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走近全課程·探索新視野”教學沙龍活動小結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幹

“走近全課程·探索新視野”教學沙龍活動小結

——國小第五區域“走近全課程·探索新視野”教學沙龍活動小結

同一個區域,同一縷呼吸。2017年12月27日下午,玉山縣國小第五區域質量提升共同體現場展評活動在端明國小多媒體報告廳如期開展。來自國小第五區域的端明、臨湖、樟村、懷玉、南山五所學校的校長、骨幹教師,向前來檢查、指導工作的領導、同仁傳播了一個響亮的聲音——全課程。

教學沙龍放在區域活動開展情況彙報、課例展示之後,有理念共享、可視藍本在前,聽衆就聽得明白、聽得真切。應該說,我們第五區域是把常態教研搬到了“舞臺”上。在9月份第一次區域活動籌備會上,我們就把研究主題定位爲“五彩繽紛全課程”,每次活動的開展都包含設計理念彙報、課例展示、教學沙龍,教學沙龍又包含授課者談感受及得失、參與者談課例的問題與對策、商討下一步的研究角度三個步驟,緊緊咬着“全課程”, 查找資料,辨思問題,商討對策,尋求出路。

將這次沙龍的主題定爲“走近全課程·探索新視野——引《踏雪尋梅》暢談全課程”,其實是水到渠成的。對於全課程這個相對陌生的領域,我們還是蹣跚學步,所以只是悄悄地“走近”。《踏雪尋梅》是這次活動的課程“藍本”,包含語文、數學、音樂等七個學科的活動設計,讓課堂教學有了嶄新的教材,爲衝破學科樊籬、打通知識深井奠定基礎。

課例展示是教學沙龍的前提,在共同備課的基礎上,邱芳琴、陳穎、鄭穎三位老師攜手展示了其中的語文活動、美術活動、音樂活動,這也是沙龍研討的醞釀階段,也就是說,這個觀課的過程,我們準備參與沙龍的老師都在奮筆疾書,都在轉動大腦,讓已有的理念與課例的詮釋來一個碰撞、一次融合,發現問題,發現亮點,爲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因爲是“共同的共同體”,區域內每所學校均有二名老師參與教學沙龍,共同溝通,共同成長。在第一次“試水”時,我們就發現,每位老師對《踏雪尋梅》這節“處女作”有不同的看法。旁聽席上的校長建議我們,研討環節要清新,交流要提煉“關鍵詞”,要能碰撞思維的火花。三度磨合,我們十一位老師站到了大家的面前。

三位老師簡要彙報了教學設計理念、教學感受後,一場言由心生、暢所欲言的教學沙龍嘹亮發聲。緊扣全課程,談及“課程建設”“協同備課”“教師成長”等多個話題,有序而不失靈動,廣泛而不膚淺,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實現了“三有”。一是做到了銜接上的“有想法就‘搶麥’”。不去等,不去藏,心有所想,脫口而出,即使顯得幼稚,也即刻拿出來見陽光。不讓心中一閃而過的靈感淹沒。比如懷玉國小李子琦老師在沙龍活動中的發言,有些事在我們預設之外的,但這些觀點,卻是彌足珍貴的。她搶麥了,就搶出了沙龍的“競走味”。二是做到了互動中的“有問題就解答”。這次沙龍中,南山國小劉承志老師三次解答年輕老師提出的問題,有問就答,答出了沙龍活動的“和諧味”。三是做到了對話中的“有異議就說‘不’”。“和而不同”是一種智慧,邱芳琴老師及時表達自己同一位老師的不同看法,說出不同的見解,就說出了沙龍的“火藥味”。

同時,達到了“三提高”。一是提高了繼續探究的信心。常態教研活動的交流環節,會有專家組成員的點撥、指引,肯定好的做法、成功的策略,並引導下次活動該從哪幾個方面去籌劃,提高了我們探究的信心。教研室吳仁榮主任在反饋環節的發言,可以說是沙龍活動的延續,他在發言中說到的全課程大有可爲、編制適性教材、成立攻堅小組、增加外出學習等話題,都給我們繼續探究增添了信心。二是提高了對全課程的認識。有問有答的沙龍,讓我們清楚地知道,全課程不是學科課程的簡單疊加,而是以一個主題,貫通不同學科的知識,變學科深井爲知識的汪洋;教學內容可以從部頒教材中來,也可以自編教材;課時的設置沒有明確的規定,要依據教學內容來定,可能是一星期,也可能是一個月;小班化的完小、教學點,更適合全課程的實施;學習活動場所,不拘泥於課堂,可以去社區、去自然中研學。三是提高了研討水平。互相溝通、互相學習,也讓參與全課程探究活動的老師學會了課例研究的策略,明晰全課程探索過程的難點在哪、怎麼突破,目標在哪、怎麼實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