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淺談中國茶文化(多篇)

淺談中國茶文化(多篇)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一

作爲院拓所接觸到的第一門課程——中國茶藝。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只知道中國茶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只知道喝茶有很多保健功效,除此之外也沒有更多的認識了。在學習了整整一週的茶藝課程之後,我對茶具、茶的種類,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這門課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更注重的是我們的實際操作能力。雖然中間換了幾位老師,但老師們都很耐心負責。老師一開始先是對一些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接着讓我們看視頻,然後親自給我們做示範。因爲是第一次接觸這門課,所以我對這些茶具都特別感興趣。

我家不是那種經常喝茶的家庭,在家幾乎沒有泡過茶。很多工具是上了這門課之後才認識的。例如形狀如夾子的稱呼茶夾;形狀如勺子的稱呼爲茶勺;形狀是一個環形的鬥稱呼爲茶漏;形狀爲一根細頭針形狀的稱呼爲茶針或茶茶通;形象爲一扁平彎頭木棍稱呼爲茶刮;形狀爲花瓶造型的稱呼爲茶瓶。

茶藝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它包含有知、情、意的部分,是綜合的學科,也是整合的科學。學習了茶的相關知識之後,各種體會也慢慢隨着茶知識的提高而產生。老師給我們看的視頻,也讓我們知道了製作茶葉的過程需要多麼的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勤勞的茶農從採茶,到殺青,揉捻,乾燥,每一個步驟都那麼重要,容不得半點馬虎,正是因爲他們認真的工作和細心的態度,才能讓我們在家裏喝上香氣撲鼻,熱騰騰的好茶。它們的加工方法讓我大感茶的複雜以及深刻的內涵,這些都蘊藏着高尚的品質。自從知道了茶的加工工藝是如此的麻煩之後,也知道了所謂的茶香醇厚是如此的可貴。

後來,還學習了各種茶的沖泡方法和技巧,泡好一壺茶的技藝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葉的用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溫度,第三是浸泡的時間。用量就是放適當分量的茶葉;水溫就是用適當溫度的開水;沖泡茶葉時間等。

在科技發達、工作繁忙的社會,緊張的學習、工作之餘,泡上一杯清茶,品味它苦中帶甜,飲後回甘的滋味,聞一聞它清淡怡人的香氣是何等讓人心靈沉靜。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各位老師的教學下,讓我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奔波忙碌了一天,風塵僕僕了一天,不妨用些許時間,靜下心來慢慢品茶吧!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二

一、問題產生的背景

茶文化,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茶以其獨特的魅力,將我們深深吸引,於是決定對其展開全面探究。因爲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中國茶的歷史、種類、衝沏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幾個好茶的同學就組成了這個有關中國茶文化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小組。

關於茶,可以研究的極多,有茶具,茶飲,茶道等等。我們上圖書館,上網,請教老師等,從多方面研究,不僅對茶有了更深的瞭解,也對調查的技術有了更深的實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目的:

瞭解茶的起源、發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義:

通過研究,可以更深地瞭解中國茶文化以及其發展歷程,而且可以瞭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還可以培養成員的實踐能力。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圖書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瞭解相關信息(主要方法)

(二)、親身體驗法:在研究過程中,找機會去品嚐一些種類的茶

(三)、討論法:與指導老師進行交流討論

四、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

5月23日-24日:邀請指導老師參加,首先對研究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然後根據成員的自身情況進行分工,並制定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

各成員根據自己的任務和方案進行實際操作。

5月25日-26日:圖書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瞭解相關信息。和指到老師(地理老師)進行資深的交流討論。

5月27日-6月5日:1.品茶,寫下感受。2.將前面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和總結。

6月6日-9日:邀請指導老師參加,全組成員對研究過程作一個小結,並下寫心得體會。然後對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總結,從中分析茶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

6月10日-13日:小組進行討論,根據調查的結果制定一套合適的報告草案。最後,將報告草案完善歸納,總結並寫出最後的研究報告。

(三)、總結階段

6月15日-17日:將完善後的研究報告給指導老師修改。

五、預期成果

完成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培養學習興趣,使我們瞭解中國茶文化。

六、條件分析

(一)主觀條件:全體成員對中國茶文化興趣濃厚,行動積極,團結協作。

(二)可觀條件:學校有微機室,家中有電腦,方便查閱資料。,方案可行,老師十分配合。

(三)經費來源:本課題經費要求不高,成員可以自籌解決

(四)參考文獻:《茶文化學》

中國茶的文化 篇三

天賜香葉,帶着熱之熱烈、月之溫潤、風之靈動、雨之香醇,是以爲茶。人間有神農氏,採其飲之,於是人間便多了一種沁人心脾的仙露。

——題記

爸爸是一名好茶者,雖不能像那些文人雅士賦詩,但對茶的瞭解卻是數不勝數。週末,家裏總飄着一縷一縷的茶香,香遠益清。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我激起我對茶的喜愛。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葉伴隨着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打開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發展史,幾乎從每一頁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晉常璩著的《華陽國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武王伐紂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066年前後,由此可見,中國有明確記錄的茶事活動距今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北宋時期,茶就被人們當成是常用飲料了,頗得達官貴人和老百姓的喜愛。

茶,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優良樹木,高約30~70釐米,有的甚至高達數十米。茶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千姿百態的。茶的品種,除了我們平常知道的鐵觀音、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種類。飲茶的茶具都是不一樣的,飲這種茶就用這種茶具。正因爲這樣,才能讓茶的清香更容易的散發出來,也讓人們更容易的品出茶中的韻味。

中國茶隨着自古以來的文化交流,已經發展到世界各地,對很多地方都有影響。在唐朝時期,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佛學,文化時,歸國時攜茶籽回國種植。16世紀末,日本茶道的集成者千利休汲取並繼承了歷代茶道精神,正式創立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爲宗旨,內容精煉而豐富,而且注重禮儀。朝鮮茶禮講究清、寂、和、樂四字真諦,希望所有喝過精心泡過的茶後能忘掉所有的煩惱與不愉快。韓國的茶禮則是五行茶禮,是爲了紀念神農氏而舉行的功德祭祀禮儀。這都是仿照中國茶道而創立的。

中國茶,不僅傳至日本、韓國,甚至遠渡重洋,漂到了英國。在英國,享用中國茶曾經是身份的象徵。

中國茶葉第一次進入大不列顛人的世界是在17世紀。由於當時科技的制約,航海技術落後,中國茶葉在英國的價格有時候甚至超過了黃金。在當時的英國,只有上層貴族才能享用到中國來的茶葉,所以中國茶成了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徵。英國人的生活是離不開茶的,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一天從“早餐茶”開始到晚飯喝最後一次“晚茶”,一天一共至少要喝4次茶。中國人一天都不喝這麼多次茶,看來中國茶給英國人民帶來的影響可真大啊!

古代的文人,無一不是好就好茶的。一些文人,則用自己的筆和智慧寫下了一首首關於茶的詩。茶聖陸羽寫下了《六羨歌》以表達自己對茶的感情。

淺斟慢飲,與神相會。在深宮中,統治者衝騰着清香的茶,茶香似一縷縷青煙,讓人心曠神怡;香爐裏點着香料,與茶的清香一致,在聽着古琴彈奏出低沉的音樂,在不這不覺中營造出了一種靜謐。這不是許多隱居山林的文人所想的嗎?

表面上只是提神的清醒,其實早已沉醉,身邊一切俱以空靈。這就是茶,一種能品出人生道理的仙露。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四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享受。被稱爲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爲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這學期的茶藝茶道課程向我們具體介紹了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花茶的知識,重點學習了綠茶、烏龍茶、花茶的泡製技巧和方法。因爲在我的生活裏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烏龍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着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過這一學期茶藝茶道課程學習,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使我對茶、對茶藝有了新的認知和體會。現就我個人的茶藝心得總結如下:

一、綠茶是茶藝課程開始後所接觸學習的第一種茶。沒學習之前,還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個綠茶都是一種浪費,簡直就是茶葉兌開水。我最欣賞綠茶的純與淳,綠色的芽葉乾淨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寧神,能讓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緩身心,有種迴歸自然之感。

二、烏龍茶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茶類,相較於綠茶和花茶來說,於我是最最陌生的一類。而在烏龍茶的實訓中,我擔任的是主泡。因爲烏龍茶的泡製比較繁瑣,使我經常忘記一些步驟,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類茶。最後我發現,它是最能鍛鍊人的心境的一類茶。因爲無論時間多麼的有限,它還是得按照步驟一步步來,既不能增也絕不可減。就像我們的生活,生活裏無論你遇到多少困難,無論困難如何大、如何難以解決,無論所剩時間有多緊迫。事情還是得一件件來,問題還是得一個個解決。所以,浮躁的心難以泡出一杯好的烏龍茶。我覺得烏龍茶的茶盤就是一個縮小的人生,而我們練就的何嘗又不是一個張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溫馨”是我對花茶最直觀的印象。當桌前擺起花茶茶具,無論是清潔茶具、投茶沖泡還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終都有那麼一種如春天般的溫暖圍繞在心頭,讓人能有種春日的盎然,無論心情、精神都頓覺美好。由於課程條件有限,在具體泡製時仍舊以綠茶茶葉代替,無法真正體會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兒、融暖的芳香,但我覺得在泡製時,只要我們心中懷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處處有甘甜,周身處處有花香。花茶的泡製讓我學會了感知,感知生命勃發的力量,感知生活裏那些溫暖的美好。綜上所述,這學期茶藝茶道課的學習讓我有了不小的收穫——泡茶,最貴乎“心”。當然我也深知茶藝並非僅靠一學期的學習就能練就的,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的練習。同時,希望每一個泡茶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屬於自己的好茶。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五

談起茶,相信不少人肯定會自然而熱的想到“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俗語了,是啊,茶文化歷史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從神農嘗百草發現茶的妙用,再到唐代陸羽《茶經》問世,到盧仝《七碗茶詩》,再到蘇東坡的:“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從有宋一代的“抹茶”、“點茶”藝術再到東傳到日本的茶道文化,茶文化延續千年而不覺,到如今依然氣場浩大,深入人心。

而對於出生於茶鄉長於茶鄉的我,飲茶就是生活。在家鄉人心中,茶葉並不只是用來謀生的手段,而是是聖潔之物,供奉佛祖,追思先人,獻上清茶一杯,自然是表達無限敬意的最好方式。人品如茶品。希望能像茶葉一樣聖潔,受人尊重。茶還象徵着從一而終,對愛情的堅貞不移,茶樹繁茂生長帶有一種多子多孫的涵義。在我的家鄉,茶貫穿着婚禮的始終,所以把整個婚禮的禮儀總稱爲“三茶六禮”,三茶即指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洞房時的合茶。也有的把提請、相親和洞房前的三次所沏之茶,合稱三茶。這些都是家鄉人民用茶表示最真摯的願望,是中國人奉茶爲寵兒的重要原因。

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茶葉在很多心中很多的看法,或者神祕,或者小資,或者很平常。.。茶葉並不神祕也不是平常。品茶,我認爲就是用心去感受,尊重、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提升自己的感受能力。

靜下心來,調動自己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去感受茶的色、香、味、口感。有機會的話,在沖泡之前,可以感受一下幹茶的形狀、色澤、香氣;在沖泡之後,可以看看沖泡過之後的茶底的形狀、色澤。如果沒機會,這兩者暫時省略也沒問題,品飲的主體在茶湯。

再投入一點,還可以調動聽覺,聽聽水燒開的聲音,注水、出湯的聲音,不過這不是重點。如果喝茶時有合適的音樂,用心聽,會讓喝茶的感覺更加美妙。 如果再投入一點,可以激發一下美好的記憶,或者發揮一下豐富的想象,這就是品茶由感性的物質層面提升到靈性的精神層面了。這就是品茶,充分調動以味覺爲中心的感覺系統。

很幸運能順利選上茶藝這麼門選修課,系統的學習了茶藝,冥想—出具—溫杯-投茶—浸潤泡- 搖香-高衝-奉茶-收具,動作輕柔寧靜,並不做作忸怩,配合着高山流水般的輕音樂,坐在茶臺旁,靜神觀看杯中那沉浮的茶葉,放鬆一下身心,看着茶葉在杯中上下翻騰,茶色由淺變深、飄出淡淡清香,深吸沁人肺腑茶香也隨之飄飄渺渺,在空中悄悄瀰漫。香氣好似深谷幽蘭,若隱若現。用力嗅之,不留痕跡;不經意間,卻清香宜人,沁人心脾。舉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稍覺味苦,細細品嚐,回味之中略有甘甜。啜一口,細細的品味着茶味的苦澀甘甜,體悟着、起伏,榮辱,品味着人世的苦樂、炎涼。慢飲中飄飄然,醺醺然,好似半醉,怕失去而不想清醒,茶香中擁有了朋友的味道,略帶一點兒感動、一點兒清冷,一點兒溫暖,一點兒傷懷,於是惆悵消散了許多,茶香依然芬芳。

茶葉的品質並不見得有多好,但多了一份情懷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冥想過後的感覺身心被淨化,濾去浮躁,沉澱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熱鬧後的落寞。沖泡茶葉確實需要風輕雲淡的心境。

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篇六

一、研究目的

茶,與咖啡、可可並稱世界三大飲料,然其歷史之悠久,遠非其它飲料可比。人們常說茶“發乎神農,聞於周魯公”(《茶經》),神農是爲解毒發現了茶。茶道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從長期的飲茶實踐過程中,根據茶的特性,以及與飲茶緊密相關的飲茶環境、茶具配置、衝沏技能、品飲藝術入手,再結合地方風俗、文化特點,總結出來的一套飲茶禮法。它代表了主人對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種親和與敬重。自唐以後,隨着社會的發展,慢慢走向社會,爲人類交往和經濟發展服務。茶從最初的食用、藥用演變到品飲,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成爲一種被世人稱道的茶文化,更是歷史的積澱。茶和茶道有着怎樣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呢?我們小組對茶的歷史有着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決定借這次課題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調查的內容:

一、中國飲茶簡史

1、原始階段(先秦)

在原始社會神農氏因發明了農耕。帶領民衆種植糧食,解決了生存危機。雖然有糧食供應,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採集些野果直接充飢。在長期的食用過程中,人們發現茶樹葉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單獨將它煮成羹,以後又將它熬成茶水作爲飲料。現在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着遠古的吃茶習慣,除了直接咀嚼茶葉以外,還可以醃製成茶食。總之陸羽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還符合歷史實際的。說中華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不以爲過。到了商周時期,這種飲食茶葉的習慣得到繼承和發展,還給茶葉取了個名字叫做“茶”。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已傳播到黃河中下游地區,當時的齊國也喜歡食用茶葉做成的菜餚。《晏子春秋》記載:“嬰相齊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飲茶已成風氣(兩漢魏晉南北朝)

到了漢代,有關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說文解字》:“舛,茶芽也。”西漢王褒在《潼約》中提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買茶要到遠處的武陽去買,由此見,當時已有專賣茶葉的茶市,茶葉已經成爲日常需要品。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傳播到長江中下游,茶葉已成爲日常飲料,宴會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歡喝茶,並有詩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飲茶已不僅僅是爲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飲茶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梯,可以說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時期。

3、飲茶風氣傳播全國(唐朝)

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到了唐代中期,飲茶風氣已經普及全國。唐代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個州,郡產茶,遍及今天南方13個產茶省區,可以說,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經奠定了基礎。北方不產茶,北方人說飲之茶全靠南方運去,因而當時的茶葉褒義是非常繁榮的。唐朝盛行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窮苦百姓。飲茶的習俗與儒,道,佛,哲學思想融會貫通,漸漸進入百姓們的精神領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過程中追求禪的意境。因此有所謂的“禪茶一味”之說。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國傳播。因此,唐代是中國飲茶和茶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

也可以說是中國茶文化的成熟時期,是茶文化歷的一座里程碑。

4、飲茶風氣的盛行(宋代)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的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非常盛行,特別是上層社會嗜茶成風。茶葉生產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龍團鳳餅,名冠天下”的建茶精工細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茶文化也獲得了發展,宋徽宗趙佶還對茶進行深入研究,寫成茶葉專著《大觀茶論》。他是歷第一個親自寫茶書的皇帝,飲茶的技藝傳到海外。推動了飲茶之風的盛行。宋代飲茶風氣的盛行還反映在都市裏的茶館文化生活非常發達。宋代的詩人嗜茶,詠茶的也特別多。明清兩代,隨着散茶的廣泛流行,泡菜用具變得講究起來,工藝精巧的紫砂壺和瓷器茶具品種繁多,茶進入了許多人家。這些都構成了中華茶文化的主要內容,不斷向海外傳播,時世界茶文化的源頭。

5、飲茶風氣的鼎盛(明清)

明代在茶葉生產上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在茶生產上除了改進蒸熟,而是用熱鍋手炒。其

次是花茶的生產,尤其是烏龍茶的製法的出現,此外,還有紅茶,也是起與明而勝於清。明清時期在茶葉品飲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工夫茶是適應是茶的泡法需要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茶技藝。

6、中國茶葉再現輝煌(現代)

至清代後期,我國茶葉生產開始由盛而衰,原因是因爲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政府懦弱無能,國運凋敝,百業不興,中國茶葉生產一落千丈。新中國誕生以後,政府高度重視茶葉經濟,茶葉有了飛速發展,特別是建國初期70年代,作爲大宗的出口商品,換回大量的外匯以購買國家所急需的物品。飲茶對人類,不僅僅是一種解渴生津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夠滿足人體健康的需求,同時茶葉被稱譽爲“本世紀最文明的飲料”。聯合國有關組織決定在全世界提倡飲茶。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大企業都已話巨資研究開發茶葉和茶飲料。茶葉是一種文化含量很高的產品。隨着茶葉經濟的發展,茶文化也隨着產生和發展起來。20世紀80年代,茶文化蓬勃發展,茶成爲世人公認的保健飲料。茶有24種公效,茶對攻克一些疑難病症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二、茶道的產生和發展

1、茶道的起源和發展茶藝出自茶道,始於唐代,因此,又有稱其爲茶道、茶禮的。首見於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茶道”一詞,表明中國是茶道的發祥地。從中可知,唐時茶道已在王公貴族中廣爲流行,並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序。而唐代貢茶的發展,又對推動宮的形成與完善,提供了條件。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唐時的貢茶地區已發展到十六個郡,可見規模之大。唐代李肇《國史補》載,當時各地爲了使進貢的茶,能趕上宮廷清明宴,還出現了日夜兼程將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987年,陝西扶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使用的金銀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過記載的茶類珍貴歷史文物,它更幫助人們瞭解了唐代皇宮飲茶的豪華與飲茶的具體方式。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後。唐代以前雖有飲茶,但不普遍。東晉雖有茶藝的雛型還遠未完善。晉、

宋以迄盛唐,是中國茶道的蘊釀期。在中國古代,如唐朝宮廷的“清明宴”、宋代的“鬥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現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來敬茶”、廣東、福建的“客家功夫茶”,還有少數民族形形色色的飲茶習俗,裏面都蘊含着茶的“道”

和“藝”,但與生活緊切結合,所以比較接近實際,不像日本茶道那樣過於程序化。中國現代,發展成爲規範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臺灣。臺灣陸羽中心,致力於普及的泡茶技藝,通過多年的教學與實踐已經形成了百姓積極參與,並與衆多茶館緊密結合的一種大衆飲茶消費的形式。應用的器具包括、茶萼、茶船、茶巾、茶湯、茶檔、茶盤、茶盂、水壺等。

2、茶道的形式及其發展

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中唐以後,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唐朝肅宗、代宗時期,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潤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從而形成了“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標誌着“泡茶道”的誕生。唐代茶的飲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茶葉生產過程是“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飲茶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後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煮時,要經過“三沸”。煮時,水剛開,水面出現細小的水珠像魚眼一樣,並“微有聲”,稱爲一沸。此時加入一些鹽到水中調味。當鍋邊水泡如涌泉連珠時,爲二沸,這時要用瓢舀出一瓢開水備用,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後將茶末從中心倒進去。稍後鍋中的條水“騰波鼓浪”,“勢若奔濤濺沫”,此時要將剛纔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裏,一鍋茶湯就算煮好了。最後,將煮好了的茶湯舀進碗裏飲用。前三碗味道較好,後兩碗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飲”。這是當時社會上較盛行的飲茶方法。因茶葉有不同種類,所以還存在另一種方法,將餅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開水沖泡,而不用烹煮,這是末茶的飲用方法。到了宋代,盛行的是點茶法。點茶程序爲炙茶、碾羅、烘盞、候湯、擊拂、烹試,其關鍵在候湯和擊拂。點花法是在唐代閹茶法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陸羽《茶經》說:“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閹茶。”閹茶的特點是投茶入瓶,以湯沃之。而點茶是由閹茶發展而來的。點茶沿閹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驟是將茶投入盞中,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謂之“調膏”,然後將沸水倒入深腹長嘴瓶內,再傾瓶注水入

盞,或以瓶煎水,然後直接向盞中注入沸水,與此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據宋代蔡襄的《茶錄》記載,宋代的點茶主要特點是,先將餅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細末,用茶羅將茶末篩細,“羅細則茶浮,羅粗則末浮。”“鈔茶一錢匙,先注湯調令極度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神其面色鮮白,着盞無水痕爲佳。”即將篩過的茶末放入茶盞中,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得很均勻,再注入開水,用一種竹製的茶筅反覆擊打,使之產生泡沫(稱爲湯花),達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爲狀態。中國茶道成於唐,繼於宋,盛於明。中國茶道形成於八世中葉的中唐時期,陸羽爲中國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創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陸羽、常伯熊、皎然、盧仝、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齊已等。

[唐代]茶人對茶道的主要貢獻在於完善了煎茶茶藝,確立了飲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於中晚唐,歷[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爲時約五百年。

3、茶道的宗旨

茶道是以修行道爲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道中所修何道?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爲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

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爲而無不爲。

4、外國茶道

日本人飲茶以“茶道”出名,講究一點的人家都設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門口,讓客人一個個進去,客人經過門口時,要在門旁洗手,然後脫鞋入茶,主人則最後才進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禮。主人開始煮茶時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後面花園或石子路走走,讓主人自由、從容地準備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後,再讓客人再回茶室,然後開始一起飲茶,飲完茶以後,主人還要跪坐在門外,向客人祝福道別。印度人好喝奶茶,也愛喝一種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薩馬拉茶”。印度人傳統飲茶方式較特別,把茶倒在盤子裏用舌頭舔飲,另外,絕不用左手遞送茶具,因爲,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他們先在茶壺裏泡上濃濃的一壺,要喝時倒少許在茶杯裏,然後衝上開水,隨各人習慣,調上濃淡不一的味道。有客人來時,茶壺裏的濃茶一倒,開水一衝,再在茶中加入果醬或蜂蜜,衝成果醬茶,即可盡情而飲。以肉食爲主的蒙古人,幾乎餐餐都喝茶,喝磚茶。這種磚茶是一種製成塊狀的茶,沏時敲一小塊放入鍋內加水煮開,不能簡單地用開水沏泡,這種茶加一些鹽和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泰國人喜歡冰茶。即在熱茶中放入一些冰塊。在氣候炎熱的泰國,飲用這種冰茶使人倍感清涼舒適。英國人喝茶,已成癖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來,空腹就要喝“牀茶”,上午11點再喝一次“晨茶”,午飯後又喝一次“午茶”,晚飯後還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說,正規的,一天起碼4頓。英國人泡茶是泡茶葉末,連袋一起放在熱水杯裏,不是以水沖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熱水裏,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丟棄。家庭飲用時,由於茶葉很碎,通常茶壺裏還有個過濾杯,用開水衝下去,過濾而出。英國茶裏還可以加一片檸檬、方糖或新鮮牛奶,這樣泡出來的茶和中國茶的味道就完全南轅北轍了。據說茶水中加了味,就會使易於傷胃的茶鹼減少。美國人飲茶,講求效率、方便,不願爲沖泡茶葉、傾倒茶渣而浪費時間和動作,他們似乎也不願在茶杯裏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因此,喜歡喝速溶茶,這與喝咖啡的原理幾乎一樣。所以,美國至今竟仍有不少的人對茶葉只知其味,不知其物。在美國,茶消耗量佔第二位,僅次於咖啡,不過不是中國式的,而是歐洲風味的。歐洲飲茶也有很長的歷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國後,習慣也帶了過來。美國市場上的中國烏龍茶、綠茶等有上百種,但多是罐裝的冷飲茶。美國人與中國人飲茶不同,大多數人喜歡飲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放入冰箱冰好,聞之冷香沁鼻,啜飲涼齒爽口,頓覺胸中清涼,如沐春風。遺憾的是,由於這茶以飲、以涼爲主,便沒有中國茶沏出的那種品種,那種溫馨,那種悠閒,喝茶的情調也大打折扣。德國人也喜歡飲茶。德國人飲茶有些既可笑又可愛的地方。比如,德國也產花茶,但不是我國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窨制過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乾製成的,裏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中國花茶講究花味之香遠;德國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實。德國花茶飲時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德國人也買中國茶葉,但居家飲茶是用沸水將放在細密的金屬篩子上的茶葉

不斷地衝、衝下的茶水通過安裝於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內,之後再將茶葉倒掉。有中國人到德國人家做客,發覺其茶味淡顏色也淺,一問,才知德國人獨具特色的“沖茶”習慣。到土耳其沒喝過蘋果茶就如同沒到過土耳其一樣。土耳其人的好客熱情,請喝茶更是他們的一種傳統的習俗。主人往往熱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蘋果茶。土耳其茶起來較苦,雖然茶味濃濃,卻不是那麼討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撲鼻,然而濃的化不開的感覺並不是每個初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產的蘋果茶,可以說是老少咸宜,男女皆愛。酸酸

甜甜的蘋果茶,濃濃的蘋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着清寒的秋日,喝來格外的舒爽。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亞等都喜歡綠茶,但飲用時總要在茶葉里加入少量的紅糖或冰塊,有的則喜歡加入薄荷葉或薄荷汁,稱爲“薄荷茶”。原因是北非氣候乾熱,人們多吃肉食,而喝薄荷茶有利於解暑和幫助消化。這種茶清香甜涼,喝起來有涼心潤肺之感。由於北非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不許飲酒,卻可飲茶。因此,飲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來訪時,見面“三杯茶”,按禮節,客人應當看主人的面,一飲而盡,否則,視爲失禮。埃及人喜歡甜茶。他們招待客人,常在茶裏放許多白糖,同時送來一杯供稀釋茶水用的生冷水。這種濃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裏就會感到黏黏糊糊的。馬來西亞肉骨茶,它的口碑的確不俗。肉骨茶吃法獨特,其湯配豬腰,再蘸豆卜或者油條來吃,大塊肉則可吃可不吃。而另外替客人準備的豬腰、肉骨等更令人食慾大增、欲罷不能。

四、研究性學習的感受與收穫

中國有四五千年的飲茶史,是世界上擁有飲茶史最長的國家。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悠久的文化傳統,喝茶不僅僅是品嚐茶的味道還一種禮節,一種溝通,一種洗禮,一種文化。從古代逐漸發展至今的茶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喝茶講究方法,講究心境。如今,喝茶的方法是越來越多樣,茶不僅僅存在於中國人的生活中,它已經成爲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國人民並根據自己國家的風俗,口味,發展成自己國家的茶道。然而,在飛速發展的年代,生活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們越來越趨向於簡單方便的飲茶方式。飲料產家抓住了機會在是市面上推出了盒裝,瓶裝飲料的茶飲料,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然而,飲料產家卻忽略了最原始茶的味道,加入了香料。方便的飲茶方式是滿足了人們對茶飲用的需要,可是人們無法體驗到沏茶過程中的那份寧靜和安詳。其實,在忙碌過後不妨來沏一道茶,安撫一下一天緊張工作心情,使自己寧靜,安詳。這不爲一個放鬆的好方法。在海口的大街上,有着形形色色的茶藝館,可是這些茶藝館並不像我想象的那樣清雅脫俗,是一個品茶的好去處。人們在裏面大吵大鬧,甚至還打起了牌,把茶當成酒喝,這種場景和我印象中“茶藝館”這個詞並不相符。讓人覺得到失望。人們的文化素質對中國茶道的影響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人們的文化素質決定了他們對茶道的理解和體會。爲什麼古代文人可以從這一小杯茶中感悟出很多的人生道理和寫出一篇篇的著作呢?如今茶道的發展趨勢是,年輕人都喜歡方便快捷的飲茶方式,喜歡外國的飲茶方式,不喜歡茶的那種苦味。更不會去坐下來去沏一杯茶品嚐。而老人們卻喜歡那種悠閒的方式,那種先苦後甜的味道。這種現象也許這和人的人生經歷有關。飲茶最講究水,可是如今環境污染給中國茶道的發展有了阻礙作用。水污染已經成了很嚴重的問題,沒有優質的水是泡不出上好的茶的。目前以茶道出名的不是茶的發源地中國,而是日本茶道。這有些讓人失望。中國的傳統茶道有很多已經失傳了。而且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使流傳下來的中國茶道文化有了些改變。不過中國人愛喝茶的愛好還是沒有變。中國茶道沒有像日本那樣發揚光大也許是因爲日本有專門在學校開展了茶道這一個科目,使有興趣的學生能學到沏茶的方式和體會到茶道給人帶來的心靈洗禮。同時,日本人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並不像中國人那樣隨便地給客

人倒上杯茶就行了。而是有很多的步驟,每一步都有着不同的含義。爲什麼我們中國就不能開設茶道這一科,使中國茶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