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滁州西澗》閱讀答案【精品多篇】

《滁州西澗》閱讀答案【精品多篇】

滁州西澗 篇一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白話譯文 篇二

我喜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黃鶯在幽深的樹叢中啼鳴。

春潮夾帶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無人的小船橫向江心。

韋應物的故事 篇三

唐代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迷戀楊貴妃“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沉溺於聲色,縱情歡樂。在驪山腳下的華清池,他們洗溫泉,開盛宴,奏春樂。每逢御駕出遊之日,在長安通往驪山的大道上,圍觀者總是水泄不通。皇家的大隊人馬,聲勢浩蕩,綿延數裏。其中有一支儀仗隊,格外引人注目。這支衛隊就是由親衛、勛衛、翊衛三府人員組成。成員都是十五、六歲的翩翩少年,齊齊地一樣高,身材英俊,儀態風流。由於身份職業不同凡響,個個驕氣十足,不可一世。人們稱這些少年爲“三衛郎”。在華清池,他們主要擔當警戒、保衛的重任。其中的一員,就是後來“一詩感江神”的韋應物!

韋應物,於紀元737年,正是開元盛世二十五年,生於長安一個破落的官宦人家。他因爲長得風采出眾,得以選進皇家儀仗隊。雖然年紀不算太小,但卻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大文盲。正所謂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只知貪玩酗酒,騎射快活。

“三衛郎”都是出自官宦人家,經過嚴格“政審”選拔出來的。韋應物在後來《逢楊開府》一詩中,追憶那段生活,真是恃寵無忌,到處橫行,無法無天。詩人說:“我少年時候做過皇帝的侍衛隊員,本來我是個無賴,不學無術,憑着皇帝對我家老子的寵信和恩澤,才得以選上。在所住的街道里,我是個橫行無忌的兒郎,家裡經常藏匿着一夥亡命之徒。早晨,到賭場上去消磨時光;晚上,又去搶劫東邊鄰家的美女。衙門裡的差役不敢來逮捕我,因爲我站在皇宮裡的白玉石臺階上。”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倉皇逃往西蜀。韋應物從此脫離三衛府,改弦易轍,開始發奮讀書。二十七歲左右,進入仕途,先後在洛陽、高陵、戶縣、櫟陽等地任職;在長安做過比部員外郎、左司郎中;還出任過滁州(今安徽省滁州)、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和蘇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刺史。後世因此時而稱他韋左司、韋江州,時而稱他韋蘇州。

在三十餘年的仕途上,他關心民眾疾苦、國家危難,力所能及地爲民眾施德政,同時勤奮刻苦地進行詩歌創作,終於在政聲和詩名兩方面,聲名大振。

接觸過少年時代的韋應物的人,怎麼也沒想到,當年那個潑皮無賴、紈絝子弟,竟然出落成一位努力實踐仁愛德政的地方清官,一位以“高雅閒淡”聞名於世的著名詩人。

在後人眼裏,韋應物是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同樣一流的詩人。他的山水絕佳之作,首推《滁州西澗》。這首詩寫於紀元781年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他出任滁州刺史爲官期間。

正是這首詩,後來竟然感動了江神。

到了宋代,有位老翁王榮,要過觀江,不料連連大風,颳了七天七夜。王榮沒法過江。江邊的父老鄉親就說:“員外!您寶囊中一定有甚麼稀世珍寶。這條江的江神極顯靈。您應當把寶物獻給江神。”

王榮覺得自己實在沒有甚麼寶物。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條黃麈尾,就拿出來獻給了江神。可是,江風還是不停地吹。現在只剩下一方端硯,能值一點錢,王榮又把端硯獻給江神。江風反而颳得更厲害了。王榮又把玄色虎帳獻給江神。統統都不靈驗!

王榮晚上躺在牀上,左思右想,無法過江。忽然想起一件事,他在心裡說:“現在只有黃庭堅草書的一把扇子,上面寫着韋應物的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那一首”。想到這裡,王榮立刻從包袱裏拿出這把扇子仔細端詳,恍惚之際,左看右看,不認識(王榮老人,文化不高,字又寫的是草寫,所以不認識),說:“我都不認得這玩藝兒,難道江神喜愛它嗎?”於是,便把寫有韋應物詩句的這把扇子,拿到江邊,獻給了江神,江風突然停止了。

只見香火不動,天水相照,就像兩面鏡子一樣平靜,交相輝映。只有南邊吹拂來一陣徐徐順風。王榮大喜,立即開船,不一會兒就過了江。

韋應物詩歌賞析 篇四

韋應物《幽居》賞析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

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

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

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韋應物的山水詩“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較有名的一首。

詩人從十五歲到五十四歲,在官場上度過了四十年左右的時光,其中只有兩次短暫的閒居。《幽居》這首詩大約就寫於他辭官閒居的時候。全篇描寫了一個悠閒寧靜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幽居獨處、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內容上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但其中有佳句爲世人稱道,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開頭二句是寫詩人對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說世人無論貴賤高低,總要爲生活而出門奔走營謀,儘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營生都是一樣的。這兩句,雖平平寫來,多少透露出一點感慨,透露出他對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爲生存而到處奔走的厭倦之情,但詩人並不是要抒發這種感慨,也不是要描寫人生道路的艱難,而是用世人“皆有營”作背景,反襯自己此時幽居的清閒,也就是舉世辛勞而我獨閒了。

所以“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襯而來,表現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於對官場現實的不滿,他曾經說過:“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攜手相與還”(《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表示了歸隱的願望。如今,他能夠辭官歸來,實現了無事一身輕的願望,自然是滿懷欣喜。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韋應物此時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閒的,因而在他筆下所描繪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輕鬆愉快、明麗新鮮的色彩。下邊六句是以愉悅的筆調對幽居生活作具體描寫。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兩句,是人們讚賞的佳句。這裏說“微雨”,是對早春細雨的'準確描繪:“夜來過”,着一“過”字,便寫出了詩人的感受。顯然他並沒有看到這夜來的春雨,只是從感覺上得來,因而與下句的“不知”關合,寫的是感覺和聯想。這兩句看來描寫的是景而實際是寫情,寫詩人對夜來細微春雨的喜愛和對春草在微雨滋潤下成長的欣慰。這裏有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也有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要更含蓄、蘊藉,更豐富新鮮,饒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是上文情景的延伸與烘托。這裏不獨景色穠鮮,也有詩人幽居的寧靜和心情的喜悅。真是有聲有色,清新酣暢。

這四句是詩人對自己幽居生活的一個片斷的描繪,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個短暫時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後加以輕輕點染,便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幅生動的圖畫,同時詩人幽居的喜悅、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這畫面中透露出來。

接下去,“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時與”、“或隨”,說明有時與道士相邂逅,有時同樵夫相過從,這些事都不是經常的,也就是說,詩人幽居山林,很少與人交遊。這樣,他的清幽淡漠、平靜悠閒則是可想而知了。

韋應物實現了脫離官場,幽居山林,享受可愛的清流、茂樹、雲物的願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榮”,鄙薄世人對富貴榮華的追求。這裏用了《魏志。王粲傳》的典故。《王粲傳》中說到徐幹,引了裴松之注說:徐幹“輕官忽祿,不耽世榮”。韋應物所說的與徐幹有所不同,韋應物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過這種幽居生活自當心安理得,怎麼能說我是那種鄙薄世上榮華富貴的高雅之士呢!對這兩句,我們不能單純理解爲是詩人的解嘲,因爲詩人並不是完全看破紅塵而去歸隱,他只是對官場的昏暗有所厭倦,想求得解脫,因而辭官幽居。一旦有機遇,他還是要進入仕途的。所以詩人只說自己的愚拙,不說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隱士區別開來。這既表示了他對幽居獨處、獨善其身的滿足,又表示了對別人的追求並不鄙棄。

韋應物的詩受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前輩詩人的影響很大,前人說:“應物五言古體源出於陶,而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說:“一寄穗穠鮮于簡淡之中,淵明以來,蓋一人而已”(宋濂《宋文憲公集》卷三十七)。這些評價並不十分恰當,但是可以說明韋詩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風格的。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賞析 篇五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這是一首送別詩。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與韋應物的關係,似已無考;從此詩看,想必兩人的交誼頗深。詩中的“楚江”、“建業”,是送別之地。長江自三峽以下至濡須口(在今安徽省境內),古屬楚地,所以叫楚江。建業,原名秣陵,三國時吳主孫權遷都於此,改稱建業,舊城在今南京市南。

雖是送別,卻重在寫景,全詩緊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聯“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起句點“雨”,次句點“暮”,直切詩題中的“暮雨”二字。“暮鍾時”,即傍晚時分,當時佛寺中早晚都以鐘鼓報時,所謂“暮鼓晨鐘”。以楚江點“雨”,表明詩人正佇立江邊,這就暗切了題中的“送”字。“微雨裏”的“裏”字,既顯示了雨絲纏身之狀,又描繪了一個細雨籠罩的壓抑場面。這樣,後面的帆重、鳥遲這類現象始可出現。這一聯,淡淡幾筆,便把詩人臨江送別的形象勾勒了出來,同時,爲二、三聯畫面的出現,塗上一層灰暗的底色。

下面詩人繼續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細雨溼帆,帆溼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雖是寫景,但“遲”、“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遠”又着意渲染了一種迷濛暗淡的景色。四句詩,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畫面。從景物狀態看,有動,有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帆來鳥去爲動,但帆重猶不能進,鳥遲似不振翅,這又顯出相對的靜來;海門、浦樹爲靜,但海門似有波濤奔流,浦樹可見水霧繚繞,這又顯出相對的動來。從畫面設置看,帆行江上,鳥飛空中,顯其廣闊;海門深,浦樹遠,顯其邃邈。整個畫面富有立體感,而且無不籠罩在煙雨薄暮之中,無不染上離愁別緒。

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爲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詩人總是選取對自己有獨特感受的景物入詩。在這首詩裏,那冥冥暮色,霏霏煙雨,固然是詩人着力渲染的,以求與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來襯托暮雨的景物,也無不寄寓着詩人的匠心,掛牽着詩人的情思。海門是長江的入海處。南京臨江不臨海,離海門有遙遙之距,海門“不見”,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詩?此處並非實指,而是暗示李曹的東去,就視覺範圍而言,即指東邊很遠的江面,那裏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詩人極目而視,神縈魂牽。然而人去帆遠,暮色蒼蒼,目不能及;但見江岸之樹,棲身於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無疑這海門、浦樹蘊含着詩人悵惘悽戚的感情。詩中不寫離舟而寫來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是以離帆入詩的,寫出了行人遠去的過程,表達了詩人戀戀不捨的感情。此詩只寫來帆,則暗示離舟已從視線中消失,而詩人仍久留不歸,同時又以來帆的形象來襯托去帆的形象,而對來帆的關注,也就是對去帆的遙念。其間的離情別緒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溼行遲的去鳥,不也是遠去行人的寫照嗎?

經過鋪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連同詩人的情懷,交織起來,形成了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置身其間的詩人,情動於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腸斷的鐘聲傳入耳鼓,撞擊心絃。此時,詩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淚下,離愁別緒噴涌而出:“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隨着情感的迸發,尾聯一改含蓄之風,直抒胸臆;又在結句用一個“比”字,把別淚和散絲交融在一起。“散絲”,即雨絲,晉張協《雜詩》有“密雨如散絲”句。這一結,使得情和景“妙合無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齋詩話》),既增強了情的形象性,又進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從結構上說,以“微雨”起,用“散絲”結,前後呼應;全詩四聯,一脈貫通,渾然一體。

作者簡介 篇六

韋應物(737年~792年),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十五歲起以三衛郎爲唐玄宗近侍,出入宮闈,跟隨唐玄宗出遊。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同鄉認爲他是禍行而苦。安史之亂起,唐玄宗出逃,流落失職,開始立志讀書,常“焚香掃地而坐”。

唐代宗廣德至唐德宗貞元年間,先後擔任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韋應物的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閒淡,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於同情心。是中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

《滁州西澗》閱讀答案 篇七

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註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2、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稱上馬河。3、幽草:幽谷裏的小草。

【韻譯】: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來,渡口無人船隻隨波浪橫漂。

【評析】:

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託,寄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爲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爲“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伕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裏,蘊含着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託的。但是,詩人爲什麼有這樣的寄託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爲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爲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爲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繫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爲。

說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爲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於死板;說偶然賦景,毫無寄託,則割裂詩、人,流於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爲好。

韋應物《長安遇馮著》賞析 篇八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爲來?採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馮著是韋應物的朋友,其事失傳,今存詩四首。韋應物贈馮著詩,也存四首。據韋詩所寫,馮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他先在家鄉隱居,清貧守真,後來到長安謀仕,頗擅文名,但仕途失意。約在大曆四年(769)應徵赴幕到廣州。十年過去,仍未獲官職。後又來到長安。韋應物對這樣一位朋友是深爲同情的。

韋應物於大曆四年至十三年在長安,而馮著在大曆四年離長安赴廣州,約在大曆十二年再到長安。這詩可能作於大曆四年或十二年。詩中以親切而略含詼諧的筆調,對失意沉淪的馮著深表理解、同情、體貼和慰勉。它寫得清新活潑,含蓄風趣,逗人喜愛。劉辰翁評此詩曰:“不能詩者,亦知是好。”確乎如此。

開頭兩句中,“客”即指馮著。灞陵,長安東郊山區,但這裏並非實指,而是用事作比。漢代霸陵山是長安附近著名隱逸地。東漢逸士梁鴻曾隱於此,賣藥的韓康也曾隱遁於此。本詩一二句主要是說馮著剛從長安以東的地方來,還是一派名士兼隱士的風度。

接着,詩人自爲問答,料想馮著來長安的目的和境遇。“採山”是成語。左思《吳都賦》:“煮海爲鹽,採山鑄錢。”謂入山採銅以鑄錢。“買斧”化用《易經。旅卦》:“旅於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意謂旅居此處作客,但不獲平坦之地,尚須用斧斫除荊棘,故心中不快。“採山”句是俏皮話,打趣語,大意是說馮著來長安是爲採銅鑄錢以謀發財的,但只得到一片荊棘,還得買斧斫除。其寓意即謂謀仕不遇,心中不快。詩人自爲問答,詼諧打趣,顯然是爲了以輕快的情緒沖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轉入慰勉,勸導馮著對前途要有信心。但是這層意思是巧妙地通過描寫眼前的春景來表現的。

“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冥冥”是形容造化默默無語的情態,“颺颺”是形容鳥兒飛行的歡快。這兩句大意是說,造化無語而繁花正在開放,燕子飛得那麼歡快,因爲它們剛哺育了雛燕。不難理解,詩人選擇這樣的形象,正是爲了意味深長地勸導馮著不要爲暫時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勵他相信大自然造化萬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輩關切愛護後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煥發才華,會有人來並切愛護的。所以末二句,詩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態度,滿含笑意地體貼馮著說:你看,我們好象昨日才分別,如今已經是春天了,你的鬢髮並沒有白幾縷,還不算老呀!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來的,末句則以反問勉勵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爲。

這的確是一首情意深長而生動活潑的好詩。它的感人,首先在於詩人心胸坦蕩,思想開朗,對生活有信心,對前途有展望,對朋友充滿熱情。因此他能對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誠同情,體貼入微,而積極勉勵。也正因如此,詩人採用活潑自由的古體形式,吸收了樂府歌行的結構、手法和語言。它在敘事中抒情寫景,以問答方式渲染氣氛,借寫景以寄託寓意,用詼諧風趣來激勵朋友。它的情調和風格,猶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轉,讀來似乎一覽無餘,品嚐則又回味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