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習六中全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驗介紹(精選多篇)

第一篇:學習六中全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驗介紹

學習六中全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驗介紹(精選多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重要目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創新。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切實維護人民羣衆的利益,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紮實基礎。

堅持統籌發展。一是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培育和支持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專業技術協會、中介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強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二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發展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做好重大疫情疾病的監控和防治,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三是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和循環經濟,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建設青山、碧水、藍天、綠地的美好家園。

保持社會穩定。認真貫徹《信訪條例》,建立信訪排查調處機制,完善信訪事項督辦機制,變羣衆文祕家園上訪爲幹部下訪,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建立健全羣體性事件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高化解社會矛盾、協調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建立健全安全生產保障機制,嚴防各類事故,維護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樹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理念,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抓好市場秩序專項治理,爲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法制、信用和人文環境。

維護羣衆利益。完善和鞏固“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積極構建以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爲主要內容的社會“安全網”和“保障網”;加大就業和再就業工程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開展“送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務,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的“四送一落實”活動;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拓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紮實開展“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從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着力解決羣衆就學難、就醫難、就業難、飲水難、搬遷難等問題,切實維護羣衆利益。

完善社會管理。誠信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是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規範,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楚雄州以誠信爲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培育公民誠信的道德人格;以企業、政府和個人爲重點,以點帶面,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把道德建設與社會管理結合起來,加強社會管理的薄弱環節,完善誠信教育與社會管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機制,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規範人們的行爲方式。

加強法制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和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楚雄州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通過立法加以規範的事項,及時制定民族地區的地方性法規;按照“職權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監督、高效便民”的要求,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深入開展以憲法教育爲核心的全民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廣大公民尤其是領導幹部的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並建立了各級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制度,把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作爲幹部任職資格考覈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二篇:解讀六中全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習講稿

解讀六中全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習講稿

我們從本世紀初提出以來,一直越來越突出的強調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想到,我們有政治經驗,一般地講,我們強調什麼問題,都說明我們在這個方面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果用政治經驗來解讀這個問題,我覺得也是合適的,確實我們的社會,基本上是和諧的,是穩定的,但是在這個穩定的前提下,也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有的甚至是一些相當嚴重的問題,那麼是哪些問題呢?我想大家在社會實踐中耳聞目睹的也好,親身經歷的也好,肯定應該感受很多的。我想可以把這些問題分爲三大類別,中央決定中也講了6個方面,我解讀決定的6個方面的問題可以分爲三類:

第一類問題,就是社會強烈不滿的問題,哪些是社會強烈不滿的問題?見仁見智,但是就我們的把握,恐怕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我們的一部分領導幹部,公權私用,以權謀私,貪贓壞法,收受賄賂,不顧人民的疾苦,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等等,引起老百姓的強烈不滿;第二方面就是一些不法商人,非法牟利,有的在一夜之間爆富,爆富起來的財富取之與民,不用之與民,個人的社會行爲腐敗,豪車豪宅,二房三房,這個就不算了,還拉攏賄賂,腐蝕我們的領導幹部,基本上每個腐敗案件的背後都有這些人在裏面起作用,這兩部分人有時候勾結在一起,造成的影響就更大了,可以說因爲這兩部分人的存在,我們的黨風、政風、社會風氣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同時也拉大了社會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差距,這是第一類問題;

第二類問題就是民生問題。民生問題也是很多的,主要是指我們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那麼這些方面的問題,至少有這麼幾個方面:第一個是收入差距問題。就是說在10多年的時間裏,我們國家城鄉居民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甚至同一個單位的不同的個人之間,把收入差距和福利待遇拉到如此之大,這是罕見的,在我們國家也是很難有承受力的問題,突出的表現就是城鄉收入的差距,是巨大的反差,這是很令人憂慮的問題,那麼令人不滿的問題就是行業收入的差距,所以有一些壟斷行業,尤其是國企,佔有的是全社會的資源,但是他的社會成果不是在全社會享用,而是某一部分人首先享用着,這個差距很大,引起了各個方面的不滿。第二個問題是就業的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們現在國家的就業每年需要解決3千萬人的就業,其中的缺口有1千萬人左右,我們越來越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大學畢業生,畢業就是失業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比如在2014年的時候,畢業就失業的人大約是30多萬,31萬,那麼逐年逐年在上升,去年已經達到70多萬,到了今年據說是上百萬,我們知道社會也好,家庭也好,爲培養一個學生傾注了很大的心力,大學生自己也有很高的期望值,這樣一種現實,對大學生本人和他們背後至少4個家長那樣一種影響,我們可想而知了,更不要說3、4億農民還面臨着轉移的問題,這麼大的就業缺口,實際上確實對各個方面,無論是我們政府還是老百姓來說都是嚴重的問題。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就是看病的問題。看病難、看病貴,從上到下都有共識,這是關係到老百姓健康和生命的事情,但是我們沒有能夠很好的解決,比如說我們農村據說有60%、70%的人應該住院而沒有住院,基本上是小病挨、中病拖、大病才往醫院裏面擡。我也注意到很多人大病也沒有往醫院裏面擡的,更不要說醫院裏面高收費的問題、醫療服務的問題、醫患關係的問題、醫德醫風的問題等等,老百姓都是不滿的。第四個問題就是上學的問題,現在對於一部分弱勢羣體來說上學也是很難的,我們的9年義務制教育也是很難普及的,入學率很高,但是輟學率也不少,所以說它是一個問題。還有我們的教育體制、教學內容、教育的目標、教學的方法、學生學習的狀況、學生學成以後畢業的去向等等,這些問題都不滿意,還有教育資源享用的不公平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還有的問題就是住房問題:一方面是房地產商的報復,另外一方面是需要居有定所的人住不起房,而且即使住的起房了,現在不同的住宅區把不同的人分成三六九等,這引起老百姓心理強烈的反差,一種落差,在茅草屋的旁邊豎起了高樓大廈,這個心情,這種感覺我們是可想而知的。還有社會的安全問題,首先是生產安全、食品安全,還有人身安全,因爲刑事案件在增加,人身安全比過去更突出了,更有甚者是我們的安全感問題。我們各個階層,比如說我們高級領導都有安全感嗎?還有豪富鉅款他們都有安全感嗎?統計資料上面講,說他們70%、80%的人,自己說沒有安全感,還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他們有安全感嗎?更不要說朝不保夕的弱勢羣體,不安全感普遍在增加;還有就是人際關係,大家現在都感覺到,人際關係在變味,變什麼味?大家都能夠聞得着那種味道,就是銅臭味,也就是在人情世故里面,摻雜着過多的物質利益的因素,使人際關係功利化了,功利化的結果就是複雜化,讓大家都感覺到很辛苦,很不舒服。最後就是人情世故的淡化,我們的親情、愛情、友情、同學情、同事情、朋友情,不如以前了,不是以前那麼一回事,以前情意無價,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把那個看的很高的東西,現在沒有那麼重要的地位了,感覺不舒服了,更不要說社會上的陌生人之間,那種冷漠、冷酷,甚至殘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的。還有我們的社會風尚,過去我們說社會主義要倡導誠信友愛的新型的人際關係,現在有多少誠信?從上到下都多少誠信?不能說沒有,但是不誠信的現象確實讓人很痛心的,問題很多。我前一陣在網上看了一個題目,提出的是這麼一個問題,說20多年來我們國家消失的品牌有哪些?有一些網友在後面就回答這個問題,有的說洗衣機、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等等,說很多品牌已經消失了,但是有一些網友不是這麼回答問題的,他說我們20多年來消失的最大的品牌就是爲人民服務,有的人說是羞恥感,有的人說是責任心,有的人說是公平正義等等,這實際上就是老百姓的一種感受。這種社會的風尚,一種反應。剛纔講的是民生問題,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物質層面、精神層面都存在着問題了,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各個階層的人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對於有的人來說甚至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快樂嗎?我們幸福嗎?這就是一個問題,我們問一下很多人他不會回答他幸福的,所以我們這個是突出的民生問題,最直接的問題我們沒有解決好,這是第二類問題。

第三類問題,就是社會發展的不協調。這個方面也很多,我們的文件裏面主要是講的5個方面的不協調:首先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經濟發展這條腿比較長,社會發展這條腿比較短,一腿長一腿短,不僅不好看,而且影響了以後我們繼續的跑步前進,發展不快的,突出的問題表現爲:社會事業發展的滯後。剛纔講的那麼多的民生問題沒有解決好,主要是因爲我們的社會事業沒有發展好,我們的gdp蛋糕做得很大了,是2.2萬億美元,在世界上排第四位了,應該是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麼大的蛋糕沒有很好的體現在社會事業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方面,所以它是一個矛盾。第二個方面,是經濟與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的不協調。我們的經濟增長率很高,有一些地方,長期保持着兩位數的增長,甚至是20%以上的速度,十一五期間我國的平均增長率是9.4%,這個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但是這種高速的增長,是建立在“三高一低一難”這樣一種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基礎上的,所謂的三高就是高投入、鋪攤子、上項目,現在我們總的經濟拉動投資戰略是44.5%了,是很大的一塊了,有些地方不能再投了,再一個就是高能耗,我們創造一個美元的gdp,我們的能耗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5.9倍,相當於日本的11.5倍。第三個是高污染,現在我們的水、氣,各個方面的污染在世界上面都是很突出的,人家都很害怕我們。這種污染,我舉一個數字,說我們的城市,2/3的城市人口是生活在中度污染和高度污染的環境當中的,3/5的河流,1/2的地下水都是被污染的,35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是被污染的,而且每年以1萬的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一方面是經濟的高速增長,比如說江蘇省,他在十強縣裏面排了6個,但是我們也看見報道,說江蘇省一個村裏面得癌症的病人就有上百個,是什麼問題?是污染造成的後果,這是三高;一低就是低效率,低效益。據說我們投入5到7個才產出一個美元的gdp,而發達國家投入2個就產出一個美元,這個就是差距。還有很多數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還有一難,就是難循環,投入是投入,垃圾是垃圾,在國外人們有一種觀念,所謂的垃圾,就是被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如果把垃圾放到回收爐裏面去,他就是可再生利用的資源,我們現在就是放在地上堆着,他就污染環境,而且處理垃圾還需要成本的,這樣一個經濟增長模式,使我們經濟高速增長,我們的環境和資源已經難以爲繼了,難以承受了,更不要說我們的13億人口絕對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而且人口素質普遍比較低,勞動力裏面,高級技工只佔勞動力的4%,這跟發達國家也是很大的差距,這是第二個方面的不協調;第三個方面的不協調就是城鄉發展的不協調。我們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同志講,城鄉之間,在城鄉居民收入,在生產生活方式方面,在教育科技社會衛生社會保障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外國人看着中國也有觀感,說中國的農村像非洲,中國的城市像歐洲,這麼大的反差,這種反差不僅是三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的問題。我們知道,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化三農的,三農都沒有化掉,沒有從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怎麼叫國家的現代化?僅僅幾個大城市現代化了,就代表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嗎?絕對不是的,這是第三個;第四個就是區域發展的不協調,東中西部三大地帶20多年來都有發展,但是東部地區發展的越來越好,跟其他兩個地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比如說在國家稅收中,東部地區近10年以來都佔國家稅收的70%,他才11個省市,中西部地區20多個省市區,佔了那麼大的比重,在國家gdp總量當中也是的,東部地區佔50%、60%,中西部地區加起來也就30%、40%,這樣一個反差,不僅僅是影響三大地帶的發展情況,最後制約的也是中國整個的現代化進程;第五個,就是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協調,就是我們國內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哪個國家都要進入經濟的全球化進程,我們也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引進來引進的是什麼?資金、技術,我們引進的資金,人家到你這裏來是幹什麼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的,我們引進的技術是什麼樣的技術?是低水平的技術,這麼一些東西引進來了以後,我們以土地的明價格、負價格、低價格給人家蓋廠房,利用我們廉價的勞動力,我們的資源我們的能源消耗,我們承受着環境污染的後果,最後產品人家拿出去賣,是走着我們的出口通道,帶來的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代價,那麼我們所得的是微薄的加工利潤,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還引起了很多的國家貿易摩擦,很多情況下是爲人作嫁,替人受過的。就是說我們一方面是看到引進來的,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付出也很多很重,這是引進來,那麼走出去又如何?我們有幾個企業走出去了?走出去的企業中有幾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能夠佔有一席之地,走進去了,那麼走進去的企業又有多少企業,他能夠用人家的遊戲規則贏得競爭的優勢?我們知道走進去,走上去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走出去也沒有很好的解決,這樣引進來和走出去之間也是不太協調的,那麼整個國內的發展和對外開放之間,我們的成本代價風險也是很大的,這個風險,外資進來了之後,對我們某些行業有控制力了之後,我們不僅僅是產業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安全的問題,甚至國家民族利益的問題也受到了威脅,所以我們要有憂患意識的等等。

剛剛講的是三類問題,三類問題能不能歸結一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問題,我也在想這個問題,也提供給大家思考,我認爲所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可以這麼概括:就是在中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不同羣體的利益關係失衡,利益矛盾凸顯,尤其是高位羣體和低勢羣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凸顯。所謂高位羣體,東中西部誰是高位,我們知道;城鄉之間誰是高位,我們知道;有權利和沒有權利的人,誰是高位;有財富和沒有財富的人,誰是高位;我們都非常清楚。這種高位羣體和低勢羣體之間的關係,利益關係不協調,這種利益關係的失衡,主要是在於發展的不協調和分配的不公平造成的,不知道是不是這麼一個問題?這樣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之後,就給我國社會的和諧安定造成了威脅,而且是一種新的不安全因素,過去我們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刑事案件增加,還有境內外、國內外的敵對勢力的西化腐化圖謀,還有意識形態裏面的分歧等等,這些是不安全因素,現在是什麼?現在是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突出了,我們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是社會的主體力量,是我們黨執政的階級基礎,那麼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當然是受益者,但是跟其他的階層相比他們受益的程度如何,大家心理都有數的,所以這是一個問題,我們在依賴的這樣一個階級,它在經濟地位政治地位不是提高的,跟其他階層相比較來說不是提高的。那麼還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黨羣關係、幹羣關係又是如何?我們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可能是比較偏激一些,是這麼說的。50、60年代的時候,黨羣幹羣關係是魚水關係,魚兒離不開水;80年代以後就變成了油水關係;90年代以來就變成了水火關係。說的很讓人憂慮的,我們說黨與人民羣衆的密切聯繫,是我們黨執政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就連這樣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變的這麼突出了,當然不可能說,整個是那樣的,但是是不是有些地方,有些問題上,有些時候確實存在着這樣一種水火關係呢?這是很危險的,所以整個來講社會的矛盾凸顯,矛盾和問題不斷的增加,那麼一個表現形式就是上訪和羣體性事件不斷的再上升,所以不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社會再難以發展下去了,我們的民衆難有承受力了,那麼我們在這種基礎上,我們執政沒有危機感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是這樣一個走向嗎?不是的,所以構建和諧社會就有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個就是構建和諧社會,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剛纔講了半天都是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在這麼發展下去不僅僅是資源、環境和其他一些方面承受不了,我們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力承受不了的,不改變這種現狀就很難可持續發展下去,所以我們要通過構建和諧社會逐步的改變那些不協調、不平衡、不公平、不和諧的因素,使社會更加和諧,讓我們的社會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是第一個,老百姓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了。但是我們的黨員幹部,如果僅僅把認識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水平上是不符合中央精神的。

第二點,構建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個政黨執政,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贏得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和擁護,所謂學術上說的是正當性和合法性的問題,那麼在西方他們是採取的票決制,哪個政黨得票最多?或者得票超過半數,他就有資格上臺執政組閣,中國共產黨不搞西方那一套,但是我們仍然要贏得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和擁護。我們三個代表的精神就是體現這個思想的,那麼現在社會普遍感覺到不安全了,不和諧了,大家不幸福了,老百姓對於我們黨的認同度如何,我們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們要通過不斷的改變不和諧的問題,爭取民心、整合民心,使我們的黨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都鞏固起來,這樣我們才能說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最後領導全國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這個和諧社會,首先是要執政,這是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構建和諧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什麼是社會主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小平同志經常講,對於這個根本問題我們沒有完全搞清楚。後來在92年的時候,他提出來一個5句話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5句話它對思想解放作用,它對現實的推動作用是巨大,我們看到了,但是對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還要進行發展,最後我們黨中央已經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比如在2014年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志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這是非常顯然的,我們對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的理解已經發展了,就是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的,你要追求社會主義,首先就是要着眼於人,着眼於全體人民他的幸福,它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問題了,中央把認識已經提高到馬克思主義認識水平上了,那麼我們全黨的領導幹部我們的認識提高到中央的水平上了嗎?我的體會,我覺得很多是沒有的,沒有達到這個要求的,現在我們要統一思想,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爲了實現這樣一個要求,就要有一個基本條件,就是社會的協調發展和社會關係的和諧,沒有這個條件,就不可能把人一步一步的推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題中因由之義,這次我們就注意看《決定》,第一個問題的第一句話就是講,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一個新的提法,表明我們對和諧的認識對於社會主義的認識都有更高的境界了,這是我講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剛纔我們講了一些問題也講了一些意義,現在有一個問題還要跟大家探討,《決定》裏面非常強調的,就是正確的認識我國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科學的分析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原因,《決定》中已經講了非常關鍵的幾個判斷:

第一個就是我們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接着就用了4個深刻: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轉型、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再接着說的就是我們正處在一個空前的變革的時期,我覺得這個問題跟過去的提法是不大一樣的,而且我從一個學者的眼光看我認爲是很到位的,但是需要我們加強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那麼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階段?這個需要我們有一個理論方式的轉換和新的理論的學習,這就是要把我們的認識從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轉到現代化的理論上來,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我們對現代化的理論、歷史經驗和基本規律不瞭解的話,那我們沒有辦法認識當前我國社會正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的,這個方面全黨上下恐怕以後肯定要加強這個方面的學習,如果放眼看世界,我們的社會正處在哪個歷史方位呢?西方的現代化進程他是從1761年以瓦特發明蒸汽機爲標誌,首先從英國開始的,這個時間也是世界近現代史的一個分水嶺了,我們說要認識三大規律:首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如果說從18世紀後期以來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就是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如果不懂得現代化的理論歷史和基本經驗就沒有辦法把握這個規律,就沒有辦法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共產黨執政的規律。所以是這麼一個問題,那麼人家經過200、300年的發展已經現在各方面發展的比較平穩了,那麼我們國家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現代化的進程呢?我們是1840年被人家打進來強行轉進去的,轉進去之後,我們用了100年的時間救亡圖存,那個不僅僅沒有那種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化建設,而且我們受到人家的剝削和掠奪的,是這麼一個半殖民地社會,所以我們在前200年中人家發展非常好的情況下,我們是落伍了,我們過去的農耕文明是先進於人家的農耕文明,但是自從人家發展工業文明以來,我們的農耕文明就衰落了,而且是在內外各方面的合理作用下衰落的,那麼從1949年開始我們才真正進入現代化的進程,因爲那個時候我們是作爲獨立的統一的主權國家,自主自發自覺的進入現代化進程。那麼49年到11屆三中全會之前這麼一段時間是毛主席領導我們探索的時期,這個時期我們建立的模式基本上是蘇聯的那種,這種模式他是有歷史的必然性,是歷史的必由之路別無選擇,可以這麼說,也發揮了歷史的作(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用,但是從現代化的規律來看他是有差距的,爲什麼蘇聯東歐的模式,頃刻之間就演變了,實際上也有這個方面的原因,那麼中國共產黨要在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堅持現代化的建設,我們的建設已經發展了20多年,我們通過三步走戰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80年到90年一步,90年到2014年一步,2014年到2014年這是第三步,這半個世紀,我們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就是這第三步上面我們的前20年是什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20年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空前的變革時期,爲什麼說他空前?這是跟以前有比較的,我們過去說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那個時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爲經過了炮火硝煙,流血犧牲,艱苦卓絕的奮鬥好不容易打下新國家,新的國家、新的社會、新的制度、新的思想體系,人民揚眉吐氣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那個時候一切都是新的,但是有一個東西是舊的,我們注意到沒有?那就是社會的結構,是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傳統的農業社會結構,不是現代的社會結構,就是在這半個多世紀中,我們這種傳統的社會結構一步一步在進行量的變化,量變,經過50多年量變的積累,現在正變的20年的時候,正是要發生質變,但還沒有發生質變的時候,所以他是空前的變革時期。

第二、這個時期我們的階段性特徵是什麼?我理解中央的精神,有4點:第一點就是社會的轉型。就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結構,向現代社會結構轉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多樣化,我們說的經濟形式的多樣化,分配方式的多樣化,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就業形式的多樣化,思想觀念的多樣化等等,這些多樣化是什麼?就是社會的分化,社會分化是現代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是一種進步,但是分化需要整合,如果整合不及時不到位,一系列的問題就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而且我們現在的分化還沒有到位,整合的措施也遠遠沒有到位,這是第一個特點,也是我們存在問題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特點就是體制的轉軌。我們要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這個階段上,計劃經濟的體制沒有完全打破,市場經濟的體制沒有建立健全起來,即使是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他裏面的弊端也是很多的,我們不健全的市場經濟更加不規範了,所以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問題結合在一起了,在我們的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思想文化和道德領域都發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都跟這個有關係的,可以說在社會轉型的同時,還要經過一個體制的轉軌,這個是中國特殊的一個特點,就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性,我想這個困難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西方發達國家沒有哪個國家是這樣一種情況,人家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而然進行社會轉型的,它的市場化是社會轉型的前提,就是在那種前提下他就平穩的進行轉型,而且可以利用世界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一切有利的條件,而且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作爲他矛盾的外部的調節器,我們是沒有這樣一個好的歷史機遇的,所以就是說在這個轉軌過程中,發生的一切的問題都是跟我們的特殊性相聯繫的,這是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就是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必由之路,但是我們的這個對外開放跟西方當年的對外開放是兩個概念,人家是佔盡了先機,佔據了制高點,可以利用世界上一切的有利條件,但是我們現在是這樣一種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發達國家制訂的一種世界經濟,政治的秩序,是他們制訂的遊戲規則,他們在各個方面都佔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國門要不斷的開放,不斷的降低門檻,而且我們的企業要不斷的走出去,這個裏外裏的問題就是會很多的,剛纔我們講,引進來,我們搞貼牌生產,我們的利潤是微薄的,大約7%-8%的利潤,7%-8%的利潤,企業還是有利潤,所以農民工長期的工資得不到增加,而且有一些農民工討薪無路,非常痛苦,實際上爲什麼?實際上跟對外開放也是相聯繫的,所以對外開放帶來的問題不僅是企業的問題,他實際上涉及到我們每個人的各方面的問題,各方面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所以就是說,在前面轉型和轉軌的同時,進行這樣一個對外開放使我們的現代化進程變得尤其複雜了,這是第三個特點,第三個難題。

第四個就是我們在前面三個難題的情況下還要保持經濟增長的快速度。不保持快速度不行的,發展是我們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的根本方法,剛纔講的民生問題,解決所有的問題都跟我們的發展速度是直接相關係的,比如說就業問題,經濟增長,每多增長一個百分點,就能多解決很多人的就業問題,降低一個百分點,就有很多人面臨着失業,所以一定要有一定的速度,我們的十一五規劃裏面把這個速度規定爲7.5%,所以就是說這個從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考慮,也考慮到發展的情況,但是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也可能是快速的,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它的問題也可能增長至少一個百分點的,經濟蛋糕翻一番,問題也至少是翻一番的,我們要把西方200-300年走過的路程,壓縮在20-30年的時間,我們把人家200-300年的問題和矛盾也壓縮在20-30年的時間裏了,我們必須看到這一點,過去我們老是想當然,就是有光榮偉大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了社會主義優越的制度我們就可以跨越發展階段,我們可以違背發展規律,我們可以不出現任何問題,那怎麼可能呢?那是唯物主義者嗎?所以我們現在確實要正視這個問題,就是要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不是說光榮偉大正確就解決得了所有的問題,有時候社會發展的規律我們是很難去跨越的?是不是這個問題?就是在這4大矛盾大碰頭的歷史背景下我們產生的那一切問題都有它的客觀歷史必然性,講到這一點的時候,對於以前的一些認識,我覺得要有一個破解,現在我們到民間去聽一聽,很多人把我們發生問題的原因都歸結於黨和政府做的不好,尤其是基層幹部做的不好,都盡幹壞事不幹好事,甚至說共產黨不如這個不如那個,我們聽到這種聲音,有的甚至非常尖銳的民憤,我們到互聯網上看,網友的評論上看一看,基本上所有的問題,不管跟黨和政府有沒有關係,都要扯到黨和政府上去,都說你不幹好事,把這個事情幹壞了,甚至有一些地方上領導幹部把這個事幹壞了,他說明什麼現象?老百姓沒有理性的分析,就是把當前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都怪罪於黨和政府,領導無方,盡幹壞事,這種不理性的分析肯定說明我們對於我們歷史的方位,對於現代化的規律我們不瞭解,這個規律,實際上西方國家在一定的發展時期,也都出現過我們這樣的問題,只不過由於他們國情不同,時代條件不同,機會不同,所以他們的問題可能沒有我們這麼嚴重而已,但是多多少少都出現過,無論是資源環境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剛剛說的是老百姓的一種情緒,還有過去一種說法,就是我們的政界和我們的學術界,甚至於高層的,都是高層的,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物,通常講的非常深刻的道理是什麼?說認爲我們之所以出現這麼多這麼嚴重的問題就是因爲我們正處在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之間,根據國際的經驗,在這個區間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矛盾的多發時期,所以我們出現了這麼多問題,你看看過去我們的輔導書,聽聽我們一些講話一些輔導,都說這個原因,我要在這裏說,這個原因這個理由基本上不成立,放眼看世界,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在人均gdp1000到3000美元,出現了我們這麼多這麼嚴重的問題?沒有。現在我們唯一能夠嘲笑的就是拉丁美洲,說你弄不好就陷入拉美的陷阱,拉美的問題確實很多,但是我們瞭解拉美嗎?研究過人家嗎?拉美是33個國家,人家人均gdp在1999年的時候,33個國家平均的水平就超過了3000的,而且像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墨西哥都是4000美元以上,阿根廷是5000多,墨西哥是是7、8000,而且我們還發現人家在1000到3000美元之間,3000到5000之間,5000到7、8000之間都是那些問題,我們怎麼能夠證明人家那些問題就是在1000到3000美元之間出現和存在的呢?所以無論怎麼說都是沒有道理的,這樣一種認識問題的方法很有害的,因爲我們要解決問題,首先就像給病人治病一樣的,要診斷病情,正確的診斷,然後在研究藥方,再開出藥方,再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對病情不把握,人云亦云,就有一種理由,一言以弊之,這樣是很有害的,所以我們要注意理解中央的精神,第一部分裏面,儘管段落不長,話語不多,但是說的那幾個關鍵時期,空前變革,四個深刻,我覺得非常有它的深意,一般人很難去解讀他,只有我們放眼世界化的進程,真正去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這個時候,我們纔可能對他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所以我們應該客觀的分析,就是科學的分析我們決定中用科學的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矛盾的問題和原因。

第三、我們主觀上面有哪些原因?剛纔說是有客觀原因,客觀原因也不能隨便的去講,必須按照規律去講,有沒有主觀的原因?唯物史觀看問題,再承認客觀歷史必然性的同時,也要承認主觀方面的能動性的作用,如果我們主觀方面各個方面都做得很好,那麼就可以把這些矛盾,減小到最小的範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是不是可以這樣?但是如果做的不好,矛盾和問題就會更加突出,我們主觀上面有哪些原因?首先應該說有原因,共產黨人一定要正視這一點,肯定是有不到位,該作爲沒有作爲好的地方,那是哪些呢?

第一,主要是政府職能不到位。政府職能在文件裏面說的很好的,4句話,16個字,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我們講的是不是很到位呢?但是我們的政府過去長期以來在做什麼?我們抓經濟建設爲中心,親自去抓的,就是做一些什麼事情?審批項目,因爲科學認證不夠,再加上權利尋租,導致了受賄造成了工程的巨大損失,多則什麼?可能是上億的,幾千億,還有圈土地,以經營城市的名義經營土地,現在300、400萬畝土地控制在那裏?一個方面是無地農民變成了三無農民,另一方面是土地控制,很可惜的,還有地方政府搞保護主義,市場壟斷,價格壟斷,還有搞信貸干預,等等,就是說,不是說不抓經濟,但是怎麼抓經濟?有個方式方法的問題。你是什麼樣的決策?有沒有管好?你把過多的精力去做那些事情去了?當運動員去了?你應該管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不管在什麼社會,即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也是應該由政府管住管好的,但是我們肯定是沒有管好,如果管好了,民生問題就不會那麼嚴重了,比如醫療衛生方面,醫療衛生資源是怎麼分配的?城鄉之間是怎麼分配的?80%用在城市,20%用在農村,而且這個市場化傾向的改革我們做得是什麼?把那些好的人才物資源不斷向大城市大醫院配置,那些窮鄉僻壤,農村的衛生所缺醫少藥,這樣不就看病難看病貴了嗎?還有10%的人怎麼讓他享受75%的衛生資源?這不就是問題了嗎?所以醫療衛生資源享用的公平度方面,中國在世界上面也是有名的,倒數第四的。聯合國衛生組織測評的191個國家,我們是排第188位的,這也證明,我們的民意調查也反應出來有九成的人對我們的市場化的衛生醫療體制改革不滿意,現在很多怪醫生醫德醫風的問題,但是首先還不是這個問題,因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很多的費用需要,老百姓自己掏,需要醫院自籌,醫院在這個年代也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控制不力的情況胡行非爲都可以出來了嗎?那麼550萬的醫療費用也不可以收了嗎?等等,就是這樣一些問題,該管好的沒有管好,不該管的又管的過多,最後的一個結果就是,我們的市場和企業成長和發展的空間環境沒有那麼好了,政府自身也惹了很多事情,民生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民憤也比較大了,就導致這樣一些結果,這是不是一個原因啊?

第二個原因就是發展觀念嚴重的偏差。長期以來,我們把發展簡單的等同於經濟發展,又把經濟發展簡單的等同於gdp的增長,一味的追求gdp,不是說我們的領導幹部都是那麼低水平的,也不是說都是要做缺德的事情的,他沒有辦法呀,那是什麼?政績觀呀,你這個地方要出數字,數字才能出幹部,新官上任三把火,2、3年的時間能夠把gdp搞大,那能夠做什麼呀?如果搞一個科研攻關的話,至少也要7年以上的時間,委任一方肯定也就是5年的時間,還沒有等到搞出來,我就走人了,那個時候誰願意做那些事情?更多的恐怕就是做那些短平快的事情,很快就把數字搞大了,從上到下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爲呢?不科學發展觀的背後是政績觀,政績觀背後是什麼?是體制,是我們的幹部考覈制度和幹部的任用制度,這個制度的背後是什麼?就是政治體制上面的一些缺陷等等,單純追求gdp在這個方面我覺得要強化一下, 我們十一五規劃也好,還是六中全會的決定也好,都是否定的,就是要反對gdp的盲目崇拜。我這裏舉個例子強化一下,去年的7月份我到德國去交流、考察,我們的第一站就是在柏林,與柏林的經濟委員會的官員座談,座談完了以後,我們的團長就問他第一個問題,請問你柏林市的gdp是多少?那個主持人還是個經濟學博士,還是一個專家,他就聳聳肩膀,感覺到一臉的茫然,因爲我懂得現代化的基本經驗,我就懂一點abc,我就馬上說,我說換一個角度請問你,你們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柏林市的經濟發展的水平?好了,人家聽懂了,人家說至少有這麼幾個指標:一個是就業的增減,第二個工薪的增減,第三個財政稅收的增減,第四個公共產品的增減,第五個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情況。我們知道這5個指標體系有一個是經濟指標嗎?全是社會發展的指標,人家沒有經濟指標,但是他用社會發展的成果,這種狀況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水平,後來我們回過頭來看他們那個部門叫什麼?經濟勞工婦女權益保障部,在我們看來不是笑話嗎?一個經濟部門怎麼跟婆婆媽媽的事情攪在一起了?但是後來我們交流才發現,人家是有道理的,人們這麼設置這個部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制訂經濟規劃的時候同時要考慮勞工就業和婦女權益保障的問題,爲什麼考慮這兩個問題?因爲勞工就業的問題是民生之本,是最重要的問題,婦女權益保障問題是社會進步的尺度,規劃的時候就要體現出來這樣一個指導思想,然後最後檢驗你執行這個規劃的情況,就看你這兩個方面和其他相關的方面落實的如何?你說這是不是科學發展觀?所以我們長期這麼一味太過度的崇拜這個gdp,跟國際上也是不接軌的,人家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已經有了新發展觀,在新發展觀的同時人家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都轉換了,這次我就看見人家確實在轉換了,不是說口號了,所以我們要堅決反對gdp的盲目崇拜,就是在這個崇拜的過程中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剛纔說的是上層政府職能的問題,還有發展觀唸的問題。

那麼對於上層主觀方面的原因,我們應該有客觀的辯證的認識,就是在中國這麼複雜,發展這麼不平衡,人口這麼多,去搞一個現代化是非常艱難的,我想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政黨都很難不犯錯誤,比如說叫美國布什和他的共和黨,到中國來搞一搞怎麼樣?人家前幾天剛剛到3億人口,有的人覺得這是好事情,但是很多人認爲,這樣會給美國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你想想美國是什麼樣的基礎?什麼樣的實力?3億人,中國是人家3億人的多少倍?中國是什麼樣的基礎?什麼樣的實力?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複雜的情況下,誰來?無論是普京還是布什都很難的,我們需要允許探索,也要允許共產黨有時候也難免犯錯誤,我們也要正視這樣的錯誤,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不可避免,那也不是的,有些確實,有很多是該避免沒有避免的,所以這個也是讓人尤其不滿尤其痛心的,這是上層,要正確認識。那麼下層有沒有原因,我們主觀上面一位說上層的原因,我們每個階層、各個地方,每個人對於我們社會不和諧的這種原因的形成,我們有沒有責任?在我看來,各個地方,各個階層各個人都有責任,我們在這個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做每一件事情都保住了我們的底線?國家的法律,各方面的規章制度、道德規範都應該說是比較健全的,但是現在我們都是踩着底線,甚至在底線之下去行爲,這樣的話,如果都不保住底線,13億人,只要有一次不保住底線的話,那個社會就沒有秩序了,所以我們的不和諧因素我們都有責任,我們都要捫心自問去檢討自己,所以我說,如果從主觀上面找原因,從上到下,尤其是黨內,都應該反省,都應該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一定把我們的認識統一到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的認識上面去。

第三篇:學習六中全會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驗總結

學習六中全會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驗總結

學習六中全會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驗總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重要目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創新。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切實

維護人民羣衆的利益,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紮實基礎。

堅持統籌發展。一是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好範文版權所有培育和支持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專業技術協會、中介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強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二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發展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做好重大疫情疾病的監控和防治,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三是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發展資源節約型產業和循環經濟,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建設青山、碧水、藍天、綠地的美好家園。

保持社會穩定。認真貫徹《信訪條例》,建立信訪排查調處機制,完善信訪事項督辦機制,變羣衆上訪爲幹部下訪,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建立健全羣體性事件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高化解社會矛盾、協調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建立健全安全生產保障機制,嚴防各類事故,維護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樹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理念,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抓好市場秩序專項治理,爲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法制、信用和人文環境。

維護羣衆利益。完善和鞏固“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積極構建以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爲主要內容的社會“安全網”和“保障網”;加大就好範文版權所有業和再就業工程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開展“送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務,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的“四送一落實”活動;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拓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紮實開展“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從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着力解決羣衆就學難、就醫難、就業難、飲水難、搬遷難等問題,切實維護羣衆利益。

完善社會管理。誠信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是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規範,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楚雄州以誠信爲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培育公民誠信的道德人格;以企業、政府和個人爲重點,以點帶面,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把道德建設與社會管理結合起來,加強社會管理的薄弱環節,完善誠信教育與社會管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機制,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規範人們的行爲方式。

加強法制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和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楚雄州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通過立法加以規範的事項,及時制定民族地區的地方性法規;按照“職權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監督、高效便民”的要求,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深入開展以憲法教育爲核心的全民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廣大公民尤其是領導幹部的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並建立了各級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制度,把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作爲幹部任職資格考覈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四篇:學習六中全會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爲了貫徹和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和發揮企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構建和諧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係,大力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諧是一個浸透着中華文化精神的詞彙,“和諧社會是一個包容面很廣的社會系統概念。構建和

諧社會,既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又涉及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既要解決好生產力層面的問題,又要解決好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層面的問題。按照社會組織理論,構建和諧社會涉及到各個主要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包括執政黨和政府組織的社會責任、企業組織的社會責任、事業組織的社會責任、民間社團的社會責任和城鄉基層社區的社會責任等等。其中企業組織的社會責任非常重要,在整個社會組織的責任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發揮着重要作用。

現代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興起和進一步發展,有着深刻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全球化對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使世界各地日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目前,國際消費者組織、環保組織、人權組織、工會組織、宗教組織和其他非政府組織都在發起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活動。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處於特殊地位。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企業內,要爲出資者創造利潤,爲員工創造安全生產條件,提高工資和福利待遇,依法保護其合法權益,構造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和諧氛圍;二是在企業外,要樹立誠信、守法、公正的企業形象,要向社會提供物質產品和服務,依法納稅和交納各項基金,維護產品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爲社會積累財富,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的要求組織生產,主動承擔對自然環境、對社會各利益相關者的義務,支持和贊助社會公益事業,扶貧濟困,救助災害,幫助殘疾人和社會弱勢羣體。這兩方面的社會責任,對於不同經濟性質的企業雖有差別,但基本內容是一致的。

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企業的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相互關係。作爲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部門,企業首先具有經濟屬性,必須通過生產產品或提供社會服務取得利潤,求得自身的發展,也就是說企業首先要履行自己的經濟責任。同時,還必須履行和實現應負的社會責任,即在以營利爲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履行回報社會、支持公益、救助貧困等多種社會責任。因爲企業是社會的企業,社會是企業的發展空間和利潤來源,企業必須承擔自己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社會後果。企業經濟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和前提,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經濟責任的延伸和保障,二者是一種辯證的互動關係,二者和諧統一才能使企業得到最大的發展。企業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還是一種互相包含的關係。從現代生產力和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觀點看,企業越發展,其履行的經濟責任越大,其履行的社會責任也就越大。單從生產力發展的層面上看,企業履行經濟責任也等於履行了重要的社會責任,因爲企業爲社會、爲民衆、爲消費者提供了產品和服務;但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雙重角度看,這部分社會責任還不夠完整,也不是我們現在所指的構建和諧社會所特定的社會責任。不可否認,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之間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經濟利益關係的衝突,因爲營利是企業的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發展動力,在企業發展中往往會出現片面追求自身經濟利益,忽視或損害社會利益的狀況,這是矛盾關係的主要表現。

改革開放26年來,伴隨着生產力進步、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的企業得到很大的發展,企業爲社會爲人民羣衆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服務,爲市場繁榮、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做出了貢獻。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盡到了自己的經濟責任,並通過提供大量稅收等形式履行了很大的社會責任。但不可否認,我們的某些企業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只講經濟責任不講社會責任的傾向,比如急功近利,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甚至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視甚至犧牲公衆和社會利益。有的企業搞不正當競爭,有的儘量逃避稅收和社保繳費,有的較少考慮社會就業而將包袱甩向社會,有的較少考慮環境保護而將利潤建立在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基礎上,有的惟利是圖欺詐消費者,有的依靠壓榨企業職工的收入和福利來謀取利潤,有的拒不提供公共服務,對公益事業不管不問,如此等等。

樹立正確的企業責任觀,把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放在突出位置。所有企業都應該明確,企業要想獲得大發展,必須根據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既尊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的規律,又尊重企業在社會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規律,把自己的企業當做一個社會的“企業公民,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爲重要任務,明確社會責任範圍,規範自身行爲,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爲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制定和完善有關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政策法規,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必須同時強化政府的引導責任。應該

第五篇:十六屆六中全會體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爲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昇華。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

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爲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馬克思曾設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表述,都是指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一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係;二要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三要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未來”利益。它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進入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努力實現人民羣衆期盼社會穩定、和諧的願望。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人民羣衆的擁護,社會主義才能充滿活力。

現在,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面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這個國家則進入了矛盾凸顯期,由於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加劇,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發展能夠很快上一個新臺階,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爲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係,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羣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社會形成合力,努力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