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精選多篇)

第一篇: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精選多篇)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爲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昇華。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爲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表述,都是指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未來”利益。它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進入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努力實現人民羣衆期盼社會穩定、和諧的願望。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人民羣衆的擁護,社會主義才能充滿活力。現在,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面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既是黃金髮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能夠很快上一個新臺階,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爲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係,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羣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社會形成合力,努力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第二篇: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我認爲要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首先要了解和諧社會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和諧社會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於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也就是說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指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下面具體闡述一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個方面:

(一)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二)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三)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四)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羣衆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其次我們應該瞭解我國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1

二.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是:

擴大社會中間層,減少低收入和貧困羣體,理順收入分配秩序,嚴厲打擊腐敗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擴大就業作爲發展的重要目標,努力改善社會關係和勞動關係,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各種社會矛盾,建立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面小康社會。

再次我們應該瞭解現在之所以要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工作,不僅因爲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的事業,還因爲我國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不和諧之處。那麼造成這些不和諧的原因是什麼呢?

三.社會不和諧的原因

造成我國社會不和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因爲過去強調的是鬥爭文化,不僅與天地鬥,而且要與人鬥。在這種情況下,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的人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爲要時時刻刻的爭鬥,所以人們輕視了甚至可以說是無視公平與誠信,要知道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人是最基本的社會構成,業與政都需要人的支撐,人無信則業政都難興。

二是因爲計劃經濟留下的雙軌制。在這種制度的影響下,資源及產品的分配是非常不公平的。而此種制度下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農民了。衆所周知,農業是一個社會發展與存在的基礎條件,農民的切實利益得不到滿足,就會直接影響到農業的發展,進而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與振興。

三是因爲重青天,輕法制。這是封建思想的殘餘。

基於以上的情況,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就需要破解以下七方面的難題。

四.構建和諧社會就需要破解的七方面難題:

一,理順分配關係;二,解決就業難題;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五,暢通利益速求渠道;六,經濟社會並重,克服發展短腿現象;七,把反腐制度落到實處,防止權利濫用。

爲解決這些難題,我們應該在什麼樣的原則指導下怎樣做呢?

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原則及我們所需要的行動:

六大原則:一,必須堅持以人爲本(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尊重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質);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四,必須堅持民主法制(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五,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協調力度與速度,實現可持續發展);六,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科學,民主,依法)

我們所需要的行動:(一)全面做好人口工作1.人口低生育水平;2.改善出生人口的素質和結構;3.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4.保障婦女兒童的利益.(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千方百計擴大就業;2.加大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3.健全社會保障體系;4.加大扶貧力度;5.擴大城市居民消費.(三)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1.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2.加強法制和預防保健;3.加強中西藥和醫學科研;4.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四)加強公共安全建設1.增強防災減災能力;2.提高安全生產水平;3.保障飲食和用藥的安全;4.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5.強化應急體系建設.(五)完善社會管理體制1.加強基層組織建設;2.規劃引導民間組織有序發展;3.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六.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是對馬(本站向您推薦)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昇華。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

(一)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爲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爲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二)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三)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

決定的,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未來”利益。它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進入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努力實現人民羣衆期盼社會穩定、和諧的願望。這樣,中國共產黨才能得到人民羣衆的擁護,社會主義才能充滿活力。

(四)現在,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爲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係,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羣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社會形成合力,努力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最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第三篇:(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意義)

東北師範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2014秋季學期

網絡教育《專題講座》

------學習報告

所選專題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學生姓名 _李玉高

專業教育管理

年級二年級

學習中心畢節工程職業學校奧鵬學習中心[27]報名編號c0885701102014201400031專題教師姓名

(以上信息必須詳細填寫)

2014年11 月15 日

正文:

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開闢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境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第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但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發展動力和發展規律,才使人類的社會和諧理想變成了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論證了實現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未來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特徵,指出了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揭示了社會系統內各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繫、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的規律,闡明瞭社會結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辯證關係。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表述,指出了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順應了人類歷史潮流,是把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的科學構想與中國實際結合,逐步將其變成社會發展的現實目標和具體措施,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的6個方面,相互聯繫、相互貫通,既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發展與穩定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這6個方面的要求既闡明瞭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系,又提出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基本途徑和原則,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二,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促進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社會主義運動在蘇東國家遭受的嚴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訓。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曾經是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樣板。但如此強大的國家卻出人意料地迅速解體,蘇聯共產黨也喪失了執政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蘇聯共產黨在改革過程中沒有處理好社會成員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和諧發展問題,沒有把社會公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應有的重要位置。蘇共的許多黨員和廣大工人、農民對其感到絕望,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全面發展、全面進步、全面現代化的社會。黨的十二大明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黨的十五大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

本綱領,從而使現代化建設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進入新世紀,我們黨正式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佈局拓展爲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諧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這不是簡單的增加,而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和諧社會的提出,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註重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拓展深化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格局,進一步充實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爲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和處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學的座標系。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也表明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第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昇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只有認真研究和掌握執政規律,不斷完善執政方略,提高執政能力,纔能有效地領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的本質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強調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強調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貫穿於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實現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和諧。在此基礎上,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概括形成“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要求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並將其作爲黨需要加強的五大執政能力之一。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立黨爲公、執政爲民這一本質的內在要求。只有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全體人民能夠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和諧狀態,我們黨執政爲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方略的新認識,標誌着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的探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鞏固黨執政的基礎、實現黨執政的任務,關係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必須認真把握的新趨勢新特點:由於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由於發展不平衡,城鄉矛盾、區域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於人民羣衆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遇到新的挑戰;由於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加強,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人與社會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我們實現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的目標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部署,爲我們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瞭方向、明確了路徑。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繼續處於深刻複雜的變化之中。世界格局處於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速度加快,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從總體上看,這些因素給我國的改革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這是集中全黨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強調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強調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堅持以人爲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好關心羣衆生產生活的工作;強調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強調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等,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進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凝聚起來,可以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物質力量,可以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羣衆基礎,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也只有把社會建設搞好了,我們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有廣泛的世界意義。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努力使當代人類1/5以上的人口進入和諧狀態,這無疑具有世界意義。我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探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途徑,將對當代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理想作出新貢獻。

第四篇:深刻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這表明,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一戰略舉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復雜、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正確應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花更大氣力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大力促進社會和諧。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前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把握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繼續處於深刻複雜的變化之中。我國的改革發展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又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在這樣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要有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這是我們集中全黨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這要求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羣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必須正確認識及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必須抓緊解決人民羣衆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只有把這些工作都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做好了,我們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係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係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全黨同志一定要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自覺承擔起和諧社會建設的歷史任務,腳踏實地做好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

第五篇: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着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對此應當有明確而又深刻的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上下一心、步調一致地爲之努力奮鬥。

農村人口衆多、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我國當前的一個基本國情。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羣衆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繫,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係,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係,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羣衆看不起病、喝不上乾淨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爲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羣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爲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係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羣衆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要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決策的重大意義,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穩步地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