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九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九年級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本節的地位及主要內容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理論的基礎,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把在第二章學習到的運動學知識和第三章學習到的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爲後面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爲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奠定基礎。結合本節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情,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A、知識和技能

①知道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觀點及其存在的錯誤。

②領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關係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並能運用其解釋有關的現象。

④知道什麼是慣性,能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是其慣性大小的量度,並能解釋相關慣性現象。

B、過程和方法

①在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②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中受到科學思維與方法的教育。

③通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過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重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首先明確運動與力的關係,爲後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所以學生理解並領會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爲了突出重點可以結合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來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以及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對於教學難點,主要通過做實驗來加以突破。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班級學生知識水平在全市高生中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太強。本節內容學生在國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爲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節課可以採用演繹推理法、講授法、自學法、實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學習方法指導

從本節教學內容來看,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牛頓第一定律,但認識不夠深刻。在高中階段重新學習牛頓第

一定律,學生首先需要溫故而知新,然後通過聆聽教師講解、觀看相關視頻、動手進行實驗探究,邏輯推理等途徑進一步加深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採用觀察法、演繹推理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1、課堂導入:

先播放神舟飛船發射升空的剪輯視頻,讓學生知道動力學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這樣引入課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再呈現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係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如,通過討論不少學生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結論,這正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得到的結論。採用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利於使學生認識到光靠直覺和思維去研究問題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維持了近兩千年。他所犯的錯誤與當時的社會和科學背景有關,存在着歷史的侷限性。雖然他在物理問題上犯了些錯誤,但他卻被恩格斯稱爲是最博學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及其觀點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偉人的過錯。

2、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不少學生還存在疑問,爲什麼說亞里士多德關於力和運動的觀點是錯誤的?怎樣去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呢?不少學生會提出通過實驗來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這種研究思路,這正是伽利略物理學家確立的新的研究法——實驗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學家大都通過形式邏輯推理得出結論。這樣便水到渠成地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對力和運動的研究上。

伽利略認爲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爲了體現出伽利略關於力和運動的思想,可以創設情境,重溫國中物理中做過的斜面實驗,讓學生觀察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分析小車爲什麼運動距離各不相同並最後都停了下來。

針對上述實驗現象,讓學生設想小車不受摩擦力時結果如何,再向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這有利於使學生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充滿興趣和期待,因爲是理想實驗,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過多媒體動畫將伽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呈現出來,這樣做能使學生加深認識。

3、慣性定律是多位科學家共同探索的結晶

接下來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爲基礎,實驗爲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通過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學習,學生能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薰陶。然後介紹笛卡爾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認識的補充,最後由牛頓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理,課本做出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敢於質疑,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介紹完牛頓第一定律後,可讓學生觀察冰壺比賽的視頻剪輯,可以看到,冰壺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繼續前進,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壺的撞擊才改變原來的狀態。還可以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飛船中吃食物的視頻等,這樣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慣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4、慣性與質量

慣性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爲了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本中用了比較形象的語言——“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來描述慣性。學物理並不是閉門造車,本着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應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師生可以共同列舉身邊的一些慣性現象,並做一些有趣的慣性實驗來認識慣性。爲了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理解:即物體質量不同,從靜止達到某一速度或從某一速度達到靜止的難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載的汽車比滿載時容易啓動,用球拍很容易將乒乓球擋回,面網球因質量比乒乓球大卻不那麼容易被球拍擋回,這些例子足以說明,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越不易改變,其慣性越大。這樣做一方面聯繫了生活實際,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興趣。

5、知識鞏固與延伸

爲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需要佈置一些合適的課後作業。爲了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學生課後可以閱讀本節後面的sTs欄目中關於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的介紹,還可以多閱讀一些與本節知識有關的其他資料,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六、板書設計

黑板板書是對一節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書簡結精練,注重色彩搭配,會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整齊優美的板書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牛頓第一定律 篇二

牛頓第一定律

1 瞭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 瞭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的建立過程及其意義

3 知道什麼是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4 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5 通過慣性現象,向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 瞭解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及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的現象

難點 瞭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利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的現象 教具 斜面 毛巾 棉布 小車 慣性球、慣性小車和木塊 ppt

教學

方法 講授 活動 討論

教       學       過         程

新課引入

在前面幾節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機械運動和力的有關知識。那麼,運動和力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實驗1:手用力推動小車,使其前進一段距離。

問題⑴ 小車爲什麼會運動?⑵ 爲什麼又會停下來?

分析: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的觀察以及直覺容易推測導出錯誤的結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學生實驗2:用力推小車,小車由靜止變爲運動。

分析:根據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得出另一個結論—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提出問題:物體受到的力與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之間有什麼關係呢?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時究會是做什麼運動呢?

引出新課:

一  牛頓第一定律

問:放在桌面上的小車,假如沒有別的物體對它們施加力的作用,它們會不會運動?

學生回答:不會運動

教師總結: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

問題:原來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別的物體對它們施加力的作用,它會怎樣呢?

爲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

【科學探究】

1.探究目標: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運動?

2.實驗思路:我們很難爲運動的物體創造一個“不受力的作用”的實驗條件,我們採用的方法是:實驗加推測。

3.本實驗人爲地控制了實驗條件:

相同條件: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靜止放手(相同的速度),在平面上作直線運動(相同的方向)。

不同條件:受到的外力大小(採用控制小車運動表面的粗糙程度)

4.教學準備:每四人一組,每組給1個斜面,1條毛巾,1張紙板,1塊玻璃,1輛小車。

5.探究過程:

⑴小車從斜面上滑下後,爲什麼最終會在水平面上停下?

⑵如果水平面輔的材料不同,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速度減小的快慢一樣嗎?

⑶組內討論:用你所給的器材,怎樣檢驗你的想法是否正確?

⑷在學生交流評價設計方案後,教師集中大家的意見,統一給出一個標準的格式。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實驗,作好記錄。

材料種類 小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較大、最小”)

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填“短、較長、最長”)

毛巾

紙板

玻璃

⑸實驗結果表明,小車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受到的阻力越  ,通過的距離越    ,運動時間越     ,速度減小越     。

⑹推測:假如小車在運動中不受任何阻力,情況又會怎樣呢?

教學時注意:

1.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時,要求學生明確這個實驗觀察到什麼現象?爲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把實驗現象及分析填入表格中,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2.實驗過程中,要學生把小組實驗中碰到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大家共同探討解決。

3.本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麼?(運動的物體受到的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距離越長,速度改變越慢)

4.推理:若阻力變得很小很小(小到0)時,物體運動的距離將很長很長(一直運動下去),速度改變將很慢很慢(速度將會不變,即爲“勻速”)。

5.問題1:若運動物體的速度爲v,在光滑的平面(阻力爲0)上將如何運動?

問題2:若物體的運動速度爲0,在光滑的平面(阻力爲)上會處於什麼狀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1) 要提醒學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寫成“和”字。

(2) 對定律的理解:任何物體,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來靜止的,將永遠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將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3)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這個定律,並知道這個定律的因果關係。

(4) 這個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推理得出的。

最後,簡介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結論,教育學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學會獨立思考,有主見,敢於創新,並使學生初步瞭解理想實驗這一研究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二、慣性

教師: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也可以說物體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我國以前有人用“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來表述物體的慣性。這句話可 備註

以做如下解釋。物體具有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物體運動時要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物體靜止時要保持靜止狀態不變。恆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運動狀態會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運動狀態改變。

這裏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三、慣性現象

教師: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下面我們做幾個表現物體具有慣性的有趣實驗。

1.慣性小球實驗

我們把一個小球穩穩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彈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彈出去,注意觀察發生的現象。

(演示)小木片彈出去後,小球落在了原處。

這是由於小球有慣性。但是如何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解釋這個現象呢?

我們用慣性解釋物理現象,必須抓住慣性的實質。慣性的實質是物體有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所以我們必須認清物體原有的運動狀態。以小球爲例,木片被彈出去之前,小球處於靜止狀態。小球由於有慣性,還應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所以小球落在原處。簡言之,物體原來是什麼狀態,由於有慣性,它要保持什麼狀態,這是解釋慣性現象的關鍵。

2.鋼筆帽的慣性實驗。

教師示範:拿一個小紙條放在桌邊上,在紙條上壓一個立着放的鋼筆帽,將紙條迅速抽出,鋼筆帽不倒。(學生操作)

教師提問:請大家解釋當紙條抽出時,筆帽爲什麼不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鋼筆帽是靜止的。當紙條迅速抽出時,由於筆帽有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筆帽不倒。

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

教師:我們在小車上立一個木塊,使小車和木塊一起運動,小車突然停住時會發生什麼現象?(演示,並請學生解釋,教師講評)

教師:剎車前木塊和小車一起運動。剎車時,木塊底部和小車都停住了,但是由於有慣性,木塊上部還要保持向前運動,所以木塊向前傾倒。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4.汽車起動發生的慣性現象

教師: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爲什麼向後傾倒(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四、學生練習 備註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一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 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 說明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概括出來的

2)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一種理想的規律

二 慣性

1 物體具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2 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屬性

3 慣性的表現

4 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教學

後記

(反思)

牛頓第一定律 篇三

第1節

[課前預習]

1.代表人物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看法

代表人物 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看法

雅里斯多德

伽利略

笛卡兒

注意: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是想象中的實驗,但它建立在________基礎之上,經過________,抓住________,忽略__________,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律。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爲止。

問題:

(1)“迫使”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所以牛頓第一又叫_______定律。

問題:

(1)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區別和聯繫:

a.慣性定律是物體__________作用時所遵從的運動規律。

b.慣性是物體的___________,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說明了                        。

(3)汽車突然開動的時候,乘客會___________,爲什麼?

汽車突然停止的時候,乘客會______________,爲什麼?

[典型例題]

1. 關於物體的慣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物體能夠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b.物體靜止時有慣性,一旦運動起來不再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也就失去了慣性

c.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d.要相同的外力作用下,獲得加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大

2.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證明了(  c   )

①要物體運動必須有力作用,沒有力作用物體將靜止

②要物體靜止必須有力作用,沒有力作用物體就運動

③要使物體由靜止變爲運動 必須受不爲零的合外力作用,且力越大速度變化越快

④物體不受力時,總保持原來的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一個劈形物體abc,各面均光滑,上面放一光滑小球,用手按住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如圖所示。現把手放開,使劈形物體沿斜面下滑,則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運動軌跡是(  c  )

a.沿斜面向下的直線        b.曲線

c.豎直向下的直線          d.折線

4. 2.一人在車廂中把物體拋出,下列哪種情況,乘客在運動車廂裏觀察到的現象和在靜止車廂裏觀察到的現象一樣(  d  )

a.車廂加速行駛時         b.車廂減速行駛時

c.車廂轉彎時            d.車廂勻速直線行駛時

5. 16世紀末,伽利略用實驗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歐洲流行了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關於力和運動的理論,開啓了物理學發展的新紀元。在以下說法中,與亞里士多德觀點相反的是(   d   )

a.“四匹馬拉的車比兩匹馬拉的車跑得快”這說明,物體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一個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再受力了,它總會逐漸停下來”這說明,靜止狀態纔是物體長時間不受力時的“自然狀態”

c.兩物體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較重的物體下落較快

d.一個物體維持勻速直線運動,不需要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