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牛頓第一定律 篇一

牛頓第一定律- -

課題: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的:理解掌握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用具:斜面 小車毛巾 棉布 木板

教學內容:

一 複習與引入

1.上一章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力,那麼回憶下,力可以產生什麼樣的作用效果?

改變運動狀態:動←→靜  快←→慢

改變物體的形狀:大←→小

2.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沒有了力物體會是怎樣的呢?也就是說力是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呢?

帶着問題我們來看如下的試驗

二。分析講解試驗

讓小車從不同的表面滑下,觀察小車前進的距離有何不同

a處:毛巾表面   b處:棉布表面   c處:木板

注:1、觀察小車靜止的位置(用不同色粉筆做上記號)

2、思考它爲什麼會停下來

討論:1、我們在國小自然課上學過摩擦小車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爲它受到了不同表面對它的阻力,三百多年前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對類似這樣的實驗就進行了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進的就越遠(聯繫實際舉些例子)

2、觀察小車速度的變化,可以看到小車的速度都在減小,直到停下來,但還可以看到毛巾表面上的小車速度減小最快,而木板上小車速度減小最慢。所以: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時,它的速度變化就越慢,運動的距離就越長

推廣到光滑的平面,並得出結論

推廣結論:1、若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爲零,物體將一直運動下去

2、同樣,阻力爲零,速度變化爲零,即物體的速度不發生變化

綜合結論:對於絕對光滑的表面,物體受到的阻力爲零,即物體不受外力,則物體將一直以一個恆定的速度運動下去。三: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

再回過頭來看課前的問題(提問)四小結:牛頓第一定律時通過大量的實驗,經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爲我們不可能用實驗來證明它,但是從牛一律推出的一切理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一律已經成爲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五課後思考題:判斷: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六、作業

板書設計                           §3.1牛頓第一定律

一。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物體的形狀二。實驗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進的就越遠,它的速度變化就越慢,運動距離就越長。三。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牛頓第一定律 篇二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l_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會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分析一些典型實例。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兇,和利用結論分析實例。

難點  利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教具 小鋼球、磁鐵(條形)

教學

方法 講授 活動 討論

教       學       過         程

投影: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下落。

思考與討論

1.蘋果未熟透前爲什麼不會從樹上下落?

2.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下落說明蘋果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改變?

3.是什麼原因導致蘋果下落的?

教師歸納  蘋果未熟透前,由於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保持靜止狀態。

熟透的蘋果從樹上下落,說明蘋果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而導致蘋果運動狀

態發生改變的原因是樹對蘋果的拉力沒有了,蘋果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即蘋

果原來的平衡狀態破壞了,物體就沿着另一個力的方向運動起來了。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

思考與討論

1. 小孩用細繩拉住氫氣球,一旦脫手,氣球將升空。你能說明氣球升空的原因?

小孩用細繩拉住氫氣球時,氫氣球由於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靜止。

但一旦脫手,氫氣球失去了手的拉力,平衡就會破壞,此時氫氣球就會升空。   2.水平道路上行駛的汽車

(1)若發動機牽引力大小等於汽車行駛時受到的阻力,汽車將怎樣運動?

(2)若此時駕駛員關閉了發動機,則汽車又將怎樣運動?爲什麼?最後汽車的運動狀態怎樣?

(3)如果要使停止着的汽車重新啓動,則駕駛員應怎樣做?此時,汽車受力平衡嗎?

(1)當汽車發動機牽引力大小等於汽車行駛時受到的阻力時,汽車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2)若駕駛員關閉發動機,汽車失去了發動機的牽引力,則汽車會在阻力作用下逐漸減速,最後汽車處於靜止狀態。

(3)要汽車重新起動,駕駛員應起動發動機(汽車受力不平衡),在牽引力的作用下,汽車由靜止運動起來。

實驗或投影:磁鐵的吸引力使鋼珠改變運動方向(如圖2—3—1) 備註

想一想  從上述實例和實驗中,你能總結出一條什麼樣的結論?

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都是在______作用下發生的。

即:力是使物體_________發生改變的原因。

例1 下列情況下,物體的運動狀態沒有發生改變的是    (    )

a關閉發動機後向前滑動的汽車    b.正在拐彎的汽車

c.扔向空巾的手榴彈             d.正在勻速降落的傘兵

解析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指的是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顯然關閉發動機後。向前滑行的汽車速度將越來越小。正在拐彎的汽車,運動方向在不斷地改變。扔向空中的手榴彈運動速度和方向均在不斷地改變,所以物體運動狀態沒有發生改變的是正在勻速降落的傘兵。正確選項爲d,

討論    下而兩種情況中他們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了改變?

(1)運動員在繁個自行車比賽中。

(2)滑冰運動員沿着冰道轉彎時。

解  (1)運動員在整個比賽中運動狀態是發生改變的^

(2)沿着水道轉彎說明運動方向在發生改變即運動狀態在改變

例2 關於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物體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則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c.物體運動越快,所受的外力一定越大

d.靜止的物體,一定沒有受任何外力作用

解析  根據力和運動的關係可知,物體的運動跟物體是否受力及力的大

無關。而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則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則物

體可能是受平衡力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受外力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受

衡力的作用。故正確選項爲a。

備註

板書設計:

四  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

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都是在不平衡力作用下發生的。

教學

後記

(反思)

牛頓第一定律 篇三

6.1  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1、教學目標

(1)體會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的思想衝突,通過動手實驗,用分析和論證的方法探究出牛頓第一定律,並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從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探究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論證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認識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方法,瞭解物理上理想實驗的實質。

(3)通過大量事實認識慣性,並瞭解利用慣性及防止慣性危害的方法。能夠將該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實踐當中,強化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

2、教材分析

本節包括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兩部分內容,是學習力與運動的基礎知識。本節的重點是通過對實驗探究的參與,強化學生分析與論證的能力,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轉變學生的經驗觀念(例如:用力推箱子、箱子運動、停止用力推箱子、箱子不運動、說明力使物體運動的原因等;物體的速度越大,其慣性也大等)是本節的難點。

3、課時安排:本節內容用一課時。

4、教學準備: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塊、刻度尺等。

5、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牛頓第一定律

1.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關閉發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自由擺動的鞦韆會停下來,草地上滾動的球會停下來……

2.學生對以上現象中力和運動的關係提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亞里士多德和伽俐略看法,哪一個正確?

a.如果要使一個物體持續運動,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

b.物體的運動並不需要力來維護。

4.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表 面

狀 況 磨擦力的大小 小車運動

距離s/m

毛 巾

棉 布

木 板

(2)分析數據,得結論。

(3)引導學生推理:如果小車不受任何阻力,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

5.板書: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慣性

1.想想做做

(1)做課本中6~7的實驗。

(2)做鋼筆不倒的實驗。

2.慣性的意義

3.分析汽車中慣性現象

4.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慣性現象。

小結

課後作業

觀看、思考。

表達自己的看法。

分析兩個正好相反的觀點想辦法進行分辨,提出問題:運動需不需要力來維持呢?

在老師的提示下設計實驗。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從而驗證了伽俐略理論的正確。

理解:物體不受力時,原先靜止的物體將____

原先運動的物體將____

動手做實驗,理解運動物體的慣性和靜止物體的慣性。

分析自己產生前傾、後傾的原因,理解物體保持原有狀態的意義。

理解怎樣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所造成的損害。

同步訓練。

用多媒體演示這幾種常見的現象。

引導學生用實驗來分辨兩種看法的正誤。

向學生交代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保持物體初始速度相同,使運動物體在不同表面運動時所受摩擦力不同,觀察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距離。

介紹伽俐略推理是在大量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的科學推理。

6、板書設計

第一節  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

1.一些常見事例。

2.亞里士多德關於力與運動的觀點。

3.伽俐略關於力與運動的觀點。

4.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1)提出問題。

(2)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3)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4)分析與論證。

(5)牛頓第一定律。

(二)慣性

1.什麼是慣性。

2.生活中常見慣性事例。

3.慣性利用與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

牛頓第一定律 篇四

課題

2.1  牛頓第一定律

( 二力平衡及其條件)

總第 2 課時

主備教師

1.讓學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2.學生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 二力平衡的條件,物體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狀態

難點 物體在受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狀態

教具

ppt

教學

方法

講授 活動 討論

教       學       過         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慣性定律的內容是什麼?能不能反過來說,凡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都沒有受到外力呢?

[電腦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靜止在路邊的人、在空中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會考資源網

提問:他們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平衡

小組討論(四人一組)會考資源網:讓同學充分發表自己平時生活中觀察到的物理現象,舉出身邊一兩個受力物體的實例,分析它們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並在投影片上畫出物體所受力的示意圖。會考資源網

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展示同學所舉的實例,利用這些例子使學生認識到:當一個物體受幾個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這時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說幾個力互相平衡。會考資源網

[板書1]:“一、力的平衡

物體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在幾個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我們來研究二力平衡的情況。會考資源網

2.二力平衡的條件

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平衡。會考資源網

仍從同學所舉的例子中找出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並不一定就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會考資源網那麼,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要使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兩個力要滿足什麼條件?

請同學們大膽猜測二力平衡的條件,並建議同學們用實驗去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會考資源網(對於提供的實驗器材感到不能滿足的,還可提出實驗設計方案。會考資源網)會考資源網

[學生實驗]:用兩把彈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樣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靜止不動?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會考資源網

請學生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實驗過程,並歸納小結塑料片靜止必須滿足的條件。會考資源網

[電腦演示]: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用電腦顯示這兩個力可能出現的幾種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條直線上)會考資源網並動態顯示最終的結果(均不能保持靜止狀態)會考資源網:

對第四種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體上)會考資源網進行點撥:將塑料片從中剪斷,變成兩部分,這兩部分能靜止嗎?

結論:物體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的條件是這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會考資源網

[演示實驗]:手在繩端用力f拉彈簧秤和物塊,使之靜止,觀察彈簧秤的示數。會考資源網然後用力拉彈簧秤和物塊使之勻速上升,觀察彈簧秤的示數,並比較兩次彈簧秤示數的大小。會考資源網

分析物塊受的兩個力的大小、兩個力的方向、兩個力是否在一條直線上。會考資源網

通過上述演示實驗,歸納:物體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也是這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會考資源網

得出二力平衡條件。會考資源網

[板書2]:“二、二力平衡的條件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將條件歸納成口決:“同物、等大、反向、同線”

3.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實際應用,應會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來判斷物體所受的兩個力是否平衡;或根據平衡狀態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條件求其中一個力。會考資源網

[板書3]:“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條件來判斷兩個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可求其中一個力”

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舉例並分析。會考資源網

4.反饋練習

a組

1.物體在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     或          狀態,這幾個力就相互平衡。會考資源網

2.汽車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

備註

是”)會考資源網平衡的力。會考資源網

3.每方十人拔河時,某時刻繩子靜止不動,這時這二十個人拉繩子的合力是      。會考資源網

b組

1.一個物體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頓,靜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對物體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頓,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體分別是      和      。會考資源網

2.在平直公路上勻速向東行駛的汽車重爲5000牛,受到的牽引力是200牛。會考資源網那麼,汽車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會考資源網

c組

1.質量爲2千克的物體,靜止懸掛在繩子上,繩子對物體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體使它勻速向上運動時,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會考資源網

2.如下圖所示,物重6牛,彈簧秤豎直向上拉,示數爲4牛,水平地面給物體的支持力是多大?

三。課堂小結

[電腦展示]:本節課整體板書,進行課堂小結。會考資源網

備註

板書設計:

三  二力的平衡

1定義 物體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2 條件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3  應用

教學

後記

(反思)

牛頓第一定律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的內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能用解釋慣性現象。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象的發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分兩塊內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發展歷史,並着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後引入了,引入了慣性概念,並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議

1、本節所述內容在國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國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律的發現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述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係的最初認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理想實驗:

(1)動畫模擬該實驗,並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原因。或做課本所講的氣墊導軌實驗(有視頻資料),並指出爲什麼只是近似驗證。由實驗結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矛盾的焦點蝕是試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實驗:它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並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造出的一種科學推理,理想化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爲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3、注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於什麼狀態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係: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啓動時人往後仰。

做小實驗:慣性實驗器演示慣性現象,並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並指出哪些慣性現象有利,哪些慣性現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觀察的慣性現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實驗並展示、講解,由同學互相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應用。

牛頓第一定律 篇六

牛頓第一定律

1 瞭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 瞭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的建立過程及其意義

3 知道什麼是慣性,認識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4 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5 通過慣性現象,向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 瞭解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及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的現象

難點 瞭解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利用慣性解釋有關常見的現象 教具 斜面 毛巾 棉布 小車 慣性球、慣性小車和木塊 ppt

教學

方法 講授 活動 討論

教       學       過         程

新課引入

在前面幾節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機械運動和力的有關知識。那麼,運動和力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實驗1:手用力推動小車,使其前進一段距離。

問題⑴ 小車爲什麼會運動?⑵ 爲什麼又會停下來?

分析: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的觀察以及直覺容易推測導出錯誤的結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學生實驗2:用力推小車,小車由靜止變爲運動。

分析:根據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得出另一個結論—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提出問題:物體受到的力與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之間有什麼關係呢?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時究會是做什麼運動呢?

引出新課:

一  牛頓第一定律

問:放在桌面上的小車,假如沒有別的物體對它們施加力的作用,它們會不會運動?

學生回答:不會運動

教師總結: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

問題:原來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別的物體對它們施加力的作用,它會怎樣呢?

爲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

【科學探究】

1.探究目標: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運動?

2.實驗思路:我們很難爲運動的物體創造一個“不受力的作用”的實驗條件,我們採用的方法是:實驗加推測。

3.本實驗人爲地控制了實驗條件:

相同條件: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靜止放手(相同的速度),在平面上作直線運動(相同的方向)。

不同條件:受到的外力大小(採用控制小車運動表面的粗糙程度)

4.教學準備:每四人一組,每組給1個斜面,1條毛巾,1張紙板,1塊玻璃,1輛小車。

5.探究過程:

⑴小車從斜面上滑下後,爲什麼最終會在水平面上停下?

⑵如果水平面輔的材料不同,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速度減小的快慢一樣嗎?

⑶組內討論:用你所給的器材,怎樣檢驗你的想法是否正確?

⑷在學生交流評價設計方案後,教師集中大家的意見,統一給出一個標準的格式。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實驗,作好記錄。

材料種類 小車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較大、最小”)

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距離(填“短、較長、最長”)

毛巾

紙板

玻璃

⑸實驗結果表明,小車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受到的阻力越  ,通過的距離越    ,運動時間越     ,速度減小越     。

⑹推測:假如小車在運動中不受任何阻力,情況又會怎樣呢?

教學時注意:

1.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時,要求學生明確這個實驗觀察到什麼現象?爲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把實驗現象及分析填入表格中,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2.實驗過程中,要學生把小組實驗中碰到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大家共同探討解決。

3.本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麼?(運動的物體受到的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距離越長,速度改變越慢)

4.推理:若阻力變得很小很小(小到0)時,物體運動的距離將很長很長(一直運動下去),速度改變將很慢很慢(速度將會不變,即爲“勻速”)。

5.問題1:若運動物體的速度爲v,在光滑的平面(阻力爲0)上將如何運動?

問題2:若物體的運動速度爲0,在光滑的平面(阻力爲)上會處於什麼狀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1) 要提醒學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寫成“和”字。

(2) 對定律的理解:任何物體,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來靜止的,將永遠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將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3)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這個定律,並知道這個定律的因果關係。

(4) 這個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推理得出的。

最後,簡介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結論,教育學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學會獨立思考,有主見,敢於創新,並使學生初步瞭解理想實驗這一研究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二、慣性

教師: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也可以說物體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我國以前有人用“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來表述物體的慣性。這句話可 備註

以做如下解釋。物體具有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物體運動時要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物體靜止時要保持靜止狀態不變。恆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運動狀態會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運動狀態改變。

這裏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三、慣性現象

教師: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下面我們做幾個表現物體具有慣性的有趣實驗。

1.慣性小球實驗

我們把一個小球穩穩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彈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彈出去,注意觀察發生的現象。

(演示)小木片彈出去後,小球落在了原處。

這是由於小球有慣性。但是如何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解釋這個現象呢?

我們用慣性解釋物理現象,必須抓住慣性的實質。慣性的實質是物體有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所以我們必須認清物體原有的運動狀態。以小球爲例,木片被彈出去之前,小球處於靜止狀態。小球由於有慣性,還應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所以小球落在原處。簡言之,物體原來是什麼狀態,由於有慣性,它要保持什麼狀態,這是解釋慣性現象的關鍵。

2.鋼筆帽的慣性實驗。

教師示範:拿一個小紙條放在桌邊上,在紙條上壓一個立着放的鋼筆帽,將紙條迅速抽出,鋼筆帽不倒。(學生操作)

教師提問:請大家解釋當紙條抽出時,筆帽爲什麼不倒?

(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鋼筆帽是靜止的。當紙條迅速抽出時,由於筆帽有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筆帽不倒。

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

教師:我們在小車上立一個木塊,使小車和木塊一起運動,小車突然停住時會發生什麼現象?(演示,並請學生解釋,教師講評)

教師:剎車前木塊和小車一起運動。剎車時,木塊底部和小車都停住了,但是由於有慣性,木塊上部還要保持向前運動,所以木塊向前傾倒。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4.汽車起動發生的慣性現象

教師: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爲什麼向後傾倒(學生回答:教師講評)

四、學生練習 備註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一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 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 說明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概括出來的

2)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一種理想的規律

二 慣性

1 物體具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2 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屬性

3 慣性的表現

4 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教學

後記

(反思)

高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知道慣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物體的慣性

2、難點: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圖11.5—1的幾幅圖,思考運動的物體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什麼?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給出截然相反的解釋。“運動需要力來維持”,“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講授新課

1、牛頓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按照書本第35頁的實驗進行探究不同表面,物體的運動距離不同

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實驗用的是同一輛小車;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車到達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變化的條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變,而其他條件沒有改變。

根據觀察結果,得出結論:小車受到阻力越小,它運動得越遠,引導學生進一步推理:如果小車不受任何阻力,小車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

介紹得出該結論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從而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解釋:物體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變。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學生活動:(1)體驗圖11.5—4的實驗

(2)體驗物體掉杯中的實驗

(3)觀看教學VCD

通過觀察圖11.5—6,嘗試用慣性的知識解釋怎樣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產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

學生探究:按照圖11.5—9進行探究實驗,做好記錄

引導學生從記錄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

(三)課堂小結

1、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表述的?

2、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慣性的例子,防止慣性產生危害的措施?

3、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麼?

(四)佈置作業

1、書本第39頁第1、2、3題

2、完成同步練習

牛頓第一定律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常識性瞭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斜面小車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標: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係,爲講解伽利略的推理作準備。然後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再介紹迪卡兒對伽利略結論的補充,牛頓最後總結得出的。通過這些使學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研究的基礎上的,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所看的更遠一點,那是因爲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最後指出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本節課的重點是揭示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即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法建議

1.學生學習的困難在於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爲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爲使學生擺脫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爲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係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圖9-1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3.本節課可按着人類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通過對小車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

教學難點:

1.明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觀點是錯誤的。

2.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機,實物投影,大倍投電視。

教學過程

一、實驗引入:批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演示1]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如推桌子)。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繼續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停下來。”即:板擦的運動需要推力去維持。於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這種觀點在歷史上曾被沿用兩千多年,但時沿用兩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過懷疑或有人認爲就是錯誤的,但沒某能說服別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動木塊(或板擦)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後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還要向前運動,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符。

分析:木塊:靜止——運動——靜止。兩個過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這兩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

二、講授新課:

1.規律總結過程

方法1.教師引導

伽利略的貢獻:理想實驗

[演示](通過實物投影儀把實驗過程反映在大倍投電視上)

介紹器材

實驗前提條件:每次實驗都需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爲什麼?

實驗過程:讓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後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每次記下小球停下時的位置。做標記的位置是什麼位置?(停下來的位置)

實驗紀錄:

實驗次數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離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較大較長 3玻璃較小長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爲零無限長

實驗分析:

三次實驗,小車最終都靜止,爲什麼?

三次實驗,小車運動的距離不同,這說明什麼問題?

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麼關係?

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根據上面的實驗及推理的思想,還可以推理出什麼結論?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爲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實驗結論:通過伽利略的實驗和科學推理得出“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爲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微機模擬實驗]:簡介伽利略理想實驗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僅速度大小不變,而且運動方向也不變,將沿原來的方向勻速運動下去。

牛頓的成果:補充與概括

師:物體除了運動的以外,還有靜止的。那麼,靜止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什麼狀態呢?(牛頓補充:將保持靜止狀態)

師(引導學生概括):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兒和牛頓的補充,把兩者進行一下概括: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將如何呢?(對概括出來大致意思的同學給予鼓勵)

介紹:牛頓抓住時機,概括總結得出著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方法2:學生探究式學習

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車實驗,根據現象學生分組討論,明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問題根源。由學生互相補充確定實驗結論。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運動規律: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師(迴應課題引入實驗): 回想我們最開始的實驗,有推力板擦運動,撤去推力板擦停下來,從表面現象上得到的結論運動需要力維持是錯誤的,但這種現象是千真萬確擺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如何用牛一的觀點正確的解釋這個現象呢?

三、鞏固練習

1.  一物體放在桌上靜止,假若某瞬間撤掉所有的外力,物體將怎麼樣?

2.  對於的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驗證的實驗可以做出來,所以慣性定律是正確的

B.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所以慣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確的

C.驗證的實驗做不出來,但可以經過在事實基礎上,進一步科學推理得出慣性定律

D.驗證的實驗雖然現在做不出來,但總有一天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四、小結

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律,它是經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總結出來的。牛一的重要貢獻是: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五、作業 :閱讀本節教材

探究活動

牛頓力學的建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牛頓力學的建立不是牛頓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的最終結果,查閱資料瞭解牛頓力學的建立過程,及牛頓力學的體系。

【活動流程】

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並得出一些結論;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備註】

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斜面小車實驗的再研究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目的】

運用不同的物體表面,通過實驗探究,加深對伽利略推理思維的理解。

【活動流程】

制訂實驗方案;準備器材;實驗並記錄現象,分析材料並得出一些結論;與老師所做實驗比較優缺點;與其他組交流。

【備註】

1、要有完整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牛頓第一定律 篇九

[知識要點]

1.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

①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②力是產生物體運動的原因。

2.伽利略的運動觀:

①他的觀點來源於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②觀點:物體不受力時,將保持自己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3.:

①來源於實驗。

②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

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爲止。

③又叫慣性定律。

4.慣性:

①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②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重點難點分析]

慣性大小的討論:

①慣性就是使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是勻速、是加速還是減速)勻速直線

運動,使原來靜止的物體靜止。

②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宇宙萬物中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沒有慣性

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③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物體慣性大小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物體

的密度、形狀、體積無關。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的慣性就越大,越

難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④只要物體的質量不變,物體的慣性就不變。所以“克服慣性”“慣性

增大”“慣性減小”是錯誤的。

⑤慣性大小表示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物體慣性越大,越難改

變運動狀態,慣性越小,越容易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例題選答]

1.光滑水平面上一個大木塊上有一個小球,二者從靜止開始一起向右做加速

直線運動,加速度爲2m/s2。第3秒時小球從木塊上落到水平面上時,木塊

的加速度不變,再過5s小球和木塊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第3秒時二者的速度vt=at=2m/s2×3s=6m/s 則小球和木塊在3s末的速

度都是6m/s。小球離開木塊後做勻速直線運動,再過5s速度仍是6m/s

木塊共運動8s,速度就是2m/s2×8s=16m/s

2.關於物體的慣性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力可以改變物體的慣性 B.物體靜止時沒有慣性

C.人造地球衛星有慣性 D.太空中飄蕩的宇航員沒有慣性

分析:慣性的大小決定於質量,不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只要物體有質量就

一定具有慣性,所以B、D兩個選項不正確,C選項正確。一個物體的

質量不變,則其慣性大小也不發生變化,所以A選項不正確。答案選

擇第三個C。

[練習精選]

1.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力是改變物體運動 B.物體越重,慣性越大

C.物體的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越難改變

D.行駛的車輛中突然剎車時,乘客向前傾倒,是因爲乘客具有慣性

2.關於慣性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高速運動的物體不易停下來,所以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B.兩個物體質量相同,它們的慣性一定相等。

C.鐵餅被運動拋出後繼續前進,這是因爲鐵餅具有慣性的緣故

D.一個物體在地球上不容易被人舉起來,在月球上則很容易,所以物體在

月球上的慣性小。

3.計算:

一個物體的速度是10m/s,受到的合外力零,則10秒後物體速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