關的感性經驗。這裏就是要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複習已有的表示物體位置的有關知識,爲本課的學習做鋪墊,同時通過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個環節,猜一猜

首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我說一個位置,只要你認爲自己可能符合條件就馬上起立。

條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學!猜是誰?(無法確定,坐下,接着繼續聽條件。)

條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學!猜猜是誰?

然後,讓站了兩次這位同學來驗證一下。誰能用一句話來介紹一下他的位置?

緊接着,我導入新課:其實,確定位置也很講究方法的,今天我們就一塊來研究如何確定位置。 (板書:確定位置)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切入,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應從兩個角度確定位置,激發他們獲取新知的慾望。]

第三個環節,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級座位圖”的場景圖。 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來,估計學生有以下幾種表示法。

板書: 3列2排

第3組第2個 (3,2)

第2排第3個 三2

3—2

… …

然後,師生一起來優化方法:這麼多的方法,哪種方法既清楚又簡便?

接着,引導學生對“數對”初步產生感知,讓學生看書上的導學語:其實,小青在“第3組第2個”可以用(3,2)這樣的一組數對(板書;數對)來表示,“數對”是數學上統一用來表示位置的方法。我進行板書:

(板書:)豎排叫列 橫排叫行

緊接着,我設計了一個小小辯論臺:數對(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樣嗎?

[這裏我設計的小小辯論臺,是讓學生通過辯論,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生的口才,更展示了學生的思維的過程,使學生在辯論中展示個性。課堂的情境做到了動靜結合,讓學生加深感知座標圖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新知系統,促學生成功學習。]

最後,我以辯論會“主席”的身份根據學生的辯論過程小結:原來(3,2)表示的是第3組的第2個,而(2,3)表示的是第2組的第3個。所以說,一個數對錶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個位置。所以,“數對”中的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兩個數之間要用逗號隔開,兩個數的外面要用小括號括起來。

[整個環節的設計呈現了學生多種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頭腦中原始的、粗淺的、局部的、零碎的經驗進行調整、提升、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感悟等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思考、討論、操作的教學活動中,自主發現、探究、獲取有關確定位置的知識,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座標圖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新知系統。]

第四個環節,練一練

練一練中的第一道是用“數對”表示,第二道是根據給出的“數對”說出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是對數對的基本理解、運用。

第五個環節,做一做

剛纔,同學們根據兩個數組成的數對,能很快確定位置。生活中有沒有運用數對解決的問題呢?由此我將學生的思維帶到生活中,請看練習三的題目。

首先,我們看第1題。要求學生:任意報出某個同學的名字,讓小組內其他同學說說這個同學是在第幾列第幾行,並用數對錶示。

然後,導入在我們的廚房裏經常看到這樣的圖案,出示第2題,想想看用數對怎麼表示呢?前後4人小組完成。

最後,讓學生在第2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完成第3題。

[這些練習的設計是想讓學生利用學生熟悉的現實場景,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並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瞭解到這些方法不是單一的,有時也是隨着事物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第六個環節,學一學

確定位置的方法不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而且在天文地理這些科學研究中也要用到。如神舟五號返回倉就是應用了蘊含着“數對”原理的衛星全球定位系統。再如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笛卡爾在蜘蛛拉絲的啓示下,用一對有順序的數表示平面上的一個點,創建了直角座標系。希望大家向這些科研人員學習,善於發現,勤于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能再次激起學生探究大自然奧妙的興趣,拓展知識視野,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綜觀全課,我給學生營造了寬鬆的學習氛圍,按照“動一動——猜一猜——找一找——練一練——做一做——學一學”這6個環節進行設計的。這樣的設計不僅把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聯,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豐富了學生的教學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而且爲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板書:

用數對確定位置

豎排叫列,橫排叫行。

數對中的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

兩個數之間用逗號隔開,兩個數的外面用小括號括起來。

各位老師:我在說課中存在很多問題,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篇6:數學說課稿國小

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試國小數學教師的8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倍數與因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首先,說教材

《倍數與因數》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3章第1課的內容,主要是講述倍數與因數的含義以及相互依存的關係。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乘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將爲今後進一步學習2、3、5倍數的特徵以及質數合數的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會判斷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瞭解倍數與因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學習過程,培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在探究倍數與因數關係過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關係,培養學生樂於探索與交流的情感品質。

通過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我認爲是理解並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數與因數的含義。教學難點是理解倍數和因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會找7的倍數。

二、說學情

奧蘇伯爾認爲:“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之始,關注學生的基本情況很重要。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已經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但推理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我會緊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說教法學法

基於對教學內容、學情的分析和新課改的要求,本課我主要採取以講授法爲主,輔助以啓發式教學法,討論交流法,練習法等來展開教學,從而達到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的“橋樑”。本節課我對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歸納數學規律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所以我將着重介紹一下教學過程。

環節一、談話導入,激發求知慾

在上課之初,我會播放國慶70週年閱兵的視頻,讓學生們一起再次爲祖國媽媽慶生,感受祖國的強大,同時祝福祖國媽媽繁榮昌盛。接着屏幕放大閱兵的兩個方陣,請學生們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學生不難給出算式爲94=36(人),57=35(人),順勢詢問算式中數字之間的關係,進而引出新課。

通過視頻導入,一方面增加學生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

環節二、誘導啓發,發現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2個學習活動

活動一:辨析倍數與因數的關係

首先,通過導入的問題,讓學生們觀察算式94=36,講解這裏的36是9和4的倍數,9和4是36的因數。然後讓學生們根據57=35,思考“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學生們會有35是倍數,5和7是因數的錯誤回答。部分學生會質疑這樣的表述到底35是誰的倍數,5和7是誰的因數。進而師生共同探究發現正確表述:35是5和7的倍數,5和7是35的因數。順勢強調不能單獨說誰是倍數,誰是因數,同時指明我們只在自然數(0除外)範圍內研究倍數和因數。在整個過程中肯定學生們的發現,並給與正面的評價。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大屏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來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學生們會準確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數,25和3是75的因數。100是20和5的倍數,20和5是100的因數。師生共同總結我們在表述倍數與因數關係時一定要注意,由於因數與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應該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對於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認真思考問題,向學生們投入更多的讚美語言。

活動二:找尋7的倍數

首先,在學生們可以根據給出算式順利表示出倍數與因數關係後,讓學生們思考“屏幕上哪些數是7的倍數”,獨立思考後四人爲一小組進行討論。小組彙報的結果會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數,表明這是利用本節課的倍數與因數關係去解決問題。還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數等答案。指出這是利用除法去解決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數。順勢帶領學生總結其實在倍數與因數的關係中,如果商是整數且沒餘數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說被除數是除數和商的倍數,除數和商是被除數的因數。

在這些活動中,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鼓勵,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環節三、實踐練習,鞏固新知

我設計了課後試一試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旨在培養學生進一步明確倍數與因數的含義,進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數與因數相互依存的關係。

環節四、引發反思,全課小節

通過讓學生回顧新知,談收穫,給學生再次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互相提醒,進一步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師生共同完成課堂評價。

環節五:佈置作業,課後提高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爲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作業我將分爲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課後練習;選做題是找找生活中的運用。

二、說板書設設計

黑板上呈現的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設計以提綱式的板書爲主,這樣可以很直觀、很清晰、更明瞭的整課內容展示出來,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傾聽,現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書了嗎?

篇7:數學說課稿國小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負數》,也許你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課題,也許你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負數原先都是在國中才出現的,難道,現在的國小生就要學習負數了嗎?的確,新課程第一次將“負數”引入了國小數學的課堂。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新的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將負數的認識安排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具體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瞭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根據這一目標,蘇教版新課標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出現了這嶄新的一課《認識負數》。

從《課標》中可以發現,本課的學習,意在讓學生感受負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並沒有複雜的概念與計算,知識層次比較淺。我認爲,如何充分地展現負數的魅力,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是教師在設計本課時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認真的推敲與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正確讀寫溫度,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藉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親歷與合作中,體會負數的意義。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的認識的興趣,感受負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通過對三維目標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課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學有所成;力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有所悟。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學生“學情”的調查與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導向,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正數、負數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學難點: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四、說教學策略和方法

本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着創造與激情的過程。我把本課的教學大致分成了四個部分。

一、親歷生活,交流發現

祖國幅員遼闊,春秋季南北溫差變化,如此難得的學習資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你對全國各地的氣溫進行一次調查。

上課開始的5分鐘,是學生對他們的調查進行交流的時間。在這個開放與靈動的5分鐘裏,既有“小小天氣播報員”精彩地播報,更有孩子們圍繞着調查數據展開的精彩對答,請看錄像(錄像)。

正是基於這種對生活的親身感受,學生自然地走進了負數。在對直觀數據進行觀察與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建立起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實踐表明,教師爲學生搭建一個交流的“舞臺”,學生就能爲教師呈現出一個開放的課堂、動態的課堂。

二、悉心觀察,自主求知

認讀溫度計和比較零下溫度的高低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爲此,我有針對性地選擇了教材中的兩道題進行教學。

1、讀一讀,寫一寫。

首先,藉助多媒體課件“化靜爲動”的優勢,學生清楚地看到了溫度計上酒精柱的變化過程,也很自然地說出了看的方法。再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酒精柱所處的高低位置,引發了學生對溫度進行比較的思考,也爲接下來的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

2、說一說:-5℃和-20℃哪個溫度低。

學生對這道題的解題視角真可謂豐富多彩,他們不僅能從酒精柱的高低位置上進行闡述,也細心地發現因爲溫度的高低所帶來的小女孩在衣着與所處環境上的明顯變化。

這道題的解決過程,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繫,也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最後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地概括出: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負號後面的數越大,溫度反而越低。

三、閱讀理解,明晰概念。

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同樣需要紮實的學習,基本概念的準確理解是課程開展的“根基”.這是我設計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溫度還是零下溫度?”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再通過自讀課本,學生明晰了正數和負數的意義、讀法、寫法等概念。有了對這些基礎知識的紮實理解,我終於可以帶着孩子們迴歸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了。

四、迴歸生活,拓展應用。

“生活中除了氣溫,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數和負數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似乎打開了“話匣子”,熱烈地交流起來,他們的視角擴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說:“家庭的收入可以用正數表示,支出用負數表示”;還有的說“比賽時得分可以用正數、失分用負數”.……

接下來,我出示了4組反映生活中不同側面的圖片。每組圖片的下面都藏着一道題,這與課本92頁的“試一試”是相對應的。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題進行交流。

反饋第一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的形象演示(珠峯海拔圖),學生準確地理解了題意。

通過自由交流和解決問題這兩個環節,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廣泛性與實用性;經歷了用負數來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過程。開闊了眼界,他們對“負數”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

本課的最後的一個“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就“國小生上網好嗎”這個問題發表觀點,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呈現出了不同的趨勢。藉助正、負數他們就能表示出自己的態度。請看錄像。

通過這個“實踐活動”既展示了正、負數在表示調查結果中的作用,也進一步拓展了負數的應用範圍,讓學生體會到用數來表達和交流的作用。

五、說媒體的應用

本課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現象模擬動態化。2、知識呈現直觀化。3、資源提供豐富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明快,體現了本課內容的生活性以及正、負數在生活應用中的相反性。

六、說預設實施的效果

本課的立意始終圍繞着生活展開教學活動,讓數學的知識緊密地貼近生活的原型,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之初,學生通過對“溫度”的數據收集,建立了對負數的感性認識;學習過程中,通過與夥伴的交流、現象的觀察、課本的閱讀,學生逐步地完善了對負數的理解,形成了比較準確的理性認識;最後,學生帶着這些理性的思維去發掘生活,對負數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聯想。整個學習的過程,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從生活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後迴歸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學習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8: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分析

《質數和合數》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第三節的內容,在教材第23--24頁。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因數與倍數的關係,2、3、5的倍數的特徵等知識,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分解質因數、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基礎,在本章教學內容中起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作爲一名國小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要給學生傳授數學思想,數學意識,數學邏輯分析能力。因此,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b、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熟記20以內的質數。

2、能力目標:通過100以內的質數表的製作,使學生學會合理選取學習材料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間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獨自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本着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出本課的重點——質數和合數的意義;通過師生交流突破難點——如何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二、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強調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數學地思考,初步學會用數學知識、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問題。同時新課程標準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教師要爲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根據本節知識特點、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根據課標精神,我採取了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爲主,教師講解爲輔的教學方法,構建探索型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

三、說學法指導

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讓學生學會,教師更應該傳授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所以我準備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採取從個別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較對照,區別異同的方法等學會分析、總結歸納問題。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應當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上,所以根據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教學思路擬訂爲“求約數,探底鋪墊——找規律,自主探究——分類歸納,理解意義——解釋應用,驗證結論”。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複習準備:讓學生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主要複習因數的含義,爲下面的新課墊定基礎。

2、新課導入:由自然數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爲奇數和偶數引出今天的新課內容,自然數還可以分爲質數和合數(板書課題)。然後讓學生分別求出2、3、5、7和4、6、8、9的因數,仔細觀察它們的因數有什麼特徵,小組之間交流討論。(主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精神)

3、過程展開:(1)小組派代表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根據同學們的觀察歸納引出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叫做質數(或素數);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學生自己觀察歸納,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樣更能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2)讓同學們判斷以下幾個數17、22、35、87、96是質數還是合數,總結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明確可以找出每個數所有的約數,再根據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來判斷;一個數,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個約數,就能判斷這個數是合數還是質數。不必找出所有的約數來,這樣可以提高判斷的效率(在練習中總結方法不僅能加強同學們的應用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獨立分析解決問題、歸納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3)問同學們是不是還忘了1的存在?引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然後讓同學們口頭練習,說說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奇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最小的偶數是幾,旨在讓學生將質數、奇數、合數和偶數的概念區別開來。(4)讓學生根據教材24頁的表格,製作一個質數表,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小組可以先交流討論一下,這個質數表可以怎樣去做,怎樣快速的判斷出這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然後彙報方法,教師適當指點。比如可以先把是2的倍數的數劃去,再把是3,5,7的倍數的數劃去,最後驗算一下剩下的數。

4、課堂拓展:判斷正誤

a、最小的質數是1,最小的合數是2。 ( )

b、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 ( )

c、在自然數中,除了質數就是合數。 ( )

5、課堂遊戲

讓學生依次起來回答自己的學號是質數還是合數。比如我是1,我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我是2,我是質數……

6、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總結質數和合數的意義,怎樣根據它們的意義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強調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最小的質數是2,最小的合數是4,加深學生的印象。(五年級的學生還處於思維的過渡期,雖然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但還是需要教師對知識點的反覆強調來加深記憶)。

7、課後作業:獨立完成教材第25頁的練習1、2、3題,以鞏固今天所學的知識內容。

板書設計:

質數和合數

2 3 5 7

↙↘ ↙↘ ↙↘ ↙↘ → 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

1 2,1 3,1 3,1 7 ↓

質數(素數)

4 6 8 9

↙↘ ↙↘ ↙↘ ↙↘ → 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因數

1 2 4,1 2 3 6 , 1 2 4 8, 1 3 9 ↓

合數

1 →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獲取新知的能力;注重發展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因數、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掌握了因數、倍數的知識後,能準確找出每一個數的所有因數,再通過觀察因數的個數,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比較容易接受。運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層次知識內在的聯繫,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悟學習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且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學環境。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在課堂上,凡是學生能自己發現的知識老師應該少暗示或不暗示,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給予學生親自實踐、思考、發現的機會,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究,去找尋。這樣,學生才能在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中,興趣盎然地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同時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篇9:數學說課稿國小

說設計理念:

新課程的理想課堂教學應該蘊含如下理論:生活性、發展性和主體性。應遵循以下原則: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緊,直觀性強,動手要多,使學生興趣要高,自信心要強。可以概括爲:用經驗觀察、思考、釋疑,通過活動進行再創造

說教學活動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由精美的包裝盒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蘊含着數學知識,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時精美的手工藝品給學生視覺美的享受,學生感受美的過程中激起了學習興趣。老師的提問燃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新課的導入自然。

二、活動探究,尋求新知:

1、教師先示範用剪刀把圓柱剪成平面圖,結合具體操作給出展開圖的概念: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設計意圖是: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體不顯空洞,學生有這些實物的形象概念,學習過程容易深入

2、對三棱錐的展開圖的認識是這樣進行的。投影三種平面圖的形狀,先讓

同學們猜想,然後請一位同學上講臺操作,使全班同學明確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設計意圖:訓練了學生由平面圖到立體圖的空間想象能力。同時使學生意識到一個立體圖形的展開圖不止一種。爲研究正方體的展開圖做鋪墊。

三、探究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

分兩個活動進行,一是先展開,將正方體展成平面圖形,並按預先設計的位置粘貼到黑板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通過剪和貼逐漸認識到展開圖的多樣性和規律性。同時,學生還可以培養動手能力,感受知識來源於實踐。同時作品成果的展示讓學生有成就感。

二是摺疊,讓小組成員把6個正方形紙板用透明膠條粘成投影出的平面圖形,然後摺疊,看能否折成正方體。陸續得出十一種不同的平面展開圖。讓學生對正方體的平面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是補全的措施,也可能省略掉。

設計兩種不能摺疊成正方體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意識到並不是所有的平面圖都可以摺疊成正方體,爲下面的口訣作鋪墊。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多樣之中有規律,規律之外有特例的數學現象的奇妙之處。學生在粘貼和摺疊中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團體精神,通過比賽形式進行,使學生形成合作意識。

四、歸納總結:

師生在共同探討中將展開圖歸類爲141型(6種)231型(或132型,3種)33型(1種)222型(1種)。同時給出記憶的口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探究展開圖中相對的面有什麼位置特點。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概括出自己感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表達的能力。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使學生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課堂練習中除了設計正方體的展開圖外,還增加了其他一些立體圖形的平面展開圖,這樣設計使本節課的內容更爲豐滿,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爲全面。

作業設計呼應前面的引入,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並應用於生活,體會數學應用的價值性。

教學反思

學生通過實物的展開和摺疊兩種操作活動,體現了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使學生感受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並懂得了實踐是檢驗真知的標準。

通過簡單圖形的粘貼和摺疊,學生接受了簡單圖形是複雜圖形形成的基礎,也增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在實施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不足之處:學生把展開圖粘貼到黑板上時,由於急於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沒有認真查看黑板上有重複的展開圖,在摺疊驗證時意識到,同時學生也發現了重複的展開圖。這點在設計時和用另一個班級試講時沒有預設到的環節。我覺得我的學生很好,由學生髮現和當時由老師指出我覺得前者卻起到更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真正地投入到學習環境中,認真負責。另外課堂小結時有些倉促,沒有點明亮點,一是合作意識,二是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篇10: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麪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又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着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課標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通過觀察、觸摸等實際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b、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標:a、充分憑藉直觀,發展空間觀念。

b、通過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應用意識和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a、使學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復不斷過程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b、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會選擇合適的單位 ,量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或平面圖形的面積。

二、說教法學法

(一)強化感知,主動參與

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再說“面積”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學生的思維從一維向二維過度,必須藉助直觀、形象的物體來理解。因此,採用學生熟悉的物體(桌面、黑板面等)和課件演示圖形,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在“摸一摸”中初步體會“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課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幾條線段圍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國小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二)矛盾激趣,引導探究

本課注重揭示和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爲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在揭示面積的概念之後,學生已初步通過觀察法感知物體、平面圖形的面積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導學生得出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重疊——————數方格,逐步揭示矛盾,並個個擊破,最終引出“面積單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徵,也使學生理解了要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面積單位。有利於學生把握概念的產生和發展的來龍去脈,從而使學生參與獲得概念的過程。另外在學生學習了平方釐米的形狀和大小,並能用它來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後,我有意讓學生用一平方釐米去量課桌表面的面積,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真切體驗到平方釐米這個單位太小,從而產生“有沒有大一點的面積單位”的疑問,然後出現平方分米的面積單位,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不能順利地解決眼前問題”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學習,使學生在這過程中倍享成功的樂趣。整堂課在解決了一個個矛盾之後,我又不斷在學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學生不斷地向一個個新知躍進。同時,設疑和引導滲透了教師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鼓勵與培養,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三)突出重點,促進遷移

在常用的面積單位中,認識平方釐米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通過看媒體演示,量邊長、比一比、記一記、量一量等活動去理解1平方釐米。在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遷移和推導的形成來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這個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遷移和推理能力。

(四)運用媒體,突破難點

多媒體以它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有的優勢而被課堂教學廣泛運用。在教學周長與面積的區別時,媒體動態演示”圍“的過程,讓學生輕鬆理解它們的區別;通過媒體演示用同樣大的小方格量兩個不同長方形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劃分方格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本課還精心設計符合兒童情趣的精美圖片和畫面,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新課。從課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麪積的概念 。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物體表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課件出示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三)認識面積單位。這一環節分兩步驟教學:

第一、面積單位產生的必要性。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故設矛盾的方法來比較同樣兩個圖形,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着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二、認識常用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爲主;“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爲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爲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 。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四)鞏固練習。主要設有判斷題和選擇題,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2)通過阿凡提的故事滲透長度和麪積的區別,爲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爲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總之,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篇11:數學說課稿國小

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給大家呈現的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3課《長方體的表面積》,本單元是屬於我們國小數學四大領域裏的“空間與圖形”範疇內的內容。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與正方體展開圖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本節課是長方體的表面積,也爲後面學習圓柱的表面積起着鋪墊作用。鑑於本課特點及教材編排意圖,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爲本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基於以上目標,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形式多樣的練習來突破難點,解決數學問題,內化新知。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點撥引導、講解分析、類比遷移(根據教學設計需要確定方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在主問題提出後,新知探究中,我會適時指導點撥,引領學生去學習,在學生內化新知中對於學生不夠明確的知識適時進行講解分析,照顧到所有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本節課中都有所收穫。在檢測反饋和鞏固提升中,我將採用類比遷移的方法將新知進一步昇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構思,爲了能凸顯“有效教學”的理念,更好的達成學習目標,本着“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的思路對本節課作如下設計:

一、回顧舊知,讓知識“銜接”起來!

通過複習舊知,讓學生加深對新知的理解,並將新舊知識銜接起來,並在學習新知中加以應用。

二、創設情境,讓課堂“活”起來!

提出熟視無睹,習以爲常的生活情境中的新問題,從而導入新課,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新知的積極性,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三、自主探究,讓學生“動”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國小生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爲強烈。”因此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塗一塗、數一數、算一算、想一想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特性得到發張,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體驗成功,讓學生“樂”起來!

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繫做到層次分明的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本節課始終關注着學生的發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的過程中,從而落實“四基”,培養“四能”,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當然,課堂上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不能照顧到學生全部,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來,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還有待於我進一步挖掘。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成長的路上,我會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指教和點撥。

篇12:數學說課稿國小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計算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計算。

2.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別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對比歸納能力等。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第一課時,因此在這節課中,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探索和掌握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

學生掌握了十幾減9的基本思維方法,爲後面學習十幾減8、減7等其他20以內的退位減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之三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合作和發展,獲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個目標的制定都是爲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星期天,許多小朋友也來到公園,(課件顯示情景)你們看他們在幹什麼?

學生可能回答:有的買氣球,有的買風車。

1.觀察情景(一)。

師:根據買氣球的情景,你能提什麼問題?(學生回答。)這個小朋友也是這樣想的。(課件顯示:還剩幾個?)根據買風車的情景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回答後,課件顯示:還有幾個風車?)

師:求這兩個問題,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情景資源進行再加工,讓學生觀察圖中自己喜聞樂見的賣氣球、賣風車、猜謎、玩套圈的情景,學生比較感興趣,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剩幾個氣球?還有幾個風車?還有幾個字謎沒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既尊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從自己比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數學問題,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解決自己發現問題的慾望。】

2.觀察情景(二)。

師:在公園的這一角,同學們提出了兩個問題,並列出了算式。下面我們再到公園的另一角看看,那裏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

學生通過觀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謎,有的在玩套圈。

師:根據猜字謎的遊戲,可以提什麼問題?套圈遊戲中,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後(課件顯示:還有幾個沒猜中?還有幾個沒套中?)

師:求這兩個問題分別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3-9

14-9

【在兩個不同的情景中培養了學生從身邊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數學問題的能力,並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

3.揭示課題。

師:剛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是從一個數裏面去掉一個數,都用減法計算,而且都要用減幾的方法?(減9的方法。)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十幾減9的方法好不好?(板書課題:十幾減9)

二、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探究學習“15-9”的計算方法。

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第一個問題。

(1)學生自主探究。

師:怎樣計算15-9?下面請你獨立思考,想辦法進行計算,也可以用學具擺一擺,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教師巡視。)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請你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後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介紹你們組的好方法。(教師巡視。)

(3)全班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學生的計算方法如:

①因爲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減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連減)。

④15-101=6

……

【本節課以15-9爲突破口,在重點研究十幾減9的基本思路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藉助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所用的方法。這樣,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學習的機會,最後在全班交流彙報。在彙報交流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此時,計算15-9的基本思維方法得以充分展現,有的學生用“破十法”,有的學生用“連減法”,有的學生“想加法算減法”,還有的學生用“15-101”。方法的多樣化爲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2.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師:計算15-9時,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方法,你們最喜歡哪種方法呢?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認爲哪種方法最好?

(1)學生小組討論。

(2)學生彙報喜歡的方法。

教師提問:爲什麼喜歡這種方法?

【針對出現的多種計算方法,教師又爲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優化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歡的方法。這樣,好的計算方法更爲明朗化,更爲突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蒐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篇13: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教學內容是《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七冊分數的初步認識及上一單元數的整除等知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爲下面進一步學習分數與小數的互化、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數的基本性質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等知識打基礎。本課時內容,教材安排了例1、例2兩個例題,以引導學生髮現、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然後安排了5道練習題(可說說各題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能初步地應用這個關係進行相應的除法計算,以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鞏固所學的新知識,並從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本課時內容是學生進行除法計算中,商從整數向分數拓展的轉折點。(說教材的前後聯繫、地位作用)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方面確定了以下三點:

1、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髮現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理解並掌握這個關係。

2、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進行基本的除法計算,以及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應用問題。

3、培養學生的發現歸納的探究能力以及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我認爲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教學難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學生課堂作業題紙。

二、說教學方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爲本課時的教學以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等分除法的意義爲基點,以直觀圖(數形結合)爲手段,在學生對兩個例題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髮現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然後通過有層次的練習,以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對這個關係的掌握,發展學生的計算技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複習鋪墊、引入新課。

可以出示分數,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事例說說這個分數表示的意義。這裏複習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主要目的是爲下面的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作了知識上鋪墊準備。數學學習要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自己的探究去學習。本環節的複習可以起到喚起記憶,思維定向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發現關係。

本環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環節的教學

我設計了以下五步來完成。

第一步

設計了一個準備題“把6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米?”要求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並說出列式的依據——總米數÷段數=每段米數(總數÷份數=每份數,這個數量關係也是本課中兩個例題的列式依據),搭起解題的框架,以實現解法遷移。

第二步

是教學例1(1),通過改題出示例1(1)“把1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米?”,要求學生嘗試列式計算,並說出思考過程,引導學生比較上兩題的異同,得出除法計算的結果在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情況下,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通過畫圖使學生1米的3(1)就是3(1)米即1÷3=3(1)(米)。然後追問:如果把1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7段、10段,每段長多少米?這裏使學生認識到1÷m=m(1),初步感受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第三步

再改題出示例1⑵“把2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米?”要求學生嘗試列式計算,請學生動手畫一畫,想一想你可以怎樣來說明這個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並能讓同學確信、理解。這裏是本課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可以應

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充分藉助線段圖,畫一畫,移一移,比一比,使學生理解2米的3(1),有2個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第四步

是教學例2“把3塊蛋糕平均切成4份,每份是多少塊?”,可以通過學具折剪,移拼展示,力求直觀形象,使學生理解3塊的4(1),有3個4(1)塊,就是4(3)塊,即3÷4=4(3)(塊)。

第五步

是引導發現,得出關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板書,相一想剛纔的學習內容,可以組織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討論。從而得出並完善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新課標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以上設計,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得出,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前面兩例的教學其實是爲發現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積累表象,準備素材。所以前面兩例的教學不要消耗過多的時間,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也要適當的調控。發現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體現多向互動學習的學習方式。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能力素養的培養形成需要通過練習,通過對所學新知的應用,才能內化和掌握。鞏固練習的設計要遵循準對性、層次性、開放性、趣味性、綜合性等要求。本課的鞏固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是讓學生用分數表示一組除法算式的商。

第二層次是讓學生填空。如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除號相當於分數中的(),()不能爲零。()÷()=。這裏是直接鞏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第三層次是讓學生列式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可以出示例如:

①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3分米,它的邊長是多少分米?(用分數表示)

②小華15分鐘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鐘走多少千米?(用分數表示)

③把3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7段,每段長多少米?(用分數表示)

每段佔全長的幾分之幾?

(要求:比較本題兩問的區別,明確第一問是根據“總米數÷段數”得到每段數,即3÷7=7(3)米,所求結果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是帶單位名稱的;第二問是把全長看作單位“1”,把單位“1”7等份中取1份,即1÷7=7(1),所求結果表示部分與總數的分數關係,是根據分數的意義來思考,結果不帶單位名稱。通過本題使學生辨析清楚分數表示具體數量、表示份數關係的兩種意義。)

以怎樣來說明這個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並能讓同學確信、理解。這裏是本課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可以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充分藉助線段圖,畫一畫,移一移,比一比,使學生理解2米的3(1),有2個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篇14:國小數學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中數學教材第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佔據的地位。以及爲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下面,爲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着重採用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啓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爲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爲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課堂結構:複習提問,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五部分

篇15:國小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麪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徵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2、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因爲這是今後系統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這節課採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爲表象,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徵,探索求證圓的特徵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一)激趣:

生活導入(西瓜、奧運五環)引出圓是平面圖形。用圓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觀,例舉生活中的圓。

(二)初步感知:

1、設疑引起思維衝突:直尺畫圓(圓的特徵)圓是一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2、通過看古人畫圓、多媒體畫圓、嘗試畫圓,師板演,二次畫圓,總結圓規畫圓(畫圓步驟:定點、定長、旋轉圓規)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三)認識半徑

老師想把剛纔畫圓的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畫出來,應該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用手指,可一畫幾條,無數。區分圓上、圓內、圓外。

(四)認識直徑

讓學生上來用直尺擺,還可以怎麼擺,無數條,關鍵是什麼。

(五)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裏,一條半徑,再畫一條、再畫一條,通過量一量,得出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強調在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相等。再通過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徑、直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得出:D=2RR=D/2

爲什麼有些圓大有些圓小,是不是你們的圓規質量有問題?

定長決定大小,定點決定位置

(六)鞏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圓的作用,車輪,把對圓的認識延伸到點的軌跡,爲後續學習作鋪墊。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纔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三、教學反思:

我能按新課標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並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並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僅僅作爲一名“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每個教學環節緊湊,教學導語清晰、連貫能吸引學生。

圓的認識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平面圖形認識的擴展,是對曲線圖形的初步認識.本課的教學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習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簡要歸納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學生感興趣的車輪爲什麼做成圓,車軸放在輪的中央,讓學生帶着生活中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實物,最後引導學生概括圓的概念。整堂課始終處於現實背景中,緊密聯繫生活實際,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啓發學生原有認識,構建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對圓的各部分認識中,還是對圓的特徵的探索,教師都讓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獲取圓的有關知識,掌握圓的特徵.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

3、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中的工具作用,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創設學習情境,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體現數學的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篇16:國小數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做“說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2+3怎麼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裏,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麼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過遊戲導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爲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爲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爲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爲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爲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纔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一組練習題,通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爲“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裏有一個分數,你能試着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爲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爲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篇17:國小數學說課稿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圖案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空間觀念基礎上,對有關圖形知識的一個鞏固過程。它是對學生空間觀念,基本圖形知識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一種綜合培養。

首先課本給出了四幅精美的設計圖案爲背景,告訴學生這些有個性的美麗圖案都是用直尺、圓規、三角尺畫出來的。由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以實物照片的形式給出了“六花瓣”圖案的設計過程,在思考與動手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用圓規將圓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後,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並展開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完成所給出圖案的設計。

二、目標的設定與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設計上,通過創設的豐富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並在實踐中積累教學活動經驗,發展有條理的思考。由於在圖案設計過程中,經常要用到等分圓,因此怎樣用圓規將圓幾等分應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另外,在畫圖前,怎樣觀察並分析出圖案的基本構成是圖案設計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重點所在。課程目標:

1、通過圖案設計活動,鞏固有關圖形知識,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2、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將圓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口頭表達能力。

2、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及創作、欣賞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積極參與的精神。重點: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三等分圓與六等分圓的基本方法。

難點:在設計過程中,對圖案基本構成進行有條理的分析,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教法選擇

1、教學結構和教學基本思路以動手操作爲主,以經歷探索,思考與分析的過程爲重,在創設的生動,形象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以精美圖案的設計爲背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對“六花瓣”圖案操作過程的演示,向學生介紹六等分圓與三等分圓的基本方法。進一步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最後一環,通過學生對圖案構成的分析與操作來歷經觀察,思考,交流與合作最終作出圖案的一個過程。

2、重難點突破法書中以實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過程中,怎樣將一個圓用圓規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點。教學時首先要介紹圓規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並提醒學生畫圓時必須要確定圓心和半徑。其次,在等分圓的方法講解之前應先讓學生經歷思考,交流和組織語言表達的這樣一個過程,然後再演示作法,從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種基本作圖的方法,突出了重點。

3、圖案設計之前對其構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圖形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充分展開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再加以適當的引導。特別是每次畫圓時,必須讓學生說出圓心在哪裏,在分析出了圖案的基本構成,明確了這些基本構成的畫法之後,那麼按一定的順序和步驟,就能設計出一幅圖案來,從而便於難點分散,最終突破難點!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以學生的實際操作爲主,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這要求學生建立在有關圖形知識的基礎上了解等分圓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還要體現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在課堂上主要採取積極引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組織教學。

五、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案模型來體現本節內容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索的熱情。小黑板上的圖案便於觀察、討論與分析等一系列過程的進行。

六、作業設計

P145隨堂練習2、作出圖示的圖案(目的在於鞏固等分圓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圓規,三角尺自己設計一個美麗圖案。(可在全班進行評比,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篇18:國小數學說課稿

一、說材料

1、教材分析:《軸對稱圖形》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稱是大自然的結構模式之一,它廣泛存在於我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且有多種變換形式。認識軸對稱圖形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剪刀剪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感悟對稱軸,會畫對稱軸。

能力目標:通過看一看、折一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情感目標:在認識,製作和欣賞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3、教學的重點是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難點是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教具準備:圖片、紙、剪刀。

5、學具準備:長方形紙、剪刀。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初步感知對稱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設計剪對對稱圖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對稱圖形的熱情。

2、演示法:充分藉助圖片進行直觀演示,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三、說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法也是本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法。

四、教學流程

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本節課的教學我以新課標爲指導,以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爲手段,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將安排以下五個步驟完成。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在導入新課時,我出示兩幅圖像,第一幅圖像不對稱,第二幅圖像對稱,讓學生通過觀察比一比,哪幅圖像美,爲什麼?學生肯定會說,第二幅圖像美,因爲第二幅圖像的臉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時我巧設懸念——像第二幅圖像一樣,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在教學上稱爲什麼圖形呢?通過本書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會弄明白的。(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對稱美,讓學生說說,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對稱

首先我出示一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物體(蜻蜓、樹葉、蝴蝶、面具)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看看這幾個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接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這幾個圖形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種現象在數學稱爲對稱,同時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物體是一種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爲頭腦中的知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發給每個學習小組兩種對稱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將這兩個圖形對摺,然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通過對摺學生肯定會發現這兩個圖形對摺後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這時我在黑板上板書(對摺後——左右兩邊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畫一畫、感悟對稱軸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孩子們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因此,在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後,我安排了學生剪一剪紙活動。在這一環節裏,我先提問:同學們,通過你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你能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接着指導學生看看教科書上是怎樣做的,然後我以教科書68頁例2剪衣服爲例進行示範指導,邊示範邊告訴學生剪對稱圖形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第二步照畫好的虛線剪;第三步將對摺的紙打開就成了對稱圖形,通過老師的直觀演示,學生一定能領悟出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對稱的小樹,也可能剪出了一顆對稱的愛心,還可能剪出了一個對稱的小葫蘆。我把學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讓學生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帶着知識走進實踐,通過實踐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展出學生的作品後,我讓學生觀察展示的作品,並提出問題,這些圖形的中間有什麼共同特點?通過觀察學生很快就會發現這幾個圖形的中間有摺痕,老師從軸對稱圖形中間的摺痕引出對稱軸。(摺痕——對稱軸)

在學生認識對稱軸後,我就重點指導學生畫對稱軸,畫對稱軸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爲了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樹爲例進行直觀演示,老師邊畫對稱軸邊告訴學生,對稱軸畫在對稱物體的中間摺痕上,強調對稱軸用虛線表示,同時指導學生畫在自己的作品上畫對稱軸。

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學生認識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學生可能會說,教室裏的黑板課桌是對稱的,窗戶是對稱的,家裏的玩具小熊)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篇19:數學說課稿國小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協作等手段幫助學生髮現、理解、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難點: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豎式計算

教學評價:教師評價、小組評價、學生自評

教法、學法: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歸納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題卡、學生自備學習小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大膽猜想

本節課我首先,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參觀博物館”的主體圖,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學生通過對主題圖的觀察,從主題圖中獲取信息和發現圖中的問題“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 學生根據從圖中獲取的信息(每個班前面都有的人數)中研究並猜想出解決方案。“合乘” 學生會根據已有的認知基礎,提出用加法,提出兩種解決方案,對於學生提出的方案,我會及時地 肯定和讚揚,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樣設計本環節,把學生將要掌握的新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多媒體手段、大膽猜想等形式,既創設了理想的教學情境,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謂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是現代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之一,學生只有參與到實際的實踐活動當中,才能真正理解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這也是新課標強調聯繫學生實踐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導大家:“我們一起來檢驗一下我們剛纔的猜想是否正確,好不好?”“如果 班和 班合乘一輛車,車上就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學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5+2,我就緊接着問:“這個算式,你會用什麼方法進行計算呢?請大家各自動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學生就會採用過去的數小棒或列豎式的方法計算,根據學生的完成度,選擇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時讓學生彙報、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數,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數,還有列豎式的等。我再問:“那麼哪種方法又快又準確呢?”學生會感覺數小棒較慢一些,“那麼列豎式是怎樣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樣計算的呢?” 結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導出數位要對齊。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歸納出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再加以板書,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因爲課堂上,教師的必要引導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纔不至於盲目,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才更有意義。在學生生動而豐富的操作中,運用“轉化”的思想,學生通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一切不僅僅是列豎式計算的過程這一知識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學習方式的需要。

三、時間運用,發展能力

由於前兩個流程已用去20分鐘左右的時間,爲了保證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我將例題下面的“做一做”用題卡呈現給學生,並將學生分成三人小組,在小組間進行競賽,並相互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間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同時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運用了計算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獨立思考,鞏固新制

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獨立完成練習二第1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可以檢驗本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以應用,方法得以提煉,凸現了練習的深度,也培養了學生的“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

篇20:數學說課稿國小

哪個小組願意拿着自己的學具到前面進行拼擺?

3、學生彙報,反饋交流。

(1)不能:正五邊形,正八邊形

你是怎樣判斷出正五邊形、正八邊形不能密鋪的?(總有空隙)

(課件)

(2)能密鋪的圖形:正三角形,正六邊形

A 正三角形:爲什麼能密鋪?

(從轉化的角度思考;學生還可能會從角去思考,圍一個點成周角,可以密鋪;從定義出發去判斷)

B 正六邊形:

那正六邊形是這樣嗎?一起來看一看。

4、小結:只用一種完全一樣的圖形進行密鋪,都可以是什麼圖形?

(二)探索任意三邊形、四邊形密鋪的情況:

1、過渡:除了正三角形,還有什麼三角形?

四邊形中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還有什麼四邊形?(梯形)

2、猜一猜:這些圖形能密鋪嗎?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3、驗證。先讀要求,拿出第二個信封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任意梯形)

4、反饋:主要轉化的方法

5、總結:只要是三角形、四邊形、正六邊形都能密鋪。

(三)兩種圖形的密鋪:

1、正八邊形、正五邊形呢?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延伸課堂,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在學生爭論後進行小結)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時候是用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圖形進行密鋪。

課件展示:正五邊形和菱形、正八邊形和正方形、多種圖形密鋪

三、綜合運用欣賞與設計

1、密鋪的歷史背景。

1619年――數學家奇柏,第一個利用正多邊形鋪嵌平面。

1891年――蘇聯物理學家費德洛夫發現了十七種不同的鋪嵌平面的對稱圖案。

1924年――數學家波利亞和尼格利重新發現這個事實。

最富趣味的是荷蘭藝術家埃舍爾,他到西班牙旅行參觀時,對一種名爲阿罕拉的建築物有很深的印象,這是一種十三世紀皇宮建築物,其牆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爾人建造,而且鋪了種類繁多、美侖美奐的馬賽克圖案。Escher用數日的時間複製了這些圖案,並得到了啓發,創造了各種並不侷限於幾何圖案的密鋪圖案,這些圖案包括人、青蛙、魚、鳥、蜥蜴,甚至是他憑空想象的物體。他創作的藝術作品,結合數學與藝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讓人對數學產生了另一種看法。

欣賞埃舍爾的藝術世界:

2、動手創作。(小小設計師)

看了大藝術家的作品,你現在是不是也有了創作的衝動?

下面,請你選一種或幾種完全一樣的圖形進行密鋪,可以自己設計顏色,比一比,誰的設計更美觀、更新穎。

(交流,展示)

四、總結:談收穫體會

我們今天只是研究了一些規則圖形的簡單的密鋪。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密鋪現象。同學們可以到生活中去觀察,也可以上網瀏覽。

篇21: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77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中括號》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小括號意義,會用小括號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創設了遊戲,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具體操作,體會中括號的意義,中括號的運算順序。在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爲進一步認識運算順序打下知識基礎。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新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慾望,喜歡在活動中學習;並且每個同學都有一些動手操作的經驗和合作學習的基礎,這對他們學好《中括號》一課的內容有很大幫助。

四、教學策略

1、教學方式:

爲了突破"中括號"在學生頭腦中抽象性,我充分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通過小組互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深刻體驗"中括號"的意義.

2、學習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徵,本節課我們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五、評價方式

新理念強調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和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學生探究學習活動中,評價伴隨着學習活動的始終,使學生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中,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六、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創造與激情的過程,我們針對本節課,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

(一)好奇中創造

授課伊始,通過幾個數字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接着的數字符號遊戲,通過小括號引出本節課的中括號.這一情節巧妙地.不流痕跡的引入新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熱情,激發了學習興趣,爲順利傳授新課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二)討論中理解

360÷(12 + 6 )×5

360÷[(12 + 6 )×5]

通過學生的計算,發現了相同的數字,相同的符號,因爲有了小括號和中括號,所以運算順序不一樣了,計算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在學生動手動腦親自體驗的過程中,理解了中括號的在運算過程中的作用.

(三)嘗試中規範

我們有時在計算中會遇到比較大的數,有的計算比較複雜,那就需要我們有步驟、有層次地把它算出來,怎麼辦?

240÷[3×(17-7)]

脫式計算怎麼做?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在教師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錯誤和學生一起改正錯誤,規範中括號在混合運算時的解答過程.

(四)質疑中發展

120÷(8+4)×2 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通過學生觀察,討論兩組共四道算式,看看在有中括號和沒有中括號的情況下,算式發生了哪些改變?進一步體會中括號的作用

課堂是學生和教師生命的歷程,師生本是相依爲命的。相得益彰當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師能促成這種理想境界的達成,那麼教師當然是成功的、能幹的、快樂的。

篇22: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初步感知

師:同學們拿出我們的草稿本,完成黑板上的題目

做一朵綢花用3/10米綢帶,小芳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了多少米綢帶。

學生練習

師:好,做完了嗎?告訴老師,看到這道題你是怎麼列式計算的?有三個同學還沒有看着我喲!

生:3/10×3。(師板書)

師:一朵花要?

生:3/10米。

師:問題是?

生:一共用了多少米綢帶?

師:一朵花提個問題

生:幾朵花。

師:回答問題

生: 3朵花

師:每份數知道,份數也知道,所以算式就是3/10×3。有沒有不同的方法?鋒你來回答

鋒:3÷10=0.3(米), 0.3×3=0.9(米)(師板書)

師:看一看他這樣求是什麼意思! 3÷10=0.3(米)這是在求什麼呢?

生:一朵花是幾米。

師:一朵花用了0。3米,那麼3朵花就用了0。9米。你是不是因爲覺得生:3/10×3。不會計算?

鋒點頭表示

師:也不錯喲,當不能解決時,我們可以用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來想辦法解決。

鋒的答案讓我有些驚喜,鋒是個聰明的孩子,有些內向,這次是他自己主動舉手的,我看到他邁向成功的這一小步,而且他的思維也是值得我們鼓勵的,用原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這本來就是我們學習新知的基礎,而且他的思考也拓展了一步,讓孩子們和他一起去回想小數的意義,分數的意義。有時孩子們就這樣不經意間給我們帶來驚喜。

師:還有沒有別的方法。

佳:3/10+3/10 +3/10

師:這道題有沒有算出答案來?

佳:9/10

師:漏了什麼

生:米。

二、自主學習

師:同學們是不是遇到3/10×3就不知道怎麼做的,現在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一下,注意再想想這麼計算的原因是什麼!

生討論。

師:好,小組已經討論好結果的可以光榮的站起來!婧

婧:3/10×3先用3/10上的3×3。算到答案上的分子。

婧她說的是計算方法,從這裏就可知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不難,我們一定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師:我不是要知道怎麼做的,我是要知道3/10×3爲什麼等於9/10

篇23: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商》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七冊中的內容,這是一節新授課。

“商不變的規律”是一個新概念,被除數和除數必須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才能不變,這是一種函數思想,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規律不但是被除數,除數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簡便運算的根據,也是以後學習國小除法的依據,也有助於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向學生初步滲透函數的思想。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課本之前已經掌握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法則以及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這些都爲本課題的學習提供了知識鋪墊和思想孕伏。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掌握商不變的性質,知道在商不變的性質中“同時擴大”,“同時縮小”,“相同倍數”等詞語的含義。

2、技能目標:會用商不變的性質,對除法進行簡便運算。

3、情感目標:培養學習抽象概括能力,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啓蒙教育。並且通過課上的小組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並掌握商不變的性質,其中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以下特點:

1、以學生爲主體: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分析和概括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總結規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以練習爲主線: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識內化,構建完善的認識結構。

一、說教學過程

1、創造情景,引起興趣

教學開始,演示一幅自願者訓練的場面。接着導出福娃給自願者小李等人分可樂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給他6�J讓他們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決定給他們60�J讓他們30人分,因小李太貪心,福娃最後改成給他們600�J,讓他們300人分。最後兩人都笑了。

問題提出:誰是聰明的一笑?爲什麼?

[奧運會是一件大事,學生雖小但他們也一定關注這個國家大事。從他們關心的事導入新課,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而且這樣也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利用此情景,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自發現被除數和除數變了,而商沒有變這一事實。“這是怎麼回事呢?商在什麼情況下不變呢?”這些問題自然的痛入他們的腦中,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1、突破重點,探索新知

(1) 對6%3=60%30=600%300=2三個式子比較,分析得出被除數、除數同時乘10,商不變。

(2) 突破乘10的特例,通過對下表的觀察得出: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被除數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數

4

20

40

400

800

觀察:

(1) 第2、3、4、5組與第1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麼變化?商有什麼變化?

(2) 第4、3、2、1組與第5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麼變化?商有什麼變化?

[教學時引導學生先從左到右觀察,並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由觀察除法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的變化入手,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從觀察、比較和分析中得出結論。這一環節老師起着主導作用,使學生學有目的,學有方向。接着提出新要求,改變觀察方向,按照上面教給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比較、分析展開討論,從而得出又一規律,也符合《大納》中“對於重點內容和關鍵部分,要放在突出地位”這一要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鞏固運用新知識

(1) 課內練

[根據教學重、難點,我以題組形式,分層次進行鞏固練習]

基本題

根據24 ÷ 12=2很快的說出下面的商。

240 ÷ 120 1200 ÷ 600 7200 ÷ 3600

2400 ÷ 1200 480 ÷ 240 96 ÷ 48

變式題

根據32 ÷ 8=4,在□裏填上適當的數,在○裏填上適當的符號。

(32 × 4) ÷ (8 × □ )=4 (32 ○ □ ) ÷ (8 × 3)=4

(32 ÷ 4) ÷ (8 ÷ □ )=4 (32 ÷ 8) ÷ ( □ ÷ □ )=4

(32 ÷ □ ) ÷ (8 ÷ 2)=4 (32 ÷ □ ) ÷ (8 ÷ □ )=4

判斷題

48 ÷ 12=4

(48 × 5) ÷ (12 × 5)=4 (48 ÷ 12) ÷ (12 ÷ 12)=4

(48-6) ÷ (48 - 12)=4 (48 × 0) ÷ (12 × 0)=

[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在不斷深化的練習中,把握重點,達到知識結構轉化爲認知結構的目的。]

1、總結新知識

(1)說說你學到了什麼?利用所學的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2)根據國小生好勝樂於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採用比賽競爭法結束這堂課的學習。

根據商不變的性質,改編算式16÷8=2,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編的又對又多。

篇24: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課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材編寫的特徵: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爲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含義,爲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爲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3)教材編寫的內涵:

教材編寫中滲透了數學中的變換思想,進一步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同時較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更重要的是通過”比一比、看一看、動一動、想一想“等手段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用一用“.

(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爲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課中,以小組爲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法的體現:(1)在導入部分我採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繫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展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二)說學法

堅持”發展爲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爲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爲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教程分爲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以校園風景圖爲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爲的圖形爲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爲一名探索者,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 數完後,問問學生結果如何?你發現了什麼?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2、轉換法

教師啓發談話,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已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不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可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

3、歸納:

提問: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了什麼圖形?它們的面積有變化沒有?拼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怎樣表示?S=ab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實際應用:

1.測量平行四邊形的長、高。

2.計算停車場的面積。

3.變式練習。

4.拓展練習。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四、說預設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主要是通過突破難點達到突出重點的教學思路。教學難點的突破主要是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說、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新知,應用新知,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初步形成了空間觀念、滲透了轉換思想,總之使學生掌握了學法,爲學習提供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五、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 = 長 × 寬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

篇25: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第十冊第25―26頁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習這部分內容,可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理解,解決一些有關的實際問題。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目標的制定應該是多元的,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認知目標 技能目標 情感目標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合作交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探索、嘗試精神,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通過引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並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的魅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建立表面積的概念以及理解並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難點: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爲了讓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嘗試教學法”,輔以“情境探究式”教學法、“觀察法” 等,實現師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等思維方法的訓練,努力探索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新策略。

(二)學法《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三、說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學具:自備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一個,剪刀一把。

四、說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師生互動

設計理念: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舊知重溫; 鋪路搭橋

口答。 1、長方體有( )個面,( )條棱,( )個頂點;相對的棱的長度( ),相對的面( )。 2、正方體有( )個面,( )條棱,( )個頂點;它的棱( ),每個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圖,指出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 發揮舊知識的遷移作用,爲新知識鋪路搭橋。

(二) 創設情境 切入主題

1、動畫演示情境圖。媽媽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選了一份精美的禮物。爲了使禮物更加美觀,他打算親手包裝盒子。小明買回一張漂亮的包裝紙,爲了節約紙張,他想先裁下大小適宜的一塊再包裝,那麼至少要裁多大的紙呢? 小明該怎麼做呢?你能幫他出出主意嗎? 導入新課:這就要用到一個新的數學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1、學生觀看並思考。 2、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須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須先算出盒子每個面有多大。 …… 新課標強調,教材必須從屬於、服務於學生的需要,我們應該應用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際出發,因此,我對例1進行優化組合,真正使數學煥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這一情境的設計意在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感受到一種人文情懷。

(三)實踐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與“我的發現”。操作提示:①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沿着棱剪開,再展平,看一看紙盒展開後的形狀。 ②在展開後的圖形中,分別用“上” “下”“前”“後”左“”右“標明。我的發現:你發現展開後的`圖形,在長方體中哪些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正方體呢?並完成下表。

長方體展開後相當於展開前

1、學生動手操作。 2、觀察發現並完成表格。(每人一張) 3、小組交流。(師巡視指導) 4、彙報。

生1:我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生2:我發現長方體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後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想,這一環節的設計能對這一理念作出較好的詮釋。給予學生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去發現,解惑,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生建立積的表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題

動畫演示並講解長方體拆成平面展開圖,引導學生建立表面積的表象。 1、認真觀察並加深理解展開後的圖形與原長方體之間的聯繫。 2、建立表面積的表象 恰當地運用多媒體現代化信息技術是作爲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通過課件直觀形象地展示長方體拆成平面展示圖,從而促使學生建立”表面積“的表象,爲下面學習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做好準備。 再現情境圖,提出嘗試問題:你能否幫小明算出紙要裁多大? 自讀課本例1。嘗試練習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變”教數學“爲”用數學“,同時,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

出示討論提綱: 1、你是怎樣算的。 2、正確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關鍵是什麼? 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合作交流,能讓學生更 , 寬20釐米, 高30釐米。請你幫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像這種不需要算出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的情況。你還能舉出例子嗎? 學生根據具體情況,考慮需要計算哪些面的面積,完成練習並及時反饋。 舉例子,如計算游泳池的表面積、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練習旨在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懂得根據實際來解決問題,同時,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有”用“的。

(五)總結評價 課堂延伸

總結評價。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對你有什麼幫助。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既能梳理所學知識,又可以培養他們的反思意識。 課堂延伸。 同學們,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的表面積怎樣算比較簡便?爲什麼? 課後思考。 這個有”挑戰性“的任務能較好地延伸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他們在課外也動起來。

五、說板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長方體或者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方法一:>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後 左 右

就本課的板書而言,我儘量做到簡潔明瞭,突出重點和難點。

篇26: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爲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5、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裏,住着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裏,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着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學生嘗試說說認識的圖形名字。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板書:認識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說一說: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師:通過剛纔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啓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更多相關國小數學說課稿推薦:

國小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人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簡便計算》

人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四則混合運算》

人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三角形內角和》

人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這一要求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讚揚。

(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

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找到了圓形。我們還發現,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並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4、遊戲:我說你想

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

同桌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

(通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線

(變式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對象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裏還見過這樣的圖形?

更多相關國小數學說課稿推薦:

國小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人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簡便計算》

人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四則混合運算》

人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三角形內角和》

人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篇27: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1、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 “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爲抽象的計算單位。國小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藉助觀察年曆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後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後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3、教學重點、難點:

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於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年、月、日之間的關係,能閱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

(2)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並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二、說教法

1、教法上:

(1)努力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啓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步步紮實。

(2)儘量利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努力體現目標教學特點,在突破重點、難點的過程中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進率時,我是通過讓學生觀察20xx年的年曆使學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通過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使教師更加清楚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掌握情況,使下面的教學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再通過教師幻燈片演示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學生通過動腦、想、說、總結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教具準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年曆、幻燈片、錄音機等。通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通過讓學生觀察、看書、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時,首先利用年曆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等活動,並注意聯繫實際來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通過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中二月份的天數發現每四年一閏的規律。再經過計算20xx÷4和20xx÷4得出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說一說教學過程程序。因爲這是年、月、日的起始課,所以要有個好的開頭,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來導入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老師讓你們猜個謎好嗎?請同學們注意聽:有個寶寶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說這是什麼?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曆。然後,教師出示一本日曆,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可以知道:在日曆上我們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年、月、日”的認識,(板書課題)。這樣,通過學生猜謎語和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導入課題,既直觀形象,過度又自然,同時好能激發求知慾,吸引學生注意力,爲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爲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我分兩次口述學習目標,我是這樣出示學習目標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節課首先要完成哪兩個任務嗎?我來告訴你們,第一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年、月、日的關係,能閱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第二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這樣出示目標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還能讓學生記得住,激發求知慾。

出示完目標後,教師將沿着這條線去教,學生也將沿着這條線去學。通過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20xx年的年曆,使學生初步學會看年曆並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等知識。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看年曆,你知道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每個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後請同學們打開書,請同學們根據鴨博士提的問題認真觀察年曆。由於問題簡單,學生看完後會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28天。板書完後,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在學生熟悉了年曆之後,藉助於他們平時對時間的直接經驗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時間與具體事件聯繫在一起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20xx年的兒童節是星期幾?國慶節是幾月幾號?你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能用鉛筆把它圈出來嗎?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建立起了較長的時間觀念,鞏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係,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順利地完成了前兩個任務。

在學生知道什麼是大月,什麼是小月後,讓學生判斷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從而引出二月。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爲什麼呢?再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年曆,發現二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板書29天),寫完後我說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閏年)。這時,我口頭出示第三個學習目標:如何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並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就是我們將要完成的第三個任務。出現了平年和閏年後,學生會產生疑問:爲什麼會有平年和閏年呢?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聽一段錄音:“你知道嗎?……。”這個錄音既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爲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聽完錄音後,我用幻燈出示了20xx年到20xx年二月份的天數,通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討論,自己發現四年裏有三個平年和一個閏年的規律,並經過計算得出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係,從而學會判斷方法。這樣既加深了理解、記憶,還培養觀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爲了鞏固判斷方法,瞭解學生掌握情況,我讓學生對“做一做”的第3題進行了練習。爲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我把原題進行了改動,把書中只給的年份都分別除以了4。由於學生年齡較小,知識有限,這裏只作爲常識讓學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爲了便於學生記憶一年中每個月的天數,我給學生介紹了左手拳頭數月份和用兒歌記憶大月的方法,這樣學生既學得生動活潑,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計算一年的天數打下了基礎。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看幻燈,圖上有一個左拳頭圖,在左手的拳頭上我們可以依次數出十二個月份。這時,我先引導學生在圖上數月份,邊數邊標出月份。再學生觀察圖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拳頭上數月份進行練習。這樣既能親身體驗,又能達到鞏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講清十二月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常說的臘月。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各個月份的天數之後,讓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自己計算出平年和閏年各有幾天,並填在書上,通過提問,知道平年有365天(板書365天),閏年有366天(板書366天)。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有培養了學生的靈活性。再通過“做一做”中的第1、2題進行練習。

到此,本課知識已經學完,通過看書質疑進行小結。小結時我採用提問題、學生小結的方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最後是回顧目標進行檢測,通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信息並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測評時,我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練習題。這些練習緊扣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五、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本節教學的重點定位於: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良好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

備課時,從課的容量上來看,量確實較大,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在40分鐘內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閏年的知識和判斷方法,會計算全年天數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難。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間單位,也是來自學生自身和現實生活,教學時,我把教學內容納入現實生活情境中,將學生置身於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上課時,師生先交流此時激動和高興的心情,同時,也使學生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他們身邊,接着藉助課件演示講解,年、月、日的概念,再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使學生初步體會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接着讓學生說出課本中有意義的日子發生在什麼時間,這樣,再一次將“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思想在學生頭腦中明朗化。

通過上這節課,我覺得本節的目標定位準確,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使課堂設計落在實處。

篇28:數學說課稿國小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一節課是:國小數學第九冊《密鋪》。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數學第九冊(五年級上冊)綜合應用中的一部分內容。它是教材的新增內容,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了什麼是密鋪。通過實踐活動認識一些可以密鋪的平面圖形,從而進一步理解密鋪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根據新教材的改革精神,對本節課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挖掘和拓展,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不僅瞭解哪些圖形可以密鋪,並且進一步探索出可密鋪圖形的規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密鋪圖案,學生初步理解密鋪的含義。

2、通過拼擺各種圖形,認識一些可以密鋪的平面圖形,(通過實踐操作,知道任意四邊形、三角形、正六邊形可以密鋪平面。)初步探索密鋪的特點,在探究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的能力。

3、通過欣賞密鋪圖案和設計簡單的密鋪圖案,使學生體會到圖形之間的轉換,充分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經歷欣賞數學美、創造數學美的過程。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密鋪,知道哪些圖形可以進行密鋪。

教學難點:瞭解密鋪的原因,初步感知密鋪的規律。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四部分構成:

(一)理解概念 密鋪

(二)自主探索思考與操作。

(三)綜合運用欣賞與設計

(四)總結收穫體會

下面,我來具體說一說。

一、理解概念 密鋪

1、首先,我放映很多圖片,讓學生來觀看,看後談談感受。緊接着問學生:這

些美麗的圖片與數學知識有關係嗎?從哪看出來的?

(此環節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美麗的圖案,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出示密鋪一詞。

剛纔從圖中看到的對平面圖形的鋪法,在數學中叫密鋪。

你覺得怎樣鋪就是密鋪了?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3、判斷這幾幅圖是不是密鋪?由此揭示概念。像左面這三幅圖中用一種或多種平面圖形不重疊、無空隙地把一個平面的中間部分鋪滿,這種鋪法在數學中叫密鋪。

4、根據生活經驗,體會簡單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是否可以密鋪。

此環節由於比較簡單,所以採取獨立拼擺,指名演示的方式。

反饋:

先說說你是怎樣拼擺的?(相同長度的邊要對齊)

一起觀察,用一種完全一樣的長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能密鋪嗎?

根據什麼來判斷的?(無空隙、不重疊)

5、強化概念:

小結:(看實物投影講解)

從中間部分觀察,以這個點爲中心,這個點我們叫它拼接點,這個點上下左右的拼接的邊都無空隙、不重疊才能成爲是密鋪。

二、自主探索思考與操作。

(一)研究正多邊形:

1、除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可以密鋪,那其他圖形呢?(課件)

這些圖形中哪個圖形一定不能密鋪?(圓)爲什麼?

(不管怎樣擺都會有空隙,不能密鋪)

只用一種完全一樣的圓是不能密鋪的。(課件)

2、(課件) 猜一猜,哪一種用完全一樣的圖形可以密鋪?

(課件)動手操作

操作要求:每組的每個同學選用一種完全一樣的圖形動手鋪一鋪,看看哪些圖形可以密鋪?哪些圖形不可以密鋪? 然後小組交流,想一想爲什麼這個圖形可以密鋪或爲什麼不能進行密鋪。

篇29:數學說課稿國小

說 教 材

一、說教材分析及構思

本節知識,是在 “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關係的一種模式,學習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教材編排時,創設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對多個實例的討論,發現了方程能刻畫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體會到方程的作用,併產生積極的學習願望。這對於學生學習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設計預案時,基本遵從教材體系。

方程是等式裏的一類特殊對象,傳統教材都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數→方程”的線索教學方程的意義,考慮到方程是在刻畫生活中的等量關係時產生的,所以,在北師大教科書裏沒有從方程和等式的內涵上作太多比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爲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學時適當藉助天平加深對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天平兩臂平衡,表示兩邊的物體質量相等;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不相等。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認識方程。處理時,對於第三幅情境圖,是一個重點,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並允許學生根據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張學生根據明顯的數量關係列方程。然後在此基礎上總結抽象出方程的含義。練習強調學生在按照“數量關係--等量關係―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通過想一想,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爲以後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2 、能力目標:正確地應用方程的意義辨別方程,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分類思想。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品質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3 、情感目標: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獲取新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啓蒙教育。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

以上是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特徵而確定的。

說 教 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 “ 以學生髮展爲本 ” 必須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爲有利的條件。那麼教師只能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 “ 直觀教學法 ” 、“ 演示操作法 ” 、“ 觀察法 ” 等教學方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 、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 、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 、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說 學 法

爲了使學生獲取 “ 方程的意義 ” 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說 教 學 過 程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爲實施教學計劃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將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四部分。

一、藉助生活經驗,感悟等量關係

1.從蹺蹺板感受平衡

師:大家都玩過蹺蹺板吧?這兒有一個簡易的蹺蹺板(展示圖)現在老師坐在左邊, A同學坐在右邊,會出現什麼情況?沈老師坐在左邊,請籃球名星姚明坐到右邊,會出現什麼情況?接下來,我還坐在左邊,讓啊啊老師坐右邊,結果蹺蹺板平衡了,說明了什麼?如果用一個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情況,你用哪個?

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熟悉的遊戲引入,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平衡”,又能較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從天平感受等量關係

師:這是我們在科學課裏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圖) 我在右邊放了一個300克的砝碼,請你們在右邊放你喜歡的東西,要讓天平平衡,你會放什麼東西?(學生自由說,師引導學生體會到只要放上的東西的質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圖(左右一樣重):看看這幅圖,誰能說一說這兩種東西的質量關係。 設計意圖是,學生自由放東西的`過程中能較自主的體會到等式的“值等”

二、探究學習,發現方程。

(一)具體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圖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碼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碼):這裏面有相等關係嗎?誰來把這個相等關係說出來?(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接下來我告訴你這兩個砝碼的質量,現在只有草莓的質量是未知的了,我們選一個字母來表示。左邊的質量可以怎麼表示?(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右邊的質量呢?(出示)這兩個質量?(相等)(板書x+20=30),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表示兩邊相等的數學算式,可以簡單的叫它等式。學生藉助天平分析數量關係,從而找到一個等量關係,在根據這個等量關係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2.出示88頁的月餅圖:(另處的內容不出現)

你從圖中獲得了什麼數學信息?(4塊月餅的的質量一共是380克)

你所說的“是”在這裏是什麼意思?(相等、等於)

那這裏有沒有一個象前面那樣的相等關係?(有)

老師可不明白了,這裏可只有月餅這一種東西,誰和誰等啊?學生回答,出示:4塊月餅的質量=380克

等號的左邊是什麼?右邊的380克表示什麼?(出示4塊月餅的質量),哦,原來兩邊表示的是同一個意思!非常聰明的4、2班。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個月餅的質量,各位高手,你能寫出一個等式來嗎?(板書)

如果我說5個月餅的質量是475克,你還能寫嗎? 厲害厲害。藉助月餅圖讓學生體會到等量關係其實是值的相等和意義的相等。

3.出示88頁水壺圖的左半幅:

夏天來了,天熱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看看,東西挺多的,有水壺,有杯子,有熱水瓶,它們都是用來做什麼的?它們的盛水量之間還有這樣的關係。你發現這裏面的相等關係了嗎?(同桌互相說)把你找到的相等關係在紙上寫出來。如果每個熱水瓶能裝z毫升的水,你能根據你找到的相等關係寫出等式來嗎?試一試,在紙上寫一寫。(師巡視)誰來說一說你找到的相等量關係是什麼,你寫的等式又是什麼。指出z在數學裏爲了和2相區分,一般要在中間加一點。這道題的相等關係很多,把你認爲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估計學生中的情況有: 2z +200=20xx; 2z=20xx-200; 20xx-2z=200)讓學生找最直接的等量關係,寫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學生掌握多種方程,但要求每個學生清楚自己是依據哪一個等量關係列的方程。作好幾種特殊情況的處理:如形如x=……類型。)藉助這一較複雜的情景圖,讓學生體會到如尋找相等關係,如何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來表示生活中的相等關係。

4.出示圖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質量已知,總量已知)請仔細觀察這幅圖,然後按要求獨立完成。誰來把你的等式說給大家聽一聽。你是怎麼想的?放手讓學生經歷分析數量關係――尋找等量關係――建立方程的過程。

(二)總結抽象,認識方程

請同學們觀察我們列的幾個算式,它們有什麼共同點?(都有一個未知數(板),都是等式)像上面這些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板)。

方程,在我們國家有悠久的歷史,請看短片。既然方程在我們國家有這麼悠久的歷史,那老師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認識它了。展示。今天,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數學朋友――方程(板課)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大家,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認識方程了。設計意圖是,認識方程,並瞭解方程的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思想教育。

(三)及時練習,辨析方程

1.認方程(出示),辨析方程,並說理由,較深入認識方程的特點。

2.寫方程。(看來大家和方程還真的很熟了,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寫在紙上,誰來說一說。大家都說得很好。)變式訓練,多角度強化對方程的認識。

三、解決問題,運用方程。

在我們生活學習中,會遇到很多的數量,用我們今天學的方程(板課)可以很輕鬆的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等關係。

1、看圖列方程:

展示(1)題,這個方程怎麼寫,在紙上寫出來。x+20表示什麼?50+20又表示什麼?兩邊相等,不錯。

展示(2)題:這道題的等量關係是怎樣的?怎麼列方程?很能幹,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關係,再寫方程。

展示(3)(4)題,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完成的可下位與同學交流。指名說結果。

2.根據題意列方程。樹上原來有x只小鳥,飛走了6只,又飛來了8只,樹上現在一共有23只小鳥。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運用方程,體會方程。

3.根據方程編數學情景。X+5=12,x÷8=6(大家都有能夠根據數學情景寫方程了,反過來,你能根據我的方程編數學情景嗎?同桌相互說來聽聽。現在我請一位勇士來說一說。)逆向訓練,有助於學生開闊數學視野。

四、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覺得方程在數學裏、在生活裏有什麼用?老師覺得今天大家很能幹,其中,有46個孩子表現超級棒,有X個孩子還如果再認真一點,全班50個孩子就都超級厲害了。請大家根據我們班今天的表現情況寫一個方程。準備好了,跟老師一起說:x加……爲我們自己的精彩鼓掌。這樣,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學生易於接受。

五、個性作業。(課件:A組:書90頁第(5)(6)題,B組:哥哥有180枚郵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郵冊看了後,弟弟發現兩人的郵票一樣多了。你認爲發生了什麼事情?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你能想辦法驗證你寫的方程是否正確嗎?)分層對待,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同時又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慾望。

說 板 書 設 計

板書: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x+20=30

4y=380

5y=475

2z+200=20xx

x+200=450

這種設計既體現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滲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篇30: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㈠教學內容

《6―10的認識》是西師版一年級上冊24頁―27頁的內容。是兒童已經認識0―5之後進行的,是一次數的擴展。本節內容着重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創設情景,讓學生會擺、數、認、比、劃、讀、寫6―10之間的各數,重點是10的認、讀、寫,會用6―10之間的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物體的個數,並能在同學之間進行交流;二是讓兒童結合情景,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感悟出數不僅可以表示數量,還可以表示物體的順序、位置;三是通過學習6―10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對《6―10的認識》教材安排了5個例題和一個課堂活動,例1是數一數,說一說,是讓兒童整體地感受6―10各數,例2是“擺、數、認”6―10各數,例3是“比、劃、讀、寫”6―10各數,逐步推進對6―10各數的認識。例4是認識幾和第幾。例5是結合直尺圖完整地認識10以內的數。課堂活動有5個練習題,第1題是鞏固6―10的認識,第2、4、5題是從基數與序數兩個方面鞏固10以內數的認識,突出幾和第幾。第3題是10以內數的組成,這樣安排有利於兒童牢固掌握教學內容。

㈡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擺、數、比、劃、讀、寫等活動達到能準確認識、讀寫6―10之間的各數,會用第幾表示物體的順序和位置,並能在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與結果。

⒉過程與方法:教師創設教學情景,幫助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整理,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思考,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3.情感與態度:通過形象直觀,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兒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在教師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理念: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確定的要求,確定三維目標。

㈢重點:掌握6―10各數的認、讀、寫,會用1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物體的個數。

㈣難點:瞭解基數和序數,會用第幾表示物體的順序。

二、說教法

⒈情景教學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這種特定的情境中學習,能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

⒉示範教學法,兒童的摩仿能力較強,教學中設計教師示範,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在示範教學中,形成師生互動的、寬鬆的、平等的、民主的學習氛圍,學生手、腦、口、耳、眼齊用,主動參與,積極探索,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三、說學法

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進行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要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情境,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親身體驗等活動,發現新知,構建新知,掌握新知。

⒉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學習中,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⒊學以致用,鞏固練習。在學完新的知識以後,及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即課堂活動),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㈠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⒈教學例1

⑴師生談話引出教學情境。課件出示我校高年級大哥哥、大姐姐,參加“綠色小天使”活動勞動的一幅畫面。

師:你能用一個數字說一句話表示圖上的一部分內容嗎?

生:(說話)

師:你能按6―10的數字順序把畫面中的人、事、物說一遍嗎?。

生:(說話),教師相機鼓勵,板書6、7、8、9、10

意圖:教師創設學生身邊的生活情境,“綠色小天使”活動是我校的一個特色活動,學生非常熟悉,這樣就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生活化,密切聯繫生活實際,把數學融入生活;再按數字說話,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事物,又蘊涵了數字大小的順序。

2、教學例2

(1)教師指着黑板上的數字“6”說:如果我們要用磁性小圓片(師手上出示磁性小圓片)來表示“6”,你準備用幾個?

(6―10的認識)說課講稿,標籤: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國小數學說課稿,

生:(6個)。

教師抽生把6個磁性小圓片擺放在數字“6”的下方,並相機表揚,教師繼續指着“7、8、9、10”說,你還可以用小圓片表示這幾個數嗎?

生(答)。

師:你準備擺幾?抽生擺,其他學生爲上講臺擺的學生加油。

(2)教師指着圓片問:6個圓片用幾表示?生答;師帶領學生用數空的方式寫“6”,用同樣的方式教學後面的“7、8、9、10”。

意圖:設計學生喜歡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物體和數字有機結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知識,培養了數感。

3、教學例3(教師談話)

(1)師:小朋友真能幹,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遊戲,好嗎?(生答)。請小朋友伸出你們的兩雙小手,用手指表示我們今天學的“6、7、8、9、10”各數,教師示範學生跟着學,然後設計兩個課堂活動加以鞏固。

集體活動:教師說,學生比。

分組活動:同桌的兩位同學爲一組,一人說數字,另一人比手勢,比完了之後相互交換。

(2)課件出示例3的方格紙和“田”字格,指導學生看書,會用塗“小方格”的方法表示6―10各數,指導學生在田字格內正確書寫6―10各數(課件示範,重點是“10”的寫法,學生邊看邊讀邊數空),強調每個數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後讓學生在書上邊寫邊讀“6―10”各數,教師巡視指導。

意圖:設計遊戲活動,自主探究,數形結合,讓學生把數和形有機聯繫起來,牢固掌握6―10的認識

(二)鞏固深化,運用新知

1、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相互交流,集體訂正。

2、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在做第2題之前,可組織學生集體數數1―10,也可用開火車的形式數1―10,爲完成該題作好充分的準備。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意圖:鞏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三)課堂總結,課後延伸

師:今天同學們學得都很認真,學到了很多很多知識,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交流比賽6―10可以表示什麼,看誰說得多,說得好,明天來告訴老師好嗎?

意圖:(1、鞏固延伸課堂所學知識,促進學生牢固掌握;2、教育的民主化講求平等,家庭教育的民主能使學生在平等、寬容、尊重的氛圍中發展,有利於養成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31:數學說課稿國小

師: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由這4個數組成的其他比例(指着2:6=3:9) 2:3=6:9

師:還記得化簡比的方法嗎?

(1)整數比化簡,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

(2)小數比化簡,一般是把前項、後項的小數點向右移動相同的位數(位數不夠補零),使它成爲整數比,再用第一種方法化簡.

(3)分數比化簡,一般先把比的前項、後項同時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使它成爲整數比,再用第一種方法化簡.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簡,求出比值後再寫成比的形式.

【設計意圖】:複習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了表格,讓學生根據表格的內容及要求去整理,通過列表的方式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也明確了各知識點的共性和個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滲透了學生對各類信息的整合、梳理,培養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三、應用反思 ,鞏固拓展

1、98頁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後交流你有什麼發現?

生:用1:4表示鹽水成分的含量比用25%表示更容易理解。

師:在解決問題時,有時用比可以去win給出的表示數量關係,使解決問題變得比較簡單。

2、第4題: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獨立完成,交流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讓學生把課前整理的容易出錯的題目或不明白的題目進行交流、講解。

4、學生在答題紙上答題,教師巡視,然後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把數學與生活有機相連,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結合平日出現的問題,讓學生經歷從學數學到用數學的過程,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有價值的數學”的重要性,在學生了解生活,運用數學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總結提升,自主建構: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整理複習你學會了什麼樣的複習方法?今後打算怎樣複習?希望同學們在今後整理複習中要善於對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藉助於簡單的圖形、表格等手段,把聯繫密切或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巧妙地串聯起來,並進行對比形成知識網絡,使得整理複習更加完整,更加有效。

篇32: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教材說明:

1.教學內容:第六冊P:81~87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裏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滲透知識來源於實踐,學習目的在於應用的思想。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並利用多媒體將知識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並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學習新的平面圖形“圓”,已經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多媒體演示)

(二)學習新課

1.通過多媒體演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不等的圓,使學生地直觀上認識圓。

2.揭示圓的形成

1)演示:出示一根細繩,繩子的一端繫着一個小球,把繩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動小球,使小球靠着黑板面形成圓形。

2)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的形成過程:直觀、動態地滲透“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軌跡。”

3)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後,問:小球被甩動時,爲什麼不跑到別的地方去,卻能形成一個首尾相接的曲線,也就是圓呢?

(揭示:正是因爲小球一端固定在一點上,拉直的繩子長度也沒有改變,這樣甩動小球,也就形成了圓。)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在實際操作甩動小球時所形成圓軌跡的不穩定性,通過多媒體的演示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從而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而且滲透了“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軌跡”這樣一個圓的概念,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圓打下了基礎。

3.學習圓規畫圓

根據剛纔甩動小球形成圓的道理,我們就可以先確定畫圓工具圓規的兩腳距離,然後,把其中的一腳固定,另一腳旋轉,這樣就可以畫出一個圓來。

1)學生嘗試畫圓。

2)多媒體演示圓規畫圓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是不是圓規的一腳固定,一腳旋轉。

3)引導學生說出畫圓的體會並討論。

A、畫圓的步驟:定長、定點、旋轉。(板書:定長、定點、旋轉)

B、畫圓時要注意什麼?(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動)

4)教師示範畫圓(用圓規畫出黑板上小球被甩動時形成的圓)

設計意圖:學生實際在畫圓時,會出現把圓規一端固定,本子旋轉來畫圓。我聽取了學生的方法後,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畫法有新意,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於他的畫法有什麼意見?馬上就有學生起來質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畫一個圓,也把黑板旋轉一週嗎?”這時我就利用多媒體將畫圓的方法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並加上聲、光、形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能質疑說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通過質疑問難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養成主動探究的鑽研精神,隨着學生經常反問老師,學生的求知慾望會更加強烈,

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4.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1)問:老師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有沒有改變?(沒有)也就是畫圓時,定長始終不變,如果要在圓內畫出一條線段來表示定長,應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呢?(從畫圓時固定的一點畫到任意一點)

2)討論理解圓上任意一點的含義,讓學生指一指(指圓上任意一點),再比一比(比圓上一點,圓內一點和圓外一點)。

3)教師畫出一條表示定長的線段後,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4)討論:看書P:82知道了什麼叫直徑?如果要在黑板上的`這個圓裏畫出一條直徑,直尺應該怎樣擺?(讓一學生做多種擺放)選其中一種,教師畫出直徑。

5)啓發:剛纔我們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板書:圓心(O),半徑(r),直徑(d))。如果把這三張卡片貼在黑板上,你認爲在定點、定長的後面應該放什麼?爲什麼?(板書:位置、大小)

6)討論學生所畫圓的大小和位置,揭示: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這樣的設計,主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觀察思考、自由討論、發現創新、抽象概括、揭示規律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經過實踐的操作、檢驗,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獲取知識、發現創新的樂趣。

5.學習圓的特徵

1)讓學生在圓內畫出三條半徑和三條直徑

思考:還能畫嗎?得出圓內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板書:無數條)

2)量一量畫出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引導發現在同一個圓裏,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並用字母表示半徑與直徑的關係d=2r

這樣的設計,通過畫一畫、量一量,目的是讓學生儘可能多地發現圓的特徵,從而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和掌握了這些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課件的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圓內半徑、直徑有無數條以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僅使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6.小結所學知識、引導質疑。

(三)鞏固練習(多媒體演示)

該練習運用多媒體主要加強練習的密度,通過練習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

1.在圓內的線段中,分別找出各圓的半徑和直徑。

312323121

2.判斷題。(對的劃“√”錯的劃“×”。)

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半徑的長度。()

2)兩端都在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3)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4)半徑2釐米的圓比直徑3釐米的圓大。()

3.發散練習。在下圖中(下圖依次出現)看到了什麼條件,你能想到什麼?

6釐米40米15毫米24分米4釐米

4.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明爲什麼車輪要做成圓的?如車輪做成長方形或橢圓的坐在車上的感覺怎樣?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纔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五、板書設計

圓定點圓心(O)位置定長半徑(r)大小直徑(d)(無數條)

篇33:數學說課稿國小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這裏主要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一些關係。本課時的內容是平面圖形的拼組。教材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動,體會和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過程,如:在做風車的過程中,讓學生先把長方形的紙轉化成正方形的紙,再把正方形的紙剪成做風車葉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風車轉起來的軌跡形成圓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怎樣把一個圓形剪成正方形,教師在處理這道題時,還可以讓學生把剪成的圓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時教材還通過擺一擺、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從而學習用聯繫變化的觀點看事物。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

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情感目標:

4、通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三)教學重難點:

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爲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明的基礎。”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命氣息。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着創造,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必須的基本素質。帶着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圖形的拼組》教學中,我採用猜想、驗證、操作等方法,具體如下:

1、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的特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先大膽的猜想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再運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驗證猜想,從而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

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摺、剪、拼等,運用多種感官理解圖形的特徵和聯繫,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3、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實效性。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風車。問:“這是什麼?”(風車)“喜歡玩風車嗎?”(喜歡)“誰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釘子、紙……)

“用什麼形狀的紙呢?”(正方形的紙)。

(二)探究新知:

師:“小朋友們說的很對,做風車要用正方形的紙,正方形我們上學期已經認識過了,它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回憶一下我們還認識了哪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1、探究長方形的邊特徵。

“我們先看長方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介紹對邊)在長方形裏上面的邊與下面的邊相對,象這樣的一組邊叫做一組對邊。找找看長方形裏還有哪兩條邊也是一組對邊?一個長方形裏有幾組對邊?”(讓學生指出來)

“請你觀察一下,你認爲長方形的對邊有什麼特點?(對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

教學設想:對於長方形邊的特點,學生已有感性的認識,這一環節,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先激活學生對長方形邊的特點的感性認識。

篇34: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是在學生學習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此知識是分解質因數,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的重要基礎,同時也爲今後學習約分、通分做好準備。依據《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教學任務,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爲基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對數學的情感和態度,以促進人的終身發展。基於以上認識,以及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會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學習的品質。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探索發現過程中感受到生活中豐富的數學知識和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並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分析以及國小生學習數學的特點,我認爲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是本課的重點及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以人爲本的理念以及以上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加大學生的實踐量,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促進互相幫助,培養團隊意識。

2.情境教學法

爲了激發學生想學的願望,我利用情景教學法,設計報數等遊戲,創設有趣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鼓勵法

有效的課堂活動需要評價手段的支持,有效的活動評價方式是實施有效活動的保障,所以,我的課堂評價主要以鼓勵性評價爲主。另外,課上恰當的使用激勵性評語和贈送小禮物的方法讓學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滿足,這也是激勵學生積極投身數學學習的一個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篇35: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這部分內容是再教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5和例6的教學應用正、反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爲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繫,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後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問題的數量關係是學生以前學過的,並能運用算術法解答,本節課學習內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發現歸納出一種用正、反比例關係解決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路和計算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學生再前兩年的學習中,已接觸過這種情況的問題,如歸一、歸總應用題,只不過那時是就題論題,沒有上升到一般規律。這裏主要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再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再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再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解答比較簡單的應用題,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用比例知識解答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

(2)、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3)、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教學難點:能夠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係,列出方程

二、說學情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對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義的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定能突破重、難點知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學法:

1、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學生已有的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方法和比例關係的知識,提出問題,爲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探究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

2、採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看、想、交流等數學活動,自覺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從“一題多解”的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師請你用一把米尺去測量學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嗎?給出信息,引入新課內容。

(二)、聯繫實際,複習遷移

1、出示課件:數學門診

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並說明理由。

2、判斷下面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爲什麼?

(三)、情境教學新課

1、學習例5,用正比例意義解決問題。

(1)、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全社會都在節約水資源。請大家想一想,和我們息息相關的用水問題裏藏有哪些數學問題呢?

小結:水的單價一定,用水噸數與總價成正比例。

2、教師提出問題。

看來同學們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了。這一節課我們一起運用比例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請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題中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要解決什麼問題?你能利用數學知識幫李奶奶算出上個月的水費嗎?

篇36: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在學習了表面積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教材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后編排了實踐活動“粉刷圍牆”,爲了使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將其改變成《粉刷教室》。通過這一活動,不僅可以鞏固有關表面積等方面的知識,加強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活動,鞏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通過活動,使學生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方案。

3、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整理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鼓勵探索,變教爲引”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學法上則突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特點。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以下幾個環節完成: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誰來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怎麼計算的?他們的體積呢?(課件演示)

2、今天,我們就要用所學的知識來裝扮我們的教室,(出示課題:粉刷教室)如果我們的教室需要粉刷,你覺得應該要考慮哪些事情?

生可能出現:教室粉刷的面積、人工費用、塗料費用、總費用……

師:這麼多的事情,有信心出色完成任務嗎?那先解決哪個問題呢?爲什麼?

二、展開

(一)教室的面積

1、教室的粉刷面積怎麼計算呢?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2、要想知道粉刷的面積,我們必須測量教室的長、寬、高,還要測量黑板和門窗的長、寬。

(1)出示學生測量結果

(2)計算反饋

3、想一想,我們在求粉刷面積的過程中,應用了那些數學知識?

總結: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數學問題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二)人工費用

1、據你們瞭解,人工費應該怎麼計算?

學生彙報。

2、張老師也進行了市場調查,粉刷牆壁人工費一般有兩種情況:

(1)按每平方米5元計算。(這種收費方法還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原則,比較公平、高效。)

(2)按每天100元計算。(課件出示:一天大約能粉刷牆壁平方米。)

3、學生獨立計算人工費,再彙報。

(三)塗料費用

1、估算大約需要多少千克塗料。

(1)師:據調查,1�K塗料大約能刷圍牆3.5�O,我們大約需要買多少�K塗料?

學生計算後彙報:660÷3.5≈190(�K)

(2)師:是不是要剛剛好買190kg塗料呢?(需要多買一些,因爲在刷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浪費,因此,必須多買一些。)

2、同學們,我們應該選擇什麼型號的塗料呢,買這麼多塗料又需要多少錢?請看(課件出示)老師給大家帶來了5種環保型內牆塗料價格表。

(1)師: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看懂了什麼信息?

(2)師:瞭解了這些信息,你能解決哪些問題?(每千克塗料多少元等。)

a、請你計算一下這些塗料的單價(課件出示:單價表格。)

b、買塗料共需多少錢?

3、師:這些問題能幫我們選購塗料嗎?(不能。)

問:選購塗料的標準是什麼?要考慮哪些因素?

學生自由討論彙報。

師總結:除了單價,還要考慮到塗料的耐用期。(如買A種雖便宜,但兩年後又要重新粉刷,工人費和材料費加起來,就比其他幾種貴多了。同樣的年限,B-2比B-1便宜,所以肯定不選B-1。)

4、通過以上分析,你覺得應該選擇哪一種塗料?爲什麼?(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5、確定一種方案。

師:經過交流,我們決定選擇 型塗料。那我們制定的第一份工程方案也快大功告成了,請完成最後的總費用計算。

6、總結:

(1)同學們,在解決教室粉刷問題的過程中,你有什麼收穫嗎?或者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2)師:是啊,我們在解決粉刷問題的過程中,應用了許多數學知識。生活中的數學有時需要收集數據,有時需實際測量,有時需調查分析,最後計算出數據。用數據說話是最有說服力的,並能使人信服。這也正是數學對於生活的意義所在。

三、課堂練習總結

篇37: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加減法的驗算》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5冊第二單元第27-28頁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和三位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藉助購買物品的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展開探索並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驗算方法。

因爲驗算的本質就是根據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學習的,因此本節課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遷移規律探索和學習新知識。因此把加法驗算和減法驗算兩課時合併成一課時。同時培養學生認真檢查、仔細驗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說學生

學生剛學習了三位數的加減法,很熟悉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因此,,學生在學習本課時,估計掌握驗算的方法不是很困難。驗算的書寫格式、關係的表達可能欠缺。這些地方需要老師關注和細化。

三、說目標

基於以上考慮,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 理解驗算的意義,經歷探索方法的過程。

2.學會對加法減法進行驗算,培養檢驗的意識和習慣。

3.體會驗算方法的多樣化。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學會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驗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加減法驗算的算理和書寫格式。

四、說流程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主要介紹兩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

通過兩個題組的口答,複習加減法之間的關係,學會簡潔地表達。

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結構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爲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安排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在購物的情境中,體驗驗算的產生。

小明提出了一個問題“找得錢對不對?”。怎麼才能知道找的錢對不對呢?要想知道找得錢對不對,也就是要檢查計算的結果正確不正確。

第二層:探索驗算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嘗試完成,小結方法。

第三層:小結,不管用哪種驗算方法,只要能檢驗出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就可以。

五、課後反思

在驗算教學中,大部分孩子們掌握了加減法的檢驗方法,會用多種方法驗算,並能表達清楚。

出現問題:

1.個別學生驗算的書寫格式沒有掌握,只寫了計算或驗算豎式。

2.抄錄原豎式中的數據作爲驗算結果,使得驗算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3.體驗驗算的產生時間很久,是在生活情境中體驗?還是在學生出現計算問題中體驗,可能後者更符合學生的需要。

篇38:數學說課稿國小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

上午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小兔安家》。首先我對爲什麼選擇本課題進行分析。

我們教研組研究的課題是《通過算理分析,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在前期,我們教研組以課例爲載體,每位教師都立足本課題,以計算課爲切入點,進行對此課題的研究。通過組內研討,我們進一步明晰了算理分析對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意義。

如果只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那麼學生就只會機械的模仿計算。如果加強算理分析,那麼學生所達到的目標就不僅僅是知道怎麼算,而且知道爲什麼這麼算,這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

如何加強學生對算理的分析呢?我們也開展了一系列的研討。並達成了共識,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比較豐富,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並數形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理解算理是很有幫助的,在課題的引領下我選擇的課題是《小兔安家》。

由於二年級對算理方面的要求不是太嚴格,但是二年級學習的乘法口訣和除法卻是算理分析的基礎。本節課《小兔安家》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二課。這部分的知識屬於數與代數的內容,之前學生對除法已經有了兩次接觸,第一次是在分一分,初步的體會除法的意義,第二次接觸是在《小熊開店》能用2— 5的乘法口訣求商。這一單元是學生第三次接觸除法,在此基礎上本單元要求學生要熟練掌握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出發的意義熟練解決問題。

這節課中我將重點關注學生求商的方法和除法算式的意義,爲學習乘除法的綜合運算以及學習分數做準備,並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時我儘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爲出發點,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這節課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賽激趣”等幾個活動。

以上就是我本次的說課,謝謝!

篇39:數學說課稿國小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讓文化成爲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源泉》。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圓的認識》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學思考、教學設計這兩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我的教學思考

“圓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繫,再引導學生藉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徵,並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這樣的編排,學生對於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徵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於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於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於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後,自主展開對於圓的特徵的發現,並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我又藉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後所散發的獨特魅力,讓數學課堂厚重些、開闊些、美麗些……

二、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在嘗試畫圓的過程中領悟畫圓的方法,會正確使用圓規畫圓,能結合自學、交流、探索等活動,準確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創造、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把握圓的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交流能力。

3、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認識世界、解釋生活,逐步形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4、使學生初步體會圓的神奇及其所包蘊的美學價值。

由於教材並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通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因此“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認識圓的特徵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來理解其中許多的概念,因此“認識圓的特徵,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是本節課的難點。

篇40:國小數學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下午好!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負數》,它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一些負數的知識,有助於理解生活中負數的應用,拓寬數學視野。同時還能擴展對數的認識,更好地理解自然數、整數的意義。因此《新課程標準》將負數的認識調整到第二學段“數與代數”的知識體系中。

教材選用了“氣溫”和“海拔”這兩個熟悉的情境,教學負數的意義,讓學生初步認識負數,掌握負數的讀、寫法。在認真研讀教材後,我認爲學生對“海拔”的認識比較陌生而且有難度,所以,改變了教科書原有的編排,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水果批發市場的物品記錄單引入教材,讓學生從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負數的知識。同時將“海拔”高度等知識在練習應用中呈現出來。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說教學目標:

我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設計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認識負數,能認、讀、寫負數。學會用正數、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創造符號表示相反意義量的過程,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享受創造性學習的樂趣,相機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介紹古代中國認識和使用負數的情況,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文明對於數學發展的卓越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徵出發,我理解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能對正數、負數和0的大小進行比較。

四、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師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啓發學生探究負數意義。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

(2)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驗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說教學過程:

爲了能很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分爲四個板塊來進行:

1、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

2、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

3、迴歸生活,拓展應用――應用負數;

4、課堂總結、知識延伸――拓展負數。

下面,我就來具體闡述教學環節以及我的設計意圖。

一、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

課前我設計一個熱身遊戲,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語言,說一句相反的話。比如:上一下、哭一笑、向前走2步一向後退2步、轉來了2名同學一轉走兩個同學、存了300元一取出300元、運進2噸一運出2噸等等。這樣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又與所學的負數有直接聯繫,能迅速地把學生帶入到“相反”的意義中,爲負數的學習做好鋪墊。

數學來源於生活,作爲教者應在課堂上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給予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課的開始,利用課件,創設水果批發市場的情境:運進蘋果2噸,運出香梨2噸。從管理員小王的物品進出單入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運進2噸”、“運出2噸”,比比誰記錄得既簡潔又準確,讓人看了一目瞭然。開放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有的用符號“√”,“×”、相反方向的箭頭;有的用“笑臉”,“哭臉”;還有的用文字說明等,當然也有學生用正數、負數嘗試着區分。雖然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但本質上都與正、負數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師適時地引出負數的數學史話,向學生展示在歷史的長河中,數學家們對負數探索與研究。

在欣賞數學史話的同時,我引導學生適時反思:在這麼多方法中,你最欣賞第幾種?通過反思與追問,尋求統一、簡潔、通用的方法。這樣的設計實現了數學學習的再創造,學生由被動化主動,簡約地經歷了人類探索負數的歷程,體驗了由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並逐步符號化,學生認識逐漸清晰。

然後利用課件,讓學生感受中國是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國家,並描述性的介紹正數和負數的概念,以及它們的讀法與寫法。

二、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

溫度計是學生認識正、負數的有效載體。教學中我利用課件播放中央電視臺某日的天氣預報,介紹溫度計的基本知識,提出兩個問題:你認爲溫度計中哪個刻度最重要?溫度計中的.這兩個5表示的溫度一樣嗎?通過問題激起學生用正負數來表示的慾望。

學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練習可以深化學生的內心體驗。教學時,我首先撥動溫度計,讓學生知道零上溫度用正數表示,零下溫度用負數表示。

接着,又設計了一個反向練習,讓學生撥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變教材直接呈現三個城市的溫度方法,讓學生撥一撥,可以化靜爲動,通過小小的“撥”,喚起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要在溫度計上表示溫度,首先要確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溫度計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確感悟到:溫度中,0℃是區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零上溫度用正數表示,零下溫度則用負數表示。

同時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興趣盎然,既將正數、負數、零有機地整合到了一個新的概念框架中,實現了對0的再認識,又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教學難點。緊接着設計一個基本練習,寫出三個地方的溫度,這樣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初步感知正數、負數的大小比較。

三、迴歸生活,拓展運用――應用負數。

數學與生活緊密相聯,作爲教師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運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生活。在練習環節,我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自己身邊的問題,使練習變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設計了三種練習:

1.電梯中的正負數:比如去五樓開會和到地下二樓,應按哪個鍵?

2.海拔中的正負數。因爲學生對於海拔並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課件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海平面,什麼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讓學生知道高於海平面的用正數表示,低於海平面的用負數表示。

3.存摺中的正負數。讓學生解釋存摺中的一些信息,並加以拓展練習,提出存摺上還有多少錢這一問題,滲透正負數的運算,讓學生學到實用的數學。

四、課堂總結、知識延伸――拓展負數。

課堂的總結和延伸可以幫助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激發學習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負數,並以《生活中的負數》爲題寫一篇數學日記,豐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各位領導、老師:現代教學論認爲: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有這樣一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理解了。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學生在知識性目標方面應該能夠很好地落實,同時學生對已經學過的數初步地形成知識系統,對負數的知識也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情感性目標落實到位。

以上就是我對《認識負數》這一課的設計,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正,謝謝!

篇41:數學說課稿國小

說教材

《比例尺》是九年義務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後一個內容。比例尺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這課內容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正反比例和圖形的放縮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知識,正比例和乘除法意義的綜合應用。本課要求學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義,根據乘除法的意義來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說學習目標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數學的力量,激發學習數學興趣。爲此,我制定以下學習目標:

1、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

2、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重點:重點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出比例尺。學習難點:是從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說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取討論、交流、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形式。爲學生創設“笑笑家平面圖”這一情境,通過教師點撥、引導,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從而掌握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在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基礎上,教師點撥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常識解答。總結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方法。整節充分體現“學生爲主、教師爲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

說導學設計

一、激趣定標

(一)激趣導入

1、我先來考考大家,我們每天上學家到學校要10分鐘,可是一隻小螞蟻只用了5秒鐘,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大家真聰明,那小螞蟻爬的路程和我行的路程有什麼區別呢?(引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畫線段

(1)請同學們畫一條長5釐米的線段,再畫一條長10米的線段。

(遇到什麼問題了,紙不夠大吧,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2)小組討論,彙報交流。

(你是用幾釐米代表實際10米的長度的。)

3、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比例尺

(二)學習目標:

1、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2、認識線段比例尺。

3、瞭解放大的比例尺。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一)活動: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1、課本第48頁圖形上面的內容。

2、你認爲什麼叫比例尺呢?

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3、深入理解比例尺

實際上比例尺就是一個比,(不能理解爲一把尺子)像剛纔的1:500、1:200、1:100就是不同的比例尺。

交流、討論

(1)誰能說說1:100表示什麼意思

(2)我發現這些比例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比的前項都是1,爲什麼不寫成2呢?(爲了方便,比例尺的前項都是1這種比例尺叫數

值比例尺。所以在求比例尺的時候通常把比的前項寫成1的形式。)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成對比例尺的初步印象,在此引導學生大膽說出對比例尺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表達方式理解比例尺。教師再集體總結比例尺的含義。)

(二)活動:認識線段比例尺

1、課本第48頁的兩幅地圖。

2、說說這兩幅地圖的比例尺有仕麼區別。

觀察圖,討論線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3、把線段比例尺改爲數值比例尺。

(強調先統一單位,比例尺不帶單位)

4、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關係。(表示的意義相同,只是形式不同)

(三)活動:瞭解放大的比例尺

1、課本第49頁的例題圖。

交流、討論、

2、說說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3、理解2:1表示的意義。

4、小結

不管是縮小的比例尺還是放大的比例尺,我們都要用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放大的比例尺與縮小比例尺不同的是通常後項爲1。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討論、交流等活動。找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條件後,教師點撥學生結合比例尺,大膽嘗試、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思路。加深對比例尺的認識。提示:單位不統一。)

三、測評訓練

1、判斷下列幾句話,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圖上寬與圖上長的比是1∶2( )

(2)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1/400是( )

(3)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

(4)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 )

(5)圖上長與實際寬的比是1∶200 ( )

2、求比例尺。

課本第49頁做一做。

(有針對性練習,加深學生求比例尺的印象,進一步掌握方法。)

四、小結課堂。

今天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篇42:數學說課稿國小

1、基礎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整理過程,體驗整理、歸納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有序思維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培養髮現規律、應用規律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爲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二年級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強的特點,我主要選定引導發現的教學方法,將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動中。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下面我具體談一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整堂課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參加家族會議的情境導入新課。由於算式太多,會議現場亂糟糟的,怎樣纔能有秩序地入座呢?這一擬人化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整理這些算式的慾望。接下來,師生共同交流,歸納出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進而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最後展示整理的結果。估計這三種方法都會有學生選擇。爲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在展示時,我特意選擇兩張都是按商相同進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張既按商相同進行了排列,還將除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了排列;另外一張表格中的除數在每一列中都是無序排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到既要按商相同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每一列中將除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最後引導學生對整理的方法進行優化。通過操作,學生不難發現按商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簡便。

這一活動安排爲4個小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慾望,讓學生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這一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橫向、縱向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表內除法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及其中蘊涵的規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樣課堂纔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通過自主交流會發現:豎着看,當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每一豎列的商相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橫着看,當一個數除以1還得原數;每一橫排的除數都相同。這樣,知識讓學生自己整理。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

爲了讓學生感知這些規律的價值,緊接着,我便安排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有層次的問題。

1、()/()=1。

這道題是讓學生運用規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說出表內除法以外的等於1的算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不完全歸納概括的能力。

2、()/5=()。

在這一題中,學生可以根據5的乘法口訣按照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個別學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這些表內除法以外的算式。這一題既能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結合前面所發現的規律,這一題滲透了要到四年級才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並且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裏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這一性質就行。

4、生活中的應用。

1瓶鈣片24片,1個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樣的鈣片,2個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學生自己往下編,3瓶同樣的鈣片呢?

這一題是用商不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也只需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爲了發散學生思維,爲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創造的平臺,在課後作業的佈置中,我讓學生選擇其他不同的方法親自動手製作“表內除法”表。

篇43:數學說課稿國小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來自劉伏莊國小,我叫徐士鋒。從教十多年來,一直擔任國小數學的教學任務。今天非常榮幸的在這裏,向各位領導、同行彙報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深感欣慰。我說課的題目是《平移與平行》。

一、說教學理念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學習,不僅是爲了解決今天的問題,同時也是爲了學生學習上的後續發展。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

2、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爲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單元正是向學生介紹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這一空間知識,同時爲學生將來學習幾何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問題及“做”平行線的問題。基於這點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力和創造性。

情感目標:

①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

②能根據現實生活中平行所散發出來的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教學重點爲: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難點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學理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情境、實踐探索與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課的教學策略。運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創設情境迴歸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數學學習生活化;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合作探索,使學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初步認識;在拓展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特質的初步抽象化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新課程理念和國小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分成三大版塊:

㈠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㈠中我將其分成三步:

1、創設情境,初步發現;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類比較,昇華理解。

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將兩根小棒隨意扔在桌面上,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兩根小棒會形成哪些不同的樣子?根據學生實際場景的描述和比劃有選擇性的畫在黑板上,初步發現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同時根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這一現象強調“同一平面”,並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請生觀察長方體上的紅線和綠線(兩條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長),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發現這兩條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四年級的孩子正處在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做這一空間想象,既是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爲學生在知識學習上的後續發展做了鋪墊。接着學生觀察畫在黑板上的6組線,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和分類,說說自己的理由,通過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平移的本質。在反饋階段讓學生閉眼想象平行線是由一根慢慢沿同一方向平移得來的,逐步引導出平移與平行,並課件展示圖上看同一平面內的兩線情況,揭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總結並完成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㈡實際是一個知識的運用和再創造,我將其分成4步:

1、出示圖片,發現平行和相交的線;

2、小組交流:在生活中見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線;

3、說出已學過的哪些圖形裏有平行線?並指出各有幾組?

4、動手操作,做一組平行線

在這個大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官:眼看(看圖片)、嘴說、腦想(聯想平時見到的平行線等)、手動(運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線),進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係;同時儘量創造一個使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小組內的說,集體的做,給了每個孩子交流參與的機會,既滿足了他們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個練習語言表達的時機;在這一過程中,還考慮到了層次安排:由有表象的運用層次,到脫離表象進行想象(回憶平時生活中見到的平行線和已學過的圖形中是否有平行線)的層次,再到創造的層次(運用工具材料做一組平行線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再創造)。

㈢中我出了這樣一道習題:

在這一題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間中的平面;又隱含着三條直線兩兩平行這一國中幾何學中的理念,爲學生的後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以上即是本人說課內容,不當之處,敬請不吝賜教

篇44:數學說課稿國小

教學內容:

北師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動物餐廳》。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百以內的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有實物輔助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比較出兩個數的大小,進而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比較數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在學生初步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後,出示兩組比較特殊的數,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的理解。同時利用計數器演示,輔助學生直觀的感知到兩個數的多與少,從而總結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要從高位看起,這個數高位上的數字越大這個數就越大,進一步理解比較數的大小的正確方法。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掌握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正確方法並能夠合理的運用這一方法解決相關數學問題,同時在共同合作排序的過程中形成與人合作交往的良好情感品質。

學生分析:

百以內的數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在有實物輔助演示的情況下學生能很輕鬆的比較出兩個數的大小,但對於抽象比較出兩個數的大小就比較困難。教學中可以利用計數器演示,輔助學生直觀的感知到兩個數的多與少,從而總結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要從高位看起,這個數高位上的數字越大這個數就越大,進一步理解比較數的大小的正確方法。我們的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定的積累,而且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數感,在有計數器輔助的情況下,這部分知識應當會輕鬆掌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並初步感知一列數蘊涵的規律。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合作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體驗數學活動中充滿探索和創造。教學重點、難點: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教學流程預案:

百以內的數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在有實物輔助演示的情況下學生能很輕鬆的比較出兩個數的大小,但對於抽象比較出兩個數的大小就比較困難。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更快的掌握這部分知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動物餐廳裏的小猴,小狗和兔經理這三個學生喜愛的小動物,作爲這節課中的線索,圍繞這三個可愛的小動物開展一系列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我先利用課件讓學生觀察小猴,小狗手中盤子的數量,通過“比比它們誰能幹?”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18和21這兩個數字進行比較。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會很快說出21>18,此時抓住這一時機讓學生說一說他是怎樣想的,進而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比較數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在學生初步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後,出示32和34,以及100和99這兩組比較特殊的數,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的理解。同時利用計數器演示,輔助學生直觀的感知到兩個數的多與少,從而總結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要從高位看起,這個數高位上的數字越大這個數就越大,進一步理解比較數的大小的正確方法。我們的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定的積累,而且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數感,在有計數器輔助的情況下,這部分知識應當會輕鬆掌握。

教學是基礎,練習是鞏固,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到“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據低年級兒童學習興趣無法維持很長時間這一年齡特點,在後面的教學中我又設計了一些有趣的練習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請學生出考題這個活動要求一提出,孩子的好勝心一定會被激發起來,此時的他們既是提問者,又是思考者。他們一定會在高漲的學習熱情中,在提問與回答的過程中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熟練對所學方法的應用。

練習是層層遞進的,而且也只有在這種遞進中學生纔會得到更大的提高,當學生能熟練的對兩個數的大小進行比較後,我利用作爲獎勵發給他們的就餐卡設計了全班性的練習,請學生根據餐桌卡片上的要求及自己的就餐卡號找到自己的餐桌。這樣的設計,就是要在全員參與的活動中讓我可以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而拿到60這個數字的那些學生,在他們遇到找不到餐桌這個意外情況後經過全班的討論也一定會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大於、小於這兩個關鍵詞的理解。

在這一全班性的練習過後再讓學生把所有數字卡片按順序排序,這一更高的要求也是再一次向學生提出挑戰。這個環節對學生來說會有一定難度。有的學生也許會遇到困難,我想在這裏要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意識,以學生爲活動的主體,我作爲課堂教學的主導,引導學生排好卡片,在比較數的大小的同時向學生滲透排序這一方面的知識。

教學效果預設:

通過本節課的設計,我想學生一定能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興趣,在興趣昂然中獲得知識,在參與體驗中拓展能力。同時通過這種環環相扣的設計,豐富多彩的練習活動,學生一定會在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掌握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正確方法並能夠合理的運用這一方法解決相關數學問題,同時在共同合作排序的過程中也會形成與人合作交往的良好情感品質。

篇45:數學說課稿國小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這裏主要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一些關係。本課時的內容是平面圖形的拼組。教材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動,體會和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過程,如:在做風車的過程中,讓學生先把長方形的紙轉化成正方形的紙,再把正方形的紙剪成做風車葉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風車轉起來的軌跡形成圓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怎樣把一個圓形剪成正方形,教師在處理這道題時,還可以讓學生把剪成的圓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時教材還通過擺一擺、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從而學習用聯繫變化的觀點看事物。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4、通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教學重難點】

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爲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明的基礎。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命氣息。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着創造,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必須的基本素質。帶着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圖形的拼組》教學中,我採用猜想、驗證、操作等方法,具體如下:

1、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的特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先大膽的猜想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再運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驗證猜想,從而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摺、剪、拼等,運用多種感官理解圖形的特徵和聯繫,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3、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實效性。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風車。問:“這是什麼?”(風車)“喜歡玩風車嗎?”(喜歡)“誰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釘子、紙……)

“用什麼形狀的紙呢?”(正方形的紙)。

(二)探究新知

師:“小朋友們說的很對,做風車要用正方形的紙,正方形我們上學期已經認識過了,它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回憶一下我們還認識了哪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1、探究長方形的邊特徵。

“我們先看長方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介紹對邊)在長方形裏上面的邊與下面的邊相對,象這樣的一組邊叫做一組對邊。找找看長方形裏還有哪兩條邊也是一組對邊?一個長方形裏有幾組對邊?”(讓學生指出來)

“請你觀察一下,你認爲長方形的對邊有什麼特點?(對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

教學設想:對於長方形邊的特點,學生已有感性的認識,這一環節,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先激活學生對長方形邊的特點的感性認識——猜想階段,再讓學生驗證猜想。

“解決這個問題前,老師提出一個要求:

(1)請每一個同學都獨立思考,儘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學生讀要求後,拿出準備的長方形紙操作,尋找方法。

小組交流彙報:

師: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學都想出辦法來了,下面小組交流。請看要求:

(2)小組內的同學一個一個輪流說,聽不懂要問。前面同學說過的後面同學不要重複說。

(3)小組整理成果,準備向全班彙報:(你們小組想出那些辦法?)

(彙報交流,教師總結並板書:對邊相等。)

教學設想:在學生猜想階段,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實效性。

2、正方形的邊的特點。

“小朋友真能幹,自己找出長方形邊的特點,老師想出道小題考考你們,敢做嗎?你能把長方形紙變成做風車用的正方形紙嗎?誰願意上前來表演?”(要求邊剪邊說過程)

“你能說說正方形裏有幾組對邊嗎?(要求學生指出來)你認爲正方形的四條邊有什麼特點呢?(四條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注意引導,怎樣能讓四條邊對齊)

彙報交流,總結並板書,四邊相等。(過程同上)

3、做風車感受圖形的轉換

“小朋友們不僅能幹而且聰明,現在我們放鬆一下,做個風車玩玩,誰願意上來教大家做?(要求觀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個一樣的三角形)吹一吹,讓你的風車轉起來。看一看風車轉起來象什麼形狀?”

“你們做的風車真漂亮!老師有個建議,希望你們把風車送給我,讓我佈置學校的展覽室,好嗎?”(收集風車)

教學設想:做風車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作完風車後,教師設計用風車佈置展覽室的情景,既避免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轉移注意力,有培養學生愛學校的意識。

(三)簡單圖形的轉換

“我們只是用一張紙做了一個簡簡單單的風車,就發現正方形可以剪成四個一樣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風車,風車轉起來是個圓。你能用我們學過的圖形拼出更多的圖形嗎?”(學生用學具拼擺圖形,展示。)

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如:我發現兩個一樣的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教學設想: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相同的圖形拼擺出各種各樣的圖形,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和數學中的圖形美。

(四)鞏固應用

1、“你們的表現讓我忍不住要送給你們一件禮物,希望你們能用它們拼出一個新的圖案。”給學生送禮物(29頁的1題:用8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麼形狀?)要求小組合作。

各小組展示彙報,評議哪組好,評出最佳合作小組。

2、“你們用自己靈巧的小手設計那麼多的漂亮的圖案,簡直就是小小的設計師。老師想請小設計師幫我個忙,行嗎?老師搬家要鋪地板磚,你能幫我設計一下地板磚的花色嗎?”(學生用地板磚模型動手設計。完成教材29頁2題。)

展示,交流,你認爲老師選哪一種呢?

(五)圓形轉化成正方形

“你們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可是圓形一直沒用,它可不高興啦,我們現在把它請出來好嗎?(課件出示圓形)瞧圓形給你們出了一道難題,它說你能把我轉化成一個正方形嗎?(學生思考,嘗試,在學生實在沒有辦法時,要求看書。)着急了吧,別急,讓咱們的好朋友——數學書幫幫我們吧。”(完成28頁做一做)

“看書前,老師給大家提出要求: (4)請仔細看書,看懂後說給同桌聽。不懂的地方向同學請教。

學生仔細看書,交流,請同學向全班解釋。

根據書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圓形紙剪一剪。請一個同學示範講解,帶領大家一起完成。

你有什麼收穫?你能把正方形再轉化成圓形嗎?

【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的歸宿是:教爲了不教,學爲了會學。會學習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關鍵是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方法,並在應用方法中感悟學習方法的優越性,進而使學生心裏產生“我會學”的成就感,激勵學生進一步主動學習。讓學生在40分鐘裏得到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數學學習的方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悟到:

一、結合生活進行教學,選取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

學生學習數學有兩種體驗:成功體驗和生活體驗。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情景在教學中以不同形式再現時,學生就會有興趣,有衝動感。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做 “風車”,讓學生拼擺各種圖形、設計地板磚的花樣等,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二、讓學生親身經歷過程,感受數學的嚴謹性。

關注學習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尊重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點時,教師採用先猜測再證明的方法,先用眼看邊有什麼特點,再用自己已有經驗想辦法證明自己說的沒錯。從而是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嚴謹性。

三、重視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提出具體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了合作的技巧。

篇46:數學說課稿國小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十單元《圓》中較爲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思維爲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嘗試法爲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啓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學法上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爲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嘗試的讓學生嘗試,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說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組織學生髮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心、圓的半徑、直徑及相互關係;能用圓規等工具進行畫圓。

2、利用學生動手操作和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使學生經歷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的發現過程,並在探索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及圓心、半徑、直徑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過程中,培養學生挖掘經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3、在具體的圓的認識活動中,使學生體悟探索發現和問題解決的快樂,進一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圓的價值,感受圓之美。

說教學重點

發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瞭解圓的製作方法,並能用圓規畫指導大小的圓。

說教學難點

正確、合理和靈活地根據圓的半徑與直徑畫圓,並能根據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解決有關圓的實際問題。

說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學習新知本節課選擇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爲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等多種活動,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學生主動參與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體現了“再發現”樂趣。

2、聯繫生活,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練習的設計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層次性外,更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圓,並自己動手創造性地設計一些由圓構成的美麗圖案,使學生掌握畫圓技能的同時,養成創新知識,增添審美情趣。

3、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輔助數學,有其直觀、形象又生動的特點,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地,突破數學難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圖文並茂,使學生獲取知識方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說設計思路

新《數學課程標準》在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我在設計時注重我讓學生在觀察、畫圖、測量和實驗等活動中感受圓形物體的美,發現圓的一些基本特徵,並能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探索和應用應用意識。

說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圓片和含有圓的物體,以及圓規、課件等作圖工具,組織學生採集圓的有關信息,自制圓等。

說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導入新課

演示動畫,複習舊知,爲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國小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爲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二)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1、自主探索畫圓的方法,讓學生嘗試畫圓。

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碰到困難時,教師給予適度指導。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2、認識圓的半徑與直徑,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認識圓心、半徑、直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圓的各部分,知道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繼續學習圓的知識的基礎,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畫一畫,比一比,折一等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條數有多少?長度怎樣?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如何?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知識。引出: 同圓或等圓時也存在同樣的關係。這樣的安排力爭爲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爲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之後,再用課件清晰演示這些知識點,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綜合練習啓智培能

新授完畢,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爲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練習的層次由淺入深。我設計了有利於強化概念的基本題,和有利於拓展思維的動腦筋題。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四) 走進圓的世界 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

數學文化應多方面滲透,作爲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有着豐厚的歷史沉澱,是先哲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數學的博大與精深有待我們引領學生通過學習去感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有待我們帶領學生去領略。因此,在課的最後我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築,以及運動現象,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篇47: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數學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計算是本冊教學的重點。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與10以內加、減法基本相同,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裏以十爲計數單位。例如20+10,計算時想2個十加1個十是3個十,就是30。這樣安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爲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2、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

3、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難點: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在這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1、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2、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3、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掌握。

三、說教法

1、“計算”常與“枯燥”、“機械重複”相連,在教學中,藉助帶同學們去看花生動情境,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

2、在探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時通過討論、交流動手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索,顯示不同算法,體現了《標準》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的理念。

3、練習以學生喜愛的遊戲、比賽形式進行,淡化“練”的痕跡,鞏固和實踐相關的知識技能,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四、說教材和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的教學方法爲主,創設了看花的情境,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課程標準認爲: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體驗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五、說教學過程。

(一)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和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在研究教材時,我以去花園賞花———參觀苗圃基地——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動手擺一擺——獎勵喝飲料和吃蘋果等環節來展開教學,環環緊扣。

(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獲取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很多數學問題,增強了問題意識,激發瞭解決問題的慾望。)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爲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以上的練習設計,既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又能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符合《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課堂小結,激勵評價。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些什麼?

篇48: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四下第一單元《四則混合運算》例4(兩個商(積)之和(差)的混合運算)。例4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混合運算、乘除混合運算、積商之和(差)的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因此,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混合運算順序,體會混合運算順序的合理性,爲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2、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指出:要確立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體系。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用小括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

(2)、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含有小括號)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3)、通過思考、自主探究,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意識、探索精神、協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

3、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求科學、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並結合解決問題教學的特點,我認爲教學中成功的關健在於:教師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

1、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激發探索知識的願望。

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存在差異,處於同一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也存在着差異。人的智力結構是多元的,有的人善於形象思維,有的人長於計算,有的人擅長邏輯思維,這就是學生的實際。教學要越貼近學生的實際,就越需要學生自己來探索知識,包括髮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既明於心又說於口。

2、堅持面向全體,以學生髮展爲本。

課程標準要求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爲此,我將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的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空間、時間上爲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得重要方式。轉變老師的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易於學生積極主動獲得新知並體會學習的樂趣。

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數學語言分析它,用數學方法解決它,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教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爲全面的體驗與理解。

三、教學程序設計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拓展創新。第四個環節: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同學們還記得“冰雪天地遊樂場”嗎?前兩天我們曾去過滑冰區,也到過滑雪區,在那裏探索過不少的數學問題。今天咱們到冰雕區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區裏的數學問題好嗎?(課件出示冰雕區的場景)

你從圖中瞭解了哪些數學信息?(這裏給出的信息是:冰雕區上午有遊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遊客需要一名保潔員。)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有:冰雕區上午需要多少名保潔員?冰雕區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潔員?冰雕區今天一共有多少名遊客?冰雕區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區下午比上午多幾名保潔員?

(對於前面的幾個一步計算的問題在學生邊提出問題的時候邊請其他學生解決,最後的一個問題需要好幾步才能解決,那我們共同來研究這個問題好嗎?)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使學生對探究規律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形成了學習的心理高潮。)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決問題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特徵,給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維的時空,組織學生通過有目的的觀察、交流、討論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主動建構自己的認識結構。

通過怎樣解決“下午要比上午多幾名保潔員?”這個問題呢?

同學們能不能通過算式把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表示出來呢?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寫出算式。這時候教師通過巡視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法,請學生上來板書算式,出現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180÷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後請板書的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也可以請其他的學生來猜猜這位同學的思考過程。

比較2和3兩個算式:這兩個算式的不同?請學生具體解釋一下270-180爲什麼要用括號?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計算的步數也是不同的。

(再請學生分別說說這兩個算式的計算過程,每一步的含義。)

更多相關的國小數學說課稿推薦:

國小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國小數學說課稿《角的度量》

國小數學說課稿《分數的初步認識》

國小數學說課稿 《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

國小數學面試說課稿《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

小結:括號是用來改變運算順序的。當你列出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與實際需要的運算順序不相符時,就用括號來改變運算順序。比如(擦去(270-180)÷30中的括號)這樣的算式中先算什麼?按照混合運算順序的規定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這部分就要用括號把這一步括起來。這個算式才正確表示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探究過程及疑難問題。然後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個體發言、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進行辨析評價,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穩定和完善。)

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拓展創新

此環節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挖掘並提供創新素材:設計有針對性、代表性的練習題組(基本題、變式題、拓展題、開放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高。

練習形式:

(一)、鞏固練習

1、11頁做一做請同學們認真看題,弄清楚題中的信息和問題,分析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確定解決問題的步驟,再列式計算。學生獨立思考完成交流反饋

2、錯例分析,提高解題的能力

(二)、變式練習

把下面的三個算式列成一個綜合算式

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發展練習

拓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號,運算順序得到改變,在改變運算順序的過程中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140÷4+3×2

(1)使運算順序爲加法、除法、乘法,在什麼位置添上括號。

(2)使運算順序爲乘法、加法、除法,在什麼位置添上括號。

(設計意圖:旨在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知識,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第四個環節: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揭示課題)你有什麼收穫?在計算時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你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評價:首先自評,你對自己學得怎麼樣?接着生生互評。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更多相關的國小數學說課稿推薦:

國小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國小數學說課稿《角的度量》

國小數學說課稿《分數的初步認識》

國小數學說課稿 《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

國小數學面試說課稿《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

篇49:數學說課稿國小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3、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教學難點:理解 “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四、教學具準備:、鉛筆若干

五、說教法和學法:創設情境、觀察交流、歸納總結。

六、說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由於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上課時就先讓學生寫一個分數,並說說它表示的意思。(通過讓學生寫分數、說分數表示的意思,其實是對分數意義的加深認識和理解,根據分數的意義,從而引出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二)問題情景:

課前準備了不同數量的4盒鉛筆,上課時請4位同學到臺前,分別從盒子裏拿出鉛筆枝數的1/2。其他同學注意觀察,看能發現什麼問題?通過怎麼拿鉛筆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要把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幾個?並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根據學生拿出鉛筆的枝數不同,引導學生質疑:“爲什麼都是拿出全部鉛筆的1/2,而拿出的鉛筆枝數不一樣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過剛纔的質疑:“爲什麼拿出的鉛筆枝數不一樣多呢?”經過學生討論交流,請臺上同學拿出鉛筆總數進行驗證,通過驗證,一是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知道是把一個整體(一盒鉛筆)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幾支;二是讓學生感悟到整體相同拿出的1/2的數量是相同的。學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來是鉛筆總數不同造成的。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1/2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整體不同時,同一個分數所對應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四)解釋應用:

1、“說一說”:先是利用學生對分數的新認識,來判斷兩個小朋友誰看的頁數多,通過比較知道兩個小朋友雖然都看了自己手中書的1/3,但他們手中書的總頁數不同,也就是整體“1”不同,所以,他們看的頁數就不一樣多。使學生認識到:1/3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有了提升;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它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2、“畫一畫”:先判斷1/4的意義,再由1/4判斷整體“1”的具體數量是多少,最後畫出圖形,無論如何畫,只要是整個圖形的1/4是一個小正方形即可。通過畫圖,讓學生明白:當我們知道了一個分數對應的具體數量,就可以求出整體“1”。(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的理解,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練一練”: 第1題重點是利用分割法、移動法、旋轉、合併這些方法來看圖寫分數,通過看圖,思考:都是把整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塗色部分佔總份中的幾份?第2題重點體現塗法的多樣性。第3題重點除了體現畫法多樣性之外,還要比較平均分之後,每一個圖形的兩個1/2是否相同,重點理解“平均分”。這題其實是對:“整體不同,同一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這句話的加深理解。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把已經形成的抽象認識,進行了及時的練習和必要的鞏固和強化。第4題是結合“雲南昭通彝良5.7級地震”和“捐零花錢”的實際活動,體驗分數的對應性,教育學生“勤儉節約”,有愛心等。

(五)回顧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讓學生自由說出來。)

(六)板書:板書與步驟同步,學生通過活動說出來的,我就把它寫了下來。

課後反思:

整節課下來,感覺教師引導得過多,不敢大膽放手,學生的參與面不夠,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想辦法讓學生大面積的參與學習;沒有注意細節的處理,有些題目講的太快部分學生沒有跟上,對“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徹;沒有掌握好時間和教學節奏,以至於有點拖堂。還希望各位老師不要保守,毫無保留的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謝謝!

篇50:數學說課稿國小

一、教材分析:

1.關於大綱對幾何知識的教學要求。

大綱指出:“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對物體、模型等的觀察、測量、拼擺、畫圖、製作、實驗等活動,掌握形體的基本特徵和麪積、體積的計算方法,並注意在實踐中應用,以利於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2.關於本課知識在整個學段,在本冊教材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課知識是對前面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知識的發展、鞏固和應用,梯形的面積是國小階段的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爲後面的組合圖形的求積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知識做好鋪墊。學習梯形的面積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3.關於教材的編排意圖:

(1)本課教學的知識點是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本課知識在編排時是按照知識的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進行有序編排的。第九冊中的幾何初步知識是在學生學過直線和線段、角和垂線、平行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的基礎上進行講解的,而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梯形的概念、特徵及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之後進行的,尤其是在學習過三角形的面積之後,學生對用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已學過的圖形的計算方法已初步掌握,這爲本課學習求梯形面積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礎,所以教學時一定要放手指導學生根據舊知識自己發現規律,在掌握運用規律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

4.關於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梯形的面積,並會計算一些簡單的有關梯形面積的實際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結合教材教育學生,梯形面積計算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要認真學好這些知識,以後更好地爲社會服務。同時通過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使學生初步懂得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觀察事物。

5.關於教學重點:掌握和應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6.關於教學難點: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二、教學指導思想及教法、學法設計:

(一)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改意圖

1.充分體現現代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把數學學習過程變爲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去主動探索發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和數學教學的新觀念,改變傳統的以傳授法爲主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教師有目的地指導下親自擺一擺、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動耳,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訓練學生的數學心理素質,加深數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3.充分體現練好雙基、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指導思想。在練好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適時滲透遷移、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對數學知識進行抽象概括、分析綜合、比較推理,提高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教法、學法設計

1.運用電教、實物演示、操作等直觀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利用投影儀顯示圖形的合併、分化過程,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切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剪拼圖形的實踐活動中感知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巧妙地創設探究問題的情景。在導入新課時,通過拼圖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操作發現“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投身於數學規律的探索之中。

3.運用遷移規律學習數學新知。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知識是學習本課的知識基礎,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這兩個基礎知識以及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培養學生運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有效地進行知識的正遷移。

4.運用嘗試教學法。①在探索梯形面積公式時,進行嘗試;②學習例3時進行嘗試。

5.運用化歸的思維方法學習本課知識。化歸法就是將當前有待解決的問題,經過轉化,歸結爲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本課教學中,先把梯形的面積轉化爲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又把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轉化爲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從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可以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分化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6.講練結合,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在新授過程中依*學生的實踐活動來探索規律;揭示公式之後,立即學習例3鞏固新知;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有坡度的題目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當堂完成,及時反饋,培養學生正確的技能和思維能力。

(三)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及若干制好的圖片,鉛筆刀、粉筆。學生自制若干梯形圖片、一個平行四邊形圖片、一個一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圖片、剪刀一把。

三、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學的指導思想及教學設計,本課按以下幾個教學步驟進行教學:

(一)複習鋪墊,準備遷移。(約3分鐘)

首先投影出示一組平行四邊形圖形,並複習近平行四邊形公式,板書: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然後投影出示一組三角形圖形,並複習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板書: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種梯形,提問這是什麼圖形?怎樣判斷它們是梯形,指出它們的底和高。這一過程爲知識的遷移做好鋪墊準備工作。

(二)遊戲導入,激趣引新。(約4分鐘)

先讓學生用準備好的若干梯形紙片拼圖,並有目的地選擇幾個圖形在投影中顯示。

然後讓學生用準備好的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圖片分別在圖中的各種梯形中“鋪”方格,提問能否很快準確數出究竟有多少個1平方釐米的小方格。

在此基礎上,教師巧妙提問:“能不能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呢?”此時,教師用彩筆將圖中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圈起來,學生定會受到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啓發,積極動手拼圖。這一過程可以較好地創設探究問題的情景,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憤悱狀態。

(三)操作思考,探索規律。(約12分鐘)

第一步:學生在自己座位上動手操作,將遊戲拼圖中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將學生操作過程反映在投影上,觀察雙片投影演示:先顯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再抽移轉動圖片,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出示思考題。

①原來是幾個什麼圖形?拼成一個什麼圖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麼關係?

提問板書:平行四邊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

平行四邊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提問後板書:梯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第三步是學生再觀察教師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切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然後教師指導學生將自帶的平行四邊形也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思考:

①把平行四邊形剪開後得到什麼圖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