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一年級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後反思(精品多篇)

一年級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後反思(精品多篇)

一年級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後反思 篇一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一年級學生對那個年代的事情根本不瞭解,“革命”、“解放”等詞語更不知爲何物,作爲老師,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既不優美,也不深刻,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的話,也是無從下手。這篇課文該怎麼上呢?我想了很久,就從這句話入手吧。“村子裏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這句話寫出了鄉親們吃水的困難。這讓我想起了我教過的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水》,於是,我拿來那篇課文的一些資料給孩子們看,一口小小的井旁,排着長長的隊伍,兩隻水桶,那是全家人一天要用的水啊!慢慢地孩子們感受到了,體會到了。水是多麼重要啊!生命是離不開水的呀!可是,當時的政府沒有人來管這件事,老百姓就一直過着艱難的日子。毛主席來了,他看到了,就決心爲老百姓做事情,他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這時,我再讓學生想像鄉親們喝着這井裏打上來的水,是怎樣一幅歡樂的場面啊!孩子們的想像非常到位,下面是一些孩子的回答:孩子們笑啊跳啊!歡呼起來:“噢!我們終於有水喝啦!井水好甜啊!”一位老人握着毛主席的手說;“謝謝你,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的!我還要讓我的兒子、孫子都想着你。”聽了孩子們的回答,我想,今天的教學任務我完成了。沒有說教,沒有灌輸,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了毛主席確實爲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老百姓永遠記着他,這就夠了。我已經在孩子們幼小的心裏種下了一顆種子。

[一年級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後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 篇二

一、憶苦,瞭解背景

學生帶着缺水少雨的苦悶走進文本切切實實的生活場景中。

二、思甜,豐富過程

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我讓學生化身自己爲跟隨主席挖井的小戰士,把教室又變成了另外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小戰士,你拿的是什麼工具?”“咦?小戰士,你的手怎麼這麼髒?”“小戰士,瞧你,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戰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來吧?”學生邊和老師對話,邊動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與剛纔第一首民謠的鮮明對比,多側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來。

三、感恩,想象練說

課文最後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昇華。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話由於立碑傳文而蘊含着深廣的意蘊。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由於受心智水平,認知經驗的限制,他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只是表層化的閱讀。如何消除學生與文本間隔和距離,我努力去尋找語言材料與學生生經歷的“共通處”,設法打開學生記憶的倉庫,調動相關知識,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相關的表象,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中獲得生命,使課文情感與學生的情感融爲一爐。沙洲壩人民有了這口井會幹哪些事?藉以提供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閱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心中涌起感謝毛主席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爲學生”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

一年級語文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 篇三

一年級語文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

楊新富老師在第一學段的教學策略建議中曾說:“兒童學習語言是在交際實踐中,對外部語言的逐步內化的過程,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內化、積累語言,同時提高文化素養。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民謠對比,今昔不同

喜歡閱讀時第一學段目標的。第一條,採用多種手段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爲一種樂趣,是閱讀教學成功的關鍵。《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這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號,很難引起學生是視覺的快感,上課伊始我以童謠導入: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讓學生想象沒有水的苦惱,沙洲壩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呢?學生帶着疑問走進文本。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與剛纔第一首民謠的鮮明對比,多側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來。

二、給個支點,想象練說

文本蘊含着很多對話的潛質,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由於受心智水平,認知經驗的限制,他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只是表層化的閱讀。如何消除學生與文本間隔和距離,我努力去尋找語言材料與學生生經歷的“共通處”,設法打開學生記憶的倉庫,調動相關知識,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相關的表象,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中獲得生命,使課文情感與學生的情感融爲一爐。沙洲壩人民有了這口井會幹哪些事?藉以提供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閱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心中涌起感謝毛主席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爲學生”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

三、藉助模塊,滋養生命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沙洲壩的人民對毛主席心存一份感恩,立碑傳世。現實中,爲我們付出的有很多無名英雄,他們名聲並不顯赫,但也讓我們滿懷感激,我讓學生模仿課題的說法,自由表達,過橋不忘——,吃菜不忘——等,學生在表達中,活化了語言,滋養了心靈,課文中隱含的思想因爲與學生的情感交匯而得以復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 篇四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構成語文素養。《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另外,聯想到有不少家長向我反映孩子在家裏任性霸道的表現,這篇課文會是很好的感恩教育的素材。

(一)讀爲本,把握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

我們認爲,“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它就應成爲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式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光和空間,並藉助必須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和興趣。如,揭示課題後,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題,從讀得正確到讀出必須的語感;初次接觸課文時,讓學生選取自我喜歡朗讀的方式進行“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在多次朗讀後,讓學生選取自我讀得最好的一段話,開展兩人競賽,讀出自我的理解;學習完課文後,補充必須的閱讀材料等。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讀”使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了較有深度和廣度的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和發展。

(二)重情賞趣,關注教學過程的情趣體驗

學生學得主動、有情搞笑是本堂課的一個顯著特點,40分鐘時光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用心主動興致盎然的學習狀態之中。這同老師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趣體驗有很大關係。比如,在朗讀課題的時候,學生把“不忘”讀出了重音,老師誇張地稱讚:你二十年都不會忘記了!給學生強烈的成功體驗。在進行課文的初次朗讀時,故意“唬”學生:老師不教你們,有沒有信心把它讀得正確、流利?在指導競賽性朗讀時,老師的“詐錯”等,這些富有戰色彩的教學策略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情趣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顯得簡單、主動。

(三)強調人文性,重視人文內涵的普遍好處

人文內涵的處理,一向是此類課文教學設計最爲棘手的難點。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過去我們偏重所謂的“革命英雄主義教育”,造成人文思想薰陶的狹隘性,影響了學生對這類文章的欣賞和理解。關於人文內涵的滲透,我們能夠從兩個我及其來思考:一是滲透怎樣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樣滲透人文精神?本課的設計擺脫了“過於推崇領袖人物”的色彩,突出了“普通人”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強調當事人雙方的相互理解和關愛。讓學生說說“石碑立好後,可能會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後,又會說些什麼”,學生既體會到了毛主席和八路軍的奉獻精神,也看到了普通農民的淳樸和真誠。在怎樣滲透人文精神的問題上,我們即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讓學生聯繫生活,談談“我們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時候,又就應不忘哪些人”,孩子從自我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愛意,激發出濃濃的感恩之情。

(四)立體閱讀,補充人物事件的歷史背景

革命題材課文敘述的故事與當今兒童的生活體驗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學生閱讀課文的行爲實際上是橫向單一的平面性閱讀,它給予學生的閱讀信息比較少。因此,我們務必給學生帶給各類足量的相關背景資料,實現學生縱向多緯度的立體性閱讀,提高閱讀革命題材類課文的質量。本課的補充閱讀材料有四類,分別包括:沙洲壩地理環境的簡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歷史;八路軍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壩人民五次保衛“井”。這些簡短的文字延伸了學生課文閱讀的理解和決定。比如,學生從中明白了“沙洲壩人爲什麼要挖井吃水”,領悟到“井被反動派破壞了五次,村裏的人都勇敢地把它修好了,村裏的人也很偉大。

(五)分步識字,落實課程目標的全程理念

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校採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透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光讓學生書寫。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潛力記必須量的生字,如不少學生透過預習記住了想念的“念”、戰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資料,分散、適時地安排必須量的識字教學。如,開課時,指導學生多次朗讀課題,旨在認識生字“忘”“挖”和“井”;進行重點性的朗讀指導時,老師特意挑選生字相對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結束教學前,讓學生多次大聲朗讀課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於透過反覆的“讀”到達識記足量的漢字。第三個階段在課後複習和小課,採取認讀包含生字的課外句子來複習鞏固生字的識記;課文要求書寫的6個漢字,安排在一節小課中集中完成。

我認爲,背景材料的介入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的,能夠靈活運用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但介入的原則務必是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學生於介入中瞭解課文背景,豐富文本信息,在思考中走向多元的、立體的、有價值的學習。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 篇五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一、由於文本資料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去甚遠,所以老師要想方設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1、能夠利用已有的跟文本相關的音樂資源讓學生感受毛主席的豐功偉績,激發學習興趣。

2、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毛主席的圖片資料及小故事,在課堂上陳述,透過言說,加深對毛主席的瞭解。

3、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

另外,還能夠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二、當學生第一次跟生字寶寶見面時,要給學生以較爲強烈的刺激,能夠利用聲音、圖像、動作、情景等各種方式加強生字與事物的聯繫,使生字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比如本課所要教學的“井”字,能夠出示古井的圖片,同時,將左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搭在一齊,這既是“井”字的字形,又是實物“井口”的形狀。在這樣直觀、形象、搞笑的教學中,學生自然的學會了漢字。

三、創設豐富的識字情境,讓學生在重複出現中鞏固生字。兒童識記漢字的一個特點就是記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鞏固識字尤爲重要。而鞏固的方法又不能知識簡單機械的重複,就應創設豐富的識字環境,在不一樣的環境中讓學生與生字寶寶“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識,三回、四回成好朋友。”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課程改革後,語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後都有一個實踐性資料。從實施新課改到此刻,我一向只重視課文後面安排的的實踐題,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後,讓我改變了自我的看法,也真正體會到了實踐操作題在農村中落實是比較困難的。下方是我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我去讀然後說說從中想到了些什麼,有什麼問題要提?其中有一個學生就提了這麼一個問題:爲什麼沙洲壩的人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呢?這個問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想如果要花時光解釋這個問題,就不能突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了。但如果不告訴學生,又覺得是給學生潑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機對學生說,是呀,我們這兒一點也不缺水,可那兒爲什麼那麼缺水呢?這天老師就把這個問題作爲你們的回家作業,你們能夠用你們自我的方法去找答案。

第二天上課,當我走進教室,有的學生已經守候在那。學生們說,他們那兒很少下雨;那兒的氣候跟我們這兒不一樣。站起來交流的人不多,可見這道回家作業題的質量了。有一個學生說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問了爸爸,可爸爸把話題轉開了,沒有告訴我。’我們要讓學生由“學會知識”轉變爲“會學知識”,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潛力。可在我們農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訴學生更多,而家中的書籍更是少得可憐,附近又沒有圖書館,上網查找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更是困難。從《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中使我認識到,教材中的實踐題,需好好利用外,還需要想好一些對策。

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 篇六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閱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簡單,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說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我動腦筋記字、辯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潛力得到增強。

二、生動教學重情趣體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學中,注意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如朗讀競賽、識詞遊戲、學當小老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讀中感悟重人文內涵

教學始終以讀爲主線,從帶着疑問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蟄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突出“普通人”的情感體驗。中學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恩,既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四、想象拓展重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要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爲動態的聽說讀寫活動,如“當小老師教學生字”、“看到碑文,他們會說些什麼”的主角體驗。用“不忘”的句式說話等設計留給學生探索嘗試、交流反思的空間,讓他們在與文本無拘無束的碰撞交流中,切實提高語文潛力,獲得人文素養。

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篇七

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反思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閱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鬆,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說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記字、辯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生動教學重情趣體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學中,注意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如朗讀競賽、識詞遊戲、學當小老師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讀中感悟重人文內涵

教學始終以讀爲主線,從帶着疑問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蟄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突出“普通人”的情感體驗。中學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恩,既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四、想象拓展重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要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爲動態的聽說讀寫活動,如“當小老師教學生字”、“看到碑文,他們會說些什麼”的角色體驗。用“不忘”的句式說話等設計留給學生探索嘗試、交流反思的空間,讓他們在與文本無拘無束的碰撞交流中,切實提高語文能力,獲得人文素養。

一年級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原文及教案 篇八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原文及教案

原文

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個小村子叫沙洲壩。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那兒住過。

村子裏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後,鄉親們在井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一、教學目標

1、學會“忘、挖”等12個生字。會寫“井、鄉”等六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毛主席關心愛護人民羣衆爲人民解決吃水困難的事蹟,能在朗讀中表達出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初步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朗讀。

難點:感悟。

三、教學時間2課時。

四、教學準備:生字卡、多媒體課件、錄音帶

五、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目標:讀文、識字、理解。

一、談話導入、揭題:

1、開課激趣。

2、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

1、談話激趣,學生藉助拼音,大聲自讀課文。

指導學生標出自然段,邊讀邊畫出生字詞,在生活中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互相交流認字方法:可以問老師,問同學,問家人,查字典……)

2、識字。

(1)利用生字卡片小組內交流,讓學生主動介紹識記的方法,合作檢測。

(2)課件出示生字。

(3)扮演小老師領讀生字,並說說讀、記這些字時應該注意什麼。

(4)出示我會讀中的生詞,開火車認讀。

三、朗讀理解:

1、調皮的生字寶寶跑回課文中去了,你還認識他們嗎?請你自己去讀一讀課文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可以大聲讀,輕聲讀,同座讀,小組讀……)

2、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指名讀,男女生賽讀,同座練讀)

3、現在生字寶寶要和大家照鏡子,比比誰照鏡子的速度最快。

教師拿出生字卡片、詞語和全體學生照鏡子。

4、朗讀接力賽:開火車讀,做到四不:不錯字,不漏字,不加字,不重複字。

5、理解:沙洲壩的鄉親們吃上乾淨水了嗎?你怎麼知道的?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補充板書:吃水

6、誰讓鄉親們吃上了乾淨水?你認識毛主席嗎?補充板書:挖井人

(1)簡介毛主席。

(2)毛主席爲什麼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井?

7、你喜歡毛主席嗎?你認爲毛主席是個什麼樣的人?

過渡語:毛主席這樣關心沙洲壩的人民,沙州壩的人民又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體會“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句話的`意思。

四、整體感知,總結板書: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大概內容。

2、舉生活實例引導學生理解“飲水思源”的含義。

3、生活中有人幫助過你嗎?你會怎樣對他?

五、拓展延伸:

聽聽、唱唱有關毛主席的歌。

知識點

字詞

沙洲壩、領導、革命、戰士、勘察、一股泉水、鵝卵石、吃水不忘挖井人

句子

沙洲壩是個缺水的村莊,村子裏一口井也沒有。居住在這裏的人們吃水非常困難,要到幾公里以外的小河去挑。毛主席決定帶領紅軍戰士爲村裏人挖一口井。

一天,毛主席帶領幾個紅軍戰士,到村邊勘察水源,選定了一處地溼草多的地方,開始挖了起來。鄉親們見毛主席親自挖井,也紛紛帶着工具趕來了。

解放後,鄉親們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引出了問題:

(1)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2)在哪裏挖井?

(3)爲什麼要挖井呢?

(4)是誰吃水不忘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