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一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着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着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麼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穵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衆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爲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訓練:

1.形象思維訓練法:國小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過讓學生反覆誦讀,獲得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後,藉助電教手段播放了“鳥的天堂”錄像,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評議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後讓學生看着早上沒有鳥的這一棵大榕樹,啓發學生想想說說,“百鳥歡鬧”是一幅怎樣的情景。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學沉浸在期中,彷彿身臨其境,而讓學生說說一隻鳥的特寫景頭時,也能說得有聲有色,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詞析句比較法:文章的組詞成句構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抓住有關的句子進行比較、(本站☆)揣磨、欣賞,不斷地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如:教學第8自然段中“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對於“顫動”、“展示”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用“顯示”、“出現”或“抖動”、“晃動”等,用哪組詞更好?在討論、比較中,讓學生體會到“展示”是清楚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出來,突出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顫動”是短促而頻繁地振動,課文把微風吹動,陽光照耀下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不但美麗而且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榕樹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這樣,關鍵文字抓住屯,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咀嚼出了它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二

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以訓練學生語感爲主:

1.形象思維訓練法:國小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過讓學生反覆誦讀,獲得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後,藉助電教手段播放了“鳥的天堂”錄像,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評議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後讓學生看着早上沒有鳥的這一棵大榕樹,啓發學生想想說說,“百鳥歡鬧”是一幅怎樣的情景。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學沉浸在期中,彷彿身臨其境,而讓學生說說一隻鳥的特寫景頭時,也能說得有聲有色,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詞析句比較法:文章的組詞成句構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抓住有關的句子進行比較、揣磨、欣賞,不斷地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如:教學第8自然段中“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對於“顫動”、“展示”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用“顯示”、“出現”或“抖動”、“晃動”等,用哪組詞更好?在討論、比較中,讓學生體會到“展示”是清楚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出來,突出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顫動”是短促而頻繁地振動,課文把微風吹動,陽光照耀下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不但美麗而且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榕樹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這樣,關鍵文字抓住屯,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咀嚼出了它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三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情景創設,協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發展聯想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爲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結構的主動構建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簡單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是怎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

(一) 提供正確的感知形象,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

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就不能獲得任何知識。語文教材內容異常豐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國小生的感知水平不高,限於生活經歷和知識積累,有些教材內容很難正確感知。利用現代多媒體就能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如《鳥的天堂》一課,學生沒有親臨過鳥的天堂,對大榕樹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認識,瞭解不多,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那麼,依據多媒體能夠通過聲,光,色,形,把遠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變實這一點,我在教學中設計多媒體超文本的教學軟件,向學生展示大榕樹的實景,從而拉近學生與鳥的天堂的空間距離。

(二)多媒體爲學生提供陶冶情感的教材。

情感是兒童學習的動力。現在媒體在具有智力功能負載的同時還具有審美功能的負載 。課文中的事物形象是有語言文字構成的,怎樣變文字形象爲活生生的,訴諸於情感的實體形象,去產生激發人,愉悅人的審美效果呢?現代多媒體提供了形聲同步的立體教材。所以,我經常採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渲染氣氛。如:在《鳥的天堂》一課,開始我播放了一段悅耳動聽的鳥叫聲,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傾聽,用心去感受。那麼,利用音樂的語言,使課文語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來積累的相關的表象,並融合在一起。這羣鳥雀躍,嬉戲玩鬧的場面就促使學生情不自禁的產生想親眼看到畫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增。影視的形象更能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它能再現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紛繁世界,使語言內容變抽象爲具體、生動,使文字教學信息傳遞由靜態變爲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慾望。因此我在《鳥的天堂》一文的設計中,結合教材重點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水平,有目的的恰當適時的運用電教媒體,將學生帶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如:爲了讓學生感受榕樹的枝繁葉茂,播放了榕樹的實景錄相,伴着優美動聽的鋼琴曲,並配上老師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讓學生在活動的畫面中,在感情充沛的語言描述中,十分自然地進入路綠色極濃、情境宜人的境界,親身體驗大榕樹那充滿生機的靜態美。此外,在教學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我又播放了一段錄相,這段錄相很生動,在一棵茂盛極具生命力的大樹榕上,棲息着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鳥們白天自由翱翔,盤旋飛舞,交互更替,唱歌嬉戲,場面頗爲壯觀,真有“鳥喧林愈靜”的感覺。讓學生感受到了羣鳥雀躍的動態美。學生邊看邊發出讚歎,從而,在感官上獲得了美的享受。活了原本凝固的語言,而主體意識就在其間逐步形成,逐步深化。由此還例如我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我用錄相再現了五壯士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學生看着聽着,眼裏噙着淚花。接着我用問:“什麼地方使你受到感動呢?”問題一提出,各個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就這樣,五壯士那英勇豪邁不怕犧牲的精神,五壯士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悲壯之美在學生心中樹起一座不朽的豐碑。因此,形象的畫面,動態的世界,兒童暢遊其中,飛向藍天,潛入大海,越過崇山峻嶺。心靈在體驗,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對話,有了發字內心的感嘆,充分激看來,形象的畫面,動態的世界,兒童神遊其內,飛向藍天,潛入大海,越過崇山峻嶺,趟過歷史長河,心靈在體驗,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對話,有了會心的微笑,感動的淚水,由衷的讚歎,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語言,而主體意識就在這其中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三 )多媒體的利用要取長補短,因課制宜

現代媒體與教學的整合,改變了課堂的教學模式,用音畫交融,聲請並茂的手段以知激學,以情激學,寓教於樂,打破了機械分割,平面運動,岸上游泳的鬆散結構,注意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能力,更重視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但現代媒體的開發和利用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對媒體特徵認真分析,努力發揮媒體的特長。如:是用來創設情景,展示事實,還是來顯示過程,推導原理,擴大知識面等。其次,是要精心組合多媒體,儘可能取長補短,相互補充,交融成一個新的整體,爲構建的課堂結構服務。

(四)巧妙結合,突破難點

課堂教學引進了現代化的認知工具,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語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學的過程要重視信息的反饋和調控,以利於組織嚴緊的結構,優化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成功的體驗。例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有一個句子“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爲了讓學生獲得感知的信息,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說一說體會,當發現學生理解不夠準確時,我又及時做了調控——出示了一段錄相,錄相清楚的再現了那榕樹翠綠的葉子在陽光的照耀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一陣微風的吹拂下,那鮮亮翠綠的葉子一動一動的,彷彿在長呀長。看到這,學生茅塞頓開。例如我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學生對中部鑿井法,兩頭鑿進法和人字形線路缺乏感性認識,於是我把它製作成動畫,課上播放,一目瞭然,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效果很好。

(五)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雖然在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畢竟是在探索階段,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師板書。作爲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 黑板在某些方面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及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方便增刪。另外板書有提綱的作用,學生擡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一目瞭然。

(2) 使用多媒體教學是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多媒體本來是一種教學工具,教師不能只當解說員,而應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樣的操作,使多媒體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同時要從人與多媒體、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關係入手,探求多媒體在教學運作中的基本教學規律和要求,是多媒體在教師的駕馭下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

(3) 此外教師還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學會電腦操作,並能自如的運用電腦軟件,更應潛心探索多媒體教學的思路和方法,不斷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綜合素質。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篇四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一樣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前,我深挖課文中的環境教育因素,明確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爲生態環境好(榕樹很大,很茂盛,周圍是河流,氣候適宜。);其二,是因爲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同時生態環境好又有人爲的因素。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課前查找資料,初步感知生態美。

課前查找資料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變其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學生透過網上查閱,圖書查閱,訪問查閱,瞭解到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原文,鳥的天堂所在地,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構成的原因,構成的時光,老百姓是怎樣保護它的,以及作爲保護區和遊覽勝地,鳥的天堂的此刻的情景。同學們對鳥的天堂瞭解地越多就越喜歡這鳥的天堂,這就爲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情感基礎。同學們所查找的資料不是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夥伴交流分享,這樣他們的知識寶庫又有了新的資料,頭腦中初步建立了這樣的概念:鳥的天堂是美的,這美是人爲的創造出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才能創造生態美。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生態美。

《鳥的天堂》一文資料寫的十分美,語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於生態環境的美!爲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於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爲關鍵。

1,猜疑激趣,提出探究專題。

探究專題不能只是對課文語言疑難問題的解決,更應是直入中心,圍繞文章中心提煉出探究專題。學習《鳥的天堂》就是要讓學生領悟“動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間的和諧共存。課伊始,可先讓學生聯繫生活體驗,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會抓住“天堂”一詞,提出一個什麼專題供大家探究學生頓時興趣倍增,紛紛猜測,有的說鳥的天堂指的是什麼有的說爲什麼稱爲鳥的天堂還有的說鳥的天堂是怎樣的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問題提得好的基礎上,拋出探究性專題——那裏爲什麼能成爲鳥的天堂這樣,不僅僅調動學生探究的用心性,也爲學生指明瞭探究的方向,真是一舉兩得。

2,品讀體味課文,勾勒生態和諧圖。

爲完成這個探究性專題,學生就不能只侷限於領悟樹的“大”,還需深刻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提及這點就證明對課文學習的層次是停留在膚淺層次的。因此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透過學文,在大腦中勾勒出一幅生態和諧的圖景,從而感受生態的美,到達以課文爲載體滲透“綠色教育”的理念,這樣的滲透纔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開頭幾個自然段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夏日的傍晚,這兒不僅僅四周很靜,只聽見船槳激起的流水聲,而且景色迷人,燦爛的紅霞還在天邊。抓住“大概漲潮的時候……”讓生明白這兒氣候溫暖,土地溼潤,河流縱橫,有利於萬物生長,所以大榕樹是那樣蓬勃有生機。抓住“臥”“垂”這些重點詞的品析,讓生感悟這兒的榕樹大。大榕樹生長旺盛,枝繁葉茂,十分適合鳥兒在那裏棲息繁衍,是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

當學生都說這兒水分充足,能夠爲鳥兒帶給必要的水分,這時一位學生立即舉手說:“我認爲'水分','榕樹'和'鳥'這三者是因果關係。因爲水分充足,這棵榕樹才長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樹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適合鳥兒在那裏生活。”又如當學生都認爲農民保護了鳥,鳥兒們才能在這兒棲息繁衍快樂的生活時,教師適時點撥:大家想,由於人們的保護,那裏的鳥兒會越來越多,旅遊業隨之發展,這地方經濟也會隨之得以發展,人們的生活會怎樣學生紛紛說: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完美,越來越快樂……教師隨即板書:“鳥因人樂,人依鳥和”。然後告訴學生:寫完後,我又覺得不完整,不深刻,誰能根據所學來幫老師添一添於是,學生脫口而出:“樹因人樂,人依樹和;動物因人樂,人依動物和;植物因人樂,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麗,人因自然而幸福。”那裏,沒有教師生硬地灌輸環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書引路,讓學生興味盎然添,改,思維火花噴涌而出。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又潛移默化地受到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統一和諧,可謂一舉兩得。

3,今昔比較,昇華綠色教育的情感。

品讀全文後,我找出收集的圖片,讓生欣賞“鳥的天堂”的美景。正當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從我搜集的各種資料來看,此刻的'鳥的天堂'並沒有巴金爺爺所描繪得那麼美了!”此言如一石擊起了千層浪,同學們不禁交頭接耳起來了。見此情景,我讓那名學生上臺展示自我搜集的資料,引導學生對“鳥的天堂”今昔情景進行比較,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保護環境迫在眉睫。

三,課後練習,延伸綠色教育。

課後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來延伸綠色教育:畫圖或寫段導遊解說詞來表達自我對“鳥的天堂”情感。透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鳥的天堂”優美的環境成了學生讚頌的資料,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印入學生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