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怎樣正確教育孩子【通用多篇】

怎樣正確教育孩子【通用多篇】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篇一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爲爲“狡辯”,其實,這並不是狡辯,而是孩子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

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長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管自己“教”,一點都不在意孩子反饋回來的信息,這樣的教育往往達不到家長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並尊重孩子的反饋

當孩子對我們的教育作出反饋時,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這種反饋作出分析,當然,這種分析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語言進行分析,還要連同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進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饋是不是“狡辯”,都必須要尊重孩子的反饋。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當孩子說出“我們班小朋友搜這樣說”的理由時,那位媽媽沒有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分析,就對孩子大吼,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饋的一種表現。所以,這位媽媽也並知道孩子反饋的真正還以——並不認爲“你真蠢”是髒話。

可以想象,家長誤解孩子的反饋,並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壓制,長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會對媽媽的教育進行積極反饋了。沒有孩子的配合,家長勢必將更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方法三:針對孩子反饋出的問題,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教育

當家長分析出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反饋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他不知道將禮貌的重要性,家長就再也不會,就可以通過實例,道理來講述講禮貌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想知道承擔最近錯誤言行所造成的責任,家長就要鼓勵孩子做一個知錯就改,敢作敢爲的人。

總之,不管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饋,尊重和認真分析孩子的反饋,都是達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後矛盾——手錶定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個人一塊手錶,當別人問這個人時間時,這個人能夠快速而且自信地說出時間;然而,當給這個人兩塊不同的手錶時,這個看錶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說出時間了。因爲兩隻手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爲“手錶現象”,並由此而引伸出了一個結論:在做事情時,只能有一個指導原則或價值取向。後來,人們把這個結論稱爲“手錶定理”。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篇二

如何批評教育孩子

人們在表述某件事情時,其實思維一直在緊張地工作—組織語言。因此,表達能力好的人,往往思維清晰。衆所周知,思維是具有連貫性的。在別人陷入沉思之中時,我們知道不應該貿然打擾他們。但是,當別人說話時,很多人卻會不知不覺地插嘴,打算他人的表述,並且不認爲自己是錯的。實際上,打斷別人說話和打斷別人思考是一樣的,因爲說話的人也在不停地思考,組織語言,以便於完整清晰地表達。那麼,現在你還覺得打斷別人說話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嗎?

在成人的交往中,大家尚且能夠意識到打斷別人說話是不禮貌的,因而不會隨意插嘴。然而,在成人與孩子的交往中,有多少爸爸媽媽能夠尊重正在說話的孩子,耐心等待孩子把話說完呢?很多時候,孩子剛剛開始說話,爸爸媽媽就毫不留情地開始表達自己與其截然相反的看法,根本不容孩子把話說完。也有的時候,孩子明明在說一件事情,爸爸媽媽卻不以爲意,插嘴說一件與孩子說的事情毫不相干的事,這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重要的是,這樣的行爲會打斷孩子的思維,讓孩子正在有序組織的語言突然中斷,甚至產生思緒上的混亂和模糊。這麼說來,爸爸媽媽應該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孩子正在苦思冥想一道奧數題,你會突然讓孩子去幫你倒垃圾或者打醬油嗎?你當然不會,你還會保持安靜,甚至不發出任何聲音,以便讓孩子凝神細思。說話和思考奧數題有什麼區別呢?孩子說話之前並沒有打草稿,因此他的表述不是對着草稿照本宣科,而是一邊用思維組織語言,一邊用嘴巴把組織好的語言說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表述比思考奧數題更難。既然如此,爸爸媽媽還有什麼理由打斷孩子說話呢?在孩子說話時,爸爸媽媽應該盡力保持安靜,而且還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迴應,諸如點頭、微笑、讚賞的眼神等,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

如何教育孩子纔是正確的

引導孩子表達的方式有很多。首先,簡單且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問。當孩子不願意主動傾訴時,爸爸媽媽可以多問孩子一些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前期這些問題一定要簡單,讓孩子輕鬆地做出回答。這樣一來,孩子纔會漸漸地愛上交流。反之,如果爸爸媽媽提出的問題非常複雜,難度很大,讓孩子不知如何作答,那麼他們就會更加封閉自己。

其次,當孩子不願意回答問題時,爸爸媽媽還可以使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中表達自己。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說,是因爲對外界的環境心懷警惕。就像成人之間敞開心扉地聊天需要輕鬆愉悅的氛圍一樣,要想讓孩子敞開心扉訴說心裏話,也需要創設愉悅的氛圍。

爸爸媽媽適當地引導孩子,說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也能增強孩子想要交流的慾望,讓孩子樂於表達,積極表達。

總而言之,孩子不願意表達的狀況是可以改變的,只要爸爸媽媽多多用心,說不定不愛說話的孩子終會變得很健談呢!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煩心事。對於一些成人來說,各種各樣的煩惱接踵而至,幾乎沒有消停的時候。例如,工作不順利,沒有得到晉升;父母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丈夫的事業總是止步不前,讓人看不到希望;妻子不夠溫柔漂亮,是個母老虎;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說出去有些丟人……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細碎的煩惱,常常惹得人們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爸爸媽媽還有耐心傾聽孩子的煩心事,在他們心裏,孩子和小夥伴玩耍時發生的矛盾或者是其他的煩心事,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值一提。

殊不知,爸爸媽媽眼中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孩子稚嫩的心靈中,也許就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也許就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例如,一個孩子參加學校的作文比賽沒有獲獎,爸爸媽媽會覺得小事一樁,下次再爭取即可。但是對孩子來說,沒有爲班級爭光,也許非常丟人,會使他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在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只有及時爲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多多鼓勵和認可孩子,孩子才能再次產生信心,繼續努力。反之,孩子也許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甚至有些敏感抑鬱的孩子還會因此而一蹶不振。

孩子心裏的煩惱對他們而言都是大事,爸爸媽媽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幫助孩子儘快走出陰霾,回到晴朗的天。很多時候,爸爸媽媽需要做的僅僅是傾聽和理解。就像成人傷心的時候需要找個肩膀靠一靠,找個人哭訴一番一樣,孩子經過傾訴,心情也會很快變好。給孩子一雙傾聽的耳朵,是爸爸媽媽關心孩子首先要做到的事情。

尊重,是一切人際交往的基礎,親子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爸爸媽媽不尊重孩子,就不會把孩子作爲平等的個體對待。很多爸爸媽媽在孩子說話的時候,粗暴地打斷孩子的傾訴,呵斥孩子“閉嘴”,這也是缺乏尊重的表現。等到孩子漸漸長大,自主意識逐漸增強,缺乏尊重會導致親子關係更加緊張。例如,有些孩子希望獨立自主,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但是父母卻大包大攬,把家變成“一言堂”,孩子不但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沒有機會自己做出決定。

爸爸媽媽們,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你們是不是也時常對孩子的奇談謬論不屑一顧呢?其實,孩子考慮問題並非沒有道理,如果能認真傾聽,適當地給孩子提個醒,孩子就會一點即通。

記住,親子交流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給予孩子爲自己辯解的機會。現代社會的觀念如此開放,想必沒有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是悶不吭聲的吧!只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多多表達,才能加深親子之間的溝通,讓孩子樹立信心。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篇三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地活動,對孩子來說更爲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2教導孩子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

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孩子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

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疏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得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爲上。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孩子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扎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着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 ww 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孩子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着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

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牀睡覺時,是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

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着幫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孩子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

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以這樣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超實用教育孩子12種方法!(圖1)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篇四

很多時候,要想教育好孩子,得先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而作爲家長得先蹲下來,從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這個世界。

0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爲健康有益。

家長們不要一味的給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各樣的活動。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心所欲的隨性玩耍時間。

02

引導孩子關懷他人

每一個快樂的孩子都需要能感受到與他人的有意義的交集,瞭解到自己對於他人的意義。

要幫助孩子發展這種感覺,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與他人接觸。

可以引導孩子陪他一起整理家中的舊玩具,一起捐給慈善機構,幫助那些窮苦困難的孩子;也可以鼓勵或帶領孩子參加義工活動。

有專家指出,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他們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並漸漸地養成樂於助人的習慣。

03

鼓勵孩子多多運動

在日常生活中,多帶動孩子做做運動,比如玩球、游泳、跑步、騎自行車等等。

經常運動的孩子能提高體能,也會變得更加開朗。

保持多運動的生活還能緩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還能讓他變得更加開朗。

多運動還能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04

有創意的讚美孩子

有時孩子表現的很好時,不要只是單純說一句很好。

家長們對孩子的讚美要具體一些,指出細節,說出孩子具體哪裏做的好,或者比上次表現好。

比如:“你今天有主動跟保安叔叔說早上好,很有禮貌哦!”

不過有時候的讚美也要注意方式,不要造成讓孩子有了錯誤的期待。

現在有些家長還會用物質來獎勵孩子,讓孩子把讚美的重點放在了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自己良好的行爲。

家長們應該讓孩子自己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05

激發孩子的藝術潛能

我們都知道莫扎特效應,雖然有很多科學家已經證實了沒有所謂的莫扎特效應。

但是讓孩子接觸美術、音樂等藝術活動,確實可以讓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

有研究者發現,每當孩子跟隨音樂舞蹈,或者是拿着畫筆隨手塗鴉,都是孩子在用藝術行爲來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自己的情感。

而孩子喜歡舞蹈、音樂或者畫畫,也會有一定的成就感,會對自己感到滿意。

06

經常給予孩子擁抱

每當孩子睡醒時,給他一個擁抱;

當孩子表現優秀時,給他一個擁抱;

當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感到驚慌失措時,給他一個擁抱。.。.。.

家長們給孩子的每一個擁抱,都傳達給他們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

有專家發現,父母溫柔的擁抱和撫觸,可以讓早產兒變得更加健康活潑,情緒也會更加穩定。

07

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着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

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牀睡覺時,是的傾聽時刻。

08

不要求孩子過分完美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

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着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

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09

指引孩子解決問題

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里程碑,都是由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一步一步拼湊起來的。

而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自己解決面對的難題時,是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和成就感的。

每當孩子遇到阻礙時,你可以這樣來幫助他:

①確認他的問題;

②讓他描述他的解決方式;

③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④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⑤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0

賦予孩子表演的舞臺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

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着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

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它的成長過程。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篇五

兒童心理教育方法

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在培養兒童的健康心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1、鼓勵法:兒童有一種需要認可、需要鼓勵的心理,他們喜歡成功,喜歡得到大人的認同和讚揚。因此,家長就要經常鼓勵孩子,孩子通過不斷地被鼓勵和讚揚,自身的行爲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產生心理昇華。

2、反問法:語言是溝通兒童心靈的工具,因此,家長和孩子談時要試探、發問、反問,這樣纔有利於提高兒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

3、出難題法:給孩子出點難題,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困難,並要讓其自己解決,只有經過風雨見過世面,經受失敗和挫折,才能產生經驗和教訓。

4、講故事法:兒童都愛聽故事,家長應該抽出時間給孩子講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個好故事能使孩子進行一次心理上的調適,還能鼓舞孩子上進。

5、興趣引導法: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氣質和性格去發現其興趣和愛好。

6、反面教育法:家長利用反面教材讓孩子分清是非,對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長要給予引導,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於其心理預防。

7、寬嚴結合法:對孩子過寬過嚴都是不正確的,要培養孩子有一個健康心理狀態和較強的心理素質,既需要嚴教又要寬容,既有組織紀律又有個人的愛好,一旦孩子犯了錯要批評得嚴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給予愛護和關心。

兒童學習教育方法

父母有責任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教給他們行爲準則和有益的東西。因此,父母親利用一些技巧幫助自己把這項工作幹得更好就顯得非常重要。

制定適當的目標

注意避免制定不明確的或是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目標。絕不要追求完美,那隻會讓孩子和你都遭受挫折。孩子每天取得的點滴成績和進步都應記在心裏,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努力觀察並讚許孩子每一點微小的積極舉動或是進步。同樣,目標過低,不忍心讓孩子接受挑戰,會讓孩子感到無聊,乏味。

積極參與

孩子直到八歲都主要是通過模仿學習的,所以教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行動起來,在她面前或是和她一起做點什麼。也就是說,你不要光指望給孩子下命令,髮指示。比如在糾正孩子的時候,不要簡單地說“不要用手吃東西”,你成績拿起調羹,一邊親自做一下吃飯的動作,一邊說“我們用調羹吃東西”。不要命令孩子“去整理好你的玩具”,你可以拉起孩子的手,蹲下來,像做遊戲一樣來收拾玩具,然後說“該收拾玩具了”。在日常生活中加上些許想象、幽默、笑話或者遊戲,只要持之以恆,孩子就會做你期待他做的事。

做出積極的榜樣

只要有可能,請用積極的方式說話。可以說“那是隻漂亮的小狗,我們來摸摸它”,接着示範給孩子怎麼做,然後握住孩子的手,一起來做這個動作。別尖叫什麼“不要弄疼了小狗”!以“不要”開頭的句子往往傳達着某種不快。

幼兒一般不會對未加手勢的指令性話語有反應。因此,只要有可能,請將你要說的話演示出來,並形象地向孩子講解這些動作。要做的戲劇化一點,誇張一點,以增強孩子的印象。與其說“進來時不要大聲摔門”,還不如等孩子到門邊時迎接他,對他說“我們輕聲地關門”,同時牽着他的手輕柔地做關門的動作,然後讓他握着門把手重複輕輕關門的動作。

確信孩子能夠記住命令

即使你已經一遍一遍地示範給孩子正確的行爲,你還是不能指望孩子一定能記住。這種狀況會一直持續到孩子的記憶力成熟。孩子在逐步的成熟和動作的重複當中學習並漸漸養成習慣。

在孩子五歲以前,不要指望孩子能記住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一旦她的記憶力足夠成熟,只要講幾次,她就能很快記住你的話。在此之前,對孩子,尤其是幼兒,要一遍一遍地叮囑同樣的事情。這雖然令人喪氣,卻十分必要。

不要打攪孩子

許多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很短,而且難以培養他們長時間注意某物,因爲小孩根本就無法像成人一樣集中注意力。要幫助孩子保持長久的注意力,你能做的主要事情之一就是:不要在孩子顯然醉心於某事的時候打攪他。不要介入,直到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然後,請別忘記爲他剛剛乾完一件出色的工作而讚揚他。

表達你對孩子的關心

對一個幼兒來說,關心必須是充滿激情而且顯而易見的。孩子對你是否注意他很敏感。若是你沒有給他全部的關心,他會生氣或者抓住你的手或衣服以吸引你的注意。孩子和你說話的時候,你必須停下手頭的工作,看着他的眼睛,孩子纔會感到你在聽他說話。如果你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這麼做,孩子就會知道她能夠表達自己,並且你像對待一個獨立的個人一樣尊重她。

日本兒童教育方法

古今中外,普天下父母沒有不望子成龍的。日本父母教子成龍的祕訣是什麼呢?據日本《時代》週刊近日報道,日本父母教養孩子的祕訣就是:共同體驗。他們並不一味強求或訓斥孩子,而是耐心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和他們一起玩耍

高橋博史是位獸醫,有兩個兒子。一天傍晚,高橋夫婦在家中將洗滌劑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倒在大澡盆裏,然後讓兩個兒子站到澡盆中間,再用紗布將呼啦圈纏起來套住孩子。就在夫妻倆一起慢慢擡起呼啦圈的一瞬間,夕陽下出現了一個猶如彩虹般絢爛的大泡泡,將孩子整個圍在了裏面!

歡呼雀躍的兄弟二人,馬上將鄰居家的小朋友全都請到家裏來,不知疲倦地一直玩到天黑。在這個實驗裏,高橋夫婦讓孩子們瞭解了光的折射原理,以及在配泡泡水時溶液濃度的計算方法。

不過,高橋博史說:“不必馬上讓他們學會這些知識。只要(父母)能和他們一起玩耍,孩子們自然會產生興趣。有多大投入,就會有多大收穫,即使這些實驗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對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來說,卻有相當大的幫助。”

“家庭實驗室”

現在,日本學校裏理科課時有所減少,令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而國小課本中那些有趣的實驗,又往往會成爲一些中學的入學考試題目。怎麼辦呢?

爲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日本作家高橋秀樹幹脆建了個“家庭實驗室”,他經常在家中帶着兒子一起做實驗。父子倆拆過自行車,安裝過小馬達,每一次實驗成功,他們都會無比興奮。父子倆還曾按照兒子的課本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先加熱燒瓶,等燒瓶裏的水沸騰後蓋上蓋子,然後將燒瓶底部浸入冷水中,一俟燒瓶裏的水停止沸騰就馬上用冷水從燒瓶頂上澆下來,看看燒瓶裏的水會出現什麼情況。

課本里附有解釋的正確答案是:水會再次沸騰。在試驗中,當水再次沸騰的瞬間,高橋秀樹看到了兒子臉上又驚又喜的表情。

試着讓孩子當家

家住靜岡縣藤枝市的大石壽美惠,小時候是遠近聞名的“捉蟲女王”,她一天最多曾捉過101只蟬。現在,她又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小女兒小香。小香剛上國小一年級,但她不但能應付各種各樣的昆蟲,連捉蛇都不在話下。她可以輕而易舉地叫出各種昆蟲的名字,甚至還能分辨出它們的年齡。學校的生活課上,小香成了當之無愧的“小昆蟲學家”和“小英雄”。

實際上,只要父母教育得法,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也可以培養他們對社會科學的興趣。

今年暑假期間,川崎市的佑雁女士讓正在讀國小6年級的兒子負責準備一週的午飯,而且還要負責採購。佑雁事先規定好最多能花多少錢,並要求兒子只購買“國產食材”。

結果,佑雁的兒子在採購中發現,國產食品和進口食品價格大不相同。在父母幫助下,佑雁的兒子就此進行了“調查”,從而瞭解了不少進出口貿易知識。

學習給爸爸寫信

日本父母還十分注意培養與孩子的互信關係,並通過家庭教育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

美國兒童教育方法

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做,之所以不做,是因爲觀念的問題。以前的家教注重家庭、親情,是沿襲和互相依賴的文化,而現在的社會更要求獨立和創造性。美國人的家教理念非常適合我們揣摩和學習。

1、自立訓練從幼兒開始。

美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孩子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長就給買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着,以驅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懼。晚上睡覺前父母到孩子房間給孩子一個吻,說:"孩子,我愛你!晚安!做個好夢!"就回自己的臥室了。孩子就抱個布狗熊、布娃娃之類的玩具安然入夢。

2、決不總是圍着孩子轉。

美國人很愛孩子,但不會總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個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點就自己學用刀吃飯。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決不喂,總是讓孩子自己吃。孩子做遊戲也是自己一個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塊做,很少纏着父母。父母外出旅遊,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給祖父母或花錢寄放別人家,請人帶幾天。家裏辦晚會或去參加別人的宴會,也看不到家長總牽着自己的孩子。

3、讓孩子接受鍛鍊。

工程師傑姆斯帶着3歲的兒子到城外10公里的鄉下看望父母。吃過晚飯,天已黑,進城的公共汽車已經停開發。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傑姆斯卻帶着兒子步行回城。兒子走一段,他背兒子一段,就這樣摸黑回家。爲什麼這麼做?傑姆斯回答說:爲了使兒子從小熟悉黑暗和吃一點苦。

5、教孩子適應環境。

約翰柏拉姆夫婦假日裏常帶着8歲的兒子與5歲的女兒到山區旅遊。每遇山澗需渡過時就叫兒子觀察水勢,尋找最淺、水流較緩的涉水點,然後由父母決定是否可行。如果選擇不當,就講明道理,並教孩子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上山時,他們從不乘坐纜車,而由孩子選擇登山路線。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讓孩子判斷決定有無危險,是否攀登,並問孩子該怎樣保證安全。經過多次跋山涉水的實踐,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險了。

6、進行自我保護訓練。

時裝設計師密契爾有一個10歲的女兒和一個7歲的男孩,他帶他們上街時,隨時隨地教給孩子交通規則並囑咐其他注意事項,說明怎樣走危險,怎樣才安全。許多家長還叮囑孩子記住必需的電話號碼,如:父母的單位電話、警察局電話、消防電話、醫院電話等。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經驗 篇六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常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同時在教育孩子時也一樣,你瞭解你的孩子嗎?孩子的習慣和特點你要不斷地觀察把孩子的優缺點分析出來,在優點上鼓勵和支持孩子去做,在不良的方面要引導和開導孩子。常見的類型的幾種孩子的表現和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類孩子表現:

上課不用心聽講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爲上課多動、好玩、愛講話,甚至在家中學習也表現出心不在焉對此類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說,“那是學校的事,不該我來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邊。”實際上,練習孩子用心聽講,要從日常餬口入手,由於餬口習慣和學習習慣是緊密相關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父母要練習讓孩子聽一遍就馬上做到。其次,在餬口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練習孩子的聽話能力,如鋪排三、四件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最後做什麼,家長觀察孩子是否如斯。再次,家長要有意識地練習孩子的留意力,和孩子講話,一定要讓孩子看着你的臉聽。第四,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聽講的小竅門第五,家長應儘量要求孩子複述課堂內容,或談上課中印象最深的題目。

第二類孩子表現:

追求金錢與物質享受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爲“穿要,吃要精品,”講究吃穿,有的上學要坐摩托車、三輪車。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告訴他們自己孩子時代的餬口經歷和故事。其次,家長要把家庭收支計劃告訴孩子,並適當徵求孩子的意見。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計劃用錢,並用典型事例來教育孩子。

第三類孩子表現:

精力過剩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爲愛玩,愛鬧,愛打架,難以管教,但他們較智慧好動,反應快,接受能力強。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樣他們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導。其次,要適當放手,管教適度。管教若太嚴,與他們性格分歧錯誤勁,就會適得其反。要給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流動時間和空間。再次,耐心教導:即耐心教育與疏通溝通,通過講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見”並不那麼好,並不那麼符合社會道德與規範,從而自願拋卻自己的“主見”,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長之路。

第四類孩子表面:

具有嚴重惰性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爲學習被動,功課不完成或抄襲,造成考試交白卷或作弊,餬口散漫。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以平時的家務事開始練習,不要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其次是匡助孩子制定計劃,並加強督促檢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則,事事起表率作用。四是要從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養勤勞的習慣,並持之以恆,堅持練習。

第五類孩子表現:

對長輩教育抱無所謂立場的孩子。此類孩子對父母,師長的教育,充耳不聞,當耳邊風。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師長的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是爲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氣氛中進行教育,消除他們的“敵意”,使他們願意服從教導。第三要給孩子以說話的權利,讓他說原因,說理由,哪怕是不準確或不真實。第四要多一點寬容,教育之後,還會做錯事,要給予改正的機會,要耐心,要等待。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語氣要堅定,父母兩人說話口徑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不以爲意,有的輕描淡寫,有的各唱各的調,這都不利於教育。

所以,父母和家庭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堅持和仔細觀察,不斷開導和引導,不要爲了方便把孩子放到學校管理自己就覺得什麼事也沒有了,這樣是錯的,家庭和父母是孩子第一啓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