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初升高歷史銜接課《走進歷史的“心臟”——史料》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本次授課對象爲剛進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他們剛剛結束國中生的身份,邁入高中的門檻,對高中學習生活充滿了未知和期待,因此,爲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是爲了接下來新課的學習打下基礎,設計一門針對史料教學的課程很有必要。史料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更是新課標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學生通過本節歷史銜接課的學習,能夠初步瞭解和培養論從史出、史料實證的意識。但是,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對史料的瞭解不夠,需要教師細心地設置各個教學環節,由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區分史料、從史料中得出基本結論。

初升高歷史銜接課《走進歷史的“心臟”——史料》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知道史料的定義以及史料的分類;學會辨別史料的種類;通過《清明上河圖》和相關文獻資料的相互補充印證,瞭解北宋時期的經濟生活,並通過該案例的分析樹立論從史出、史料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史料的分類與辨別

難點:觀察《清明上河圖》,從圖上得出有效歷史信息,通過圖上信息瞭解北宋的經濟生活

【教學方法】本節課是初升高的歷史銜接課,主要是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講授史料的定義和種類,教會學生學會辨別史料;史料辨別部分可以通過師生問答的遊戲方式,在問答過程中學生能夠思考並迅速判斷出各種史料的分類;案例分析部分主要採取討論法,學生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並互相討論,從圖上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環節:

師問:古人曾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讀史可以明智”,總書記曾指出“歷史的啓迪和教訓是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可見,從古至今,歷史的學習都是十分重要的。那麼,我們是如何知道歷史的呢?我們從哪裏瞭解歷史呢?

生:可能回答教材,書籍,博物館等等(老師進一步指出這些都是史料的一種)

呈現材料: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

——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要想了解歷史,不能空口說白話,必須要以史料作爲中介,而史料正是歷史學習的基礎,同學們在國中學習歷史就應該知道,不管是教材還是考試題目,都完全離不開史料的支撐,那麼,本節課我們就走進歷史的“心臟”——史料的學習,我們一起來看看史料究竟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和名句導入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步感知史料的重要性。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史料的定義和分類

師:課件呈現史料的定義,並給學生講解史料的四種分類。

史料是指能夠反映過去發生、存在過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記載

和一切物品。

史料分類

1、實物史料:指那些可以明確反映和傳遞歷史信息的物體。比如一座清代的民居,漢代的帛畫,一個陪葬坑等等。

2、行爲史料:指的是今天的人們,在包括個人和羣體的行爲中保留的歷史積澱,比如中國的祭祖或節慶儀式。

3、口碑史料:也稱口述史料。指的是人們口頭講述的對過去的記憶,它們往往通過傳說、故事的形式口耳相傳。

4、文獻史料:指人類的文字記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一塊有文字的甲骨、一座碑、一隻竹簡、一張帛書,或是一本書。

(資料來源:《史學概論》編寫組,《史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學生學習了史料的分類之後,教師帶着學生完成一個史料辨別小遊戲。

呈現的史料圖片主要是:青銅器;僰人懸棺;儺儀;甲骨文;兵馬俑;哈尼族梯田耕作;瞿秋白回憶錄;蔣介石日記;千金碑;荷馬史詩。

二、史料的運用——從《清明上河圖》窺視北宋的經濟生活

1.經營場所:街市制(臨街而市)代替坊市制

呈現圖片:

師問:仔細觀察圖片,思考北宋的居民區和商業區呈現出什麼特點?與唐朝的區別?

生:可能回憶起國中所學知識,唐代坊市分離,宋打破坊市侷限,臨街而市,居民區和商業區混在一起等。

師:從圖片我們瞭解到當時的東京城內,居住區和市場沒有圍牆的束縛,打破坊市分離制度,那麼,通過一幅圖我們就能斷定北宋打破坊市分離了嗎?通過追問,繼續呈現相關史料文獻

文獻資料: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衆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衆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

——長安中鬼

材料三:二紀以來,不聞鐘鼓之聲。

——[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

師:請學生閱讀史料得出信息

生:大概講一講史料的意思,知道唐宋坊市的差別

師:通過《清明上河圖》和唐宋文字資料記載的相互補充,我們可以知道:北宋經營場所的變化:街市制(臨街而市)代替坊市制。

2. 經營手段:招牌幌子

師:繼續觀察圖片,思考,從圖中大家還能看見什麼,都說《清明上河圖》反映了東京城的繁華,那麼我們從何得出各種商店賣的是什麼呢?

生:指出圖中有一些牌子旗子等。

師:這些就是北宋新興起的一種經營手段,——招牌幌子,各家商鋪紛紛掛上招牌幌子,我們就能清晰地知道每家店經營的是藥、熱水、麪食還是飯店餐館。

3.經營時間:打破時間限制,夜市出現。

師:引導學生觀察圖中飯店上方掛的是什麼?生看出來是燈籠後,師繼續詢問燈籠是幹嘛用的?生回答照明等答案。師繼續追問:爲什麼東京城內會飯店需要晚上掛上燈籠?這說明了什麼?引導學生了解到北宋已經打破時間限制,夜市出現。

史料:

材料四:(宋太祖趙匡胤說)“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七》

生:從史料中瞭解到北宋打破時間限制,出現夜市。

4. 經營地域:草市出現

材料五:“諸門橋市井已開……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每分不過二十文,並粥飯點心。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煎點湯茶藥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橋至南內前趁朝賣藥及飲食者,吟叫百端。”

——《東京夢華錄》卷三,“天曉諸人入市”條

師:材料說的是什麼?

生:可能回答錯誤答案夜市

師:引導學生了解到該材料體現了服務業的興盛,有各種湯食茶藥,甚至還有賣洗臉水的。這些都是早上從開張,並非夜市,而是草市。

繼續呈現《清明上河圖》草市的圖片

圖中的市場在橋上舉辦,十分熱鬧,而且該城牆位於東京城外,城鄉結合部,這就是草市,草市的出現對城鄉的發展十分重要,之後明清時期出現的工商業市鎮與此緊密相關。

設計意圖:以《清明上河圖》觀察北宋經濟生活爲案例,學生在觀察圖片過程中感受北宋都城的繁華,同時輔以相關史料的補充,學生能知道孤證不立,需要多則史料互相印證,瞭解論從史出、史料實證的方法。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清明上河圖》實物史料和古代文獻史料相互印證,互相補充,最終能窺視出北宋都城的經濟發展變化和百姓的日常生活。雖然《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的遺存,是實物史料,但是我們不能僅靠該幅圖片判斷北宋的經濟變化,還應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當然,“ 任何一種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裏面可能有錯誤,可能有虛僞,可能有私人的愛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見,不經精密的考證,即篤信不疑,後患實無窮無盡”,我們目前瞭解的歷史知識,跟遠遠好幾千年的過去相比,僅僅是其中的滄海一粟,過去的歷史還有很多很多是我們未曾發現的,而各種史料也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觀好惡和情緒色彩,希望同學們能夠樹立史料實證的意識,學會從史料中得出歷史信息,但是內心也要保持獨立探索質疑的態度,不能完全依賴史料,百分百相信史料。

作業:可以繼續觀察《清明上河圖》,圖中還有大量歷史信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