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會考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新版多篇)

會考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新版多篇)

語文閱讀解題技巧 篇一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國中語文閱讀題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讚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可能是有些人比較困擾的板塊,但是要知道會考的選拔性沒有那麼大,出卷老師不會特意出一些怪僻的題目爲難考生,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一定是在課本中出現過的,考察的意義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一些選擇題你只要把選項一個個帶入,再看語句和邏輯的通順性就不難了。

因此,平常複習要着重課本中的文言文的複習,做題時也一定要聯繫課本做判斷。其次,文言文一般會考察的是人物傳記類的文章,這類文章故事性強,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測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用簡潔語言寫出作者或文章的論證思路

要點:首先應該瞭解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後”、“接着”、“最後”一類表承轉啓合關係的詞語。

答題格式:作者首先……接着列舉……,開始分析問題。最後總結出“……”的中心論點。

2會考語文閱讀答題格式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爲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啓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會考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之七步自讀法

所謂七步自讀法,就是通過寫讀書筆記的七個步驟,要求來達到閱讀課文目的的一種方法。這是傳統的自讀法,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之說,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稱之爲“讀書筆記式的作文”。

讀書筆記自讀法,一般適用於課外自讀課文。讀書筆記要求包括以下內容:

(1)通讀課文,借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正音、正形、詞語註釋;

(2)通讀課文,分析課文結構,分段分層,歸結大意;

(3)理解課文,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積累詞彙;

(5)語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寫批語,或練習自擬小標題;

(6)分析寫作特色;

(7)寫讀後感,讀書評論或摹仿作文。

這種自讀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大有裨益。

會考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之置疑解疑自讀法

這種自讀法極其有用。學生不能一輩子跟在老師後面聽課、讀書。因此,培養質疑解疑能力,對今後學生獨立讀書,從事研究十分有用。

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張載說:“於是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學者聞一多先生也說:“讀書要懂。“可見讀書時學會質疑解疑的重要。

學生讀書時,常常自問一個“爲什麼”?例如,一段文字中四個句子,次序先後能顛倒嗎?又如,一個句子中的某個詞語能去掉嗎?能換成其它詞語嗎?再如,這個段落去掉行嗎?如此等等,讓學生在自讀中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點,提出質問,這是第一步。

自讀中發現疑問,提出質問,實際上是初具自讀能力的一種表現。這還不夠,還要解疑,這纔是真正的目的。解疑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對於帶有普遍性的疑問,進行集體討論,教師講評歸納;對於個別的疑問,或在小組內討論解決,或由教師講解解決。總之發現疑問是重要的,解決疑問更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在自讀筆記本上都能把質疑的問題提出來,並自己作答。

常用置疑方法,有如下幾種:

1、總體性設疑

總體性設疑當在閱讀課文之初提出,意在瞭解課文的全貌,究竟寫了些什麼。如讀《雨中登泰山》,就可提出如下問題:哪些人雨中登泰山?爲什麼要寫在雨中登泰山?在雨中怎樣登泰山?登了泰山哪些地方?然後帶着這幾個疑點去讀書。書讀完之後,一定會有較深的印象,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的結構層次的劃分,定會有幫助。

2、思考性設疑

思考性設疑,一般在課文讀完之後,爲了深入理解課文,探究課文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往往需要提出一些問題來思考。如讀朱自清《荷塘月色》,就可能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是怎樣構思的?經過進一步深入學習之後,就會發現:《荷塘月色》以作者行蹤爲順序,以欣賞荷塘月色前後心情的變化爲經,以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爲緯來構思文章。

3、尋根性設疑

尋根性設疑,多在探尋作者寫作的目的和背景。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與《綠》,同出一個作者筆下,同寫於一個時代,爲何情調和色調迥異?《荷塘月色》雖寫出了談談的喜悅,卻夾雜着淡淡的哀愁,感情低沉,情調隱曲、含蓄,色調素淡、朦朧;《綠》卻透露出脈脈的溫表,感情積極向上,生氣勃勃,情調明朗奔放,色彩濃麗明亮。這不同在於:《綠》寫於1924年,那時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在作者身上激起的感情波濤還沒有消失;而《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作者對黑暗現實極爲不滿,一直處在彷徨、苦悶、煩躁、憤懣之中。他爲了尋求解脫,追求美好的事物,憧憬理想的生活,寫了《荷塘月色》。然而由於他的心情所限,又處在那樣一個環境下,所以在《荷塘月色》中儘管得到了淡淡的喜悅,然而始終擺脫不了淡淡的哀愁。

4、賞析性設疑

對某些名篇佳作進行欣賞、品評,分析它妙在何處,巧在哪裏,從而加深對它的認識和理解,學習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欣賞能力。比如朱自清對《綠》中的“綠”的描寫,讀起來爲什麼那麼有吸引力?帶着這個疑問去鑽研文章,便會發現:作者寫“綠”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而且融情於景,傾愛於“綠”,使情景交融,使感情得到了淨化,使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景物顯得更加嫵媚多情,使梅雨潭的“綠”更加令人喜愛。

語文閱讀解題技巧 篇二

七年級上冊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一、說明文基本知識

1、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用、製作方法、發展過程以及內在事理的一種實用文體。

2、與其它文體的區別:議論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敘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說明文以知授人,知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3、說明文的分類。

事物說明文:如《蘇州園林》,說明“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徵。

事理說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學的說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於“海水的鹹度很高”。

二、閱讀技巧

(一)閱讀說明文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於找準說明對象。

第二招:善於概括說明對象的特點。

第三招:善於分析說明順序。

第四招:善於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說明方法的特點,分析它們在文章中的具體作用。

第五招:善於分析說明文的語言。

第六招:善於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義,現聯繫說明的內容,看看這兩者間有何內在聯繫,就能領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說明的開頭文段或中間敘述有關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開頭敘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爲了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或者是爲了引出說明對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間敘述故事,往往是爲了增強說明文的可讀性,同時也爲了說明事物的來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於完成開放性問題。會考說明文閱讀,根據“新課標”中要求“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的要求,說明文閱讀考查的題目勢必要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自然、關注生態環境、關注科技進程、關注未來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思想、科學品質、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二)說明文閱讀一般涉及11種題型:

1、考查說明對象:

答題技法:其一,要看懂題目,不少說明文題目本身就表示說明對象,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說明文往往需要運用首括句和中心句來提示說明重點,包括說明事物的特徵。反之,如果需要爲說明文的語段加一個標題,也可以用說明對象作爲標題。

回答時形成一個短語:本文介紹了……的……(對象加特徵)。

例:《看雲識天氣》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及怎樣看雲識天氣。

2、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答題技法:儘量從原文中找原詞原句,若沒有,則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國石拱橋》三大特點: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3、說明方法:

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

2、常見說明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xx和xx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xx_比作xx,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⑧、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國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總結

1)文章開頭的作用

1、引起下文,爲下文作鋪墊。(記敘文)

2、開篇點題,提出中心。(中心論點)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論點或論題(說明對象),激起讀者閱讀興趣。

文章結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昇華感情。

2、篇末點題,提出中心或中心論點。

3、總結上文,提出倡議,發出號召。

一句話或一段話的作用

1、結構上的作用是: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啓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2、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①、充當事實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②充當道理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③說明了前(後)一話。(說明事物的特徵)

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象、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欲揚先抑、先抑後揚、以小見大、託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運用典故、直接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這”、“它們”等指代什麼

1、一般是往前找,不會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語句特色評價用詞

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瞭、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限字題的解答

1、根據題目要求作完全準確的表述(此時不要過多地考慮字數的多少);

2、對照字數要求進行簡縮:①去除無關緊要的修飾語,②多音節詞改爲單音節詞,③用簡稱(尤其是地名)。

3、將符合題意和字數要求的句子連起來讀一遍,是否有語病,有,必須修改。要做到句子簡明、完整、通順、明確。

語句作用、含義分析、語句賞析題

1、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係;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係,兩者用意都在於強調後者。

2、倒裝句的作用:往往是強調前置(即調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爲了強調“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並不見佳,我以爲”一句是爲旗幟鮮明地強調作者對“雷峯夕照”這一勝景的評價是“並不見佳”。

3、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準確嚴密或用了動詞、形容詞……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啓迪、教育……

4、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着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5、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徵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準確、生動)。

6、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7、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

國中閱讀答題技巧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從內容上來說,是爲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爲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埋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啓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讚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故事,歌頌(讚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爲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爲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

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祕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其會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

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醜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

誇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

排比的作用在於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麼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6、文中某句話有什麼含義?或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並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語文閱讀解題技巧 篇三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習慣能夠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這是我國作家巴金所言。可見一個人的行爲習慣在人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爲班主任對孩子習慣引導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們學校在抓學生行爲習慣方面,上學期除了藉助於教師引導、學生自律、執勤人員監督等措施之外,還藉助於聽課抓學生的學習習慣,並且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任課教師、班主任反饋,每週評出學習習慣示範班級,並且發流動紅旗,大大促進了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這真是:好習慣決定好人生。法國的一句諺語說得好: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世界有多少名人的成功都是從養成好習慣開始的。

孔子不恥下問的習慣。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爲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衆,爲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爲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爲恥辱呀!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是孔子學習的好習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啓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顧炎認爲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鑑》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堅持與毅力是巴雷尼戰勝殘疾的好習慣。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鼓勵他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着巴雷尼的心扉。

從那以後,巴雷尼一直堅持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即使有病也堅持鍛鍊,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孩子們,讓我們從好習慣、好行爲開始吧,努力做一名優秀的國小生,爲將來成功的人生奠基。

總結: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表現出某些習以爲常的行爲動作,它只是人的一種不自覺的行爲而已。然而,就是這些不自覺的行爲,常常給人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這些後果就是由我們平常所說的習慣造成的。

語文閱讀解題技巧 篇四

文學作品的語言要繁簡得當,既不可貪多務得,也不能一味求簡。我們細讀《木蘭詩》,便可以悟出這個道理。

《木蘭詩》緊緊圍繞着木蘭的形象着墨。它有時惜墨似金,寫得極簡;有時又潑墨如水,盡力鋪排。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戰鬥生涯,顯得何等簡練!其中兩句寫朔風凜冽,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它通過環境、景物、氛圍的描寫,渲染出木蘭思家的複雜心情和嚴守崗位的戰士氣質。儘管邊地生活是艱苦的,周圍寂靜得只聽見忽斷忽續的刁斗聲,木蘭和夥伴們卻仍然穿着甲冑,隨時準備爲保衛祖國而戰。此情此景,寫得有聲(北風聲、刁斗聲)、有色(月色、雪色和鐵的反光),多麼耐人尋味!真可謂字字千金,一字減它不得。而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四句凡二十字,僅複述了上文市鞍馬三字的內容,驟看覺得何等呆板和累贅!但仔細品味一番,又覺得它十分靈活和簡潔。因爲這麼一渲染,木蘭及其一家緊張而又周密地準備戎裝的氣氛便完全烘托出來。正如劉大白在《舊詩新話》中所說: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實其間層次分明。因爲有駿馬而無鞍韉,不可以騎坐,所以還得買鞍韉;有鞍韉而無轡頭,不可以控御,所以還得買轡頭;有轡頭而無長鞭,不可以驅策,所以還得買長鞭。這種東、西、南、北循序鋪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屬常見,但是《木蘭詩》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辭爺孃去以下八句,爺孃聞女來以下六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句,或依時間(旦、暮),或依輩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別(雄、雌),都採用循序鋪排的方式。正是在這種很容易流於程式化的鋪敘中,《木蘭詩》卻寫得風趣橫生,興味淋漓,使情事如見,景物若畫。從這方面說,它又像是潑墨如水了。

全詩着力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後的心理活動,而很少寫她在戰鬥中的英雄業績。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如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幅少女思親圖,真是呼之欲出。木蘭以一女兒身,在多年艱苦的征戰生活中,能喬扮男裝而不被察覺,已顯得異常聰明和機警;在萬里關山的殊死爭奪中,又能屢建戰功而奏凱歸來,更顯出無比英勇和豪健。在這裏,兒女情與英雄氣不是相得益彰了嗎?

總結: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

會考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篇五

1、文章體裁

此文是一篇: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4、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讚美了、揭示了)……。

5、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6、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總分總(掐頭去尾)

7、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8、爲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寫讀書卡片。

按各項要求上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號內)。

10、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