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多篇】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多篇】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2、父愛與母愛的比較

3、區分“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過程與方法

1、比較法,通過對父愛與母愛的比較,重新審視愛。

2、問題探究法,以時間和邏輯順序分析“愛是一種能力。”

3、討論法,聯繫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並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享受愛的同時,試着學會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關鍵語句,並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2)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學方法

1.勾畫圈點法:在瀏覽課文的過程中,學會尋找關鍵句子。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探究交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一):

冰心的小詩裏說:“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在到它的巢裏;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裏。”歌頌了母愛的偉大。有人說:父愛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給孩子一個遮風避雨的溫暖巢穴,同時也給他們一雙能夠展翅高飛的羽翼。可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之愛,溫暖而執着。當然,這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感性認識,那麼,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愛在我們成長之路上的作用呢?請看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

導入課文(二):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爲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那麼,如何來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選文的解析來體會其中的涵義。

二、整體閱讀,感知課文,明確文章的思路。

(小組討論後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明確:概括地講,這篇文章談了“愛”。具體如下:

(一)一個人的愛的能力發展。(1—3)

(二)愛的對象的發展及原因。(4—8)

(三)探討了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就是父愛與母愛的綜合的問題。(9—10)

三、細節探究。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並解決問題。

1.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

2.母愛父愛的優點與缺點。

3、母愛父愛有何本質的區別?

4、母愛與父愛的作用是什麼?

5、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怎樣的愛?

師生互動解決問題

1、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一旦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悅感就馬上消失,大哭大鬧,完全將自己的滿足快樂建立在別人是否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基礎上。我想大家小時候肯定都遇到過,叔叔阿姨總會問你在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之間你更喜歡誰。這時候你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呢?就是誰在那一段時間裏經常滿足你的要求,誰更寵着你,你就更喜歡誰。

這就是費羅姆所說的不成熟,幼稚的愛—“我愛,因爲我被人愛”“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

那麼,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是怎麼樣的呢?5分鐘時間,迅速閱讀全文,找出相關信息補充下列表格。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小組代表發言後,教師歸納)

明確:

年齡段特徵

剛出生無被愛的意識

8歲以下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用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期感受到愛喚起愛的力量

成熟期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2、我們來看,文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也就包括了“父愛母愛、孩子的愛”,那麼,父母的愛是怎樣的呢?在作者看來,父母的愛有何優點又有何缺點?(小組代表發言後,教師歸納)

明確:

優點:世界上*偉大的,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渴求的。

母愛

缺點: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用努力贏得。

優點: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愛

缺點: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其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

3、“我愛,因爲我被人愛”“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這兩種感情有何本質的區別?(小組代表發言後,教師歸納)

明確:前一種是不成熟的愛,只懂得接受,並且因此使自己看起來弱小、孤立無援,處於被動的狀態。比如哭鬧。

後一種則是通過努力去贏得愛、創*,變得有力量而且成熟,處於主動地位。

由此可知,愛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

4、母愛與父愛的作用是什麼?

(小組代表發言後,教師歸納)

明確:母愛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溫和獨立

父愛給孩子信心指導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僅給了孩子愛,他們還使孩子在愛中成長,又學會去愛別人,這是一個理性的、圓形的過程。

5、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怎樣的愛?

聯繫全文,深入思考,圈點勾畫,概括要求全面、具體。明確一個健康成熟的靈魂要達到的高度。

明確:

一個成熟的人*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獨立溫和),又是自己的父親(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母愛與父愛的結合,既要發展母親的良知,又要發展父親的良知。也就是有母親的愛的祝福,又要有父親的愛的原則。

故母愛與父愛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愛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的。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四、延伸拓展:

作者認爲,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回想自己成長的道路,是否感受到這兩個世界對你的影響?你又該如何爲心中這兩個世界而努力呢?這兩世界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境界呢?

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課後寫一篇反思作文。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篇二

一、說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的隨筆。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它其實是一篇議論文。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爲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也就是“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根據教學大綱、《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及教材特點,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作者關於愛的理論觀點;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從而鍛鍊判斷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父母、愛他人。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人。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闡釋的愛的本質及成熟的愛應具備的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1、用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中闡釋的愛的觀點(“愛是一種能力”)引入。

2、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討論,瞭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3、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裏蒐集父母之愛的小事或感受。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要討論一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愛。我們熟悉愛,因爲它就在我們身邊:父愛、母愛、友愛等等,愛在我們心中,所以它屬於情感範疇。然而,有人說:愛,是一種能力,他就是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弗羅姆,他在《愛的藝術》中系統的闡釋了他對愛的理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父母與孩子的愛》,感受弗羅姆帶給我們的那一份陌生的愛吧。

(二)朗讀全文,分析文章結構。

學生推薦10名同學讀文章,播放音樂營造氛圍;其他同學在文中劃出自己認爲重點的句子。讀完後分段如下:

分段依據爲第四段首句:“同愛的能力發展密切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

第1~3段:“我”的愛的成長過程

第4~8段:愛的對象的發展(母愛與父愛)

第9~10段:總結全文,闡釋成熟的愛

(分段可以給學生一個整體思路,便於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

(三)具體分析:用問題理解課文中所闡釋的觀點:

問題1、一個人愛的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呢?

學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個階段:嬰兒、兒童、少年,進而概括出三個階段愛的特點:“自戀階段”、感到被人愛和感到愛別人的快樂。

由此可引出文章第3段結尾對於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的區分。

問題2、母愛和父愛的特點及優缺點(或積極性與消極性)各是什麼?

先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應位置,再進行概括總結:

母愛:是無條件的;積極性:不需努力即可擁有;消極性:無法贏得。

父愛:是有條件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努力贏得;消極性:必須努力,否則將失去。

兩種愛的進一步區分在課文的第6段:母愛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引申:對於作者提出來的關於母愛和父愛的理論,你認同嗎?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此處學生可以依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這一問題的設置,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名人大家的理論不一定要認同,學會懷疑;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將生活中的現象概括成理論問題,從而有所思考。

問題3、對於父母,成熟的愛應該是怎樣的?

對於這一問題,學生較容易理解爲文章第9段的“成熟的人,愛是怎樣的”,由此提醒學生看清問題再作答。

母愛應該給孩子安全感,應該希望孩子獨立;

父愛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應該使孩子更加自信,成爲自己的主人。

概括起來就是:作爲父母,應該讓付出的愛符合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

問題4、對於孩子,成熟的愛應該是怎樣的?

不再依賴父母,與父母分離,在他心中同時擁有父親和母親兩個世界。他獨立了,成爲了自己的父母。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

(四)課堂小結:弗洛姆認爲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的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相信大家對此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了。*後送大家一句話:在享受無私而博大的父愛母愛的同時,請付出愛心給父母,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我們對他們赤誠的愛,讓生命因爲愛而更爲富足!

(五)課後作業:聽一支歌曲《感恩的心》,看一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讀一篇文章《孩子,我爲什麼要打你》

(六)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嬰兒—“自戀階段”母愛+父愛=成熟

兒童—“我被人愛”無條件有條件

少年—“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不必贏得可以贏得

無法贏得必須努力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篇三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的字形與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誕dàn生 剎shà那撕sī碎 缺陷xiàn     b.凝níng聚 依賴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     c.求援yuán 專橫hèng 辜gū負 罪櫱niè     d.仁慈cí 嬴yíng得淵yuān源 秩zhì序      2.下列加點的成語,有誤的一項是( )     a.後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係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了。     b.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爲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     d.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並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母親熱愛新生兒,並不是因爲孩子滿足了她的什麼特殊的願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爲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賴於接受愛以及爲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聽話、孤立無援。     c.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爲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d.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     4.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同父親的關係則完全不同。 。 。 。 :      。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 ④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同父親幾乎沒有什麼聯繫,在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幾乎無法同母親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二、課內閱讀:     閱讀課本1~4段,回答5~7題。     5.第2段“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中“本來面目”的意思是( )     a.能餵飽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親。     b.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     c.一切接觸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質、特徵等。     d.周圍的現實,人和物體。     6.對“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爲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親愛是因爲他們是母親的孩子,有被母親愛的資本。     c.長得可愛、孤立無援都可以成爲孩子獲得母愛的理由。     d.母愛的無條件使孩子變得消極、被動,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下列對選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誤的一項是( )     a.嬰兒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裏,還不能很好地辨認物體,是因爲嬰兒只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長、發育後,開始有能力區別外部事物的不同,這就使他們能夠去愛自己的母親。     c.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逐漸由自戀的孤獨中解脫出來,開始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     d.愛的對象的發展在人沒出生以前就已經開始了,最早的對象應是自己的母親。     三、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選文,回答8~11題。     雖然對母親的動機各有解釋,但最重要的動機是我們稱之爲“超越自己”的追求。這一追求屬於人的最基本要求,並以人的覺悟和下列事實爲基礎:即人對自己的純生物作用不滿,他不能忍受自己僅僅是被扔進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創造者,是能超越處於被創造者消極地位的生命。滿足這一要求有許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徑就是母親對自己創造物的關懷和愛。在孩子身上母親超越了自我,她對孩子的愛使她的生活產生新的意義。     但是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和母親的乳房,必須成爲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生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着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並促成這一分離。只有在這個階段,母愛才成爲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爲這時就要求母親無私並能貢獻出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一無所求,但恰恰在這點上許多母親都失敗了。自戀的、專制的和貪婪的婦女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可以是一個很疼愛孩子的母親。但是當孩子處於同母親分離的階段時,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覺得給比得更幸福的婦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紮實的婦女纔會繼續是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     對正在成長的孩子的愛,這種忘我無私的母愛也許是愛的最困難的形式。但是由於母親對孩子的愛是那麼自然,所以往往給人一種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爲難以做到這點,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熱愛丈夫,熱愛其他孩子,熱愛陌生人和人類的婦女才能成爲真正愛孩子的母親。在這個意義上,沒有能力愛的婦女當她們的孩子幼小時,可以是一個很嬌慣孩子的母親,但永遠成不了愛孩子的母親。檢驗這一點的試金石是看一個母親願意不願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以及在分離後能不能繼續愛孩子。(節選自弗羅姆《愛的藝術》,有改動。)     8.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麼樣的追求?請結合文意加以概說。     9.文章第二段在說理時主要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試加以說明。     10.作者爲什麼說“這種忘我無私的母愛也許是愛的最困難的形式”?     11.結合全文,談談真正的母愛應包含哪些內容。     參考答案:     1. b(a“剎”的音應爲“chà”;c“櫱”應爲“孽”;d“嬴”應爲“贏”。)     2. a(“相濡以沫”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與人之間關係密切應用“休慼相關”,意思是“彼此間禍福互相關聯。)     3. c(a關聯詞語搭配不當,應把“而且是”改爲“而是”,與前面“不是”呼應;b語序不當,應把“孤立無援”調至“自己弱小”後,以使句式整齊,合乎邏輯;d成分殘缺,應在“父親”後加“的高度”,使之充當前面“達到”的賓語。)     4. c(整段文字都在談父親教育的職責,先用母親的比喻加以區分,然後依次寫父親教育的內涵,冒號連綴③②,②是對③的解說。)     5. c(本題考查對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本來面目”帶有比喻色彩,從上下文來看,應指嬰兒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項都不完全,d項沒有抓住“本來面目”的比喻義來說。)     6.d(關鍵是對“消極”一詞的理解。它只是指母愛的無條件,孩子無需付出就能獲得,而不是指“使孩子變得消極、被動”。)     7. b(文中第二、三段說,孩子生長、發育後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又說8歲以下的孩子還不會愛。據此可以判斷。)     8.母親以創造者的姿態關懷和愛自己的孩子,從而使自己的生活產生新意義的一種追求。     9.對比論證。將真正疼愛孩子的母親允許並希望促成孩子與自己的分離,與那些自戀的、專制的和貪婪的婦女的失敗做法相對比,從而指出母親的真正本質是關心孩子的成長。     10.“忘我無私的母愛”要求母親無私並能貢獻一切,許多母親只給人一種做到的假象,實際上並沒有能力去愛自己的孩子。     11.在孩子身上表現出超越自我的關懷和愛,關心孩子的成長;願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在分離後還能夠繼續愛孩子。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篇四

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地位特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的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著名的隨筆。

二、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着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爲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根據這些要求,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作者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學會對生活現象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

情感目標: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進而敬畏生命,學會回饋社會。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四、說教法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蒐集愛的格言、愛的故事、愛的歌曲。

2、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裏蒐集父母之愛的小事。

3、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4、拓展課堂,結合《詩經》、《論語》中有關“孝論”的閱讀,開展“怎樣愛父母”的研究性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1、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2、在音樂的旋律在,講述汶川地震中的一個小故事。

救援人員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廢墟里,搜尋到了一位母親。她已經停止呼吸,卻至死保持着一個姿勢:雙手撐地,雙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壓得變形,卻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員見她已死去,轉身離開,但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來到這位母親跟前,將手費力伸進女人的跪姿之中,驚喜地大叫:“有孩子,還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個月大,被包在小被子裏,在里氏8級的大地震中竟毫髮未損,酣睡如初。隨行的醫生髮現被子裏有部手機,屏幕上顯示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一則只有19個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國人的眼睛,震撼着我們的心靈。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的理論。文章按兒童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係,揭示了愛作爲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

三、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理清結構,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填寫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爲了讓學生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我愛,因爲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 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

我們通過填寫表格發現,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過程來敘述母愛和父愛在構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課文1-3段是分析成長過程,4-8段是針對情感對象,9-10段總結全文。課文層層深入地闡明瞭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性質以及發展變化。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爲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爲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在理請了文章的結構後,我們就可以輕鬆地進入到“問題探究”的環節

2、問題探究: [10頁] [11頁] [12頁] [13頁]這個環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① 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爲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裏?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樣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爲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並不難,難的是啓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②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③ 作者認爲:“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這個觀點你同意嗎?爲什麼?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爲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這也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解題的角度同上一題。。

四、課外拓展

結合《詩經》《論語》閱讀,開展對“怎樣愛父母”研究性學習。

一、《詩經》中的孝論

《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論語》中的孝論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爲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爲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爲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爲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如何對父母 “行孝”,《詩經》《論語》中不乏真知灼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蒐集這些資源,並把它們提供給學生。 要求每4-5位學生組成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並讓他們在“怎樣愛父母”這個話題中選擇合適的角度,在班級的範圍裏做調查,並對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中學生該怎樣愛父母”,合作完成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篇五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見金

——參加XX年省優質課比賽有感

河南省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焦作市外國語中學 李曉

今年九月,我有幸參加了河南省高中語文優質課比賽。抽到的課文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人教版的必修四的第九課,美國哲學家弗羅姆的一篇文章。課文共十個自然段,三千字多字,是融哲學、心理學於一體的議論文。就比賽課來說,是比較長的了,較具挑戰性,而且考慮學情,面對的是入校僅十二天的新高一學生,許多需要他們嘗試和改變的高中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幾乎是空白。我知道,我面臨着一個大的難題,一個大的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鍛鍊。

設  想

新大綱對語文教學做了如下指導:以閱讀教學爲龍頭帶動整個語文教育是一個標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以閱讀帶動聽說能力的全面提高。經過細緻的研讀和教研室黨紅英老師和其他同仁的指導,我確定本文的教學思路爲:緊扣文本,靈活運用“讀”的方式,使學生從讀中獲得體會,昇華情感,提高語文閱讀的能力。

探  索

思路是確定了,可是探索纔剛剛開始,試講了幾次,我發現這節課遠沒有最初設想的的那麼容易和順利,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1、朗讀應該怎樣處理

從各方面來說,本課不適合朗讀。篇幅太長,粗略瀏覽就需要6-7分鐘,還會冷場;朗讀全文則需要15分鐘左右,太費時間;而且課文是心理分析,寫得非常冷靜,沒有適合反覆吟誦的句子;比賽中一節課只有四十分鐘,寸時寸金,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該如何平衡,才能既不失語文課本色又不單純是讀課文而已?黨紅英老師給了我非常寶貴的指導,她指導我採用了“倒食甘蔗”的方法:

8-10:成熟的愛   朗讀——回答其特點

1-6:母親的愛   快速瀏覽,畫出最能體現母愛特點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這些句子——齊讀品味難理解的句子

7-8:父親的愛   朗讀——小組討論、質疑——寫下母愛父愛的感悟並讀給大家——教師範讀自己的感悟

全文:瀏覽——找出成熟的愛的標準

拓展:學會給予,學會愛人

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讀了,而且方式多樣靈活,不會覺得重複厭倦;圓形的結構使得首尾呼應、文意循環、似餘音繞樑。黨老師真是點石成金!我清楚的記得那個晚上,在十二中試講完後,黨老師提出了這個設計思路,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從學校出來已經很晚了,我卻覺得滿天星斗那麼迷人,眼前的道路那麼寬闊……

2、這麼長的文章怎樣取捨

讀的問題解決了,又一個難題擺在眼前:這麼長這麼難的課文,講什麼?

只讀,談感悟,假大空;逐句理解,不可能;講重點句,怎麼選,怎麼講?孫雲飛老師給了我極大的幫助,他告訴我一句話,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實實在在地講實實在在的課。經過反覆討論和實踐,我們確定了這樣的方式:

母愛部分(1-6段)講重點句。我選擇了兩個句子,既是難理解的,又恰好反映了母愛的消極面和積極面。在解讀句子時教給學生文段閱讀的方法:“抓關鍵詞,聯繫上下文”,同時可以相機點撥母愛的兩方面,遠比去文中找“消極面”“積極面”並分析爲什麼要高明得多。前六段一千左右的文字,我只講了兩句話,這一大膽的取捨受到了許多聽課老師的好評。

父愛部分(6-7)設計了一組問題,逐步深入環環相扣,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的同時,緊扣文本。這一環節旨在教給學生閱讀的另一個方法:“尊重作者,敢於質疑”,同時在上一環節自主學習後自然過渡到了合作探究,水到渠成。

不記得哪位同仁說過:一節課能讓學生有一點收穫就足夠了。“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講課不能面面俱到,而日常的教學如何取捨還需要我們年輕教師不斷的學習摸索。

3、老師的亮點怎樣彰顯

語文課離不開讀,教師飽含感情的出色的範讀、美讀不僅可以感染學生,也能使課堂增色。我個人喜歡朗讀,可是這篇課文找不到範讀的“點”,一節課如果只有教師絮絮的講解該是多麼遺憾啊!在初讀這篇課文時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她是中學教師,做了三十年班主任,很是嚴格,從小到大,我從未聽到過她的一句表揚。到了現在,我更明確,也許正是母親的嚴格才使我學習工作從不敢懈怠。我寫下了自己的感悟,稍加整理,形成了幾行文字:

您是教師,您是媽媽

您有着母親的慈愛,更多的是教師的嚴格

我曾經多麼怕您嚴厲的批評,多麼怕您嚴肅的眼睛

直到歲月蒼老了您的容顏,斑白了您的鬢髮

直到我也做了教師,直到我也做了媽媽

我才知道,真摯的愛往往是嚴肅的愛

而我,正是您一生的事業

——獻給我的做了三十年班主任的媽媽

這幾句話,也許是自己真情所至,我每遍都讀的眼眶發熱鼻子發酸。經過反覆的嘗試,我把它加在了學生讀自己寫的感悟後面,作爲教師的展示出現。每次讀完,學生和聽課老師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那其實是給媽媽的。黨老師說:我們不啓發學生鼓掌,就要這一次掌聲,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果然,在比賽中,我眼含熱淚讀完這幾句時,學生和聽課教師掌聲如潮。

實  踐

準備的過程不用說是非常艱難的,一次次的備課,一次次的試講,一次次的推翻重頭再來……到正式比賽時,我一共手寫了80頁的教案,試講了八遍,每遍都各不相同,每遍都有新的體會和收穫。到正式比賽時,我已經非常透徹的理解了課文,基本掌握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回答方向。

比賽在鄭州公安幹校舉行,能容納一千人的禮堂燈光明亮、座無虛席。講課前,我看了看一直陪着我,從抽課開始就不知犧牲了多少時間的黨老師,她剛剛纔給我別好了話筒,調好了課件,試好了音量,拍了拍我的肩膀……現在她拿着我的東西坐在了舞臺的邊上,笑盈盈的望着我。

我看了看一直鼓勵支持我的皇甫校長,他喜歡去聽課,聽完把我批得一無是處,然後很得意地告訴別人:我們的選手可厲害了……現在他站在舞臺的一角,手裏拎着一瓶水,那表情我太熟悉了,既嚴格又有着期待和驕傲。

我看了看臺下的同事,姚玉棟老師、鄧文武老師、裴麗霞老師、黃紅豔老師,都在。不管多晚、不管我在哪裏試講,他們總是聽到最後,把自己的建議、想法毫無保留的告訴我……

我的手機裏存有不少學生的短信,“老師加油!”“老師你最棒了!”“老師,不要太累,不要太辛苦。”……

我告訴自己:把課講好!課講得相對平穩而不夠激情,這是我沒有處理好的地方。兩組比賽結束了,我第八名,是一等獎。想想指導我的皇甫校長、黨老師、屈老師、孫老師的水平之高,我只覺慚愧。

收  獲

比賽已經結束,但它帶給我的影響遠未終止。

經過這次比賽,我收穫了很多,比如:剛拿到一篇文章時,我們都會覺得很難,但是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認真讀,都能讀出味道來。比如:語文上實在高手很多,自我滿足實在是年輕教師的大忌。比如:我們個人的力量很微薄,平時就應該注意多聽課也多請別人聽課,集思廣益,提高自己……

通過這次歷練,我深深感覺到“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見金”,我真切地體會到:聽不到批評是人生的不幸。

這次比賽的經歷我將終生難忘。

【教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焦作市外國語中學   李 曉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解讀論說類文章的方法。

2、引導學生通過預習,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3、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辯證的思考。

【教法】

情境引導   提問點撥   拓展延伸

【學法】

情景體驗   探究分析   討論質疑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短片《父親母親》)

剛纔我們看到了以個關於父愛母愛的短片,都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母愛溫暖了我們的心靈,父愛照亮了我們的人生。母愛和父愛是人間唱不完的歌,道不盡的情。這些,都是我們對於母愛和父愛的感情的認識。這種愛又該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哲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看看他能給我們哪些啓示。

二、研讀賞析

1. 簡析成熟的人應具備的條件

通過我們的預習,應該知道,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逐步成長達到成熟的。請大家朗讀文章的最後三段,看看成熟的人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體察母愛

從這個結論中我們獲得了這樣一個信息:幫助我們心靈成長的正是每天陪伴我們最親愛的父親、母親。他們用自己各不相同的愛呵護着我們,影響着我們。那麼,母愛、父愛各有怎樣的特點呢?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的1-5自然段,劃出最能體現母愛特點的句子。

請大家放開聲音,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在品讀中體會母愛。

請同學們提一提,這裏有沒有你理解不了的句子?

重點講讀兩個句子

①“我被人愛是因爲我又被人愛的資本—更確切的表達是:我被人愛是因爲我是我。”

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過努力換取愛往往會使人生疑。

這兩個句子體現着母愛的無條件和博大無私的特點。

2. 研讀父愛

母愛如此,那父愛呢?請大家朗讀6-7自然段,找出父愛與母愛的不同點。

下面來看思考題,小組討論:

①作者認爲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爲什麼?

②在你的實際生活中,母親就一定溫和,父親就一定嚴厲嗎?

③我們該如何理解作者的觀點?

3. 感悟思考

對於一篇文章我們要讀懂作者的意思,通過這些方法就可以做到了,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讀出自己的感悟,來滋養自己的心靈,請同學們寫下對父母的愛的感悟,交流一下。

三、拓展延伸

我們知道,在父母的共同關愛和影響下我們纔會成長爲成熟的人,而成熟的人也應具備成熟的愛,那作者認爲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各有什麼特點?

其本質區別在於什麼?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享受過給予的快樂嗎?

你關愛過自己的父母嗎?

你關愛過素不相識的人嗎?

四、結束語

同學們,愛是一種能力,也需要我們去有意識的學習,讓我們學着去關愛父母,學着去關愛他人,學着體會給予的幸福,學着嘗試付出的快樂,這樣,我們的心靈纔會更加的健康,生命纔會更加精彩。

五、作業佈置(實踐)

把你今天學習這節課的感受告訴你的父母

【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弗羅姆

母親          父親

孩子

(以上轉自焦作市高中語文工作室)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篇六

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地位特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的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著名的隨筆。

二、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着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爲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根據這些要求,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作者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學會對生活現象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

情感目標: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進而敬畏生命,學會回饋社會。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四、說教法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蒐集愛的格言、愛的故事、愛的歌曲。

2、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裏蒐集父母之愛的小事。

3、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4、拓展課堂,結合《詩經》、《論語》中有關“孝論”的閱讀,開展“怎樣愛父母”的研究性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1、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2、在音樂的旋律在,講述汶川地震中的一個小故事。

救援人員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廢墟里,搜尋到了一位母親。她已經停止呼吸,卻至死保持着一個姿勢:雙手撐地,雙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壓得變形,卻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員見她已死去,轉身離開,但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來到這位母親跟前,將手費力伸進女人的跪姿之中,驚喜地大叫:“有孩子,還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個月大,被包在小被子裏,在里氏8級的大地震中竟毫髮未損,酣睡如初。隨行的醫生髮現被子裏有部手機,屏幕上顯示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一則只有19個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國人的眼睛,震撼着我們的心靈。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的理論。文章按兒童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係,揭示了愛作爲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

二、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理清結構,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填寫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爲了讓學生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我愛,因爲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 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

我們通過填寫表格發現,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過程來敘述母愛和父愛在構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課文1-3段是分析成長過程,4-8段是針對情感對象,9-10段總結全文。課文層層深入地闡明瞭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性質以及發展變化。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爲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爲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在理請了文章的結構後,我們就可以輕鬆地進入到“問題探究”的環節

2、問題探究: [10頁] [11頁] [12頁] [13頁]這個環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① 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爲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裏?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樣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爲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並不難,難的是啓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②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③ 作者認爲:“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這個觀點你同意嗎?爲什麼?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爲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這也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解題的角度同上一題。。

三、課外拓展

結合《詩經》《論語》閱讀,開展對“怎樣愛父母”研究性學習。

一、《詩經》中的孝論

《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論語》中的孝論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爲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爲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爲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爲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如何對父母 “行孝”,《詩經》《論語》中不乏真知灼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蒐集這些資源,並把它們提供給學生。 要求每4-5位學生組成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並讓他們在“怎樣愛父母”這個話題中選擇合適的角度,在班級的範圍裏做調查,並對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中學生該怎樣愛父母”,合作完成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篇七

(二)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品味父愛、母愛的區別,認識父母之愛的偉大無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

【教學時數】:一課時

【知識鏈接】

簡單介紹弗羅姆及其《愛的藝術》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爲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進入今天的學習之前,先請大家來聽兩首歌曲《母親》《父親》。聽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略)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我們成長的風風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的。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美國作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傾聽他是如何理性地審視人間最真最濃的情!

二、預習

1.通讀課文,初步把握作者觀點,感知主要內容。

2.識記下列字音及字形:

一剎(  )那   給予   罪孽( )  咄咄( )逼人

辨認     淵源     履行     咄咄逼人    歸根結蒂

三、合作探究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學案上的問題。組長做好組內分工,安排好每道題的發言人,指導組員整理好每道題的答案,並安排好發言人,補充人。(整理如下)

1、歸納本文的主旨:

明確:本文闡釋了父愛和母愛之間的聯繫與關係、性質與區別。

1、他首先闡述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愛以及愛從幼稚道成熟的過程。

2、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懂得愛的重要性,去創造愛,產生成熟的愛。

3、指出一個人成爲自己的父母,健康靈魂,走向成熟的途徑。

2、閱讀課文1—3段,回答下列問題:

(1)《愛的藝術》一書要使讀者相信:“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情感”,找出相關的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嬰兒時期:嬰兒出生一段時間後同他出生以前沒有大多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意識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

童年時期:他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起來成爲一種經驗:我被人愛。

8—10歲:兒童到了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情感,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第一次感到要送母親一個東西……

(2)“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試從這句話分析“母愛”的作用。

明確:正是母愛的潛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靈由索取趨向奉獻,由被熱愛到愛別人;母愛的無私使子女在獲得滿足與快樂的過程中意識到給予的重要性,愛他人不僅給人帶來幸福,也讓自己體會到幸福和快樂。這是母愛的真諦,正是這種由母愛衍生的愛人之心讓每個人意識到他人的重要和社會的美好,從而構成和諧統一的人類社會。

(3)文章中談到兩種“愛”得原則:“我愛,因爲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這兩種原則區別在哪裏?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身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它嗯和社會中才能實現。給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樂。愛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種愛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愛,受到別人的愛,需要別人,纔去愛別人;後一種愛是成熟的愛,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

3、閱讀4-7段,回答下列問題:

(1)“爲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瞭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這一句中的“這種變化”具體指什麼?

明確:這種變化指的是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失去了一部分休慼相關的重要性,而

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

(2)聯繫全文,回答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有什麼不同,各有什麼積極面和消極面?

明確: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紀律等事物的世界。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關懷和安全感。父親給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母愛從本質上說是無私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

母愛的積極面是: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爲渴求的,能給孩子安全感。消極面是母愛不能用努力去喚取,根本無法贏得,也容易讓孩子失去獨立性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父愛的積極面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可能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極面是必須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期望的情況下,可能失去,有時過於嚴厲。

4、閱讀8-10段,回答下列問題:

(1)分條回答理想的父愛是怎樣的?

明確:能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會遇到的種種困難;

應該寬容有耐心不要盛氣凌人甚至專橫;

應該使孩子能對自身產生自信心成爲自己的主人。

(2)結合文章,分條回答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擁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綜合了同父母親的關係,並能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3)《愛的藝術》一書指出,愛是一種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學到手的能力,這一點對父母來說意味着什麼?

明確:一個好家長應該希望孩子成長、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他應該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緒;一個好父親在指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寬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漸相信她最機並最終把握自己,這些都需要學習。

四、延伸拓展: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爲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聯繫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爲需要父母(聯繫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後,有什麼啓發,今後該怎麼去做——恰逢母親節,不少同學說了具體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離世五個月的年輕的母親。這不在我的教學設計範圍內,是課堂上本人有感而發的)——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人民的總理愛人民,人民的總理人民愛。

通過以上的討論和層層推進,希望讓學生明白:

①愛的途徑——努力和奮鬥

②愛的內涵——愛他人,愛自己

③愛的昇華——珍惜情感,感恩

根據體驗和經歷,寫成一篇800字的文章。

五、課堂小結

在我們成長的磕磕絆絆中,總有無數的愛包圍着我們,不關有來自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着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爲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說聲:“謝謝!”(《感恩的心》音樂聲響起)

六、課 堂反思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篇八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天氣晴朗的星期四下午,韓永鳳同學捧着語文書快步走上講臺,抿着嘴開口了) 【開場白】愛,生來就有,並以多種形式詮釋,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物,有這不同的情境,愛便有了不同的方式。(永鳳臉紅了) 愛是人類從小到老貫穿如終的一種情結,它是情感的依託,心靈的閃電,精神的昇華。正因爲有了愛,纔有了衆多動人心絃的歷史,正因爲有了愛,纔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臺下聽呆了,一雙雙眼睛直瞪着) 它無法用語言來修飾,更無法用物慾來取代,世界有一種愛,在我們的一生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下面有請陳芳希同學給大家講釋。(頓時掌聲雷鳴般地響起) 陳芳希同學從座位猛地站起大步走向講臺,然後面對同學笑了笑,說:今天我結合課文談幾點個人體會,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請大家打開課文54頁看到第二自然段最後幾句話。 問題一“這種愛不僅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是? 我認爲,文章大篇幅內容都在極力強調母愛,母愛是無條件的,他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話還運用誇張的手法來凸顯母愛。揮手在黑板上寫下:母愛是無條件的。(臺下一片啞然,然後唏噓,芳希真行!) 大家請看55頁第七排。 問題二“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比被愛更重要。“如何理解? 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文章敘述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句話似乎與內容毫無瓜葛,但卻是文章的點睛之筆,詮釋了愛需要的是付出,給予比得到更重要。(芳希同學看了看臺下,彷彿有點胸有成竹。) 大家請看56頁倒數第二段“母親的良知對他說”與“父親的良知卻說”的話。 問題三“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你如何理解這樣的愛?(同學們對此展開了討論) 陳芳希同學是這樣闡述的:這兩個句子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彰顯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區 別。看似兩句相互對立的話,卻是我們一生無法忘卻的勵志之言,兩者缺一不可。 同學們,我的彙報到此結束。下面上場的是王熙同學,大家掌聲歡迎。 (王熙同學低着頭笑眯眯地走上講臺)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解答的是老師佈置的預習作業。 一、作者在本文中說,母愛是無條件的。真的如此嗎? 結合課文與尋查資料,我認爲並非如此,母愛是有條件的,它十分自私,他需要你是母親的孩子,這纔會得到母親的愛,母親只愛自己的孩子,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優秀,並視其所有希望能夠達到,她付出無盡的愛,同時也希望收穫驕傲和自己,這是有條件的回報。(話音剛落,臺下炸開了鍋……) 任情同學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我不贊同母親的愛是有條件的。例如說,每個母親都對孩子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那也是每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但從不去想回報。比如在歷來看母親都易衰老,那是母親想的多,都在爲我們着想我們的未來,只要我們成龍、成鳳,即使她們走後,她們也不會擔心。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渴求。所以說,母愛是無條件的。如果說母愛是有條件的,那對他們而言又有什麼好處呢,再多再好又怎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嗎?(臺下支持的、反對的的聲音此起彼伏) 這時老師出場了,只見老師兩手一拍,大家靜了下來。笑哈哈地說:同學們太有才了!我想大家的意見都是對的。這就告訴我們看問題站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樣,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好樣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每一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同學們對這個問題課後還可以繼續探究。 王熙同學接着說:預習題二、文章說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爲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這兩種愛的原則區別在哪裏? 同學們,我的理解是,前者是不成熟的愛,它以自我爲中心,愛以被愛爲前提,愛只因爲滿足需要;後這是成熟的愛,他開始體驗和關心別人,愛別人所以才被愛,需要只是因爲有愛。 同學們,預習作業選做的解答到此結束。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們組還設計了兩道題目與大家交流,請同學們積極發表意見。 問題一:爲什麼既要發展一個母親的良知,又要發展一個父親的良知? 問題二:母愛與父愛本質上的區別? (全班同學前後左右議論開了,有的同學還拿出讀書筆記進行交流) 王熙同學清了清嗓子說,下面我想請鄭鋒同學發表意見。 這時的鄭鋒望了望臺上的王熙站起來說,對於問題一,我是這樣理解的,擁有“母親的良知”和“父親的良知”是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具有的兩種素質。“母親的良知”就是對別人有仁愛之心;“父親的良知”就是對問題的理性的判斷力是適應社會的,在這一過程中正確判斷是非的願望和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的話還沒有落音,吳文濤同學立刻站起來搶着說,“母愛是無條件的,父愛是有條件的”這是我對問題二的解答。 王熙對吳文濤同學積極回答問題進行了肯定,接着對問題二作了補充: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愛是因爲他是她的孩子,不需要努力去換取,也根本無法贏得。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而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爲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爲你履行了你的職責,因爲你同我相像。”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控制和受努力的支配。謝謝大家的配合!下面請林倩同學給大家作總體上的賞析。 餘味未盡的同學們,看着臺上的林倩,聽着她細小而有清脆的聲音頓時靜了下來。 同學們,總的來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是弗洛姆寫的倫理方面的隨筆, 所謂隨筆就是作者的隨想隨寫,我個人認爲這樣的文章一般主觀色彩較爲濃重。但作者通篇都在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給讀者以嶄新的對於父母之愛的理解。 讀完全篇,我對文章的精到之處可提煉成十個字“感性與知性,給予與索取”。所謂感性可以理解爲是母親的愛,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終的,他最多的只是給予不求任何回報。而知性也可以理解爲理性,即父親的愛,正如作者文中提到的,父愛是需要你履行你的職責,你必須符合他的要求,這既有給予又有很多的索取! 同學們,我要強調的是我們應具有母親的良知和父親的良知,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邁向成功! 我們組自主學習的情況就是這樣。謝謝大家!   課後思索 大部分同學課後會想起語文老師第一堂課給我們說的: 能幫助別人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篇不會何以讀多篇,一題不會何以做幾題,課上不會課外奈何? 沒有發現個性的學生,就不可能有優秀的老師,沒有優秀的教師,就不可能有成才的學生。 多讀書,少做題。不會玩的學生,出息不大。不會引導學生玩的老師,是培養不出發明家、科學家的。 進入高中,教語文的老師還告訴我們: 學習成績的提高,第一是習慣,第二是方法,第三是預習。學習好對社會有用;書讀得好,有益於自己。 連江三中高一(5)(6)班 實施新課改語文學習花絮 XX年4月12日星期四語文課,黃星銘同學走上講臺當着前來聽課的老師背誦了韓愈寫的《師說》,還即興翻譯講解了第四自然段。他這一舉動,讓聽課老師和在座同學目瞪口呆,頓時贏得了長時間的掌聲。 由前來聽課老師隨意抽點學號作即興口頭演講時,被點的19號是邱燕嵐同學,她沉着地走上講臺面對同學和老師演講了由古詩聯想到《學無止境》這個話題,3分鐘的滔滔不絕,同學們頗受啓發。 最精彩的是楊瑜這個組自學《師說》,模仿老師上課。課堂上那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場面,一句句精典的表述,讓人讚歎不已,記憶尤深,歷歷在目。 XX年4月21日星期六,語文課前即興演講的陳冰如同學,由歷史人物曹操的有才、愛才聯想到我們學生的成才,又用類比的方法聯繫現實生活促使自己成才。她那獨特的思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大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XX年4月3日在學校多媒體教室上語文課,(5)(6)兩班進行了古文背誦比賽。(6)班的林玲同學一氣背完了賈誼寫的《過秦論》後,還即興對文章後面的三個自然段進行了翻譯以及闡述了個人的理解。贏得了全體同學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