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傳統禮儀知識【精品多篇】

中國傳統禮儀知識【精品多篇】

.語言得當,詼諧幽默 篇一

餐桌上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才華、常識、修養和交際風度,有時一句詼諧幽默的語言,會給他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中國傳統禮儀常識須知 篇二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間的禮節。一指禪讓,即讓位給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爲“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

【稽首】古時一種拜禮,爲“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

【肅拜】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行禮時,雙膝着地,兩手先到地,然後拱手,同時頭低下去,到手爲止,所以又稱“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行禮時,雙膝着地,兩手合攏,低頭到手,頭與心齊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稱“拜手”。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

【跪】兩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腳跟,以示莊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着地,臀部貼於腳跟。爲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爲尊居上位,官低爲卑處下位。

【祖道】古代爲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漢代以右爲上。“左遷”表示降職。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爲尊,空着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

【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爲“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爲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

【春節】農曆正月七年級,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又稱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間有貼春聯、舞龍燈、發壓歲錢、拜親訪友、吃團圓飯等習俗。

【元宵】農曆正月十五夜,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這天要點燈、放燈,所以又稱“燈節”。除賞花燈外,吃元宵是重要習俗之一。

【清明】民間傳統節日。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一般認爲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

【中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民間傳統節日。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

【除夕】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裏,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遊樂,謂之“守歲”。零點時,衆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裏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衆神、慶祝豐收的節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爲尊,內室靠西面東位置爲尊。《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項王、項伯東向坐。亞文南向坐”。這裏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貴,“東向坐”也是比較尊貴的位置。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禮節,多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頂上祭天爲“封”,在泰山腳下祭地曰“禪”。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後以爲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八個字。舊時迷信認爲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爲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爲“犧”,體全爲“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爲三牲。一指夏、商、週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方;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東方爲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爲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爲上;大僕及大僕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西,以西爲上。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爲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

中華傳統宴飲禮儀 篇三

現代較爲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爲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

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長輩沒有上桌吃飯坐下時,我們不能提前坐下,要等長輩坐下時,我們纔可坐,坐的位置也有講究,有上位置、下位置還有兩側位置之分,上位置是長輩坐的位置,我們儘量做兩側位置。

吃飯時,不能翹起二郎腿。更不能端起碗到處走動吃,要坐着在桌子上吃,左手扶着碗,右上拿筷子,如果是左撇子就反之,嘴巴靠緊碗吃,不準把飯掉在地下或桌上。

夾菜時,儘量夾離自己近的那道菜,而且要夾離自己近的一邊,不準翻來翻來覆去,東挑西揀,少量夾防止菜掉在桌上。

吃飯時,不準大聲說話,不準嘻嘻哈哈,儘量少說話。吃完飯後,不準用力把筷子和碗往桌子上一扔,要輕輕的把筷子碗整齊的放在桌上,臉帶微笑地對大家說,你們慢吃,我吃完了。

中國人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曆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後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瞄準賓主,把握大局 篇四

大多數餐宴都有一個主題,也就是喝酒的目的。

赴宴時首先應環視一下各位的神態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單純地爲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機會,更不要讓某些譁衆取寵的酒徒攪亂東道主的意思。

中國傳統結婚禮儀知識 篇五

婚前禮

是在婚姻籌劃、準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

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納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爲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爲贄禮,即取雁爲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爲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催妝

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爲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送妝

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着,也有人家爲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蕩蕩地送至男家。

鋪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親迎

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爲繁縟隆重的儀節

花轎

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纔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着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鬥,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爲“撒谷豆”。 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牀的,演變至今,已成爲孃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拜堂

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

合酒

古往今來,酒筵几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爲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鬧房

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

中華傳統禮儀知識 篇六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 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爲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 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爲剝削階級 服務的禮儀規範,着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 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現試分述如下:

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爲紐帶,故此在家庭裏面尊 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爲一種歷史的要求。

孟子說:“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 禮儀,對於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係,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並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並不僅 止於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並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 禮制。

《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爲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禮記·祭義》)。就是說,五十歲以 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於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 確的要求。如《養蒙便讀》說:“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注:《養蒙便讀·言語》) 。《弟子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

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爲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誌。

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爲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 ,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爲一個有禮貌的現代 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儘量考慮到爲 老人創造方便條件。

關於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發揮,爲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爲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爲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

標籤:多篇 精品 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