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找規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找規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一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爲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爲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遊戲導入環節。通過遊戲,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跟着老師做有規律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自己創造有規律的動作,課堂氣氛相當熱鬧。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爲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猜六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再出示教學主題圖,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教學中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先找簡單的規律再找複雜的規律,先由老師“扶”着學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主學,既面向全體,又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懂,還滿足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規律的渴求。(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規律既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多層的,既可以是2個2個一組的,也可以是3個3個一組的,體會規律的多樣化。)

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爲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纔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爲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有些環節有些倉促,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找規律》的教學案及反思 篇二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讓幼兒學習有規律的排序,體驗不同的排序方法。

2、能力目標:初步感受數學中的規律美,並能清楚的說出發現的規律,培養幼兒多樣性思維。

3、情感目標: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與同伴分享探索、發現快樂。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教具:規律卡

3、學具:彩筆、畫紙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1、佔場地一側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神祕小客人,它是誰呢,噹噹噹當(出示手偶小猴),我們一起玩跳房子的遊戲!

2、在歡快的音樂中師與幼兒入場地做遊戲(幼兒依次跳過地上方格)入座

3、課件:引導觀察小房子的排列規律。

師:你們玩的開心嗎?老師也開心!我們找找剛纔的房子有什麼規律嗎(幼兒:1個房子、2個房子、1個房子、2個房子)師幼一起看課件說完房子。

4、師小結:1個房子、2個房子像這樣依次不斷重複排列就是有規律的排序。

二、探索發現,積極參與

1、聽一聽

(1)先課件導語:小猴玩的可開心了,邀請我們去水簾洞參觀,進水簾洞要有密碼,密碼在小猴身上是什麼呢?小朋友要仔細聽、仔細觀察啊

(2)通過傾聽教師發出的各種聲音——師操作手中小猴拍手1下、小猴叫1聲

(3)引導幼兒初步感知規律——AB模式。

師:剛纔小猴做了那些動作拍幾下手,叫幾聲,你們觀察的很仔細,趕快輸入密碼吧。

師幼一起學小猴拍1下,叫1聲哈,進行連續重複五組

2、想一想

(1)先課件導語:哇終於到小猴家,水簾洞後面發現有一條路,這條小路按什麼規律排列?

(2)通過觀察課件中小路的圖形排列,引導幼兒說出物體的排列規律——AAB模式。2個正方形1個三角形(課件先顯現2組)接下來呢(幼兒說,課件全部跟顯示出來)

(3)師小結:2個正方形1個三角形、(師幼看課件說完)像這樣依次不斷重複排列就是有規律的排序。

3、塗一塗

(1)先課件導語:哇原來這條小路是通向小猴家的桃園呀,這裏這麼多的桃子,我們一起數數吧

(2)先觀察紅桃子和綠桃子的排列規律,再嘗試給後半部分補充塗色,探索物體排列的——ABB模式。

師:(點一下顯1個紅桃,點一下顯2個綠桃),咦後面桃子顏色不見了,應該什麼顏色?(幼兒說顏色,師操作填色)。

(3)師小結:1個紅桃2個綠桃、(師幼看課件說完)(最後一句師說)像這樣依次不斷重複排列就是有規律的排序。

4、找一找

(1)先導語課件:哇舞會開始了,看看誰來了?

(2)鼓勵幼兒說一說猴子的排列規律,再找一找誰不見了,幫猴子們找回位置。認識物體排列的AABB模式。

師:(課件:2只大猴2只小猴,)誰藏起來了?(幼兒說出,課件點出)原來是2只大猴。這次誰又藏起來了(接着找出2只小猴)

(3)師小結:2只大猴2只小猴、(師幼看課件說完)(最後一句師說:像這樣依次不斷重複排列就是有規律的排序。)

5、跳一跳,說一說

(1)先導語課件:舞會開始了,該我們表演節目了,表演什麼呢?請聽音樂。

(2)在熱情的音樂中通過身體律動,感知AABB、AAB和ABB三種規律模式,並說一說三組動作分別可以用課件上的哪組圖形規律表示。

感知AABB:師幼一起拍2下手、跺2次腳。

感知AAB:師幼一起小兔跳2下、做1個造型。

感知ABB:師幼一起拍1下手、拍2下腿。

(3)師小結:像這樣依次不斷重複排列就是有規律的排序。

三、集體操作,分享快樂——貼規律卡(一種顏色,圖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

師:舞會結束了,我們也該回家了,小猴給小朋友準備了乘車卡,我們去看看吧。用圖形貼出你喜歡的規律。

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把喜歡的規律貼下來。

教師巡迴指導,作品完成後與他人分享交流。師:你的圖形是按照什麼規律排序的?小結像這樣依次不斷重複排列就是有規律的排序。

四、結束部分,遊戲延伸

師:孩子們,拿好你們的規律卡我們要上車回家啦!請按照兩個男孩兩個女孩的規律上車。

隨音樂跑步退場。

教學反思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怎樣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爲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學習方式是關鍵。本節課預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廣泛交流自己的發現,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嘗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物的變化。

“簡單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這一節課,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畫一畫”這一活動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規律,進一步提高找規律的能力,同時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此外,學生通過“擺一擺”,自己創造規律這一環節,使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得到了昇華,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在小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意識。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三

“找規律”就是讓學生從顏色、性別、形狀、數量上去找尋規律。我發現我在教學中還存在些問題:

1、教材中知識的內部聯繫把握得還不夠準確。

從活動“猜一猜”到活動“擺一擺”實際是經歷認識顏色規律到認識顏色和形狀規律的過程。還加入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規律排列。而我只重視了活動形式的多樣,多於規律的本質研究不過清晰,所以導致學生在語言的表述不夠準確;導致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圖案時出錯,出現的問題也沒有及時處理,潛能生照顧也很少。

2、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考慮不夠全面。

數學學科的課堂同樣也肩負着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責任,在這堂課中,培養學生數學語言也是一個重點。數學語言的表達應該嚴謹、完整。可是我卻因爲過多的關注活動的組織、調控,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和培養。大部分的問題都是一對一的解決了,沒有讓更多的學生來說一說。

3、練習設計應該更突出層次性。

這一節課是找規律的第一課時,知識相對較容易,對於有些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可能存在吃不飽的現象,所以在練習設計上可以分層訓練,還應該設計一些較難的題目給能力強的學生探索發現規律,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課堂的效率,以人爲本教學。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找規律》 篇四

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圖形(或實物)、數排列的觀察、分析,使學生初步學會怎樣發現規律。

2、學習運用“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如美化教室、排隊及認識數等。

3、在找規律中初步感悟規律存在的普遍性,爲發現與掌握更多的數學規律打好基礎。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導語:同學們,“六一”兒童節是我們小朋友自己的節日,這天××學校的同學舉行了慶“六一”聯歡會。他們找來彩旗、燈籠、小花,把教室佈置得特別漂亮。現在他們正在漂亮的教室www.本站baihuawen本站裏唱歌跳舞呢!

2、多媒體播放動畫:彩旗、燈籠、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們邊唱歌邊跳舞,伴着歌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燈光由暗變明,最後靜止於主題圖。

3、讓學生仔細觀察教室的佈置並思考:都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

4、引出課題“找規律”。

[設計思路:本節課爲“找規律”第一課時。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活用教材,結合本地實際,對教材“主題圖”進行靈活、恰當的處理。鑑於此,本課以“六一聯歡會”爲主題展開教學,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身邊蘊藏着有趣的數學知識,寓數學知識教學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

二、認真觀察,發現規律

1、教學例1。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找一找小旗、燈籠、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規律,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各種排列是否有規律,有怎樣的規律。根據小旗、燈籠、花、小朋友的排列規律,說一說最後一個應是什麼?小旗、燈籠的排列規律比較簡單,不難發現,教師應着重讓學生說小朋友的排列規律。先看男女生圍成一個圈,再以某個具體的男生(或女生)爲觀察的起點,看一看排列有什麼特點,然後再說出規律。

2、想一想。看,誰來啦?(多媒體出示老師來參加“六一”活動,並帶來西瓜、桃、香蕉三種水果。)根據前面我們學到的“找規律”的方法,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並說一說三種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規律,有怎樣的規律。

[設計思路:對教材的領悟與處理,是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本環節找主題圖中四組圖的規律難度並不大,學生易於掌握,所以,教師一方面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找規律,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適當地改編教材。如例1的四組圖都是兩種事物交替出現的,比較簡單,學生容易產生思維定式,所以此環節可以設計一組找三個事物交替出現的排列規律,拓寬學生的思路。]

3、教學例2。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與例1)發現找規律時既可以從形狀又可以從顏色入手,說出各自遵循什麼規律。

[設計思路:從找具體事物小旗、燈籠、花、小朋友、水果的排列規律過渡到幾何圖形正方體、圓柱、三角形、圓、正方形的排列規律。使學生親歷從具體事物到數學圖形再到抽象數學符號的找規律過程,爲下節課學習理解更復雜事物的規律打好堅實基礎。]

三、鞏固新知,運用規律

1、塗一塗。學生完成塗色卡(根據第89頁例3、“做一做”改編)後,引導學生對每一組圖形的排列規律進行再認識,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學生的塗色卡。

[設計思路:這一設計的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規律的體驗和感知,爲下一步學習做更好的鋪墊。]

2、利用學具,小組合作按一定規律擺放圖形。

3、請部分小組展示擺出的有規律的圖形,其餘學生觀察並說出規律,相互對擺出的圖進行點評。(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可以從顏色或形狀入手找規律;可以從前往後觀察,也可以從後往前觀察找規律。)

[設計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設計“塗”、“擺”、“設計有規律的圖案”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思維明晰活躍,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與人合作的精神等。]

四、聯繫生活,拓展新知

1、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地方運用事物的排列規律美化環境。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課件出示:江邊的石柱、斑馬線、馬路護欄、少數民族服飾圖案、有規律的花柱、花鐘……)

2、同桌交流、分組彙報。(對說得好的重點引導分析,使認識得以深化。)

3、師:同學們發現了這麼多規律,讓我們鼓掌表揚自己。(連續響起三次掌聲。)

師:你們發現掌聲有什麼特點?(我們的掌聲有“慢慢快快快”的規律。)

師:掌聲有規律,有的樂聲也是有規律的!你聽。

(教師播放有規律的音樂,學生根據音樂的節拍,有規律地做動作或表演。)

師:今天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老師想和大家一起來照張相。照相要站隊,請你想想我們可以怎麼有規律地排隊?和小組的同學商量一下。

(我們可以按高矮來站,可以按男女相間來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顏色站;還可以一個人朝前,一個人朝後來站……)

師:同學們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們就按同學們說的辦法挑幾種試試。

(整隊出教室,按學生說的方法試着站隊。)

設計思路:

設計“拓展延伸”,讓學生找“生活中有規律的設計”、“發現有規律的聲音”、“設計有規律的動作”、“進行有規律的站隊”。這些練習的設計,既使學生有興趣,又能體現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五

“找規律”是冀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爲了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其最大特點,我認爲就是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具體表現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讓學生在學中展開再創造

《標準》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組織學生從猜一猜,這是本節課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找規律”的開始。然後,教師在對學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進行了獨具匠心的設計,使“圓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學生“再創造”的素材。

二、鼓勵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做中再創造

“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學中,教師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課堂中,教師給10個(4個三角形和6個圓)讓學生在不增減個數的條件下重新排列出那麼多的方法,多麼富有個性化的創造!使學生們驚喜地發現,自己也是一個“研究者、發現者、探索者”!

三、提倡實踐應用,讓學生在用中實現再創造

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中,在學生探索出各種規律後,接着舉例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欣賞有規律的圖片,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遵循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規律,使學生在研究現實現象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領悟到了數學的無窮魅力。本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爲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的回答次數。

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爲課堂的主旋律。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六

找規律活動對於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維靈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發現,才能理解規律,而這些要求單靠老師的講解顯得收效甚微。針對這個情況,在平時的小遊戲中,我讓孩子通過觀察來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規律,激發他們創造簡單規律的興趣,感受規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例如在美術活動中,就可以在運用規律來進行花邊裝飾,還在整理班級用品時也可以運用規律性地來排列,在排列隊伍中也同樣可以運用規律進行,使得幼兒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在活動《找規律》中,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先詳細、深入講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根據卡片尋找規律,然後講述排列規律,幼兒的興趣很高。然後再出示規律類型卡片,讓幼兒來匹配;果然幼兒在操作材料中運用已有經驗,順利完成,最後展示生活中運用這些規律來排列的圖片,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活動延伸中我讓幼兒自己設計規律排列,把活動推向了,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

該活動中,我讓幼兒先各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深入,從找規律到講述規律,從排列規律到欣賞規律,最後靈活運用自主排列規律。活動中發現無論是簡單的AB型規律還是ABB型規律或者是ABC型的規律,幼兒運用的都比較自如。活動效果充分說明了幼兒的發展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幼兒的思維也在廣度上有了一定的進步。

嚴謹的數學活動需要將抽象的東西賦予實質,讓幼兒從形象思維提升到邏輯思維。這樣幼兒才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不僅獲得了系統性的知識,更爲以後學習比較、歸納等數學的學習打下初步的印象基礎。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七

大家知道,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婧房間的圖案引出規律:呈循環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爲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說得很全面。另外,我還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課上,正如課前預設,我創設了一個個美麗生動、熟悉親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學困生”跟不上學習進程,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不能獨立做題,或是出現較多的錯誤,分析原因:在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雖然重視規律的表述,但沒有引導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不利於記憶,更影響運用的熟練度。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八

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感覺良好與作業中的諸多錯誤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對教堂進行深刻地反思。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是“看”規律而不是找規律,從而導致了學生解決週期問題的感覺是“看似簡單,而往往是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學生的作業是反映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追本溯源,教師教學中隱藏的問題是:學生只會機械的照搬例題中的解題步驟,思維膚淺,對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學中規律直接呈現,以至在解決問題時跳過“找規律”這一過程,最終導致學生解決問題時不分析規律是什麼,只注意到一個週期中一共有多少個圖形或物體,沒有認識不同物體或圖形的具體排列順序,就草率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錯誤。沒有在具體的問題中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學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規律,做錯也就是不足爲怪了。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找”規律,並且能找到、找正確規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爲靈活、更爲深刻呢?我認爲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習題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感,呈現變式,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設計要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找規律與解決問題同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正確認識規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應有層次性的呈現不同的週期現象。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從基本的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綜合練習;從單純的圖形排列週期規律到文本敘述結合圖形的週期規律,再到純文本敘述的週期規律,讓學生體驗規律的多樣性與隱蔽性,充分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教師教學中應把握度,規律太明顯和太隱蔽都不利於學生養成動腦找規律的習慣。

2、採取多種方式,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

例題中的規律較明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規律。過分容易讓教者、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疏忽找規律的過程。這就是爲什麼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得心應手,而解決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或是容易出錯的原因。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學。”對於國小生而言,“做”數學遠比“看”數學有效得多,因爲“做”中學能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更爲豐富的直接經驗。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採用劃一劃、畫一畫、寫一寫等方法,充分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發現規律的本質,以提高解決週期問題的能力。

(1)畫週期。題目中呈現若干個週期,規律較明顯,這時可讓學生用筆畫出一個週期,從中認清週期中的相關信息。

(2)用符號表示週期。讓學生把題目中描述的週期規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來,在文字與符號建立對應關係。學會用符號表示數學信息,這也是一種找規律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感受、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

(3)寫週期。有些問題採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規律不直接呈現出來,而國小生思維的深刻性有限,思維基於直觀,有時不能一下子認識規律的本質,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讓學生寫一寫週期,可將週期中各個物體的排列順序、數量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爲學生選擇相關信息解決問題提供了保障。如題目:伸出你的左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2、3、4、5,接着反方向數6、7、8、9。周而復始,當數到56時,在哪個手指上?學生很容易被文字敘述的表面現象迷惑,以爲一個週期物體的數量爲5。通過寫一寫,可正確解答,56÷8=7(組)即當數到56時,在食指上。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九

秦老師曾經對我說:眼睛看着教材,鑽研知識去備課,課堂纔有亮點;儘想着亮點去備課,課上反而沒有亮點。

呵呵,很辨證,很經典!

解讀教材吧!本單元的《找規律》是本冊教材的新增內容,這部分知識原先是奧數課的知識。奧數的知識怎樣讓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呢?

細品教材,我心中就有了分寸——教材用生動的情境圖展現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即所謂“形”。學生容易從中找到間隔排列的事物,通過觀察數數等也容易說出規律。教材注重讓學生完整的體驗規律形成的過程,在驗證規律中建議學生擺一擺,用手指點撥思維。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找找類似現象,完整的傳達了從“形——實”,從“實——形”的規律形成意識。

是不是學生能容易說出規律就是達到了所謂的“實”呢?細想,並非如此。找規律的重點在於找,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解讀教材,不僅僅要看到規律形成的大體過程,更要看到教材背後隱藏着的“一一對應”“用符號數學化”的思想等,這纔是真正的實。

再從孩子們的角度去聊聊我的想法——每一個教師都很清楚,學生來到課堂時,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掌握學情,真正創造有生命質感的綠樹課堂?我決定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角度入手。

在家裏,我讓4週歲的女兒擺珠子,一顆紅,一顆黃,女兒很容易就擺出來了。幼小的孩子對於一一間隔的表象並不陌生,那四年級小孩更是有充分的生活經驗了。

於是,在備學中,我讓孩子們通過看教材上間隔排列的事物,去生活中找相關現象,並把這些現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班裏的毛宇傑是個調皮的孩子,他說,老師,我可不可以把每個現象用多種方式表達出來?呵呵,孩子對於生活充滿敏感,數學老師更應該有孩子的這份敏感。估計有部分孩子在找的過程中會有些發現,所以第三個作業是彈性的,讓有發現的孩子寫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了這些基礎,慢慢的會喜歡在和諧的課堂中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其餘孩子的思維發生碰撞,逐漸產生共鳴。

我期待課堂是孩子樂學、願意交流的天地,把握了學情,我就可以從最大程度去期待、去創造生機盎然的綠樹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