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一

重點:

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

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徵,隨着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着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爲奴隸。而農奴主卻過着奢侈的生活,爲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後於西歐。並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爲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並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爲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並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於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後,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爲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並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爲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並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後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鬥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係。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佈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侷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並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爲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着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爲衆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爲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爲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着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國中歷史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過程方法目標:閱讀資料聯繫理解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佈示意圖》,說明“一五”期間我國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佈特點歸納分析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愛黨情感“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唯物史觀,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標誌着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二、教學重點

“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佈

教學難點

1954年憲法的性質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單元學過的線索。

教師講授:毛澤東和周恩來從西柏坡前往北京“趕考”,已經向全國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是,由於國民黨的黑暗統治,舊中國的國民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中國共產黨接過來的是一副爛攤子,經濟底子太薄了。雖然經過三年努力,我們的國民經濟已經超過歷史水平,但跟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差距有多大如何趕上去請同學們閱讀第4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第一個五年計劃

1計劃編制前夕,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什麼特點(仍然屬於落後的農業國,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師過渡講解:爲了迅速改變這種狀態,黨中央依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條件,決定通過政府制定計劃,從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發展重點項目,帶動各行各業全面發展。這就叫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2“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麼(指導學生閱讀15頁課文,找到相關內容作好標記,然後加以理解記憶: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

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c.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科技是發展工業的第一生產力,要靠人才來掌握。)

教師小結、過渡:由於“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符合當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得到了人民羣衆的擁護和支持,還得到了當時友好國家蘇聯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時組織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完成《填圖冊》第7頁第2題的答案。]

3“一五”計劃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組織學生完成《填圖冊》第6頁第1題第1個小題的答案:

a.先在課本第17頁或地圖冊第8頁上標註出重要企業、新建鐵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圖冊上完成答案。

b.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組織學生“對號入座”進行“接龍”活動。)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1這部憲法是什麼時候由什麼機構頒佈的(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麼(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3它的頒佈有什麼歷史意義(由於事先廣泛徵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爲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三

教學要求:

學生學習課文之前,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中的相關片斷,以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理清課文的條理。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查找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重點: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勝與負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難點:

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學構想:

在教學中重點理清課文的條理,抓好預習檢查,使學生初步瞭解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役發生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起因是什麼,經過怎樣,結果如何,然後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帶、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理順課文條理,引導學生逐段深入學習。

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

2、揭示課題:我們今天要學習《赤壁之戰》,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縣西赤磯山。據歷史記載,東吳的孫權以三萬大軍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孫權是怎樣打敗曹操的,他爲什麼能打敗曹操,學習了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瞭解背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交戰雙方是哪些人?

(3)交戰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2、回答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所知《三國演義》的故事進行回答)

3、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4、默讀課文,想想赤壁一戰的過程,開始怎樣,後來怎樣,結果怎樣,然後給課文分段。

5、討論分段。(按戰役的起因、戰前準備、戰役經過及結果來劃分段落。)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

(2)理解“調兵遣將”,周瑜爲什麼要調兵遣將?

(3)讓學生談談對“隔岸相對”的理解。

(4)說說這段話講了什麼?(赤壁一戰的起因。)

2、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2)示投影:說說你對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的看法?

3、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默讀五、六、七自然段,討論瞭解:a、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劃出有關的句子。b、指名讀一讀爲什麼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進攻?c、讀一讀曹操的表現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3)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進行的?學生默讀思考。

(4)火攻一戰的結局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讀課文十、十一自然段。討論理解:a、理解“鑼鼓震天”“丟盔棄甲”。b、說說曹操逃跑的原因

(5)總結段意,這段話講了什麼?

四、讀透課文,教師小結

作業設計:

1、熟讀課文。

2、預習“思考、練習”第二題。

3、把今天學過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並和他們討論孫權、曹操輸贏的原因。

板書設計:

戰役的起因:南下,奪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戰戰役的準備:鐵鎖連船、準備火攻

戰役的過程:假投降、火燒曹營

課後小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複習課文,理清課文條理,領會作者是怎樣圍繞文章中心一層層表達思想感情的。準備開三國故事會。

學習過程:

一、複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周瑜、黃蓋是怎樣用火攻打敗曹軍的。(板書課題)

2、請學生簡要說說火攻一戰的過程。

二、領會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戰中,東吳以三萬軍隊打敗了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麼?

2、學生討論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2)曹操:驕傲輕敵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從這篇課文中,你明白了什麼?在學習上,對你有什麼用處?(多請幾名同學說一說)

三、開三國故事會。

1、分小組準備故事會材料。

2、組織小評委,推選主持人。

3、開三國故事會。

4、評委給每個小組打分,給優勝小組頒發獎狀。

四、教師總結

作業設計:

1、把你今天在課堂上得到的知識講給家長聽。

2、聯繫實際談談你有什麼收穫。

3、預習《田忌賽馬》。

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東吳: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勝敗原因

曹操:驕傲輕敵

國中歷史教案 篇四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過程及其內容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工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業化開始起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部憲法的頒佈,真正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顯著成就。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教學難點: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學生閱讀教材導入框教師由此導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提問】

閱讀教材18頁—19頁,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面臨怎樣的局面(背景)(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多媒體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2)中國、印度、美國的工業的對比表格。

(3)毛澤東的話語。

教師歸納背景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背景2:我國工業水平落後

【教師提問】=爲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麼

學生回答: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多媒體展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圖片)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第二段內容看一下,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

[教師要求]請大家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複述一遍。多媒體展示一五計劃的任務[教師引導]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爲什麼要以發展重工業爲主一般來講,應該是先發展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纔對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1.當時的國情,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

2、受蘇聯發展的影響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成就。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學生回答]多媒體展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思考:動腦筋

教材第20頁

[教師引導]對於課本上“動腦筋”欄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觀點應該怎樣看待呢我們說,看待任何事物,必須放到當時的環境中去,解放牌汽車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它誕生的意義和爲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而不能拿它和現在的產品去比。

[教師過渡]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教師提問】

(1)1954年,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是什麼。

(2)這次會議的內容是什麼。

(3)這次會議上制定的憲法的性質如何。

【教師提問】同學們通過看書,知道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麼嗎。

[學生回答]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教師提問】它的頒佈有什麼歷史意義。

師生通過討論,總結:由於事先廣泛徵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爲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瞭解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二、通過觀察想象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衆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比較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繫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繫與本質區別。

三、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爲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法圖片分析法提問啓發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南京又稱金陵,自古被譽爲虎踞龍盤的帝王之地,有詩爲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老師就曾經在南京這座美麗的城市裏生活過三年,拍下了許多美麗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稱爲“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先生,孫先生做過什麼事呢?有什麼功績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二、新課教學

1、2分鐘快速閱讀第一子母,完成老師給出的“孫中山創建革命黨”的表格,時間、地點、綱領、性質。ppt展示興中會成立後各地涌現的多個政治團體,思考:處於分散狀態的革命團體對革命形式的進展有何影響?

師:10多年後,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

師:“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

小結: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後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並取得初步的勝利。

國中歷史教案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臘在神話、歷史、戲劇、建築、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羅馬在歷史、建築、雕塑、語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過對希臘、羅馬藝術的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世界古典文化的鑑賞能力,並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和判斷歷史現象的能力。認識到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希臘羅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峯。而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爲希臘羅馬文化創造了物質條件。

3、通過對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戲劇和歷史著作等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它們不僅極具文學和史學價值,更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從而成爲西方藝術創作的源泉。通過介紹古代雕刻和建築,使學生知道古希臘的人體雕塑至今仍是人類形體美無可企及的標本;領略古羅**築設計的巧妙和構造的宏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荷馬史詩》,希臘劇作家,學者亞里士多德,羅馬史學,拉丁語。

2、難點:要分門別類條理清楚。

教法設計:啓發誘導法、導讀法、講授法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欣賞視頻資料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雕塑等(激發學習興趣)

在借鑑古代東方文化的基礎上,古希臘人通過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古羅馬人繼承發展了古希臘文化,並把它廣爲傳播,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下面我們先來學習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

一、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板書)

1、古希臘神話由什麼組成?

(課前可安排積極分子蒐集一些資料,上課提問時由他們回答)展示圖片

識記荷馬(展示圖片)

2、歐洲最重要的長篇文學作品是什麼?作者是誰?

(啓發)誰能講講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話故事?

學生根據課外見聞積極發言(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擴大了視野)

3、古羅馬人在史詩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維吉爾的有關資料

(過渡)古希臘人在戲劇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臘戲劇(板書)

(質疑)古希臘兩位的戲劇家是誰,他們被尊稱爲什麼,代表作有哪些?

(質疑)希臘史學開西方史學之先河,那麼古希臘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展示藝術家們的圖片

三、歷史名著(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有哪些歷史名著,作者是誰?

(引導)我們中國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聯繫中國史,對比記憶。)

(過渡)古希臘、古羅馬在許多科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的科學家(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出現了哪些科學家,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識記亞里士多德,一學生朗讀他的名言並分析。

(過渡)下面我們來欣賞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和雕塑藝術的成就。

五、(視頻資料)建築和雕塑(板書)

看錄像欣賞,(提高對古典文化的鑑賞能力。)

(引導)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見聞,你還能舉出其

他例子嗎?

(啓發)這些成就是什麼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過渡)我們對拉丁字母並不陌生,比如漢語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拉丁語。

總結歸納並舉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這是奴隸制經濟繁榮的體現)聯繫以前所學知識,思考回答。

六、拉丁語(板書)

(回憶)拉丁字母是從什麼字母逐漸演變的?它對世界有何影響?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讀表格列舉出幾種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們一起來歸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成就分別是什麼。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爲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穫圖》

指導學生看圖,並回答:

仔細觀察《耕穫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裏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麼?——稻穀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麼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爲什麼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爲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週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爲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爲經濟發展提供較爲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爲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爲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爲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爲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爲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爲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範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後作業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動;說出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知道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的史實故事。

觀察“唐長安城示意圖”,瞭解長安城的城市佈局特點,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

瞭解和收集遣唐使與鑑真東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養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過列表比較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學習用列表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

通過觀看長安城的歷史圖片和課文材料,想象唐都長安城中外交流的盛況。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創造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鑑真、玄奘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唐朝在頻繁的對外交往中,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難點:

本課頭緒較多,內容較雜,地名、國名較陌生,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困難。

本課的地位:

這節課主要介紹唐代開放與交流的的外交關係。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峯時期,唐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使得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極爲繁盛,唐朝的威名遠播四方,出現了自西漢以來中外交往的第二個高潮。學習本課將更加有助於全面完整的瞭解唐朝。

三、學情分析:

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西遊記》或有關通俗讀物,對劇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學習熱情高漲,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有很強的求知慾,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師點撥幫助。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爲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構建以學生髮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爲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後知識遷移,

鑑於對《標準》的理解和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教師在本課的教學方式以啓發、引導爲主,課件演示爲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的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敘述,討論等爲主,給學生充分的發散思維空間,培養個性並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教師:上網查詢、蒐集、整理有關資料,製作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鑑真、玄奘的資料。可以上網查詢,可以看書查找。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日本和服圖》和《唐代女俑圖》,讓學生觀察說一說“這兩幅圖片的異同點?這說明了什麼?(目的是啓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第一目:遣唐使與鑑真東渡。

主要介紹唐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鑑真異域傳道的情況,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處理的: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解決如下問題:

①什麼是遣唐使?

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麼?

③對日本社會有什麼影響?

這三個問題答案明確,學生在閱讀後能夠自己解決。

(2)爲了使學生對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產生感性認識,我又設計一道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在今天的日本,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陽節登高、菜餚的圖片,使學生在形象直觀的圖片中輕鬆突破重點。

(3)接着出示《鑑真》的畫片,學生介紹鑑真的生平,教師補充。

(4)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鑑真六次東渡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

①“鑑真盲目航東海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②“鑑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爲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要求,我引導學生觀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圖》並介紹這幅圖,使學生認識鑑真這位友好使者對促進中日文化做出的貢獻。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紹玄奘西行求法的情況,是本課重點。我採用播放音樂渲染情境和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具體步驟:

(1)播放動畫片《西遊記》的片頭曲,讓學生說一說“這是哪部片子的主題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西遊記》是部神話小說,帶有一定的誇張手法,但歷史上確有玄奘西行取經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個人和一匹老馬,而不是3個徒弟的。

(2)出示“玄奘畫像”,請學生介紹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師補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線圖”的多媒體課件,教師演示其經過的地方,解釋天竺地理位置,請學生思考:

①觀看這個路線圖你有何感想?

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貢獻?

(4)爲了瞭解學生對前兩目的掌握情況,昇華前兩目的教學內容。我又設計一道題:“列表對比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異同點,從他們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第三目:國際性大都會長安。

主要介紹唐朝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城市建築佈局特點。這部分內容課標雖然沒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個縮影。爲此,我採用藉助圖畫再現情境的方式,具體步驟:

(1)出示“敦煌壁畫中反映長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圖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圖片。(教師做簡要介紹)。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麼?”(瞭解長安不僅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大都市。)

(2)指導學生觀看《長安城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

①長安城分成幾部分?

②整體佈局有什麼特點?

爲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又出示了《大明宮復原圖》及《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使學生了解長安城的宏偉。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圖,讓學生說一說有哪幾部分構成?與長安城有什麼異同?這說明了什麼?(認識長安城建築佈局對周邊鄰國的城市建築與都城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3、課堂小結

我請同學們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教師在此基礎進行小結。

教師總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大唐帝國繁榮的經濟,強盛的國勢,對很多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出現了開放與交流的盛況。大唐帝國又以匯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兼容幷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大唐文明更加輝煌。事實告訴我們只有開放與交流,纔會發展與進步。

4、課堂練習:通過對唐都長安城的學習,結合課文資料,想象唐都長安中外交流的盛況。用30字左右概述。(培養學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國中歷史教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原因,講述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

【難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法。

教師展示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並提出問題:詩詞中有這樣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描寫了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有什麼呢?學生回答:統一了蒙古。接着教師追問:在此之後蒙古又展開了哪些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所學思考:面對蒙古草原分裂割據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樣的舉動?

學生回答: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同時被擁立爲大汗。

教師追問: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之後,如何使蒙古族發展壯大的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後,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編制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出征;組建了一支有一萬人的護衛部隊;建立了司法機構;創制蒙古文字。

(二)過程

教師出示《蒙古滅西夏與金》的示意圖,並提問:隨着時間的發展,蒙古統一全國的條件漸漸成熟,那麼蒙古統一全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之後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

教師補充講解:在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在六盤山去世,西夏與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所滅

教師追問:在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麼做的?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於西夏曾與金交惡,金朝拒絕支援西夏。南宋不顧北宋滅亡的教訓,與蒙古聯合夾擊金朝,導致金朝滅亡。

教師繼續提問:這給了我們什麼啓示?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脣亡齒寒,做事目光要遠大,不要侷限於當前的利益。

(三)意義

教師展示《蒙古滅西夏和金之後的形勢圖》,並提問:蒙古滅西夏和金的歷史意義何在?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爲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之後派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金朝滅亡後,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後持續了40多年。

教師展示史料,並提問:面對強大的蒙古,爲何南宋遲遲未能攻下,請結合史料及所學談談你的認識?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1、蒙古善用騎兵,但宋軍善於守城戰和水戰,宋軍可根據地理形勢對抗蒙軍。

2、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蒙軍損兵折將。

3、宋朝人口數量龐大,故和蒙軍保持了長久的對峙局面。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複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國後的措施有哪些?課下蒐集資料,下節課交流討論。

四、板書設計

國中歷史教案 篇十

〖內容標準

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瞭解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基本情況。

②知道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和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築馳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措施的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

①討論秦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

②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③觀察文字、貨幣、度量衡在統一前後的插圖,指出統一後的優勢所在。

④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能指出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馳道;能正確指出秦長城西起和東至的所在地區。

⑤歸納秦始皇建立統一國家時的各方面活動,並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秦的統一,明確秦統一六國實現從小國林立到國家一統的演進,符合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願望,是歷史的進步。

②通過學習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感知這些措施對促進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

③通過學習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要點

1、重點 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統一的國家,而統一的趨勢則成爲此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秦始皇將戰國時期的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機構。成爲我國長達2000年多年曆史的基本制度。經濟文化上的整齊劃一舉措,不僅加強了統一國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總之,秦的統一和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難點 如何正確理解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對我國古代民產生的深遠影響,其中有利與不利因素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從政治上的強權統治和經濟文化上的促進作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能較全面認識統一措施的作用。

〖教學分析

1、秦滅六國

①指導學生運用第6課“戰國形勢圖”,結合“秦兵馬俑騎士與戰馬圖”以及“長平之戰”的材料,組織學生分析秦王政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後滅掉六國的次序。比如:蠶食韓魏,利於東進;長平之戰,傷趙元氣;十年激戰,兼併六國。

②組織學生着重討論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一是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小國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二是有利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採取的重大措施,運用“秦政治體制示意圖”,向學生說明三點:

①回憶“三皇”、“五帝”,說明“皇帝”一詞的名聲煊赫與權力龐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稱號後,這個稱號延續了2000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爲止。

②介紹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職責、地位,介紹地方郡守、縣令的職責、地位,強調中央和地方的官職都由皇帝任免,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

③引導學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可從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統治兩方面進行分析。

3、統一措施

①指導學生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正確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確秦是當時世界上大國的概念。以“統治如此廣闊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強權正體外,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上又採取了哪些措施呢?”導入“統一措施”一節。

②運用教材的插圖、資料,引導學生對文字、貨幣、度量衡進行統一前後的對比觀察,明確其優勢所在。

③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知道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方向。瞭解匈奴的情況和匈奴對秦的威脅,強調萬里長城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是人類文明的奇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組織學生開展對思考題“秦王朝進行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道的統一,你認爲好處在哪兒?秦的統一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兒?”的討論。

⑤歸納秦始皇在建立統一國家上的各方面活動,並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於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複習舊課〕

師:第6課我們學習了“商鞅變法與社會變革”,(提問)“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雄?他們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有關商鞅變法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多記、多看、多想。

今天,我們接着學習下面的內容。請同學們翻到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8課 秦的統一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爲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爲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後,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補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書布點〕

△採點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後,找學生講述教材內容,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採點、布點(板書)。

秦滅六國 時間 策略 順序 意義 長平之戰

皇帝 陽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縣 李斯

文字 貨幣 度量衡 車軌 長城

△布點小結

今天,幾位同學對課本內容的複述,我是比較滿意的。我想改變前幾節課的做法,要求述點的同學,先由我來指定,其他同學注意聽,中途不要隨插話,如果有什麼問題,一定要等別人把話說完,舉手向老師示意,得到允許後,站起來,面向全班同學和教師表述自己的觀點。

〔分層推進〕

△再讀教材(大約2分鐘)

△快速提問(5分鐘)

①秦滅六國的時間?(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進一步提問:公元前230年是幾世紀多少年代?)

②秦滅六國的策略是什麼?(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滅六國的過程,概括爲四句順口溜:秦滅六國計謀精,遠交近攻二步行,打敗削弱再滅亡,十年統一順民心。)

③秦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韓、趙、魏、楚、燕、齊,)

④秦滅六國的意義是什麼?(結束了長期以來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⑤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自稱什麼?(“始皇帝”,後人稱其爲秦始皇。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爲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後稱爲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設立的主要官職?他們的職責是什麼?(丞相——掌管政務;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他們孝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實行的制度是什麼?職權怎樣?(略)

⑧秦始皇採取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連接長城。)

⑨識圖:第43頁“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長城的起止。

△處理問題(約15分鐘)

①爲什麼秦能滅六國?

⑴客觀條件——人民渴望統一。“戰國七雄”之間,爲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戰爭,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封建割據嚴重阻礙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孟子離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並沒有誇張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統一,結束分裂割據。“戰國七雄”中誰能承擔“統一”的歷史重任呢?

⑵主觀條件——“戰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強。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它是各諸侯國“變法”中比較徹底的,變法後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得到發展,成爲“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滅六國實現統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國的肩上了。

⑶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②中央集權制度

集權就是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於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個裁決,中央的主要官員都必須絕對服從皇帝和執行的命令。指導學生看第44頁圖“秦政治體制示意圖”。

③秦始皇採取的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影響:(指導學生看課本中的相關圖片)

⑴文字 小篆 隸書

李斯受命統一文字,規定小篆爲全國推廣的標準文字。日常文書來往通用的是隸書。

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後世各種漢字字體都呆溯源於秦。

⑵貨幣 圓形方孔錢

圓形方孔錢與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有一定的關係。我國曆史都依照秦錢的樣式鑄行,它通用了兩千多年。

貨幣統一,將戰國後期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爲流通貨幣,解決了拾、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

⑶度量衡

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

⑷車道

馳道,意爲奔馳車馬之道。直道意謂路線直、距離近、行馳快的道路。

解決了交通不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和地區間的聯繫。

④秦的統一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裏?

有利於統一國家的發展;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於加強軍事力量;有利於鞏固民族的團結。

〔貫通評價〕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開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同時採取統一文字、貨幣統一、統一度量衡、修築馳道和直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秦的統一在歷史上且有進步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