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對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邏輯的探索

對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邏輯的探索

對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邏輯的探索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誌,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抓手。如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時代,形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動力,無疑是亟須解決的重大難題。2023年9月7日,總書記在考察東北時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發展格局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爲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性戰略舉措。新質生產力在科技創新、產業變革的加持下對產業現代化體系建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爲引擎,以新興產業爲主導,以產業優化爲方向,更加關注生產要素的新質投入、資源配置的效率提升、經濟效益的新型驅動。

自新質生產力提出以來,學術界對其關注度不斷提升,現有研究主要集中於以下三方面:一是從基本概念出發,重點闡述其基本特徵[1-2]、生成邏輯[3]、戰略意義[4]、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5];二是從指標測度出發,根據其特徵選取合適的指標基於中國情景利用熵值法進行量化[6];三是從影響研究出發,探討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7]、助力新型工業化[8]、形成發展動力[9]、助推產業調整[10]、賦能產教融合發展[11]等應用性研究。然而,研究的視野廣度還需拓展,目前對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問題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基於此,本文在分析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與時代特徵情況下,重點探究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邏輯,識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現實挑戰,提出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現路徑。

二、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與時代特徵

新質生產力是在數字化、智能化與技術化快速發展的條件下,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呈現的新形式和新質態,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爲基本內涵。其起點在“新”,關鍵在“質”,落腳點在“生產力”。“新”主要是區別於傳統生產力,以科學技術爲手段,聚焦於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未來產業和現代化產業;“質”主要是相對於“量”而言,強調生產要依靠知識力量、依靠科技手段、數字技術和創新賦能以達到生產提質增效;“新質”即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時代,將科技創新等要素賦能於現代化產業以衍生新形式和新質態。“生產力”主要體現在馬克思提出的三個關鍵要素: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第一,新質生產力要求具備高素質的新勞動力,主要體現在勞動理念和勞動技能兩個維度。一方面,在全社會營造重視人才和人才創造財富的氛圍,激勵廣大勞動者釋放聰明才智,轉變勞動觀念,跟上時代潮流,積極主動學習新技能,發揮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爲現代化建設提供根本保障。另一方面,掌握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勞動技能,利用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升自己的綜合勞動能力,以匹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通過高素質的勞動生產率促進產業優化,促進經濟發展。

第二,新質生產力需求“新介質”的勞動資料,包括提供生產基礎的物質資料和起到傳導作用的中介資料。一是人們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既有傳統的基礎設施,也有數字經濟催生的數字新基建等資料。二是協助勞動者將技能傳導至勞動對象的中介資料,主要通過創新和數字化的手段來實現創造力: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實現的核心,創新爲勞動資料的改良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創新突破關鍵性技術的瓶頸,必將引發生產變革,產生質的變化;數字化則有利於提升生產和管理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數實融合”,發揮“乘數效應”,進而形成具有數字化、綠色化和智能化等特性的“新介質”。

第三,新質生產力需求“新料質”的勞動對象,體現在新質產業和綠色發展兩個層面。一方面,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情況下,加之科技創新成果不斷轉化,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勞動對象也在不斷髮生改變,對於不同地區的產業做出不同的要求,包括東部地區培育世界先進製造業集羣、中部地區打造現代裝備製造業及高技術產業基地、西部地區建成資源精深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綠色食品基地、以及東北地區爭取傳統優勢產業的改造升級。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要求具備生態意識,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可持續發展,加速新舊動能轉換與數字化賦能,形成經濟系統的綠色循環發展。勞動對象日益趨於類目增加、虛實共存,由此演變爲“新料質”。

新質生產力是在新發展格局下科技創新與產業優化變革的情形下提出的新概念,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一是更注重新發展理念。新質生產力是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徵程上,結合中國實際國情提出的新概念,符合與時俱進的經濟思想,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論爲內在要求。二是更注重創新性。相較於傳統生產力而言,新質生產力更加強調科技創新的乘數效應,涉及的領域新、技術要求高,希望在關鍵核心領域以創新引領發展。三是更體現數字化。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要素的作用起到了倍增效應,賦予了傳統生產力更高效率的屬性,以數據化驅動新興產業發展。四是更兼顧未來化。強調發展未來產業,注重勞動力高素質能力培養,將新生產要素融於各產業、各領域,以促進未來生產力的跳躍式發展。五是更注重新產業的培育。現代化產業建設是中國現代化的核心,由科技創新發展帶來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會形成新的生產力,有利於建設自主可控、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爲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邏輯

2023年5月,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爲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保持並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總書記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內涵做了深刻的闡述,基於此,本文從產業體系完整化、安全化、創新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六個維度闡述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產業化體系的內在邏輯。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完整化

完整的產業體系需要具備齊全的產業門類、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完善的產業配套設施與政策,產業間能夠破除界限,相互聯繫,形成上、中、下游的完整產業鏈才能使得整個產業體系具有堅實的支撐。近些年,美國等發達國家實施製造業迴流、離岸外包和經濟制裁等措施使得中國產業鏈完整性受到影響,中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迫在眉睫。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夠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能夠催生新興產業,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推動實體產業和虛擬產業融合發展,優勢產業與特色產業同時發展,豐富產業多樣性,彌補產業空缺,在多領域共同發力,構建完整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產業內部的良好循環和產業間的互補效果,實現價值鏈由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躍進。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安全化

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是一個國家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基礎保障,當面臨不利衝擊時,產業鏈只有具備足夠的韌性才能釋放出抵抗各種衝擊的能力。當前,面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大國博弈加劇、脫鉤斷鏈和築牆設壘等現實挑戰,急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攻堅克難,攻克卡脖子技術,調整產業鏈佈局與分工,着力提升產業體系的安全性,守住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的底線。新質生產力演變成爲衆多行業關鍵底層投入部門的需求,以新質生產力補齊產業鏈缺口、短板和弱項,以高素質勞動力爲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智力服務,以新材質彌補弱勢產業上下游的完整性,實現對產業體系中關鍵環節的自主把控與掌握,在重要領域與關鍵環節形成全球領先優勢,以新質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以應對發達國家在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形成的領先優勢。新質生產力把產業安全作爲行穩致遠的保障,提高關鍵環節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國際競爭優勢,推動國內外產業暢通循環協作,在更多領域實現並跑乃至領跑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創新化

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驅動因素,要不斷強化產業創新、通過創新提升現代化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高技術產業的開發和應用充分發揮了創新要素的積極效應,創新帶來的技術顛覆性更是具有強烈的產業關聯帶動效果,進而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只有發揮創新要素的作用,才能從“跟跑”轉變爲“領跑”,抓住科技創新,就等於抓住了產業創新的“牛鼻子”,就能實現產業現代化建設,推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其形成過程也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興起以及傳統產業優化的過程,新質生產力重視科技創新的賦能效果,強調創新是生產力和發展的動力引擎,以高效益的創新發展模式替代傳統發展模式。在實現新質生產力時,強調勞動者的素質培養,依靠創新型人才和質量效果實現產業的升級與躍升,進而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智能化

智能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元宇宙、3D打印等智能化技術的不斷髮展,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組織結構和運營方式,催生了更多的高質量、高效率新興產業。智能化的廣泛應用有效推動了各個部門的效率變革和管理方式,影響了產業組織形態、生產經營方式和治理管理機制,有助於當前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成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賦能力量。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產力能夠以智能化活動推動數字經濟得到躍升式發展,推動產業數實融合發展,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應對市場衝擊的反應速度、減少碳排放、增強國際競爭力,進而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質生產力通過智能化手段優化新型生產要素、探索高效率發展路徑,形成高水平產業結構體系,孕育新的產業賽道和發展動能,通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促進數實融合,搶佔全球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

(五)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綠色化

綠色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時代要求。在“雙碳”目標下推進產業綠色化發展,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需要,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生產方式綠色化,抓住綠色技術、調整能源結構和投入要素,加強綠色基建建設,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讓產業機構綠起來。新質生產力是在全球綠色轉型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恰好具有綠色低碳的特徵,倡導推廣綠色創新、推廣綠色設計、增加綠色投入、研發綠色產品,實現低碳轉型,在構建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利用新質生產力在產業源頭、投入過程和產品轉換等環節注重科技創新和資源循環利用,這本質上就是一種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有助於構建綠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六)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融合化

融合化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體現。隨着數字經濟的不斷髮展,生產要素的便利流通,產業間的界限趨於模糊,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成爲現代產業體系的常態化。要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就要求做到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數字化產業與實體產業融合、科學技術與全產業融合等,以產業融合、要素融合釋放倍增效應,培育壯大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夠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創新化融於傳統產業以釋放傳統產業的能量,形成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提升產業生產效率,還能加速產業間融合,催生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有助於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開闢新領域和新賽道,重塑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動能、新優勢。新發展格局下,新質生產力成爲產業體系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與新質生產力伴隨而生的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能激發產業活力、創新產業鏈形態、優化產業體系,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現實挑戰

理論上,新質生產力可以通過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完整化、安全化、創新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來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但在現實中,由於以下現實挑戰抑制了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六化”的進程,阻礙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演化升級。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完整化的現實挑戰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完整化遭到國際分工格局重大演變的外部挑戰。在“逆全球化”態勢比較高漲的情況下,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相繼推出製造業迴流和鄰國佈局配套產業體系的措施,導致中國外部產業鏈體系的完整性受到不利衝擊,整體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面面臨崩解的風險。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完整化受到國內高端產業體系不健全的影響。如國內高端芯片生產製造、電子信息、半導體等產業發展態勢、高端人才隊伍、設施服務配套等都和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經濟體存在差距,更缺少世界級高端產業鏈集羣[12]、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未來產業集羣。與此同時,國內各區域間的高端創新要素、新介質材料和高素質勞動者也存在顯著性差異,也會導致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存在新形勢下的不均衡、不平衡現狀[13],如中國南北區域差異差異、東中西區域差異、城鄉之間差異等結會影響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完整化的效果。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安全化的現實挑戰

在世界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下,“逆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貿易制裁頻繁發生,以美國爲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是採取“脫鉤斷鏈”和“貿易封鎖”等手段[14],意圖打造“小院高牆”態勢,打壓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快速發展,鞏固其霸權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新質生產力對於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賦能效果會大打折扣,因爲貿易壁壘和脫鉤斷鏈成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巨大隱患,抑制了創新交流、數據信息獲取、要素自由跨境流動和勞動力技能學習等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效途徑,嚴重影響新發展格局下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安全性”和“開放性”[15]。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統籌安全與發展的關係,培育新發展動能,擺脫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現實挑戰,贏得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創新化的現實挑戰

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動力與源泉,雖然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與進步,但是在高端芯片、核心軟件、關鍵材料、智能終端處理器、光刻機等“卡脖子”技術方面仍然存在着受制於人的梗阻,在部分關鍵核心領域存在基礎研究薄弱、創新成果轉化不足和自主研發能力欠缺等短板[16],導致新質生產力在賦能現代化體系創新化時受到現實制約。具體而言,首先,現代化產業的研發投入比重降低,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等高收入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如圖1所示),這嚴重製約了新質生產力在賦能現代化體系創新化的突破性貢獻和持續性發展。其次,新質生產力所需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缺口較大,如2023年華爲與安永聯合發佈了《中國ICT人才生態白皮書》指出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崗位技能滿足率很低,預計2025年ICT領域人才缺口將突破2000萬,無法形成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要的緊跟時代步伐、將創新理論應用於產業發展實踐的高水平人力資本。最後,創新質量和研發效率仍需提升。創新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專利的數量,其中三方同族專利能夠直接反映一國科技實力的代表,然而我國三方同族專利佔比遠低於美日韓三國(如圖2所示),創新的質量不足需要新質生產力的轉化與改造,以進一步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創新發展。

(四)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智能化的現實挑戰

數據是產業體系智能化升級的基石,數字關鍵核心技術是推動產業體系智能化升級和創新的重要手段。伴隨着數字要素和人工智能應用的不斷推廣,產業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這也得益於數字經濟的紅利,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市場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佔GDP比重提升至41.5%,但是同世界其他數字經濟大國相比,中國數字經濟存在着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現狀[17],沒有釋放出該有的增長紅利,這限制了新質生產力在賦能現代化體系智能化的動力效應。如圖3所示,2010年以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速急劇下滑,出現了智能化時代的“索洛悖論”。另外,由於發達國家對於全球數字經濟和智能化的主導地位,導致廣大發展中國在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國內產業現代化建設時更加側重於本國已有的數字經濟產業鏈條和數字貿易體系的優化升級,關於全球數字貿易和智能化治理合作實際上是存在摩擦和矛盾的,這導致新質生產力在賦能現代化體系智能化時存在外部挑戰和風險。最後,由於產業間、企業間和部門間存在着“數據孤島”現象,這對智能化的運作和決策產生負面影響,數據碎片化和數據冗餘等現象[18]都會不利於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體系智能化建設。

(五)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綠色化的現實挑戰

產業體系綠色化主要是在“雙碳”目標下和生態文明發展態勢下,在產業發展和建設中採取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低污染經營方式,以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優化升級。當前,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綠色化主要存在以下障礙:一是高素質人才供給不足成爲首要短板,綠色產業體系對勞動者素質和能力要求較高,現階段的勞動者技術供給不足、專業訓練欠缺,“卡脖子”技術創新人才更是鳳毛麟角[19];二是中國綠色科技創新不足,綠色技術投入多、要求高、風險大,且經濟預期目標難以估量,科技“瓶頸”嚴重製約產業綠色發展的水平和層次;三是綠色產業投資不足和融資較難成爲限制性因素,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需要對傳統產業的現有生產流程、使用原料和供應鏈進行調整和升級,引入生產新介質所需的資金投入成爲廣大企業的現實性難題;四是市場機制與政策不穩定帶來的憂患性,新質生產力賦能綠色產業化體系所需的市場供需、環境補償成本和代際公平觀念等機制尚未完成,部分政策注重短期效果和朝令夕改的現象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長期建設存在不利影響,可見中國的綠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要在新質生產力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六)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融合化的現實挑戰

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融合時,主要存在融合不深、融合不全和融合不便等現狀。就融合不深而言,主要體現在當前產業融合仍存在相對割裂、各行其道的現狀,在融合時忽略了資源協調統籌、生態資源價值開發等問題,導致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融合化急需新質生產力注入新的動力要素推動深度融合。就融合不全而言,產業融合涉及不同產業,而不同產業之間的差異性會對融合發展產生制約,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新業態、新產業和新模式對現存的多部門的割裂式監管體系亦帶來嚴峻挑戰,諸多現實約束導致了產業體系融合不全。就融合不便而言,隨着數字技術和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使得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方式複雜多變,但由於企業資金限制、人才限制和領導的短視行爲產生了不願融合的現象,現實當中“放管服”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門檻和繁瑣審批更是制約產業的融合創新[20]。

五、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現路徑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聯動的系統工程,需要在鞏固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從產業優化升級的動力源入手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而新質生產力以創新動力爲基礎,因此瞄準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定位、結合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梗阻與挑戰、釐清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現路徑以利於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六化”建設。

(一)以新質生產力釋放傳統產業能量,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助推產業體系完整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力。一方面,通過新質生產

力引導技術創新和高素質勞動力賦能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傳統產業,釋放傳統產業能量。新質生產力賦能現有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業,催生這些產業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應對“逆全球化”等不利衝擊對產業體系完整性帶來的破壞。另一方面,通過引入數字技術、高端製造、萬物互聯等理念與技術,不斷開創新模式和新業態,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等領域中市場前景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對大數據、航空航天和6G關鍵技術的突破,開闢量子、腦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彌補高端產業體系不完整的空缺,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有助於現代化產業體系開闢新賽道,挖掘新動能,培育新優勢,形成新競爭力。同時,充分發揮有爲政府和市場監督的作用,加強對新質生產力賦能區域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基礎產業的頂層設計,建設產業鏈上下游聯動、橫向耦合的產業梯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過稅收優惠和專項補貼、搭建區域產業平臺、強化產業管理,提升全產業體系的整合能力。實現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協調融合和繁榮發展,全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統籌協調開放新觀念、構築安全包容新高地,助推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安全化

面對當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貿易制裁的強勁逆流和脫鉤斷鏈的現實挑戰,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應以“直面挑戰、開放兼容、重視不足、博採衆長”的發展理念,堅守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底線,助推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安全化建設。第一,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遵循黨的方針政策,加強黨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產業外貿領域的統一領導,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在國際貿易和應對不利衝擊時的“穩定器”作用,及時制定戰略措施,完善應對經濟制裁等影響產業體系健康發展的風險防控體系。第二,加快構建新時期對外安全開放的新格局,爲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營造國際產業合作交流與開放共贏的新環境。依託“一帶一路”倡議、RCE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合作平臺,構築互利共贏、互聯互通、利益共享的開發格局,擴大國際產業鏈合作範圍,既要推廣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經驗,又要博採衆長,加速全球價值鏈重塑和產業鏈穩定。第三,重視新質生產力的應用,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提升全球貿易規則的“話語權”,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產業體系配套政策工具,統籌協調國際合作,增強安全觀念。

(三)增強創新驅動賦能、打贏核心技術攻堅戰,助推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創新化

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中國擺脫技術受制於人的動力源泉,更是中國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底氣。從全局出發,必須做好系統性、戰略性的創新規劃,充分發揮中國社會主義舉國體質的力量,全盤佈局創新規劃,拓展多元體創新渠道。從現實出發,加大科研投入、持續推進“卡脖子”關鍵領域的制約突破,發揮有爲政府的積極作用,制定法律法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解決創新成果轉換的現實梗阻。從未來出發,聚焦前沿創新理論研究,大力支持科研人員深入研究,不斷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建立經費支持和成果共享機制。從根本出發,培養創新性人才,構築高素質、多產業和複合型的人力資本,加快產學研聯盟,強化政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穩定機制,形成滿足落實新質生產力的高素質勞動者蓄水池,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廣闊豐裕的人才隊伍。

(四)加強數字關鍵技術攻關、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助推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智能化

一方面,加強數字技術的攻關,提高智能化對產業領域的滲透力,最大限度發揮以數字技術爲代表的智能化作用。一是要加強智能化基礎產業建設,以數字化和智能化提升我國傳統產業生產效率、改進產品質量、提高價值鏈水平、拓展增值服務,以提升基礎產業的競爭力。二是培育智能化人才隊伍,開展政府-企業-高校聯合培養,搭建高水平智能化平臺,提供財政支持、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批智能化領域的高端人才,爲智能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三是建立智能化研發投入機制,採用經費支持、政府購買、稅收優惠、機構投資等多樣化投入支持智能化研發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培育智能化新興產業、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助力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智能化建設。聚焦於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智能化產業,加強制造業強國、數字強國和質量強國建設;同時開發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的謀劃佈局,催生技術更優、效率更高的新興產業部門,優化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組成結構,提升產業體系的質量水平。

(五)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釋放綠色市場空間,助推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綠色化

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綠色化旨在推動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鑑於產業體系綠色化的外部性強,想要形成綠色發展,需要通過法律政策和外部監督等手段,完善綠色低碳政策。一是修訂和完善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相關法律體系建設,統籌協調相關經濟法規、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保障,不斷增強法律約束,加強污染懲處力度,同時制定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優惠政策,引導產業朝着環保方向發展。二是推進產業園區綠色化升級,督促綠色產業園區的戰略定位、規劃佈局、實際功效和配套設施等方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對現有園區不斷推進綠色升級,推進污染物集中處理、公共資源集約利用、水資源再生利用和產業循環對接,整體減少污染和排放。三是政府提供有效服務,優化綠色產業市場環境,打破市場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管理化機制,加強產業信用體系建設,對有違環保要求的法人、企業和產業的不良信用實施懲戒。四是設立綠色產業扶持專項基金,發展綠色金融、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綠色產業研發、綠色成果轉換、綠色技術示範的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建立綠色發展基金,加大對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污染物處理和循環利用的重點項目支持。

(六)推進產業融合、數實融合、強化產業規模優勢,助推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體系融合化

通過新質生產力深化產業間融合滲透、強化產業規模優勢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堅實後盾。一方面,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包括推動傳統產業間融合和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新質生產力賦能於傳統產業融合主要體現在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的強基固本,以服務業爲關鍵抓手,有效鏈接、加速粘結和深度融合農業和服務業產業,積極培育“休閒農業”“綠色農業”等“農業+服務”產業融合的農業新形態,加速發展“工業+服務業”兩業融合生態體系;新質生產力賦能於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需要挖掘數據要素等新介質培育“智慧農場”“電商農業”等數字化農業新業態,以創新要素提升工業領域高質量發展,提升航空航天、AI智能、光伏設備等領域的製造業強國優勢,發揮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對服務業提質增效,推進現代化服務業的有序發展。另一方面,加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以數據要素和創新要素形成數字產業集羣,以新質生產力帶動新的數字技術涌現,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形成的新型“技術-產業”生態體系佈局,賦能實體產業不斷優化升級,深化數字技術在生產、分配、交換到消費各個環節的滲透和應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延伸數字化產業鏈,協同推進數字化農業、數字化製造業和數字化服務業以及衍生出的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