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三顧茅廬 教學設計(精選37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37篇《三顧茅廬 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三顧茅廬 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三顧茅廬 教學設計(精選37篇)

篇1:《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目標確定的依據】

1.相關課程標準陳述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閱讀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4)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精讀的評價。要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重視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

2.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選編了《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三顧茅廬》《劉姥姥進大觀園》四篇名家節選文章。本文節選自名著《三國演義》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當時有宏圖大志的劉備依附於劉表,屯駐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騙,在去曹營前走馬薦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後劉備又遇到司馬徽,司馬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兩人的薦語,更引起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興趣。一顧茅廬遇崔州平,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諸葛均、黃承彥,留下書信。課文從三顧茅廬開始寫起。《三顧茅廬》作爲古代白話小說節選具有小說的典型特色。小說,在國中語文教材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小說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深刻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學好這一課,對於學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單元導語給古代白話小說的教學提供了明確的導向:要抓住小說的主要線索,梳理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探討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結合具體描寫,瞭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藝術特點。

3.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在兩年國中語文學習的基礎上,對小說有一定的閱讀欣賞能力。部分學生通過觀看電視劇和閱讀文學作品對《三顧茅廬》有大致的印象。老師利用學生的初步認知,進一步引導、啓發,在瞭解故事背景的基礎上,能夠把握故事情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欣賞小說鮮明的藝術特色。文章篇幅較長,文言味濃重,情節複雜,對學生的古典名著積累也要求較高。

【教學目標】

1.通過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梳理故事情節。

2.通過勾畫、精讀人物描寫的段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重難點)

3.通過研讀典型句段,欣賞古代白話小說鮮明的藝術特色。(重點)

【評價任務】

針對目標1:

速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概括主要情節,用簡潔的語言說出典型情節的主要內容。

針對目標2

1.通過跳讀課文,圈點勾畫出對諸葛亮、劉備、張飛三人的典型描寫,自由散讀思考,小組交流,結合相關內容,說出三人的性格特徵,品味作者語言的魅力。

2.分角色朗讀相關片段,從語氣、神情、語調等方面置身於情境之中,能夠演繹出劉備的求賢若渴、謙虛懂禮,張飛的魯莽無禮,諸葛亮的智謀廣遠、謹言慎行,其他同學作客觀評價。

針對目標3:

通過研讀典型句段,重點從諸葛亮的出場方式、襯托、鋪墊等手法欣賞作者謀篇佈局的匠心獨運。

【教學活動設計】

(一)懸念導入,激興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大業,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這一典故。歷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見”這五個字來記載這一過程,而羅貫中則依據這五個字,將其洋洋灑灑地書寫了近五千字。那麼,他究竟比歷史的記載多了些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三顧茅廬》,去一探究竟!

(二)一波三折,構情節

速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以“第三次顧茅廬”爲切入點,從時間、人物、重點事件入手,用100字左右概括說出情節的主要內容。

可用以下句式來說:三顧茅廬(時間),(人物)(事件)。

小結:第三次顧茅廬之前,關張持有不同態度,劉備力排衆議,決定前往。劉備第三次拜謁諸葛亮得以成功遇見,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爲其謀興邦定國之策。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三)抓住關鍵,析人物

1.跳讀課文,從文章中勾畫出對諸葛亮、劉備、張飛三人的典型描寫,做好批註。

2.學生自主散讀思考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個性特點,小組互相補充交流。

3.組內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分析三人的性格特徵,師生互評。

範例導航:諸葛亮聰睿過人。“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從語言描寫方面,寫出諸葛亮不出茅廬,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見諸葛亮之智。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可看出他的胸懷大志,雄才大略。“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側面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學生在討論中,可歸納總結出諸葛亮的聰睿過人,高風亮節,氣宇軒昂……劉備的仁心愛人,求賢若渴,謙虛有禮……張飛的魯莽無禮,性格直爽……

(四)穿越時空,現情景

找出諸葛亮的語言、劉備的語言、張飛的語言,分角色朗讀相關片段,還原三顧茅廬的情景,從語氣、神情、語調、動作方面演繹出劉備的求賢若渴、謙虛懂禮,張飛的魯莽無禮,諸葛亮的智謀廣遠、謹言慎行,其他同學作客觀評價。

(五)巧析佈局,賞手法

通過研讀典型句段,重點從諸葛亮的出場方式、襯托、鋪墊等手法欣賞作者謀篇佈局的匠心獨運。

師生交流人物出場的藝術。教師分享:小說人物常見的出場方式:一、“單刀直入”(開篇就讓人物出場);二、“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三、“鋪墊渲染”(千呼萬喚始出來)。

學生判斷諸葛亮的出場屬於鋪墊渲染(千呼萬喚始出來)。學生結合文本感受古代白話小說的藝術魅力:首段劉、關、張三人的不同意見;路遇諸葛均;階下侍立等晝寢的諸葛亮醒來;諸葛亮翻身將起,――忽又朝裏壁睡着;又過了一個時辰才醒。

小結:在出場前對諸葛亮的烘托、渲染,彷彿東雲現鱗,西雲現爪,增強了故事的張力和神祕感,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六)遷移探究,促提升

1.必做:探究爲何《三國演義》經千年傳唱成爲佳話且經久不衰,寫成200字的探究小報告。

2.選做:展開想象和聯想,將《三顧茅廬》改編成舞臺劇,在讀書節上彙報展演。

篇2:《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1、感悟體驗與學習語言相結合。抓住文中有關語言、行動描寫的詞句,揭示詞句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朗讀體驗,評價人物,把孩子們投入到語言的世界裏,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的藝術解讀,體會語言運用的規律和作者的思維結構。使語言和精神同築共生。

2、朗讀與探究相結合。圍繞“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相請諸葛亮誠心誠意”展開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探究、體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爲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過程。

3、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到原着,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開放性,促進學生主動全面地發展。

二、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是第十一冊最後一組教材的第二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展語言、啓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

三、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學過《赤壁之戰》和《草船借箭》,對〈〈三國演義〉〉已經有所瞭解,多數學生應該閱讀了〈〈三國演義〉〉的原着或少兒版的。這些都爲學生學習本文作了鋪墊。

四、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靈活運用各種解詞法理解”大賢、怏怏、仰慕“等新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3、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用課題擴展法、段意歸併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4、能分清文章的詳略,並認識到這樣處理詳略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五、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讀劉備三顧茅廬時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語句,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1、運用研讀的教學模式,探究體驗貫穿始終。

2、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學生進行展示與交流的時間和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方法、成果,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創新火花。

3、着意於課程資源的開拓,不僅擴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強化了人文薰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七、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閱讀〈〈三國演義〉〉,教師準備好課件。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談話,揭題解題

1、引入。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我們已經領略了他的過人智慧。劉備當年爲了得到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頗費了一番周折,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談。

2、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茅“字的橫鉤要比草字頭略微長一點,這樣纔好看,最後一筆是撇;”廬“字的下面是一個”戶“。要求學生寫一寫。

3、解題:理解”茅廬“即”草房子“;”顧“即”拜訪“"三顧茅廬”即三次到茅屋拜訪。

4、用課題擴展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課題補上“誰”“去幹什麼”就是主要內容。(劉備三次到草屋去拜訪諸葛亮。)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的讀課文,認爲難讀好的地方反覆讀。找出文中現代人不太常用的詞,聯繫上下文,想想這些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嗎?

2、檢查字詞

(1)讀準字音。 臥龍岡 謁見 數九寒天

(2)聯繫上下文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大賢、仰慕、出山、輔佐、謁見 怏怏 久聞

由“大賢”一詞引出詞語擴展練習:

根據意思寫詞語。

很有錢的人叫(大款 )

當紅的影星歌星叫(大腕 )

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 大俠)

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 大廚 )

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大賢 )

(3)請兩位同學到黑板前來,其餘同學在自己的本子上,聽寫詞語:大賢、仰慕、出山、輔佐、謁見 怏怏 久聞 慚愧 三顧茅廬反饋聽寫結果,相互糾錯改正。

3、按“三顧茅廬”的順序,給課文分段,並寫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劉備第一次去見諸葛亮,諸葛亮出門去了,失望而歸。

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冒着風雪去見諸葛亮,而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寫劉備三訪諸葛亮,耐心等候,終於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共圖大業。

4、在課題前加上拜訪的原因,課題後加上拜訪的結果。試着連起來說說主要內容,要求語言通順連貫。

(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大業,就三次到茅草房裏去拜訪。諸葛亮看到劉備很有誠意,就答應出山,並輔佐他打了很多勝仗。)

[解釋課題時指導學生用課題擴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概括段意後再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既降低了概括主要內容的難度,又引導學生學會了兩種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三)再讀課文,初步感知誠心誠意

1、自由朗讀,思考劉備哪一點吸引了諸葛亮,打動了諸葛亮的心,讓他答應出山輔佐劉備。

2、學生朗讀課文後,課件出示下列關聯詞:“……之所以……是因爲……、……正因爲……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會……”提示學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關聯詞,把自己的讀後的感感表述的流暢、準確。(此處也要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

3、對學生的各種表述,教師不作點評,待學生充分表述個人的感受之後,再引導學生對剛纔的信息進行處理。概括出一個詞――誠心誠意。

[培養學生現場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四)作業:作業本上1、2、3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凸現研究主題

1、“三顧茅廬”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那麼我們現在用這個成語是表示什麼意思呢?板書:誠心誠意

2、劉備在三顧茅廬的整個過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意到底有多真?這還需要我們去細細的體會。要想細細品味劉備這深深的誠意,咱們還得好好地讀讀課文。請大家把你認爲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找出來,放開聲音自由地讀一讀這些地方,感受感受。(學生讀課文)

(二) 抓住人物動作,體會人物內心――品味誠心誠意

重點交流品讀3句話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長?(一里等於500 米,半里爲250米)你體會到了什麼?

B 下馬步行:態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讀表現出諸葛亮的恭敬態度嗎?(自由讀――點名讀――齊讀)

(2) 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A從“輕輕 、恭恭敬敬 、等”幾個詞語中看出劉備禮賢下士。

B 你認爲怎樣的站纔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親自體驗一下嗎?我們來學學劉備。讓學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鐘)

C半分鐘的等待,你有什麼感受?

半分鐘的等待已經讓我們心急如焚,那劉備等了多少時間?

(3) 又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才睡醒。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

A 誰來說說劉備的話。

B請問劉備,你爲什麼要用謁見一詞呀?

老師知道“謁見”指拜見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長輩,感受到什麼?

(禮賢下士、虛心求教)

劉備可是皇親國戚,人稱劉皇叔,他竟然給諸葛亮下跪,諸葛亮是一介草民。現在,劉備竟然給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動天地。

[探究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不僅避免了煩瑣的情節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三)抓住人物語言,體會人物內心――品味誠心誠意

重點交流品讀劉備張飛的三處對話。

(1)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

劉備斥責說:“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2)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劉備說:“我冒着風雪正是爲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

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

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麼能落後呢?”

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

理解劉備爲什麼對張飛要“斥責――大聲斥責”?

藉助畫面理解:桃園結拜,誓死相隨。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親如兄弟。可是現在爲了請諸葛亮不惜斥責自己的兄弟。劉備當時已有47歲,而諸葛亮卻只有27歲。現在,劉備竟然給諸葛亮下跪,他如此屈尊就孔明,足見對諸葛亮的誠心,那足可以感動諸葛亮。

(四)作業:作業本第四題

第三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是寫誰?那麼課文爲什麼花較多的筆墨寫張飛呢?

(二)認識張飛人物形象――體會反襯作用

1、讀課文,劃出描寫張飛的句子,討論從這些描寫中你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2、交流:(6句)

①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

②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③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

④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麼能落後呢?”

⑤張飛滿口答應。

⑥見劉備還站着等,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麼這麼傲慢,等我到草屋後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關羽一再相勸,張飛纔沒放火。

3、分角色將寫劉備的語句和寫張飛的語句對應起來讀一讀,說說這樣對應起來寫有什麼好處。((作者採用對比反襯寫法,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這好比是一朵紅花,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更加豔麗。)

4、課外拓展,豐富張飛形象

從張飛的言行描寫中也讀懂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那麼張飛僅僅是個莽漢嗎,張飛身上有沒有閃光的地方?你們還從《三國演義》中瞭解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桃園結拜、長阪橋上單身嚇退曹操十萬大軍、關羽死後張飛的眼睛都哭出了血。張飛也是個英雄,十分講義氣、英勇、對大哥忠心耿耿。)

(三)分辨文章的詳略

1、課文寫了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比較一下篇幅,看看課文詳寫了哪-次,爲什麼要詳寫?

(詳略處理是爲表現中心服務的。)

2、再讀課文,找出課文寫劉備等人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異同點,說說課文爲什麼這麼寫。

(第二次增加了環境描寫,藉助環境描寫的襯托,反映出劉備請諸葛亮決心大,心意誠。第三次寫了“劉備靜候”的細節,表現了劉備禮賢下士。)

(四)拓展延伸――昇華誠心誠意

1、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課文最後一句說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很多勝仗,

你知道有哪些勝仗?(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智降姜維,空城計,草船借箭)

是啊,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所以“三顧茅廬”這個

成語到今天也成爲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2、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後建立了蜀漢王朝。你想,到那時,張飛回憶起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裏又會怎麼想呢?請你寫在本子上。

[這一小練筆,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深化了課文的主題,一舉多得]

3、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就走上了爲了國家統一大業的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段經歷,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課件出示《出師表》節選)“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講解“卑鄙”在古文中的意思)這段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把語文實踐活動從課內引向課外,提供原着中的相關語言材料供學生閱讀、思考,拓寬語

文學習的內容和渠道。]

(五)作業。

(兩題中任選一題)

1、縮寫課文,要求不改變原文的意思,字數在300字以內。

2、背誦《出師表》節選

九、板書設計

風雪天輕叩柴門

置手足情以度外

三顧茅廬,誠心誠意

半里外下馬步行

臺階下恭敬禮拜

十、作業設計(詳見各課時教學過程)

問題研討

1、本課教學還可以設計情境表演,如在劉備遇見諸葛亮時說的那一番有誠意的對話也可以讓孩子們來模仿、來表演,相信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氣氛會更熱烈。所謂以演助讀,可以將平面的文字“還原”爲可感的場景,還原的過程即是感受體悟的心智歷程。

2、第二課時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去發現劉備的“誠心誠意”,學生找出相應的句子時,教師要防止一味地問“你從哪裏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更要注意在深入分析的過程千萬別牽着學生鼻子走,應該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重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語句分析的同時隨機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

篇3:《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以題目爲切入點,訓練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

2、自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過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遠大的'理想,並時刻爲實現理想做好準備。

【教學重難點】

1、自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點)

2、透過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遠大的理想,並時刻爲實現理想做好準備。(難點)

【教學活動設計】

一、懸念導入,激興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這樣一個特定的時代爲我們造就了一部偉大的作品―――《三國演義》,他以生動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宏偉的結構,爲我們展現了時代條件下的各種紛爭、矛盾,敘述了三國時期羣英聚集,風雲天下的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正是《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的一個小故事,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板書課題)

二、抓住文眼,構情節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這個題目,你讀出了什麼?

2、速讀課文,在總覽全文的基礎上,再次解析題目,用一句話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學法指導:什麼人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產生了什麼結果)

小結: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最終使其答應出山。

三、抓住關鍵,析人物

質疑:

劉備是如何做到讓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的呢?(誠心)

文本探究

(一)劉備之“誠”

1、自讀課文,思考: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他的“誠心誠意”?

2、諸葛亮答應出山,只是因爲劉備誠心嗎?劉備的身上還有什麼特質是讓諸葛亮欣賞,願意跟隨的呢?

3、學生自主散讀思考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個性特點,小組互相補充交流。

4、組內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師生互評。

明確:(1)拜訪次數?

(2)充分信任

(3)下馬步行

(4)等候醒來

(5)批評張飛

劉備:有雄心壯志、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有威望,有號召力,氣度寬宏

小結:正是劉備集這些優秀的特質於一身,才能在誠心的拜訪後求得大賢。

(二)諸葛亮之“賢”

誰都不會隨隨便便成功,劉備是這樣,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個羣英薈萃的年代,諸葛亮能夠脫穎而出,使得劉備三顧茅廬,他又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明確:雄才偉略、目光長遠、胸懷大志、淡泊名利

四、總結歸納,談收穫

從兩個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麼啓發呢?

總結:成功只屬於有準備的人,我們要想成功,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並時刻爲實現理想做好準備

五、課後練筆,促提升

請同學們以《理想與成功的距離》爲題,寫一寫自己的學習感受。

六、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諸葛亮

誠賢

雄心抱負

漢室可興,大業可成

篇4: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寫劉備三顧茅廬,一次比一次詳細,尤其是第三次拜訪,突出劉備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用張飛的莽撞、無禮,反襯劉備求賢若渴的態度。

二、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學重難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學時間:

三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聽寫詞語(幻燈片檢查)

2、指名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

思考:這段話告訴我們什麼?劉備爲什麼還要去拜訪諸葛亮?

(2)填空:

劉備()前往隆中()諸葛亮,()地()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大業,但都沒有見着。

(3)討論填空,理解重點詞語:兩次、拜訪、誠心誠意、邀請,體會劉備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度。

(4)指導朗讀,體會。

2、學習第2——4自然段,

過渡: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先生,請到了一位智謀過人的軍事,留下一段佳話。下面,我們來學習第2——4自然段。

(1)小組學習。讀課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劃出劉備有關動作、語言、神態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討論問題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要點:

①第二自然段。重點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話,討論,指導朗讀,細細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②第三自然段。精讀賞析:“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快步走進”等重點詞語的細節描寫;討論,指導朗讀,感悟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覺、同桌吃飯等。

(3)重點句理解。

3、討論: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象撥開了雲霧見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學,什麼比做什麼?體會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諸葛先生,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啊!比喻句教學,什麼比做什麼?體會比喻句的精妙。

4、課件欣賞諸葛亮出茅廬後的“神機妙算”如:“空城計”“三氣周瑜”“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圖片配文字)

三、總結、寫作特點

劉備、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的,指名讀有關的語句。

四、指導用“來到……只見……”說話。

1、指名讀:“他們來到隆中……秀麗宜人”。

2、分析:寫了那些景物,按什麼順序寫的?描寫這些景物有什麼作用?

3、指導用“來到……只見……”說話。

如:我們來到清秀園,只見……

4、自由練說,同桌說,指名說。

六、板書設計:

劉備 8 三顧茅廬 諸葛亮

誠 下馬步行、輕輕敲門、

心 輕輕走、恭恭敬敬、

誠 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

意 快步走進

求賢若渴 尊重人才

篇5: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覆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語言。

3.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學習思路:

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中,在充分的讀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讚美誠。

學習準備:

課件、《練習紙》等。

預設過程:

(一)啓迪,方言逗樂暖誠意(課前)

1.同學們,知道我叫什麼名字嗎?(學生說我叫肖紹國)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說從大屏幕上看到的)(你真善於觀察)你們應該怎麼稱呼我?(學生說肖老師)是朋友就應該直呼其名,我叫——(肖紹國)誰來叫我的名字?(如果沒人叫,教師說一句諺語:老虎趕車——沒人敢)(指名學生叫肖紹國)(教師接——哦,在這兒,我給大家上課來了;到!並作立正狀)

2.同學們,知道我來自哪兒嗎?(湖州)想不想聽聽湖州話?(想)好!我說一句,你先猜猜是什麼意思?再學着我說一說,好不好?

教師說——今天跟大家一起合作,我真快樂!(純正的湖州腔)(學生猜、學)

知道我爲什麼這麼快樂嗎?(學生髮話)(跟這麼多朋友相聚在一起,特別是看到你們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當然是件快樂的事)

好了,你們能不能說一句衢州話,讓我也來猜猜、學學?(學生說衢州話,教師學猜、學)

3.看來說好普通話可真重要,大家都說普通話,五湖四海的人們纔好溝通。同學們,我們大家都互相認識了,可以開始上課了嗎?(好!上課!同學們,你們真可愛!)

(二)感覺,第一印象落誠意

同學們,上節課在你們語文老師的幫助下,大家已經初讀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那麼,劉備“三顧茅廬”給你留下什麼印像?

(學生說話:禮賢下士、求閒若渴、真心誠意、一片真情……)

(方案一:如果學生一開始說出“禮賢下士、求閒若渴”等含義比較深刻的詞語,到不了“誠心誠意”上去,教師導:這個詞語用得好,文縐縐的,你從哪兒找到的?我怎麼沒有發現,你真會讀書!——劉備的“禮賢下士、求閒若渴”都來自於他內心對諸葛亮的一片誠意!還可以用哪些詞語形容劉備?——“誠心誠意”)

(方案二:如果學生一開始說出“誠心誠意”,教師先板書“誠”,繼續讓學生說其它的詞語,總結:是呀!劉備的“禮賢下士、求閒若渴”都來自於他內心對諸葛亮的一片誠意!)

(板書:誠)

(三)鎖定,揣摩對話悟誠意

1.要想細細品味劉備這深深的誠意,咱們還得好好地讀讀課文,想讀嗎?(想)好!請大家把你認爲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找出來,放開聲音自由地讀一讀這些地方,感受感受。(學生讀課文)

2.最能體現劉備誠意的語句有好多處,誰先來讀?

3.多平臺交流——

a.師生對讀——預熱

當一學生讀到以下這組對話時:(大屏幕出示)

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

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1)你是從劉備和張飛的對話中體會劉備的誠意的,很好!

——(看學生把感悟點落在哪裏)

方案一:

◇若學生一上來把“胡說!”一詞讀得不錯,教師則啓:你這個“胡說!”讀得特別有味道,你爲什麼要這樣讀?(我要讀出斥責的口氣)——你們知道劉備和張飛是什麼關係嗎?(學生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教師評:你瞭解的真多!)——是啊,爲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拜兄弟,可見其:“求賢心切,一片誠心”,(學生接話,教師點着黑板上的“誠”)誰來用斥責的口氣讀讀這句話,體會體會劉備當時的心情。(指名一學生讀)——你們注意到這句話後面的標點了嗎?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就是非得——劉備出馬,(學生接話)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學生接話),誰帶着這樣的心情,再來讀這句話。(再指名一學生讀)——若學生把“大賢”一詞讀得不錯,導——我覺得你“大賢”一詞也讀得不錯,爲什麼要這樣讀?(學生說話)是呀!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劉備的那份誠心、那份敬仰(齊讀劉備的的話)——在劉備眼中諸葛亮是“大賢”,而在張飛眼中諸葛亮只是一個——“村夫”,(學生接話)誰來讀讀張飛的話(指名一學生讀)誰能讀出不同的感受?讀出“猛張飛”的感覺?(再指名一學生讀——真不愧爲“猛張飛”!)——來,我讀張飛,你們讀劉備,我們來進行一次對話。(分角色對讀)。

方案二:

◇若學生一上來把“大賢”一詞讀得不錯,教師則啓:“大賢”這兒讀得特棒,你爲什麼要這樣讀?(學生說話)是呀!誰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劉備的那份誠心、那份敬仰(指名一學生讀)若學生把“胡說!”一詞讀得不錯,導——你除了“大賢”這個詞語讀得不錯外,“胡說!”這兒也讀得很棒,你爲何要這樣讀?(我要讀出斥責的口氣)——你們知道劉備和張飛是什麼關係嗎?(學生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教師評:你瞭解的真多!)——是啊,爲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兄弟,可見其:“求賢心切,一片誠心”,(學生接話)誰來讀出斥責的口氣,體會體會劉備當時的心情。(指名一學生讀)——你們注意到這句話後面的標點了嗎?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就是非得——劉備出馬,(學生接話)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誠意,帶着這樣的心情,讓我們來齊讀這句話,感受感受。(齊讀劉備的的話)在劉備眼中諸葛亮是“大賢”,而在張飛眼中諸葛亮只是一個——“村夫”,誰來讀讀張飛的話(指名一學生讀)他哪裏讀得好?(學生說話)你們瞭解張飛的性格嗎?誰能讀出不同的感受?讀出“猛張飛”的感覺?(再指名一學生讀——真不愧爲“猛張飛”!)——來,我讀張飛,你們讀劉備,我們來進行一次對話。(分角色對讀)。

方案三:

◇若學生一上來讀得很一般,教師則導:能說說你對這組對話的體會嗎?(爲了請諸葛亮,劉備斥責自己的弟弟,可見他的誠意)那誰能讀出劉備斥責的口氣呢?——下面按“方案一、方案二”走。

(2)教師導:劉備怒斥張飛的背後是對諸葛亮的一片誠心啊!(教師點着黑板上的“誠”)

b.自由對讀——親歷

這個同學是抓住劉、張二人的對話來體會劉備的誠意的,真好!還有哪些同學也是通過劉、張二人的其他對話來體會的,你來讀——(隨學生朗讀完,大屏幕逐個出示)(第一句暫時隱蔽)

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

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劉備說:“我冒着風雪正是爲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

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

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麼能落後呢!”

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

(1)你們同桌,或者前後同學,你讀張飛,我讀劉備,選擇三

組對話中對你們觸動最大的一組,先自由讀讀,等會兒,請你們展示。(學生合作分角色讀)

(2)好,哪兩個同學先來?有人說,聽話聽音,你可要認真

聽,看看你能聽出些什麼?

a.當學生讀到第二讀組對話時,(導:你們倆讀出了話中之意)教師啓:你聽出了什麼?(聽出了張飛的埋怨,劉備的誠意、氣憤)是呀!數九寒天、雪花紛飛,誰不會埋怨呢!誰也來埋怨一下?(指名一學生讀張飛的話)面對着張飛的埋怨,誰來教訓他一下?(指名一學生讀劉備的話)教師接:劉備真可真是用心良苦呀!我們要讀出這種感覺?(齊讀劉備的話)

b.當學生讀到第三組對話時,(導:你們倆讀出了弦外之音)教師啓:你們聽出了什麼?(聽出了張飛的不耐煩,劉備憤怒)你注意到劉備是怎樣說這句話的嗎?(大聲斥責)大聲斥責的口氣是怎樣的?誰來讀?(指名一學生讀),誰跟他讀得不一樣?(指名一學生讀——你給自己的朗讀打幾分?——推薦一個同學再讀)教師導:劉備越大聲斥責,越可見其拜訪孔明的誠心!(教師點着黑板上的“誠”)

c.當學生讀到第四組對話時,教師啓:你們又聽出了什麼?(學生說話——導:他就怕張飛失去了禮節)

c.集體引讀——昇華

(1)來,讓我們連起來,把你感悟到的讀出來吧。(大屏幕上四組對集中出示)我也想參與到大家的朗讀中來,行嗎?謝謝!一、二組讀劉備,三、四組讀張飛,準備——

一顧茅廬,三人失望而回,沒幾日,劉備又要去臥龍崗,張飛說——(學生讀)劉備斥責他——(學生讀)當時正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張飛埋怨道——(學生讀)劉備說——(學生讀)二顧茅廬,,三人又怏怏而歸。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欲三顧茅廬,張飛不耐煩地說——(學生讀)劉備大聲斥責說——(學生讀)張飛想了想,知趣地說——(學生讀)劉備說——(學生讀)

d.創新對讀——滾燙

(1)導:張飛經過劉備這番教導,也就知趣的隨着劉、關二人第三次來到隆中,久等不見孔明,張飛的牛脾氣又發了,他氣急敗壞地對關羽說——(學生齊讀張飛的話)(這張飛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2)而此刻,劉備又會說些什麼呢?書中無文字,圖中無聲音,你能想像到劉備會說些什麼?怎麼樣地說呢?

(大屏幕出示)

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麼這樣傲慢!等我到草屋後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

劉備 說:“ !”

(3)同桌之間先說說——交流。

(教師評價點:抓提示語“斥責——大聲斥責——怒不可遏”,

◇ 你們真是劉備的知音啊!

◇ 嗨!還真跟劉皇叔真心有靈犀呢!

◇ 如果我是劉備,我會對你說:知我者,非×××莫屬也!)

(3)短短的一組對話,我們就從張飛的不耐煩、魯莽中悟出了

劉備的一片誠心。(板書:誠)劉備的這份誠意可真是令人感動呀

篇6: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

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流程:

爲達到以上目標,本課的教學擬採用利用資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彙報、表演等多種方法。

(一)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閱讀、查資料、問長輩等形式,瞭解三國背景、故事、人物,在課前交流。這一環節通過師生互動、合作,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發展,學習語文的方法得到實踐,而且這種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自主的行爲中,與教師融洽的合作中實現的,實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二)教學環節:

爲了有序組織教學以及逐步深入學習,我擬定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用幻燈片出示三國人物圖,讓學生猜,其中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曹操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

在這個環節中達到兩個目標:(1)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習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2)整體感知課文中講的內容。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3.研讀感悟

(1)在初讀的基礎上,提煉“誠”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找夥伴對讀、師生對讀等方式,在閱讀中發現、感悟、提煉並讚美“誠”。

課文開頭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圍繞“誠心誠意”這個詞語,具體寫劉備怎樣“誠心誠意”地邀請、尊敬諸葛亮的故事。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帶着如下的問題閱讀課文:

a.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

b.劉備爲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

c.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

設計這樣的閱讀環節,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從而,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轉換,使學生不但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意蘊層面”的含義,而且也能夠深刻地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社會層面”含義,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劉備的一片誠心,爲今後走上社會奠定了“誠”的基礎,實現人文性的整體迴歸。

(2)在表演中加深對“誠”的理解。有劉備跟張飛的對話表演,有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表演。設計這個環節是爲了使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

小結:由此可見,劉備的誠心真的是達到了極點。正是因爲這樣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劉備這樣的誠心爲了什麼?——求才。直至20年後,諸葛亮對這件還記憶猶新,曾寫下《出師表》這樣一段話:(由於這段話是古文,學生難度大,所以利用多媒體展現出來,帶着學生邊讀邊感悟其意。)“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三)、課後延伸

延續性的活動使學生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實現了在實踐中發展能力的目標。爲此,我設計了兩道拓展題:

1.同學們,三顧茅廬已傳爲佳話,廣爲傳頌,學了這個故事,作爲“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大家有什麼啓發呢? 2.讀《三國演義》,寫讀書筆記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我力求清晰、明瞭。是根據引導學生“讀----思---悟”的教學方法來設計的,在課堂小結後,我利用多媒體展現給學生。既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質疑解難,加深對課文的認識與理解。

8.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劉備 —————→ 諸葛亮

←—————

教材分析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改寫而成。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展語言、啓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秀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四年級學生特點以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學習歷史故事,體會人物精神品質”,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茅塞頓開、晌午”等詞語的意思。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3、激發學生讀經典名著《三國演義》的興趣,用寫讀後感的形式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採用引導學生通過“讀----思---悟”從而全面闡釋課文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拓展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避免煩瑣的情節分析,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學 法

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爲自信、自我調控、自主選擇、獨立判斷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解放個性,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老師應抓住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達到了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境界,從而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另外,要求學生能夠帶着問題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着重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學情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瞭解得也不夠透徹,因此引領學生感知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篇7:《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文章中寫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文中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本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可分爲三段。即:第一段略寫劉備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着。第二段具體寫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這是課文的重點。第三段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親密友情。

設計思路:

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先進行細讀課文,感悟體會:鮮明的對比;精妙的比喻。接着精讀課文,賞析品味最精彩的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加深領會細節描寫和環境烘托對劉備和諸葛亮的人物刻畫。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初步感知劉備渴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比喻句前後兩部分之間的聯繫。

教學重點:

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難點:

感悟細節描寫和環境烘托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點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點出“文眼”。

1、指名讀課題

2、“顧”是什麼意思?(拜訪)“茅廬”指的是什麼地方?誰“三顧茅廬”?劉備三次怎樣去拜訪諸葛亮的?(引導生說說議議,學生點出“誠心誠意”)

師:孩子,你真棒,一眼就看出劉備的心思,也把我們文章的眼睛找到了。爲了獎勵你,第一自然段由你來讀。

3、讓生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理念:“借題直入”法讓學生既能溫故上節課所學內容,又引出本文的文眼“誠心誠意”一詞,還能在簡單的問答中調動學生積極發言的興趣,可謂是“一石三鳥”。〗

師: 第一次,劉備聽說諸葛亮是個了不起的人才,於是在一個秋天,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去拜訪諸葛亮,但是沒有見到。到了寒冬臘月,劉備又決定第二次去拜訪諸葛亮,仍然親自前去,但仍沒有見着。冬去春來,劉備第三次來到了隆中,隆中有着怎樣的景色呢?讓我們再美美地讀讀這段話。(多媒體出示: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二、賞景入境,巧喻“臥龍”。

1、作者除了寫隆中的山岡,還有寫了什麼?

2、寫山岡用了什麼詞?(蜿蜒)是什麼意思?彎曲高低在人們眼中就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像誰?

3、等待誰讓他騰飛?

4、“青翠欲滴”是什麼意思?景色“秀麗宜人?真是一塊寶地啊,不愧稱爲臥龍。這使我想起了諸葛亮的一句名言(多媒體出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齊讀。

〖設計理念: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環境 的烘托值得品味,秀麗的環境描寫巧妙地襯托了諸葛亮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又補充了諸葛亮的名言,讓學生更能體會到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性格。〗

三、精講點撥,“品味誠意”。

師:諸葛亮隱居在臥龍崗,人們都知道他有雄才大略,神機妙算。在那個羣雄紛爭的年代,很多人都想請他出山,但是諸葛亮都不肯出山,而劉備卻能讓他走出茅廬,你知道諸葛亮到底被劉備的什麼感動了?(生回答:誠心誠意)劉備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他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裏呢?讀二、三自然段,邊讀邊畫。

(一)對比中的“誠心誠意”

1、多媒體出示:有關句子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2、指名讀(評價:嚷、生氣)

3、根據學生讀的情況,指導生朗讀。(如果讀得不到位可說:張飛是個脾氣急躁之人,此時你這個張飛太溫柔了,再幫張飛嚷一次)

〖設計理念:“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一個“嚷”字傳神的再現了張飛的粗魯,一個“生氣”同時刻畫了劉備不顧結拜生死情義,在劉備對生死之交的“氣”中,對比反襯出他對諸葛亮的多麼敬重,在指導感情朗讀中有了對比,情感便有了昇華。〗

4、自從“桃園三結義”後,劉備、張飛、關羽則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了。此時,劉備卻爲諸葛亮而與兄弟生氣,可以看出劉備是多麼的尊重人才,求賢如渴呀!他的誠心誠意還表現在那些地方?請讀出來。

(二)細節中的“誠心誠意”。

1、多媒體出示“ 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去輕輕敲門,……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2、學生默讀,用筆在書上圈出詞語。

3、指名說。(根據學生所說的詞語師生進行探究)

〖設計理念:俗話說:“心態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在這劉備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描寫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與虔誠。〗

(1)“半里多路,下馬步行”半里多路有多遠?他爲什麼不直接騎到門前呢?讀

(2)“輕輕地敲門”、“輕輕地走出去”,從“輕輕”你讀出了什麼?劉備爲何讓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恭恭敬敬”站着,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誰來表演一下?

(3)(彎腰低頭)更恭敬了,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看看書上劉備這樣一站就站了多久?

(4)(半晌工夫:一個時辰)孩子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此時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你們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着一位27歲的毛小夥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5)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身,又等啊等啊,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爲何那麼“快步”?(想見諸葛亮)既然這麼迫切相見諸葛亮又爲何在他睡覺的時候,而是恭恭敬敬地慢慢等啊等啊?

〖設計理念:透過“快步”品味出諸葛亮醒來時劉備的“急”與劉備先前的“不急”的等待對比中,更加突出劉備對諸葛亮的誠意。〗

四、課內外延伸,感知“雄才”。

1、劉備真是太希望得到有才能的人,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到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去請呢?讀第4自然段

2、“茅塞頓開”意思是什麼?(原來心裏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忽然理解、領會。

3、此時的劉備聽諸葛亮的分析就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此時他心中的疑團終於雲霄霧散了。可見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4、你知道諸葛亮出山後幫劉備打了那些勝仗嗎?

多媒體出示: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等圖文資料,可見諸葛亮對劉備有多麼的重要!

5、劉備“三顧茅廬”靠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是三國中的故事。那麼今天我們學習了這個故事又有何作用?(待人誠懇、謙虛、尊重)

五、遷移運用,走近“三國”。

課後作業:

1、讀一讀下面這些詞都跟什麼故事有關?

刮骨療毒 過五關,斬六將 苦肉計

夜走麥城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生讀詞。

(2)師:孩子們,你們知道周瑜爲什麼要打黃蓋嗎?關羽又是如何“過五關,斬六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又講的是誰的故事?等等,你們想知道這些生動感人的故事嗎?(生:想)

(3)師:欲知下回故事如何?請讀《三國演義》。

〖設計理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對課外的延伸中,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在孩子的好奇中,我以“講書”的結尾形式戛然而止,將閱讀的主動權推向了學生。〗

篇8:《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脈結構,體會情節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煉暢達的語言。

2、學會抓文章塑造人物的關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體味精煉暢達的語言,結合文中精彩語句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2、瞭解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的相關文學常識,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培養閱讀中國古典小說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劉備的賢明與諸葛亮的智慧,學習古人“以天下爲己任”的精神。

學習重點:

1、能理清文脈結構,體會情節的一波三折。

2、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學習難點:

透過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字,山西幷州太原人,漢族,號。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

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等。

二、相關介紹

《三國演義》:又名《》,是我國第一部長篇體小說。所謂“”,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爭戰興廢、朝代更替等爲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這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受到了素重歷史傳統的中國人民的喜愛,所以明代“自羅貫中氏《三國志》一書,以國史演爲通俗演義,汪洋百餘回,爲世所尚,嗣是效顰者日衆,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諸刻,其浩瀚與正史分籤並架”,形成了一個創作歷史演義的傳統。

三、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名著《三國演義》的第回,當時有宏圖大志的劉備依附於劉表,屯駐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騙,去曹營前薦諸葛“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後劉備又遇到司馬徽,司馬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兩人的薦語,更引起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興趣。一顧茅廬遇,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留下書信。課文從開始寫起。

四、檢查預習

字詞積累

拜謁綸巾鶴氅愧赧沔存恤簞食鄙賤

詞語解釋

【如雷貫耳】。

【思賢如渴】。

【簞食壺漿】

【頓開茅塞】。

五、整體感知

說說文本可分爲幾個部分,簡要概括。

六、人物形象

請結合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張飛各自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諸葛亮:

劉備:

張飛:

篇9:《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演義小說。該書以東漢末年到西晉建立期間的社會歷史爲背景,着重敘述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反映了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政治腐敗、生靈塗炭、農民起義、諸侯割據的社會現實。該書結構宏大,情節曲折,塑造了數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令後人歎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脈絡,複述故事情節。

2.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抓住描寫張飛的關鍵詞語,感悟張飛的性格特點,學習側面描寫襯托人物特點的方法。

3.體會劉備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學會尊重他人、以誠待人、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質。

一、新課導入

諸葛亮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任何時候提到諸葛亮,作爲一箇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因爲,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百分之百的中國的智多星。今天,我們將學習的“三顧茅廬”不過是諸葛亮衆多故事之一,但是,僅僅從這一個故事中,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我們就可見一斑。(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拜謁(yè)綸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傾頹(tuí)存恤(xù)

殆盡(dài)疏懶(lǎn)鄙賤(bǐ)

如雷貫耳(guàn)頓開茅塞(máo)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窗外日遲遲:太陽緩慢落山的樣子。

未審得入覽否:明白,知道。

不勝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竊命:篡奪國家權力。

而不知存恤:愛惜,體恤。

總攬英雄:廣爲延攬。

惟將軍圖之:考慮。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現在曹操已經擁有了百萬軍隊,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高低。

②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益州地勢險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產豐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業。

2.作者鏈接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山東東原(今山東東平)人,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回答:誰“三顧茅廬”幹什麼?

【交流點撥】劉備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

2.以各種形式讀課文,然後小組討論――通過讀課文,瞭解劉備、諸葛亮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交流點撥】劉備求賢如渴、禮賢下士;諸葛亮滿腹經綸,智慧過人。

3.默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交流點撥】

第一部分(1):劉備準備第三次去拜見諸葛亮。

第二部分(2-3):劉備與諸葛亮見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諸葛亮隨劉備出山。

(二)深層探究

1.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交流點撥】第二段中張飛、劉備的對話以及“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等細節描寫;第四段中“在莊中共宿一宵”等情節。

2.文章主要寫劉備與諸葛亮的見面,卻多次寫到張飛,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交流點撥】文章多次寫張飛與劉備的對話,是通過寫張飛的急躁、魯莽來反襯劉備三顧茅廬的耐心與誠心,表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美好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

【交流點撥】小說通過典型的人物語言和行動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爲了見到諸葛亮,他甘願立上“半晌”“一個時辰”,態度十分恭敬,張飛則是粗獷豪放,莽莽撞撞。諸葛亮則是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他未出茅廬而能對天下形勢正確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學了《三顧茅廬》後,你有什麼收穫和啓發呢?

【交流】

①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

②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

③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課後閱讀《三國演義》或觀看相關影視作品。

篇10:《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作者及《三國演義》相關文學常識。

4、能理清文脈結構,體會情節的一波三折。

過程與方法

1、體味精煉暢達的語言,結合文中精彩語句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2、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感知並學習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理清文脈結構,感知情節的一波三折。

2、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3、透過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教學工具】

教學PPT,朗讀音頻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

2、視頻直觀賞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趣味導入

劉備帶着兩個義弟去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吧!

二、知識卡片

1、作者檔案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幷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2、背景鏈接

本課節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臥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爲劉備的軍師。

3、語基積累

(1)生難字

拜謁(yè)今番(fān)叱(chì)僥(jiǎo)幸豈可相強(qiǎng)

猶(yóu)然綸(guān)巾鶴氅(chǎng)漢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謬(miù)傾頹(tuí)竊命(qiè)沔(miǎn)

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簞(dān)食壺漿鄙賤(bǐ)

(2)重點詞語

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座離席,表示敬意。

屏人促席:教他人迴避,將座席靠近。屏,使迴避。促,靠近。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貫,貫穿,進入。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

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漿,以糧食加水適度發酵而成的飲料。

經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經世,治理天下。

挾天子以令諸侯: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諸侯,這裏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

第二課時

一、初步感知

1、文題探討

“三顧茅廬”中“三”爲確數。《三國演義》記述了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故事;“顧”,動詞,“拜訪”之意;“茅廬”是對諸葛亮在隆中住宅的稱呼,意指“樸素”“簡陋”之所。題目也恰好概括了故事本身。

2、分層解讀

第一部分(第1段):寫第三次顧茅廬之前,關羽和張飛持有不同態度,劉備力排衆議,決定前往。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劉備第三次拜謁諸葛亮得以成功遇見,與之談論興邦救國之策。

第三部分(第4段):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二、深層領悟

1、本文寫張飛對錶現劉備的性格特徵有什麼作用?

用張飛的粗暴和急躁來襯托劉備求賢的真誠和謙恭。

2、劉備在拜見諸葛亮時已年過40,而當時諸葛亮只有27歲,劉備稱諸葛亮爲“大賢”自稱“謁見”並“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些描寫,表明劉備什麼樣的心態?

求賢若渴,對諸葛亮態度謙恭,非常有誠意。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從劉備的動作(輕輕敲、等候、快步走進等)、神態(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4、第3段文字主要用什麼手法對諸葛亮進行了描寫?寫出了諸葛亮怎樣的性格特點?

肖像、語言描寫。

表現了諸葛亮儒雅脫俗、胸懷天下、洞察時世、足智多謀、見識卓越的特點。

5、試分析本文鮮明的對比的運用。

(1)文中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着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張飛魯莽。這一對比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2)張飛與劉備是結拜兄弟,諸葛亮是一位與劉備素未謀面的草民,爲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拜兄弟,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3)劉備“拱立階下”“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劉備是當時漢獻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親國戚,而諸葛亮是一介草民;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只有27歲,一個是長輩,一個是晚輩。就這樣,劉備“拱立階下”“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從而刻畫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結束語】

本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表現出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曠世奇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齊讀這個詞語:“尊重人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羅貫中

斥責張飛下馬步行

階下恭候下拜謁見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篇11: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它取材於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一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的文章。不過,這種歷史題材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難而上,選擇這篇課文上了一堂公開課。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本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我課前瞭解情況,課中多法並用,課後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瞭解情況,充分鋪墊。

教學不打無準備之仗。一開學,我就作了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我們這些剛升入四年級的農村孩子,讀過大部頭的《三國演義》的幾乎沒有,看過電視連續劇或者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學蒐集過大量的三國人物卡,對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拉出來就上這篇課文,很可能出現學生遊離於課堂之外的現象。作爲課堂主人的學生無法真正進入角色,無法真正體驗感悟到文章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於是,我佈置了一項長時間的預習作業:建議同學們自己去閱讀《三國演義》;建議同學把蒐集過的三國人物卡帶到學校,在課間玩耍時互相交流;同時,我也利用晨會課、中午午讀時間給同學講三國故事。雖然,孩子們只是模模糊糊、囫圇吞棗地瞭解了一些三國內容,不過,這樣做,很好地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探究課文的慾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課中,以讀爲本,多法並用。

(一)情境導入

1、上課伊始,在悠悠的古樂中,我抱着一本《三國演義》走出,並緩緩敘述:“《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

2、拿出“諸葛亮、張飛、關羽、曹操、孫權、劉備”這些人物的卡,通過實物投影放大,讓學生根據人物的特徵猜猜他是誰,並作簡單介紹。

3、轉入課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於是歷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悠悠古樂把學生帶入了歷史的情境,三國人物卡把學生的目光集中到幾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師的敘述把學生自然地領入本課的學習內容。)

(二)、初讀釋題

“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呢?你能通過朗讀課文來解釋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

生1:劉備三次到茅廬去。

生2: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

生3:劉備、關羽、張飛三次到茅廬去拜訪諸葛亮。

生4:桃園三結義三次拜訪諸葛亮。

(以往的解題,往往是直接讓學生說說課題是什麼意思,或者讓學生根據題目質疑,而這次是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來釋題。實踐證明,這一富有創意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各種答案噴涌而出。課堂上的熱鬧已不是流於形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體現。)

(三)賽讀體會,學習第二自然段的對話

1、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都沒有見着諸葛亮。課文重點寫了第三次拜訪的經過。第二自然段寫了去之前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張飛叫嚷起來,他是怎麼叫的,老師也來讀一讀,請同學們評一評老師讀得怎樣?你願意跟老師比一比嗎?

3、劉備聽了很生氣,他怎麼說的,指名學生讀,請大家評一評他讀得怎樣?你能比他讀得更好嗎?

4、師生合作讀對話,同桌合作讀,體會張飛、劉備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評讀、賽讀、合作讀,增加了讀得趣味性。加上一開始老師的範讀就比較誇張到位,學生易於摹仿,學生自然地體會到張飛這個人個性比較豪爽、魯莽,劉備比較穩重,尊重人才,爲學習後文奠定了基礎。)

(四)看、議、讀、悟,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動作

1、看一看:劉備究竟是怎麼拜訪諸葛亮的呢?請看錄像。(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中的一段,與課文內容相當吻合。)

2、議一議:欣賞完畢,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議一議你看到了什麼?然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全班彙報。

生1:離諸葛亮家很遠,劉備就下馬步行。

生2:劉備敲門很輕。

生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於、張飛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上等候。

生4:他們等了很長時間。

生5:一聽到諸葛亮醒來,劉備就快步走進草堂,與他相見。

3、讀一讀:再來讓學生讀課文。學生的腦海猶如放電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時,請學生談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劉備等人十分耐心,其實他內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劉備待人的真誠。

(五)串教比喻

課文裏有三個比喻句:

1、那裏的山崗蜿蜒起伏,好似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2、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3、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它們分佈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瑣,學生又不易理解。於是,我在講到劉備終於見到諸葛亮後,把這三個比喻句連成一串珍珠一塊兒教:“劉備的誠意終於打動了諸葛亮。劉備如此虔誠邀請的人肯定是個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諸葛亮出山後是怎樣輔佐劉備的呢?”(教第2、3句)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前後貫通,融爲一體。

三、課後,拓展延伸,開闊視野。

課文學完了,但我在想,我們難道僅僅是告訴學生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嗎?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知道劉備求賢若渴,待人誠心誠意,還要讓學生換位思考:假設當時站在門外等候諸葛亮的是你,你會怎麼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誠嗎?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一個三國故事,還要繼續閱讀《三國演義》,瞭解三國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國的燦爛文化。我設計了以小隊爲單位出一期“話三國”手抄報,舉行一次班級“講三國”故事比賽。

(可喜的是教完這篇課文,班級裏幾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國演義》。連平時成績較差的同學也課間放棄休息,捧着《三國演義》如飢似渴地讀着。在教學這一單元后面練習中的“熟記成語”時,有同學發現這八個成語(初出茅廬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獨木難支迴天無力)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給我們構建了一個鮮活的多維立體的諸葛亮形象。

教後反思:

1、“生活處處皆語文。”課堂上的40分鐘,就是學生生命裏的40分鐘,學生是在學語文。而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的鞏固,各種實踐活動,學生都在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老師應該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求知慾。特別是像這一類歷史性題材而且是選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創造,讓知識內外溝通。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可持續性。

2、“功夫在課外,得法於課內。”要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裏學語文,首先必須上好語文課,使學生愛語文。這節課較好地改變了目前教學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摒棄繁瑣的分析,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爲重點,讓學生自讀自悟、樂於探究、主動求知,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篇12: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瞭解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中的對比襯托法,讀懂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爲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劉備的誠心誠意,能根據文本內涵大膽想象,寫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標: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第二教時

一、複習引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接觸了《三國》中極爲膾炙人口的一個經典故事――《三顧茅廬》,知道課文就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安排的。現在,老師請大家回憶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寫――,第二自然段主要寫――。課文詳寫的是“三訪孔明”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讀三顧內容,要求:1、長話短說,能否用一句話說說主要寫了什麼?學生交流

3、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對直接寫劉備及側面寫天氣、張飛等語句的品讀,已經感受到了劉備的那份真誠,對嗎?板書――誠

師:老師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把你認爲最能體現劉備誠心的語句劃下來,學生默讀課文。

二、學習第三段,推敲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重點點撥“半里多地”,“下馬步行”

師:老師不明白了,劉備他們爲何不快馬加鞭,揚起一路灰塵打馬到草堂前呢?學生交流(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對特別有地位的人有這樣的要求,叫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表示極大的尊敬。板書――下馬步行)

哦!原來如此,你們可真懂劉備的心哪。指導朗讀,讀指名――(點撥:真會讀書,在“半里多地,下馬步行”這幾個詞上加強了語氣,感覺劉備的心意更誠了,來,我們學着讀讀這句話。――齊讀。

2、出示句子:“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理解“恭恭敬敬”,從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樣子”,師:你認爲要讀好這句話應該強調那幾個詞呢?(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指名讀――齊讀。板書――階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從語言中可見身份、地位不同。

(2)“趕緊”板書――下拜謁見

師追問: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按照道理應該是諸葛亮給劉備下拜纔是啊。但劉備並沒有計較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主動去結交有德、有才的人,劉備的這一番舉動讓你想到了哪個詞?板書――禮賢下士

小結:同學們,就因爲作者關注到了劉備“下馬步行、階下恭候、下拜謁見”這一些細微舉動,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細微之處見真情啊!還有嗎?

4、、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你不用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嗎?這可是張飛第二次受到劉備的斥責了,找到“第一次斥責”之處,並讀一讀,

(2)大家看,張飛第一次受斥責是因爲――(言語不恭),那這一次斥責呢?是因爲――(做法粗暴,無禮……)指導朗讀兩次斥責的話

(3)張飛人稱莽張飛,他性格急燥,想法簡單,哪裏瞭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訪諸葛亮的心意呢?不過老師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聰明人,劉備的心思肯定已經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說說嗎?(……)指導朗讀男讀張飛、女同學讀劉備,師讀其他部分。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懂劉備的心思,但張飛不瞭解,所以纔有先前的“叫”,到後來的“捆”,甚至是“燒”,而他的言談舉止又恰恰反襯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看來,我們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質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了。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纔對人物的理解,自選一段,讀出人物的形象,讀出人物的味道,讀出人物的神韻來。

三、課內練筆,豐滿人物形象

師:那麼,諸葛亮值得劉備爲他如此誠心相邀嗎?請讀最後一段話,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勝仗?屏幕顯示:

(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智降姜維,空城計,草船借箭……)

師:你們的知識真豐富!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後建立了蜀漢王朝。順勢理解“輔佐”你想,到那時,張飛、劉備、諸葛亮回憶當年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裏又會怎麼想呢?請你寫在書本上。

想起當年三顧茅廬的情景,(張飛、劉備、諸葛亮不禁感慨萬千,他想:()

學生交流,隨機補充《出世表》

2、師:是啊,所以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古時候是如此,在知識就是經濟,人才就是財富的今天,就尤爲突出了,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爲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完成板書――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

斥責張飛

誠下馬步行禮賢下士階下恭候求賢若渴

下拜謁見

篇13:《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一、獨立預習,自學質疑

課前佈置預習:讀一讀,瞭解文章大意;寫一寫,掌握生字音形;

查一查,弄懂詞句意思;想一想,思考課後習題;

搜一搜,查閱相關資料;問一問,提出疑難問題。

二、整體感知,梳理質疑

1、今天我們學習第8課三顧茅廬,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提問:誰“三顧茅廬”,劉備三顧茅廬幹什麼?爲什麼要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

2、你知道這個故事從哪裏來的?(出示課件,交流蒐集的材料)

3、出示生詞:

諸葛亮 輔助 尊重 臥龍 半晌 時辰 策略 討論

青翠欲滴 恭恭敬敬 茅塞頓開 羣雄紛爭

輕聲讀,指名讀,分析字音字形,齊讀。

三、緊扣重點,品讀感悟

1、思考:通過讀課文,你瞭解到劉備、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

板書:劉備:尊重人才 諸葛亮:雄才大略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來?(出示第一自然段)

3、學習第2——5自然段,

過渡: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先生,請到了一位智謀過人的軍事家,留下一段佳話。下面,我們來學習第2——5自然段。

(1)小組合作學習。讀課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語言、神態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交流:

a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去隆中前(出示對話)

重點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話,討論,指導朗讀,細細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來到隆中,劉備又是怎麼做的?(出示片段)

精讀賞析:“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快步走進”等重點詞語的細節描寫;討論,指導朗讀,感悟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怎樣才能讀出這種感情?

③文章的哪兒還反映出劉備劉備對人才的尊重?同塌睡覺、同桌吃飯等。

b討論: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諸葛亮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理解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象撥開了雲霧見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學,什麼比做什麼?體會比喻句的精妙。讀出情感。

c、劉備是怎樣評價諸葛亮的呢?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諸葛先生,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啊!比喻句教學,什麼比做什麼?體會比喻句的精妙。

四、總結昇華,拓展運用

1、通過學習交流,我們可以看出,劉備、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張飛呢?

2、帶着對人物的品味理解,再讀課文。

五、作業:

1、抄寫本課生字新詞。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抄寫在聽記本上。

3、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看看書中的原文是怎樣寫的,同時瞭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

篇14:《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依據“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向學生的情感開放,向學生的未來開放”的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培養創新意識爲抓手,打破歷史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特點”的教學模式,將其設計成先讀再編後演的開放性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讓學生的個性在生動活潑、自由開放的學習中飛揚。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隨文理解“仰慕、謁見”等詞語的意思,簡要複述課文。

2、體會抓住人物言行、環境烘托以及通過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3、初步學習根據範例合作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課時安排:

三課時完成教學,每課時的重點分別爲讀、編、演。

教學過程:

一、緊扣“誠意”,質疑導讀

1、課題質疑,初知大意

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可能提問:誰三顧誰的茅廬?爲什麼三顧茅廬?結果怎樣?)

利用多媒體,放錄像,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而後用一句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說得完整、連貫、有條理。

“三顧茅廬”是一個成語,在現代生活中常指什麼意思呢?(明確: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由此引出探究重點: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2、重點質疑,讀中感悟

(1)自由朗讀全文,用符號在文中畫出表現劉備“誠意”的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些詞句。

(2)圍繞“誠意”,品讀明意。哪些詞句體現出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誠意呢?把你的學習成果與同學交流一下。(學生思考後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隨機指導)

△可從劉備的語言方面來探究:如稱孔明爲“大賢”,自稱“謁見”等,反映出劉備態度謙恭,很有誠意。教學時重點抓好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讀好劉備的話。

△可從劉備的行動方面來探究:“叫人立即備馬”“下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趕緊下拜”等詞句着重表現了劉備的“誠意”。

△可從環境描寫方面加以探究:“數九寒天”“冒雪”等詞體現出劉備決心大,心意誠。

△可從張飛的態度方面加以探究:張飛的魯莽反襯出劉備的謙恭與誠意。

教師小結:理解人物形象,不僅可以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入手分析,還可以從環境描寫、人物之間的彼此襯托等方面來理解。

這一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讀讀議議,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真正做到向全體學生開放,向學生的思維開放。

3、賞讀複述,內化語言

(1)自由組合,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再次感受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誠意。

(2)複述課文。教師問:如果有人要你講“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可以怎麼講?(引導學生討論,教師不作評論。)今天我們學習抓重點詞複述故事,你認爲應該重點抓住文中的哪幾個詞來講?討論後,請學生用上“仰慕、急切詢問、冒着風雪、下馬步行、恭恭敬敬、趕緊下拜、三顧茅廬、輔佐”等詞語,簡要複述。

4、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學了這篇課文,你對劉備和諸葛亮有哪些瞭解?從這篇課文中,你看出劉備是怎樣一個人呢?如果想進一步瞭解其人其事,課外可以閱讀《三國演義》一書,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並記下你的新發現。

(設計點評:教師運用開放性的閱讀教學,長文短教,不僅避免了煩瑣的情節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二、編寫劇本,重組信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文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因此,適於將課文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1、學習範例,瞭解寫法

教師把自己事先根據課文編寫的課本劇(如《草船借箭》)發給每一位學生,引導學

生研究學習,初步瞭解劇本的基本寫法。教師可從場景的設計、語言的形式(獨白、對白、話外音)、人物的動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導。

2、分工合作,編寫劇本

以大組爲單位,以課文爲素材,根據課堂探究所得,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編寫課本劇。教師先扶後放,先指導編寫“一顧”,而後舉一反三,重點指導編寫“三顧”。可以將《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一回的有關內容編入劇本,也可以進行大膽合理的想像創作。寫完後師生討論評議,修改劇本。而後佈置各組成員的課外任務:①選擇合適的音樂配樂,如馬蹄聲、風雪聲、敲門聲、過渡音樂等;②配上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③給演員設計並準備服裝;④設計準備道具。各組安排好導演、演員、劇務,在課餘時間進行排演。

(設計點評:這一設計可謂巧妙。教師重視發揮學生的潛能,有意識地將課外信息引入課內,又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和渠道。學生編寫劇本的過程,也就是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國著名劇作家曹禺曾說:“學生參加演戲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演戲裏的人,就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活潑生動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爲訓練語言,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根據國小兒童愛動好玩、富於想象、善於模仿的年齡特徵,我利用一節課時間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

表演前,教師組織學生對錶演細節加以討論,讓學生細心揣摩並把握人物的語氣、神態、動作甚至心理,以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特點。鼓勵學生要大膽創新、大膽表演,看誰演得真實,演得感人。演完後,根據各組的表現,評出“最佳配合獎”、“最佳創意獎”、“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等,讓學生在說與動的氣氛中增強技能,品嚐成功的愉悅。

篇15:《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瞭解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中的對比襯托法,讀懂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爲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劉備的誠心誠意,能根據文本內涵大膽想象,寫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標: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第 二 教 時

一、複習引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接觸了《三國》中極爲膾炙人口的一個經典故事——《三顧茅廬》,知道課文就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安排的。現在,老師請大家回憶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寫——,第二自然段主要寫——。課文詳寫的是“三訪孔明”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讀三顧內容,要求:1、長話短說,能否用一句話說說主要寫了什麼?學生交流

3、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對直接寫劉備及側面寫天氣、張飛等語句的品讀,已經感受到了劉備的那份真誠,對嗎?板書——誠

師:老師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把你認爲最能體現劉備誠心的語句劃下來,學生默讀課文。

二、學習第三段,推敲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重點點撥“半里多地”,“下馬步行”

師:老師不明白了,劉備他們爲何不快馬加鞭,揚起一路灰塵打馬到草堂前呢?學生交流(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對特別有地位的人有這樣的要求,叫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表示極大的尊敬。板書——下馬步行)

哦!原來如此,你們可真懂劉備的心哪。指導朗讀,讀指名——(點撥:真會讀書,在“半里多地,下馬步行”這幾個詞上加強了語氣,感覺劉備的心意更誠了,來,我們學着讀讀這句話。——齊讀。

2、出示句子:“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理解“恭恭敬敬”,從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樣子”,師:你認爲要讀好這句話應該強調那幾個詞呢?(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指名讀——齊讀。板書——階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從語言中可見身份、地位不同。

(2)“趕緊”板書——下拜謁見

師追問: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按照道理應該是諸葛亮給劉備下拜纔是啊。但劉備並沒有計較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主動去結交有德、有才的人,劉備的這一番舉動讓你想到了哪個詞?板書——禮賢下士

小結:同學們,就因爲作者關注到了劉備“下馬步行、階下恭候、下拜謁見”這一些細微舉動,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細微之處見真情啊!還有嗎?

4、、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你不用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嗎?這可是張飛第二次受到劉備的斥責了,找到“第一次斥責”之處,並讀一讀,

(2)大家看,張飛第一次受斥責是因爲——(言語不恭),那這一次斥責呢?是因爲——(做法粗暴,無禮……)指導朗讀兩次斥責的話

(3)張飛人稱莽張飛,他性格急燥,想法簡單,哪裏瞭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訪諸葛亮的心意呢?不過老師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聰明人,劉備的心思肯定已經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說說嗎?(…… )指導朗讀男讀張飛、女同學讀劉備,師讀其他部分。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懂劉備的心思,但張飛不瞭解,所以纔有先前的“叫”,到後來的“捆”,甚至是“燒”,而他的言談舉止又恰恰反襯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看來,我們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質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了。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纔對人物的理解,自選一段,讀出人物的形象,讀出人物的味道,讀出人物的神韻來。

三、課內練筆,豐滿人物形象

師:那麼,諸葛亮值得劉備爲他如此誠心相邀嗎?請讀最後一段話,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勝仗?屏幕顯示:

(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智降姜維,空城計,草船借箭……)

師:你們的知識真豐富!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後建立了蜀漢王朝。順勢理解“輔佐”你想,到那時,張飛、劉備、諸葛亮回憶當年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裏又會怎麼想呢?請你寫在書本上。

想起當年三顧茅廬的情景,(張飛、劉備、諸葛亮不禁感慨萬千,他想:( )

學生交流,隨機補充《出世表》

2、師:是啊,所以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古時候是如此,在知識就是經濟,人才就是財富的今天,就尤爲突出了,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爲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完成板書——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

斥 責 張 飛

誠 下 馬 步 行 禮賢下士 階 下 恭 候 求賢若渴

下 拜 謁 見

篇16:《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2、通過對描寫劉備神態、語言、動作的語句的反覆朗讀,體會劉備訪求賢才十分虔誠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

2、根據課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自學感悟

劉備前兩次去隆重拜訪諸葛亮都未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這次他成功了嗎?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請同學們看學案25頁鞏固練習“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邊讀課文邊用筆畫出有關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詞句,讀一讀,想一想,作出簡單的批註。先自學,然後小組交流。

三、討論交流

1、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內交流展示。

四、點撥引導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從“劉備生氣地說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

2、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爲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3、是啊,爲了諸葛亮,劉備竟然生氣地說自己的兄弟。在課文的什麼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師指名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

5、同桌互讀劉備、張飛的對話部分,進一步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6、在劉備的責備下,張飛答應不再無禮,於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們在路上看到了什麼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寫觀察的?

7、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1)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

(2)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輕輕敲門。

劉備輕輕地敲門,“輕輕”表示注意輕敲,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地禮貌和尊重。

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1)劉備知道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儘量放輕腳步,輕輕地走進去,防止驚醒先生。

(2)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3)想一想,誰對誰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8、在隆重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說說策略的內容。

9、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後,劉備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烏雲見青天。”

你知道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一大業處在什麼樣的迷茫之中嗎?

10、所以聽諸葛亮這麼一分析,他——(學生接讀……“茅塞頓開,像撥開烏雲見青天。”)

11、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1)師:“茅塞頓開”就是——(生接:撥開雲霧見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劉備“茅塞頓開”這樣的計謀肯定很高。可見諸葛亮很有才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雄才大略)

(3)諸葛亮出山後,幫助劉備打了許多勝仗,說說你知道哪些勝仗?

(4)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這句話讀好!

(5)師: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五、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對你有什麼啓發?

六、佈置作業。

寫話: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諸葛亮

誠心誠意

篇17:《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抓人物言行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2、感情朗讀,讀中悟情,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3、通過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學習過程

一、激發興趣,回顧引入。

1、上節課,我們跟隨劉備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你瞭解到了什麼?

2、是啊,儘管劉備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讓我們隨着劉備一起三顧茅廬。

二、自主研讀,感悟品質

1、自讀課文3-6小節,讀讀劃劃,想想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隨機交流,朗讀感悟

重點句1: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

預設感悟點:感悟劉備的(誠心、敬重 仰慕)

1、抓“大聲斥責”、“如此無禮”等感受

2、感情朗讀劉備、張飛對話。

重點句2: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預設感悟點:抓住“輕輕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劉備的(謙恭 誠心)

1、緊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讀,隨機點撥

重點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預設感悟點:抓“下馬步行“感受劉備的( 禮節 誠心)

1、抓“下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讀,隨機點撥。

重點句4: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見。”

預設感悟點:抓“趕緊下拜”,“謁見”等詞感受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1、抓“趕緊”“謁見”感受。

2、感情朗讀,隨機點撥

3、劉備的這份急於求賢的精神真讓人感動!

三、觀看錄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結課,深化主題。

1、總結:學了整篇課文,想一想是什麼打動了諸葛亮,使他最終答應出山輔佐劉備?

2.、師小結

3、拓展:課外收集、閱讀有關三國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篇18:《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本課重點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1、中國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國演義》裏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書課題,指導寫好“顧”、“茅”,齊讀課題。

二、質疑導讀,理解詞意。

1、自由讀文,文與題對照,思考用一句話解釋課題的意思。

2、指名讀第一節,其他同學思考:這段課文中的哪個詞寫出了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的態度呢?

3、默讀第二節課文,思考:這段課文中哪個詞寫出了劉備、張飛、關羽三者之間關係的?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嗎?

4、張飛是以怎樣的態度邀請諸葛亮的呢?這一節中,作者把張飛與劉備邀請諸葛亮的態度對比着來寫,從這樣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5、(1)指名讀第三節中描寫臥龍山崗景色的部分,體會第一句話的描寫所採用的手法。通過偏旁,引導學生理解“蜿蜒起伏”詞意;通過文中句子,引導學生理解“秀麗宜人”意思。

(2)學習第三節後面部分課文,其他同學畫出描寫劉備邀請諸葛亮時“誠心誠意”的詞句。通過這些句子,你體會到劉備是個怎樣的人(重點抓住“恭恭敬敬”一詞)?

6、學生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了雲霧見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運用。

7、齊讀最後一節,引導體會“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三、賞讀迴歸整體。

1、自由朗讀全文,再次感受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虔誠態度。

2、總結延伸:《三顧茅廬》的故事從遙遠的三國走來,走過了千年,多少風流人物已經淹沒在歷史中了,但在這個時代它給我們又留下了什麼呢?從而歸納到“尊重人才”這一主題上,最後老師做簡短髮言:同學們,要想贏得尊重,從現在起讓我們首先努力做一個人才吧!

四、作業佈置:

1、把本課生字認真描紅後再每字臨寫兩遍;

2、練習感情讀文,這篇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有改動。課後請把原著找來讀一讀,比較課文與原著的異同,體會原著的語言風格以及編者用意。

篇19:《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

2.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徵。

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體會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徵。

2.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瞭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及“三顧茅廬”故事梗概。

教師方面:

1.準備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影音資料片段。

2.閱讀《三國演義》中關於“三顧茅廬”這一情節的前後內容,查閱關於劉備及諸葛亮的評價,以便給學生以適當的指導和補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三顧茅廬”。

剛纔我們觀看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是導演根據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再現了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麼,小說是如何表現這一情節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作,共同去體會和感受其感人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朗讀,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朗讀。強調加點字字音。

拜謁嘔心寰宇荷鋤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風邂逅不省慵懶千仞不棲熟諳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學生概括主要情節,要求說出每一個情節的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劉備拜訪諸葛亮之前,司馬徽贊諸葛亮。

劉備一顧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論天下事。

劉備二顧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書信。

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

三、作業。

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二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繼續研讀課文。

1.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徵及作者塑造人物採用的手法。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手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襯托(張飛、關羽)。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羣、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

手法:語言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襯。

(此處具體分析見教參。)

2.文中詩詞對於表現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麼作用?

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具體分析見教參。)

3.小說在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情節是如何變化的?有什麼特點?

情節曲折,懸念迭起,結構精巧,跌宕多姿。(具體分析見教參。)

4.怎樣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話?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內容是:“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意思是現在的天下形勢是歷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變,這與司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後來小說的結局的確如二人所預料的那樣。

5.分析司馬徽所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輔佐之人——劉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臥龍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即使得到劉備這樣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時,縱使再怎麼努力,都只能是“嘔心血”,卻不能改變天命,即不能如劉備所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雖然是對諸葛亮的才華得以施展感到一絲慰藉,但更慨嘆他多舛的命運。(具體分析見教參。)

6.概括歸納文章主題。

小說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了他爲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業。

課下查找諸葛亮、劉備以及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人物及故事,下一節課同學間進行交流。

第三課時

一、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怎樣評價諸葛亮出山以及他後來的失敗?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劉備的故事?怎樣評價劉備?

3.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後來得此二人,蜀國爲什麼最終還爲晉所滅?

4.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

5.教師補充其他重點知識,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等,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總結。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走進其中,不僅能讓人認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更能從中認識到歷史的規律和進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並按規律辦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品讀《三國演義》,品讀名著,做一個認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佈置作業。

篇20:《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整體感知

1、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三顧茅廬》齊讀課題。

2、通過昨天的學習,同學們還記得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嗎?(指名說)

(板書:劉備 諸葛亮)

二、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1、師:劉備帶着兩個義弟去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吧。

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最能體現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態度的詞語。(板書:誠心誠意)

3、師:那麼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現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語句體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把你深有感觸的詞語圈出來,也可以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隨機交流。

表現一:斥責張飛 語言

引導交流,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交流:出示: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從“嚷”體會張飛的魯莽與衝動,還能從“嚷”體會到什麼?(心情很煩躁)誰能當一回猛張飛呢?指名讀。

(2)師過渡: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啊!猛張飛不懂這個道理,可劉備知道。教師引出: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兄弟,劉備竟然爲了諸葛亮去責備張飛,這說明什麼?(他的赤誠之心)

(3)師總結: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一鮮明的對比,從側面更突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讀,再次感悟

男生讀張飛的話,女生讀劉備的話,師讀旁白。指導學生讀出各自的神態和語氣。

師:剛纔同學們找的這兩句話都是對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寫?(板書:語言、神態)

劉備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繼續交流:你還你從哪些行動中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板書:動作)

表現二:到達前,下馬步行

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他爲什麼不騎馬到諸葛亮的家呢?(他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

表現三:到達後,耐心等候

“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1)談談你的體會。

讀讀這個句子,“輕輕”動作輕一點,有禮貌點,千萬別驚醒了諸葛亮哦。(師加點)

(2)“恭”字下面是什麼?“恭恭敬敬”是什麼意思?你平常對誰“恭恭敬敬”過?

(3)而劉備是誰?劉備乃堂堂漢景帝的後代,人稱“劉皇叔”,是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軍,而諸葛亮呢,此時只是一介鄉野書生。劉備當時已經47歲了,而諸葛亮呢?只有27歲,只不過是一個未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地位的懸殊,年齡的懸殊,劉備全然不顧,就這樣“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4)劉備這樣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長時間?相機瞭解“半晌工夫”與“一個時辰”, 半天左右再加上兩小時。如果你平時等人等了這麼長的時間,你會怎樣?聯繫學生等人經驗來體會。進而感悟劉備的誠心誠意,明眼人都能看見。

篇21:《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詞語的意思。

2、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通過細節描寫體現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的品質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4、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文中三處比喻的意義。

5、能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教學重難點:抓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談話。

同學們,這個戰火紛飛、風雲際會、羣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造就了這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

2、板書課題

3、學生用文中詞語解釋課題意思。

二、回顧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說說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解決了什麼問題?

2、交流反饋: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呢?

3、教師小結。

三、細讀課文,推敲重點,品讀感悟。

(一)抓“誠心誠意”品劉備的尊重人才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從那些語句可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圈劃出重點詞句。

2、小組交流,互學互促。

3、交流反饋:“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劉備的誠心誠意?”指名朗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並相機交流感受。(生用“我從----------------中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因爲-----------”的句式表達自己的體會。老師相機引導:讀劉備的話,體會劉備的內心;從劉備的神態中體會到了什麼?從劉備的動作中體會到了什麼?)

4、領讀: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他(生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環境描寫和三處比喻品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師過渡:劉備當時已47歲,貴爲皇叔,諸葛亮僅有27歲,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禮賢下士,值得嗎?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大名鼎鼎的臥龍先生。我們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讀看到了什麼。

3、交流: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生答)找到這段環境描寫的中心句,發現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進行交流。讀這段中的比喻句,說說是把什麼比作什麼?爲什麼這樣比喻?從這個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麼?(生交流)

4、指名朗讀這段環境描寫。

5、說話訓練:我們來到-------,只見--------的柳條--------,--------的小草---------,--------的花兒--------,--------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6、討論:你對諸葛亮有了什麼瞭解?從哪些語句中還可以認識到諸葛亮的才能?(引導發現另兩個比喻句)指名讀比喻句,說說是把什麼比作什麼?說明了什麼?

7、討論:“雲霧”“青天”分別指什麼?“魚”和“水”分別指誰?

8、指名讀這三處比喻,說說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師補充諸葛亮出山後對劉備的輔佐(諸葛亮出山後,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擺設八陣圖,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盡心盡力輔佐劉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0、生說說對諸葛亮的認識。

四、課外延伸,拓寬文路(師出示多媒體課件並深情朗讀)

“臣本布衣,躬耕幹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讀。

2、這段短文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3、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麼?

五、總結全文,引向課外。

1、說話訓練:劉備真是尊重人才,他--------------;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運用文中詞語進行說話訓練。)

2、發散:除了《三顧茅廬》外,你還知道哪些三國故事?

3、總結:同學們,讓我們走進三國城,認識更多的三國英雄,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英雄用他們的壯舉寫下了許多感人的篇章,我們從中會有很多收穫的。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訪賢才

劉備 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魚得水創大業

篇22:《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一、導入設疑,揭示課題

1.說到“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謀”這些詞,你首先會想到誰?(諸葛亮)在中國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詞這樣一個曠世奇才爲何偏偏選擇了當時尚無立足之地的劉備呢?這裏要引出一個感人的故事——“三顧茅廬”

2.板書課題,理解關鍵詞:顧——拜訪;茅廬——茅草屋說說課題的意思

【設計意圖】文中的第一主角無疑是劉備,而開頭偏偏從諸葛亮身上展開話題誰都知道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這樣的稀世之才又怎會被劉備所用的呢?由此設置一個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分組出示三組詞語,指名讀,再齊讀

第一組: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

第二組:羣雄紛爭茅塞頓開三分天下

第三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秀麗宜人

你有什麼發現?練習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中描寫隆中景色的句子,說說寫了哪些景物?僅僅是寫景物嗎?說說自己的理解

【設計意圖】這段景物描寫,有一定的獨立性率先品讀這段,爲後文感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鋪墊,也避免影響品讀劉備言行的整體效果

2.“三顧茅廬”,顧名思義,快速瀏覽課文,劉備前後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課文都寫了嗎?(前兩次一帶而過,詳寫第三次)

三、三顧茅廬表“誠意”

1.師簡要介紹背景及前兩次拜訪的經過

【設計意圖】課文因篇幅限制,只詳細寫了第三次拜訪的經過,但爲了更準確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讓學生對前兩次的拜訪情況有大致的瞭解在文本解讀中,既要關注到教材的節選片段,也要對一些情節的來龍去脈有所知曉,這樣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2.讀了本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如果用一個字表達,那會是什麼字?(板書:誠)

3.第1自然段中哪些詞讓你讀出了“誠心”?(兩次前往,都沒見着,但劉備並不灰心,還準備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還沒見着,會怎樣?——也許還會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見到爲止)

【設計意圖】第1自然段內容簡短,光從“兩次”“誠心誠意”還不足以感知劉備的誠意這時,就需要藉助教師的引導、補充文本以外的資源,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

四、察言觀行話“尊重”

1.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屋,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下面,我們來讀第24自然段

篇23:《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落實目標1—4

教學過程: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落實目標5—7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解題回顧課文主要內容,聽寫複習生字詞

過渡: 同學們,上節語文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三顧茅廬》,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三顧茅廬》。下面請大家讀課題。

1、學生讀題,課文的主人公是誰?你能把課題說出完整的一句話?

2、請學生根據短文和拼音聽寫生字。

劉備兩次請zhū ɡě(1)亮出山輔助自己,都沒有見着。第三次時,張飛要把諸葛亮捆來,劉備怪他不尊重人才。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這裏山岡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見底,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yí( 2 )人。諸葛亮正在草tánɡ(3)午睡,劉備ɡōnɡ ɡōnɡ(4)敬敬地站立等了半shǎng (5)。又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醒。劉備聽了他的策略後,茅塞頓開。後來,諸葛亮出山,劉備經常和他tǎo(6)論天下大事。這就是三ɡù máo(7)廬的故事。

3、大屏幕出示答案,訂正並自由朗讀。

第二板塊:欣賞美景,感受“才華”

過渡:我們知道: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着,於是他帶着關羽、張飛第三次來到隆中去拜見諸葛亮,可這裏卻先插入一段隆中的景色描寫,你覺得是否合適?找出來,讀一讀,體味一下。

1、欣賞美景,出示圖文

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1)讀這段話,裏面寫了哪幾種景物?

(松林、溪流、竹林)

(2)積累詞語

怎樣的松林? (疏疏朗朗)讀好這個詞組 (疏疏朗朗的松林)

是啊,稀疏而又清晰的松林,上面或許還有可愛的小松鼠在跳來跳去呢!

怎樣的竹林? (青翠欲滴)讀好這個詞組 (青翠欲滴的竹林)

那顏色綠得都快要流出來了!

怎樣的小溪? (清澈見底) (潺潺流動)

讀好這個詞組。(清澈見底的小溪)(潺潺流動的溪流)

我猜想,那裏面的溪水一定非常甘甜!

(3)這裏的景色秀麗宜人,誰來讀好這句話?

過渡: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臥龍岡,這是一條怎樣的山岡?

2、感受“才華”

a、出示圖文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1)讀這句話

(2)什麼叫做“蜿蜒起伏”?看圖做手勢理解。

(3)在這句話中,作者把什麼比作什麼?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岡比作臥龍除了因爲山岡的形狀像臥龍,還因爲什麼?

(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岡比作一條臥龍除了因爲山岡的形狀像臥龍,還要說明隱居在這裏的諸葛亮就像一條臥龍一樣等待着施展才華的時刻到來。)

(5)引出二顧茅廬時諸葛均吟誦的詩歌,進一步感受諸葛亮的才華和等待時機。

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

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

樂躬耕於壟畝兮,吾愛吾廬

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人們稱諸葛亮爲——(臥龍先生),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爲統一中原——出力。這就是此處景物描寫的.烘托作用與寫法。你覺得這部分的景色描寫需要嗎?(需要,太需要了!)

讓我們再來美美地讀讀這段美麗而神奇的隆中景色。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過渡:諸葛亮果真是個有人才的人嗎?(板書:人才)(是)是的,他不僅才華橫溢、雄才大略,還在等待時機,你看,就在那個茅草屋裏,劉備聽了他的話茅塞頓開。

b、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什麼叫“茅塞頓開”?(本來不明白,現在一下子明白過來。)

過渡:後來,劉備對他們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說——

c、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1)這三個句子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

(2)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要是這樣寫就具體了,後半部分是對前半部分形象具體的說明。)

(3)讀好這三個比喻句。

第三板塊、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過渡:劉備是怎樣請到諸葛亮的呢?請同桌分角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前二次沒見着諸葛亮,第三次去請的時候,張飛說些什麼?劉備說些什麼?分別是怎麼說的?

(一)語言

1、同桌分角色讀第二自然段。

2、交流。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1)什麼叫“嚷”?誰來讀一讀張飛的話?

過渡:劉備聽了怎麼說?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2)點出“生氣”。劉備怎樣“生氣”地說?誰來讀一讀劉備的話。

(3) 只要抓住了張飛和劉備說話時樣子的詞就能把這兩句話讀好,

(4)從這次人物對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劉備的誠意;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分角色再讀讀這兩個人物的語言。

過渡:劉備這樣說的,又是怎樣做的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劃出劉備動作的詞。

(二)行動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邊讀邊劃出劉備動作的詞。

2、交流

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進

3、這些詞說明了什麼?

(1)爲什麼離諸葛亮住處半里多路就要“下馬步行”?諸葛亮又看不見? (怕驚着諸葛亮)

(2)“輕輕敲門”說明了什麼? (怕驚擾諸葛亮)

(3)童子說諸葛先生正在睡覺,劉備“輕輕地走進去”,說明了什麼?(怕吵醒諸葛亮)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說明了什麼? (對諸葛亮有禮貌)

這一等等了多久?

(5)當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又說明了什麼?(不想讓諸葛亮等得太久)

4、讀好這些詞語。

(1)“下馬步行”:腳步輕一點,不要打擾了諸葛先生;

(2)“輕輕敲門”:敲得輕一點,顯得自己有禮貌;

(3)“輕輕地走進去”:走得輕一點,可別驚醒了正在睡覺的諸葛先生;

(4)“快步走進”:動作快一點,可別讓諸葛先生久等了。

5、把這些詞語送到這段話中讀一讀。

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裏睡着了。又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6、你們是從行動中體會到劉備的誠意的,爲了讓大家更好的感受這些地方,先讓我們一起回到“三顧茅廬之隆中相見”這一歷史時刻,你可要細細地去品味呦!(觀看錄像)

7、看!諸葛亮在溫暖舒適的牀上高臥不起,劉備卻在春寒料峭的門外恭恭敬敬等侯,面對着此情此景,面對這感人的一幕,你能把書上描寫劉備動作的語言讀好嗎?誰來讀這部分。(同上)

8、劉備呀劉備,你可是劉皇叔呀,劉大將軍呀,怎麼對一介村夫如此這樣呢?假如你就是劉備,你會對陪同的義弟關羽或張飛說什麼呢?

◇ 你們真是劉備的知音啊!

◇ 嗨!還真跟劉皇叔心有靈犀呢!

◇ 如果我是劉備,我會對你說:知我者,非×××莫屬也!)

9、同學們,你們真是劉備的知己呀,你就是劉備,就懷着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誠意,加上你們的動作,再讀讀這段話,把你的心情傳達給大家。

10、提升

“下馬步行”是“尊重”;“輕輕敲門”是“尊重”;“輕輕地走進去”是“尊重”;“快步走進”還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還是“尊重”,難怪張飛說要把諸葛亮捆來時劉備生氣地說:(讀)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11、把諸葛亮請了山後劉備又是怎樣做的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

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

大家或許並不知道,劉備當時已47歲,諸葛亮才27多歲,整整比諸葛亮大了20歲;劉備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劉皇叔”,而諸葛亮卻是一個“一無文憑,二無地位”的農民,劉備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由此可見他對人才的“尊重”。(板書:尊重)

篇24:《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課前: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與片頭畫面,爲學生創設意境,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習下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1、師:劉備帶着兩個義弟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着諸葛亮的面。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這次終於成功了。劉備是憑什麼打動了諸葛亮?

(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紅筆板書:誠心誠意)

2、師:那麼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要我們去細細的體會。現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看看哪些語句體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提示:可以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把你深有感觸的詞語圈出來,在邊上寫寫你的感受,這就叫不動筆墨不讀書。

(1)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師:劉備和張飛是什麼關係?

師:劉備爲什麼要責備張飛?(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爲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

師: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爲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師:該怎樣讀好這兩個人的對話呢?誰來做一次“猛張飛”?你說說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生氣、討厭、怎麼搞的,又要去請?)

師:“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呀!劉備怎麼說的?(齊讀)

師:讓我們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男生讀張飛,女生讀劉備)

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一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文中還有什麼地方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

分析:

生: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師: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爲什麼不騎馬到跟前呢?

生: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

師:劉備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這說明他——(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

師: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

生:“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輕輕”敲門說明他怕驚醒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師:噢,抓住了“輕輕”,連敲門聲都是那麼小心翼翼。生怕驚醒了諸葛亮。還有哪些地方?

生:“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侍侯。”

師:劉備爲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生:劉備怕他倆打擾諸葛亮,怕張飛鬧堂……

師:是啊,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誰來表演一下劉備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頭彎腰,雙手抱拳)

師: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

師:看看書上劉備站了多久,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是多長時間?“半天”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着一位27歲的毛小夥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還有這裏也能體現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劉備站在臺階下等候。”封建社會是分等級的。大臣參見皇上的時候是站在階下,而此時,劉備是首領,諸葛亮不過是一介村民,劉備卻站在階下,可見他誠意。

讀讀看,看誰能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誰就是小劉備。

生齊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來。……”

轉折

師: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爲何那麼“快步”?

生:劉備想見諸葛亮。

生:劉備見諸葛亮醒來很興奮,想馬上進去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師:誰能用一個成語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見面後,茅塞頓開。

師:噢,劉備真是求賢若渴,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地去請呢?讀讀最後兩節。

生:讀最後兩節。

師:劉備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諸葛亮,想要聽他的高見,諸葛亮有何高見?(生回答)

之後播放PPT

師:(出示圖片)當時曹操在北,孫權在南,諸葛亮要劉備先拿下荊州爲家,再奪取西川建立基業,和曹操、孫權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最後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隆中決策”。

師:劉備沒見到諸葛亮前,他對天下形勢是怎樣的一種感覺?現在呢?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師: “茅塞頓開”是什麼意思?

師:這句話作者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把什麼比做了什麼?這就叫(板書:拔雲見日)

生齊讀這句話。

師:作者這樣描寫劉備當時的心理,對錶現諸葛亮起到了什麼作用?(板書:雄才大略)

師: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你讀了有何體會,劉備爲何“三顧茅廬”你看出來了嗎?

生:他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水一樣,這叫什麼成語?(如魚得水)

師:噢,我劉備是條再大的魚,沒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出示幻燈片)“火燒赤壁”、“草船借箭”……

師: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敗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劍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故事都證實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學生接一些成語)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誇諸葛亮)

諸葛亮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後戰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對劉備有多麼重要,再讀讀這句話。

師:(延伸)劉備“三顧茅廬”靠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是三國的故事,那今天我們學了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誠懇,謙虛

生:不要擺架子

生:對人要尊重……

師: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幹一番大事。(板書:尊重人才 禮賢下士)

師:課文有一處秀麗的環境描寫,你找到了嗎?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這裏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麼比作什麼?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爲——(臥龍先生)

師小結: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爲統一中原——出力。

師:隆中美不美?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爲什麼會寫得這麼美?

生:交流(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師小結:山岡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這些景象與隱居其中的諸葛亮的品格多麼協調啊!因爲諸葛亮爲人剛毅,執法嚴明,敢於抗爭,從不苟且,正直無私,正好與山岡、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將山岡的蜿蜒起伏比喻爲宛如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又和“臥龍先生”扣合,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這在寫作上叫——(環境烘托)讓我們美美地再讀這一段文字。

生讀,讀出美感。(配上畫面)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後練習: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生:學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點:這一處景色有哪幾個重點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你有什麼感受。

交流後學生習作。

三、拓展延伸

歸納: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爲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人寫了這樣一幅對聯來讚美這則歷史故事,齊讀:

劉備三顧茅廬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創大業

諸葛臥龍出山幸會明主大展宏圖揚美名

篇25:《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一、以杜詩導入

PPT出示杜甫《蜀相》: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同學們知道杜甫寫的這句話中“三顧”指的是什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三國演義》裏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

劉備是在什麼情況下三顧茅廬,而他請諸葛亮出山,又是爲了什麼?

出示地圖,介紹時代背景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才華橫溢、足智多謀,想必請他出山輔佐的人一定很多,爲什麼只有劉備成功了?你覺得劉備靠什麼打動了諸葛亮?(相機點撥同學們可以到第一自然段找關鍵詞)(板書:誠心誠意)

什麼叫“誠心誠意”?(出自真心、真心實意)帶着我們的理解,讀好這個詞。(兩個“誠”,心意多麼真誠啊!再讀一讀。)

劉備三顧茅廬,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走近劉備,聽其言,觀其行,感其心。

二、聽其言,感誠心

誰來讀一讀第2自然段?

朗讀指導:讀書應該讀出人物的特點,看看提示語,張飛是怎麼說這句話的?(理解“嚷”:大聲叫)那應該怎麼讀?(生讀)就這一句話讓你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張飛?(魯莽、急躁、粗魯)張飛說的這句話裏面哪個動作最能表現他的魯莽、粗魯?(“捆”),再讀一讀,讀出莽張飛的感覺。(生讀)一句話,一個字就刻畫了一個鮮活的人物,這就是名著的魅力!接着讀下去——

從劉備的話中,你聽出了什麼?(生氣、尊重人才、求賢若渴)

劉備和關羽、張飛是什麼關係?當年桃園三結義,這麼多年南征北戰,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現在劉備竟然爲了諸葛亮去責怪自己生死兄弟,這足以說明劉備對人才的——

當時劉備是什麼身份?(大將軍、漢朝的皇叔,地位尊貴)諸葛亮是什麼身份?(普通百姓,一介村夫)在特別注重身份地位的古代,都是百姓拜見將軍,而劉備身爲將軍卻一而再、再而三拜訪一個平民百姓,這足以說明劉備拜求賢才的——

一句斥責之言,我們聽出的是劉備對人才的渴求與尊重啊!(齊讀劉備的話)

三、觀其行,感誠意

過渡:劉備拜訪賢才的誠心不僅表現在他對張飛的斥責之言中,還表現在他許多細微的動作中,請大家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從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劉備對賢才的敬重與誠心?

不要急,請大家再次默讀這個自然段,用筆畫出那些打動你的地方,好好體會體會,我們被打動了,諸葛亮纔會被打動。

交流:劉備的哪些舉動讓你感受到他拜訪的誠心和對諸葛亮的敬重?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發現。

▲下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這麼遠的路,他爲什麼不一直騎馬到跟前呢?(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騎在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補充介紹:古代人看到特別有地位或自己特別敬仰的人,文官就會落轎,武官就會下馬,以表示極大的尊敬。現在,劉備遠遠地就下馬步行,說明什麼?

這一切,諸葛亮看得見嗎?萬一諸葛亮不肯出山,這段路不是白走了嗎?(越是看不見,越能體現劉備訪求賢才的“誠心誠意”)

▲兩個“輕輕地”

輕輕敲門:使敲門聲不要太大,體現了對賢者的禮貌、尊重。

輕輕地走進去:儘量放輕腳步,防止驚醒先生。

▲恭敬等候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讀這四個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麼?(“心”)發自內心的尊敬,讀好這個詞,讀這句話。

想想劉備是怎樣站的?誰來表演一下(身體直立、微微低頭,雙手抱拳,很有禮貌)這就是恭恭敬敬劉備就這樣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古代一天分爲12個時辰,那麼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就是“半天”,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如果讓你站這麼長時間,你會覺得怎樣?《三國演義》原著中用了四個字“渾身倦困”。

這是怎樣一幕動人的情景啊!

一個在草堂上躺着,一個在臺階下——

一個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個是赫赫有名的——

一個是27歲的毛頭小夥,一個是——大家猜猜劉備多大?47歲,整整比諸葛亮年長20歲!47歲的大將軍、劉皇叔卻要站在臺階下等候一個27歲的毛頭小子,

孩子們,假如你看到這樣的情景,會對劉備說些什麼呢?

這一站,站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這一等,等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漸漸地,我們走進了人物的內心,相信此刻,一個誠心誠意、恭敬虔誠的劉備已經深深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帶着我們的感動,輕輕地讀一讀這段文字。

指名配樂朗讀。

四、隆中對,感真情

劉備下馬步行走出了誠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誠意,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心感動了,見面後,諸葛亮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

再次出示地圖,引讀第4自然段,說說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爲什麼值得劉備這樣去請。

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三顧茅廬前,劉備對天下形勢看得清嗎?就像濃濃雲霧遮住了青天,層層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現在,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話,劉備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這就叫——茅塞頓開。難怪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張飛說——

出示:“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概括成一個成語就是——(如魚得水)

魚和水是什麼關係?誰是魚?誰是水?劉備把自己比作魚,把諸葛亮比作水,想說明什麼?

這兩句話,既是寫劉備,又是寫誰?其實文中還有一個地方也寫了諸葛亮。

五、賞美景,悟寫法

出示: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引讀)那裏的山岡——,幾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寫的是隆中的美景,哪裏寫了諸葛亮?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人們恰好稱諸葛亮爲——(臥龍先生)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

諸葛亮爲人剛毅如山,正直如鬆,心明如水,謙遜如竹,與山岡、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將蜿蜒起伏的山岡比作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又和“臥龍先生”扣合,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這在寫作上叫:環境烘托。讓我們美美地再讀這一段文字。(配樂朗讀)

六、出師表,憶真誠

諸葛亮出山後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勝仗,建立了蜀國,劉備去世後全力輔助幼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段經歷,動情地寫下了這樣的肺腑之言:(背景音樂聲中大屏幕出示《出師表》節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也許大家未必能讀懂諸葛亮的每一句話,但我們卻能夠感受到諸葛亮對劉備的一片真情,找一找,這段話裏哪裏提到了二十一年前的事?

諸葛亮眼含淚花,深情回首,心懷感激,他念念不忘二十一年前(指板書)劉備還有半里多路就——的誠心誠意!他念念不忘劉備——站在臺階下等候的誠心誠意!他念念不忘劉備一直站了半晌工夫再加——的誠心誠意!

於是,“三顧茅廬”作爲《三國演義》經典中的經典,千年流傳;

於是,“三顧茅廬”成了“誠心誠意”的代名詞,流傳千年。

——這就是經典的影響和魅力!

(播放片首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顧茅廬》只是《三國演義》裏的一個精彩故事,課後,讓我們翻開《三國演義》這部鴻篇鉅著,去領略那一個個鮮活的英雄形象,去感受那一張張恢弘的歷史畫卷吧!

板書:9三顧茅廬

劉備誠心誠意諸葛亮

尊重人才責備張飛雄才大略

下馬步行

階下恭候

同吃同睡

篇26:《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齊讀課題。

聯繫舊知導出課文引發學生研讀興趣。

二、自讀課文

出示自讀要求:(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檢查自讀情況。

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按要求自讀課文。

分段讀課文。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宜:與“宣”比較。

交流詞語的意思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明確提出自讀要求,使得學生學習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較和交流中深化字詞的理解,爲理解課文做鋪墊。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放錄音範讀全文。

問: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聽錄音,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出示《出師表》節選。)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

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對學生要求不必過高,能聽懂多少是多少,這樣能減少學生壓力使得學生能暢所欲言。

二、細讀課文

問: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爲什麼呢?

組織交流。

出示: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出示: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引導比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小結:劉備爲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說明什麼?

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

齊讀第五自然段

比較和朗讀中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瞭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讀中昇華,進一步感受和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三、小練筆。

因爲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爲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說理能力。

四、作業

課後繼續完成並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寫的信,互相提意見修改。

板書:

三顧茅廬

兩次拜訪沒見到 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劉備: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訪的經過 見面前

見面後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篇27:《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學會課文中的生字和三個重點詞語。

2、通過“讀寫拓展”等生動有趣的言語實踐活動,發展學生語言。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反覆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3、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培養以誠待人,誠心實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學習思路: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中,在充分的讀中,發現誠,感悟誠,表達誠,提煉誠,讚美誠。

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

讀詩句:回憶《三國演義》中的有名人物性格。重點談論劉、張、關、諸葛四人。引出《三顧茅廬》直接學習生字、詞語。

仰慕 大賢 謁見

老師把它們故事的經過編在一組句子中,誰能讀一讀? 《求賢》

臥龍岡未見大賢,風雪中輕釦柴門。步行久等識先生,三顧茅廬成大業。

二、整體感知文本,一讀課文。

同學們,大家已經初讀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那麼,劉備“三顧茅廬”給你留下什麼印象?(板書:誠)

理解課題:劉備三次去草屋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完成大業。

三、推敲張、劉對話,個性感悟人物形象。

1、要想細細品味劉備這深深的誠意,咱們還得好好地讀讀課文。請大家把你認爲最能體現劉備真心誠意的語句找出來,放開聲音自由地讀一讀這些地方,感受感受。(學生讀課文)

2、向重點推敲對話靠攏。

(1)抓對話品讀(幻燈2)

a、品讀劉備、張飛第一次對話

重點品悟:胡說、大賢及反問句。

b、自由對讀後三次對話

同桌對讀——推選同學讀(聽出了什麼)

c、集體引讀四次對話

一顧茅廬,三人失望而回,沒幾日,劉備又要去臥龍崗,張飛說——(學生讀)劉備斥責他——(學生讀)當時正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張飛埋怨道——(學生讀)劉備說——(學生讀)二顧茅廬,三人又怏怏而歸。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欲三顧茅廬,張飛不耐煩地說——(學生讀)劉備大聲斥責說——(學生讀)張飛想了想,知趣地說——(學生讀)劉備說——(學生讀)

d、創新對讀

張飛經過劉備這番教導,也就知趣的隨着劉、關二人第三次來到隆中,久等不見孔明,張飛的牛脾氣又發了,他氣急敗壞地對關羽說——(學生齊讀張飛的話)而此刻,劉備又會說些什麼呢?書中無文字,圖中無聲音,你能想像到劉備會說些什麼?

同桌說——全班交流

(2)抓行動品讀

同學們,剛纔我們是抓住什麼來感受劉備的一片誠心的?那麼作者還從哪些方面寫出了劉備的誠意呢?全班交流(幻燈3)

四、總結昇華(幻燈4)

1、給課文中的每個生字組詞,摘抄三句自己喜歡的句子。

2、找到課文中的問句,意思不變前提下,能改成陳述句的都把它改過來。

3、根據例子寫詞。例:偉大的事業叫(大業),隆重的典禮叫(大典),處理重大事情的權利叫(),事情發展的總趨勢叫(),很有錢的人叫(),很用名的明星叫(),主要的內容叫(),很胖的人叫()

4、把故事講給3—5年級的同學聽,並且把這個故事縮寫成200百字的短文,也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寫一首詩。

板書: 三 顧 茅 廬

劉備 →仰慕→ 諸葛亮

篇28:《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部分生字,理解三顧茅廬、恭恭敬敬等生字詞。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兩個多音字。

3、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中體會劉備求才若渴、虔誠的心情。初步感知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劉備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具體感知劉備的誠心誠意。

難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體會劉備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讀出劉備虔誠的心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課題。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圖片,說說你喜歡《三國演義》裏哪些人物?爲什麼喜歡他?(相機板書劉備、諸葛亮,讀準字音諸葛,複姓。)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是發生在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之間的歷史故事——三顧茅廬。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解題:

“顧”是什麼意思?(提供選擇:①轉過頭看;②拜訪;③注意,照看。)我們除了通過查字典來了理解“顧”的意思,還可以聯繫課文來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個詞就表示“顧”的意思,哪個詞?

茅廬指什麼?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嗎?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特點。

劉備爲什麼要三顧茅廬,結果怎樣呢?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想一想課文寫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寫了他們之間的什麼事?

2、檢查詞語字音,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出示生字詞: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時辰

茅塞頓開 策略 輔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讀詞語,提醒字音。

(2)指名讀語段,讀通順。

①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3)感知課文主要內容,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根據提示回答)

三、略讀“兩顧茅廬”,初步感知“誠心誠意”。

1、劉備爲什麼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輕聲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兩次都沒有見到,決定第三次去,從中可以體會到劉備的態度怎樣?

出示:誠心誠意,理解,指導讀。

3、劉備爲什麼一定要請諸葛亮出山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諸葛亮是怎樣的人?

4、指導朗讀這一自然段。

四、細讀“三顧茅廬”,深入體會“誠心誠意”。

兩次都沒有見着,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這一部分課文寫得很具體,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2、3自然段,:

1、自學要求:劃出劉備誠心誠意打動諸葛亮的關鍵詞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點語段a: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它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業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劉備生誰的氣?(張飛)生張飛什麼氣?(嚷着要捆諸葛亮。)

(2)讀一讀張飛的話,從中你能感受到張飛是個怎樣的人?從那些詞中感受到的?

(3)劉備還說——“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們桃園三結義,感情多深哪,爲了請諸葛亮,劉備還不帶兄弟去了,從中你能體會到什麼?

(4)對比讀他們倆截然不同的態度。

3、小結:第二自然段主要寫了上路前,劉備說的話,讓我們感覺到了他的誠心誠意。繼續交流,第三自然段通過寫劉備的什麼,再次讓我們體會到他的誠呢?

重點語段b:

“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1)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出劉備的誠意?怎麼體會出來的?

①還有半里多路,爲什麼下馬步行?(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多細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輕輕敲門,很有禮貌。

③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在門口休息、輕輕走進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錶演,指導讀這個詞。

⑤站在、等候,怎樣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時諸葛亮是睡着的,這一站一睡,襯托出什麼?

⑥半晌,理解,一個時辰是多久。說明等的時間長。

補充資料:劉備當時是一方首領,統帥着千軍,而且,當時劉備已經47歲了,諸葛亮那時才27歲。

(2)抓住描寫劉備動作的詞語,指導朗讀。

3、小結:這一段話主要寫了來到隆中後,劉備的耐心等候諸葛亮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了他對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請諸葛亮出山。

五、補充簡點,轉化角色體會“誠心誠意”。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直等到諸葛亮醒來後,“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1、從“快步”中你能感覺到劉備此時的心情怎麼樣?

2、想象:劉備見到諸葛亮會怎麼說,怎麼做?

句式:劉備快步走進草堂,連忙 。

六、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上路前,劉備責備張飛,來到隆中後,劉備耐心等候諸葛亮這部分內容,學習了課文抓住劉備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他的誠心誠意。見面後,他們談了些什麼,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現在哪兒呢,人們爲什麼稱諸葛亮是“臥龍先生”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七:佈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根據提示練習背誦部分內容。

3、課後閱讀《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故事,進一步瞭解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

【教材簡介】

這篇課文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的內容改編而成的。課文寫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課文寫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寫得簡略,第三次拜訪作者對劉備的言行進行了細緻入微地刻畫,突出劉備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用張飛的莽撞、無禮,反襯劉備求賢若渴的態度。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設計理念】

1、感悟體驗與學習語言相結合。抓住文中有關語言、行動描寫的詞句,揭示詞句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朗讀體驗,評價人物,把孩子們投入到語言的世界裏,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的藝術解讀,體會語言運用的規律和作者的思維結構。使語言和精神同築共生。

2、朗讀與探究相結合。圍繞“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劉備相請諸葛亮誠心誠意”展開全文的教學。引導學生探究、體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爲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過程。

3、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到原着,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開放性,促進學生主動全面地發展。

篇29:《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斥責”“拜見”“恭恭敬敬”等詞的意思。

2、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並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爲。

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讀劉備三顧茅廬時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語句,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2、開放文本,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2、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並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教學準備:投影設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了《三國》嗎?你知道劉備是什麼人嗎?(相機示劉備圖片,介紹劉備資料)

2、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個關於劉備的故事---(示課題)《三顧茅廬》。課題中“顧”是什麼意思?“茅廬”呢?誰能來解題?(提示說清人物、地點、事件)

二、初讀課文

1、漢室皇叔劉備爲什麼要一請、二請、三請這個一介草民諸葛亮?請同學們大聲地讀一讀課文,將讀不準,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是什麼原因?書上是怎麼說的?哪一小節告訴我們?(指名讀第一小節)

三、聚焦劉備

1、請你讀讀2---4自然段,劃出有關句子,圈出有關詞語,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神態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預設交流:

a:“我冒着風雪,就是爲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氣這麼冷,還去——說明誠心誠意。(還有那些寫天氣的詞?數九寒天、雪花紛飛,還有天寒地凍)

b:“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

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師導:是呀!諸葛亮在溫暖的被窩裏呼呼大睡,劉備卻恭恭敬敬地候在門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師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樣子,持續5秒鐘)

師導:我想,劉備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腦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轉着。你想,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一些什麼?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d: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從“劉備生氣地說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

b、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爲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c、劉備和張飛的關係,能說的具體一些嗎?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

d、是啊,爲了諸葛亮,劉備竟然生氣地說自己的兄弟。在課文的什麼地方?(在第二小節)

我和你一起來讀讀好嗎?(老師讀張飛的話,學生讀劉備的話。)

e、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

e、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a、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快步,表現處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說明他很誠心誠意。

b、劉備爲請諸葛亮怒斥張飛,冒着風雪寒冷,三顧茅廬,還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馬步行,還在房門外恭候多時,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趕緊見面……現在,你是諸葛亮,你耳聞目睹了劉備的所作所爲,你會怎麼想?

c、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就走上了爲了國家統一大業的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三、探究張飛

1、同學們除了從劉備的言行中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請你們再讀讀課文,你們還從哪裏也能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張飛的無理)

找出描寫張飛言行的句子並出示:

a、再讀一讀,你體會張飛是什麼性格?

b、課文不是在寫劉備嗎?作者爲什麼要來寫張飛,能不能不寫他?(四人小組討論)

(作者採用對比反襯寫法,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2、你們認爲作者描寫張飛是爲了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那你們用朗讀來告訴我。

對比讀(出示劉備張飛的對話,選擇合作讀——點名讀)

理解劉備爲什麼對張飛要“斥責——大聲斥責”?

四、拓展延伸

1、討論問題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節)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a、“茅塞頓開”是什麼意思?

b、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c、這句話作者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把什麼比做了什麼?

d、指名讀。

2、同學們,劉備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議論,更敬佩他了,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請教,就答應了。

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勝仗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

(2)劉備採用了諸葛亮的戰略計劃,逐漸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後來劉備稱帝蜀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篇30:《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活動過程:

一、激發活動興趣: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三顧茅廬(引導學生讀課題)。

2、這是一篇人物故事,是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一個章節改編而成。既然是人物故事,我們就要認識故事中的人物,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故事中介紹了哪幾個人物,主要人物是誰?(劉備)加上這些人物概括一下故事。相機板書:人物

二、實施活動過程

活動一:體會人物形象

(一)出示學習要求:

“默讀課文,畫出描寫人物的句子,體會人物形象特點。圈畫關鍵詞,在旁邊簡要作批註。”

2、學生讀書作批註。

3、小組交流。

4、展示彙報:

(1)對話、神態中體會誠心誠意(張飛與劉備的對話)

相機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從劉備和張飛的對話中體會劉備的誠意的,很好!—(看學生把感悟點落在哪裏)

(2)指導“嚷”

(3)指導“捆”

師:張飛把諸葛亮當作了東西,用“捆”字可看出對諸葛亮的無禮。

(3)引導:劉備怎麼說?

a你們知道劉備和張飛是什麼關係嗎?(學生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教師評:你瞭解的真多!)

b誰來用斥責的口氣讀讀這句話,體會體會劉備當時的心情。

(指名一學生讀)——你們注意到這句話後面的標點了嗎?劉備不要張飛去,他是要————親自去(學生接話),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學生接話)。

誰帶着這樣的心情,再來讀這句話。(再指名一學生讀)

c師生分角色讀對話。

師:劉備想誠心誠意的請諸葛亮,而張飛卻要捆來,這就是此時他們二人的矛盾。相機板書“請捆矛盾“

(2)繼續交流,你們還畫出哪些描寫人物形象的詞語、句子。

重點指導以下句子:

(1)“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引導生自己說體會)

(2)“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

劉備“輕輕”敲門說明他怕驚擾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侯。”

(指導生扣住關鍵詞說體會,動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體會虔誠)

“不要驚醒”:劉備爲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輕輕”:生怕驚擾諸葛亮休息。

“恭恭敬敬”:師:想象劉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會有怎樣的動作?師:你會對誰這麼恭恭敬敬呢?

(小結:看來,劉備用對待“長輩”的禮貌,對待“賓客”的熱情對待諸葛亮,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劉備可能會對兩個弟弟吩咐些什麼,又會用怎樣的口氣怎樣的態度?

(學生想象的語言會很豐富,模仿的口氣也很像。有的說:“二弟三弟,你們且在門外等候,我先進去。”有的說:“三弟,你性情急躁,現在門外等候,莫要驚擾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4)“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裏睡着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

生談體會或師引:劉備就這樣等啊等啊?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過去了————他這樣站了多久?

理解“半晌”半晌是多長時間?“3個小時”

師:可見劉備對諸葛亮是多麼的敬重啊!齊讀這部分。

小結:我們從行動中體會到了劉備的誠意,爲了讓大家更好的感受這些地方,

真的睡着了不知道的到來嗎?不想見他,是想考驗他。

相機板書:見不見

小結:故事中的矛盾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相機板書:情節

活動二:品讀環境描寫

過渡:劉備爲何對諸葛亮如此尊敬,如此誠心誠意的邀請呢?課文是人物故事,出來描寫人物,課文還有一部分課文不是寫這些的,能找出來嗎?1、

1、出示:(生讀)“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品讀文字:讀完你感受到什麼?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怎樣把景物寫美的?把這種感受讀出來。相機板書環境

2、讀到這有疑問嗎?引導提問:這是一篇人物故事,爲什麼要寫這兒的環境呢?

體會環境描寫在這裏的作用。(環境描寫巧妙了襯托了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3、聯繫第4自然段體會諸葛亮的形象。

諸葛亮分析了羣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

師:通過這一段談話,劉備就明白了當時的形勢和以後的打算。可以看出諸葛亮確實是謀略,確實值得劉備三次邀請。齊讀第四小節。

4、劉備得到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板書(如魚得水)誰是魚,誰是水呢?爲什麼這麼說呢?劉備得到諸葛亮就像什麼?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火燒赤壁”、“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巧設空城計”……)

再讀讀最後一節。

5、再來讀讀這兒的環境描寫。

師小結:俗話說“人傑地靈”,這裏的環境襯托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檢測活動效果

模仿課文第3節描寫“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四、拓展活動時空

讀《三國演義》故事中“三顧茅廬”原著?體會原著的語言特點。

板書設計:

8、三顧茅廬

人物

請捆

情節矛盾

見不見

環境

篇31:《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活動內容:

《三顧茅廬》

活動目標:

1、會複述故事《三顧茅廬》

2、能夠理解《三顧茅廬》所蘊含的含義。

活動準備:

1、教師提前畫好情境畫。

2、劉備和諸葛亮的圖片及劉備諸葛亮的頭飾。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出示劉備和諸葛亮的圖片,引出三顧茅廬的故事。

二、學習故事

1、教師講述故事內容,並提出問題。

學生回答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故事的內容並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學生複述故事

學生複述故事,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四、分角色表演故事

五、總結:教師對本課進行總結。

課堂延伸:

回家可以對爸爸媽媽講這個故事。

教後反思:

我覺得這個活動的優點在於:孩子的積極性很高,對故事很感興趣。聽的仔細,複述得精彩,提高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孩子喜歡閱讀,進一步提高了孩子的傾聽能力。

篇32:《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小說情節。

2.通過動作描寫理解劉備人物形象,藉助本文三首詩句的學習理解諸葛亮人物形象。

3.聯繫三顧茅廬前幾回相關內容,瞭解本文層層鋪墊的寫作方法,體會三顧茅廬本身蘊含的豐富意義。

學習過程

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把握小說情節。

1.文學常識簡介。(投影)

成語三顧茅廬的含義: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爲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隆中)的諸葛亮家去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2.本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通過預習,請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講述了劉備第三次前往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感動而出山的故事。

3.諸葛亮出山,是後來赤壁鏖戰、三國鼎立的關鍵。劉備親自到隆中去了三次,才得見面。劉備請諸葛亮這件事,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裏只有“凡三往乃見”的簡單記載;但在《三國演義》裏,主要以講史爲內容,經過作家的想象和渲染等藝術加工再現成文,偏重敘述,故事性強,行文淺顯,通俗易懂。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小說情節可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提取事件發生先後的關鍵情節,理清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情節。

(1)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詞語的含義。

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周文王謁姜子牙。(鏈接:周文王請姜子牙的故事。)

惑:使迷惑。

謁:拜訪。晉謁:進見地位高的或者輩分高的人。

俗客:塵世間人,與隱逸之人相對。

文幾:几案、書桌。

年幼才疏:才學不高,空虛。

開其愚拯其厄:啓發愚魯,拯救困厄。

頓開茅塞:比喻忽然開竅,醒悟或明白了一個道理。頓開:立刻開通。茅塞:謙辭,表示自己無知,思想閉塞,好像心裏被茅草堵住了一樣。

犬馬之勞:像犬馬一樣所做的操勞。表示心甘情願受人驅使,爲人效勞。

(2)理清情節。

開端:兩次不遇,欲再往訪。

發展:先生晝寢,玄德侍候。

高潮:屏人促席,隆中對策。

結局:玄德拜請,孔明出山。

二、聯繫三顧茅廬前幾回相關內容,瞭解本文層層鋪墊的寫作方法。

從小說整體來看,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演義》裏的主人公,是《三國演義》的靈魂;他的出場自然而然應是異常隆重的場面,是值得以濃墨重彩大寫特寫的。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正式出場的過程,所以作者對三顧茅廬的描寫,層層鋪墊,重重渲染,極盡曲折變化、抑揚頓挫之能事,使得讀者對諸葛亮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作者在敘述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前後共使用了十三個頓挫手法(補充:指詩文、繪畫、書法、舞蹈的跌宕起伏、迴旋轉折)。請同學們按照下列表格前兩次拜訪的內容找出本次拜訪的頓挫來。

三顧茅廬經歷的人事頓挫

誤把徐庶當孔明①②

司馬徽舉薦孔明③

一顧茅廬見到孔明家童子④

見到亮友崔州平⑤

二顧茅廬見到亮友石廣元、孟公威⑥

見到亮弟諸葛均⑦

見到亮岳父黃承彥⑧

三顧茅廬亮晝寢未醒⑨

亮翻身又睡⑩

亮醒了更衣9322;

請教被推辭9323;

懇請出山難從命9324;

但劉備的誠意最終還是打動了諸葛亮,所以他終於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在敘述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這麼多的頓挫手法,充分顯示了劉備求才若渴、禮賢下士的可貴品質;同時,由此也刻畫出諸葛亮神龍見首不見尾、神祕莫測、高雅灑脫的隱士風流及其立身嚴正、自尊自信的品格。

三、抓住動作描寫,理解劉備形象。

根據情節找出描寫劉備動作的詞語,並試着分析從這些動作行爲可以看出劉備怎樣的心情與品質。

下馬步行:文官落轎,武官下馬,這是古人對特別有地位或對自己敬仰的人表示極大的尊敬。

叩門:敲門,但不是用手敲。古代的大門都有兩個銅製的圓環,叩門就是手握圓環,讓環敲擊大門。進入他人的房間或辦公室,都應該輕輕的叩門,得到允許後方可進入,切不可貿然闖入。叩門時應以指關節輕叩,不可以用力拍打。不論房間的門是開着還是關着,叩門都是必須的。

徐步而入:輕輕緩慢步入。

拱立階下、猶然侍立、又立了一個時辰:恭恭敬敬等候。

下拜:拜,《說文解字》的註釋:“拜”是會意字。甲骨文像雙手捧禾麥獻給神祖之形,會向神祖拜祭祈禱之意。本義是拔起禾麥奉獻給神祖。引申爲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文中提到拱手謝曰、頓首拜謝、拜請、拜獻都表示對諸葛亮的敬重。

(補充:叩首,舊時漢族交際禮儀。祭祀天地祖宗,晉謁君長父老,一種較重的跪拜禮。伏身跪下,兩手扶地,以頭近地或着地。稽首(qǐshǒu),指古代漢族跪拜禮,爲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爲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並拱手至地,頭也至地。頓首,指磕頭。古代漢族的一種交際禮儀。跪拜禮之一,爲正拜。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書簡表奏用語。表示致敬。常用於結尾。)

屏人促席:叫他人迴避,將座席靠近。可見其敬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席站立,表示敬意。

(拱手禮:兩手在胸前相拱,稱爲"揖”,帝國晚期稱“拱手”或“拱手肅立”,是中國古代開始的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爲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爲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女子行拱手禮時則正好反過來,這是因爲男子以左爲尊,女子以右爲尊。)

泣曰、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可見玄德請孔明之誠心。

這些細微的動作,表達出了劉備的心情——對賢人的渴求和誠懇,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禮賢下士、求才若渴、謙恭真誠的品質。

這篇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除了動作刻畫以外,還大量刻畫了人物的語言,課下同學們可以試着從語言的角度來分析本文中張飛、關羽的性格。

四、抓住詩句,理解諸葛亮人物形象。

1.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到了很多詩句,要麼是作者創作,要麼是摘錄民間詩歌,就內容而言,有的是描寫景物,有的是突出人物,有的是評論史實,還有的則是抒發感懷。老師在閱讀本文的三處詩句的時候,發現三句詩歌都和人物諸葛亮有關。我們可以藉助這些詩句來分析人物形象。接下來我們就讀讀這三句詩歌,說說你對這些詩句的理解。

2.這些詩歌分別歌唱了諸葛亮怎樣的品質?

鏈接:

(1)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①大夢誰先覺:大夢:道家對人生的一種看法。原意謂死爲大覺,則生爲大夢。覺:這裏謂覺醒之意。

②平生:平素,往常。杜甫《夢李白》詩:“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③遲遲:徐緩貌。誰是最有覺悟(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數的,我在草堂美夢醒來,窗外的太陽都遲遲未升起(比太陽還有智慧)。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樂毅,此詩應是通過早起超過太陽,引喻:自己才能超衆,自信狂妄,也有表達懷才不遇憤怒。

從第一句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才能超衆、年少輕狂、自信灑脫、高雅智賢之人。

(2)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豫州牧劉備那日感嘆自己勢孤力窮,直至遇到了南陽的臥龍先生諸葛亮,於是想向諸葛亮瞭解以後在哪兒建立國家,諸葛亮笑着指着所畫的地圖中的荊州和益州。

這一句是諸葛亮隆中對策之後後人讚美諸葛亮的詩歌。從隆中對策的全面和作者的評論、世人的讚歎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高度預見性、正確判斷力、籌劃周到、具有雄才大略的奇人。展現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戰略遠見。

(3)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生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丁寧,即叮嚀。還沒有飛黃騰達就爲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等到建立功業後就歸因隆中。但是劉備死後託孤使得諸葛亮無法脫身,最後病死在五丈原。

從這句詩中我們又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利祿的輕視,喜愛躬耕的閒適,孤高淡泊的精神品質。這首詞表達了對諸葛亮去世的哀痛和惋惜之情,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後世歷代王朝所推崇。

五、討論理解三顧茅廬故事蘊含的豐富意義。

1.從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談談應該怎樣做到君臣和諧?

從君主的角度來說,真正賢明的君主應當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對自己的臣子要有足夠的尊重,對奇才異士更要萬分敬重,就像劉備對待諸葛亮那樣。

就臣下來說,既要向君主盡忠,也要追求一定的獨立人格,維護自己應有的尊嚴,就如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中所表現的那樣。

這種思想和態度是自古以來儒家所大力倡導和追求的理想。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就劉備、諸葛亮而言,如果沒有諸葛亮這種奇才的輔佐,劉備就機會不可能建立起蜀漢基業;如果沒有劉備這種賢君的賞識和重用,諸葛亮也可能無法成就他的功業和英名。

2.聯繫中國古代社會君主專制制度下知識分子的願望和作者在三顧茅廬中寄寓的願望。

在中國古代社會裏,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是建功立業,顯親揚名。但前提是得君行道,也就是得到賢明君主的賞識、信任和重用,就像諸葛亮和劉備、周文王和姜子牙那樣君臣和諧、互相信任。但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制度下,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現象很普遍。因此,三顧茅廬的故事寄寓了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願望:希望自己能夠像諸葛亮那樣得君行道,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篇33:《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一、解題導入

教師板書課題《三顧茅廬》,生齊讀。

師:誰能解釋“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能舉手說的同學提出表揚,說錯的同學也表揚,表揚的是他的勇氣,那不說的沒表揚。{此處用激勵語言希望學生在課上積極踊躍發言}

生1:三次去一個地方拜訪,在現實生活中,就是誠心誠意邀請。

生2:三次拜訪茅房。{同學們有笑聲}

師:你說的茅房,應該說是茅草的房子,這裏不能省略,要不然大家都該理解偏了。那麼是誰三次拜訪茅草房子呢?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一說。{啓發學生把話說完整,爲高年級的說話、寫話銜接奠定基礎}

生3:劉備三次去拜訪住在茅草屋裏的諸葛亮。{評價是表揚話說得非常完整}

師:板書劉備、諸葛亮。問:“諸”什麼旁,右邊呢?“葛”什麼頭?指出“諸葛”是複姓。誰能說說你知道的複姓還有哪些?{課堂知識延展,爲培養學生在銜接年段打下能夠獨立學習的能力}

師:看到題目後,你有什麼問題?

生4:劉備爲什麼要拜訪諸葛亮?

生5:爲什麼要三次拜訪,一次不行嗎?{師評價問題問的有深度,你是一個愛思考的孩子}

師:大聲自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正確,不認識的字可以查生字表。

二、讀課文釋詞語。

師:願意讀書的請舉手。檢查讀書情況。{師用激勵語言強調喜歡舉手樂於發言的人,是勇敢自信的人,將來才能做事成功,時刻要相信自己}{此處這樣說可以給學生樹立自信的信心,語文課堂不僅是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育人場所,既爲學生中國小知識銜接埋下了獨立思考的伏筆,也啓發學生對待事情或問題,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6:讀文。

師:這一段中劉備兩次去拜訪諸葛先生,他見到了嗎?師敘述(過渡語):劉備聽人舉薦說諸葛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只有諸葛亮的輔佐,自己的大業纔可成功。所以秋天的一天,劉備帶領兩個兄弟去拜訪諸葛亮,沒有見到。隆冬臘月,又第二次拜訪,仍未見到,冬去春來,課文寫的就是這第三次拜訪諸葛先生,這次見到了嗎?是怎麼拜訪的呢?指生讀課文。什麼是“結拜”?

生7:就是互相成爲生死兄弟。

生8: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簡單敘述。

師:臥龍崗景色的部分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指一名學生讀。{師評價嗓音好,長大能當播音員,但有讀錯的地方,誰能再讀一讀。}

師:全班讀讀。課件出示:“他們來到隆中,……只見……秀麗宜人。”

師:什麼樣的山岡?蜿蜒是什麼意思?

生9:讀書中描寫的句子。

生10:蜿蜒就是像蛇那樣彎彎曲曲的。

師:中國漢字有表意功能,它的形旁可以幫助我們釋義,誰像它?{設計意圖挖掘漢字的表意功能,培養學生能根據漢字的形旁獨立理解詞語的本領,爲中國小語文知識銜接奠定基礎}

生11:諸葛亮。

師:諸葛亮稱自己是臥龍先生。竹林怎樣描寫的?“青翠欲滴”是什麼意思?

生12:翠綠的顏色馬上要滴落下來了。

師:欲是將要的意思。

師:“秀麗”可以換成哪一個詞?

生13:美麗。

師:再次齊讀這部分景色描寫的內容。

師:劉備怎樣拜訪的呢?指生讀第四段。

師:板書“羣雄紛爭、茅塞頓開”。雄指的是亂世英雄,東漢末年,還有哪些這樣的英雄呢?

生14:曹操、孫權。

師:羣雄紛紛爭鬥,戰火紛飛,人民民不聊生,只有國家統一了,人們才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呀。劉備聽了茅塞頓開,象撥開了雲霧見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學,什麼比做什麼?體會比喻句的精妙。指生讀下一段。

師:爲什麼說…。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你能用哪個詞概括一下?

生15:如魚得水。

師: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師:羣雄也許都來請過諸葛亮,那爲什麼劉備來請他,諸葛亮就決定出山了呢?

三、自學指導。

小組學習。讀課文,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語言、神態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討論問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精讀賞析:“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個時辰、快步走進”等重點詞語的細節描寫;討論,指導朗讀,感悟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

{出示自學指導要求,讓學生通過重點的詞語或句子來體會和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爲由國小過渡到中學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銜接學習的目的就是逐步把國小生依賴老師的習慣慢慢地改變成依靠自己的能力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在課堂上嘗試着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找出問題的答案}

生16:就是四個字,誠心誠意。{師評價你真了不得呀,老師爲了獎勵你,這四個字我用紅筆寫在黑板上}

師:找出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劉備誠心誠意的句子或詞語,把它們畫出來,看誰找得多,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這時教師巡視,看學生交流劃句子或詞語的結果如何,邊巡視邊檢查,對於畫的準的學生及時評價,老師是近視眼,同學們可都有一雙慧眼啊,都是“英雄”,因爲慧眼識英雄嘛,你們畫得都很準確。}

師:指學生複述課文。

指導用“來到……只見……”說話。

1、指名讀:“他們來到隆中……秀麗宜人”。

2、分析:寫了那些景物,按什麼順序寫的?描寫這些景物有什麼作用?

3、指導用“來到……只見……”說話。

如:我們來到烈士陵園,只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練說,同桌說,指名說。

5、評析學生的寫話。

四、小結全文。

篇34:三顧茅廬的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本課是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茅廬”的內容改編而成。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實現統一中國大業的故事。課文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國小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文中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通過讀、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

課前準備:1、鼓勵學生閱讀兒童版《三國演義》。

2、精心製作的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班有不少孩子都迷上了兒童版的《三國演義》。三國,那可是中國歷史上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的時代啊!在《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呢?爲什麼呢?

2、三國故事家喻戶曉,你最喜歡的一段三國故事是什麼呢?

3、剛纔許多同學都談到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簡直就是一位軍事天才,那麼你們知道他是誰的得力軍師嗎?(劉備)那麼,劉備是怎樣尋得這樣一位賢人,諸葛亮爲什麼會這樣忠於劉備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國演義》裏的一段經典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8 三顧茅廬)

二、傾聽朗讀,瞭解大意

1、“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究竟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認真傾聽課文朗讀。

2、播放朗讀課件,同學們邊聽邊想。

3、交流:“三顧茅廬”中的“顧”指的是什麼?(拜訪)“茅廬”指的是什麼?(諸葛亮在隆中居住的草堂)“三顧茅廬”講述的是個什麼故事?(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三、自讀課文,檢查預習

1、自讀課文,要求如下:(1)讀準生字詞。

(2)讀通課文。

2、檢查預習,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詞,指名認讀:

三顧茅廬 諸葛亮 誠心誠意 輔助 山岡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雄紛爭 茅塞頓開

(2)教學生字

重點指導“顧”“葛”“恭”的書寫。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生集體評議。

四、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課題雖叫“三顧茅廬”,但文中實際只重點寫了第三次,前兩次都很簡略地提了一下,課文怎麼交待的呢?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

2、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麼?(劉備拜訪諸葛亮的原因)

3、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雖然兩次都沒見着,但他並不灰心,依然執着地“三顧茅廬”,下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課文重點描述的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五、作業設計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比一比,再組詞。

諸()晌()喝()茅()遵()

都()響()葛()矛()尊()

3、將詞語補充完整。

誠( )誠( )蜿蜒( )( ) 青( )欲( )

清澈( )( )三( )( )廬茅( )( )開

( )( )敬敬羣( )( )爭秀麗( )( )

篇35:三顧茅廬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學會生字新詞,讀準多音字“塞”,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讀通難讀的句子。

4、瞭解故事的起因和結果。

教學重點:

1、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瞭解課文大意。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蒐集有關劉備、諸葛亮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三國演義》這本書,並配上悠悠的古樂。

2、緩緩敘述:“《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他的作者是羅貫中,這本書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

3、出示“諸葛亮、張飛、關羽、劉備”這些人物的圖片,讓學生根據人物的特徵猜猜他是誰,並作簡單介紹。

4、轉入課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於是歷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二、初讀釋題

1、齊讀課題

2、“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呢?你能通過朗讀課文來解釋嗎?

三、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瞭解大意

1、課件出示要求:

自由讀課文,要求:

1、藉助拼音讀準生字新詞。

2、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說說三顧茅廬的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電腦出示帶拼音的生字新詞

多音字塞sè()sāi()

諸葛亮劉備張飛關羽

統一 山岡草堂半晌討論

恭恭敬敬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三顧茅廬 茅塞頓開 羣雄紛爭

針對生字詞語練習的提問:

1、全班齊讀這個字,“塞”字是多音字,它的另一個讀音是什麼?給它們分別組詞。

2、開火車讀,齊讀。這組詞語有什麼特點呢?你能說出其他關於三國人物的詞語嗎?

3、開火車讀,齊讀。這組詞語有什麼特點呢?你能說出AABB式的其他詞語嗎?

4、開火車讀,齊讀。這組詞語有什麼特點呢?你能說出其他關於景色的詞語嗎?

5、開火車讀,齊讀。

(2)電腦出示難讀的句子:

①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②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③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④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針對句子的提問:

1、一組讀一個句子,比一比哪組讀得最通順、最流利。

2、1組讀第一句。這裏面哪2個詞要讀好呢?全班齊讀。

3、2組讀第二句。這裏面有哪幾個4字詞語呢?我們應該把這些4字詞讀好。指名讀 齊讀

4、3組讀第三句。這裏麪包含一個成語,誰來說說它的意思?全班齊讀

5、4組讀第四句。讀出高興的語氣。

6、這裏面有2個句子描寫景色的,分別是哪兩句呢?還有幾個句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的,又分別是哪幾句呢?

(3)理解三顧茅廬

①讀了課文,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②顧的意思就是拜訪。

3、瞭解大意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呢?今天我們用課題擴展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誰去什麼地方拜訪誰呢?(板書:誰 去什麼地方 拜訪誰)(劉備三次到草屋去拜訪諸葛亮。)

(2)課文重點寫了第幾次拜訪?

①哪些自然段寫的是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呢?

②略寫前倆次,詳寫第三次

(3)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是課拜訪的起因,第二段具體講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過,第三段時講拜訪的結果。

四、學習故事的起因、結果

過渡:看看三顧茅廬的起因是什麼?請大家齊讀第一自然段。

1、誰來說說故事的起因?

2、對呀,當時的中國諸侯割據、羣雄紛爭,國家四分五裂,劉備聽到他的好朋友向他推薦諸葛亮很有才能就打算去請他出山來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過渡:結果劉備請出諸葛亮了嗎?請大家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3、看看劉備和諸葛亮相處得怎樣?(和睦)從哪看出呢?

4、劉備對他的結義兄弟說了一句什麼話呢?

①電腦出示句子

②指名讀

③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們來一起理解。魚離開得水嗎?說明魚非常的需要水。水對魚是來說是很重要的。而劉備卻說自己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得到水一樣。這裏劉備把自己看成是是魚兒?還是是水?

④那麼誰是水呢?爲什麼這樣說呢?(說明了諸葛亮對劉備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五、小結

1、確實也是,諸葛亮幫助劉備立下了很多的功績,打過很多的勝仗,你知道哪些仗?(火燒赤壁 草船借箭 巧設空城計)

是啊,這些都是諸葛亮出山後所創下的奇蹟。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劉備的事業是蒸蒸日上,而諸葛亮自己也展示自己的才華,這真是:劉備三顧茅廬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創大業。

2、還記得練習3中“讀讀背背”的詞組練習嗎?

電腦出示詞語:

初出茅廬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獨木難支迴天無力

這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讓我們帶着敬意讀讀這些詞串。

3、劉備懂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他以自己那顆至真至誠的心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也從此走上了統一國家大業的`道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下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最精彩的部分——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的過程。看看劉備是怎麼把這個優秀人才請出山來的。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誰 去什麼地方 拜訪誰

起因(1)

經過(2-4)

結果(5)

篇36:三顧茅廬的教學設計

課題: 8、三顧茅廬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自然段。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1、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有條理地複述課文。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瞭解課文大概內容,正確給課文劃分段落。

【溫故預習】

閱讀《三國演義》相關章節。

2012—2013學年度 第二學期

【課堂作業】

尊()()討()()

策()()防()()

【課外作業】

熟練朗讀課文。

第 二 課 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自然段。

2、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

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3、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2012—2013學年度 第二學期

2012—2013學年度 第二學期

【即時練習設計】

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介紹一處景物。

【課堂作業】

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注意書寫規範)

【課外作業】

《語文補充習題》第8課練習。

【教學反思】

2012—2013學年度 第二學期

篇37:三顧茅廬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三顧茅廬”的意思。

3、通過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動作,體會他對人才尊重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體會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和動作,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學習劉備尊重人才的優秀品質。

2、難點:理解比喻句前後兩部分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

1、課前蒐集有關《三顧茅廬》的資料;

2、預習《三顧茅廬》。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風雲際會、羣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國爲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嗎?

出示片1:連一連:

《三顧茅廬》羅貫中

《紅樓夢》 施耐庵

《西遊記》 曹雪芹

《水滸》 吳承恩

3、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學習的課文就是選自《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師板書課題,故意將“茅”少寫一筆“撇”,以加深學生對“茅”的正確印象。)

4、學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資料,弄清時代背景。

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怏( )慚( )

快( )漸( )

(二)選擇正確的讀音讀一讀。出示片3

臥龍岡(gang gang)(man man)埋怨

只得 (de dei) (shu shu)數九寒天

草舍 (she she)(yang yng)怏怏

2、檢查讀課文情況:

採用同桌互讀互聽的方式進行。

三、合作交流,精讀感悟

1.默讀課文,理解“三顧茅廬”的意思,可用課文裏的話解釋。

2、“三顧茅廬”的意思:劉備三次到諸葛亮的草屋拜訪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隨機教學“複姓——諸葛”)

3、再次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裏一共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有什麼特點?你從哪裏看出來?

4、交流:

劉備:對諸葛亮誠心誠意,尊敬諸葛亮,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張飛:做事衝動,魯莽,心疼哥哥??

諸葛亮:有才華,??

關羽:話不多,??

5、精讀感悟,體會人物特點。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劉備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劃出有關句子,找出關鍵詞語,讀一讀,旁邊寫好自己的批註。 學生交流、彙報。

(1)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什麼叫“嚷”?誰來讀一讀張飛的話?指名讀

過渡:劉備聽了怎麼說?女生齊讀

(2)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點出“生氣”。劉備怎樣“生氣”地說?誰來讀一讀劉備的話。指名讀

(3)從二人對諸葛亮不同的態度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從二人的對話中作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劉備對人才的敬重。

(4)分角色朗讀。讀出二人對諸葛亮的不同態度。

過渡:到了隆中後劉備又是怎樣做的呢?

6.分析人物動作,體會劉備誠心誠意。找出描寫劉備動作的詞。指名說.

(1)爲什麼離諸葛亮住處半里多路就要“下馬步行”?諸葛亮又看不見?

(2)“輕輕敲門”說明了什麼?學生生模仿動作。(怕驚擾諸葛亮)

(3)童子說諸葛先生正在睡覺,劉備“輕輕地走進去”,說明了什麼?(怕打擾諸葛亮的休息)

(4)“恭恭敬敬地站”又說明了什麼?(親自恭候更能讓諸葛亮體會到他的誠心,打動諸葛亮。)

這一等等了多久?(等了半響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恭恭敬敬地站”是怎麼個站法?誰來模仿一下?指名模仿動作: 小結:諸葛亮在溫暖的被窩裏美美地睡着,而劉備卻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在階下恭候了幾個小時,可見,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心是多麼誠懇啊!

(5)當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又說明了什麼?(不想讓諸葛亮等得太久,同時也體現了自己求賢的迫切心情)

(6)體會這些動詞說明了什麼?劉備誠心誠意地尊重人才。

(7)齊讀,感悟劉備的誠心。

(9)比賽讀。

師小結:古人曾說過“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我想劉備的誠心誠意

一定會打動諸葛亮,一定會把諸葛亮請出山。請出山了嗎?

過渡:“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隆中對策、三分天下)。從中我們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有着雄才大略的人。諸葛亮果真是個有才華的人嗎?(是)你看,就在那個茅草屋裏,劉備聽了他的話茅塞頓開。

7.品讀比喻句,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A、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1、什麼叫“茅塞頓開”?

2、在這句話中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把什麼比作什麼?

3、把這句話用一個詞語形容?師出示:(撥雲見日)

過渡:再後來,劉備對他們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說,出示片9,齊讀。

B、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1.自學要求:在這句話中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把什麼比作什麼?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2.生交流意見不一致的部分:既說明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又說明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很密切。

3.把這句話用一個詞語形容?師出示:(如魚得水)

過渡:諸葛亮真是個足智多謀的人才。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才,那麼諸葛亮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四、拓展延伸,歸納總結

1、諸葛亮出山以後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2、展示與《三國演義》有關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