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精品多篇】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精品多篇】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背景及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知道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內容,通過對中央集權制度內容的學習,瞭解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成,特點;知道郡縣制,瞭解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影響,理解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過程與方法:

以上一節課學校過的有關內容導入新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民間故事理解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探究理解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影響,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體會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它更加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發展;使學生體會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對今天中國的政治改革仍有重大的啓示作用。

教學重點:

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教學難點: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影響。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時候知道,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是以血緣紐帶爲基礎的,並且諸侯國的封地或居於富庶之處或處在戰略要地,周王封給諸侯不僅有土地,同時還有大量的物資、武裝和人口等。但當過了1xx年以後,周王和諸侯的血緣關係就變得很疏遠了,當諸侯國的實力與周王室的實力相當或高於周王室的實力時,諸侯國還會願意被周王統治嗎?如果不願意,那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這種局面又會不會結束呢?這節課我們將要來探討這些問題。

講授新課:

一、從羣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壞

西周滅亡後,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春秋時期開始。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的力量逐漸強大起來。宗法分封制的原則遭到破壞,原爲周王壟斷的分封權力下移,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也頻繁發生。

教材小字部分關於東周王室窘迫情形的描繪,認識周王室與諸侯力量對比的變化,認識周王室與諸侯關係的變化,加深對“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這一歷史結論的理解。

宗法分封制的原則遭到破壞,反映出宗法分封制度已經無法維持,原有的政治體制走向崩潰,社會大變革時期已經到來。

2.春秋大國爭霸

一些強大起來的諸侯,打着“尊王”的旗號進行爭霸戰爭。兼併戰爭使衆多分散的小國逐漸被大國吞併。

春秋時期,隨着周王不被重視,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爲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它諸侯的控制權,經常以“尊王”爲旗號邀集諸侯發動對有“僭越”行爲的諸侯的戰爭。在此過程中,發動戰爭的強大諸侯事實上起到了號令諸侯的作用,他們往往通過會盟的形式迫使其他諸侯承認其“霸主”地位。這些強大諸侯名義上是“尊王”,實際上是從周王手中奪取對諸侯的控制權。

3.戰國社會劇變

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

(1)各大國國君不再滿足原來的封號,戰國中期以後,先後改稱“王”。“王”本來是周朝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各大國的國君改稱“王”,反映出這些國君已經不滿足於諸侯的政治地位,他們已經公開表示不再承認周朝的分封。

(2)不少大國還出現了卿大夫奪位的政變。卿大夫奪位,徹底打破了周朝分封的統治秩序。

(3)由於諸侯國之間競爭激烈,各國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變革。

戰國時期,兼併戰爭頻繁發生。各諸侯國爲了爭奪土地和人口,爲了打敗對手,必須想方設法增強國力。而要想增強經濟和軍事力量就必須改革內政。各諸侯國進行變法的出發點是實現富國強兵,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變法的結果是逐漸廢除奴隸制,建立封建制度。

4.秦國的強大及統一

1)秦的強大: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封建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政治經濟改革,是秦國能夠發展成爲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的最主要原因。

2)秦的統一:經過100多年的奮鬥,它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等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結束了數百年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大帝國。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各地區、各民族(或部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進一步加強,各國的變法使中央集權趨勢明顯加強,這些因素爲完成統一奠定了社會基礎;長期的戰亂使廣大人民飽受苦難,結束戰亂,完成統一是人民的迫切願望。實現統一成爲大勢所趨。秦國的變法最爲徹底,秦國國力迅速發展,逐步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措施得當是統一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秦統一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權力的高度集中,成爲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

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權力的高度集中

(1)首先是皇權至上

秦王嬴政自稱“皇帝”,並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總攬於一人之手。皇帝稱號的由來: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先確定個名號。先秦時期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王”,完成了前無古人的事業、自感功高蓋世的嬴政,認爲“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其權勢和地位。於是,他下令羣臣議名號。以丞相王綰爲首的羣臣請上尊號爲“泰皇”。但是嬴政並不滿意,決定從“三皇”“五帝”各取一個字,稱爲‘皇帝’。”“皇帝”之稱實際上就是古代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合稱。 “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一統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從此,“皇帝”成爲我國曆代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謂。

提問:皇帝應該穿黃色的皇袍,爲什麼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卻是黑色的袍子?

秦始皇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認爲周代以火德立國,顏色尚紅;秦能滅周,應是以水德立國,取水能克火之義。水色爲黑,故服飾尚黑。

(2)其次是“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是君主權力集中的另一體現。皇帝稱號建立後,嬴政規定自己死後帝位傳給子孫,妄想皇位永遠由他的後裔承襲下去,他自稱“始皇帝”。歷史上稱之爲“秦始皇”。“始”——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寶座傳給子孫後代,源源不絕。

2.中央政府的組成及特點

1)三公九卿及其職權

(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爲“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三方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熱點鏈接:太尉是秦朝的最高軍事長官,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但是,現存的古籍中沒有記載秦始皇曾任命誰任過此職,故可以推斷秦始皇統治時期是自掌軍權。秦朝中央政府中實際存在的是“二公”。

(2)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還有很多重要官職,合稱九卿。他們分管着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

奉常:掌宗廟禮儀,有丞。   郎中令:負責皇帝的保衛和傳達,下屬有大夫、郎中、謁者衛尉:掌皇宮的警衛部隊,有丞。      太僕:掌皇室東馬。

廷尉:掌刑罰,全國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監。  典客:主管秦王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

宗正:掌宗室親屬事務,有兩丞。    治粟內史:掌谷貨,有兩丞。

少府:負責供應皇室用之山海池澤之稅,有六丞。

中尉:負責京師保衛,有兩丞。        主爵中尉:掌列侯。

2)中央政府的特點:以三公九卿爲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於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例如,丞相是百官之首,權力比御史大夫大,地位也比御史大夫高,但是當丞相有失職和做錯的情況發生時,御史大夫就可以向皇帝報告,糾正丞相的失誤。

提問:據《史記》載:始皇曾外出巡遊,見到丞相車騎多,認爲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大怒,遂將當時在場之人全部殺掉。問題1:你認爲誰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問題2:你認爲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九卿中有哪幾個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

(學生答)有可能是太僕,因爲太僕負責宮廷車馬,皇帝出遊,他會一直跟在皇帝身邊。沒有。因爲三公九卿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於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證專制皇權不致旁落。這一體制,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職就是爲皇室專設的,是爲皇帝私家服務的。

三。廢分封,置郡縣

1.秦朝的地方管理體制——郡縣制

1)郡縣制的推行

秦統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廣建諸侯的建議。嬴政堅決否定了分封的主張,堅持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

秦統一之初,有人提出分封子弟的建議,秦始皇堅決否定了分封,堅持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解析與探究:王綰主張實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且疆域遼闊,將王室親族分封到新佔領地區,能夠鞏固帝國的統治;李斯主張實行郡縣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導致中央與地方分權的鬥爭。秦始皇最終採納了李斯的主張,原因是歷史經驗證明,郡縣制有利於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

2)郡縣制的內容

秦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共分郡、縣兩級,與此相適應,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級統治機構,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設若干縣,縣置縣令(人口較少的縣設置縣長)、縣丞和縣尉。縣以下有鄉、裏等基層機構,鄉有鄉吏,裏有裏典。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裏,可以直達百姓。

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顯著不同點,是最高統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統治地方,最高統治者的命令可以通過各級官吏直達百姓。

2.秦朝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爲維持各級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和帶好地發揮應有效能,秦帝國還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秦朝時期是如何選拔和考察官吏的?

(學生答)選拔資格:①家中有一定財產;②會書寫懂法律;③年齡限制。考察制度:①中央派員進行監督、視察;②官員自報政績。

3.秦朝細密、嚴苛的法律

秦帝國制定的法律十分細密、嚴苛。秦法是嬴政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的工具。

秦朝法律細密、嚴苛,“輕罪重刑”的原則。秦律在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提問:有這麼兩句成語,叫做“囹圄成市”、“赭(zhe)衣遮道”(或“赭衣塞路”),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學生答)“囹圄”就是牢獄,關押的犯人像市場上的人那麼多;“赭衣”,罪犯穿的赤褐色的衣服,路上的罪犯多得把道路都塞滿了。它形容了秦律的嚴酷,法律嚴苛,是秦朝統治的一個突出特點。制定法律是秦朝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但是法律的過於嚴苛又成爲導致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

4.中央集權政體的作用和意義

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秦朝的歷史地位: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它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爲以後歷代封建王朝所效仿,經過不斷修訂完善,沿用兩千多年,對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秦王朝採取的鞏固統一的一系列措施,爲中華民族的發展在“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共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朝雖然短暫,但它卻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課堂作業:

完成本課課後習題。

板書設計:

一、從羣雄割據到大統一

1、諸侯力量增強,小宗取代大宗   2、尊王攘夷,大國吞併小國

3、諸侯稱王,大夫政變           4、各國變法,嬴政統一

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始皇帝”與三公九卿

2、調整地方政權組織

3、制定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4、鞏固統一的措施

5、作用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篇二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2課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教 案年級

高中一年級必修一

教學時間

年  月   日題目

第2課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課本

嶽麓版08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2)讓學生評價秦始皇,培養學生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3)導學生閱讀教材引文及進行“材料解析”的練習,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以獲取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的能力。

情感目標(1)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爲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大一統思想從此深入人心。(2)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教學重點分封制度向郡縣制的演變。秦統一的歷史條件與意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影響

難點

全面掌握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並具體分析其歷史作用與影響。

教學

方法通過電子地圖的演示,演示秦統一的過程通過組織結構圖讓學生理解政體和國體的演變在講課過程中,及時插入題目,講解。

手段

電子課件

課程設置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我們經常說一言就鼎,你們知道鼎是什麼嗎生:l師:-------這就是鼎(點擊切換)   鼎: 鼎原系人類創造的一種烹飪器,是用來煮肉的。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爲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爲“定鼎” 所以鼎是天子權威的象徵。但是,歷史上卻發生了這麼一件事。(點擊切換)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楚莊王八年(前606),楚莊王討伐陸渾之戎,一直到達洛陽。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乘機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沒有回答楚莊王,而只是說夏代興盛的時候,用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夏亡遷於商,商滅遷於周,並說如果本質美好光明,鼎雖小而猶重,反之,雖大猶輕。“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楚莊王爲什麼敢這麼做?我們從前面的課瞭解到,是楚大還是周大呀。(引導)楚是周分封的諸侯,楚對周有什麼義務呢?(學生回答)這楚國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非但不盡義務,還和老闆較上了。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新的一課:(點擊切換)中央集勸制度的確立,來找其中的答案吧。

三分鐘

正課1.從羣雄割據到大統一

四十分鐘師:大家聽過千金一笑的故事嗎生:――――師: :(點擊切換)從前有個周幽王,他有個愛妃叫褒姒,不會笑,這可把周幽王給急壞了,他下令“只要誰可以讓美人笑,就賞他千金” 大臣獻計說:“先王曾在城外,五里置一烽火墩,用來防備敵兵,如有敵兵來則舉烽火爲號,沿路相招天下諸侯的兵來勤王,假如諸侯來了卻沒有敵兵,美人必然會笑!” 這位老兄居然還真的點起了烽火,從前面的課我們知道。諸侯有出兵的義務。於是他們從四面八方浩浩蕩蕩的殺到酈山下,可那裏來的敵人呀,只見幽王與褒妃在城上飲酒作樂,諸侯面面相覷,卷旗而回。這樣來來去去好幾次,褒姒見各路軍馬擎火炬漫山遍野奔跑的狼狽像,不禁嫣然一笑。幽王”還真以千金賞了那個大臣。可週幽王寵信褒姒也就罷了,還把原來的申後,太子給廢了。這就引起了她孃家的不滿,申後他爸也就是申侯以書召犬戎。:(點擊)犬戎遂發兵五萬,殺奔京師,將城圍得水泄不通。幽王大驚失色,說:“速點烽火以徵諸侯的救兵!”

十分鐘

教學過程

正課幽王點烽火數日,烽火臺上白天冒着濃煙,夜裏火光燭天,諸侯之兵卻沒有一個來的。因爲前幾次被烽火所戲弄,諸侯以爲幽王又想戲弄他們來博取美人一笑,所以都不當回事。不久鎬京陷落。幽王逃奔臨漳。犬戎在城中放火焚燒宮室,擄掠庫內財物。幽王在驪山下被追上殺了。 褒姒被犬戎擄去,不知道下落。這時, 諸侯聽說犬戎攻陷王城,發兵勤王。驅趕了犬戎,奉故太子宜臼即王位,是爲周平王。當時京師宮殿焚燬,倉庫空虛,邊境烽火連年不息。平王東遷於洛陽:(點擊切換)鎬京險要的地方,都分給了一個養馬的官員是爲秦。可到了洛陽,周王失去原來的土地和人口,沒有了財源和兵源。只能靠各個諸侯的進供,得看別人的臉色行使, 從此,王室衰微,諸侯們各霸一方,展開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殘殺。這一年,按公元紀念,正好是前770年。歷史上叫春秋時期。 前面我們講到,在古代,貴族分天子,諸侯。大夫和士。但不論是諸侯,還是大夫 ,都是有自己的封地,叫食邑, 點擊 諸侯,和大夫,靠的是從食邑提取供給維持生活。地位越高, 食邑越大,他和上級無直接關係,就算是擔任的職務被免除了,還是可以擁有經濟來源, 諸侯在自己的封國之內享有行政、軍事、經濟等權力,有相對的獨立性。 而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宗法制,因時間流逝、血緣關係的疏遠而失去原有的鞏固統治的作用。所以他們就不會死心踏地的爲政府效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不聽周王命令。春秋時,宗法制趨於崩潰,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時有發生。 這其間,先後出現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等有做爲的君主,史稱春秋五霸,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這五霸是哪五個傢伙,他們都把王室丟在了一邊,自個打自個的,做的好的呢,還打了個旗,叫“尊王攮夷”有的呢,就像開頭那位老兄,幹起了問鼎中原的勾當。可週王有能怎麼辦呢, 宗法制存在的前提是宗主國的強大。周天子。一沒錢,二沒兵,只能受這窩囊氣了。諸侯們都這樣了,他的手下的那些卿呀,大夫呀,當然也學着了,你們知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由來嗎? 點擊它出自《論語·八佾》按照《周禮》,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禮樂,可是,到了春秋時期連魯國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於庭”,對此,孔子很是感嘆!“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但是孔老夫子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禮崩樂壞”生動地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則已經遭到破壞,這時候周王的權威地位已經不復存在。歸納爲三點就是a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淪爲二流的諸侯b宗法分封制的原則遭到破壞。c諸侯之間戰爭不斷,

十分鐘

四十分鐘

教學過程

正課宗法封制度崩潰的原因有三點擊1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宗法制,因時間流逝、血緣關係的疏遠而失去原有的鞏固統治的作用。 2宗法制存在的前提是宗主國的強大 ,周王失去原來的土地和人口,沒有了財源和兵源。宗主一旦衰落,整個體制就必然崩潰。 3分封制崩潰的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使許多荒地、曠土隙田開闢出來,成爲廬田廡舍,而井田卻由於民不肯盡力而處於癱瘓狀態。宗法封制度崩潰, 於是就有了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的事,這已經到了公元前475年。 點擊這時叫戰國,這之後各諸侯什麼旗號都不打了,爲了土地,人口,打的你死我活,大家看,原來的那一套,現在行不通了,各國爲了生存,紛紛實行變法。其中著名的有:吳起變法。李悝變法。鄒忌改革申不害改革和商秧變法,其中以商秧變法最徹底,也最成功。爲什麼說商鞅變法是最徹底的呢?他採取了什麼措施呢引導學生回答;(1)   廢井田、開阡陌(土地制度的演變是分封制破壞的原因)(解釋)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3)統一度量衡(2)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2)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宗法制進一步的破壞的原因)(解釋)(3)普遍推行縣制(3)   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2)嚴格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師:秦在後,迅速強大起來,那麼秦統一有什麼歷史條件嗎? :(點擊切換)首先,戰國時期各國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社會的發展爲統一準備了條件。(解釋)①地主階級在建立和鞏固封建政權的過程中,要求有強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確立,使統一成爲中央集權發展的必然趨勢。(換一句話說,集權與分裂矛盾的解決要求統一。)②經濟的發展,使相互交流成爲必然,分裂阻礙經濟文化交流所以要求統一;而經濟的發展又是統一的物質基礎。③地主階級爲保護和發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也要求強大統一的封建政權第二:人民渴望統一(解釋)①廣大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結束分裂和戰爭;②調整生產關係,調動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他們要求有安定統一的社會環境來保證生產,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第三,諸侯爭霸客觀上減少了諸侯國數目,有利於統一,國家由區域性統統一發展。在長期交往中,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促進了統一。第四,秦通過商鞅變法,國力增強,爲統一奠定了基礎。第五,秦王嬴政的個人因素,立志於統一,且爲之不懈努力。於是,在歷史的推動下,秦王嬴政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與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 進入電子地圖,直觀瞭解滅六國過程

十分鐘

四十分鐘 2統一後的變革 師:秦王嬴政順應歷史,順應百姓的願望,完成了統一,所以說他的功勞是很大的。後人給了很高的評價點擊李白的詩他自己也這麼認爲,他認爲自己是點擊德超三皇,功蓋五帝。三皇五帝都是上古傳說中有名的賢明君主, 嬴政取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稱點擊皇帝,規定了皇帝自稱“朕”,下令稱“詔”。前面我說了,分封制下,天子 諸侯,大夫的離心力很強,因爲聯繫他們之間的紐帶是血緣,很容易就疏散。 這好比一家公司,下面是幾家擁有獨立股權的子公司,他們各自爲政,好友自己獨立的帳目,誰買總公司的賬呀?還時不時的給總公司臉色看。戰國時各國變法的人都注意到這一點,也都從這一點入手改革。變法。可是。那些舊貴族,也就是大夫們,幹不幹呀,從誰手裏搶奪他們的利益都不幹的。:所以,他們就起來反對新法, 所以,那些改革家們,沒幾個好死的。,變法也大多失敗了,只有秦,把改革的最徹底。所以,他統一了。 統一以後問題就來了,是像原來的的實行分封,還是實行別的呢?如果繼續像原來那樣,還是會回到戰國時的戰亂局面。給自己數了許多競爭對手。所以, 嬴政堅決的反對分封。要不就指不定什麼時候,又會有一個像開頭的那位莊王老兄一樣。 嬴政單然不幹了。那他用什麼來管理他的國家呢。 點擊我們說了諸侯。說了大夫,他們都有封地,可以反對老闆。但是士就不同了,他沒有食邑,他們是大夫們出錢養的,他們的衣食來源是來自養他們的大夫,所以,他們就死心踏地的爲養他們的大夫賣命。而且他們是僱傭的。如果養他們的人不要他們了,他們就得走人。所以,從商殃開始,就開始有士參與的政權裏,像呂不韋,就是這樣,只是那事還是對功臣賜與爵位,封地。而秦始皇就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所有的官員都成了他的僱員,給與他們俸賂,也就是薪水。換句話說,原來的子公司,經理沒有自己的股權,和老闆也就是秦始皇,是一種勞務關係。如國老闆看他不爽,就可以炒了他的魷魚,他也就沒的活了。而且,還只能是他本人擔任,不能世襲。他的兒子沒份了。但是,還有一個是世襲的,那就是老闆本人,也就是皇帝本人,他自稱始皇帝,自己死後傳位與子,子後給孫。人家愚公是想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移山,他是想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當皇帝。這就是皇帝制度的前兩個特點一皇位終身制,二皇位世襲制也就是課本上說的家天下。但這和周朝的周天子,並沒多的的區別, 皇帝和周天子有什麼區別呢。

五分鐘

3中央和地方的機構

四十分鐘 師:我們先來看一下: 他改變後的中央和地方的機構是什麼樣的呢?秦以前,中央主要是相國,其他的都是什麼什麼卿,什麼什麼大夫, 都是相國的屬官。 相國不盡管行政,還管軍事,也管理檢查。確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相當與一個ceo.很容易就把老闆給架空了,就像嬴政小時候,有一個呂不韋。可他是嬴政,不是阿斗,所以,統一後,他就把原來的相國一分爲三。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合稱三公: (點擊切換)左、右丞相爲“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擁有行政權,相當與總理;. (點擊切換)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並負責監察百官;擁有檢查權。相當於總理兼最高檢查長。 (點擊切換)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擁有軍事權。相當於三軍總司令。但卻並無人擔任,原來的相權就被一分爲三,三方互不相屬,互相牽制。三公下面是九卿, 所謂「九卿」,而實際之數並不止九個,大部分爲秦原有的,少數是統一後新設的:(點擊切換)奉常:掌宗廟禮儀,有丞。郎中令:負責皇帝的保衛和傳達,下屬有大夫、郎中、謁者。衛尉:掌皇宮的警衛部隊,有丞。太僕:掌皇室東馬。廷尉:掌刑罰,全國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監。典客:主管秦王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宗正:掌宗室親屬事務,有兩丞。治粟內史:掌谷貨,有兩丞。少府:負責供應皇室用之山海池澤之稅,有六丞。中尉:負責京師保衛,有兩丞。(可以適當解釋二到三個)“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但都要圍繞着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皇權不致旁落。確立了皇權的至高無上。擁有最高的立法,司法,行政和軍事大權。 這就是皇帝制度的第三個特點: 皇權的至高無上。這也是皇帝與周天子的本質區別。皇帝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具體表現。這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第一個措施。 “三公九卿” 各司其職。相互牽制。

十五分鐘

教學過程

正課那麼地方上呢,既然不再封分了,地方上就不在有“公,侯,伯,子男”等子公司,那麼有要怎麼管理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呢?我說了。他開的是分公司,這些分公司叫郡。秦始皇把天下按地區分爲三十六郡,後來增加到四十多個郡。  (點擊切換)郡下的各個部門叫縣。 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設若干縣,縣置(人口較少的縣設置縣長)、縣丞和縣尉。縣以下有鄉、裏等基層機構,鄉有鄉吏,裏有裏典。這郡守、郡丞,郡尉,縣令。縣丞,縣尉,就像分公司經理,部門經理,他們都要老闆,也就是皇帝一人決定。 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裏,可以直達百姓。這些官員們都是皇帝任命的,都是給皇帝打工的,他們聽誰的呢? , (點擊切換)權力示意圖生;…………師;所以,就不會再有楚莊王那樣的癟三了,.這也是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第二個措施郡縣制就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僚體制。官員皆由皇帝任命,這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第三個措施官僚由皇帝任命。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西周“天下共主”與秦朝“中央集權”的區別, (點擊切換)西周體制的特點是“親貴合一”的國家組織原則與宗法制度結合在一起。周王既是宗法上的大宗,政治上也是天下諸侯的共主和國王。國家依據宗法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確定政治等級的尊卑高下。政治分權與財產分配相結合,中央對地方的統治主要通過宗法分封制得以實現,沒有形成官僚系統。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拋棄了宗法關係,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基層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統。各管理層不再由世襲貴族壟斷,而是由皇帝和主管機關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邑,上下級官吏之間管理與服從的關係,職業官吏構成各級政府的實體。法律對官吏提出的各種要求,促進了官僚制度的進一步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基本特點就是權力高度集中。同學們,結合前面所學分封制與郡縣制度有什麼不同呢?引導回答:a分封是以血緣,郡縣制以地區b分封是世襲擊 郡縣制是任名c分封是獨立的地方勢力,郡縣制是地方行政機構爲維持各級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行和帶好地發揮應有效能,秦帝國還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爲官僚體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十五分鐘

四十分鐘

教學過程

四十分鐘 4其他統一措施 有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秦朝才能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如(點擊切換)防禦匈奴、修建長城、開通馳道、統一貨幣、度量衡、通行文字、整頓風俗推行秦法。適當解釋,比如,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爲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以秦國的小篆爲官方統一的文書。爲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這樣,就老百姓的生活就方便了。戰爭結束了,老百姓要有安定的生活,就必須擁有土地。秦始皇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還有爲了思想上的統一,進行了焚書坑儒。(點擊切換)特別是要注意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第四個措施完備的法律體系。秦朝細密、嚴苛的法律, 秦朝以法家爲治國思想,主張輕罪重罰, 立法指導思想:法令由一統,事皆決於法,以刑殺爲威。這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提出的。按現在的法理學上說,就是有罪推定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統一,但卻由於嚴苛的法律,對人民的壓榨過於嚴重而導致二世而亡。但是,制此,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在中國確立下來,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這些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大一統國家的形成,所以,從這一點上說;秦始皇是功不可沒的,不虧爲千古一帝。

五分鐘

彈性設計(點擊切換)秦始皇作爲歷史上統一中國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評說。當朝有人稱讚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晉朝有人指責他“無道”“視殺人爲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贄則說:“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秦始皇被稱作千古一帝,其主要功績有哪些,簡要評述之。由學生做簡要回答

三分鐘

教學過程

本課結束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秦朝正式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的基本概念是: 秦朝統一後,爲維護地主階級的經濟利益,繼承商秧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採取了重重措施,既加強了皇帝對百官的控制,又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並加強了對百姓的控制。基本前提 是國家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基本特徵 是權力高度集中具體表現是a皇權至高無上,皇帝總攬一切權利           b 皇位終身制            c皇位世襲制集權措施 a中央政府由三公九卿組成,相互配合,相互牽制          b 地方實行郡縣制            c 官僚由皇帝任命。有完備的考察和選拔制度              d完備的法律體系影響:很大徹底打破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過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爲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分鐘優點思路清晰條理明確不足說教性太強過於理論話師生互動太少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篇三

必修1第二課 練習

一、從羣雄割據到大統一

1.以下敘述不符合春秋戰國歷史的是

a.羣雄割據,戰火連綿               b.大夫奪權,國君稱王

c.社會混亂,歷史倒退               d.各國變法,富國強兵

2、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導致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諸侯國實力超過周王室       b.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

c.春秋時井田制已瓦解         d.西周的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3、“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服。秋,王以諸侯伐鄭伯,鄭伯御之。”(見《左傳  桓公五年》)這反映出的問題是

a.分封制的崩潰                         b.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

c.周王室的衰微                          d.階級矛盾尖銳

4、下列事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有①周王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壞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時有出現④有的諸侯國打着“尊王”的旗號進行兼併戰爭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春秋時期,周王向諸侯“求賻”“求車”等現象說明了

a.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分封制得到加強

c.諸侯開始自行分封諸侯

d.諸侯展開爭霸鬥爭

6、春秋時期出現了諸侯爭霸局面,其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國家已經徹底分裂     b.方國聯盟瓦解

c.社會經歷着大變革     d.分封制走向衰落

7、使秦國強大起來並最終完成統一的變法是

a李悝變法     b吳起變法      c鄒忌變法    d商鞅變法

8、秦朝能夠“一法度、衡、石、文,尺、車同軌,書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產力的發展              b國家的統一

c秦推行法治                d秦推行郡縣制

9、春秋時期奴隸社會崩潰,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現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潰       b.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

c.平民和奴隸起義頻繁    d.周邊少數民族不斷進攻中原

10、之所以說:“春秋無義戰”主要是因爲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質上是

a.爲了滿足貴族掠奪土地和人口財富的私慾

b.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痛苦

c.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融合

d.是周王室地位衰微的表現

11、秦王嬴政能夠滅六國,實現統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變法比較徹底,秦在七國中實力最強

b.秦在統一過程中採取了正確戰略

c.統一條件成熟,嬴政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將領的英勇善戰

12、“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該語表明作者認爲秦統一的意義是

a、使人民有了從事生產的安定環境

b、使人們脫離了弱小的諸侯國

c、爲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d、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3、秦統一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其中在今廣東地區設立的是

a、桂林郡  b、南郡   c、象郡   d、南海郡

14、“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這則紀功刻石說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統一六國

c、漢武帝開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二、始皇帝與三公九卿

15.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官職,組成中央政權機構,其直接意圖是

a.確立皇權至上                     b.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d.防止大臣專權自恣

16、秦朝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產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襲   b.考試選拔   c.地方舉薦   d.皇帝任命

17、秦朝“三公”的權限中,屬於御史大夫的是

a、負責管理軍事                             b、幫助皇帝處理政事

c、負責執掌羣臣奏章,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d、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18、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a、規定皇權至高無上               b、中央設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縣制                 d、頒佈秦律,嚴刑峻法

19、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有①修建萬里長城  ②統一度量衡  ③統一文字  ④整頓各地風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

20、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是

a制定選拔考察官吏的制度          b權力高度集中

c法律細密、嚴苛                  d實行三公九卿制

21 .只有皇帝一人稱“聯”;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所有的印稱“璽”。秦始皇的這些規定直接目的是

a .便於發佈命令   b .增強皇帝的神聖感      c .便於控制兵權      d .否定周王的權威

22、下列關於三公九卿制的說法,錯誤的是

a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b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c軍國大權最終掌握在太尉手中      d三公之間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23、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①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②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③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④適合當時歷史發展的需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秦始皇被稱爲“千古一帝”。我們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介因爲他

a.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中央集權制度

c.所實行的統治政策對後世影響極大       d.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5、秦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①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②自然經濟存在的需要③保護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動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6、秦始皇以任命官員制代替世襲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適應了專制統治的需要,是因爲

a、實現了選賢任能;       b、擴大了統治基礎;

c、君主掌握了用人權;    d、平民有了升遷的機會

27、就論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證據應當最有說服力?

a.古籍的記載    b.實物史料    c.政府的聲明    d.學者的解釋

28.秦律的發現,印證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內容

a.“(商鞅)爲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b.《史記》:“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詩經》:“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d.“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民必多,民亦如之。

29.秦法體現了下列哪家學派的觀點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30.秦朝時,軍隊調動需要通過

a.皇帝、丞相、太尉                  b.皇帝丞相

c.皇帝、太尉                        d.皇帝、太尉、御史大夫

31.秦始皇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重要的原則是

a.“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b.“節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爲教,以吏爲師”          d.“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32.圖是秦陽陵虎符,銅鑄,中分爲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銘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陽陵。”發兵必須左、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後空缺部分應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三、廢分封,置郡縣

33.(•全國)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以後。秦朝(   )

a.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貴族不得擔任地方行政長官

c.家族勢力在地方絕跡                 d.縣以下不設立基層組織

34、我國曆史上的郡縣制最早出現於

a、商朝時期     b、西周時期    c、春秋戰國時期    d、秦統一全國後

35.(•上海)秦朝時期,郡的監御史主要負責

a.收取賦稅        b.徵發兵役        c.管理軍事        d.監察郡守

36、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與分封制相比,主要特點是①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②爵位世襲制 ③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④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7、“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秦始皇爲“求寧息”採取的措施是

a、焚書坑儒                             b、修築長城

c、推行郡縣制                           d、攻打匈奴

38、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爲之郡邑,廢侯衛而爲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爲得也。”柳宗元這段話實際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縣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朝的賦稅制度      d.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

39、下列有關秦朝官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中央設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縣制          b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c按官職大小排列應是三公、九卿、郡守        d地方政權分爲郡、府、縣三級

40、關於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            b.皇權至上是這一制度的核心

c.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d.是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41、秦朝郡縣制度適應封建集權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於

a.郡縣是地方行政管理機構              b.郡縣官吏必須對上一級負責

c.郡縣官吏與皇帝是臣與君的關係        d.郡縣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襲

42、關於郡縣制度的評價,下列說法正確的有①郡縣制是分封制的繼承和發展②廢分封、立郡縣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  ④廢分封、立郡縣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43、秦朝鞏固國家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縣制度         c.監察制度         d.統一貨幣

44、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說:“周之失,在於制;秦之失,在於政,不在制”。材料中的兩個“制”分別是指

a.分封制和郡縣制               b.宗法制和郡縣制

c.分封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d.宗法制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45、西周實行分封制、秦朝實行郡縣制的共同目的

a、鎮壓人民的反抗  b、控制邊疆地區  c、防止地方割據  d、鞏固統治秩序

46、秦推行郡縣制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這是因爲這一制度

a、便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   b、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

47、秦朝確立的郡縣制的特點是

a、地方官員相互牽制相互配合    b、皇帝的命令可以直達百姓

c、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    d、皇帝總攬軍國大權

48、秦朝“廢分封,設郡縣”的主要目的在於

a 、確立法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b 、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

c 、鞏固剛剛統一的封建國家           d 、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9、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機構依次是

a、中央——郡——縣——鄉——裏

b、中央——縣——郡——鄉——裏

c、中央——郡  ——縣——裏——鄉

d、中央——郡——鄉——縣——裏

50、秦朝統一後確立專制集權制度。關於下面的“秦朝統治機制示意圖”,表述不正確的是

a.秦始皇開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頒行,說明秦朝是一個法制國家

c.中央機構職責明確,並設置監察官員

d.秦朝開始在全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51.古人對秦亡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實的是

a.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維(禮儀廉恥)不張……故萬民叛離。

c.所以殲滅而降辱者,六王之後也。

d.乃舉措暴衆而有刑太極故也。

52.下圖爲秦朝時的文物,分別爲束頸的鐵鉗、鐵桎、隸書律令竹簡,據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鞏固中央集權的手段之一              ②反映秦朝的法律和刑罰的情況

③秦朝滅亡原因之一是由於法律嚴酷      ④反映秦朝中央集權制的基本情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53、公元前2xx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所設在番禺(今廣州)。任囂任郡尉(因南海郡屬下縣少,是小郡,故稱尉不稱守),是爲廣州建置之始。有關任囂的說法錯誤的是

a、他的職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襲    b、他事實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c、他無權任免轄區內的四個縣令          d、他像以前的諸侯一樣擁有封地

四、非選擇題

5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爲置王,毋以填(同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材料二: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候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爲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候不便。”

——《史記》

請回答:

(1)材料1中王綰的主張是什麼?

主張分封諸王。

(2) 材料2中李斯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安寧之術”主要指什麼?

分封諸侯國將重蹈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推行郡縣制度。

(3) 秦始皇最終肯定並採納誰的建議?對後世有何影響?

李斯。郡縣制爲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爲鞏固國家的統一提供了條件,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

55、閱讀下列材料:

秦始皇作爲歷史上統一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評說。秦朝時有人稱讚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不及”。晉朝有人指責他“無道”“視殺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贄則說:“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

請回答:⑴從秦朝人對秦始皇的稱讚中,你能夠得出哪些重要的歷史信息?

表面信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推行了郡縣制,頒佈了統一的秦律,爲中國歷史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深層信息: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具有絕對的最高權威,人們只能對其歌功頌德,而不能對他的過失進行絲毫繁榮評價。

⑵你怎樣看待晉朝之人和明朝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

他們的評價都有偏頗之處。前者主要看到了秦始皇的暴政,後者則主要強調秦始皇的功績。

⑶你認爲我們今天應該怎樣評價秦始皇?

評價秦始皇,應堅持一分爲二的觀點。一方面,他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併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導致了階級矛盾的迅速激化,加速了秦朝的滅亡。總之,秦始皇有功有過,但功大於過。

5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各地設官職以掌管兵、刑、錢、谷等事,並依靠地主、紳士作爲全部封建統治的基礎。                            ——《毛澤東選集》

材料二:君主政體的原則總的來說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爲人……君主政體、專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說法……哪裏君主制的原則是天經地義的,哪裏就根本沒有人了。……專制制度必然具有獸性,並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始皇爲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恣縱,以爲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皆受成事,倚辯於上。上樂以刑殺爲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下聞過日驕,下懾伏欺以取容。……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記•秦始皇本紀》

請回答:

(1)閱讀材料一,關於毛澤東所敘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特徵,試以秦始皇舉措加以論證之。

政治上,確定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中央管制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經濟上,實行並保護土地私有制,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

(2)據材料二、三,結合秦朝史實,說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弊端。

這種制度具有獨斷性和絕對性,秦始皇依靠手中絕對權力以採用嚴刑酷法的方式控制人民,統治時徭役、賦稅繁重,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愚民政策,使人不堪重負,這種制度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往往會因皇帝的才識和品質的好壞發生大起伏變化。

57.圖片材料:

瓦志上刻有“平陽”、“贛榆”、“東武”等地名

根據上面秦始皇陵相關圖片,請回答:

(1)據實測,圖一的兵俑平均身高爲1.85米,爲什麼要將兵俑塑得如此高大?這是否可以證明古人的平均身高比今人高?

(2)中國傳統建築講究坐北朝南,而圖一的兵馬俑坑卻在秦始皇陵東側,而且又面朝東方,這是爲什麼?

(3)圖二和圖三爲我們瞭解秦始皇陵營造者的情況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

[解析]本題關鍵是讀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作答時注意與教材內容聯繫,做到史論結合。

[答案]

(1)顯示秦軍的威嚴。這並不能說明,古人身高於今人,恰恰相反,今人的身高超過古人,因爲秦軍主力由北方人組成,身材較高,且作爲主力,人員經過挑選,身材更高一些。

(2)秦國地處西方,六國在東方,秦滅六國時秦軍由西向東進攻。爲再現秦軍東進雄姿,故兵馬俑安排在陵墓東側,兵馬俑面朝東方。

(3)說明修建者來自全國各地,其中許多人是刑徒。

5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博士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爲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爲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材料二  丞相臣(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請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麼觀點?其論據是什麼?

(2)材料二是如何反駁材料一的觀點的?

答案:(1)觀點:實行分封制有利於統治的穩固。論據:商周時期都因分封而統治長久;分封的諸侯王可以削弱地方特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李斯認爲分封制是造成戰亂的原因。

59、閱讀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  “選擇天下之賢者,立爲天子。” “雖有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墨子》

材料二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孟子•梁惠王》

請回答:

(1)二則材料反映的共同問題是什麼?

(2)據材料一概括墨子用人主張,分析其主張是對哪種制度的否定?

(3)據材料二概括孟子規定的賢人標準,這種選人標準最早在中國哪個朝代予以實踐?

答案:(1)用人問題。(2分)

(2)選舉賢能,根據才幹來確定爵位、俸祿、任免。  (2分)

是對君主世襲專制制度的否定。意思相同也可酌情得分,但要摳住“制度”(2分)

(3)根據國人的評價,並結合考查進行推舉。  (2分)      漢朝(2分)

60.(14分)閱讀以下材料:

秦統治者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屬地,征服周圍一個又一個國家。當時的人恐懼地稱“秦爲野獸”,把秦無情的擴張比做“蠶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統治者成爲全中國的主人,他採用了始皇帝的稱號,始皇帝就是“第一個皇帝”。他的繼承人將爲“第二個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至千萬世,傳之無窮”。

新皇帝開始將早先在本國取得輝煌成功的法家學說應用到全中國。他廢除了所有的封建

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爲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並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他還解除了除他自己軍隊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裝;下令遷徙各國的舊貴族到首都,以便監視他們;把秦原來的衛戍部隊派到全國各地。此外,新皇帝還通過統一度量衡和貨幣來實行經濟集中化。

一[美]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

回答:

(1) 請根據以上材料列舉新皇帝鞏固統治的措施。(6分)

(2)“他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實際上廢除的是什麼制度?他“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爲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並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事實上他在推行一種什麼新制度?新舊兩種制度有什麼不同?(8分)

答案。(1)政治上: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將各國舊貫族遷至首郡。軍事上:解除各國士兵的武裝;把秦原來的衛戍部隊派駐到全國各地。經濟上:統一度量衡和貨幣。(6分)

(2)分封制;郡縣制。(4分)

其主要不同:第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繫的,是以血緣關係爲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第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調遷,沒有封地。第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爲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4分。答出兩點即可)

61、圖反映的是歷史上指鹿爲馬的故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趙高(時爲丞相)勢傾人主,老臣皆被黜(降職或罷免)。嘗遇朝會,乃使人獻鹿於帝,高指曰:“此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矣,此鹿也。”羣臣皆微笑而不敢揚聲。蓋高有篡奪之意,故指鹿爲馬,以驗羣情之順逆。後高使其婿閻樂殺二世於望夷宮,迎立扶蘇之子嬰。

趙高爲什麼能夠“勢傾人主”?羣臣爲什麼“皆微笑而不敢揚聲”?請結合秦朝中央集權制的內容和特點,兼從其它角度,談談你的看法。(10分)

答案:提示:解答此題的關鍵在於準確掌握秦創立的中央集權制的內容和特點,同時要明確注意到趙高的身份。

參考:秦朝確立的中央集權制以皇權爲核心,基本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3分)在其中央官制中,丞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爲“百官之首”,有機會接觸到一切軍國機密,這爲趙高專權擅政、“勢傾人主”提供了條件。(3分)此外,丞相制度創立之初,丞相權力還很大;秦二世的無能;趙高個人的奸詐、專橫、殘酷,都是原因。(2分)在此種情勢下,趙高指鹿爲馬,羣臣爲了明哲保身,自然是成了“沉默的大多數”,“皆微笑而不敢揚聲”了。從這個故事中,還可以發現: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確立伊始,就充分暴露出它的弊端。(2分)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篇四

第2課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學案

標誌着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建立的條件: 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割據混戰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a、中央: a.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規定:皇位世襲 皇帝獨尊、

b.中央官制:       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       御史大夫負責   、

和 。

太尉

b、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出現在 時期, 全國推行

特點:郡縣的長官由 直接任命,官位不世襲,地方絕對服從中央。

作用和影響:

①有利於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②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例如秦朝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字等);

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秦的暴政造成秦朝的短命而亡。

* 分析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 郡縣制

實施的條件 (1)與宗法制相聯繫

(2)以血緣關係爲基礎 (1)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

(2)按地域劃分

官吏的產生及權利 (1)諸侯王位世襲

(2)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 (1)官吏由皇帝任命,官位不世襲

(2)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

地位及影響 (1)諸侯國有很大的獨立性

(2)容易發生爲格局勢力 (1)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

(2)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評價檢測

一、選擇題:

1、下列事件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有

①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分封制遭到嚴重破壞 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時有發生  ④有的諸侯國打着“尊王”的旗號進行爭霸戰爭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xx年天津文綜卷,15)中國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了世襲制,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主要是因爲( )

a  拓寬了官吏選拔途徑     b擴大了統治基礎   c  君主控制了用人權        d實現了選賢任能

3、秦朝直接掌握郡守任命權的是( )   a 皇帝  b 丞相 c 縣令 d 御史大夫

4、秦朝建立了一套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其中地位最高,屬於“三公”的三個官職是( )

a 丞相、奉常、衛尉      b 御史大夫、郎中令、太尉   c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d 衛尉、御史大夫、廷尉

5、後人習慣上常以“三公九卿”概括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中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的是(  )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衛尉   d廷尉

6、下列哪種制度與秦朝中央政權組織結構在形式上有類似之處的:( )a 分封制  b等級制  c  三權分立制 d 宗法制

7、郡縣制與分封制最大的區別是( )

a.以什伍爲基層單位    b.職位由嫡長子繼承   c.以編戶爲基層單位    d.直接接受朝廷任命和監督

8、秦朝時期,御史大夫的主要職責是( )

①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②執掌羣臣奏章    ③管理軍事 ④下達皇帝詔令       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9、下列有關郡縣制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

a郡縣制是對先秦政治制度的發展  b廢分封、立郡縣是秦二世滅亡的重要原因

c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  d廢分封、立郡縣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10、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發展     b.疆域的拓展     c.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二、非選擇題:

11、材料一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爲置王,毋以填(同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史記》

材料二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爲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史記》

請回答:

(1) 指出材料一主張的實質是什麼?

(2) 材料二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安寧之術”主要是指什麼?

(3) 上述材料反映的爭論發生在什麼時間?秦始皇採取那些措施,起到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

1d 2c 3a 4c 5a 6c 7d 8c 9b 10d

11、(1)設置王國。(或實行分封制)

(2)分封諸侯國將重蹈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主張推行郡縣制度。

(3)秦統一後不久。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維護了國家統一,利於國家的安定。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篇五

第2課

[課程標準] 1.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2.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從羣雄割據到大統一

1.背景

(1)春秋時期

①一些貴族擅自分封,小宗不斷取代________。

②周王室逐漸失去____________的地位。

(2)戰國時期

①戰國中期以後,國君先後改稱“______”。

②爲增強國力、稱霸天下,各國紛紛變革,逐步廢除舊制度。

③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逐漸強大起來。

2.過程:秦國先後消滅韓、____、魏、____、____、齊等國,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統一的大帝國。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1.特點:權力的高度集中。

2.內容

(1)皇帝制度

①開端:秦王________改稱皇帝,自稱“始皇帝”。

②特點:________至上,大權總攬;實行“家天下”的______________。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輔佐________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負責________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________。

②九卿分管國家和________的各種事務。

③作用:中央官員相互配合牽制,軍國大權由皇帝最終操縱。

(3)郡縣制度:地方分______、______兩級,郡設郡守、郡丞、郡尉,縣設縣令、縣丞和縣尉,縣以下設____、____等基層機構。

(4)選官制度:制定了一套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秦法是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工具。

3.影響

(1)徹底打破了傳統的____________。

(2)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____________的基礎。

(3)其中央與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則爲後世繼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強化了對________的控制。

(4)對此後2 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________影響深遠。

知識點一 從羣雄割據到大統一

1.春秋初期,鄭莊公一度獨攬王室大權。周鄭雙方互換太子爲質,史稱“周鄭交質”。後來雙方反目,鄭軍打敗周軍,周桓王中箭負傷,史稱“射中王肩”。這段材料實質上反映了( )

a.春秋爭霸戰爭      b.宗法分封制被破壞

c.鄭國變法效果顯著  d.統一條件已成熟

2.秦國能滅掉六國、統一中國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廣大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統一

b.秦國是七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c.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兼併戰爭

d.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

知識點二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年11月5日,乾隆玉璽“八徵耄念之寶”(下圖)被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摺合人民幣4 000萬元左右的價格拍出。皇帝的印章稱爲“璽”始於( )

a.夏王啓  b.商王湯  c.商王紂  d.秦始皇嬴政

4.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將大臣們的奏章歸納整理外,還得對一些違法亂紀的官員進行暗訪、調查。那麼,這個政府高官應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5.中國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進言:“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以爲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爲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歸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此大臣的主張( )

a.反對郡縣制    b.主張郡縣制

c.反對中央集權  d.主張中央集權

6.一次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會上,某同學發表了題爲“秦朝——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社會政治大轉型”的報告。這篇報告的主題可能是( )

a.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b.郡縣制代替分封制

c.內外服制代替封國制

d.地方分權制代替中央集權制

7.“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陛下”爲維護天下一統的局面,採取的根本性保障措施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縣制    d.監察制度

8.從下面的漫畫作品中,能夠顯示的關於秦朝的歷史信息是( )

①實現國家統一 ②確立君主專制體制 ③確立封建土地制度 ④建立三公九卿體制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時期世卿世祿制度的是( )

①郡縣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皇位繼承製 ④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一位西方學者評價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 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爲基礎,而不考慮世系與教育。”從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角度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於( )

a.從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

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d.從地方分權向中央集權轉變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閱讀下列有關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朕爲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請回答:

(1)材料一主要敘述了哪一歷史現象?

(2)結合材料二,根據所學知識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點?秦朝中央政權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這種中央政權組織有何特點?

1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建立後)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論》

材料二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所以變而爲郡縣,則知郡縣之弊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爲封建乎?曰:不能。……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請完成:

(1)柳宗元認爲秦朝的過失是什麼?他要論證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2)顧炎武的觀點與柳宗元的觀點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答案解析】

第2課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清單

一、1.(1)①大宗 ②天下共主 (2)①王

2.趙 楚 燕

二、2.(1)①嬴政 ②皇權 皇位繼承製 (2)①皇帝  監察 軍務 ②皇家 (3)郡 縣 鄉 裏

3.(1)貴族分封制 (2)王朝制度 (3)地方 (4)社會

對點訓練

1.b [由材料表述可判斷,此時有些諸侯國力量強大,原周王壟斷的分封權力受到削弱,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b [注意題目的要求是“最主要原因”,四個選項均是秦國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是綜合實力的強大。]

3.d

4.b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僅次於丞相,負責執掌羣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5.a [題幹中的那位大臣認爲商(殷)周統治時間長,是因爲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緣故。因此他實際是向皇帝進言:實行分封制,反對郡縣制。]

6.b [本題可用排除法。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在夏朝,排除a項;“內外服制代替封國制”“地方分權制代替中央集權制”表述本身有誤,排除c、d兩項。]

7.c [根據“維護天下一統”這一條件,可知這一制度主要是針對加強地方的控制而言的,故選c。]

8.d [本題中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確定①正確,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皇帝的裝束、動作,可確定②④正確,③與本題無關,應排除。]

9.a [秦朝建立後,依“賢”和“能”在全國選拔中央和地方官吏,各級官吏都由皇帝任命,徹底否定了商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

10.a [運用文明史觀分析歷史問題是近幾年大學聯考考查的主要方向之一,故平常訓練時應有所涉及。本題引文材料強調秦始皇廢除了依靠血緣關係的世卿世祿制,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a更符合題意要求。]

綜合運用

11.(1)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戰爭。

(2)特點:一切軍政大權由皇帝獨攬;皇位世襲,權力不可轉移;皇權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基本結構是:三公九卿制。

組織特點:中央主要官制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大權集中在皇帝之手。三公九卿實行朝議制度,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12.(1)過失:濫用民力,嚴刑酷法。觀點:實行郡縣制是正確的,秦朝的過失不在於郡縣制。

(2)相同點: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不同點:柳宗元肯定了郡縣制,但沒有指出造成秦朝滅亡的原因在於皇權專制;顧炎武指出郡縣制的弊端是皇權過於專制。

教材問題解答

解析與探究

1.主張實行分封制的王綰的主要理由是:在距關中遙遠的燕、齊、楚等地實行分封制,有利於拱衛王室;治理國家如不遵循古代的傳統,就不能成功。主張實行郡縣制的李斯認爲:周朝實行分封制,造成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連周天子也無法控制;秦朝統一全國,推行郡縣制,便於統治;治國之道要隨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因循守舊;分封制是天下大亂的禍根。

2.採納了李斯的主張。實行郡縣制,適應了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需要。

3.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但是,在分封制下,諸侯掌握了封疆內的用人、行政、軍事、財政大權,使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壯大,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郡縣制的推行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歷史作用。郡、縣屬於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聽命於中央,地方上沒有特權,缺少獨立性,防止了地方割據。其弊端在於便利了最高統治者的專權暴政,壓抑了地方的自主性,難免人浮於事。

自我測評

秦朝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還制定了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並制定了嚴苛、細密的法律制度。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中國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2 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