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中秋詠月詩之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中秋詠月詩之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中秋詠月詩之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通過想象描寫、再現情境、品味詞句、體會詩情等欣賞詩詞方法

2、培養學生藉助工具書、課文註釋自讀古詩詞的能力

3、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習慣

教學重難:

1、欣賞詩詞的方法

2、通過感知詩詞內容、領會詩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秋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應該是親人團聚、共度良辰美景的日子,然而,這一天裏往往會有許多人因生活、工作所需而遠離家鄉,因此中秋之夜也是分離的親人相互思念之時,而中秋之月自然也就成了古今文人吟詠抒懷之物了。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三首詠月詩詞。

(板書課題)

二、自學質疑

1、學生按學案要求,課前完成相關練習

2、學生同組質疑,互助釋疑;老師巡視,發現典型疑難問題。

三、交流展示

1、組內交流學案完成情況

一生讀題及答案,其餘同學覈對並提出不同答案及答題思路,共同評議,以求最佳答案

2、班內交流

師逐題提問,小組推薦回答或板演

(口答第一題,板演第二題)

3、指生輪流朗讀三首古詩詞,從語音、語調、語速等方面互評

4、指生回答第三題

四、組織背誦

1、看誰能又快又正確地把前兩首背熟

2、理清句段順序,邊背邊想象詩詞中抒寫的情景

3、同組互背互評

4、指生有感情背誦

五、作業

1、熟背前兩首詩詞

2、自學完成“學案”中四五六兩大項

《中秋詠月詩之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三首詠月詩詞寫於不同時代,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學生藉助詞典和課文註釋,大體可讀懂課文。在學習時宜從整體感知作者在詩中描繪的情景,從而瞭解詩的內涵美,然後從用詞的角度深入分析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深入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通過朗讀品味。

二、學習目標

1、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在“讀”中理解詩所表達的感情。

2、感悟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熟讀成誦。

三、學習重點與難點

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感悟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四、課型:

講讀課

五、教學設想

課前認真預習課文,通過查字典和參照課文註釋的方法,初步理解課文並熟讀成誦。

六、授課時間:

課時

七、導學過程

(一).導入

“誦明月之詞,歌窈窕之章”這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們將通過三首詠月詩詞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導學

1.知識結構

(1)作者及寫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詩人。

《水調歌頭》,作者蘇軾,宋代人。作這首詞時已41歲,爲密州(現代的山東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蘇轍)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鬱寡歡。但他並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着人間的現實生活。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樂觀的。

《我的思念是圓的》,寫於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於經歷了太多的飄零磨難,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較淡漠的親情變得濃郁起來。這首詩正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感觸。

(2)掌握一些詞語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滿地。

棲(qī):鳥停在樹上。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宮闕:宮殿。

不勝:承受不了。

轉、低:這裏是對月光的動態描寫。

綺:念qǐ

嬋娟:美女之稱。一說形態美好的樣子,這裏指月亮。

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之間相隔極遠。

(3)詩詞賞析

《十五夜望月》賞析

在唐代詠月的篇章中,這是較爲著名的一首。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水調歌頭》賞析

上闋: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我想駕着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下闋:月光轉過硃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着離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應該有什麼怨恨,爲什麼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有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滿。但願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願。

(三)總結:學習這三首詩詞可從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來加強品味。朗讀時要處理好語速、語調、語氣,試着讀出作者在其中的意味。最後達到熟讀成誦。這也是學習詩詞的一種最好的方法。課後還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詠月名句背一背。

(四)、質疑提問

《十五夜望月》

1、“冷露”一詞中的“冷”怎麼理解?

2、“秋思”一詞具體含義指什麼?

《水調歌頭》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中“何似”可理解爲“怎比得上”,據此,你認爲作者月下起舞之後,是羨慕天上的生活,還是感嘆:清冷的月宮比不上人間。

2、作這首詞時,蘇軾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體現他消極遁世,幻想超脫塵世的念頭?

3、蘇軾是一個心胸豁達、積極樂觀的人,文中哪裏體現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

《我的思念是圓的》

1、詩人問:“在這樣的夜晚/會想起什麼?”請問,你會想起什麼?

2、“團聚的人家是歡樂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通過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感情嗎?

(五)、檢測評價

(一)《十五夜望月》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誰的一句詩?

2、“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的“落”一詞能換成“在”嗎?談談你的理解。

(二)《水調歌頭》

1、注音

樹棲()鴉宮闕()瓊()樓玉宇

無眠()綺()嬋()娟

2、根據詞的上闋,發揮想象,描繪一下你心目中的“天上宮闕”的美景。(150字左右)

3、試着各用4個字歸納上下闋的主要內容: , 。

4、“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千古傳誦的佳句,你能說說此句表達了蘇軾的什麼感情嗎?(提示:參考書下注釋思考,這種感情難道僅僅是對子由一人的嗎?)

5、試一試,填出下列詩句。

⑴海上升明月,。(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⑵月出驚山鳥,。(唐王維《鳥鳴澗》)

⑶可憐九月九年級日,。(唐白居易《暮江吟》)

⑷犁花院落溶溶月,。(宋晏殊《寓意》)

(三)《我的思念是圓的》

1、你認爲“我的思念是圓的”這一句寫得好嗎?談談你的理解。

2、艾青在這首詩裏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八、佈置作業

1、三首詠月詩詞寫於不同時代,都表達了思念之情,你喜歡哪一首?談談你的理由。

《中秋詠月詩之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 篇三

1、能說出詩詞的意象,並理解其深刻含義;

2、學習情景交融,想象豐富的寫法:

3、能在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基礎上說出詩詞的思想感情。

1、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多媒體

2課時

第一課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學習重點:

一、理解詞的大致意思,並能背誦全詞。

二、理解詞人的感情變化過程,體會詞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從寫月或月光的詩句入手,進入新課。

自古,“月亮”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充滿情趣的字眼,不少文人騷客尤其喜歡以中秋月亮爲題材來吟詩賦詞,成就名作佳篇。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靜夜思》等等。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北宋詞人蘇東坡的一篇曠世傑作,同樣也以中秋月亮爲題材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集》裏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二、預習檢查

1、請一位同學朗讀這首詞

提醒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棲鴉()綺戶()宮闕()瓊樓()天涯()

2、教師範讀。

3、學生一齊朗讀這首詞

(下面,同學們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結合課本的註解,進一步認識蘇東坡,並且瞭解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三、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四、第二次朗讀訓練

①學生個人朗讀;

②學生齊讀。

五、思考討論

在這首詞裏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爲聯想和想象。

①講解“聯想”的定義。

②講解“想象”的定義。

(一)根據註解,疏通文句。

(二)這首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兩者的聯繫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後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①上闋主要寫什麼?(寫了什麼景?)

上闋----望月(寫景)

②下闋呢?(抒發了什麼感情?)

下闋----懷人(抒情)

③上、下兩者的聯繫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六、達標測試:

(一)詞前小序,有何作用?

——詞前小序,述作詞緣由(懷念子由)。

(二)在“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月“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

(三)“懷子由”體現在詞中哪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四)聯想:草尖上的露水珠(滾動的珍珠等)。

(五)想象:看到旋轉的電扇,我想到……

(讓學生自由發揮或讓他們課後思考。)

七、歸納小結

上闋----望月(寫景)

下闋----懷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八、作業佈置

(一)背誦這首詞。

(二)請同學們根據所學詩篇,寫一首四句以上的詠月小詩。

第二課時: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圓的

學習重點:

1、朗讀並背誦這兩首首詩;

2、領會詩中美好的意境、情思以及思想境界。

學習《十五夜望月》

一、朗讀全詩

二、教師簡介作者

王建(約767-830),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

唐代宗大曆十年(775)進士。曾任昭應縣丞,渭南尉。穆宗長慶初,由太府寺丞轉祕書郎。大和中出爲陝州司馬,後歸居咸陽原上。一生困頓,晚景尤爲淒涼。爲官在外,常與家人別離。

三、師生共同分析詩句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裏,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刺眼的驚擾,先後進入了夢鄉。“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樹棲鴉”三字,簡潔、樸實,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溼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這也讓人聯想到滿月中的桂樹。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詩人無聲望月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

冷露無聲浸潤了桂花,那麼月中的白免呢,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裏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注目明月,神馳意遠呢?詩人由已推人,擴大瞭望月的範圍。詩人由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詩人沒有直說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語氣,不知那飽含相思的清輝灑在哪一家。欲說不盡,委婉動人。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卻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瞭望月,並擴大瞭望月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含蓄深沉。特別是“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着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似的。

四、分小組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色的特徵是什麼?

秋月——秋思

2、詩人通過這種景色表達何種情感?

詩人通過聯想,由已推人,在這出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中,表達出別離思聚的情感。

五、深情並茂背全詩。

學習《我的思念是圓的》

一、檢查學生對詩人艾青的瞭解

教師肯定學生並給以補充。

二、賞詩

1、學生個人朗讀全詩。

2、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由詩人創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圓的”,把無形的思念說成是有形的圓,形象的語言中包含着許許多多情感上的東西,詩人渴望團圓,渴望美滿。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圓最亮的”,詩人由思念到圓月,引發人的聯想與想象。月兒常圓嗎?不圓時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們在看月的時候常常會想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激起人們對個人命運的遐思。

詩人由眼前的“西瓜、蘋果都是圓的”聯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親朋團聚的情感。

3、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4、請學生說說朗讀體驗。

5、深情並茂背全詩。

三、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兩首詩;

2、收集更多詠月詩句;

《中秋詠月詩之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藉助詞典等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課文。

2、反覆誦讀,提高欣賞、背誦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仔細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賞析詩歌的語言美。

2、理解詩詞運用豐富的想像所創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文中情景交融的詩句,感受詠月詩詞所抒發的借月思念之情。

2、在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誦讀,引導學生完整領會詩的意境美,感受詩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體會情景交融、想像豐富的藝術特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一同學們小時候都背誦過李白的《靜夜思》,大家還記得嗎?(齊背《青夜思》)是啊,皎潔的月光勾起人們多少魂牽夢繞的思念之情啊,今天,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三首中秋詠月的詩詞,去感受作者纏綿動人的思念之情。

導語二同學們,你一定凝望過中秋節晚上的月亮吧!又白又圓又大的月亮使你想到了什麼?是小時候聽的神話“嫦娥奔月”,還是長大以後漸漸滋生的“月圓人團圓”的情懷?你想不想了解在詩人的筆下,中秋節又是怎樣一幅景象?讓我吟唱着《水調歌頭》,去《十五夜望月》,感悟那《我的思念是圓的》思想感情吧!

導語三中秋佳節是中國閤家團聚的日子,但不是全中國的人都能在這一天與人佳人團聚的。保家衛國的邊防戰士,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學的莘莘學子,浪跡天涯的夜的月也就成了他們傾訴的對象。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詩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詠月詩詞。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字詞

(1)字音:棲(qī)綺(qǐ)天涯(yā)海角宮闕(què)蘇轍(zhé)

(2)詞義:

①秋思:秋天的情思,這裏指懷人的思緒。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④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不該有什麼怨恨,可是爲什麼它老是在人們離別時圓呢?

2、簡介作者

王建:字仲初初,許州人,唐代詩人,作品有《王建詩集》

蘇拭(1036一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與其父蘇詢,弟蘇轍,合稱“三蘇”,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21歲申進士,做地方官,後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蘇拭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詩、詞、散文、書、畫都有卓越的成就。詩和詞筆力縱橫,氣勢奔放,舒捲自如相成

《中秋詠月詩之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的:

1.通過多形式的朗讀,理解詩歌的意境。

2.讓學生領悟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講話,以“月亮”爲主題自由發表看法,引出新課。

二、採用多種形式朗讀,理解(整體把握)詩歌。

1.快速默讀一遍,然後憑藉自己對此詩的初步理解,盡情地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詩歌的韻味)

2.說說你對此詩內容的理解。明確:這首詩寫出了對親人的思念。

3.自由朗讀,仔細揣摩如何讀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然後大膽地朗讀給大家聽。(從朗讀的技巧方面,師、生共同評價)

4.教師配樂範讀。

5.鼓勵學生進行配樂朗讀表演。

6.全班配樂齊讀。

三、賞析詩歌:通過反覆誦讀,你覺得哪些詞語很好地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針對你最喜歡的詞語、句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積累詩歌:比一比,看誰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談談學習體會。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談,既可以聯繫生活談對詩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談學習詩歌的方法。不妨與學生回顧整堂課的學習步驟,以此讓學生歸納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歸納爲:朗讀—賞析—積累。(板書)允許學生有自己總結的獨特的學習方式。

六、作業:課後收集有關詠月的詩、詞。

水調歌頭

教學目的:

1.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步驟:

一、播放《水調歌頭》歌曲,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二、學生彙報收集的有關蘇軾的資料,教師簡介詞作背景。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蘇軾時年41歲,爲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鬱不歡。但作者並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着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爲,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實與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結合工具書及課文註解,疏通文意。先組內交流,鼓勵質疑、解疑,譯文遇到難題組內無法解決的,全班共同探討。

四、學生說說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發揮想象描繪詞的意境。(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教師點撥難解的字詞或投影出來。)

五、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六、教師配樂範讀。學生從教師的範讀和自己對詞作的初步認識上整體把握,進而明確上下闋的內容(板書):詩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麼?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重點賞析:學生思考、討論、質疑以下問題:

1.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心中的天宮是怎樣的?

2.這首詞你最喜歡哪幾句?爲什麼?

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滿。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願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八、學生單人配樂朗讀,教師點撥。

九、男生配樂朗讀上闋,女生配樂朗讀下闋。

十、歸納小結,主題: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於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十一、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作畫,並將詞作配上。

十二、作業:

1.課後將這首詞繪成圖畫。

2.背誦整首詩,直到會準確默寫。

3.課後繼續收集中秋詠月詩詞,準備朗誦會。

板書:

水調歌頭蘇軾

情景交融

上闋:月下飲酒——幻想超脫塵世轉爲喜愛人間生活

下闋:對月懷人——感傷離別轉爲對離人的祝福

主題: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曠達的胸襟和樂觀的情致。

《中秋詠月詩之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爲樂者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1、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欣然:高興地

遂:於是

蓋:原來是

相與:一起

但:只是

無與爲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爲什麼會想着夜裏去寺廟遊玩?

因爲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作者最後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爲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己排遣的特殊心境。

第二課時

一、賞“月”

1、播放王菲的歌曲《但願人長久》。

(媒體播放歌曲《但願人長久》,這樣爲營造課堂氣氛作了準備,使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課堂的氛圍中)

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以拈來幾句。下面請大家背誦幾句吧,讓我們共同欣賞文人騷客鍾愛的“月亮”。

3、解題:水調歌頭:詞牌名,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經制《水調歌》。唐代演變爲宮廷樂舞的“大麴”。截取大麴《水調》開頭的一段,另填新詞。故而得名。

4、簡介作者

二、品“月”

思考問題:在中國衆多文人中,蘇軾是比較喜歡寫月亮的,而且也寫下許多和月亮有關的名篇。下面,我們就走進蘇軾筆下的月亮,學習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看看在這裏,蘇軾藉助月亮抒發了什麼情感。

1、體會蘇軾借月表達了對弟弟的思念。

(1)聽課文錄音及學生讀課文。

(2)學習小序,瞭解作者寫作的時間與目的。

思考問題:詞的小序往往用來交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的。在小序裏作者交代了寫作時間是什麼時候?寫作目的又是什麼?

明確: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是中秋,目的是“兼懷子由”。

(3)(多媒體顯示背景資料)蘇軾爲何在這時會懷念他的弟弟呢?

蘇軾和他弟弟七年沒有見過面了。而且他們兩兄弟感情特別好。他們從小志同道合,在文學上珠聯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官到黃州,蘇轍馬上上書皇帝,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爲他哥哥贖罪。這足以證明他們兄弟情深。他們的書信往來也是非常頻繁的。蘇軾寫給蘇轍的詩歌多達104首,而蘇轍給蘇軾的詩歌更多,有130首。

(4)品讀詞句,體會蘇軾借月表達對弟弟的思念。

思考問題:你能不能從詞中找到表現蘇軾懷念子由,渴望和他團聚的句子呢?

學生自由朗讀,並勾畫表達思念的語句,自由回答,發表觀點。教師點拔追問。

明確:“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

(5)小結:通過對詞的解讀,發現蘇軾在這首詞中緊緊圍繞月亮,藉助月亮抒發了對弟弟的懷念。雖然,蘇軾不能和弟弟團聚,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悲觀,最後還爲天下不能相聚的人們發出美好的祝願。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胸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2、體會蘇軾借月表達了政治的失意。

(1)思考問題:蘇軾寫這一首詞難道只是爲了借月表達對弟弟的思念嗎?從小序中哪一字還可以看出作者還有其他目的?

明確:從“兼懷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蘇軾寫這首詞還有其他目的。

(2)蘇軾還有什麼目的呢?月亮在詞中還代表什麼呢?讓我們先來了解蘇軾寫這首詞的背景材料。

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蘇軾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的一天,一位朝廷欽差爲了要討好王安石,把蘇軾捉拿進京,指稱他作詩諷刺新法,請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入獄中,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被定爲“譏諷政事”之罪。後受皇帝恩賜,判他流放黃州,免於一死。

明確:從背景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蘇軾一心報國,最後還是被貶黃州。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說本詞除了表達他懷念子由,更傳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讀上片,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思考問題:聯繫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麼?可以先結合註釋翻譯上片再思考。

明確:“明月幾時有”、“天上宮闕”、“瓊樓玉宇”、“高處”等都是在寫月亮。月亮在這裏還有另外一個更深的含義,代指朝廷。

(4)讓學生把“朝廷”代進上片,重新說說這段的意思。

明確:不知道朝廷現在的情況是什麼時候?我想乘風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思想問題:蘇軾想回到朝廷嗎?朝廷又如何呢?寒冷應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明確:蘇軾藉助月亮表達了分充滿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卻又害怕朝廷中爾虞我詐的鬥爭。所以說蘇軾這首詞中月亮代表了兩種情感:懷念和失意。(本文主旨句或千古名句或祝福離人的佳句)

(5)師生共唱《明月幾時月》,在欣賞優美旋律的同時注意體會其中優美的句子。

3、你欣賞詞中的哪些句子?請說出理由。

4、這首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探月

剛纔我們品讀了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月亮。其實,中國有許多詠月詩詞,詩人在月亮上寄託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國人對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幾種?月亮在中國文人筆下代表什麼?現在要求四人小組合作,共同探討。探討時注意每個小組圍繞一個觀點進行探究,推選一名發言代表,發言時請闡述觀點,再引用詩名論述。

四、作業:

由“雲”“星”你都想到些什麼?請把它說出來或寫出來!

《中秋詠月詩之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並背誦這三首詩,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生活經歷、思想風貌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

2、通過學習,體會月與人的聯繫。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每首詩的內容以及所蘊含的情感。

難點:月與人的文化聯繫。

【媒體準備】

朗讀錄音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反覆誦讀三首詩,體會各首詩的情感。

2、誦讀課文,瞭解兩位詩人生平及寫作的時代背景,藉助課文註解理解詩詞大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人世滄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們。在詩人的筆下,月亮是孤高的,似無情卻有情;月亮是詩意的,溫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傷的,月圓人不圓。讓我們走進李白、杜甫的世界,叩問月亮,傾聽千古絕唱。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李白的兩首詠月詩:《把酒問月》《月下獨酌》。

(主板書:把酒問月月下獨酌李白)

二、一讀:讀準字音,節奏。

1、正音

〔散行板書〕闕樽酌徘徊邈

2、讀準節奏:七言古詩多爲二二三,五言古詩多爲二三。

(讓學生聽錄音朗讀,並跟讀,讀準字音節奏。)

三、二讀:讀懂內容。

1、學生討論兩首李白詠月詩表達的不同內容及其中蘊含的情感。

〔學情預測〕學生通過預習及課堂的誦讀,能初步感受到詩人筆觸的縱橫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體的說清楚,還有待於討論引導。他們的認識可能會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獨等層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前提下,教師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注意關鍵的詩句,並介紹相關的內容。

2、教師具體分析兩首詩的內容及蘊含的情感:

《把酒問月》是一首應友人之請而作的詠月抒懷詩。詩人以縱橫捭闔的筆觸,從多側面、多層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過海天景象的描繪以及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理並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裏的奇蹟,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你無意於追攀時,她許會萬里相隨,依依不捨。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於人既可親又神祕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迴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昇,下照宮闕,雲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試想,一輪圓月初爲雲遮,然後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該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於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爲的什麼?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麼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爲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複、錯綜、迴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恆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後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後二句總括,詩情哲理並茂,讀來意味深長,迴腸蕩氣。最後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末句“月光長照金樽裏”,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後,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迴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月下獨酌》中,詩人把明月引爲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於是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爲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開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並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因爲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爲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鬱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遊。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嚮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恆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雲天。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麼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彷彿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板書〕把酒問月:詠月抒懷:酒——月——酒思考宇宙人生;月下獨酌:對月抒懷:月人影孤獨中的嚮往。

四、三讀:讀出情感。

引導學生再次誦讀這兩首詩,整體感知詩的文字之美,體會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迴環錯綜之美。

〔學情預測〕通過討論及教師的介紹講解,學生一般比較能夠體會出詩人的情感,從整體感知入手,再次吟詠誦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兩首詠月詩,直至背誦。

2、預習杜甫的《月夜》,體會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與人的聯繫?

第二課時

一、讀《月夜》,初步瞭解這首詩的內容。

(主板書:月夜杜甫)

1、正音

〔散行板書〕鄜鬟幌

2、學生討論本詩的主要內容。

3、教師明確:望月思親。(板書)

二、背景介紹及具體內容分析

1、學生朗讀《月夜》一詩,初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感受其與其他懷人詩的不同。

2、教師介紹並分析。

望月懷遠。這在古典詩歌中是一個爛熟的題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時期,古典詩歌固然正處於大開拓、大發展的階段,但如像對景傷懷、思親懷友這類的題材,卻已早經無數作者吟詠,要出新意頗不容易。這一首五律,卻在內容表達與章法技巧上脫落故常,出奇制勝,成爲同類題材作品中千古獨步的名篇。

這首詩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於它所抒發的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觸發的鬱勃真切的離情別緒。回溯詩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天寶十五年(756)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軍破潼關,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攜眷北行,至鄜州暫住。七月,肅宗李亨即位靈武,杜甫隻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身陷賊營的杜甫八月在長安所作。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禍,便沒有詩人的這番家人離散,身陷絕境的悲慘經歷。而如果沒有這番特殊的經歷,要產生詩中的哀惋悽切、深摯纏綿的離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詩的重要價值,確乎在於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感這一點上。

這首詩在衆多的抒寫亂世之離情的作品中高標獨秀,是由於作者匠心獨運的新奇角度與抒寫章法。在這裏,老杜並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緣情述事,而是別出心裁從思念對象一邊落筆,從頭至尾細緻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對方的景況。無限的深情、癡情都從這一系列想象描寫中流瀉而出,達到了抒情的極致。首聯二句,絕不說自己望月而憶妻,偏說妻子見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訴自己的情感的憶內之作,一開篇意思就深了一層。前人寫過“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和“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一類的名句,那都是兼及“憶”與“被憶”雙方的,這裏卻偏偏只提被憶的一方,抒寫角度的轉換,使得辭旨婉切,更顯出詩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邊,是時時尾隨着可愛的小兒女的。詩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頷聯二句不正面說自己望月憶兒女,偏說兒女隨母望月,又想象兒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長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將何以堪!詩人刻骨銘心的憶內之情,又在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層。第三聯,想象愈加具體化,虛擬妻子在這個夜晚望月懷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詩中意境最優美,辭采最清麗的抒情句子。鬟溼而臂寒,狀看月之久與懷人之癡。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渾然不覺。這位閨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執着,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詩人深切思念嗎?詩的末聯,方纔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擺進去,仍以想象之筆結情。這是盼望相思之願能償,有朝一日伉儷重逢,雙雙對此明月舒愁,抹掉戰亂帶來的傷痛痕跡。

三、重讀三首詠月詩,感受其中月與人的密切聯繫。

1、學生討論月色之美與人的密切聯繫,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

〔學情預測〕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和討論,學生們能初步體會作者在不同的時間和背景下看月,體會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學生能從詩中的具體句中讀出月與人,人與月的聯繫。

2、教師明確: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己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於言表。詩中詩人停杯沉思,頗有幾分醉意,仰望蒼冥發問道:這亙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從何時就存在的呢?這一對宇宙本源的求索與困惑,實際上是對自身的生命價值的思索和探尋,“停杯”二字生動地表現出他的神往與迷惑糅雜的情態。接着寫出了人類與明月的微妙關係。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想要飛昇到月中以求長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卻依然用萬里清輝普照塵世,伴隨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又寫出了明月既無情又有情、既親切又神祕的人格化的特性,蘊含着詩人嚮往而又無奈的複雜心境。其實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結尾四句收束上文,進一步表達對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們,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對着空中同一個永恆的明月,或許都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飲酒的時候,皎潔的月光能長照杯中,使我能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葦草,但卻是一棵能思想的葦草。詩人有感於明月長存而人生短暫,人類無法改變這一自然規律,因此就更應當珍惜今生的點滴光陰,在瞬間把握永恆。結句雖暗含及時行樂之意,但總的基調仍然是積極向上的,展現了詩人曠達自適的寬廣胸懷。

《月下獨酌》這首五言古詩,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並無多少關係。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李白此詩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着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詩篇中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徵。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

詩中詩人倍感孤獨,邀月與影,相伴相行。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複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遊,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雲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詩人想像其妻獨自久久望月思念親人的場景,感情真摯纏綿,令人爲之斷腸。詩中對前文的承接照應十分細密周到,表現出詩人情感之深婉沉綿,如“雙”承“獨”,“照”承“月”,“淚痕幹”反襯雙方各自“獨看”時的淚流不止,這些都真切地傳達出詩人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

四、佈置作業。

1、背誦這三首詩。

2、完成課後“閱讀練習探究”三、四題。

3、完成《伴你學語文》第七課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