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數學說課稿多篇

國小數學說課稿多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一

一、教學設計理念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體現數學無處不在。通過爲學生創設龍舟比賽的場景,把學生帶入現實生活中去學習數學;通過手勢學習口訣,激發了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經歷過程,全員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經歷主動編寫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中,特別注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兩個關係的處理上。

3、精心組織,滲透方法,體現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始終在主動地進行觀察、推理、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滲透了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內容簡析

1、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表內乘法(二)中的《9的乘法口訣》。

2、知識基礎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義和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口訣教學的最後一部分,所以9的乘法口訣的學習採取遷移類推的方法。

乘法口訣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後的計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學生必須熟練掌握。

3、對教材編排的理解:教材首先出示9條龍舟,每條龍舟上有9個人這樣的喜聞樂見賽龍舟場面引入;接着通過在數軸下面的空格里填數,讓學生做9的連加練習,寫出乘法算式,是爲了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最後總結9的乘法口訣,加深對口訣的理解和記憶。書上練習十九的1-7題是應用9的乘法口訣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形式比較活潑。

4、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經歷編制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2) 通過觀察,掌握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初步熟記9的乘法口訣,會用9的乘法口訣求積,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

(3)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制口訣,初步學會運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和合作的意識。

5、教學重點是理解9的乘法口訣的意義。難點是記憶口訣,正確確定每一個積。

三、教學環節的設計意圖和採取的教學方式

依據教學目標,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 自主探究,編制口訣

這一環節分爲三個層次進行,一是蒐集信息,二是處理信息,三是獨立編寫口訣。

教師在導入中渲染端午節龍舟比賽的場景,同時出示龍舟圖,通過這個場景,讓學生收集數學信息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會蒐集並提出每條龍舟上有幾個人?也可能蒐集2條龍舟有幾個人?3條呢?甚至提出一共多少人蔘加比賽?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

第二個層次是處理信息。根據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在處理信息時從兩方面處理,一方面是在數軸上填寫連加的結果,邊看圖邊推想,這樣的形式呈現,提高了抽象程度,滲透點與數一一對應的關係。在學生彙報時,教師1個9是9,2個9相加是18,3個9相加是27……9個9相加是81,處理信息的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獨立寫出9的乘法算式,根據連加的結果寫出得數。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感知連加結果的特點。

這時有了編制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編制9的乘法口訣就水到渠成了,依據學生學習情況,放手讓學生自主編制口訣,將過程填在書上,親身經歷口訣的產生過程,然後在全班展示交流。總結出乘法口訣後,引導學生說出一句口訣可以寫兩個乘法算式。學生完成第84頁右邊算式的填空。

從上面三個層次設計基本達到了圖、式、口訣三維一體,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活動貫穿始終。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二

教學設計說明

在新課程背景下,計算課到底該怎麼上,是每位數學教師都十分關心的問題。“算法多樣化”

又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

倡導算法多樣化的目的是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爲學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機會,通過交流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爲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爲此,我們開展了《在算法多樣化中培養低年級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研究》。

首先談談對“算法多樣化”的理解,我們認爲,算法多樣化不同於算法多樣。算法多樣是指在數學學習中,對同一個數學問題有多樣的計算(解題)方法;算法多樣化是指在對同一個數學問題進行多樣計算(解題)的基礎上,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形成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初步形成了算法多樣化的基本教學策略和一般操作形式。具體策略如下: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獨立思考,探究算法-交流算法,理解算理-體驗感悟,優化算法-聯繫實際,應用拓展-歸納評價,激勵創新。

本次參賽我們選擇了“5個3加3個3等於8個3”這一計算教學內容,旨在體現以上教學策略,彙報我們初步的研究成果。

其次談談本課的一些設計思路

在學習本知識之前,學生通過學習,已經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幾個幾),掌握了乘法口訣,因此,本堂課“新”的地方是:當每一份的個數相等時,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來算,在教學中則如何巧妙地滲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較活躍,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強,能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也能聽取其他組員的意見;學習中,學生的主體性也較強,但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許多學生不能完整、清晰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在這方面有待於教師的指導與培養。

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課與研究課題之間的關係,我們制訂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在情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並能進行相應的計算。

2、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3、讓學生在情景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交流評價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是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並能進行相應的計算。難點是理解算理,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爲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化解難點,並能很好地與課題聯繫起來,我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一、創設生活情景,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新教材沒有獨立成章的應用題教學了,在計算教學中,如何恰到好處地滲透解決問題呢?在我們研究課題中也提到: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從中引出數學問題,開展教學,使學生領悟到數學的現實意義,就能激發起學生主動參與解題的願望和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創設了學校成立羽毛球隊這樣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情景,學生不斷地在情景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充分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慾,“一共有多少個羽毛球?”、“一共有多少個隊員?”看似是一個個簡單的生活問題,實質上蘊含了對學生而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即如何計算“幾個幾加幾個幾”,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學生既探索了幾個幾加幾個幾的計算方法,又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在自主學習中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教學中,我充分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學生在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後,得到的是充滿個性化的算法。因此在交流時,我也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我則幫助學生把思考的過程通過板書展示出來,但當學生表述不完整或錯誤時,及時給予幫助或糾正,讓學生在羣體中呈現自己的算法,從中使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化,感悟同伴算法的特點,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三、在體驗感悟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優化算法,感知乘法分配律

算法多樣化後到底要不要優化,這一問題一直是倍受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大家爭論的焦點。我們認爲,算法優化也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在本堂課中,就應該優化,但優化的過程不應該是教師強加於學生的,而是在學生反覆地體驗感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學生思維的水到渠成。在教學中,我雖沒有推薦給學生一種自己認爲最好的算法,但我在不斷地幫學生梳理幾個幾加幾個幾等於幾個幾這一方法,學生在不斷地體驗中,感悟到這一方法能使運算簡便,從而自然而然地應用這一方法,在算法優化的過程中,感知乘法分配律。

四、精心組織練習,在多樣化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在生活化情境中設計開放性、綜合應用性問題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策略之一。教學中,遵循“留給學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間”這一原則,設計了一組既具有層次性,又具有開放性的練習,使學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創新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練習1:由圖過渡到算式,提供給學生最基本的練習,這種練習是最枯燥的,爲激發學生的興趣,回答正確或能說出想法就獎勵小星星,體現了評價的激勵機制,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增,將課堂氣氛推向了**。

練習2:由練習1巧妙地變化出:“蔡老師一共獎了多少顆星星?”這一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圈一圈,算一算,從而改變了練習爲練而練的機械的形式。由於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一樣,從而出現了多種計算方法。通過小組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練習3是開放性的練習,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能寫幾種就寫幾種。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課最後的課後思考,應用拓展,與課開始的情景遙相呼應,既體現了課的完整性,又www本站uawen.本站cn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問題出課堂,將課延伸到課外

最後談談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爲了和課題研究更好地結合起來,我們按對教材可以“重組、補充、超越”的原則,對教材進行了再處理

1、爲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景,與我校成立羽毛球隊相聯繫,將書上例1的蘋果圖改成了羽毛球圖;

2、無論從整數乘法的定義來看,還是從乘法的實際應用來看,幾個幾是更爲基本的含義,幾的幾倍是派生的,爲突出重點,本節課中我緊扣幾個幾來幫助學生理解。

幾的幾倍(即書上的例2)將在學習“5個3減3個3等於2個3”這一課中進行學習,因爲那時學生對幾個幾已經很熟練了,就可以重點解決幾的幾倍的問題了。其實,這也是新課程所提倡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新理念。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三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及目標分析: 教材內容分析:《回家路上》是新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教學內容。這是一節綜合應用學過的25的乘法口訣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練習課,教材由看圖講故事、練一練兩部分組成,看圖講故事主要是通過小動物放學回家的這一情境,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練一練這一環節設計了形式各異有趣的算一算、填一填等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口訣的記憶與應用。 目標確定分析:本課是學生學習了2---5乘法口訣的基礎上而設計的一節練習鞏固課,教材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小動物放學回家的生活情境圖,目的是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獨立獲取相關的數學信息,並且能將獲取的數學信息重新整合而提出有用的數學問題來,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教學目標之一;其二,就是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乘法口訣,並且比較熟練地用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口算;目標三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初步的應用意識。

教法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自願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並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供機會,主動參與實際操作,深化理解實踐應用,形成本領完善認識,體驗成功。學生通過說一說,算一算,讓學生親自感悟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學生對枯燥的訓練往往不感興趣,但對以看圖講故事的形式呈現信息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先創設了小動物放學回家的情境,提供了比較豐富的有關乘法數量關係的數學信息,並通過3個問題,給學生提供機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學過的`乘法口訣的理解與應用。問題1: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在具體的情境圖中能夠迅速而全面地發現數學信息,對於正確解題是非常重要的。這裏讓學生看圖找出數學信息,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老師適時加以引導,使信息更加明確化,爲後面的列乘法算式打下基礎。問題二:你能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在此,先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提名彙報交流,讓學生在說自己的問題聽同伴的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的能力。問題三: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讓學生根據問題列出乘法算式,並說出問什麼這麼列式,計算時應用了哪句口訣?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2--5的乘法口訣,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應用意識。之後的練一練通過故事串將這些不同形式的練習題串聯起來,讓學生在故事中始終以飽滿的精神、濃厚的興趣投入到練習中更深一步提高利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同時形成自己的本領。

存在問題:

本節課由於教室光線有點亮,多媒體課件效果並不好,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沒有完全的提起來,再由於實際把握的不好,課後的練習題處理的較少。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四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69頁例2,練習十五相應習題。

二、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是在學習了1 000以內數數和l 00以內讀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教學,爲比較1 0000以內數的大小和讀寫萬以內數打下基礎,而且爲學習萬以內數的四則計算創造條件。《課標》指出:“數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依據這一理念和《課標》要求,本課時素質教育目標確定以下三方面:

(一)知識教學點

l、理解1000以內數中各個數位所表示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1000以內數的數位順序及1000以內數的組成。

3、掌握10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

(二)能力訓練點

l、能夠比較熟練地讀、寫1000以內的數。

2、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類推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探索精神。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1000以內的讀、寫方法。

教學難點:中間、末尾有零的數的讀、寫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小黑板1塊、計數器卡片、計數器、數學卡片。

三、教學設計

(一)複習引入

1、讓學生將課前收集到的生活中100以內的數在計數器上撥一撥、讀一讀,說出每個數的組成。然後說一說100以內的數是怎樣寫的?

通過說一說、撥一撥活動,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100以內數的讀寫及組成進行鞏固,爲本節課學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作好鋪墊,並引出課題。100 以內的數,同學們都會讀、會寫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板書課題:1000以內數的讀寫)

二、探究新知

第一層:學習沒帶零1000以內數的讀寫

1、出示計數器並撥上536,同桌互相說一說這個數怎樣寫、怎樣讀。並貼出有彩色珠子的計數器卡片。

2、先讓學生彙報,再撥出362、689,指名寫數、讀數。

3、讓學生討論歸納出沒帶零的1000以內數的讀寫法、寫數、讀數都要從高位起,百位是幾就在百位寫幾,十位是幾就在十位寫幾,個位是幾就在個位寫幾,反過來,百位是幾就讀幾,十位是幾就讀幾十,個位是幾就讀幾。合起來就是幾百幾十幾,並板書。

(設計意圖:放手學生獨立試讀寫這個數,給學生創設五個自主探究的空間,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第二層:學習數中間和末尾有“0"的讀寫。

1、把第一層536的計數器中,536中十位上的3個珠子撥去,再把536中個位上的6撥去。師出示計數器卡片,你發現了什麼?

2、十位上和個位上沒有珠子,該怎樣寫,怎樣讀?請學生寫在自己的本子上,並讀給同桌聽並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指名說一說。再撥出302、405、320、450等數,讓學生讀寫。

4、分組討論歸納:數中間有“0”和末尾有“0”數的讀寫。

強調哪位沒有珠子就在這位寫“0”佔位。百位是幾就讀幾百,中間的“0”讀零,個位是幾就讀幾,像506,讀作幾百零幾。百位是幾就讀幾百,十位是幾就讀幾十。末尾的零不讀,像530,讀作幾百幾十。

(設計意圖: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索的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層:學習數的組成。

1、組織學生觀察三張計數器卡片上的三個數,並討論每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彙報時明確指出:506中的0個十和530中的0個一可以省略)學生已有的100以內數的組成基礎上學習1000以內數的組成,讓學生獨立完成,有利於培養學生類推能力。

三、練習鞏固

1、課本69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71頁第1題。讀數、說組成。

2、課本第69頁“做一做”的第2題和第7 1頁“練習十五”的第2題(這兩道題讓學生學以致用,檢查學的效果,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3、畫珠子練習

4、擺數遊戲,請你用2個8和2個0組成一個三位數並指名說數的組成,通過擺數遊戲,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5、請學生將課前收集到的生活1000以內的數讀出來,其它同學在本子上寫,並指名板書。

(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思想,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現象,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感受體會到“數學就在我身邊” ,數學真有用。)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

再次鞏固1000以內讀、寫法

(五)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設計我注重引導學生採用激發興趣、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去探索學習1000以內數的讀寫。由於低年級學生機械記憶和形象思維佔優勢,因而,在教學中應用了色彩鮮豔的計數器卡片,聯繫生活實際,採用直觀演示進行教學,利用舊知去探索新知,大膽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把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比較、類推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板書設計

1000以內數的讀寫

寫作: 5 3 6 5 0 6 5 3 0

讀作:五百三十六 五百零六 五百三十

幾百幾十幾 幾百零幾 幾百十個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五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習近平面圖形的周長。是一堂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五冊p100~p102《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新課標裏提到“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實際,本課時的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分別爲:

1、結合具體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並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結合具情境,通過觀察、度量及比較、歸納能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3、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爲兩個:

1、周長的認識。

2、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能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樹葉圖片。

(二)、引導學生學習所採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選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是直觀演示爲主,引導學生親自操作、觀察思維、自學討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

(三)教學過程:

一、探索對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學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體圖形,而特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會出現得比較少,所以在第一個層次我採取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教學模式。以常見的樹葉爲例抽象出周長的概念。首先創設一個具體情境:爲了迎接五城會的到來,小瓢蟲星星積極開始了體育鍛煉,每天都會到青葉操場上跑步。用多媒體演示小瓢蟲星星在青葉操場上兩次不同的跑步路線,讓學生觀察跑步路線是否相同,分小組討論不同在哪裏,在矛盾形成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勢而漲,當學生觀察得出結果:一次沿着青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最後跑到終點剛好跑完一週,另一次還是沿着樹葉的邊沿從樹根出發但是最後沒有跑回樹根,離一週還差一點。在此同時教師揭示周長的概念:剛纔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樹葉一週的長度,也就是樹葉的周長,我們把一個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兩次不同爬行過程的比較,學生的腦中形成了周長完整的表象。在這一教學層次中不是把周長的概念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比較,合作交流,爲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提供感性材料,最後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長的概念。

二、動手操作,落實概念。

在學生的具體觀察,比較後,教師揭示了周長的概念,學生對周長有初步認識之後,出示多種具體圖形,讓學生動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這些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類化使學生體會到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具體內容的概括:

國小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周長了之後,通過描一描周長這一操作活動,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進一步認識了周長的意義。

三、因勢利導,探索發現。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爲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實現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在學生對周長有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組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麼辦?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套在圖形上,在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②把圖形簡下來在直尺上滾動③量出各條邊,再把各條邊相加。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滾動剪下來的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組成該圖形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得出該圖形的周長。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圖形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邊都量出來,相同長度的邊只需要量一次就夠了。

學生在自身的探索討論下求出了這些圖形的周長,

這時再出示圖形中較特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2釐米

3釐米

讓學生求出他們的周長,這對於計算出以上具體圖形的學生來說簡直就是信手拈來的簡單。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有以下幾種做法:

長方形的周長:

①4+2+4+2=12(釐米)

②4×2+2×2=12(釐米)

③(4+2)×2=12(釐米)

正方形的周長:

①3+3+3+3=12(釐米)

②3×4=12(釐米)

在學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方法,新課標提倡算法的多樣法,而現實生活中正正規規給出長寬求周長的例子少之又少,爲了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與生活實際,學生討論出的方法不唯一,不總結公式。

四、解決實際問題。

1、每小題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a、

b、

引導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圖形,並通過測量移動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教師結合多媒體展示邊線移動的過程,直觀地說明每組題中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讓學生直觀的感覺到圖形的周長和圖形大小無關,只和組成圖形的邊長有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2、伍校長想在咱們學校周圍修上一堵新圍牆,你能幫伍校長算算圍牆要修多長嗎?

新課標裏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學生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求出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六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後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二、說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採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置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啓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後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說學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爲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爲主,學生通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爲什麼採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爲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四、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爲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置問題,巧妙導入

爲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後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數據,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導入新課內容。並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三)通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爲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爲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佔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爲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後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說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七

說教材

1、教材分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2)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4、教學重點: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5、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說教法、學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纔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找一找、畫一畫、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動,在動手實踐中,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爲看得着、摸得到的東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老師帶來一些圖形朋友,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請學生把他們分成兩類。(生可自由說出自己的想法)

引導學生說出圓沒有角,其它三個圖形都有角。

2、揭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認識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和分類的知識入手,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好勝心及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爲以後探索新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聯繫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見過生活中的角,並用手指一指自己身邊的角。

2、課件出示剪刀、鍾、紅領巾,讓學生說說它們的角藏在哪兒,用手指一指,並用課件演示請出這些角。

(二)認識角

1、摸角並感知角

讓學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個角,用手摸一摸(教師注意動作的引導和示範)和同桌說說發現。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認識角的頂點和邊

讓生彙報有什麼發現

生彙報:角有個尖尖的、刺手。讓別的學生摸摸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揭示:我們把這個地方叫角的頂點。

生彙報:角的兩邊是平平的、直直的

揭示:我們把這樣的線叫邊。

再讓學生觀察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三)畫角、介紹角的名稱及讀寫法

1、讓學生在紙上畫幾個不同的角。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請一位學生說出畫法,並在黑板上示範畫一個角,標出它的頂點和邊。

3、教師再示範畫一個角。

4、給角取名。爲了便於區別這兩個角,我們可以給它取名,比如第一個角我們可以在角的兩邊張開的地方,用一個小“)”線把兩邊連起來,然後在它的後面寫上1,記作1,讀作角1,(師板書),第二個角讓學生取名,記下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對角的幾何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找角,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這樣,從直觀圖形到抽象概念,層次分明,過度自然,學生容易接受,順利突出本節課重點。)

(四)練一練

1、辨角(課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書中67頁指一指。

(設計意圖: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能力,並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師出示活動角,並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活動角玩一玩,有什麼發現,生彙報交流(板書:張口大,角就大;張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請生將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後同桌的比一比,看誰的角大,誰的角小,並請兩位學生上前比,教師指導比的方法。

2、師拿出兩個角(一個邊長但張口小,另一個邊短但張口大)讓生猜誰大誰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大小隻與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現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內化延伸

1、角的應用。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個可愛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說出角的用處,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最後總結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梳理,內化了新知。)

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八

一、說教材、說學情

《垂直與平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性質、學習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空間與圖形”的領域中,垂直與平行是學生以後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幾何形體的基礎,也爲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從學生思維角度看,垂直與平行這些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由於學生生活的侷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較困難;還有學生年齡尚小,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尚不豐富,導致他們不能正確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質;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對象的特徵,而垂線與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關係,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幫助他們解決。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位置關係,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別要注意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可以相交現象的理解。

教學難點是: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質屬性。

三、說教法、說學法

我根據教學大綱,新教材教法和學情狀況,結合數學知識的生成特點,設計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分類比較法和觀察發現法。即讓學生把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不同的位置關係,進行分類再分類,比較再比較,觀察再觀察,通過動手動腦自主發現垂直與平行概念的本質特徵,讓學生經歷感知——比較——理解——發現這一認知過程。

四、說教學設計

爲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編排意圖和學情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畫圖感知,建立表象

利用前面已經學習過關於直線的知識,複習直線的特點:沒有端點,兩端可以無限延伸。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張白紙變大了,又變大了,變得無限大,在這張白紙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了一條直線。讓學生睜開眼睛把剛纔想象到的兩條直線用直尺,彩色筆畫在紙上。學生動手畫圖感知,指名學生到黑板上畫。

(二)學生展示作品、觀察分類、感受特徵

學生任意畫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後,互相展示看畫的是不是一樣的位置關係。以黑板上幾位同學的作品爲實例進行分析比較,讓學生將圖形進行初步分類。分類活動是開放的,分類結果也是多樣的:a說分爲交叉與不交叉兩類,b說分爲交叉、快要交叉和不交叉三類,c說分爲交叉、快要交叉、不交叉和交叉併成直角四類等。當出現情況b時,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想象並請學生動手到黑板上畫一畫,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實際上也屬於相交,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線全部畫出,但應該想象到沒有畫出來的部分,並不表示不存在(引導學生想象理解直線可以無限延伸的特點);當出現情況c時,引導學生理解分類時要統一標準。相交、快要相交、不相交都是以相交與否爲標準,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據兩條直線相交後所成角度來分的,二者不是同一標準,所以這種分法不正確。從而達成分類的統一,即相交和不相交。這樣讓學生經歷一個從個人——小組——全班逐層遞進的過程,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中,逐步達成分類共識,也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的基本特徵,爲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創造了條件。導入課題:垂直與平行。即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互相平行)和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的兩種特殊位置關係。

(三)揭示概念: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1.互相垂直

引導學生說說兩條直線相交可能會形成什麼?學生回答兩條直線相交形成角,(銳角,鈍角和直角)引出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關係,出示課件。學生觀察屏幕上相交的兩條直線有什麼特點。學生說成直角,教師指名學生上臺驗證一下這兩條直線相交所形成的角是不是直角?(學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驗證直角) 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發現問題的能力。驗證出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關係我們把它叫做互相垂直。

課件動態演示畫直角符號,兩條直線相交的交點我們把它叫做垂足。讓學生理解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正確理解互相的意思(一條直線我們不能說它垂直)比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舉例說明讓學生理解互相的意思。

2.互相平行

提問:互相平行的兩條直線無限延伸後真的永不相交嗎?出示課件演示驗證。在同一平面內無限延伸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我們把它們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理解互相平行的意思,出示課件觀察一下屏幕上的這條直線我們可以說它平行嗎?(學生說不能)必須有兩條直線我們纔可以說它們是平行線。也可以說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即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思考:兩條直線平行爲什麼永不相交?觀察思考這兩條平行線任何一點之間的距離是一樣的嗎?先討論,然後請學生上臺動手測量一下。得出:平行線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3.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

請學生觀察教室裏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現象?(黑板、橫樑、窗戶等)老師指我們教室的橫樑和牆角我們把它們看作是兩條直線,想一想這兩條直線無限延伸後會相交嗎?學生思考後說不會?老師問:問什麼?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那麼我們可以說他們平行嗎?(也不能)因爲它們不在同一個平面內。(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同一個平面)判斷教室內的窗戶鑲嵌玻璃的木框橫檔和窗戶架子上的鋼筋相交嗎?(不相交)平行嗎?(也不平行)因爲他們不在同一個平面。

(四)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回顧總結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教師指名說一說。並作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的兩種特殊位置關係,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

(五)深化理解,應用拓展

本課我設計了三種練習,一是理解應用練習,即出示幾組圖形,讓學生運用概念的本質屬性辨別是否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二是拓展延伸練習,即在同一平面內擺出四條直線,其中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與另外兩條分別垂直,一條與兩條平行線相交。請學生分析判斷這四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爲學生今後進一步研究互相垂直與互相平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出示收集的圖片資料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並說說自己還發現生活中還有哪些關於垂直與平行的現象。交流討論把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

數學來源於現實、紮根於現實、應用於現實,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設計應用練習,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研究即生活研究,數學問題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自己的身邊,這種練習既有趣味性,又有實踐性,還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享受生活的樂趣。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垂直與平行一課的教學,以學生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爲基礎,運用分類與比較這種基本的數學學習方法,爲學生搭建探究、發現的學習的平臺,引導學生學會在“做”中學數學,在探究中學數學,在合作交流中學數學,這樣真正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進而獲得主動發展。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九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來自於×××國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着“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爲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爲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纔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纔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爲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爲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爲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纔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穫。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着,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爲: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爲切入點展開教學;接着,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衝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着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