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老子道德經全文【精品多篇】

老子道德經全文【精品多篇】

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嗎 篇一

道教的創始人是漢朝的張道陵,他也被後人尊稱爲張天師。老子雖然創立了道家學說,但是他並沒有開創教派,而且老子的道家學說也與道教不盡相同。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正一盟威道,也就是《三國演義》中俗稱的五斗米教。

道教的來源主要是從兩方面:一是上古時代的神道,另一則是《道德經》中的道經。道教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老子想爾注》,它的作者就是張道陵,是張天師對《道德經》的註釋著作。

東漢時期的著作《太平經》一般被公認爲是道教的第一部專門典籍。東漢時期道教始創兩大分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所以道教的創始時期一般認爲是在東漢末年。道教的正式三大理論著作《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標誌着道教理論的正式形成。

東漢末年的兩大教派,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雖然徹底失敗,但是五斗米教卻是流傳了下來,並且不斷髮展壯大,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天師道。

道教的蓬勃發展時期是在南北朝,因爲有統治者的支持所以道教出現了很多的著名人物,在民間香火興盛。更是發展出了衆多的道教門派,如全真道、太一道。

老子的傳說 篇二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之所以成爲老子是因爲他一生下來眉毛和鬍鬚就是白的。關於老子的傳說比較經典的有兩個,一個是關於他的出生,一個是他騎青牛出函谷關的傳說。

首先是他的出生,據說老子的母親是在湖邊洗衣服的時候,上游有一個李子漂了過來,當時她正好渴了,所以就撈起來吃掉,之後就懷了孕。據傳是懷孕了幾十年纔將他生出來,並且一生出來救會講話,指着自己家院子的李子樹說這個是自己的姓氏,後來又由於他的耳朵非常大,他的家人就給他取名爲李耳。

另一個說法是老子在看到周王朝衰敗後,決定離開故土,想要去四處遊歷。函谷關總兵尹喜的見紫氣東來,再一看是老子騎着青牛來到了這裏,他就不捨老子離開,便爲難他要他留下一篇著作,老子果然拿了出來,這就是後來的《道德經》。而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著名的意象,更是神仙道士的坐騎,老子也被稱爲“青牛師”、“青牛翁”。而老子離開函谷關之後,據說是直接成了神仙,後面便沒有他在世上活動的記載了。

關於老子的傳說,大多是比較玄乎的神話論的東西,雖然並不可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老子之所以會被後世人神話,是因爲他的成就使得人們對他非常尊敬,以至於將他當成神靈來敬重,畢竟當時的人們對於神靈還是非常相信的。

老子的道家思想 篇三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爲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爲”並不是以“無爲”爲目的,而是以“有爲”爲目的。因爲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爲”會轉化爲“有爲”。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爲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爲之也,何勞人爲乎?”(見於下文 老子故事孔子問禮第4段)可見: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着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爲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啓示:人何必爲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爲,逍遙亦是一種爲人處世之道。

關於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爲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可參見下文 老子故事聖人辭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

道教創始人老子生平簡介 篇四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爲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爲”,《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爲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爲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爲“反者道之動”,“正復爲奇,善復爲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爲世間事物均爲“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爲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他關於民衆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於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爲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爲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裏。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爲老萊子,並不是道家創始人。

老聃長壽,一百零一歲仙逝,鄰里皆來弔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老聃好友秦佚來弔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爲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

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爲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爲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願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於道乎?不合於道,可爲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者也。吾既爲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爲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衆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爲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千古流芳。”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傳說故事 篇五

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而後世留下了很多關於他的傳說,其中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講的也是一則傳說。

據傳說,當時老子對周王朝的衰敗感到無力,不得已的情況下準備離開家鄉,去四處遊歷。待他走到函谷關的時候,函谷關的總兵尹喜將他攔了下來,因爲他看到紫氣東來的同時,老子正好騎着青牛出現,所以他認爲老子是貴人。

但是老子去意已決,尹喜想要留下他,於是想了一個爲難老子的辦法,讓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寫不出來,那麼就要留下來。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時間就將一篇文章寫給了他,於是輕鬆的出了函谷關。而他留下的這篇文章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道德經》。

而老子離開函谷關之後幾經周折,來到了臨洮,並在這裏留了下來,直到最後消失了去世。而他的去世在世人看來是飛仙而去,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他所乘的青牛成了道家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象徵,也是神仙道士的坐騎。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其實表示了他對周王朝的不滿,因爲他主張無爲而治,當時紛亂的戰火年代和他的思想相差了太遠,所以他遊歷的另一目的很有可能是爲自己找一個安靜的可以讓他享受無爲的一個地方,而他最後選擇的臨洮確實也是一個山清水秀,遠離世俗的地方。

老子的神話故事 篇六

據說,這是李老君八、九歲時發生的事。那時,太清宮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現一羣怪物。這怪物猛看象大象,沒有象鼻子長,啼子碗口大,兩角頭上長,兩眼似銅鈴,一叫驚虎狼。人們稱它爲神牛,這神牛兇猛得很,見物咬物,見人吃人,連獅子老虎都沒地方藏。不長時間,山附近被它們得幾乎路斷人絕。

一天,李老君和本村的孩子二子瞞過大人,一起南山下割草。不一會,他倆把籃子割滿了,看看天還早,倆人就做起遊戲。二子把鐮刀插在地上,李老君和二子站在遠處,用李老君的乾坤圈(他給他的手鐲起的美名)套鐮把。套中爲贏,套不中爲輸。誰輸了,誰圍着鐮把爬三圈。他倆正玩得起勁,突然哞的一聲叫,從山上衝下一頭神牛,直朝他們撲來,李老看見那牛,氣得他火冒三丈,心想:這畜牲自從出現就不幹好事,擾鬧鄉鄰,傷害百姓,今天非給他點厲害看看不可。

他對二子大喊一聲:“走,捉住它。”他說着就拿起了鐮刀向那牛迎去。二子也不是個軟包,聽老君過麼一喊,也撿起鐮刀,跟着跑去。那頭牛平日裏碰到的東西,只要是活的,都是沒命地逃。今它見兩個小孩看見它不但不跑,反而舉着鐮刀向它跑來,就覺得事情有點不妙。但到嘴的肥肉不能不吃,它兩眼一瞪,跑得更兇。那牛連竄帶跳,來到近前,把頭一底。一個猛竄,就想把他倆抵死,老君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從他倆頭上竄過去。老君見那牛氣勢,心想:先給他點厲害,殺殺它的威風。隨即猛地站起身,舉起鐮刀,朝那牛屁股上狠勁砍去。只見那牛痛得一蹦老高,它好屁股上只露了個鐮把。

那牛顧不得吃他倆了,撒開蹄子就往山上跑。倆人一見那牛跑了,更來勁了,喊着叫着,跟着那牛追上山去。那牛一口氣跑到半山坡,鑽進一個很大的洞裏。李老君和二子正準備到洞裏捉個穩的,突然的一聲吼叫,震得山坡直打顫顫,隨着叫聲一頭青牛從洞裏竄出來。乖乖,只見它比剛纔那牛大一半,大頭大嘴大蹄盤,肚子裏象揣着個老虎,頭上那兩隻角向前伸着,只有一胳膊長。看樣子它是這牛洞裏領頭的。

它竄出洞口中,往半山坡一站,見是兩個小孩,氣得暴跳如雷,對着他倆先亮了個下馬威。真夠兇的!但見它把頭一低,伸出舌頭往滿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聲,舌頭過去的地方一片精光,連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心說:“自從佔山爲王以來,哪裏吃過半點虧,今天倒被你倆小孩子佔了便宜,真有失尊嚴,看我怎樣收拾你倆。它大叫一聲,一個餓虎撲食,就朝他倆直撲上去。李老君見大青牛發瘋一般撲來,心想:不把大青牛治服,以後這帶的人就別想有好日子過,一定得把大青牛治服。

還沒等他想出個治服大青牛的法子,這牛已竄到二子身邊,朝着二子低頭就抵。二子也不急慌,就勢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見腿被人抱住,急得張口咬二子。老君見狀,猛竄上去,用手裏的乾坤圈對準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聲,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這大青牛羞惱成怒,身子猛一橫,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頭去伸出舌頭“呼嗤”一下,就把二子裹進肚裏。老君見二子被老牛裹進肚裏,氣得他怒從心中起,勁從骨中生。大青牛這時正低頭躬背衝到他跟前,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蹭”地騎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夾緊,兩手握住兩隻牛角使勁向後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過去,大青牛亂蹦亂跳,想把老君從背上甩下去。老君摘下乾坤圈,用勁折斷,把牛鼻子牢牢穿住。這下大青牛老實多了。

老君跳下牛背,撿起二子的鐮刀又把牛蹄子切成兩半。大青牛徹底老實了,二了還在牛肚子裏呢。老君狠勁一託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裏的東西全都擠了出來,二子也出來了。因爲他才被吞下,雙沒傷着筋骨,不一會就醒過來。但大青牛可吃了苦,從些,它吃了東西總是要再倒出來重嚼。老君見二子醒來,便和二子騎上大青牛,高高興興地下山去了。沒走多遠,老君發現後面跟了一羣大大小小的牛。原來,這些牛見頭牛被老君治服了,他都乖乖地跟了下來。老君下了山,把它們趕到村子東邊的一片草地裏。從此,他就在那裏專門馴養那羣牛。他對跟來的那些牛,一頭頭都按治大青牛的辦法整治一遍,只許他們吃青草,還教它們拉犁拉車。他把馴養好的牛,都送給鄉親們使用。

猜你喜歡:

關於老子的故事有哪些 篇七

老子有很多故事流傳於世,下面我們就說說其中的一個。在司馬遷的《史記》裏面,記載有孔子向老子求教的事情。

有一次孔子帶着衆弟子走到東周時去拜訪老子,老子喜歡清靜,面對一羣“遠來之客”,有點不知所措,但他沒有怠慢,立即走出門外,向這羣人問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見到門前的老者清雅脫俗,知道這個老者就是老子,於是上前恭敬地請求賜教。

老子最煩繁文縟節,所以對孔子笑了一聲,答道:“先生說重了,我沒有什麼可以教導您的。不過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裏簡陋,倒是可以閒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時日。”

孔子一貫是比較拘謹的,看到老子的灑脫,他非常向往,不過依舊還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禮行事。雖然老子的態度非常謙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禮儀行事,點點舉動都不敢逾矩,所以顯得十分拘束。兩人在屋中談了一陣,老子便覺得孔子太過嚴肅,十分無味,於是就對孔子問道:“您千里而來,想要向我討教所謂的‘禮’,是吧?那麼我請問您,您所說的‘禮’,是根據什麼而說的呢?”

孔子一愣,隨即回答:“大抵是先聖周公‘制禮作樂’而來。”

之後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對於孔子的古板實在是不敢苟同,兩個人的談話也頗爲尷尬,後面也就沒有再繼續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