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夜洛陽城聞笛》原文及譯文通用多篇

《春夜洛陽城聞笛》原文及譯文通用多篇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 篇一

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題目

21、詩中能揭示主旨的詩句是: (2分)

22、觸發詩人故園之戀的句子是: (2分)

23、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的妙處。試賞析詩中“暗”和“滿”的表達效果。(4分)

24、“折柳”在詩中指《折楊柳》曲,“柳”與“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達與親朋好友離別時的留戀之情,請你默寫一句古詩中含有“柳”的詩句。(2分)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

21、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22、此夜曲中聞折柳。

23、“暗”有斷續、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衆,引起人們無限的隱憂;“滿”字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反襯詩人內心聞笛後的孤寂心情。(寫全一個字各得2分)

24、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創作背景 篇二

這首詩是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洛陽時所作。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裏,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思鄉之情,所以寫下此詩。

《春夜洛城聞笛》詩歌賞析 篇三

濠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復來濠州。夜觀高天關山月,漫吟天涯有情人。是日謹次詩仙句,切莫笑我爲詩癡。

春夜鳳城望月●次韻謫仙《春夜洛城聞笛》

江河有浪月無聲,無限頒春到鳳城。

我學鷦鷯歌一曲,作成尺素寄離情。

附詩仙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註釋】

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大概正在客棧裏,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故作此詩。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爲主體。“暗”字爲一句關鍵。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爲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着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爲“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切。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折柳”爲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爲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嫋嫋,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 篇四

【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閱讀訓練】:

一、

1、詩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麼呢?爲什麼詩人“聞折柳”後,就產生了濃濃的“故園情”?

2、詩中的“聞折柳”是什麼意思?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二、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是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的“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爲什麼?

2、賞析“散入春風滿洛城”中“散”字的妙處。

3、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

4、從詩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一、1.答:折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聞折柳”。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

2、答: 聽到《折楊柳》笛曲(1分,意思對即可

3、答: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二、

1、答案:“折柳”是古代關於惜別的一首名曲,後人在送別中常有折柳的習俗。“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本詩的關鍵。

2、答:“散“字準確的表現了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答:“柳”和“留”是諧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別,有挽留、不捨之意,在這首詩裏“折柳”應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4、答:從“故園情”三字可以看出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的思鄉之情。

白話譯文: 篇五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飄滿洛陽古城。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城聞笛閱讀答案 篇六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詩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麼呢?爲什麼詩人聞折柳後,就產生了濃濃的故園情?

答:折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聞折柳。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

(2)詩中的聞折柳是什麼意思?

答: 聽到《折楊柳》笛曲(1分,意思對即可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閱讀練習二: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是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的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爲什麼?

答案:折柳是古代關於惜別的一首名曲,後人在送別中常有折柳的習俗。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本詩的關鍵。

2、賞析散入春風滿洛城中散字的妙處。

答:散字準確的表現了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

答:柳和留是諧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別,有挽留、不捨之意,在這首詩裏折柳應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4、從詩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從故園情三字可以看出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的思鄉之情。

背景:

這首詩是735年(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

賞析: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爲主體。暗字爲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爲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爲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裏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爲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着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爲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爲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爲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爲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爲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衆,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嫋嫋,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爲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纔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詞句註釋 篇七

⑴洛城:即洛陽,今屬河南。

⑵玉笛:玉製或鍛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⑶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⑷聞:聽;聽見。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曲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雲:‘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內容多寫離情別緒,一方面又暗含一種習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柳:暗指“留”。

⑸故園:指故鄉,家鄉。

《春夜洛城聞笛》詩歌賞析 篇八

《春夜洛城聞笛》是李白在遊謁期間創作的一首以懷鄉爲主題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春夜裏聽到了優美的笛聲不禁泛起思鄉之情的場景,抒發了詩人客居他鄉觸景生情,思念故園家人的情感。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

洛陽城中,春風微拂的一個夜晚,喧囂的城市安靜下來,詩人在客舍裏無意中聽到外面傳來清亮的笛聲,不知是何人正在吹奏一曲《折楊柳》,這是一首漢樂府古曲,詩人聽着婉轉的曲聲,心中聯想到什麼人聽到不會想念家鄉呢?詩人看不見誰在吹笛子,不知笛聲從何處傳來,吹笛子的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誰會聽到笛聲,詩人卻故意發問“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此時此刻詩人眼前思念家鄉的人不就是他自己麼。

寫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初夏時節,李白從湖北安陸啓程經襄陽等地趕往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初入長安李白遍訪當地名士,始終沒有人能幫助他實現入朝爲官施展才能的想法。李白的長安之行四處碰壁,爲了排解煩悶憂愁,他只好飲酒作樂。開元二十年,李白遇上一個羽林軍的校尉,校尉將李白灌醉後竟偷走了他的價值千金的寶劍和駿馬。後來李白在街上偶遇這位羽林軍校尉向他討要丟失的財物,校尉非但沒有歸還寶劍和駿馬,還糾集一羣人恐嚇威脅李白。經過這些不順利的事情後,李白不想再在長安停留,他起身向東前往河南地區的梁園和龍門等地,繼續他的遊謁。

開元二十一年(733)春,李白到達東都洛陽。洛陽跟長安一樣,宮殿巍峨雄壯,坊裏熙來攘往。一條洛水將洛陽分成南北兩半,商船往來不斷,到處都是繁華熱鬧的場面。漂泊異鄉的李白找了客舍安頓下來。春夜裏,白天的嘈雜聲都漸漸沉寂下去,李白似乎聽到遠處傳來若隱若現的笛聲,仔細聆聽,原來吹奏的是一曲《折楊柳》,婉轉悠揚的笛聲不禁勾起了詩人的離愁別緒,於是李白寫下了《春夜洛城聞笛》一詩。

關於“折柳”

李白的才情不僅體現在他的自信豪放,在另外一面,他又是一個心思細密的人。他能感受到的細緻入微的情感,又能用巧妙的方法表達出來,比如這首詩中的詩人對“折柳”這一細節的處理。

在唐代流行的笛曲中,最爲人們喜愛的就是《折楊柳》,這首曲子與我國古代一種習俗有關。在《詩經·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詩句,通過這樣優美的詩句來表現離鄉者眷戀故土的心情。在漢代,長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橋,折岸邊的柳枝贈別成了一種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習俗更爲流行,人們不僅在親友遠行時贈送柳枝,還會在分別之後的春天折柳寄遠,表示對親友的殷切懷念。

李白在這首詩裏,沒有直接說他聽到了一首《折楊柳》的曲子,而是說他在曲中聽到了折柳。“折柳”兩個字既是曲名,又是一種習俗,讓人想到分別的親友,引起人想念家鄉和友人的情緒。“折柳”兩個字的運用表現出詩人的情真意切,讓整首詩顯得意境深遠。

詳細解讀

第一句“誰家玉笛暗飛聲”中的“暗”和“飛”運用得非常巧妙。中國古代實行宵禁政策,禁止夜間活動。洛陽城從唐高宗時期被定爲東都,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已經非常繁華,白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但是到了晚上,人們都回到家裏,外面的聲響漸漸平息下去。在春天的夜裏,不知是誰在吹笛子,笛聲可能從很遠的地方傳來,時隱時現,像在悄悄地訴說曲子裏的故事。笛聲從哪裏來,誰會聽到笛聲,都是未知的,所以詩人用了一個“暗”字。笛聲通常婉轉清麗,很快就傳到了詩人的耳朵裏,詩人又用了一個“飛”字。

第二句“散入春風滿洛城”,春夜裏,流暢的笛聲像散落在輕柔的春風中一樣佈滿了整個洛陽城,彷彿整個城市裏的人都能聽到優美的笛聲。“滿”從“散”中來,“散”從“飛”中來,讓人感受到行文的流暢和通達。隨着笛聲傳來,自然引起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詩人仔細聽着從遠處傳來的曲子,原來是一首關於折柳的曲子,折柳代表着一種懷念的情緒。詩人此時剛經歷過在長安的種種挫敗,獨自一人留宿客棧,埋藏在心中的對故鄉的情感被激發出來。於是詩人在最後一句發出疑問,“何人不起故園情”,在這樣的情景之中,什麼人能不想起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呢。

懷念故鄉是李白的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從二十多歲離開故鄉蜀地之後再也沒有回去過,漂泊異鄉是他生活的常態,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也自然時常縈繞心頭。

李白的內心世界

李白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漂泊,即使有了家庭之後也沒有停止外出遊歷的腳步。他一方面追求儒家入世之道,他想要濟蒼生安社稷,實現治國安邦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又偏愛道教的隱逸出世,追求自我,渴望返璞歸真。與此同時,他又受佛教和縱橫家的思想影響,他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當他一次次努力結果卻落空時,加之在外漂泊的生活窮困艱難,使他承受了很多尋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當某件事情把他內心裏最真實的情緒激發出來時,像他這樣才華橫溢的天才就會用令人歎服技法和詞語表達強烈的情感。李白曾說自己“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此言不虛,讀李白的詩文時常常有這種凌雲之感。

賞析: 篇九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

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餘蘊,令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裏,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爲主體。“暗”字爲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爲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爲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裏“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爲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着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着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爲“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