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用多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用多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淺析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篇一

[摘要] 本文通過解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依據、總體要求、基本途徑。

[關鍵詞] 和諧社會;社會主義;途徑。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現在構成社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上。從廣義上說,就是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凋、可持續發展,共同進步;從狹義上說,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2.1 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上層建築保障。和諧的社會關係要求上層建築的法律制度加以維護,爲此,就要通過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外,和諧並不是“一團和氣”,也不是宗派主義,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則的基礎之上。原則要在民主的基礎上產生,通過法制加以維爐,爲此必須發展民主政治,擴大公民政治參與,落實依法治國方略。

2.2 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要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但是,必須把公平正義放到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中來理解。離開這個環境,公平正義就可能演變成平均主義。在現階段,公平正義主要體現爲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等價交換,買賣雙方的利益和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因此,公平正義就是要承認事實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別,通過適當的政策把差別轉化爲推進社會進步的動力。爲此,要完善市場經濟,規範競爭秩序,調節收入差距,正確處理不同社會羣體的利益關係,依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 誠信友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道德的要求。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爲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係。

2.4 充滿活力是社會成員激發出來的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這種“活力”需要激發。尊重創造,就要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讓不同社會階層都把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生產要素優勢融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

2.5 安定有序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動態平衡。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社會不穩定現象要比社會不和諧現象更爲嚴重,爲了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有時僅僅用調和的方法不能奏效。因此還要強化鬥爭、打擊這一手段,但是不能將其轉變爲大規模的“羣衆運動”和“階級鬥爭”,而必須依法治國,以事實爲依據,以法律爲準繩,實現安定有序。要求不斷改革社會管理體制,加強社會建設,發展基層民主,擴大公民自治,讓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務,最大限度地把社會矛盾消解在萌芽狀態。

2.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關係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延伸。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到議事日程。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加以提出,目的在於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爲此,就必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3.1 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硬道理,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發展對於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着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

3.2 走共同富裕道路,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但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將貫穿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始終。在這個過程中、事實上的不平等將長期存在,因此要承認差別,而不是否認差別,更不能人爲地消滅差別,差別既可產生動力,也能導致衝突。實現防止衝突、推動發展的目標,需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羣衆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3.3 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體現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上,應當尊重經濟成分的多樣性,實現不同經濟成分的均衡發展。爲此,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二者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4、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會建設關係到民生,關係到社會穩定,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佈局中地位重要。我們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歷來重視改善民生,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現在,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即所謂“民生”問題的解決,既取決於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黨政機關服務質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決於社會事業的發展,比如教育、文化、衛生、就業、住房、尤其是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和完善。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5、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因此,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現階段社會上許多矛盾與不和諧現象恰恰來源於黨與社會、黨與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因此,只有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永葆先進性,才能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

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探討 篇二

[摘要] 本文通過解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依據、總體要求、基本途徑。

[關鍵詞] 和諧社會;社會主義;途徑。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現在構成社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上。從廣義上說,就是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凋、可持續發展,共同進步;從狹義上說,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2.1 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上層建築保障。和諧的社會關係要求上層建築的法律制度加以維護,爲此,就要通過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外,和諧並不是“一團和氣”,也不是宗派主義,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則的基礎之上。原則要在民主的基礎上產生,通過法制加以維爐,爲此必須發展民主政治,擴大公民政治參與,落實依法治國方略。

2.2 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要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但是,必須把公平正義放到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中來理解。離開這個環境,公平正義就可能演變成平均主義。在現階段,公平正義主要體現爲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等價交換,買賣雙方的利益和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因此,公平正義就是要承認事實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別,通過適當的政策把差別轉化爲推進社會進步的動力。爲此,要完善市場經濟,規範競爭秩序,調節收入差距,正確處理不同社會羣體的利益關係,依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 誠信友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道德的要求。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爲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係。

2.4 充滿活力是社會成員激發出來的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這種“活力”需要激發。尊重創造,就要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讓不同社會階層都把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生產要素優勢融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

2.5 安定有序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動態平衡。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社會不穩定現象要比社會不和諧現象更爲嚴重,爲了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有時僅僅用調和的方法不能奏效。因此還要強化鬥爭、打擊這一手段,但是不能將其轉變爲大規模的“羣衆運動”和“階級鬥爭”,而必須依法治國,以事實爲依據,以法律爲準繩,實現安定有序。要求不斷改革社會管理體制,加強社會建設,發展基層民主,擴大公民自治,讓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務,最大限度地把社會矛盾消解在萌芽狀態。

2.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關係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延伸。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到議事日程。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加以提出,目的在於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爲此,就必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3.1 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硬道理,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發展對於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着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解除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

3.2 走共同富裕道路,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但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將貫穿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始終。在這個過程中、事實上的不平等將長期存在,因此要承認差別,而不是否認差別,更不能人爲地消滅差別,差別既可產生動力,也能導致衝突。實現防止衝突、推動發展的目標,需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羣衆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3.3 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體現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上,應當尊重經濟成分的多樣性,實現不同經濟成分的均衡發展。爲此,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二者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4、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會建設關係到民生,關係到社會穩定,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佈局中地位重要。我們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歷來重視改善民生,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現在,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即所謂“民生”問題的解決,既取決於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黨政機關服務質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決於社會事業的發展,比如教育、文化、衛生、就業、住房、尤其是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和完善。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5、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因此,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現階段社會上許多矛盾與不和諧現象恰恰來源於黨與社會、黨與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因此,只有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永葆先進性,才能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試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篇三

摘要: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本文在解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

關鍵詞: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理想狀態的一種描繪。不要戰爭、不要兇殺、不要搶劫、不要疾病、不要欺詐,追求和平、幸福、安寧、自由的生活狀況,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夢寐以求的理想。儒家的大同世界,老子的小國寡民,莊子的至德之世,墨子的“兼相愛”,佛教的極樂世界,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孫中山的天下爲公,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都具有化解矛盾,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的成分。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人類社會史,就是人們追求美好社會的歷史。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對和諧社會有不同的理解,今天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不同於古今中外思想家們所設想的和諧社會,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

古今中外人們嚮往和追求的和諧社會有共性也有個性,今天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了階段性特徵基礎上,力求化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矛盾的一種社會理想,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是作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之一的和諧社會。它不同於封建式的“田園牧歌”、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現代資本主義式的“福利社會”,也不同於馬克思和恩格斯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而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過去我們講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人與人之間的同志式的平等互動關係,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鄧小平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之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十六屆六中全會把社會和諧作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理論的重大發展,加深了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認識,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黨的執政規律的認識。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

胡錦濤在2005年2月19日省部級領導幹部的講話中首次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法治。就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羣衆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一個永恆主題,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進步價值取向。公平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它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權利平等、分配合理、機會均等和司法公正。正義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合理的平衡的關係,是人待人處世的一種基本原則和準則。正義要求大義凜然、主持公道,不向歪風邪氣低頭。社會主義是比任何社會都要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只有做到公平正義,才能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協調,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從而增強社會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誠信友愛。誠信友愛既是人內在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又是人在處理與他人和社會關係時的行爲規範。要求全社會成員相互幫助,誠實守信,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以“八榮八恥”作爲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作爲一個社會人應該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不講空話、假話,不捕風捉影,不挑撥是非,不造謠生事,不用假藥、假煙、假酒、假奶坑害消費者。誠信友愛既是人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失去了誠信友愛,必然陷入“人對人象狼”一樣的陷阱。

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人們精神振奮、鬥志昂揚,社會朝氣蓬勃、團結協作,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釋放,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中國經濟社會始終充滿蓬勃生機,使中華民族的前進和發展成爲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

安定有序。就是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祥和,儘量控制和減少各種犯罪活動。要求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特別要加強公檢法司人員教育,防止警匪一家,把社會秩序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不以犧牲環境爲代價求得片面增長。讓人民羣衆喝上乾淨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調整經濟結構,使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證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爲重點,着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二)目標和任務

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包括六個方面:①根據民主法治的要求,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②根據公平正義的要求,提出城鄉、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通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③根據誠信友愛的要求,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的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④根據充滿活力的要求,提出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加,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⑤根據安定有序的要求,提出社會管理體系顯著提高,社會秩序良好。⑥根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提出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三)基本原則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有六條:①堅持以人爲本;②堅持科學發展;③堅持改革開放;④堅持民主法治;⑤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⑥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總之,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在生產發展基礎上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更加註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會;是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淺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篇四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 豐富內涵

論文摘要: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奮目標。在新世紀、新階段,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爲了適應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局而的新發展,要求我們紮紮實實做好建設一個既體現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又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含義

所謂“和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所謂“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結構均衡、社會系統良性運行、相互協凋,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相互幫助,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發展的社會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就是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爲出發點的,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刊、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關係良性互動和協凋發展,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歷史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總體說來至少包括以下份個層面的內涵: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維護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體現在把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不斷增強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水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協凋統一;社會結構及各系統之間的和諧包括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城鄉之間的和諧,區域之間的和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和諧等;人自身的和諧即人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索質、科學文化索質和健康索質,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健壯的體格能夠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根本上說,人自身的和諧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是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徵

和諧社會狀態的顯著特徵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諸多元索實現均衡、穩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包括以下四個主要特徵: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爲本、經濟社會全面協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公平和正義作爲核心價值,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困、和睦融洽的社會公平和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乖要標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乖要基礎機會平等是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乖要體現,對實現社會和諧至關重要。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社會財富的創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們能夠各盡其能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全社會創造活力涌動的社會。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體現法制理念、法律乎段的社會在這個社會,社會主義民主史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史加健全,全民法律索質不斷提高,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得以恢復和發揚,各種欺詐行爲逐漸得以消除,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生活得到淨化。

二、努力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索,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既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完成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要不斷增強強社會的創造活力,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全面貫徹尊乖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按照以人爲本的原則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調整各項政策,努力發揮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在增強社會創造活力中的作用;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

二要妥養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後黨和政府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保證廣大人民羣衆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高度乖視和維護人民羣衆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羣衆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銘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的溝通渠道和協Jal機制;健全處理人民內部矛後的工作機制,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乎段,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羣衆反映的問題。

三、要健全工作機制,維護社會穩定建立社會輿情彙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時合理地解決羣衆反映的問題;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體制,建立完備的突發事件管理制度和緊急狀態法律法規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此外,要有效發揮司法機關懲治犯罪、化解矛後和維護穩定的職能作用,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創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四、要堅持黨的羣衆路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羣衆工作廣大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羣衆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羣衆路線;積極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努力改進羣衆工作,不斷提高組織羣衆、宣傳羣衆、教育羣衆、服務羣衆的本領;深人基層,以解決羣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爲工作乖點,善於運用說服教育、不範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把羣衆工作做深、做細、做實,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凝聚和激勵羣衆共同前進。

總之,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奮鬥目標根據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爲了適應改革發展進人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奮鬥目標,就要求我們紮紮實實做好建設體現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發展,民主政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