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精品多篇】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精品多篇】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一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所說的課題是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8章第2節的內容“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 對本節課的教學設想,說明如下: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係,爲講解伽利略的推理做準備。然後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牛頓最後總結得出的牛頓第一定律。最後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再通過大家熟知的乘車現象建立慣性概念,並通過身邊實驗體會慣性現象,最後運用慣性原理解釋某些常見的慣性現象。

二、教法、學法

爲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突破重難點,結合本節課的要求和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爲目標導學法(即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教師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法、發現法、多媒體演示法等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採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目的是達到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再到創新的學習模式。具體體現在以下的教學環節中。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科學探究實驗來完成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分爲以下幾大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實驗探究、學習新課和回顧總結、重溫要點。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從生活走向物理

通過兩位同學的爭論,讓學生思考物體運動是否需要力的維持,從學生的課前爭論出發,使學生產生疑問,引導學生儘量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思維觀點,以活躍思維。接下來,再簡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對類似現象的思考認識,向學生提出問題,激化兩種觀點的矛盾,激發學生探究。這時,便將學生順其自然地引入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情境,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 學習新課

爲了驗證哪種觀點正確,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觀點。

教師事先按學生素質的高低進行優差組合結成實驗小組。由於我校屬於農村校,部分學生尚不能正確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操作等。因而在實驗開始前,我先指導學生確定實驗中哪些條件保持不變,哪些條件在發生變化,儘量使學生自己分析、推論,參與探究過程。

實驗探究階段教師僅起一個指導者的作用,我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論,並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大意。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我認爲實驗探究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對實驗的評估交流,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等對“力和運動的關係”的論述,讓學生感悟科學探究的曲折和艱辛,感悟認識的逐步深入,感悟實驗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知道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靜止的物體一直靜止,原來運動的物體一直運動,物體有一種“惰性”。這種保持物體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再結合交通安全、生活實例深入理解慣性,並運用慣性知識解釋相關現象,滲透交通安全意識。

採用賞識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分析歸納等多種能力。設計的問題有梯度,分散了難點,易於學生理解。教師在點撥過程中,強調控制變量法的重要性,同時向學生滲透科學精神。

(三)、知識運用和練習。

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鞏固牛頓第一定律得出過程及內在含義和慣性應用兩個要點。

(四)、回顧總結,重溫要點

圍繞本課學習目標讓學生進行總結,注意全體學生的參與,發揮學生自我評價的作用。

(五)、推薦作業,鞏固昇華:

1、針對本節課的探究實驗,查找相關的資料,以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認識與理解。

2、完成課後作業,並收集更多的慣性現象

本節課作業題主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以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學生實驗能力,引導學生理論聯繫生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進行授課的總體思路和主要設計,由於經驗有限,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指導和幫助!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二

一、教學設計理念

本課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實例和探究小實驗爲基礎,以教師點撥爲基本方法,通過“小車從斜面下滑”的演示實驗,swf模擬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沒有外力作用,一切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的觀點,最後形成牛頓第一定律,形成對“力與運動的關係”的定性認識。

二、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牛頓第一定律也是國中力學的一個開端。本課教材的特點是既注重科學探究,又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把物理這門基礎自然科學與歷史、生活、社會有機地結合,是培養全體學生科學素質的一次良機,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繫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實驗、討論建立概念和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感悟觀察、實驗、推理、尤其是“理想實驗”對形成概念和發現規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點:

牛頓第一定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於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係進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實驗是學生第一次真正接觸到的理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3、學情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八年級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經驗的影響,不少學生認識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過程及內容。

該定律是在實驗基礎上推理而得,內容較難藉助例證來驗證。

難點: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斜面實驗、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及推理,關注實驗、分析、推理、“理想實驗”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頓等科學前輩對“運動和力的關係”不懈的探究歷程,領略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魅力,感悟科學道路的艱辛曲折。

五、教學方法及依據

本課我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與“科學推理”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總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根據騎自行車的現象引導學生提出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也符合學生的思維,這爲後面推翻這種理論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接着教師展示“關閉了發動機的火車,雖然繼續運行,但是最後也將停下來。火車爲什麼會停下來呢?”的火車動態圖片得出“假如沒有阻的作用那火車的運動狀態又會有什麼變化呢?”的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讓學生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表示懷疑。培養其質疑能力。同時指出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一提出,另一位科學家針鋒相對的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他就是伽利略。爲了驗證他觀點的正確性,並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實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兩個似乎都正確的矛盾觀點。

2、穿越時空,感受物理髮展的歷程

因爲質疑是一切探索的開始。所以我用畫面假想了一場伽俐略挑戰亞里斯多德的辯論賽,並展示出正、反兩大觀點,讓學生通過驗證伽利略理論正確性實驗的設計理念,“從有摩擦力的實際實驗”到“無摩擦力的理想實驗”引導學生完成提出問題,假設猜想,再設計斜面小車實驗,爲接下來的自主探究做好鋪墊。這樣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於質疑,勇於創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剛纔的引導,猜想,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實驗,觀察並記錄現象。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到恰恰是因爲有阻力,小車的不能繼續運動,也就是運動無法維持,從而理解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一知識重點,爲了突破了科學想象和科學推理的難點。我設計了動畫和這樣的問題:小車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爲什麼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運動得遠;總結:水平面越來越光滑,摩擦力越來越小,圓柱體運動的越來越遠。讓學生推理得出:在一塊絕對光滑沒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車將以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並用氣墊導軌錄像讓學生感受物體在摩擦力極小的情況下的運動狀態,從而驗證學生推理的正確性,這樣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想象和推理能力,實現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教學。

4、理性感知牛頓第一定律

通過分析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等人觀點的侷限性,分析得出牛頓在伽利略等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力和運動關係的第一條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教師強調內容中的重要知識要點,讓學生正確認識到科學是嚴密的,來不得半點馬虎,更突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節最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客觀地認識了世界。

七、板書設計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學問題

慣性實驗的成敗與實驗者操作的速度有關,以及講到汽車要限速,以免慣性帶來危害時,容易讓學生誤認爲慣性與速度有關。當教學中如果有學生提及慣性大小,或問到慣性與什麼有關時,教師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並舉例說明慣性大小隻與質量有關。因爲及時解惑是教師的職責。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是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中心內容,更是本章的教學重點。本節在第二節實驗探究結果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它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運動物體速度的變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將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聯繫,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聯繫力與運動的橋樑,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在整個教材教學中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重點、難點

在確定本節的重點、難點時我認爲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更應注重學生認識到牛頓第二定律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該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故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通過簡單應用正確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涵。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及數學表達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因果關係;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的定義;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

以實驗爲基礎歸納出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所受外力的關係,進而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定律的探索過程,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從認識到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並加以運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物理學科的信心。

四、教法與學法

“教無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學生創造力比較欠缺,對於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出新理論的能力很弱,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數學推理能力較弱,根據實驗數據總結歸納規律能力不強。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雖簡單完美,記住也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聯繫,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對於我們偏遠地區的城步苗鄉學生來說是較爲困難的。何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與生活密切相連的科學,因此我認爲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講解、討論、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並從學生的認識心理出發,採用設問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討論——交流合作——得出規律——鞏固練習加強應用的教學程序。讓學生觀察與提問相結合,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並根據學生的認知效果適當講解、引導、糾錯、分析,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的物理內涵加以深化。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體觀看火箭昇天、運動員劉翔在110米欄比賽的起跑、奧運會上女子100米賽跑的起跑等錄像資料,然後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決定?進而讓學生回顧上節實驗的結論,共同探討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外力、質量存在怎樣的關係?(目的:通過實際生活現象分析,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外力、質量的關係來完成牛頓第二定律探究任務的引入)

(二)新課進行:

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l、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應該怎樣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號表示什麼意思?

4、各物理量的單位是什麼?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如何定義的?

(要求學生討論分析相關問題,記憶相關的知識)過渡:上面我們研究的是物體受到一個力作用的情況,當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上述規律又將如何表述?

學生討論分析後教師總結: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目的:培養學生髮現一般規律的能力)

實例探究與鞏固練習

討論a和F合的關係,並判斷下面哪些說法對不對?爲什麼?

A、只有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恆定不變,加速度也恆定不變。

C、力隨着時間改變,加速度也隨着時間改變。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隨即消失。

E、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當合外力逐漸減小時,物體的速度逐漸減小。

F、物體的加速度大小不變一定受恆力作用。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與物體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時性和獨立性,牛頓第二定律是由物體在恆力作用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情形下導出的,但由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廣到幾個力作用的情況,以及應用於變力作用的某一瞬時。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ma及其變形公式的理解,正確的是:()A、由F=ma可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a=F/m可知,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D、由m=F/a可知,物體的質量可以通過測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關比例常數k的說法正確的是:()A、在任何情況下都等於1B、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決定的C、k值是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單位決定的D、在國際單位制中,k的數值一定等於1教師總結:定義力的單位“牛頓”使得k=l,得到牛頓第二定律的簡單形式F=ma.使用簡捷的數學語言表達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特徵之一,但應知道它所對應的文字內容和意義。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質量爲40kg,用100N的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圖所示,恰好使木箱勻速前進。若用此力與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三)課堂小結及作業佈置:略

六、教學後記

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過定律的辨析和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的,當然另外還需在後續課程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去體會和理解;使學生明確對於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並着實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將活的規律變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學問題: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有比較精確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但是對於我們地處偏僻的城步苗鄉來說,無論是教學資源還是學生素質,我們要想在教學中充分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面臨着巨大的困難。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您們好!今天我要說的是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設計。課文內容“牛頓第一定律”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的選擇和對本節課的教學程序設計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主要內容爲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本節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了歷史的回顧,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講訴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

本節爲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1.2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學知識和有關相互作用力的知識,但對於力與運動的關係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於日常生活得經驗,學生不容易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是整個力學大廈的基礎。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推理、邏輯思維的能力,但是探究實驗能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所以本節課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前人對於力與運動關係的探究的過程,逐步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正確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

1.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提出了教學目標,具體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確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

①初步認識動力學,瞭解運動定律。

②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理解慣性的性質。

③能獨立分析運動物體的慣性狀態。

2)我確定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參與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對力與運動關係的研究,特別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的研究,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3)我確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

①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體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在科學探討過程的重要作用。

1.4教學重點:

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我提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1)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及慣性。

2)我確定的教學難點是:力與運動的關係。

2.教法學法

2.1教法

爲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本節我採用探究法教學爲主,結合講授、多媒體、演示、師生互動和討論等多種方法輔助教學。

2.2學法

學生在我所創設的物理情景中,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活動主動獲取必要的感性認識。並在我的引導下主動運用物理學方法,通過分析、概括、比較、類比、抽象等複雜的思維過程發現摩擦力爲我們直觀認知帶來的誤導,重新建立對力與運動關係的認知。

4.教學過程

4.1組織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引起學生注意。

4.2導入新課

首先,我將以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開闊學生思路,啓發學生思維。我的問題是:“舉在半空的粉筆,在我們鬆開手指後會做什麼運動呢?”請同學們回答,鞏固上一章學習到得知識。然後接着提問:“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按照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會回答,粉筆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進而,從只受重力影響,初速度爲零的物體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開始探討,力與運動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這時,我會引入動力學的概念,並提到牛頓的運動定律,引導學生開始學習牛頓第一定律。

4.3進行新課

寫完標題,我開始介紹在力與運動關係的探討過程中出現的幾種觀點。

首先介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然後和同學們分析幾張圖片,並在生活中舉例,探討:“運運動的物體在牽引力消失後,爲什麼會停止呢?”然後進行對比實驗,在不同的平面上,小車從相同的高度順着斜面滾下後,在平面上通過的距離也不一樣。而小車在水平面上通過距離的長短和平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關,從而總結出,接觸面越光滑,小車通過的距離越遠。接着讓同學們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車通過的距離有多遠?”得出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證明運動物體停止下來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

而最早發現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紹伽利略的觀點,並說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然後在伽利略的基礎上,提出笛卡爾的補充觀點。

接着,我開始爲同學們介紹牛頓第一定律,並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分析,說明牛頓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觀點更完善,進一步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我會和同學們一起總結出慣性的概念。然後,在生活中舉例說明慣性的影響。比如在汽車啓動和停止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向後仰或向前傾的趨勢。而在地球自轉的同時,我們跳起來後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爲慣性的作用。通過舉例,說明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而慣性是物體的固定性質,跟物體運動狀態和外界因素無關。

4.4小結練習

接下來,我準備了幾個關於慣性的習題,和同學們一起鞏固一下相關的知識。然後總結今天學習到得幾種觀點,並分析導入部分裏提出的問題:“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說明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保持原來速度的同時,會因爲外力的作用而改變運動狀態,當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爲零時,物體就能做初速度爲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4.5佈置作業

在分析粉筆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後,我會讓同學們思考,物體會在外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那麼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讓同學們在課後思考,爲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並結合本節的知識,完成課後的第2,4小題。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牛頓第必須律所講述的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的基礎問題。這節課學好了,學生建立了對運動和力關係的正確認識,就不容易從日常經驗出發產生同歷史前人產生過的相同的錯誤,也爲學習動力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2.教材特點:

①牛頓第必須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於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係進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夢想實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夢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夢想實驗的推理過程,明白夢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3.教材的重點、難點

①重點:運用實驗手段探索力和運動的本質關係,着重培養學生探索物理問題、分析物理問題的基本本事。

②難點:如何用科學的觀點來代替部分學生頭腦中對運動和力關係的錯誤認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明白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及其主要推理過程和推論,明白夢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必須律的資料及意義.

3.明白什麼是慣性,會正確地解釋有關慣性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瞭解力和運動的關係.

2.經過實驗加探對牛頓第必須律的理解.

3.理解夢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係的不一樣認識,瞭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提高的不竭動力.

三、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四、教學設計

經過實驗引入力和運動的關係,引發學生的思考.

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用力去推,物體由靜止變爲運動;一段時間後撤掉該力,物體的運動狀態又如何

進一步提出問題:思考“運動必須需要力來維持嗎”.

經過學生的討論,進行適時引導:相同條件下空中飛行的足球比地滾球運動的距離要長很多,地滾球爲什麼運動一會兒就停止呢學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沒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將會怎樣運動

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進行下頭的實驗。

演示實驗2:讓一個小球從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別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得出結論:表面越光滑小球運動的越遠。學過摩擦力後明白,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動摩擦裏越小。

設想如果絕對光滑,一點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我們設計的思想與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實驗對科學發脹的意義十分大。這個實驗就是伽利略的夢想實驗。

一、夢想實驗的魅力

讓學生閱讀課本領略伽利略夢想實驗的魅力。然後思考以下問題:

夢想實驗能不能在實驗室完成?

他的這個實驗設計的科學嗎?

伽利略的夢想實驗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個實驗的閃光點在哪?

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牛頓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結論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總結成一句簡潔的話,就是牛頓第必須律。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牛頓第必須律(慣性定律)

一切物體總堅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爲止.

讓學生記憶複述這個定律,然後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牛頓第必須律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兩個方面:不受力時,物體堅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受力時,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

2、牛頓第必須律可不能夠用實驗來驗證什麼時候能夠看作不受力並舉例說明

不能.因爲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受力但所受合力爲零時能夠看作物體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動的冰塊、冰壺球.

處理學案例題經過例題鞏固學生對牛頓第必須律的理解:

例1.關於牛頓第必須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牛頓第必須律是一條實驗定律

B.牛頓第必須律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C.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實質是相同的

D.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答案:BD

解析:牛頓第必須律是物體在夢想情景下的運動規律,反映的是物體在不受外力情景下所遵循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錯誤的.慣性是物體堅持原先運動狀態不變的一種性質,慣性定律(即牛頓第必須律)則反映的是物體在必須情景下的運動規律,所以C錯誤.由牛頓第必須律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但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則必須有力的作用.

例2.一個物體堅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這是因爲…………………

A.物體必須沒有受到任何力B.物體必須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

C.物體所受合力必須爲零D.物體可能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

答案:CD

解析:物體不受任何力的狀態是不存在的,物體堅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的合力必須爲零,可能是兩個力,也可能是多個力.

三、慣性與質量

一切物體都有堅持原先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必須律又叫做慣性定律.

思考問題1:慣性與慣性定律有什麼區別於聯繫?

思考問題2:慣性與什麼有關?什麼是慣性的唯一量度?質量

思考問題3:試舉生活中幾個關於慣性的例子

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絆倒時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時,則大多數是後仰着地摔倒,試論述其原因.

解析:這是因爲人在跑的時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體的前方,當人的腳遇到障礙物之後,由於慣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繼續向前運動,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於重心在整個身體的後面,所以經常後仰着地摔倒.

討論、總結一下慣性的特點.

學生進行討論後總結.

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物體的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以改變;質量越小,慣性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

四、小結

經過本節的學習,我們明白了:

(1)歷史上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方法.

(3)牛頓第必須律的資料.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五、作業學案上剩餘的題目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六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高一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冊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節的知識。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爲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定律作爲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了歷史的回顧,着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後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爲後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針對教材,提出本節教學目標。

3、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況、推理)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

(2)通過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4、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作爲重點理由是: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這節課的科學探究急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爲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律及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5、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利於運動的關係。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爲了使學生擺脫這種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的觀點。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在國中已學習慣性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於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爲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說教法

針對學情及重難點,採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多媒體教學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說學法

科學探究法。有利於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問題引入:

(1)原來靜止的黑板擦,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麼辦?

(2)停止用力,黑板擦會如何呢?(現場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

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2、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用多媒體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別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讓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爲什麼滑行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

學生髮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髮表看法)

教師介紹物理學史:談伽利略之前對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及猜想。

提出問題:如果沒有摩擦力,物體會怎樣運動?

學生跟着猜想:一直運動下去。(科學探究過程二:猜想與假設)

理想實驗--探究過程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展示理想實驗,學生很想了解伽利略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科學探究過程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一: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麼高度。

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問題二:第二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麼高度?

問題三:爲了達到原來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變化?

問題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運動?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七

一、教學內容

力產生瞬時效果,一是形變,一是產生運動狀態的改變,即產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冊第一章第三節已經定性地介紹了力的形變效果,並定量地給出了彈簧的彈力與形變的關係。本節“牛頓第二定律”則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關係。由於高中力學部分是由牛頓定律爲基礎所構建的體系,在牛頓三定律中,牛頓第二定律爲核心內容。教材第二節“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啓下,通過實例定性地瞭解了牛頓第二定律。本節通過實驗定量分析,得出牛頓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個變量,通過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規律,即先保持一個量不變去研究另兩個物理量間的變化關係,然後再保持另外一個量不變,研究另兩個量間的變化關係。然後把前面綜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後的知識如電容、電阻等內容都會用到此法。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實驗研究a、F、m三者變化關係時,爲簡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單個力作用的情況,然後運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識來解決受多個力的情況,並把國中及高中前面所學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歸爲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這樣做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識更加系統化,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把握牛頓第二定律。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力學部分的重點內容,乃至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它所解決問題方法及思路常用於熱學、電學等的問題的研究中。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並運用牛頓第二定律,難點是定律的物理內涵。

應當指出的是,本節實驗是小車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這個實驗。大家知道光滑的水平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實際的實驗中,需要採用傾斜平面以平衡小車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氣墊導軌來做實驗,這樣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實驗的難度,又增加了學生理解實驗的難度。爲了更好地解決好這個問題,在本課時中,可以採用計算機來模擬這個實驗,如利用金科龍公司的《仿真物理實驗室》軟件製作小車受力的運動動畫課件來模擬小車的運動來研究a、F、m三者間的關係。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節的難度,待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後,然後再回過頭來理解爲什麼此處第一次不用實物來做,用實物又該怎麼來做,進一步鞏固了對牛頓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研究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擬製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根據實驗結果,推出a、F、m三者間關係,理解並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及數學表達式,力的單位N的定義。

2、能力目標:能理解在多個力作用下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初步掌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方法及步驟,在具體運用中能注意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矢量性。

3、思維品質目標:使學生學會並掌握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物理量間關係,以及通過等效觀點來求解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1、實驗引導探索式:物理考試大綱明確要求學生的五種能力:即理解、推理、綜合分析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及實踐能力。而本節正好是培養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採用實驗引導探索式,在實驗中,教師在關鍵步驟上作出恰當的引導,得出在m一定時,a與F成正比,F一定時,a與m成反比,進而引導學生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然後推廣應用到多個力作用下a、F、m三者的關係和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的情況。

2、講練結合式:在討論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問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時,讓學生分析問題,教師注意隨時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或有意給出錯誤答案,及時組織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注意將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強化有關知識,提高掌握知識的準確性。

四、教學程序:

1、新課的引入

(1)回顧上節內容,上節定性得到a既與F有關,也與m有關。進而提出三者間到底有什麼定量關係?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

(2)介紹研究三個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實驗。(本處用計算機模擬實驗來得到有關數據,並得出結論。

2、m一定時,a與F的關係。

(1)、實驗裝置:交代清楚實驗裝置,研究對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質量一定:利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車來做實驗。

(3)、如何測定加速度?根據初速爲0的物體運動規律,在t相同的情況下,a∝s,通過測s來達到測a的要求。

模擬實驗一:小車質量均爲0.1kg,小車1受0.1N的拉力,小車2受0.2N的拉力,同時開始運動,觀察任一段時間內的兩小球的位移關係,並根據實驗得出結論:a∝F.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八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牛頓第一定律所講述的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的基礎問題。這節課學好了,學生建立了對運動和力關係的正確認識,就不容易從日常經驗出發產生同歷史前人產生過的相同的錯誤,也爲學習動力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2、教材特點:

①牛頓第一定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於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係進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實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理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3、教材的重點、難點

①重點:運用實驗手段探索力和運動的本質關係,着重培養學生探索物理問題、分析物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②難點:如何用科學的觀點來代替部分學生頭腦中對運動和力關係的錯誤認識,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主要推理過程和推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3、知道什麼是慣性,會正確地解釋有關慣性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瞭解力和運動的關係。

2、通過實驗加探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係的不同認識,瞭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三、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四、教學設計

通過實驗引入力和運動的關係,引發學生的思考。

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用力去推,物體由靜止變爲運動;一段時間後撤掉該力,物體的運動狀態又如何?

進一步提出問題:思考"運動一定需要力來維持嗎"。

通過學生的討論,進行適時引導:相同條件下空中飛行的足球比地滾球運動的距離要長很多,地滾球爲什麼運動一會兒就停止呢? 學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沒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將會怎樣運動?

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進行下面的實驗。

演示實驗2:讓一個小球從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別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得出結論:表面越光滑小球運動的越遠。學過摩擦力後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動摩擦裏越小。

設想如果絕對光滑,一點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我們設計的思想與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實驗對科學發脹的意義非常大。這個實驗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讓學生閱讀課本領略伽利略理想實驗的魅力。然後思考以下問題:

理想實驗能不能在實驗室完成?

他的這個實驗設計的科學嗎?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個實驗的閃光點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牛頓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結論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總結成一句簡潔的話,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爲止。

讓學生記憶複述這個定律,然後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牛頓第一定律 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兩個方面:不受力時,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受力時,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實驗來驗證?什麼時候可以看作不受力並舉例說明不能。因爲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受力但所受合力爲零時可以看作物體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動的冰塊、冰壺球。

處理學案例題通過例題鞏固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關於牛頓第一定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牛頓第一定律是一條實驗定律B.牛頓第一定律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C.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實質是相同的D.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答案:BD

解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物體在理想情況下的運動規律,反映的是物體在不受外力情況下所遵循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錯誤的。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一種性質,慣性定律(即牛頓第一定律)則反映的是物體在一定情況下的運動規律,所以C錯誤。由牛頓第一定律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但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則必須有力的作用。

例 2.一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這是因爲……(    )A.物體一定沒有受到任何力    B.物體一定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C.物體所受合力一定爲零    D.物體可能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體不受任何力的狀態是不存在的,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的合力一定爲零,可能是兩個力,也可能是多個力。

三、慣性與質量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又叫做慣性定律。

思考問題1 :慣性與慣性定律有什麼區別於聯繫?

思考問題2 :慣性與什麼有關? 什麼是慣性的唯一量度?質量思考問題3:試舉生活中幾個關於慣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絆倒時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時,則大多數是後仰着地摔倒,試論述其原因。

解析:這是因爲人在跑的時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體的前方,當人的腳遇到障礙物之後,由於慣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繼續向前運動,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於重心在整個身體的後面,所以經常後仰着地摔倒。

討論、總結一下慣性的特點。

學生進行討論後總結。

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物體的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以改變;質量越小,慣性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

四、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

(1)歷史上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方法。

(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五、作業   學案上剩餘的題目。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篇九

說 課  稿

心舞睛空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 板書設計等方面進行闡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這一章的知識屬於動力學的知識,是研究力與運動之間的關係,只在懂得了動力學的知識才能據物體所受的力確定物體的位置,速度變化的規律,才能夠創造條件來控制物體的運動。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爲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爲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係作了歷史的回顧,着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後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爲後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針對教材,提出本節教材的(2)、教學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1、藉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②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得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2、通過對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3)、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只所以認爲它是它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是在於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這節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爲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律及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4)、教學難點及依據       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係。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爲了使學生擺脫些種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觀點。二、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於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爲主。因此制定三、教學方法及依據       針對學情及重點、難點,採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談話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四、學法及依據猜想與假設,設計與論證、歸納分析法,討論法爲依據,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五、教學程序1、導入新課:問題引入:1。物體原來是靜止,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麼辦?2。停止用力,物體會如何呢?誤導學生:物體受力就會運動,物體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請學生思考原因實驗事實與經驗相違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三、新課教學教學難點的突破實驗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學生髮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髮表看法,)介紹物理學史:談伽利略之前對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及猜想:如果沒有摩擦力,物體會會怎樣運動呢?學生跟着猜想:一直運動下去。(科學探究過程二:猜想與假設)理想實驗-----探究過程學生閱讀教材,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展示理想實驗,學生很想了解伽利略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思維過程。展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科學探究過程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問題一: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小球將會上升到什麼高度。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生活體驗)問題二:第二個斜面上小球將會上升到什麼高度?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問題三:小球在水平面上會如何運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想達到原來的高度,所以就一直運動下去。問題四:通過實驗,力與運動是什麼樣的關係?(科學探究過程四:歸納與總結)每位同學發表自已的看法,並進行相互交流(科學探究過程五:合作與交流)並由幾個學生進行歸納。教師歸納------理想實驗的魅力,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實騅論證:氣墊導軌,提供阻力很小情況下的物體運動教師提出:笛卡爾對力與運動的認識的補充。得出本節課的重點教學重點的處理:教師:爲解決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以談話法,講解法理解新知識,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從內容,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解決矛盾),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需要外力(突破重點)分層次,有梯度的昇華。然後對物理規律進行展示。教師講解:慣性: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及靜止狀態,或者說有抵抗運動狀態的“本領”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慣性這個重點內容,採取實例分析。實驗現象分析:打疊放的棋子,汽車剎車。總結分析: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舉例說明,加強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教師問題提出:慣性的固有屬性跟什麼有關係?運用媒體播放一個視頻實例:運動場上,同一名同學推不同大小的鉛球,擲出的距離不同,說明不同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的“本領”不同,即慣性不同。實驗演示:不同質量的小車在同一壓縮彈簧下運動,獲得的速度不相同。學生總結:質量是慣性大小的惟一量度。加深理解與應用:多媒體展示慣性現象,讓學生展開討論,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樂趣。   最後進行小結,再次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學家門對力與運動關係的認知過程,瞭解其認知的曲折性。情感進行昇華。六、佈置作業 必做題75頁(1)(2)課後思考(3)(4)閱讀科學漫步:慣性參考系不僅鞏固基本知識,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學生髮揮能動性,激發學習探究的興趣,鼓勵收集資料,開拓學生視野。使之帶着問題離開課堂七、板書設計 略八、教學預測:本節課是按照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節科學探究課,將物理學史與物理規律教學進行有機滲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因爲師生互動不足達不到教學效果,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合理的調節。本節課非常注重知識點的歸納與昇華,在其教學的關鍵點上設計有幾個有梯度的問題,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位學生的主動參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