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的茶文化多篇

中國的茶文化多篇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一

1997年因某種原因我與佛結緣,我信佛敬佛拜佛至今,但我的心靜不下來。牽掛太多,總有煩惱,一句話,放不下。我很失望,我知道自己的資糧不夠,心想等到我70多歲,那時候能靜下心來修煉了吧。

在2011年的金秋十月,慶廣叫我去喝茶,於是又與茶道結了緣。我滿心的歡喜,這種浪漫的修行方式,試試吧!其實茶道之歌真的很好,它唱出來喝茶的真諦,茶能生善,愛心寬容,反聞自性,已是千載本相通,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的修行方式,與遠古的苦行僧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那苦行僧的很難讓人做到,年輕人更是不可能。

上週三(11月30日)福昌主泡,我看見他鏟了四五茶匙茶倒入一大壺裏泡茶,泡出來的顏色深深的,像老紅糖。我喝不出來什麼特別的味道,也不好問是什麼茶,真希望都長點見識。福昌泡這款茶時,介紹了茶的名字,還說價格不菲,告訴我們要懂得喝茶,要明白爲什麼喝茶。兩巡後,我頭頂像有什麼罩住了壓下來了,只覺得頭的上半部沉沉的,我知道這是茶湯的作用力,也就是能量在給我加持,我靜靜地體悟那種感覺。

主泡點名讓我唱歌,我很勇敢地站起來與慶廣唱起了《天路》這首歌,我也從中感悟到爲什麼在喝茶時唱歌,因爲在茶湯的作用下,讓我們用歌聲抒懷,讓真情在茶湯中流淌,一切順其自然,增強了磁場的能量與親和力,太妙了!

更妙的是,第二天早晨起牀後,我與往日一樣用淡鹽水洗鼻咽部,從鼻吸入,從嘴呼出,我發現了好多碎污濁,沾滿了整個臉盆。於是我不忙着沖洗,我去叫老伴來欣賞。他不肯停止自己的按摩,我偏拉他到衛生間,他也呆了,問怎麼回事。我笑了,對他說,我們喝茶時用聞香杯來回聞香,我還用暖杯溫我的鼻兩邊,覺得特舒服,怎麼樣?有效果吧?他也明白,意思就是讓他支持我參加喝茶。這還真神奇,茶能讓這些藏在鼻子深處的污濁全都渲泄出來。我在想是否又與昨晚頭疼的反應也有關係,這種加持可不小啊!

在浪漫中分享茶道的幸福,在抒懷中讓真情、真愛源源不斷地涌出。我們與佛更貼近了。感謝行家茶送我一片雲朵,我願乘着這片雲朵飛到彼岸。

中國悠久的茶文化起源 篇二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茶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中國是中國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爲“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兩說雖均不能盡信,但一縷微弱的信息卻值得注意:“茶”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人們越來注重它的某些療病的“藥”用之性。這反映的是一種洪荒時代的傳佚之事。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三

作爲院拓所接觸到的第一門課程——中國茶藝。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只知道中國茶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只知道喝茶有很多保健功效,除此之外也沒有更多的認識了。在學習了整整一週的茶藝課程之後,我對茶具、茶的種類,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這門課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更注重的是我們的實際操作能力。雖然中間換了幾位老師,但老師們都很耐心負責。老師一開始先是對一些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接着讓我們看視頻,然後親自給我們做示範。因爲是第一次接觸這門課,所以我對這些茶具都特別感興趣。

我家不是那種經常喝茶的家庭,在家幾乎沒有泡過茶。很多工具是上了這門課之後才認識的。例如形狀如夾子的稱呼茶夾;形狀如勺子的稱呼爲茶勺;形狀是一個環形的鬥稱呼爲茶漏;形狀爲一根細頭針形狀的稱呼爲茶針或茶茶通;形象爲一扁平彎頭木棍稱呼爲茶刮;形狀爲花瓶造型的稱呼爲茶瓶。

茶藝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綜合的學科,也是整合的科學。學習了茶的相關知識之後,各種體會也慢慢隨着茶知識的提高而產生。老師給我們看的視頻,也讓我們知道了製作茶葉的過程需要多麼的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勤勞的茶農從採茶,到殺青,揉捻,乾燥,每一個步驟都那麼重要,容不得半點馬虎,正是因爲他們認真的工作和細心的態度,才能讓我們在家裏喝上香氣撲鼻,熱騰騰的好茶。它們的加工方法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蘊藏着高尚的品質。自從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藝是如此的麻煩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貴。

後來,還學習了各種茶的沖泡方法和技巧,泡好一壺茶的技藝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葉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溫度,第三是浸泡的時間。用量就是放適當分量的茶葉;水溫就是用適當溫度的開水;沖泡茶葉時間等。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社會,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讓人心靈沉靜。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各位老師的教學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奔波忙碌了一天,風塵僕僕了一天,不妨用些許時間,靜下心來慢慢品茶吧!

中國悠久茶文化的歷史 篇四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爲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係。在政治家那裏,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裏,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飲茶要想領會品茶之道,對於茶文化的認識還是有所必要的,只有對其有所瞭解,才能領會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的飲茶之道。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五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愜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態與世間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風廬茶事》中寫道:“飲茶要諦應在那隻限一杯的‘品’,從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種氣氛。成爲‘文化’,成爲‘道’,都少不了一種捕捉不着的東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從實際中來的。”

品茶,真正的內涵便是品生活。有了這一個“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罷,苦也罷,人生的酸辛,就從這“尋常茶話”中透現出來。

朱竹坨在《掃花遊·試茶》詞中說道:“培香氣,嫋一縷早煙,人靜門閉。”“清話能有幾,任舊友相尋,素瓷頻遞,悶懷盡矣。”這裏似道出了飲茶的兩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穀雨初晴,獨處於清室,嫩芽初試。以止水之心,而舌頭之味,鼻觀通神,是爲自得其樂。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劇談半日,暢敘款曲,此則闔座怡顏,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見茶之文化由來已久。品味茶趣,知曉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觀其色而知蒼生萬物,品其味而曉人世沉浮者,寥寥無幾。而這樣的人又往往都是白髮蒼蒼、仙風道骨般的長者。他們經歷了人世萬變,滄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舉杯把盞之間,萬物已瞭然於胸。他們,可能過多的並不在乎茶的優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靜的心情。

國人愛茶,一日不可無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餉賓迎親會友不可或缺的禮節。每到一處,主人除了給你介紹山水勝蹟,少不了要讓你品嚐當地的名茶。一杯熱茶端上來,自然有種心靈的溝通,感情的融合,一切盡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溫和的,不像酒那樣熱性張揚,也不似咖啡濃豔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韻味、品位可與玉與水晶媲美。正是有了這些特性,才和中國人主張中庸之道,養心養情之說相契合,茶自然是國人的所癖所好。

茶爲神樹,一身清正,忌俗、忌塵、忌噪音、忌油膩、忌羶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嵐雲霧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壺中,抑或是收藏在罐裏,雖然經歷採摘、揉搓、滾煞、烘炒、氣蒸等多道工藝,她都是一個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繹生命的精彩,釋放生命的本色,讓你體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對水質、水溫的要求極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過燥,沏之過急,悶蓋過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聞到煙火的熟湯氣。

如今,喝茶花樣迭出,又是檸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純幽香,澀中回甘,沁心潤肺,兩腋生風,耳目清亮的體驗全都丟失了,那並不能稱其爲真正意義上的喝茶。

喝茶,是種心靈的愉悅,精神的滋潤,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間,選個幽靜茶館,泡上一壺陽羨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細細去品,讓你浮躁的心態平穩下來,讓你矜持的神情放鬆開來,然後你嗅到飄逸的茶香,看到葉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態,於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搖曳,聽到高樹的鳥鳴,於是你的思緒變得清新而高遠,怡悅的快感滲透到身體的每個細胞,這時,神茶在你不知不覺中助你進入“寧靜致遠”、“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對春天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裏飲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裏那庸懶的陽光。坐在一個人的房間,待上一杯茶,看着茶葉的翻卷也常會生出頗多感慨:茶要沸水後纔有濃香,人生也要經歷磨練後才能坦然。濾去浮躁,沉澱下來的是深思,在肺腑間蔓延開來,滌盡了一時的疲憊冷漠。孰能不醉,朦朧中,久久不願醒來。是夜的芬芳,茶香滿室,杯中茶由淡變濃,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澀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中國茶的文化 篇六

天賜香葉,帶着熱之熱烈、月之溫潤、風之靈動、雨之香醇,是以爲茶。人間有神農氏,採其飲之,於是人間便多了一種沁人心脾的仙露。

——題記

爸爸是一名好茶者,雖不能像那些文人雅士賦詩,但對茶的瞭解卻是數不勝數。週末,家裏總飄着一縷一縷的茶香,香遠益清。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我激起我對茶的喜愛。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伴隨着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發展史,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晉常璩著的《華陽國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武王伐紂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066年前後,由此可見,中國有明確記錄的茶事活動距今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北宋時期,茶就被人們當成是常用飲料了,頗得達官貴人和老百姓的喜愛。

茶,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優良樹木,高約30~70釐米,有的甚至高達數十米。茶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千姿百態的。茶的品種,除了我們平常知道的鐵觀音、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種類。飲茶的茶具都是不一樣的,飲這種茶就用這種茶具。正因爲這樣,才能讓茶的清香更容易的散發出來,也讓人們更容易的品出茶中的韻味。

中國茶隨着自古以來的文化交流,已經發展到世界各地,對很多地方都有影響。在唐朝時期,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佛學,文化時,歸國時攜茶籽回國種植。16世紀末,日本茶道的集成者千利休汲取並繼承了歷代茶道精神,正式創立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爲宗旨,內容精煉而豐富,而且注重禮儀。朝鮮茶禮講究清、寂、和、樂四字真諦,希望所有喝過精心泡過的茶後能忘掉所有的煩惱與不愉快。韓國的茶禮則是五行茶禮,是爲了紀念神農氏而舉行的功德祭祀禮儀。這都是仿照中國茶道而創立的。

中國茶,不僅傳至日本、韓國,甚至遠渡重洋,漂到了英國。在英國,享用中國茶曾經是身份的象徵。

中國茶葉第一次進入大不列顛人的世界是在17世紀。由於當時科技的制約,航海技術落後,中國茶葉在英國的價格有時候甚至超過了黃金。在當時的英國,只有上層貴族才能享用到中國來的茶葉,所以中國茶成了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徵。英國人的生活是離不開茶的,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一天從“早餐茶”開始到晚飯喝最後一次“晚茶”,一天一共至少要喝4次茶。中國人一天都不喝這麼多次茶,看來中國茶給英國人民帶來的影響可真大啊!

古代的文人,無一不是好就好茶的。一些文人,則用自己的筆和智慧寫下了一首首關於茶的詩。茶聖陸羽寫下了《六羨歌》以表達自己對茶的感情。

淺斟慢飲,與神相會。在深宮中,統治者衝騰着清香的茶,茶香似一縷縷青煙,讓人心曠神怡;香爐裏點着香料,與茶的清香一致,在聽着古琴彈奏出低沉的音樂,在不這不覺中營造出了一種靜謐。這不是許多隱居山林的文人所想的嗎?

表面上只是提神的清醒,其實早已沉醉,身邊一切俱以空靈。這就是茶,一種能品出人生道理的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