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言文《公輸》譯文及註釋【精品多篇】

文言文《公輸》譯文及註釋【精品多篇】

公輸譯文 篇一

要做好這類試題,避免無謂的失分,讀懂文言文的文本內容是關鍵。筆者結合多年來的閱卷實踐,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如何讀懂文本及解答此類題目的技巧,以幫助考生提升文言文閱讀的解題能力。

一、積累文言詞彙

病症舉例:[江蘇泰州](第12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微使君之賜()

有位考生寫的答案是:細微。正確答案是:非,(如果)沒有。

病因分析:這位考生答錯的原因,是因爲平時不善於積累文言詞彙,導致頭腦“倉庫”中的文言詞彙積累匱乏。

對症下藥:要解答好對文言字詞的解釋的試題,平時要注重文言詞彙的積累:①常見通假字。如《童趣》中的“昂首觀之,項爲之強”的“強”通“僵”,是僵硬之意;②古漢語常用字詞。掌握常見文言字詞的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如實詞誠、或、書、聞、遺、坐等的意思,虛詞之、而、乎等的意思;③詞類活用字。詞類活用就是詞語的詞性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發生轉變的語法現象,常見的類型有:名詞活用爲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互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④古今異義詞。如《桃花源記》中的“率妻子邑人”中的“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兒女,而現在的意思是男子的配偶。

二、熟悉文言句式

病症舉例:[江蘇淮安](第20題)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②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有位考生是這樣翻譯的:忠心的屬性,可以來打一仗。

病因分析:這位考生對常見的文言句式不熟悉,“……也”是判斷句的標誌,“可以一戰”是“可以(之)一戰”的省略,正確的翻譯是: (這纔是)盡了職責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對症下藥:要弄懂這類句式的意思,我們一定要熟悉常見的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判斷句式。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見的表判斷的詞語有者、也、乃、則、即、皆、悉等,如《出師表》中“此悉忠良死節之臣”;②疑問句式。一般用疑問代詞(誰、何、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耶、歟等)提出問題,如《公輸》中“胡不見我於王?”;③省略句式。文言文中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情況下,某些句子成分往往省略,從而使語言更加簡練。如《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括號中的謂語省略;④倒裝句式。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常見的有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銘》)正常語序是“有何陋?”定語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正常語序是“千里馬,一食或盡粟一石”。狀語後置,如“細若蚊足”(《核舟記》),正常的語序是“若蚊足細”。

三、掌握翻譯方法

病症舉例:[江蘇泰州](第13題)翻譯下列句子。

(1)若水獨疑之,留其獄,數日不決。

譯文:

有位考生翻譯的答案是:像水一樣單獨懷疑它,留下它在監獄裏,幾天也沒有處決。

病因分析:這位考生翻譯出錯的原因,一是平時沒有很好地積累文言詞彙,“獄”在這裏的意思是案件;二是沒有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若水”是一個人的名字,只要把它留下來就行了。正確的翻譯是:只有若水懷疑這個案子,留下了案件,好幾天都沒有決斷。

對症下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翻譯同樣如此,我們要掌握常用的翻譯方法。主要有:①擴充法。即在翻譯文言文時,把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擴充爲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在原來的單音節詞後面或前面加一個輔助成分(也叫前綴、後綴),或加一個同義詞、近義詞;②替換法。是擴充法的補充辦法。用現代漢語中的同義或近義詞替換文言文裏的原詞;③保留法。文言裏有兩類詞語,一類是古今通用的詞語,如“天、地、山、水”等,一類是古代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年號、日期、官職名、典章制度的名稱等,在翻譯的時候要原封不動照搬過來,若強譯硬譯,非但譯不好,反而畫蛇添足;④刪略法。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虛詞,它們有時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可刪去不譯;⑤增補法。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等。譯成現代漢語時,要讓譯句完整通順,就應將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⑥調整法。主要針對文言文裏大量存在的倒裝句。從現代漢語的語法角度看,這類句式內部的順序有一些“顛倒”,翻譯時應按現代人表述的習慣,對原文的順序進行調整。

四、把握人物形象

病症舉例:[廣東梅州](第9題)文中劃橫線的句子“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駑,持滿”,正面表現了將士們的,側面表現了周亞夫將軍的。

有位考生的答案是:嚴肅;善戰。

病因分析:這位考生對人物的分析不夠全面,只是片面地答題,正確的答案是嚴陣以待(士氣高昂;戒備森嚴);治軍嚴明(帶兵有方)。

公輸譯文 篇二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能力;教學對策

一、中學生在文言文閱讀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閱讀文言文時缺乏語感

語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訓練培養而來的。學生朗讀文言文時缺乏語感,主要原因是其內心懼怕文言文。正是因爲他們帶着這N心理,所以難以把文言文讀好。

記得有一次,我讓學生朗讀《三峽》一文,學生連句子都讀不通順,聽起來感覺很生澀,究其原因是學生擺脫不了對文言文的懼怕感,一聽到“文言文”就認爲那是難以理解的文章,所以不願去讀,久而久之,就對文言文產生了一種隔閡,難以融入語境,自然就讀不好,語感更談不上。

2.不能準確地把握句子的停頓

要把文章讀通順,把握句子的停頓非常重要。如學生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常常錯誤地讀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乍一聽,感覺非常彆扭,把句子讀破了就不能準確理解其意思,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停頓的方法,亦可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方面知識的指導。爲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反思,發現缺點及時改正。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榜樣示範下才會越做越好。如果學生學會了把握句子停頓的方法,就能把文言句子讀通順,準確地理解文章的意思,爲深入探究文言文做好充分的準備。

3.文言詞語句積累太少

凡要讀懂一篇文言文,文言詞句的積累必不可少。如果學生沒有一定文言詞句的積累,閱讀時就會感到很吃力,連詞語的意思都沒法理解,對於文言句子就更不必說了。

在教學中,學生經常依賴教師的講解及翻譯書的註釋,不會主動地去積累相關的重點詞句,所以,每次讓他們閱讀時,總覺得無從入手,不知該從何處讀起。有些學生甚至連一些常見的詞語,如:乃、遂、輒等及常見的判斷句式“……者……也”都不知道。文言詞句積累太少,閱讀時顯得被動,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自然難以提高。

4.對文言句子的理解只停留於表面,不求甚解

很多學生由於文言詞句積累太少,難以讀懂文言文,所以,他們對閱讀文言文的態度也不端正,往往望文生義,只求泛泛而解,不作深入研究。其實,這是中學生閱讀文言文的通病,亦是閱讀難以提高的癥結所在。

記得有一次期末考試評卷時,我發現有部分學生把柳宗元《小石潭記》一文中的“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這句翻譯成“那岸上有兩隻狗在打架,不知道爲了什麼”,當我把這句話的翻譯讀出來時,在場的老師無不捧腹大笑。若要追溯原因,就是教師平時指導不到位,學生學得也不夠細心,如此笑話,希望不要再出現,這是學生的過錯,也是語文教育的悲哀。

二、解決文言文閱讀問題的對策

爲擺脫中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重困境,讓學生能讀懂文言文,更好地感悟文言文的魅力,我認爲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以下幾種做法:

1.加強朗讀訓練,培養文言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對課文讀得越多,讀得越好,就越能體會到課文的思想內容並受到感染,當讀到滾瓜爛熟的時候,文中的詞彙、句式就會被學生消化、吸收,激發學生的情感,產生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爲此,我認爲可採用多種方式進行

朗讀。

(1)教師範讀

範讀是示範性的朗讀,教師範讀可以爲學生提供一個榜樣。範讀時教師的語氣、語調、神態、動作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聽範讀,讓學生反覆朗讀,就可以提高其朗讀水平,更好地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

(2)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就是給作品賦予生命的一種朗讀方法。分角色朗讀時,學生更容易進入情境,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例如,讀《公輸》一文時,可由學生分角色朗讀墨子、公輸盤及楚王的話,通過人物的對話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尤其是公輸盤的一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可知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就選擇殺害墨子。幸好,聰明的墨子早已洞悉了公輸盤的內心所想,做好了防備工作,最終令楚王放棄攻宋這一計劃。學生通過朗讀,就能更準確地瞭解到公輸盤這人也有陰險的

一面。

(3)梯度式的朗讀

語感訓練不可能一步到位,朗讀訓練時必須有步驟、分層次,讓學生一步步上臺階。每一步訓練都應有明確的目標。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如讀歐陽修《賣油翁》一文的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第一次,只要求學生讀得流利正確;第二次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後,要求學生讀出康肅的盛氣凌人;第三次,要求學生聯繫上下文的特定語境,感受康肅的心理活動。通過這樣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的誦讀,學生的語感也會逐步得到提高。

2.教會學生如何斷句,把握句子的停頓

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難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是不會斷句,不知如何停頓,對課文的理解就更談不上了。如,教學《岳陽樓記》一文時,學生讀“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一句,常會錯誤地讀成“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糾正,正確讀法是“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斷句的方法:如朗讀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可按音節分或按意義單位分,如此一點撥,學生掌握了方法就不會讀破句,易於把握句子的停頓,讀起課文來節奏感增強,朗朗上口,學生自然會愛上朗讀文言文,爲培養其文言文閱讀能力邁出成功的一步。

3.課堂教學注重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和句子

學生讀不懂文言文的重要原因是文言詞語積累太少。針對這一情況,我一向的做法是,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本文言文專用本子,用來積累文言詞語和句子。每講授完一篇文言文時,我就會給學生圈點出本課的重點詞語和句子,然後叫學生把其整理好並翻譯成現代漢語後抄到文言文專用本子上,充分利用課後時間自由誦讀,有目標地進行識記。記住後,找同學以問答的形式進行鞏固,實踐證明,這一方法效果特別好,學生嚐到甜頭後,自然就會樂此不疲地去識記文言詞語和句子。

其實,要更好地鞏固學生對文言字詞及句子的識記結果,教師可利用每一節課的課前三分鐘對學生的鞏固情況進行提問、檢查,發現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及時予以糾正、引導,同時還要佈置好下節課要提問的內容,讓學生目標明確地去鞏固相關文言詞句,效果會更佳。

4.教給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爲理解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翻譯文言句子是教學中的難點,亦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攔路虎”,若這一環節處理不好,學生就難以走出困境,也會對閱讀文言文失去信心。結合九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爲教給學生翻譯句子的方法十分重要。翻譯句子常用的方法有直譯法和意譯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比較推崇直譯法,因其簡單、易於操作。具體使用直譯法翻譯句子時,還要教會學生把握句中的關鍵詞語,掌握了關鍵詞語,要翻譯句子就易如反掌了。

例如,教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時,翻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一句,只要把握住其中的“良田”和“屬”字分別翻譯爲“肥沃的土地”和“類”,即可直譯出這句的意思“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和竹子之類。”

又如,教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文時,翻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學生掌握了“意”爲“情趣”、“乎”爲介詞“於”,然後把全句的意思串聯起來,翻譯爲“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而在於水光山色之中。”由此可見,在學生有一定的文言字詞積累的基礎上,採用掌握關鍵詞的直譯法,可謂是立竿見影。

綜上所述,要讓中學生愛上閱讀文言文,就要找出其在文言文閱讀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尋找適當的切入點,在教學中“對症下藥”,想方設法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語感,教會學生如何把握句子的停頓,並教給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及翻譯句子的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訓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公輸譯文 篇三

由於我多年帶畢業班,九年級第二學期開課往往比較早(農村尤其如此)。學校一般要求學生先借用一下往屆學生用過的書過渡一下,而語文下冊的學習爲了先突破重點、難點,往往先開文言文單元。基於上述情況,爲了保證學生能紮實有效地推進學習進度,而不致受學生用過的書的影響,我一般採取學生用大筆記本筆記並輔之以以下步驟:

一、督促學生課下預習,包括試讀、查閱有關作品、作者資料

九年級後半學期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方法積澱。所以預習應該不是什麼難度,這一步爲後面的文言文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在“讀”上下工夫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九年級文言文相對於七年級、八年級來說,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達技巧、人物表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難度。而要克服這一難點首要在於讀。我一般會單獨抽出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以各種方式讀。針對不同課文不同特點選取不同的讀法。以《公輸》爲例,我會先叫學生在課堂試讀;然後聽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同時對文中的疑難字或易誤字正音);接着學生練讀(分小組進行,可起互相監督、互相促進的作用),要求是表情朗讀,讀準語氣,體會人物內心並且要求力爭不增字、不減字、不錯字;下一步學生賽讀,分幾種方式:可以是檢驗是否讀順,以小組內輪流讀,然後在班內組與組之間賽讀,看哪個組問題最少;也可以進一步檢驗學生是否能讀懂人物內心,以分角色朗讀爲主,重點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對話、語氣;還可以輔之自讀、齊讀等等。這樣下來,通過不同方式的讀,讓學生真正熟讀文章,爲進一步成誦做了準備。

三、學生邊聽講解邊筆記

具體操作如下:要求學生在查閱有關作者和作品簡介,對作者和相關背景瞭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在筆記本上先記下原文,以行爲單位,並空出兩行(一行寫重點、疑難字同註釋,一行寫原文譯文)。教師講解有的放矢,使學生筆記有章可循,講解完一段或一個層次後,教師要做相應的小結或提要。通過幾年的實踐證明:學生課堂上學得用心,記得認真,重點明瞭(以往記下注釋不筆記去學容易忽略,筆記後,加深了印象)。

四、每課課後進行內容和字詞歸納

先引導學生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對文章思路和思想內容、情感表達等方面以結構圖的方式進行歸納,然後對本課重點字詞、特殊用法(如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一一進行歸納。歸納時,鑑於九年級後半期綜合性比較強,對先前學過的用法也適當地點撥或小結。

五、課外拓展

就每課不同特色選擇合適的角度進行拓展延伸。如《公輸》是關於戰爭的,課後可就論述戰爭的名人名言和學生一起回憶總結,讓學生在梳理中明確戰爭的性質及戰略戰術。

六、背誦課文

到這一步學生很快地背誦課文,基本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總之,每一篇文言文經過這樣紮實有效的學習後,學生底子清,掌握牢,知識網絡架構完整,每學一課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與知識都能得到很好的增進,可謂一舉多得。

以上是我的一管之見,懇請得到方家指正。

公輸譯文 篇四

一、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本來就是動詞,有的是由形容詞、名詞變來的。因此,它分爲三種類型: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裏,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有賓語。其基本結構形式是:[不及物動詞]+賓=[使]+賓+動。

例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譯文:憂愁禍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句子中“生”、“死”都是不及物動詞,屬使動用法,意即:使……生存發展,使……委靡衰亡。

區別動詞的一般用法與使動用法:第一,不及物動詞帶了賓語,通常是動詞的使動用法;第二,如動賓之間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賓語不是動作的承受者,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施行這個動作,這個動詞就作使動詞用了。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詩文中,形容詞常常用作使動。形容詞是表示事物性質或狀態的詞,本來不帶賓語,如果它的後面帶有賓語,則形容詞用作動詞,表示使動用法。這時這個形容詞不是修飾後面的詞語,而是以後面的詞語爲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其基本結構形式是:[形容詞]+賓=[使]+賓+形容詞。

例二: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譯文:飼養它卻不能使它充分施展才能。

句子中“盡”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即:使……竭盡。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詩文中,名詞(包括方位名詞)不帶賓語,如果賓語前沒有別的動詞,則這個名詞用於動詞。名詞用於使動的情況十分少見。名詞用於使動,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爲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其基本結構形式是:[名詞]+賓=[使]+賓+動詞。

例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

——譯文: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

句子中“域”是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即:使……定居。

二、意動用法

在古詩文中,動詞謂語對於賓語含有“認爲它怎麼樣”的意思的叫做意動用法。這種意動用法一般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爲後面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其基本結構形式是:[形容詞]+賓=[以]+賓+[爲]+形容詞。

例四:邑人奇之。(《傷仲永》)

——譯文:同縣的人認爲他很奇特。

句子中“奇”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即:以之爲奇 。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古詩文中名詞可以用於意動,以後面的詞語爲賓語,表示主語在主觀上把這個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爲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其基本結構形式是:[名詞]+賓=[以]+賓+[爲]+名詞。

例五:義不殺少而殺衆。(《公輸》)

——譯文:您守義不殺人,卻要(發動戰爭)殺衆多的人。

句子中“義”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意即:以……爲義。

三、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區別

形容詞既可以用於“使動”,又可以用於“意動”。一般來說:(1)賓語前的形容詞,若不作定語而又無別的動詞時,即用於“使動”或“意動”;(2)狀語後的形容詞,若無別的動詞時,也可用於“使動”或“意動”。但是,同一個形容詞,究竟是用於“使動”還是“意動”呢?這就必須依據上下文和句意來辨析。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麼樣,意動用法則是認爲(或以爲)賓語怎麼樣;“使動”側重於客觀行動方面,而“意動”側重於主觀心理方面。

總之,教師要教好文言文,學生要學好文言文,都不可能繞開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相反,要重視它,研究它,這樣,文言文教學才能創出佳績。

參考文獻

[1]郭錫良 等 編《古代漢語》.北京出版社,1983年5月。

公輸譯文 篇五

公輸盤爲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爲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爲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衆,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爲何若人?”

王曰:“必爲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裏,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爲與此同類。”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爲我爲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爲城,以牒爲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1.請用“/”給選文的第二段文字斷句。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爲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子墨子聞之,起於齊( )

(2)爭所有餘,不可謂智( )

(3)荊之地,方五千裏( )

(4)子墨子九距之( )

(5)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公輸盤爲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殺少而殺衆,不可謂知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子採用了委婉規勸的方式,先______,後推理,目的是爲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選文中“模擬攻宋”部分給你哪些啓示?請用一二句話寫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子二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親戚畔之()

(3)攻親戚之所畔()

2.對下列各句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比方一座)方圓三裏的內城,方圓七裏的外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C.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就會很太平。

D.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得道者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3.對文段意思的理解,哪一項是不準確的()

A.本文在分析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項關係時,指明瞭“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B.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本文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D.本文通過運用對比和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使文章增強了說服力。

(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此書是_________家的經典著作之一。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3)曾益其所不能。()

(4)入則無法家拂士。()

(5)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6)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3.下列句子朗讀節奏有誤的一項是()

A.舜/發於/畎畝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D.入/則無法家/拂士

4.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談談你對“人恆過,然後能改”這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在選文第一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必須經受磨鍊。下面列出的名言中,與之意思相近的是哪兩句?請選擇()

A.古人大業成,皆自憂患始。

B.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D.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7.孟子的說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長短錯落,這種寫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你以選文第二段爲例加以具體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選文第三段緊承上文從正反兩方面加以推論,其中從正面進行推論的是哪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選文中孟子主要講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____。

10.《論語》中孔子曾稱讚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結合本文,談談顏回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這篇選文對你今後的學習或生活有怎樣的指導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故患有所不闢也。( )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

(3)呼爾而與之。( )

(4)萬鍾於我何加焉!(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釋義。

(1)故患有所不闢也。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鄉爲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而:由是則生而不用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B.之:蹴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

C.於:所惡有甚於死者

刻唐賢今人詩書於其上。

D.爲:今爲妻妾之奉爲之

項燕爲楚將,數有功。

4.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說說文中畫線的句子中的“是心”具體指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1)公與之乘( )

(2)公將馳之( )

(3)既克( )

(4)望其旗靡(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

(2)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語句回答下面問題。

曹劌阻止魯莊公追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個字)

4.根據上文有關內容,發揮合理想象,在“齊師敗績”前簡要補寫戰鬥的經過(可用原有的字詞靈活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敘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鼓作氣”流傳至今,已成爲人們熟悉的成語,但有人卻常常把它誤寫成“一股作氣”、“一鼓足氣”等,想一想,你怎樣運用文中的知識來幫助人們避免這些錯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裏?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軍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閱讀短文《用兵八法》,結合上文內容,完成文後問題。

用兵之法:高陵(山頭)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追擊),佯北(假裝失敗)勿從(追趕),銳卒勿攻,餌兵(用來誘敵上鉤的部隊)勿食,歸師勿遏(è阻擊),圍師(包圍敵方部隊)必闕(讓條路),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勿追(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選自《孫子兵法今譯》)

(1)在長勺之戰中,曹劌兩次曰“未可”,各與短文中哪一條法則相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長勺之戰”,對“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試從中歸納出戰場上所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文中找出與毛澤東“敵疲我打”、《孫子兵法》中“以逸待勞”戰術相近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認爲“長勺之戰”的勝利與魯莊公有關嗎?說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1.本文選自《》,文章題目中“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鄒忌修八尺有餘()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3.第一段中,有兩個動詞活畫出了人物自我欣賞的心理,這兩個動詞是__________。本段中,從正面肯定鄒忌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鄒忌認爲“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就文中第二段的內容或寫法寫一段評註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面對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讚美,鄒忌從“不自信”到“暮寢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樣的品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齊王在接受了鄒忌的勸諫之後,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最終取得了什麼效果?請結合原文內容,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威王一“善”,政局迥異,初時“門庭若市”,後來“無可進者”,請根據“無可進者”寫出“門庭若市”的反義成語。“門庭若市”體現了威王的“廣開言路”,在我們學過的古文中,還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廣開言路”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學習本文,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三點啓示:(1)有自知之明;(2)兼聽則明;偏信則闇;(3)批評別人要講究方法。請你任選一點啓示,結合生活體驗,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參考答案:

一、1.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爲/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2.(1)這個消息(或這件事)(2)聰明(3)土地方圓(4)通“拒”,抵抗。(5)通“御”,抵擋。

3.(1)公輸盤給楚國製造雲梯這種器械,製成後,將要拿去攻打宋國。(2)自己說講道義,殺少量的人還懂得不合理,卻要去殺衆多的人,不能說是明白事理

4.舉例(或設喻) 勸說楚王不要攻打宋國

5.要制止侵略,單說理還不夠,還得有實力做後盾

二、(一)1.(1)震懾,使……震懾。(2)內外親屬。(3)通“叛”背叛。2.C3.B

(二)1.儒2.(1)任用,選拔。(2)責任,使命。(3)通“增”,增加。(4)通“弼”,輔佐。(5)瞭解。(6)通“橫”,梗塞,不順。3.D4.(1)使他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經受貧困(之苦)。(2)這樣(以後),人們纔會明白,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3)內心憂困,思慮堵塞,這樣纔能有所作爲。5.人的成才離不開主觀的努力。7.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領起“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爲”五句,構成一組排比,讀起來有氣勢;且句式整齊,以短句爲主,和前後的長句搭配,全段句式富有變化,讀來有節奏感。8.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9.治理國家10.從“痛苦和磨鍊可以造就人才”這方面來回答。11.要從磨鍊意志;知錯就改;做事要有原則;要提出好的建議等方面選取一個角度進行回答。

三、1.(1)禍患,災難。(2)這,這樣。(3)給。(4)增加,益處。

2.(1)“闢”通“避”,躲避。(2)“得”通“德”,恩惠;“與”通“歟”,嗎。(3)“鄉”通“向”,從前。

3.A

4.(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5.在“生”和“義”二者不可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

四、1.(1)乘車。(2)追趕。(3)戰勝。(4)倒下。

2.(1)敵方的士氣已經消失了,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夠戰勝他們(齊軍)。(2)大國是很難估計(它的行動)的,擔心他們會設下埋伏。

3.俱有伏焉

4.公鼓之,魯師一鼓作氣,齊師士氣已竭。

5.“一鼓作氣”出自《左傳》一文,古代作戰用擊鼓的方式來命令士兵出戰。第一次擊鼓士氣正足,第二、三次擊鼓士氣較差。“作”是“振作”的意思。使用中用錯是不理解成語之意所致。

6.(1)取信於民是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2)善於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

7.(1)第一次與“銳卒勿攻”相吻合。第二次與“佯北勿從”相吻合。(2)要打敗敵人,先保存自己。

8.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9.例(1),有關。由於魯莊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給予曹劌施展才能的機會,才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例(2),無關。魯莊公作爲統治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完全是依靠曹劌的才能才取得勝利。

五、1.《戰國策》(或《戰國策・齊策》)。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

2.(1)長,指身高。(2)穿戴。(3)偏愛。(4)受矇蔽。

3.“服”和“窺”。君美甚

4.(1)齊國是一個大國,齊王位高權重;(2)齊王身邊的人偏愛或害怕齊王;(3)齊國上下的人對齊王有所求。

5.內容上:鄒忌以自身爲例,由家事巧妙地聯繫到國事,諷勸齊王納諫除蔽。寫法上:把家事與國事進行類比,推己及人,以此達到諷勸的目的。

6.圍繞“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來回答。如:不盲目輕信,對別人的褒貶能理智判斷,冷靜思考,能正視自己。

7.措施:下令羣臣吏民提出意見,並給予不同的獎賞。效果:納諫除蔽,內政修明,四國朝齊。

8.門可羅雀《出師表》9.(略)

公輸譯文 篇六

陳禾,字秀實,明州鄞縣人。舉元符三年進士。(時)天下久平,武備寬弛,東南尤甚。禾請增戍①、繕城壁,以戒不虞。或指爲生事,格②不下。其後盜起,人服其先見。

時童貫權益張,與黃經臣等表裏爲奸③,|紳④側目。禾曰:“此國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責,此而不言,一遷給舍⑤,則非其職矣。”首抗疏⑥劾貫。復劾經臣:“怙寵弄權,誇炫朝列。每雲詔令皆出其手,言上將用某人,舉某事,已而詔下,悉如其言。夫發號施令,國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權。奈何使宦寺⑦得與?”

論奏未終,上拂衣起。(1)禾引上衣,請畢其說。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2)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首以報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貴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禍。”言愈切,上變色曰:“卿能如此,朕復何憂?”內侍請上易衣,上卻之曰:“留以旌直臣。”

(選自《宋史》,有改動)

[注]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擱置。③表裏爲奸:內外呼應做壞事。④|紳:同“縉紳”,士大夫的代稱。⑤遷給舍:指陳禾將改任給事中的職位。⑥抗疏:上書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輩,等。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武備寬弛,東南尤甚/弛擔持刀(《狼》)

B.或指爲生事/或以爲死,或以爲亡(《陳涉世家》)

C.人服其先見/朝服衣冠(《鄒忌諷齊王納諫》)

D.此國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愚公移山》)

2.下列選項中加點文言虛詞的含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

A.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C.宋何罪之有(《公輸》) D.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6分)

(1)________

(2)________

4.本文中陳禾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陳禾的進諫方式與我們學過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的進諫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贊同哪一種?請闡述理由。(6分)

公輸譯文 篇七

孟子曰:“離婁①之明、公輸子②之巧,不以規③矩④,不能成方圓。”

【註釋】

①離婁:傳說中一個目力非常好的人,能在一百步以外看清楚一根毫毛的末端。 ②公輸子: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③規:圓規。 ④矩:折成直角的曲尺。

【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賞析】

經過歷史的沖刷與洗禮,孟子的這句話已經延伸到了生活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成了人們工作、學習、爲人處事甚至安邦治國的重要準則。

有句話說得好,火車之所以能夠奔馳千里,是因爲它始終不離開兩條鐵軌;風箏之所以能高高飛翔,是因爲它總是情繫那根線繩;宇宙間無數顆恆星亙古不變地燦爛,是因爲它們都按照自己的軌道運行。

歷史上,因遵規守矩而成大事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一次,曹操率兵經過一片麥田。部隊裏每個人都下馬用手扶着麥稈,沒有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看見了,無不拍手稱讚。就在這時,田野裏忽然飛起一羣鳥兒,驚嚇到曹操所騎的馬。那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答道:“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沒有規矩的人,怎麼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說完,曹操抽出腰間的佩劍就要自刎,衆人連忙攔住。這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殺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說:“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我又肩負着天子交給我的重要任務,那就暫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髮,說:“那麼,我就割掉頭髮代替我的頭吧!”之後,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衆,因爲肩負重任,所以割發替罪。

同學們可能覺得割發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在古代人看來,頭髮是父母給的,隨便割掉是不孝的表現。曹操作爲封建社會的政治家,能夠嚴於律己,割發代首,實在難能可貴。

規矩,是人類自己制定的信條,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法規、校規、交通規則、文明公約、道德規範、考試規定等。對我們國小生而言,遵規守紀是我們的職責,也是一個優秀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它是有序學習的需要,更是順利成長的必然要求。

然而,我們身邊不守規矩的現象卻時有發生:有的同學穿奇裝異服,留怪異髮型,亂丟垃圾,上課吃零食,下課大聲喧譁、打鬧,自習課說話,遲到、曠課,溜到校外上網……這些違規亂紀的現象輕則讓同學們的成績受到影響,重則會使人誤入歧途,後果不堪設想。那麼怎樣纔是守規矩的表現呢?很簡單:在課堂上,發言要先舉手,徵得老師同意後再回答;放學時出校門要有秩序,不擁擠;教室裏不能大吵大鬧,影響他人;操場上,不要追逐打鬧,做危險動作……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馬路上的十字路口儘管人多車雜,但只要遵守交通規則,各行其道,道路就會暢通無阻。相反,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人們各不相讓,爭搶阻擋,車輛、行人擠成一團,誰都不可能順利通過。

斷了線的風箏,不但沒得到自由,反而栽得面目全非;脫離鐵軌的列車,不但無緣於自由,反而會引起巨大的災難。

公輸譯文 篇八

會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的材料範圍大多是名家名篇,考點主要有實詞、虛詞、文言句式、重要語句的翻譯和對文段的理解、分析。

1.準確認讀、理解文中生難字詞。所謂生難字詞,對國中生來講,是指流傳至今,在現代漢語中仍在使用的通假字、異讀字以及多音多義字。

2.正確劃分朗讀節奏並斷句。一般情況下,句首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後應停頓,主謂之間要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停頓。

3.理解常見實詞的語境義。考查的對象常常是文中起關鍵作用的實詞。

4.根據語境理解文中某些常見虛詞的用法。常用文言虛詞有“之”“其”“於”“而”“爲”“何”“以”“乃”“乎”“焉”等,對其用法,要結合語境,依據例句,進行歸類,日積月累,準確把握。

5.理解並翻譯文中的重要句子。文章中的中心句、關鍵句、名句警句、精彩的描寫句、抒情句、議論句以及某些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省略句等,是命題考查的重點。對於文言句子的翻譯,必須堅持直譯和“信、達、雅”的原則。所謂直譯,就是根據字面意思,把每個字、詞用現代漢語把它的意思表達出來,注意字字落實,對關鍵詞語決不能含糊。所謂信,就是要準確無誤;所謂達,就是要通順流暢;所謂雅,就是要語言優美。

6.歸納文章內容要點。即考查考生是否從整體上讀懂了文章,是否能夠在概括語段內容、分析語段結構及其在原文中的地位作用等的基礎上,對文章內容要點進行準確歸納。

7.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能夠作出評判。即評析文章的思想內容,感悟文中人物及事件的特點、意義,並聯系實際談文章對自己的啓發及其現實意義。

8.理解選文的寫作特色,進行簡單的鑑賞分析。考生必須從選文出發,在理解文意、整體感知、分析內容的基礎上,從其遣詞造句、語言表達、修辭運用、謀篇佈局等方面去進行審視,才能作出合理的答案。

【新題預測】

(一)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節選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下列各項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才美不外見

C.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D.入則無法家拂士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舜發於畎畝之中( )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3)必先苦其心志(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恆過然後能改。

4.文章在論述“艱難困苦的生活能夠使人磨礪成才”和“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能夠導致滅亡”兩個觀點時,分別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5.孟子認爲一個國家避免滅亡的關鍵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選自《岳陽樓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一碧萬頃( )

(2)而或長煙一空( )

(3)或異二者之爲( )

(4)不以物喜( )

(5)至若春和景明( )

2.與“而或長煙一空”中的“或”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或異二者之爲B.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C.或王命急宣D.或以爲死,或以爲亡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4.指出下列句子分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

(2)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

(3)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

(2)微斯人,吾誰與歸?( )

6.在作者看來,“古仁人”有怎樣的胸襟和抱負呢?(用原文回答)請說說你對“古仁人”的胸襟和抱負的看法。

(三)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爲?”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爲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衆,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

公輸盤曰:“諾。”

(節選自《公輸》)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公輸盤不說( )

(2)吾義固不殺人( )

(3)吾從北方聞子爲梯( )

(4)然,胡不已乎( )

2.下面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願借子殺之 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B.乃不知有漢 乃可攻也

C.知而不爭 人不知而不慍

D.將以攻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將以攻宋( )

(2)宋何罪之有( )

(3)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 )

(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義不殺少而殺衆,不可謂知類。

(2)胡不見我於王?

5.說說選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並概括大意。

(四)

陳勝自立爲將軍,吳廣爲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爲王。”陳涉乃立爲王,號爲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節選自《陳涉世家》)

1.用“”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2.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點的詞語。

(1)收而攻蘄( )

(2)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

(3)比至陳( )

(4)將軍身被堅執銳( )

(5)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

(6)諸郡縣苦秦吏者( )

3.下面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陳勝自立爲將軍

B.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C.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

D.爲之,則難者亦易矣

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5.從三老、豪傑擁戴陳勝的話中,分析陳勝爲王的原因。

(五)粵令悅諛

粵西有令性悅諛,每布一政,羣下交口讚譽,令乃歡。一隸欲阿其意,故從旁與人偶語曰:“凡居民上者,鹹喜人諛,惟阿主不然,視人譽篾如也。”其令耳之,亟召吏前,撫膺高蹈,加賞不已,曰:“嘻,知餘心者惟汝,良吏哉!”自是暱之有加。

(摘自《應諧錄》)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粵西有令性悅諛( )

(2)令乃歡( )

(3)故從旁與人偶語( )

(4)凡居民上者( )

2.將下列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羣下交口讚譽。

(2)嘻,知餘心者惟汝,良吏哉!

3.這個故事在寫法上有何特點?讀了以後對你有什麼啓發?

(六)繁文之人

繁文①之人,人之傑也。有根株②於下,有榮葉於上;有實核於內,有皮殼於外。文墨辭說③,士之榮與皮殼也。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裏,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④,故文見而實露。人之有文也,猶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於體;苟有文無實,是則五色之禽,毛妄生也。

(選自王充《論衡・超奇篇》)

註釋:

①繁文:內容豐富又有文采的文章。②株:原指露出地面的樹根。這裏作動詞,紮根。③文墨辭說:指文章、著述。④意奮而筆縱:意奮,精神振奮;筆縱,文筆流暢。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字。

①人之傑也( )

②有根株於下( )

③實誠在胸臆( )

④自相副稱( )

2.下面句中的“之”字與其他幾項意思不同的項是( )

①繁文之人②人之有文也

③人之傑也④士之榮與皮殼也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②人之有文也,猶禽之有毛也。

③苟有文無實,是則五色之禽,毛妄生也。

4.選文主要針對什麼說的?請具體分析其寫作特色。

(七)

【甲】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喻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節選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昭陽,爲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陳軫爲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爲上柱國,爵爲上執。”陳軫曰:“異貴於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

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爲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一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遂飲其酒。爲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爲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爲蛇足也。”昭陽以爲然,解軍而去。

(選自《戰國策・齊策》)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以頭搶地耳( )

(2)爲蛇足者,終亡其酒( )

(3)長跪而謝之曰( )

(4)今君相楚而攻魏( )

(5)徒以有先生也( )

(6)天下縞素( )

(7)公以是爲名足矣( )

2.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吾能爲之足

B.以頭搶地耳公以是爲名足矣

C.長跪而謝之曰移兵而攻齊

D.此庸夫之怒也其官爵何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

(4)昭陽以爲然,解軍而去。

4.唐雎以“士之怒”迴應秦王的“天子之怒”,陳軫以“爵且後歸,猶爲蛇足也”設喻來說服昭陽,這分別表現了唐雎怎樣的精神品質和陳軫怎樣的性格特徵?

5.陳軫採用比喻說理的方法說服了昭陽,請將他所說的故事用一個成語來概括。

6.甲文和乙文最後分別寫到“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昭陽以爲然,解軍而去”,手法一樣嗎?對錶現唐雎和昭陽分別有何作用?

(八)

【甲】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選自《三峽》)

【乙】①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②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選自《與朱元思書》)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略無闕處( ) ②任意東西( )

③或王命急宣( ) ④飛漱其間( )

⑤風煙俱淨( ) ⑥窺谷忘反( )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3.讀了甲文第②段和乙文第③段的內容,你會自然地聯想到李白的哪一首詩呢?請把這首詩寫出來。

4.讀罷兩篇選文,請你說說兩位作者是怎樣描寫三峽和富春江美景的?

5.兩位作者都非常講究煉字,想想兩篇文章分別用了哪六個字來狀寫山、水、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