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送春》閱讀答案(精品多篇)

《送春》閱讀答案(精品多篇)

送春閱讀答案 篇一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1)詞的上片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3分)

(2)“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表現怎樣的情感?請簡要賞析。(3分)

(1)[答案] 擬人(1分)。 將垂楊和春人格化,(1分)表現了垂柳對春的依戀不捨。(1分)

[解析] 本詞上闋描繪的是:女詞人透過窗簾,看到樓臺外面千萬條碧綠的楊柳枝正纏綿悱惻地伸出忱摯的雙手、款擺纖細的腰肢,甚至還在喃喃細語:“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時候吧!”楊柳們一往情深地想牽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無限的依戀;然而,春天雖略作停留,卻還是冷漠地走了。春天雖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飄舞着,要追隨春光同行,並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這“春”究竟走到哪裏,我和你的歸宿終究如何?這裏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答題時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辭的效果、表達的情感。

(2)[答案] “春不語”寫出詞人的寂寞孤獨;(1分)而這時已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雨”,更襯托出詞人悲涼、憂傷的心情。(2分)[解析] 答題時注意抓住“春不語”“黃昏”“瀟瀟雨”這些表情詞語。

賞析

宋代有不少“惜春”詞。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紛飛,杜鵑哀嗚,暮雨淅瀝,抒發的不過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詞人朱淑真卻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貼切的擬人手法,將暮春景色表現得委婉多姿、細膩動人,在宋代諸多惜春之作中,顯出它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髮,性靈鍾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爲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豔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爲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悅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說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後人送來了悲悽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後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悽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爲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菸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爲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着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爲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爲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着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爲“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臺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

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脣》)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着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春的景色,帶有悽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時間已是暮春時節,心中不免有一絲絲惜春的感嘆,思緒中默唸着朱淑真的這首蝶戀花,尋尋覓覓到了一篇比較心儀的註解。收入到第一篇筆記中。

補充資料

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讀朱淑真的詩詞,愛情的痕跡或深或淺又確乎驅之不盡、揮之不去,它似一縷暗絲,在人與物、情與景間糾結出難以言說的意蘊,外化出一個旖旎的意象空間,讓人無限的想象。朱淑真是宋代一位才貌出衆、善繪畫、通音律、工詩詞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滿,婚後抑鬱寡歡,故詩詞中“多憂愁怨恨之語”。今天欣賞的是她一首特典型的“惜春”詞。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偶覺得大多宋詞描寫此類景色不外乎柳絮紛飛,杜鵑哀嗚,暮雨淅瀝,抒發的也不過是些惋惜之情。然而在這裏,女詞人朱淑真卻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貼切的擬人手法,將暮春景色表現得很委婉多姿、細膩動人,在宋代諸多惜春詞作中,藝術特色顯得格外獨特。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爲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菸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爲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牽引出似乎可以繫留着事物的聯想。“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定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說:“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爲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 “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 “ 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爲了留春,√本站★√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着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爲“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臺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脣》)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送春閱讀答案 篇二

(1)說起燕園的野花,聲勢最爲浩大的,要數二月蘭了。它們本是很單薄的,脆弱的莖,幾片葉子,頂上開着小朵小朵簡單的花。可是開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調。陰曆二月,它們已探頭探腦地出現在地上,然後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淺紫的顏色,不知爲什麼總有點朦朧。房前屋後,路邊溝沿,都讓它們佔據了,薰染了。看起來,好像比它們實際佔的地盤還要大。微風過處,花面起伏,豐富的各種層次的紫色一閃一閃地滾動着,彷彿還要到別處去塗抹。

(2)沒有人種過這花,但它每年都大開而特開。童年在清華,屋旁小溪邊,便是它們的世界。人們在意有這些花,它們也不在意人們是否在意,只管盡情地開放。那多變化的紫色,貫穿了我所經歷的幾十個春天。只在昆明那幾年讓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後的歲月,便定格在燕園,而燕園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蘭的。

(3)其實我家近處,便有大片二月蘭。個芳鄰門前都有特色,有人從荷蘭帶回鬱金香,有人從近處花圃移來各色花草。這家因主人年老,兒孫遠居海外,沒有人侍弄園子,倒給了二月蘭充分發展的機會。春來開得滿園,像一大塊花毯,襯着邊上的綠鬆牆。花朵們往鬆牆的縫隙間直擠過去,穩重的松樹也在含笑望着它們。

(4)這花開得好放肆!我心裏說。我家屋後,一條彎彎的石徑兩側直到後窗下,每到春來,都是二月蘭的領地。面積雖小,也在盡情拋灑春光。不想一次有人來收拾院子,給枯草燒了一把火,說也要給野花立規矩。次年春天便不見了二月蘭,它受不了規矩。野草卻依舊猛長。我簡直想給二月蘭寫信,邀請它們重返家園。信是無處投遞。乃特地從附近移了幾棵,也尚未見功效。

(5)許多人不知道二月蘭爲何花,甚至語文教科書的插圖也把它畫成蘭花的模樣。蘭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稱,品高香幽。二月蘭雖也有個蘭字,可完全與蘭花沒有關係,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從泥土中鑽出來,如火如荼點綴了春光,又悄悄落盡。我曾建議一年輕畫徒,畫一畫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輕人交來一幅畫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畫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現代”眼光,在花旁畫了一個破竹籃。

(6)“這不是二月蘭的典型姿態。”我心裏評判着。二月蘭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軍萬馬。身軀瘦弱,地位卑下,卻高揚着活力,看了讓人透不過氣來。而且它們不只開得隆重茂盛,盡情儘性,還有持久的精神。這是今春才悟到的。

(7)因爲病,因爲懶,常幾日不出門。整個春天花開花謝,來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見。卻總見二月蘭不動聲色地開在那裏,似乎隨時在等候,問一句“你好些嗎?”

(8)又是一次小病後,在園中行走。忽覺綠色滿眼,已爲遮蔽炎熱作準備。走到二月蘭的領地時,不見花朵,只剩下綠色直連到鬆牆。好像原有的一大張絢爛的色彩畫,現在掀過去了,捲起來了,放在什麼地方,以待來年。

(9)我知道,春歸去了。

(10)在領地邊徘徊了一會兒,忽然意識到二月蘭的忠心和執著。從春如十三女兒學繡時,它便開花,直到雨僝風僽,春深春老。它迎春來,伴春在,送春去。古詩云“開到荼靡花事了”,我是總不知荼靡是個什麼樣兒,卻親見二月蘭驀然消失,是春歸的一個徵兆。

(11)迎春人人歡喜,有誰喜歡送春?忠心的、執著的二月蘭沒有推託這個任務。

1、文章一開頭便寫道:“說起燕園的野花,聲勢最爲浩大的,要數二月蘭了。”

(1)爲什麼說“聲勢最爲浩大”?(3分)

(2)用“聲勢浩大”來描寫二月蘭,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2分)

2、第四段開頭“這花開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 這個詞的本意是什麼?在這裏指什麼而言?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感情?(6分)

3、“春來開得滿園,像一大塊花毯,襯着邊上的綠鬆牆。花朵們往鬆牆的縫隙間直擠過去,穩重的松樹也在含笑望着它們。”請分析這一句話的表達特色。(4分)

4、文章的標題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卻用較大的篇幅描寫二月蘭“聲勢最爲浩大”,“開得好放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6分)

答案:

1、(1)二月蘭“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後,路邊溝沿,都讓它們佔據了,薰染了”。(3分)

(2)展現了二月蘭開花的動感和不可阻擋的力量。(3分)

2、本義是輕率、毫無顧忌,含有貶義。這裏指二月蘭開花開得多,開得熱鬧,開得自由自在。表達出作者欣賞和讚美的感情。(6分)

3、(1)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二月蘭開得美麗,開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

(2)從動靜兩個角度進行描寫,富有情趣。(一點2分,共4分)

4、爲二月蘭後來驀然消失,伴春而去作鋪墊,更顯它的忠心、執著品質。(6分)

送春閱讀答案 篇三

春居雜興二首(其一)

王禹偁

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送春

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11.從動靜的角度,分析兩首詩的描寫手法有何不同。(4分)

答:第一首詩的描寫是靜態的,詩人選取了桃杏、竹籬、人家等,描寫了一幅優美的靜態的春景圖;《送春》的描寫偏於動態,詩人以“落更開”寫出了花謝了又開的過程,化靜爲動,又以“燕飛來”寫出了燕子翻飛的景象,寫出了春光未逝的景狀。(每點2分)

解析:題幹中明確點出是從動靜的角度分析兩首詩中描寫手法的不同,需要點出不同之處,分析時要抓住景物的特徵,譬如“落更開”“燕飛來”等。

12.兩首詩都寫到了春風,分別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感情?(4分)

答:王禹偁詩寫春風本應滋養萬物,卻摧殘了花枝,容不得桃杏,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悽苦與孤寂。王令詩用“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來表達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珍惜春風的心情,又顯示了一種執着的追求。

解析:解答本題,需要具體分析詩句。“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寫的是春風對花的摧殘,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悽苦;“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則表現了對美好春光的極度珍惜和執着追求的精神。

送春閱讀答案 篇四

《送春》閱讀答案參考

說起燕園的野花,聲勢最爲浩大的,要數二月蘭了。它們本是很單薄的,脆弱的莖,幾片葉子,頂上開着小朵小朵簡單的花。可是開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調。陰曆二月,它們已探頭探腦地出現在地上,然後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淺紫的顏色,不知爲什麼總有點朦朧。房前屋後,路邊溝邊,都讓它佔據了,薰染了。看起來,好像比它們實際佔的地盤還要大。微風過處,花面起伏,豐富的各種層次的紫色一閃一閃的滾動着,彷彿還要到別處去塗抹。

沒有人種過這花,但它每年都大開而特開。童年在清華,屋旁小溪邊,便是它們的世界。人們不在意有這些花,它們也不在意人們是否在意,只管盡情地開放。那多變化的紫色,貫穿了我所經歷的幾十個春天。只在昆明那幾年讓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後的歲月,便定格在燕園,而燕園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蘭的。

斯諾墓所在的小山後面,人跡罕至,便成了二月蘭的天下。從路邊到山坡,在樹與樹之間,擠滿花朵。有一小塊顏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塊顏色很淺,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淺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點兒;在淺色中又有深色的筆觸,免得它太輕靈。深深淺淺聯成一片。這條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總要多來幾回,看看這些小友。

這花開得好放肆!我心裏說。我家屋後,一條彎彎的石徑兩側直到後窗下,每到春來,都是二月蘭的領地。面積雖小,也在盡情拋灑春光。不想一次有人來收拾院子,給枯草燒了一把火,說也要給野花立規矩。次年春天便不見了二月蘭,它受不了規矩。野草卻依舊猛長。我簡直想給二月蘭寫信,邀請它們重返家園。信是無處投遞,乃特地從附近移了幾棵,也尚未見功效。

許多人不知道二月蘭爲何花,甚至語文教科書的插圖也把它畫成蘭花的模樣。蘭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稱,品高香幽。二月蘭雖也有個蘭字,可完全與蘭花沒有關係,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從泥土中鑽出來,如火如荼點綴了春光,又悄悄落盡。我曾建議一年輕畫徒,畫一畫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輕人交來一幅畫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畫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現代”眼光,在花旁畫了一個破竹籃。

“這不是二月蘭的典型姿態。”我心裏評判着。二月蘭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軍萬馬。身軀瘦弱,地位卑下,還有持久的精神。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爲病,因爲懶,常幾日不出門。整個春天花開花謝,來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見。卻總見二月蘭不動聲色地開在那裏,似乎隨時在等候,問一句“你好些嗎?”

又是一次小病後,在園中行走。忽覺綠色滿眼,已爲遮蔽炎熱做準備。走到二月蘭的領地時,不見花朵,只剩下綠色連到鬆牆。好像原有的一大張絢爛的色彩畫,現在掀過去了,捲起來了,放在什麼地方,以待來年。

我知道,春歸去了。

在領地邊徘徊了一會兒,忽然意識到二月蘭的忠心和執著。從春如十三女兒學繡時,它便開花,直到雨僝風僽,春深春老。它迎春來,伴春在,送春去。古詩云“開到荼靡花事了”,我是總不知荼靡是個什麼樣兒,卻親見二月蘭驀然消失,是春歸的一個徵兆。僝僝迎春人人歡喜,有誰喜歡送春?忠心的、執著的二月蘭沒有推託這個任務。

11.文章第一小節哪些語句描寫了二月蘭開花是“聲勢浩大”? 這樣寫是爲了什麼?

12.第五段開頭“這花開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這個詞的本意是什麼?在這裏寫出了二月蘭怎樣的特徵?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13.本文作者不僅描摹了二月蘭的形狀,更感悟了它的精神,請概括作者感悟到二月蘭的精神。

14.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回答問題。

(甲)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裏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宗璞《紫藤蘿瀑布》

(乙)紫藤蘿開得恣肆風流,輝煌燦爛,但又端莊雅淑,耐得寂寞。不管是宏觀的飛動閃光的瀑布,或是一朵張帆航行的船艙,都在讀者心中造成充滿生命的張力。

—— 陳素琰《〈宗璞散文選集〉序》

(1)具體分析甲文與《送春》在寫法上的共同特點。

(2)仿照乙文,爲《送春》寫一段賞析性文字。

15.下面對文章的分析和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描寫二月蘭時,用擬人的手法把花兒給寫活了,也寫出了二月蘭張揚的個性,也寫出了人與花的情感溝通。

B、“人們不在意這些花,它們也不在意人們是否在意”,表現了一般人的偏見和二月蘭對此的不在意。

C、作者否定一位年輕畫徒對二月蘭的刻畫,在文章中起到反襯作用,更突出了二月蘭“高揚着活力”的形象。

D、二月蘭是作者的所詠之物。詠物之作不僅在於描摹事物的性狀,更在於感悟物的精神,寄託作者的理想。本文正是這樣的一篇佳作。

《送春》閱讀答案:

11、(1)“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房前屋後,路邊溝邊,都讓它佔據了,薰染了” 。

(2)展現了二月蘭開花的動態和不可阻攔的力量。

12、本意是輕率任意,毫無顧忌,含有貶義。這裏指二月蘭開花開得多,開得熱鬧,開得自由自在。表達出作者欣賞和讚美的感情。

13、普通平凡,忠心執著。

14、(1)寫法上都運用了借物寓理的寫法。甲文通過紫藤蘿寄寓作者對待生命的態度。《送春》通過對二月蘭的描繪,感悟它平凡、忠心、執著的精神,寄託作者的理想。

(2)二月蘭雖是一種普通的野花,卻開得聲勢浩大,又堅守自己的崗位,伴春而來,送春而去,所有讀她的人都會敬佩她的忠心和執著。

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