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要求:

1,《尋隱者不遇》描寫詩人松下問童子的生活畫面,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能朗讀,背誦詩文,培養讀背古詩的興趣。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新課

聽教師講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故事(板書:賈島):

賈島是唐代詩人,屢次應試沒有考中,一度出家當和尚,後來聽從韓愈勸告還了俗,當過小官。

他作詩時,非常講究鑄字煉句,反覆苦吟思索,爲此傳下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他騎驢訪問隱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歸,他便在門牆上題詩一首(即《題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繪李凝隱居地的幽靜景色,敘述自己來訪不遇,以後再來,一同隱居。

從李凝隱居地往回走,賈島一直覺得這首詩的三四句有個字似乎應該改一改,原詩是這樣:“島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 還是改爲“敲”字好

賈島在驢背上反覆思索,總是猶豫不決,不知不覺間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想把這個字定下來。這樣一直走到長安城裏,他還是做着手勢不斷苦吟。這時,當時任長安地方長官的韓愈出門辦事,賈島由於太專心了,一頭撞進韓愈的儀仗隊還不覺得。儀仗隊的士兵見賈島這麼放肆,已經衝進了第三節還要向前闖,便不客氣地把他揪下驢來,推到韓愈跟前。韓愈問賈島,爲什麼無緣無故衝撞他的車騎 賈島這時已回過神來,連忙說明是由於在驢背上做詩,神情恍惚的緣故,並非有意衝撞。韓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對賈島的問題也發生了興趣,不但沒責備他,反而立馬想了很久,然後說:“用'敲'字好!”於是,這兩句就最後定下來,成爲: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改爲“敲”字,是用來反襯李凝隱居地在萬籟俱寂中更見幽靜,也就是響中寓靜,這比在萬籟俱寂中無聲無息的推門要好。從此,韓愈和賈島便成了詩友。

賈島的苦吟,有時確有成效。他還寫了一首《憶江上吳處士》,其中兩句說: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這不僅寫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繪得非常壯闊,但字句卻很簡練,也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是很講究“推敲”的,他的詩自然質樸,是歷來爲人所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詩《尋隱者不遇》.

二,按小組學習,編演對話情景

1,齊讀詩句

2,下面同學們按四人小組,首先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兩個兩個的表演,看誰對詩句的意思理解正確。

分組表演,教師巡視。

(1)指名錶演

(2)其他同學提出異議

三,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說出詩句的意思(說說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雲霧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隱去了一句問話。

我尋隱者,在松樹下遇到了一個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問他師傅的去向,他說師傅採藥去了。師傅就在這座山裏,山上雲霧迷濛,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麼地方。

2,體會感情

這首詩寫的是一次尋訪,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個是被尋訪的是隱者,理解“隱者”即隱居山林的人;一個是尋訪的結果是不遇,即沒有遇到。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這首詩採用問答體,是通過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這三番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四,齊讀古詩,練習背誦

五,補充閱讀

賈島 《題李凝幽居》和《憶江上吳處士》

六,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 希望

言師採藥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雲深不知處。 失望

附資料

題李凝幽居

唐 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①.

暫去還來此,幽期②不負言。

【註釋】

①雲根:古人認爲“雲觸石而生”,故稱石爲雲根。這裏指石根雲氣。

②幽期:再訪幽居的期約。言:指期約。

【簡析】

此詩以“推”,“敲”一聯著名,至於全詩,因爲題中用一“題”字。加上詩意原不甚顯,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領,譏其“意脈零亂”.我們且不管那個“題”字,先讀尾聯,便知作者來訪李凝,遊覽了他的“幽居”,告別時說:我很喜歡這裏,暫時離去,以後還要來的,絕不負約。由此可見,認爲作者訪李凝未遇而“題”詩門上便回,是不符合詩意的。先讀懂尾聯,倒回去讀全篇,便覺不甚僻澀,意脈也前後貫通,不算有句無篇。

詩人來訪“幽居”,由外而內, 故首聯先寫鄰居極少, 人跡罕至,通向 “幽居”的小路野草叢生。這一切,都突出一個“幽”字。“荒園”與“幽居”是一回事。“草徑入荒園”,意味着詩人已來到“幽居”門外。次聯寫詩人月夜來訪,到門之時,池邊樹上的鳥兒已入夢鄉。自稱“僧”而於萬籟俱寂之時來“敲”月下之門,剝啄之聲驚動“宿鳥”,以喧襯寂,以動形靜,更顯寂靜。而“幽居”之“幽”,也得到進一步表現。第三聯曾被解釋爲“寫歸途所見”,大謬。果如此,將與尾聯如何銜接 敲門之後未寫開門,進門,而用詩中常見的跳躍法直寫遊園。“橋”字承上“池”字,“野”字,“雲”字承上“荒”字。“荒園” 內一片“野色”,月下“過橋”,將“野色”“分” 向兩邊。“荒園”內有石山,月光下浮起濛濛夜霧。“移”步登山,觸“動”了石根雲氣。“移石”對“過橋”,自然不應作“移開石頭”解,而是“踏石”之類的意思。用“移”字,實顯晦澀。這一聯,較典型地體現了賈島琢字煉句,力避平易,務求奇僻刻深的詩風。而用“分野色”,“動雲根” 表現“幽居” 之“幽”,還是成功的。特別是“過橋分野色”,構恩新奇,寫景如畫,堪稱警句。

《唐詩紀事》卷四十雲:“(賈)島赴舉至京,騎驢賦詩,得'僧推月下門'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勢,未決,不覺衝大尹韓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並轡論詩久之。”“推敲”一詞,即由此而來。這段記載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實,卻能體現賈島“行坐寢食,苦吟不輟”的特點。

憶江上吳處士

賈島

閩國揚帆去, 蟾蜍虧復圓。

秋風生渭水, 落葉滿長安。

此地聚會夕, 當時雷雨寒。

蘭橈殊未返, 消息海雲端。

【譯文】

自從你揚帆遠航到福建,月缺月圓已是幾度春秋。

秋風的蕭瑟從渭水拂來,長安城裏盡是黃葉飄飛。

還記得當年此地的聚會,夜雨風雷讓人頓生寒意。

還沒你乘舟返回的消息,我只能遙望遠天的海雲。

【簡析】

這首詩“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一聯,是賈島的名句,爲後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彥《齊天樂》詞中的“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元代白樸《梧桐雨》雜劇中的“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都是化用這兩句名句而成的,可見其流傳之廣,影響之深。

詩是爲憶念一位到福建一帶去的姓吳的朋友而作。

開頭說,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長時間了,卻不見他的消息。

接着說自己居住的長安已是深秋時節。強勁的秋風從渭水那邊吹來,長安落葉遍地,顯出一派蕭瑟的景象。

爲什麼要提到渭水呢 因爲渭水就在長安郊外,是送客出發的地方。當日送朋友時,渭水還未有秋風;如今渭水吹着秋風,自然想起分別多時的朋友了。

此刻,詩人憶起和朋友在長安聚會的一段往事:“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他那回在長安和這位姓吳的朋友聚首談心,一直談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電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陣寒意。這情景還歷歷在目,一轉眼就已是落葉滿長安的深秋了。

結尾是一片憶念想望之情。“蘭橈殊未返,消息海雲端。”由於朋友坐的船還沒見回來,自己也無從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遙望遠天盡處的海雲,希望從那兒得到吳處士的一些消息了。

這首詩中間四句言情謀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說出詩人在秋風中懷念朋友的淒冷心情,又憶念兩人往昔過從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虧復圓”,又向下引出了“蘭橈殊未返”.其中“渭水”,“長安”兩句,是此日長安之秋,是此際詩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襯出“閩國”離長安之遠(迴應開頭),以及“海雲端”獲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結尾).細針密縷,處處見出詩人行文構思的縝密嚴謹。“秋風”二句先敘述離別處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筆,再倒敘昔日相會之樂,行文曲折,而且筆勢也能提挈全詩。全詩把題目中的“憶”字反覆勾勒,筆墨厚重飽滿,是一首生動自然而又流暢的抒情佳品。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內容分析:

《尋隱者不遇》寫作者去尋訪一位隱士沒有見到,通過和童子的對話,反映了隱士遊蹤不定、無羈無絆的生活。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該詩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爲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教學設計思路:

以往對古詩的學習是通過查字典及參閱註釋來理解古詩中的字詞,體會古詩的意境。本課的教學試圖改變這一模式,根據以往學古詩的方法自主探究。通過網絡資源,學生可以瞭解作者的情況、理解難解字、體會古詩的意思。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把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對意境的感悟融入朗讀之中。理解了古詩後,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詩人的作品學一學。然後運用介紹、誦讀、背誦、表演等形式與同學交流,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設計理念:

整合課程,改變以往對古詩的學習的方法,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自主探究,瞭解作者的情況、理解難解字、體會古詩的意思,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教學要求:

1、學會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古詩的意思,能準確說出詩句中部分詞語的意思。

4、體會《尋隱者不遇》一詩描繪的情景,準確說出詩中包含的三問三答。

教學重點、難點:

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古詩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的是一首古詩,請大家讀題目《尋隱者不遇》。

2、聲音真響亮,來,看着翟老師在黑板上寫寫這個題目,邊看邊想,從詩歌的題目裏你能讀到什麼?你又讀不到什麼?

師板書題目。

3、哪個孩子來說說,從詩歌的題目中你能讀到什麼,怎麼寫?

讀到的:訪的意思就是拜訪,詩人去拜訪隱者,結果是沒有遇到。

讀不到的:隱者是誰、名字、尋者是誰、爲什麼沒有相見隱者。

4、你想知道他不遇的原因是不是這樣?看來,同學們很會讀書,帶着問題去學等一下你會學的更明白,那麼學的時候能不能把你心中的疑問都解答了。

二、讀詩悟情:

過渡:好,下面我們來進行學習的第一步。想把這首詩學好、學懂,首先我們要把它的字音給讀準。好,跟着翟老師說,讀準字音。

(教師板書:讀準字音)

1、生自由讀課文,同桌互讀,個別生讀全詩。

個別學生讀的過程中對生字正音。

2、同學們會聽了,說明在讀的時候也能夠讀準讀好了,咱們就這樣一起來齊讀一遍,徐老師走近你們聽一聽。我看到有的同學呢,他已經把該注意的音都標出來了。

生齊讀。

3、第二步,我們還要繼續再讀一讀,這一次,讀什麼呢?古詩古詩,就要讀——(板書:讀出節奏)

指導:

這是幾言的古詩?

用筆畫一下間隔符、節奏符,看看應該怎樣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

生邊自讀,邊畫間隔符、節奏符。

指名讀全詩,評價。

師範讀全詩,學生用古人讀詩的方式來讀。

師:如果你認爲用搖頭晃腦加上手勢能有助於你讀得更好的話,你可以自由發揮。

生齊讀。

4、同學們,讀出了節奏,不等於把詩讀懂了,所以我們下一步接着還要再來學一學、讀一讀,讀什麼呢?我們要讀懂詩意。這首詩寫什麼我們還不知道,怎麼能讀出感情來呢?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剛纔我們讀了好幾回,現在有機會你再讀,讀完之後,如果你覺得意思掌握的差不多了,跟你旁邊的同學講一講。好,現在開始。

生自讀,同桌討論。

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結合學生的答案,重點理解個別關鍵詞。

5、我們剛纔初步讀了一下這首詩,大概的意思瞭解了,那麼,他這個意思是怎麼樣——通過什麼樣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呢?想想,“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這是什麼樣的形式?(對話的形式)

從哪裏看出了問?哪裏看出了答?

6、他是通過問答這種形式把拜訪不遇的經過寫下來的。孩子們,我告訴你,裏面呢,賈島寫了三問,童子分別答了三答,你能不能找出來?來,互相小組之間談一談,說一說。

生小組討論。

師:同學們一下子就把賈島隱藏了那麼深的三問三答就找出來了。看來呀,賈島寫這首詩還挺有意思的,我們就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讀一讀。

7、賈島就是這樣,只用了一個問題,,但是他把其他答案都寫下來,讓我們自己去揣摩。賈島真不愧是一個推敲詩人呀。好,我們學完了這個詩意。翟老師在學的時候遇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

(課件出示)我發現原來像賈島這樣訪而不遇的經歷很多詩人都有,你看,李白、邱爲、皎然、岑參,你看看這麼多不遇的詩,有沒有什麼疑問呢?

8、同學太棒了,想到了那麼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還有一些問題讓你留在心中。等一等,等一等,我們來看看,讀清了詩意原來還要看看爲什麼他們要把不遇寫下來?看來這不遇大有考究呀。我們現在就來讀一讀。這一次,我們要讀出詩情。探究一下什麼樣的感情使得那麼多的詩人都把他們的不遇寫了下來。(師板書:讀會詩情)

同學們,我這個“會”是指“學會”?這個“會”是體會,這個會是意會,有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我們要會一會,體會體會,意會意會。那麼回到這首詩,我們還是拿賈島的詩看一看,爲什麼有那麼多的不遇的詩流傳了下來,再來讀一讀,再來想一想。好,請你自由地讀一讀。

生自讀全詩。

9、我看到只有一個男孩子舉手,看來這個問題有點難度,這樣吧,翟老師來幫一下你們。在這三問三答裏面,始終有一個人沒有出現在對話中,他是誰?(隱者)

可是這首詩裏又處處提到,從題目上看,他是去——尋找隱者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問什麼?(隱者)

問隱者,言師採藥去,師指何人?(隱者)

只在此山中的是誰?(隱者)

最後雲深不知處的又是誰?(隱者)

師:孩子們,想要體會這首詩裏面的情感意會它,非得要把這個隱得那麼深的隱者找出來,才能夠體會。到底這個隱者爲什麼要居住在那兒隱得那麼深,賈島訪而不遇呢?在唐朝啊,隱逸之風非常地濃厚,有很多人都跑到山裏去隱居了。我們很熟悉的詩仙李白,也曾經作爲隱居中的一員。(課件出示《山中問答》)

有一天,李白在山中接待了一個訪客,這個訪客就是來訪隱居的李白的,於是,李白跟他展開了一場山中問答。在這個山中問答中,他把自己的情感,自己隱居的心情,隱居的原因都寫了下來,同學們,請你們去發現,按剛纔那樣學,把字音、把節奏、把詩意粗略地弄懂,去找找,去看看,開始。

師:悠閒自在地在隱居,多美的生活呀,回過來看看我們訪賈島的這個隱者,這時候你能不能揣摩一下這位隱者,他也許就像剛纔的李白一樣,他在這裏山上生活,心裏也是——非常悠閒。你呢?

他很開心,很悠閒,因此他隱居在那裏,我們看到了隱者之情。尋者是帶着怎樣的情感去訪這位山中隱士呢?來,看看這個字(師指着尋字)帶着什麼樣的感情而去——

師:對,他覺得這樣無憂無慮地去採訪一位悠閒的詩人。好,他訪但是卻不遇,不遇的心情又如何?來,讀讀這首詩,不遇的心情又如何?

生自讀

師:誰來說說,他訪而不遇的心情是如何的? 如果你去好朋友家裏,但是他不在,你心情會怎樣?

於是他在一首詩裏,是這樣把他的心情記錄下來的(師邊說邊板書)“一川風景好,恨不有吾廬”

師:你明白他在表白什麼樣的心情嗎?

他羨慕,羨慕得,恨不得住在那裏,有吾廬就好了,有個草棚就好了,他住在那裏。請原諒徐老師剛纔很激動,這個字寫得不太好。賈島也是那麼激動,看到了這裏的風景,他會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激動?來,大聲地把情感讀出來

生邊寫邊吟誦。

師:賈島寫了這首詩,是不是丟在那裏不管了?請坐。他會怎麼樣?我們前面說過他寫了一首詩要反覆地——吟誦。

同學們,吟誦聲中我們的推敲可以延伸到課外,今天留作業給大家就是再推敲賈島的詩。好不好?

三、小結全文,下課

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賈島

讀準字音

讀出節奏

讀會詩情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三

一、概述

《尋隱者不遇》是長春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淺顯精練,第一句從“問”開頭,後兩句省略“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詞巧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詩意。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畫面,會用自己語言講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隨文識字,鼓勵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進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畫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感情變化。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詩的方法,但這首詩每句都有省略,這對學生理解詩句造成一定困難,教師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本班學生好奇心強,爲此要創設一定的故事情境來協助教學。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首古詩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爲此在教學中努力渲染詩境,在教師生動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樂曲演奏中,學生隨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於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爲此在理解古詩時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更能達到預期目標。爲更深一步感悟古詩內容、意境、情感,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填說,再現畫面、大膽吟誦,再悟情感,進而昇華情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長大後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教師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老師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人————隱者(板書 隱者)

2、體會隱者含義

請學生自由談對隱者的理解。可以結合註釋,教師適時引導。(隱者一般隱居在風景優美、環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學問有品德的人。

3、引出詩人

有一位大詩人要尋找一位隱者(板書 尋 )。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板書 賈島。(指生介紹詩人)教師:賈島是一個讀書刻苦的人,但經過幾年都沒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於是要請教高人。有一天他打聽到大山深處住着一位以採藥爲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很有學問,正是賈島要找的`人,於是他打聽好住址準備好乾糧,上了路。

(二)展開想象 創設詩境

教師一邊播放優美民樂及山水圖片,一邊敘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初讀古詩 明詩意

過渡:我們隨同賈島跋山涉水終於來到隱者的家,賈島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師範讀古詩 (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詩人遇到隱者了嗎)

2、指生回答問題 引出“不遇”(板書 不遇)

3、引導學生質疑 (詩人爲什麼沒有遇到隱者,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四)再讀古詩 研詞析句

1、學生自由讀詩

2、動手標畫不理解字詞

(1)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2)各小組彙報結果

過渡:同學們通過各種辦法理解了字詞的意思,是否想嘗試一下把古人的話變成我們現在通俗易懂的話呢?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屏幕出示配圖古詩文)

(五)研讀詩文特點 感悟作者心境

過渡: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對話,在理解和解釋詩意時,我們會發現詩句中少了些什麼呢?

1、感悟寓問於答之妙

課件出示:

鬆 下 問 童 子 :( )

( ):言 師 採 藥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雲 深 不 知 處。

(1)學生在組內大膽暢想暢說

(2)各組代表彙報

(3)明確什麼是寓問於答,感悟詩文的精妙。

(4)再次師生吟誦古詩

2、感悟作者心境 領悟古詩意境

過渡: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纔找到這裏,卻沒遇到隱者,心情又會怎樣呢?

課件出示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着隱者的徒弟,於是( )地問:請問你師傅在嗎?童子答 :師父採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裏採藥了?童子答:就在山裏。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於是又問:在山裏什麼地方呀?童子答:山上雲霧瀰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詩人嘆口氣徹底( )。

(1)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養合作意識及感悟能力)

(2)小組彙報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

(3)教師評價

3、師生共同吟誦古詩

過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線希望 絕望,這是一種多麼復而多變的心理狀態呀!這真是有些讓人難以承受,那就讓我們帶着這種複雜的情感,再一次吟誦這首詩。

4、再創情境 以感促讀 深化詩境

教師配樂創情境:當賈島尋隱者而不遇,只好無奈地拖着疲憊的雙腿往回走,邊走邊不時地回頭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見了,他低頭吟誦道:

課件逐句有節奏地出示古詩

尋隱者不遇

鬆 下 問 童 子,

言 師 採 藥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雲 深 不 知 處。

(六)教師總結

這一堂課大家表現特別好,可見大家對古詩文很感興趣,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異彩紛呈,請同學們課下再蒐集幾首有關“尋人”的詩文,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古詩文的意境與魅力。

(七)板書設計

7—2 尋 隱 者 不 遇

(唐 )賈島

鬆 下 問 童 子, (希 望)

言 師 採 藥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線希望)

雲 深 不 知 處。 (絕 望)

(寓問於答)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了詩意,能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瞭解到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

(3)能通過詩句體會作者的心情。

(4)領會到了這首詩“寓問於答”的特色。

(5)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體會作者的心情,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心情,領會“寓問於答”寫作的特色。

課前:

投影出示課文插圖,配以古琴音樂,渲染氣氛。

課中:

一、提示課題。

從剛纔的畫面中,同學們一定已經知道了今天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一首古詩,詩題是——尋隱者不遇。詩題中的“尋”是什麼意思呢?“隱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華、有志向的人,由於某些原因而隱居起來,不問世事的人。你們知道歷史上有哪些人是“隱者”呢?“不遇”是什麼意思?現在誰能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瞭解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詩人賈島,誰是他的“粉絲”呢?學生交流自己對他的瞭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詩評價。賈島有一首詩這樣寫自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三、理解詩意。

1 出示詩句。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結合插圖想一想詩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學可以小聲地討論。

2 指名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

3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樹下的對話。在理解和解說詩意的時時候,我們會發現詩句中缺少了些什麼。究竟缺少了什麼呢?出示填空題: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4 思考:你認爲作者爲什麼不把問句寫出來?

所謂“寓問於答”,它並不是“不問”,而只是不把問話內容寫入詩中。關鍵在於把問話內容寓於答話之中,使讀者可從答話裏體味和推導出所問的內容。如果把問和答都寫進詩中,不僅沒有必要,還很羅嗦。“寓問於答”,可以使詩句變得簡練而耐人尋味。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處。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體會這種“寓問於答”的妙處。

四、體悟作者的心情。

1 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纔找到這裏。心情怎樣呢?出示填空題:

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着隱者的徒弟,於是滿懷

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 童子答: “師父採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裏採藥?”童子答:“就在這山裏。”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於是又問:“在山裏的什麼地方呀?”童子答:“雲霧瀰漫,不知道在哪裏。” “唉!” 詩人嘆了口氣,徹底 了。

2 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五、兩首詩對比,感悟詩人用詞精準!

出示:尋隱者不遇

花間問童子,言師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馬上就回來。

學生交流討論,從中感悟詩人用詞的精準。

六、作業

寫《評價手冊》上的相關題目。

教學反思:這首詩平白如話,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輕鬆的理解詩題、詩意,同時也能猜想出詩人與童子對話完整的過程。學生通過扮演賈島和童子的問答,體會到你賈島把三次問答濃縮在20個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輕鬆感受到當時詩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學設計是我原來想這幾個環節過後,應該讓學生想象詩的意境。可在看了幹國祥老師對於文本的解讀後,我改變了策略,用他的方法進行了教學。即:出示另一首改寫的詩,讓學生談談你讀了新改編的詩有什麼感受?學生感觸很深。有的說:我覺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覺像是一個農夫在田裏幹活。有的說:我覺得“只在此山中”感覺很有詩韻,可“馬上就回來”顯得太俗,太直白,沒有詩的感覺。有的說:“花間”用的不太恰當。當然學生不清楚爲什麼不恰當?我進行相應的點撥:“歷來在詩人眼中,松樹代表什麼呢?想想我們曾經學過的陳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樹在詩人眼中代表了高潔的人,而在古代隱者絕大多數是品質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詩中寫鬆是來襯托隱者的。可見詩人用詞是很講究的。”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對於這首詩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五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重在悟情,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難點。這首詩,我緊扣“隱”字引導學生來領悟詩情。首先,課始揭題,扣住“隱”字,質疑深入。“者”一般是指“人”的意思,那“隱者”是什麼意思呢?有學生說,隱者就是隱藏起來的人。接着學生的回答質疑:那這些人爲什麼要隱藏起來,這隱藏起來的人一般又是些什麼人?這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起來,有學生說是爲躲避世事的紛擾,有學生說是喜歡過悠閒安靜的生活,有學生說是喜歡大自然,想融入自然,陶冶性情……當說到你所瞭解的“隱者”時,同學們不由得想起四年級《三顧茅廬》裏的諸葛亮。到這兒,學生對隱者也大致上有了感觀認識。最後,通過理解詩人的三問與童子的三答以及感受詩人在問答中的情緒變化,配以插圖中深山的雲霧飄渺,進一步地感悟隱者性情的高潔。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古詩歷來是比較難教的題材,按照老傳統就是讀詩句,講詩意,但是新課程標準更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會詩情。我在教學《尋隱者不遇》教學時從複習學過的古詩入手,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並概括爲:一、釋詩題;二、知詩人;三、明詩意;四、悟詩情。之後讓學生按這四個步驟去學習,最後是交流。上這首詩時,碰巧楊校長進班聽了。他的評價是:整體還不錯,但有兩個建議:(1)因爲這首詩內容比較簡單,而且是一個整體,所以沒必要讓學生兩句兩句說意思,可以放手讓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都說出來,多讓幾個人說,其他的同學也就知道了。(2)感悟詩情應該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爲了突破這個難點,可以在理解詩句這一環節作滲透,而不是單單放在結尾費好大的勁去“攻”。(3)在語文課堂上,要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應試教育兩個方面都抓起來。

我會好好學習的!

備課,明確目標  課堂,服務目標

——《古時兩首·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的這首《尋隱者不遇》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自讀幾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備這一節課時,我把對古詩朗讀和詩意理解的環節進行了壓縮再壓縮,儘可能地精簡,以求不做無用功。那麼剩下的時間幹什麼呢?就用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和學生一起賞析這首精緻的小詩。

在本課的課後練習中有這樣一題,要求學生體會本詩所描繪的情景,並寫下來。這道看似簡單的練筆題,其實並不容易。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理解古詩含義當成目標的話,那麼不少學生會把這道練筆做成是翻譯古詩。這樣以來,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就蕩然無存。我所設想的,就是能引導學生一起賞析這首古詩,和學生一起去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節和感情。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學生纔有可能寫好那道練筆題,而我也能從這樣的作業中得到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最真實有效的反饋。因此,我把本詩的最主要的教學目標確定爲:能體會古詩意境,展開自己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將本詩改寫成文。

有了這明確目標之後,那麼我的整個課堂教學都將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爲它服務。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學流程:

一、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上面提到過,這首古詩非常淺顯,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朗讀之餘就能讀懂。在教學過本課之後,也證實了我的預想,我只需在“只”,“雲深”這兩處稍一點撥,學生就完全準確地讀懂了這首詩。

二、再讀古詩,觸摸心情

這一環節我分兩步走,首先是引導學生將詩句裏的“一問一答”讀成“三問三答”。“你師傅呢?”“採藥去了。”“哪裏?”“此山中。”“具體去往何處?”“雲深不知處”。

有了這樣將對話過程具體化的環節,我就引領學生走向第二步:觸摸作者在這過程中的心情變化。“松下問童子”:興奮急切,滿懷期待;“言師採藥去”:頓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絲希望;“雲深不知處”:悵然若失,無可奈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體會,結合朗讀的指導,學生也很快把握了詩人這一系列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深讀古詩,體會意境

通過前兩個環節,學生把握了情節,讀懂了情感,於是教學往更深一層遞進——體會意境。這首詩的意境體會,主要是通過“尋找隱者的影子”來實現的。賈島苦苦尋找的那位隱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引導學生從詩中的每一處文字去試着尋找隱者的“影子”。最明顯的一處是學生自己找出來的:“採藥”。首先,古時候,懂醫術的人,除了專門的大夫外,往往是學識深厚的人,看來這位隱者是位賢士。其次,隱者隱居山林,往往是不問世事,這位採藥的隱者卻很可能是心繫黎民百姓,爲民採藥的,看來這又是一位扶貧濟困的仁者。另兩處則是需要通過老師的點撥的,即“鬆”和“雲”。這兩處景物分別象徵的隱者堅貞的的品質和高潔的性情。最後,我還引導學生進行個性解讀:你覺得作者最後離開時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學堅持認爲,他是一無所獲,失望而歸;卻也有同學認爲,他雖未能一睹隱者的廬山真面目,但卻從“鬆”、“雲”之物,及“採藥”之事上已領略到隱者的氣質風範,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實,並沒有統一的答案,無論是哪種結論,都是建立在對古詩意境較爲準確的把握基礎之上的,體會意境纔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尋這最後的答案一致呢。

四,指導謀篇,改寫成文。

在佈置學生改寫古詩時,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須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對話這一主要情節外,要有適當的開頭和結尾。2、在整個故事的敘述中,必須寫出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3、要有兩處景物描寫。一是在開頭,對隱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寫,二是對作者所見“雲深“之情景的描繪。

這樣的教學設計課容量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學生開始動筆的時候離下課僅有五分鐘左右了,大部分學生只能完成一個開頭。但當批閱學生的練筆本時,我發現學生中不乏佳作。可見,本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實在的。這堂課,讓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確目標是備課(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而服務目標則是課堂教學(教學過程)的基本宗旨。

附學生習作一篇:

尋隱者不遇

一天清晨,天矇矇亮,太陽靠在山頭,泛着淡淡的曙光。賈島揹着傘,挎着包袱,急切地趕着路。連續趕了幾天路,終於到了隱者的家。這兒的景色真是優美,高大的松樹堅韌不拔地立着,像是在守衛着什麼,路邊的花兒上有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珍珠”,使花兒的顏色顯得格外鮮豔。在離房子不遠處,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河裏有五彩斑斕的卵石,幾條小魚在水草中悠閒自在地玩着捉迷藏……

這時,一位童子從屋裏走出來,拿着一根樹枝逗着一隻可愛的小狗。賈島心想:這一定就是那位隱者的徒弟了吧。他快步走上前去,十分禮貌地問:“請問你的師父在嗎?”童子回答:“師父上山採藥去了,恐怕要很久纔會回來。”賈島聽了頓時感到十分失望,但還是很不甘心,他心想:我千里迢迢趕到這兒來,難道要遺憾而歸?於是,他又問:“那你的師父在哪裏採藥呢?”童子用手指着一座山回答道:“師父就在這座山林中採藥。”賈島緊皺的眉頭瞬間鬆了開來,滿懷希望地又問:“那你師父在這座山的哪個地方採藥呢?”童子慢吞吞地答道:“你看,現在正是雲霧最濃的時候,一時之間我也不知道師父會在山的哪一處採藥。我看你還是放棄了吧,師父恐怕很晚才能採完藥。要不你又什麼事告訴我,我替你轉達師父。”賈島朝着童子說的那座山望過去,可不是,遠遠望去,那座山上白茫茫的一片,潔白的雲霧望過去就像是一羣羣的小綿羊把一個個山頭圍了個嚴嚴實實,根本連一棵樹都看不清,更別說什麼人了。此時的賈島悵然若失,垂頭喪氣地走了。

在回去的路上,賈島邊走邊想:雖然我不能見到這位隱者的廬山真面目,但我終於領會到了他那如松樹般的堅韌和雲霧般的高尚純潔。我應該覺得自己是滿載而歸,絕非一無所獲啊。想到這裏,賈島邊走邊吟出了一首詩——《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六

餘杭實小

教學目標 :

1、有表情的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的含義,學會鬆童藥深4個生字。

教學重點:有表情的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讀題、研題

1、尋?隱?遇?

2、想想題目的意思

3、引導質疑

二、研讀課文

1、反覆讀

讀準音,讀通句。

2、哪些詞不懂?

3、議:什麼意思?

回到句中讀讀。

4、背背

三、探究問句

1、出示答句

2、想問句

3、分組彙報

4、對話

5、體會古詩用詞的精煉:言、此、雲深、處

四、書寫指導

重點指導藥、深

五、填詩,練字。

( )下問童子,

言師採( )去。

六、課外作業

給古詩題畫

板書:

19、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培養對古詩的興趣。

2、聯繫上下文並結合插圖理解“不知處”的意思及詩句的含義。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及隱者的高潔品格以及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鮮活形象,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聯繫上下文並結合插圖理解“不知處”的意思及詩句的含義。難點: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及隱者的高潔品格以及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鮮活形象,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導入新課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這首詩的題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尋,尋訪。“隱者”是什麼樣的人?(古代隱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學問的賢士。)遇,遇到,碰到。〕誰能說說課題的意思?(詩人賈島尋訪隱者沒有遇到)

過渡: 詩人爲什麼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一起去讀讀、品品、推敲。

(二)初讀感知 把握韻律

1、課件出示全詩

尋/隱者/不遇 鬆 下 /問/童 子,言 師 /採藥 去。只 在 /此山 中,雲 深 /不知/處。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邊讀邊劃出詩歌的停頓、重音,讀準節奏。

2、分組讀,齊讀。

3、師:初讀了古詩,你知道詩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讀詩歌 體味意境

1、師:(出示插圖)那麼,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裏碰到這個童子的?從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生的地點,也是隱者的隱居之地。爲什麼作者要寫“松下”而不寫樹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們一起來推敲。出示“青松”一詩,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們知道鬆、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古人寫松樹大多是爲了表現什麼?(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詩中是爲了突出誰呢?(隱者遠離塵俗的。風骨)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麼關係?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

4、隱者採藥的地點你找能到嗎?這是怎樣的一座山呢?理解“雲深”(山深雲霧濃),因爲雲深所以——“不知處”。

5、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古詩,讀着讀着,你彷彿聽到了什麼?(詩中的人在說話,也就是對話)他們在問什麼?說什麼?請你試着填一填。

松下問童子

(你師傅到哪去了?)

言 師 採 藥 去 賈島(你知道他在哪裏採藥嗎?)

童子

只 在 此 山 中

(具體是在山的什麼地方呢?)

雲 深 不 知 處

6、你怎麼知道賈島這樣問? 小結:通過童子的回答,這首詩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們來對讀一次,師是詩人,你們就是——童子。同學們,你們真會揣摩,通過童子的回答能推測出賈島在問什麼。明明三番問答,賈島採用了以答含問的手法,把詩精簡爲二十字,可見他在謀篇佈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來,我們同桌對敘,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禮貌。

(四)拓展昇華 體悟詩情

1、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還貴在善於抒情。讓我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詩,從中你還能讀出詩人在問答中的情感變化。

(1)首先,我們看這個“問”字,當賈島去拜訪隱者時,是怎麼的 心情?一個問字,就透露出詩人飽含仰慕之情,他滿懷希望而來。(板書:問 滿懷希望)(2)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千里迢迢前來尋訪隱者卻聽童子“言師 採藥去”,詩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隱者,滿懷的希望一下子墜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從沸點降至冰點。(板書: 不遇 失望)(3)當得知隱者在山中採藥,“只在此山中”,這時如果進山尋找,有沒有可能遇上?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麼?一絲希望:隱者沒有遠去,或許還有見面的可能。(板書:可遇 一線希望)

(4)可是,當聽童子說“雲深不知處”,他一陣茫然:看,雲海漫

漫,深遠飄渺,隱者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此時,他又是怎樣的心情?(板書:難遇 徹底失望)

是呀,滿懷希望去拜訪隱者,結果失望、又懷一線希望,最後徹底失望,一問一答,幾起幾伏,曲折、盡情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波瀾。你們能再次通過童子的回答體會到詩人心情的變化嗎?

2、我們再來演一演這首詩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變化。評價。

3、詩人以答代問,六句話簡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學們的表演也像這首詩一波三折,這是很難做到的,真不簡單!

4、這首古詩平淡中蘊含深沉,這就是苦吟詩人推敲的結果。讓我們再一次齊讀賈島的這首尋隱者不遇(配樂吟誦)。練筆

我們體會了《尋隱者不遇》一詩所描繪的情景,現在,讓我們動筆把它寫下來吧。(把古詩改寫成一篇短文)

四、板書: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問 滿懷希望 言師/採藥去。不遇 失望 只在/此山中,可遇 一線希望 雲深/不知處。難遇 徹底失望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的詩意。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教學難點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準備:師:課件 生:默寫本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麼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麼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說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爲僧爲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 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瞭解的賈島是個怎麼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說到,現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後來還俗了,因爲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麼關係?(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說,誰在說?(童子)說誰?(師父),童子在說師父什麼?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雲霧瀰漫,濃得遮人視線。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說,再指名說說詩意。

5、練習朗讀

三、體會詩的凝鍊,精妙。

來,理解了詩意,我們來談談讀後感,覺得這首詩寫得怎麼樣?(自由討論,好的覺得好在哪裏?

1、看出來了沒有?這裏面還省去了幾個具體的提問。

2、你能根據回答猜猜看,這裏邊詩人是怎麼問的?(發言,初步瞭解)

3、(出示練習題目)那你能把這一段詩人與童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嗎?自已說說。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4、同桌對練,指名錶演。

5、讀詩。

四、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據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們可以想像出詩人的問題,那往後推呢?想想看,當詩人聽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後,心情如何呢?

(出示試題,圖畫)

詩人來到松下,只見( )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後,詩人

於是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後,詩人

於是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看着( ),詩人( )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採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境、心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1、我們曾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感知體驗

(一)初讀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三、對話互動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裏都寫了些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麼?

由“言師採藥去”可知道什麼?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麼?

(2)“只在此山,雲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麼?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麼?(童子的語氣、神態)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麼動作?心裏會想些什麼?

(詩人聽後的動作、神態,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是什麼?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於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着羨慕之情。當然,由於“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四、建構生成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着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教學反思:課後,我發現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沒讀出這首詩的感情和韻律來。問題在哪裏?我發現自己在學科整合的認識上存在片面性。新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增強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但並不是說可以無目的,隨意地整合。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是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和韻律。古詩教學必須重視朗讀指導下,在教學中,我卻本末倒置,倒置教學效果不好。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 篇十

教學目標:

(1)理解了詩意,能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瞭解到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

(3)能通過詩句體會作者的心情。

(4)領會到了這首詩“寓問於答”的特色。

(5)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體會作者的心情,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心情,領會“寓問於答”寫作的特色。

課前:

投影出示課文插圖,配以古琴音樂,渲染氣氛。

課中:

一、提示課題。

從剛纔的畫面中,同學們一定已經知道了今天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一首古詩,詩題是——尋隱者不遇。詩題中的“尋”是什麼意思呢?“隱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華、有志向的人,由於某些原因而隱居起來,不問世事的人。你們知道歷史上有哪些人是“隱者”呢?“不遇”是什麼意思?現在誰能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瞭解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詩人賈島,誰是他的“粉絲”呢?學生交流自己對他的瞭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詩評價。賈島有一首詩這樣寫自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三、理解詩意。

1  出示詩句。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結合插圖想一想詩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學可以小聲地討論。

2  指名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

3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樹下的對話。在理解和解說詩意的時時候,我們會發現詩句中缺少了些什麼。究竟缺少了什麼呢?出示填空題: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4  思考:你認爲作者爲什麼不把問句寫出來?

所謂“寓問於答”,它並不是“不問”,而只是不把問話內容寫入詩中。關鍵在於把問話內容寓於答話之中,使讀者可從答話裏體味和推導出所問的內容。如果把問和答都寫進詩中,不僅沒有必要,還很羅嗦。“寓問於答”,可以使詩句變得簡練而耐人尋味。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處。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體會這種“寓問於答”的妙處。

四、體悟作者的心情。

1  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纔找到這裏。心情怎樣呢?出示填空題:

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着隱者的徒弟,於是滿懷

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  童子答: “師父採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裏採藥?”童子答:“就在這山裏。”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於是又問:“在山裏的什麼地方呀?”童子答:“雲霧瀰漫,不知道在哪裏。”  “唉!”  詩人嘆了口氣,徹底           了。

2  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五、兩首詩對比,感悟詩人用詞精準!

出示:尋隱者不遇

花間問童子,言師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馬上就回來。

學生交流討論,從中感悟詩人用詞的精準。

六、作業

寫《評價手冊》上的相關題目。

教學反思:這首詩平白如話,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輕鬆的理解詩題、詩意,同時也能猜想出詩人與童子對話完整的過程。學生通過扮演賈島和童子的問答,體會到你賈島把三次問答濃縮在20個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輕鬆感受到當時詩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學設計是我原來想這幾個環節過後,應該讓學生想象詩的意境。可在看了幹國祥老師對於文本的解讀後,我改變了策略,用他的方法進行了教學。即:出示另一首改寫的詩,讓學生談談你讀了新改編的詩有什麼感受?學生感觸很深。有的說:我覺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覺像是一個農夫在田裏幹活。有的說:我覺得“只在此山中”感覺很有詩韻,可“馬上就回來”顯得太俗,太直白,沒有詩的感覺。有的說:“花間”用的不太恰當。當然學生不清楚爲什麼不恰當?我進行相應的點撥:“歷來在詩人眼中,松樹代表什麼呢?想想我們曾經學過的陳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樹在詩人眼中代表了高潔的人,而在古代隱者絕大多數是品質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詩中寫鬆是來襯托隱者的。可見詩人用詞是很講究的。”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對於這首詩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