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瞭解人類在生物的啓示下,進行了大量仿生的發明創造。

2.具有認真觀察和探究仿生的興趣。

知識與技能:

1.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構造或功能進行發明和創造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運用創造性想象和“原型啓示法”提出一些小發明的思路。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2.意識到動物、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教學重點:瞭解人類在生物的啓示下進行了大量仿生的發明創造。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運用創造性想象和“原型啓示法”提出一些小發明的思路。

教學準備:

1.供課堂觀察用的茅草的葉、蒼耳的果實(或其他植物),放大鏡等工具。

2.雞蛋與薄殼結構屋頂、鳥與飛機、魚鰭與船槳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導入。

(1)講述: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2)提問:魯班爲什麼能發明鋸子?(發現茅草——觀察茅草——產生聯想——大膽嘗試——發明鋸子)

(3)交流:我們在樹林、在野外有過類似魯班的經歷嗎?哪些植物容易劃破和刺傷我們?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們的衣服上?

(4)我們也像魯班一樣,來認真研究我們身邊的這些植物。

2. 觀察容易劃破和刺傷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點。

(1)爲每個小組提供一份觀察材料和必要的觀察工具。

(2)學生分組觀察,記錄觀察發現。

(3)交流。

(4)討論:我們觀察了這些植物的特點,能產生哪些想法呢?

3.瞭解人們在生物的啓示下完成的發明。

(1)講述:人們在生物的啓示下,發明了許多物品。你們知道這樣的例子嗎?

(2)用課件或圖片展示:雞蛋與薄殼結構屋頂、鳥與飛機、魚鰭與船槳。

(3)小組討論:圖中這些新技術分別是在什麼生物的啓示下研製出來的?它們有什麼相似之處?

(4)根據以上發明的實例,你認爲在生物啓示下進行發明創造要經過怎樣的過程?

(5)講解:在生物啓示下的發明創造,通常要經過以下過程:

明確需要:在生產或生活中,爲了完成某種工作,需要具有什麼功能的工具或設備。

尋求啓示:通過觀察或在無意中發現,某種生物的構造或功能與我們需要的工具或設備很相似,在這種生物的啓示下提出發明的設想。

設計製作:根據發明的設想精心設計,根據設計試製出我們需要的工具或設備。

實驗定型:經過反覆實驗、修改,完成發明。

4.課外活動。根據某種生物的特點,構思一件科技創新作品。

第二課時

1.指導學生根據某種生物的特點,提出創新設想。

(1)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畫科技作品設計圖。

(2)交流、展示:我設計的是什麼?它是仿造什麼生物的特點研究的?它有什麼特殊的功能?

(3)師生共同評價。(學生的設計可能很富有想象力,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意要鼓勵和保護,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完成一件科技小作品除了有創意之外,還要考慮實用和可行性。)

(4)向學生介紹一些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的小發明作品,供學生學習借鑑,講解常見的`創造發明方法。

2.指導學生完善科技作品設計方案。

(1)修改完善設計方案。

(2)組內交流方案。

3.製作科技作品。

一件科技作品的製作往往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繼續探索、完成自己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得到來自教師和家長給予的幫助和支持。

板書設計:

7 茅草與鋸子

人類在生物的啓示下,進行了大量仿生的發明創造。

雞蛋與薄殼結構屋頂、鳥與飛機、魚鰭與船槳。

作業設計:

填空:

1、鋸子是( )在( )的啓示下發明的。

2、飛機是受()的身體構造和特點的啓示而發明的。

問答:

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受生物的什麼啓示而發明的?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案 篇二

教材簡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建立了食物鏈、食物網、生物羣落、生態系統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態平衡的意義。這一課學生將把研究的視角推廣到真實的大自然中,具體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推測草原上某種動植物增減或某種環境改變後生態平衡狀態的變化,進而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

從小生態和模擬生態擴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態環境,通過擴展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認識,學生們加深了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學情分析】

大自然真正的生態環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會怎樣互相影響,產生怎樣的變化。通過探討,學生們加深了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自然界裏某一區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物羣落。

科學探究目標

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重難點】

重點:應用分析推理思維,對生態失衡以及沙塵暴的成因進行分析。

難點:合理地分析與推理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鷹、兔、草平衡關係的小視頻,一盆裝有沙土的盒子,作業本的活動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1.回顧:生態瓶中,小魚的數量、水量、水草的量其中一個發生變化,會有什麼影響呢?

2.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我們把自然界裏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羣落。

提問:如果生物羣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壞,可能會發生什麼呢?

(預設:被吃生物或吃它的生物也會受到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揭題:維護生態平衡(板書)。

二、研討:草原生態系統中鷹、兔、草的數量變化(預設15分鐘)

1.如果我們到草原上去,會發現那裏的生物羣落有哪些生物?

(預設:可能有人類放牧的牛羊,肉食性的獵隼、狐狸和狼,雜食性的鼠,蝗蟲、蚱蜢等昆蟲,我們喜愛的。百靈鳥,還生長着中草藥甘草,遠銷國外的名貴特產髮菜……)

2.以老鷹、兔子和兔子喜歡吃的草爲例。讓我們畫出它們之間的食物鏈吧。

3.小視頻:介紹生態平衡情況下的鷹、兔、草的平衡狀態。 然而,……,鷹、兔、草其中的一種數量減少了!

提問:你認爲鷹、兔、草哪一種數量最先減少,會發生什麼現象? (預設:生態失去平衡1.鷹減少,會發生兔子天敵變少而數量增多,草減少。

2.兔減少,鷹難以捕食到充足的食物而飛到其他區域或餓死,草增多,草會瘋長,植被不合理,可能引發草原火災……。

3.草變少,兔子缺少食物有部分被餓死,鷹也因食物不足而飛走甚至餓死。

4.學生預想出短期內變化,並且說出長期後的新的生態平衡。)

提問: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員,哪些行爲會造成鷹、兔、草的減少。

[活動一] :討論人類的哪些行爲造成鷹、兔、草的減少 小組討論,並在圖中表示出來。

小組彙報可能造成草原上鷹、兔、草減少的行爲。

4.深入分析推理。人類的行爲直接或間接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那麼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可能會對環境和人類造成什麼影響呢?

(預設:過度放牧,導致植物的減少,氧氣變少,土壤沙漠化)

三、推理:是什麼引發了沙塵暴(預設15分鐘)

沙塵暴爲污染環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近年來,發生在我國北方的次數越來越多,其他地區也有發生,我們南方比較少見。

1.提問:哪位同學來說說你對沙塵暴的認識?

(預設:風把地表面的沙子吹起來;有很多沙子被大風吹起來很高;學生對着裝有沙土的盒子吹)

2.閱讀資料,分析引發沙塵暴的原因。

[活動二] :結合北方草原生態系統部分生物的現狀,進行討論分析。PPT圖文資料:北方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常見生物。

①百靈鳥。一隻百靈鳥一年可以吃掉4萬隻蝗蟲,然而每年約10萬隻被捕殺和毒殺,成爲觀賞鳥和餐桌上的美食。

②獵隼。主要以中小型鳥類、野兔、鼠類等動物爲食。在某些國家馴養隼類是一種時尚,財富和身份的象徵。因此,國內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獵隼從事走私活動,給該物種造成了較大危脅。目前我國規定獵隼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③髮菜。主要分佈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帶,有農民以採挖髮菜賣錢謀生,由於多年過量採挖髮菜,導致大片草場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學生彙報交流。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

會做滑輪的實驗,並通過數據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徵及分類;

知道兩種滑輪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到科學數據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演示器材:兩種滑輪裝置、滑輪在生活中的應用圖片或課件、有關電梯的資料等。

分組實驗材料:各種各樣的滑輪、鐵架臺、彈簧秤、繩子、曲別針、重物、實驗記錄表等。

2、學生準備:每組準備牢固的繩子5米左右和兩根結實的木棍。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觀察滑輪。

1、談話:每天早晨,我們學校都要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你知道國旗是怎麼樣升到旗杆上去的嗎?

2、講述:你有沒有注意到旗杆頂上有一個小小的裝置?——那就是滑輪(板書:滑輪)。

3、提問:滑輪是一種怎麼樣的裝置呢?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滑輪,讓學生觀察,尋找結構上的特點。

4、交流討論:

滑輪形狀——像輪子,輪子上有槽。輪子可以在軸心上轉動。輪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鉤子。

5、小結:滑輪是用來提升物體的一種簡單裝置。它實際上就是一個繞了根繩子的邊上有槽的輪子。它可以圍繞中心的軸轉動。

6、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輪?

教師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輪的圖片或生活場景。

7、使用滑輪有什麼好處?滑輪到底有什麼作用?讓我們繼續學習。

二、瞭解滑輪的分類及作用。

1、出示兩種滑輪裝置,教師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問:在用滑輪提升重物時,兩個滑輪的位置有什麼不同?它們分別是什麼滑輪呢?

2、閱讀教材第6頁上半部分的`內容,瞭解兩類滑輪的名稱和結構:定滑輪和動滑輪。

(固定在支架上,不隨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隨着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3、我們通過滑輪提升物體的過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來有沒有變化呢?學生提出假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書寫部分假設。

4、分組實踐活動:

⑴各個小組根據提供的滑輪、重物等分別做成定滑輪和動滑輪。

⑵實踐操作,研究兩種滑輪在提升重物時的不同作用。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篇四

活動目標:

1、瞭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尋求解決的方法。

2、激發幼兒保護海洋的情感。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課件:赤潮前後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滌液及工廠排泄物對大海的污染。

2、活動前師生共同收集資料,佈置主題牆,做好知識準備。

活動過程:

(一)欣賞課件,比較赤潮來之前和赤潮來之後大海發生的變化。

1、欣賞赤潮來之前的景象。

提問:你覺得大海美嗎?爲什麼?

2、觀賞赤潮來時和之後的景象。

提問:現在海水和剛纔有什麼變化?(變紅了)

海水大片變紅的現象叫什麼?(赤潮)

赤潮來後,你覺得大海還美嗎?爲什麼?

(二)瞭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麼?(是一種浮在海面上的紅色水藻)

2、這些水藻爲什麼會繁殖的那麼迅速,形成赤潮?(集體討論)

集體觀看課件:赤潮的產生是與人們使用的洗滌液和工廠的排泄物分不開的,它們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進水藻的繁殖,從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瞭解赤潮的危害。

1、赤潮會給大海帶來哪些影響?

2、赤潮會給人們生活帶來哪些危害?

3、赤潮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氣,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尋求解決的方法。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赤潮的發生?

(五)活動延伸:

設計宣傳畫:《讓海水變藍》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不管是對我個人,還是對我班的孩子來說都是一次體驗課。所以,總的來說,不管是從最初的選材到活動方案的設計還是整個活動現場,都走的'是“保守”路線。本次活動《溶解》是一個比較經典的科學現象的觀察活動,題材緊扣生活,是孩子們熟悉的,這樣一次生活化且比較簡單的活動,適合初次開展科學活動的教師,也適合第一次接觸科學活動的孩子們。因爲簡單,教師容易體驗到成功感,同時也是一次帶領孩子走進科學探索世界的敲門磚。

“保守”還體現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因爲是第一次嘗試科學活動。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規,也注重培養孩子的操作常規。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範,還是請個別孩子嘗試,以及到最後全體孩子們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們強調操作常規。

爲了讓孩子在初次接觸科學活動時,儘量的感受到規範與完整,我增加了記錄這一個環節。當然,結合班級幼兒實際情況,由於是第一開展科學活動並使用記錄表。所以,我選擇的是集體記錄的方式。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瞭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認識這些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能在水泥與瀝青變化實驗中進行科學的實驗設計和細緻地觀察。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夠有根據地預測並體會到與同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少量的水泥與瀝青,燒杯,水,計時錶,小鐵錘。教師可另備酒精燈、坩鍋、坩鍋鉗。

教學過程:

一、引出問題

先介紹在鋪路架橋等活動中,人們通常會使用到水泥與瀝青,然後請學生說說關於它們已經知道了些什麼,並仔細留意學生講到的各種已有認識,有些學生已經說到的可能會在後面的教學中用到。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把在生產中是如何使用它們的也談一談,從而引出後面的教學。

二、開展觀察和實驗

第一步:教師提供實驗材料,讓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爲各組準備好的觀察材料及工具,瞭解水泥與瀝青本來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爲例,研究加入水之後的變化。可以先讓學生預測水泥在加入水攪拌後可能出現的情形,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完善,重點是引導他們在不同時間段如何觀察水泥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第三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對實驗中不同時間段水泥變化的觀察,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積累的對乾燥後水泥的認識,或出示教師課前製作的水泥塊,展開討論:乾燥後的水泥還能回到原來的粉末狀水泥嗎?

三、認識可逆變化過程與不可逆變化過程

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瀝青的加熱過程:固態的瀝青被加熱後,會改變原來的形狀,形成可以流動的液體,待溫度降低後,它又會還原成原來的固態。從而比較這種變化與前面水泥的不同。在此基礎上,給出可逆變化過程與不可逆變化過程的基本概念。

接着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與水泥和瀝青變化類似的例子,並說說人們是怎樣利用的。在學生列舉時,教師應不滿足於學生僅僅講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說出更加細緻的變化來。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在物質的變化過程中,有的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有的變化後生成了新的物質。最後,要求學生按這兩類給列舉的變化分類。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篇六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動物過冬的主要方式:

(1)躲藏

(2)冬眠

(3)遷徙

(4)換毛

2、對探索動物過冬方式感興趣知道關心、愛護動物。

3、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課件、動物過冬方式的卡片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你們感覺怎樣?我們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你們知道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嗎?”

二、聽故事瞭解動物過冬的幾種方式

1、幼兒帶着“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問題聽故事初步瞭解幾種動物的過冬方法。

小螞蟻爲過冬準備充足的食物?青蛙在洞穴裏不吃不喝的冬眠?兔子換上了厚厚的毛?大雁、小燕子飛到溫暖的南方去。

2、歸納出幾種動物的`過冬方式根據故事中的內容,出示相應的過冬卡片和動物卡片。

3、教師小結動物過冬的幾種方式:?小動物們很聰明,它們爲了能生存下去,都有自己度過寒冷冬天的方式。有的給自己換上厚厚的毛、有的在洞穴裏冬眠、有的準備過冬的糧食、還有的飛到溫暖的地方去過冬。

三、通過操作了解更多的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1剛纔我們知道了青蛙、小螞蟻、小兔和小鳥過冬的方法。

還有一些動物也想請你們猜猜,它們是怎樣過冬的,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動物?“

2、出示蜜蜂、蛇、丹頂鶴、獅子等小動物,幼兒互相討論”它們是怎樣過冬的?“

3、請幼兒講述討論結果共同歸類。知道還有一些動物冬天不冬眠,也喜歡運動。

躲藏——蜜蜂、螞蟻(老鼠)等;(幼兒用動作表示”躲藏“)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蝟、蝸牛、蚯蚓)等;(解釋: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動的意思)遷徙——燕子、大雁、丹頂鶴等;(解釋:遷徙就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的意思。)換毛——獅子、狐狸、狗、羊(雞、鴨、兔)等。

4、幼兒操作,給動物與它過冬方式連線,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瞭解。

四、教師總結

表揚一些不怕冷的小動物,如:啄木鳥,在寒冷的冬天也出來工作,爲樹木除害蟲。

活動延伸:

與家長進一步探索小動物過冬的一些方式。

活動反思:

這節課通過幼兒瞭解動物過冬的方式,其實動物也很聰明,爲了能生活下去,不讓自己餓死、凍死,都有度過寒冬的方式,還豐富了詞彙。讓幼兒更懂得怎樣去愛護動物。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讓幼兒觀察一些事物,多瞭解一些科學知識。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能進行簡單的分解光的實驗和光的混合實驗

2,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

3,能夠對陽光的分解和單色光的混合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

4,能大膽想象陽光的色彩

5,願意和同學合作進行關於顏色的探究活動

6,認識太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鏡可以分解陽光

8,瞭解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1,6

教學難點:目標2,8

教學準備:三棱鏡,水槽,水,小鏡子,活動手冊,牛頓盤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天空中神奇美麗的彩虹令人神往,我們能不能製造出這樣的彩虹呢

二、做一個水棱鏡

1,師演示三棱鏡分解陽光的實驗

師介紹分解陽光的方法和工具

認識光譜中各種顏色的光

尋找太陽光譜的規律

2,用水棱鏡分解陽光

讓學生製作水棱鏡,

讓學生思考想辦法用水棱鏡製造彩虹,

看看水棱鏡分解出的太陽光譜的特點

3,拓展活動

讓學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並討論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製作牛頓盤

師:太陽光被三棱鏡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那麼這些光還能混合成白色的嗎?

討論:用什麼方法可以混合太陽光譜中各種顏色的光

學生製作牛頓盤:製作完成牛頓盤,探究組合產生的效果,交流探究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發現

讓學生討論設計一個實驗,研究如何有單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五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對身邊的空氣流動產生風的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發現,能運用已有的的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2、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實驗產生的結果來驗證某種假設的結論,並運用類比探討風的成因。

4、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空氣流動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氣流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空氣流動是風的形成原因。

難點: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僅供學習與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網站刪除謝謝2

精品好文檔,推薦學習交流

師演示門縫飄紙片的實驗,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啓迪思維

師:夏天,我們用扇子扇,有沒有風?

學生回答:有。

你有沒有想過方式怎樣形成的`?

學生猜測。

師:誰來彙報一下你的猜測。

學生彙報,教師適時板書。

師: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測對不對,如何做?

生:做實驗。

師:下面我們設計實驗一起驗證我們的猜測。

(師出示實驗提示卡)

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小組討論:在模擬實驗中你看到了什麼樣現象?點燃蠟燭前蚊香的煙是怎樣流動的?點燃蠟燭後蚊香的煙流動路徑又發生什麼變化?這個現象又說明了什麼?

集體交流,彙報實驗結果。

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精品好文檔,推薦學習交流

師:當燃燒的蠟燭放在塑料瓶內,使得裏面的溫度升高空氣變輕,瓶內溫度相對較冷,於是冷空氣就流入形成風,我們就看到蚊香的煙飄起來,是蠟燭燃燒的熱量使空氣流動形成風的。

(三)聯繫生活、應用實踐

師:誰能舉出生活中利用風的例子。

學生舉例。

師課件演示的風的危害資料。

師:看到這些你有何感想?

學生討論交流。(風的利弊)

(四)總結評價,鞏固拓展

1、你有什麼收穫?

2、教師小結。

3、帆船是怎樣藉助風的力量行駛的?想辦法瞭解。下一節課我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