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新聞》教學設計【多篇】

《新聞》教學設計【多篇】

《新聞》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難點: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自讀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學習第一則新聞。

(一)導入

你喜歡讀報嗎?喜歡讀報紙上的新聞嗎?可以表現一個人敏銳的洞察力和關心時事動態的熱忱。新聞是我們瞭解時代生活的一個窗口,是社會變化的一個晴雨表。

(二)新聞的知識

1.什麼是新聞?

新聞指的是“新近發生的事情”。從廣義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狹義的新聞也叫消息。【補充說明:凡是開頭冠以“新華社電”“本報訊”“本報記者報道”字樣(電頭)的文字,不論長短,都是新聞。有的報道很簡短,不加“電頭”,也是新聞。新聞在報紙上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報紙可以沒有其他文體,但如果沒有新聞,就不成其爲報紙了。】

2.新聞的特徵

a)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誇張。

b)報道迅速及時。

c)簡明扼要。

3.新聞的六要素

通常人們把五個W叫做新聞的五要素,

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經過Why——何故。

新聞的六要素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如果缺少了這些要素,那怕是隻缺少一兩個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報道的事實殘缺不全,說不清楚,不能給人以確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實根據,至少也會使所報道的事實大爲遜色。

4.消息的結構

A.標題

包括主標題、引標題和副標題。可以三個標題齊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對消息內容的高度概括。

B.導語:消息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內容。

C.主體:是消息的軀幹,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D.背景:指的是消息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E.結語:是消息的結尾。背景和結語有時很明顯,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另: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麼作用?——【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電頭是指說明發電者、發電地點、發電時間的文字,本文開頭略小的字就是電頭,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三)學習第一則新聞

1.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偉大的革命導師。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澤東選集》中。

2.介紹時代背景

思考: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爲“勝利渡江”行不行?(明確:不行。因爲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爲“勝利渡江了嗎?(明確:不可以,因爲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3.預習檢查

4.結合新聞,探討標題、導語、主體的區別。

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①用一個語句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就叫標題

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

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就叫導語

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課文中關於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就叫主體

5.齊讀這則新聞,找出文章的主體部分,可分爲幾個層次?瞭解新聞報道的具體內容。

明確: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即已渡過30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

第二層:從“21日下午5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對西路軍渡江情況加以評論)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爲”到篇末(寫東路軍的渡江情況)

(四)進一步探究內容,領略人民解放軍的威武

1.速讀課文,填寫表格

2.爲什麼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此中,有詳略,詳寫哪路軍?略寫哪路軍?爲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爲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後寫。

詳略:中路軍寫得簡略,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東路大軍寫得詳。此處敵人的防線比較鞏固,敵人的抵抗較頑強。而且這一地區有包圍敵軍、解放南京的關鍵的戰略重要意義。

3.哪些句子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這兩方面的'議論爲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爲什麼?(敘議結合)

明確:“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敵軍潰敗我軍取勝的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軍的英勇善戰,大長了我軍士氣,滅掉了敵人的威風。也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了整個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必然滅亡的民運。

(五)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1、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

②再如“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

③還有全文最後,就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說“打垮”)“佔領”並“控制”(後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爲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隻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於“真實”地反映戰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④“突破”準確表現了戰鬥過程,“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衝破敵陣(“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到達”,泛,);“24小時內”,時限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爲確切;“餘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內容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爲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爲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誇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儘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認爲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②第4小題①句,對戰況、戰果的介紹比較籠統,不夠準確之外,也不夠鮮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戰”介紹了戰況,“殲滅及擊潰”更鮮明的報道了敵軍慘敗狀況,“廣大地區”既準確說明了並非全境,又鮮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陰要塞”鮮明的表述出“封鎖長江”的確鑿態勢,更切實可信。將“東路軍”改爲“我軍”在不影響準確明瞭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親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鮮明生動,富於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還很多。例如“百萬大軍”、“1000餘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衝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又如我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鬥志”,讚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再如“殲滅”、“擊潰”、“佔領”、“控制”、“封鎖”、“切斷”一系列動詞,鮮明的寫出了我軍一個又一個戰果,富有動態,正如大軍如潮,鐵流難當的形勢,雄闊有力,激情昂揚。本文這種語言特點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報道內容的需要。

(六)總結

本文報道我百萬大軍勝利橫渡長江的戰況,從而歌頌了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二則新聞,進一步瞭解新聞這一文體

(一)導入

上節課,大家第一次瞭解新聞這樣文體,也從毛主席的一則新聞稿中領略了我解放軍雄姿。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時代背景:

這則新聞說,“去年七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實行英勇的進軍”,又說到“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爲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這一則新聞發於1948年11月5日,遼瀋戰役業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瀋戰役中的失敗。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二)對號入座

1.新聞的結構(本文的結構)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和時間。【導語】

第二層——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的重要戰略地位。【背景資料】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中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棄城南逃的變化。【背景資料】

第四層——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

2.速讀課文,在文中圈點批註內容的六要素,整體把握新聞的內容。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原因蔣軍因全局潰敗,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漢口爲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軍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棄城南逃。

經過和

結果自去年7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爲我解放。

(三)體味新聞語言的特點

新聞語言具有真實、準確、及時的特點,請你從課文中找出能體現這三大特點的句子。

真實性:除豫北之新鄉、安陽,豫西之靈寶,閿鄉,豫南之確山、信陽、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殘敵外,已全部爲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個極短時間內,我們在這一區域曾經過早地執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傾”的錯誤。

及時性:1948年11月5日電南陽守敵王凌雲於四日下午棄城南逃。

準確性:一年多時間內還增加了大約二十萬人左右

這一則新聞,爲什麼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明確: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蔣軍爲什麼棄城南逃。)

(四)比較閱讀——兩則新聞的異同

A.找同: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1)文體相同:都屬於新聞(藉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2)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3)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4)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處於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6)……

B.找“不同”

1)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於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於1948年11月5日,遼瀋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2)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於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3)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4)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佔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雲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着他的”。

C.總結:兩則新聞的主題

兩則新聞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正義戰爭的勝利,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史的記錄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通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它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正義的勝利。我們堅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五)作業

1.運用所學有關新聞知識,寫一則新聞,報道發生在你自己身邊的新鮮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2.預習《蘆花蕩》,掃清字詞障礙。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銳不可當

西(較詳)中(略)東(詳)

長_______________橫↓↓↓↓渡______________江

(國民黨反動派)不堪一擊潰不成軍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敵軍必敗

《新聞兩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學瞭解新聞的特點、結構、語言。

2、初步學會分析新聞。

3、激發學生閱讀新聞的興趣。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方法:

引導、啓發、組織學生自己設問答問。

教學手段:

多媒體投影。

教學過程:

一、[投影]新聞(動畫)

二、[教師引導]

你平時在哪裏能夠看到新聞?

[學生交流]:報紙、電視、廣播、網上

三、[教師引導]

你想了解新聞的哪些知識?

[學生交流]待定

四、[投影]教師建議

1、閱讀預習提示1、2兩小段。

2、閱讀106頁《寫消息》。

3、結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劃出你要掌握的有關新聞的內容。

五、[投影]教師指導

在紙上寫上你所不懂的問題,請教別人。

設計一個好題目考考你的小組長或課代表。

[學生交流]

六、[投影]強調要點

特點:真實性(真)

簡明性(簡)

時效性(新)

結構:標語導語主體

背景結語

語言:簡明、準確。

以記敘、描寫爲主

七、[能力訓練]投影網上新聞

美髮現可能屬於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碎片

新華網北京2月24日專電據法新社23日報道,美國官員稱,搜索人員日前在內華達州又發現一塊可能屬於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碎片。

目前,這塊碎片的數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進行確認。有關部門此前認爲,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起落裝置的一部分就墜落在內華達州的沙漠地帶。

本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降落過程中突然爆炸解體,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美國有關部門隨即展開大規模的搜索行動,希望找到更多的

航天飛機殘骸,以便徹底查明事故原因。(完)

要求學生分析新聞結構,談談通過閱讀新聞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八、[結束語]課後希望學生多讀新聞增長最新知識,作出理智判斷。

九、[作業]網上閱讀新聞,進行交流。

《新聞兩則》自讀理解卷 篇三

1新聞兩則

毛澤東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新聞體裁的特點。瞭解新聞的六要素,把握新聞的主要內容。

2、體會本文語言準確、情感鮮明的特點。

3、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蹟,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二、學習重點

1、理解新聞內容,把握戰爭的主題。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瞭解導語 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理解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係

四、教學方法

1、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導學生通過訓練學會擬標題、導語 、劃分主體部分層次。

五、教學思路

本課兩則新聞教學重點各有側重。第一則可從新聞的角度組織教學,第二則可從戰爭的角度組織教學。新聞的內容可以依照“標題—導語 —主體”的順序組織教學。

六、教學過程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兩課時)

一、學生朗讀,注意下面字詞的讀音。

鄂   豫   綏靖    阻遏    銳不可當

二、背景介紹。

三、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

新聞的結構一般分爲五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其中標題、導語 、主體是新聞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標題是用來概括新聞的主要事實的。又分爲引標題、主標題、副標題。

導語 是新聞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

主體是新聞的軀幹,是對導語 的進一步擴展,要用充分的事實表現主題。

背景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結語是交代新聞事件結果的話。可有可無,視具體情況而定。

新聞的基本特徵是用事實說話,其特點是:及時性、真實性、簡明性。

四、學生默讀課文,劃出新聞的結構。

1、全班讀標題。

2、男同學讀導語 ,女同學讀主體。

五、內容探究

思考討論:

1、標題中的“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2、導語 從幾方面總領了全文?

3、文章主體部分可分爲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軍爲什麼不以地點爲序從東往西,或從西往東?採用現在的順序有什麼考慮?

指導分析:

1、“百萬”是實數。東路軍、西路軍各35萬,中路軍30萬。可見新聞的準確性很重要。

2、從導語 可知渡江的詳細區域和戰役的全局情況。

3、第一層:("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敘述中路軍渡江情況。

第二層:("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

第三層:("湯恩伯認爲"至結束),敘述東路軍作戰情況。

4、本文依時敘事,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爲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爲頑強,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後詳說東路激戰,文勢涌起高潮:東路軍的戰況直接關係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我東路軍進展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六、文章中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時間、地點和戰況,指出了戰局的發展趨勢,分析了敵敗我勝的原因。表現了我軍戰士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七、通過比較體會本文語言的準確精練

(1)注意比較①②兩句(下同),體會加點詞語含義的不同之處。

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了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越過”只寫出了“經過”,“突破”表現了經過戰鬥所取得的進展。

“到達”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達”之意,“渡至”則表現的是“從水路進軍,來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總結性的統計,“24小時內即已”強調了時間之短、進軍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語言準確恰當。)

(2)注意用語的準確和色彩的不同。

①現在,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餘部23日可渡完。

——“現在”與“至發電時止”相比,後者時間概念更確切,且有“戰勢發展迅速,我軍勝利進軍”的豪邁之情蘊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產生誤解,是人員,還是物資?“餘部”是軍事術語,在這裏指還未渡江的部隊,這個詞用在報道戰況的消息中,既確切,又得體。

(3)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時間。而句②則充滿了嘲諷,湯恩伯本是來“督戰”的,結果不但無戰可“督”,而且全軍覆沒,狼狽不堪。敵軍的“不料”,正顯出了我軍的神勇。

八、佈置作業

閱讀第三層回答:

1.“東面防線”指的是哪一段防線?

2.“同日同時"指的是哪一時間?

3.“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含義是什麼?

4.“此處敵軍抵抗較爲頑強"與哪句相照應?

5. 把“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改爲“我已殲滅一切抵抗之敵”或“我已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可以嗎?爲什麼?

6. 第6句“佔領”“控制”“封鎖”三個詞能互換使用嗎?爲什麼?

答案:1. "東面防線"指的是"南京江陰段防線"

2. 21日下午五時。

3.我軍所向披靡的氣勢,並且也透露出喜悅之情。

4. 與第一句照應。因爲這句中提到"防線是很鞏固"的,"抵抗較爲頑強"是與之有聯繫的。

5. 首先要理解“殲滅"與"擊潰"的意思。“殲滅"就是打死了,而“擊潰",只是打敗,沒有打死。當時實際戰況是,有的敵軍被我軍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兩句就與實際不相符了。

6. 因爲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已解放,爲我軍所有,所以用"佔領"。而江陰要塞還沒攻下來,還在敵軍手中,不過不能任意活動或超出這一範圍,所以用"控制"這個詞來表明。江陰已被我軍控制,敵軍要想從長江逃走已無辦法,所以用"封鎖"這個詞較恰當。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一課時)

一、解放南陽的背景

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發於1948年11月5日,遼瀋戰役業已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二、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本文是架構。

三、閱讀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看看可以分爲幾個層次?獲得哪些感受?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導語 。概述中          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二層:("南陽爲古宛縣……多是出生南陽一帶"),背景。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有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介石軍隊全局崩潰的趨勢。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王凌雲到襄陽"至結尾。),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

四、賞析“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分析:“樹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據地的發展,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日益壯大,富有氣勢。這一片段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讓人形象地感知根據地日益壯大,生氣勃勃。

五、概括中心:《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報道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南陽,以及其軍事上的重大意義:標誌蔣介石軍隊走上了節節敗退的道路,而我軍則走上了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式,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戰鬥的鬥志。

六、分析兩文的寫作特色:

1.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 語言簡明、氣勢磅礴。

七、佈置作業     完成優化設計

綜合練習(一課時)

一、常識填空:

新聞,又叫         ,它的結構常包括五部分     、   、   、   、   。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新聞寫作必須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二、改錯別字,在錯別字的下方畫橫線,將正確的字寫在括號內:

1.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擋面之敵亦分分饋退,豪無鬥志。

2. 中路軍24小時內既已度過30萬人。

3. 此處敵軍底抗較爲玩強,然在整天急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底抗之敵。

三、選詞填空:

1.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 )敵陣,橫渡長江。(越過、衝破、擊潰)

2. 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 )了。(衝破、突破)

3. 天空的星星也像 在水裏,而且要低落下來的樣子。(掉、浸)

4. 彎彎的下垂的月亮, 在水一樣的天上。(浮、掛)

《新聞兩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瞭解新聞消息的特點,掌握其六要素和結構的五部分。

能力目標:根據新聞的特徵理清文本的內容和結構,品味、學習語言的真實準確。

過程與方法:教師誘導,學生自主、合作、積極探究。

情感與價值觀:感受中國解放軍的英勇無敵,明白勝利來之不易,學會珍愛幸福。

教材解讀:

文本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並且由毛澤東同志親自撰寫。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是學生中學時期實效接觸的新聞體裁。它既要求學生掌握新聞的基本知識,還要求學生感受新聞體裁語言的真實與準確。

學情分析:

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新聞聯的基本特點和結構。這了便於學生儘快地掌握新聞的特點,在教學上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從對課文內容的複述和概括入手。同時本文的語言簡明、準確是學習的好材料,可以讓學生在朗讀和比較中把握文本的語言特色。

重難點剖析:

重點:新聞的一般特點、文本的語言風格。

難點:革命的傳統教育、分析語言的準確及文本行文的有序條理。

教學基本思路:

1、教師課前明確新聞的常識,收集文本新聞的背景資料。

2、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基本瞭解文本的內容、完成字詞的積累工作。

3、兩則新聞分三課時完成,重點教學第一則,第二則重在自主探討。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本課堂目標

1、學習課文第一則新聞。

2、重點教學新聞的六要素和結構的五部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情景設置:古往今來戰爭知多少……(由戰爭話題導毛澤東的《人》,進而轉到作者這一話題)

二、衆說紛紜話作者(不求學生全知,但求人人知一點,而後教師明確作者常識,具體內容略)

三、一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1、自主誦讀,圈點勾劃要點、疑點及精典語句。

2、合作完成字詞積累,由學生提問學生解,教師適當歸納。

3、複述故事,探究文章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薪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起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爲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戰領廣大南岸廣大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四、二讀課文,探究新聞結構的五部分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大江

導語:(1、2句):概述全篇最重要的、最新的事實。

主體:(3—末句):具體敘述了渡江戰鬥的狀況。分中、西、東路軍三部分述寫。

背景:(8、9句):內容略。

五、三讀課文,自己反思新聞的六要素與結構的五部分。

六、能力遷移訓練,聽讀新聞一則,一邊記錄其六要素與結構的五部分。

七、作業設計:課外閱讀新聞,理清內容,找出六要素及結構五部分,下節課堂前相互交流。

八、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毛澤東)

新聞的六要素:結構的五部分:

時間——地點——人物標題——導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主體——背景——結語

第二課時

本課堂目標:

1、課本第一則新聞語言的賞析

2、課文行文的條理明析

3、毛澤東及人民解放軍形象探討

教學流程:

一、新聞交流平臺

二、再讀課文,精典語句欣賞

1、根據一讀課文時的勾劃美語,說說個人的理解

2、結合文本第三題,完成練習。

三、探究文本主體的順序:

問:文本主體是按什麼順序敘述,作者爲何要這樣安排?

明確:提示學生不同角度考慮,結論不一定那麼完整,但要求有理有據。

四、個性閱讀:閱讀文本,說說你心中的毛澤東及人民解放軍——

五、自由誦讀課文,提出疑問,互動解決,小結第一則新聞的學習目標達成。

六、作業設計

1、反覆誦讀文本,領悟新聞的特徵。

2、準備第二則新聞的學習。

七、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毛澤東)

總述:分述:

人民解放軍一層:中路軍——突破渡過35萬人(略)

百萬大軍千二層:西路軍——佔領35萬人渡過三分之二(詳)

餘華里衝破三層:東路軍——激戰35萬大軍大部分渡過(重點)

敵陣橫渡長江

第三課時

本課堂目標:

1、教學第二則新聞

2、完成一則新聞寫作

教學流程:

一、自由閱讀,自主,互助完成字詞積累

二、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此則新聞的內容: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了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說明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後,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進而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3、互動探討新聞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情的起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整個南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爲中心和以漢中爲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熾不得不被迫棄城逃走。

經過和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逃走,我軍當即佔領南陽肉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敵方據點外,全部爲我解放。

4、互動探討新聞的結構五部分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1句)概述我軍解放南陽

背景:(2-7句)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並加顧過去一年多來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原因。

主體:(8-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加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可分爲四層。(具體分層略,可參見《教參》)

5、個性閱讀,品味此則新聞的精妙之處,張揚個性感悟。

三、寫作訓練

1、聽讀報刊新聞兩則,再次感知新聞的特點。

2、聽讀教師新聞一則,感知如何寫作身邊新聞。

3、口頭作文,入格訓練。

4、寫作:要求,根據自已所瞭解的最新事件寫一則簡明的新聞,要注意六要素的完整,結構五部分的合理運用。

四、板書設計

寫作:

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事件的背景,結語

其他:語言運用要規範,力求個性化

《新聞兩則》自讀理解卷 篇五

新聞兩則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瞭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着炮火奮勇挺進,衝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迴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啓示。

瞭解新聞特點,複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過程與方法:

教學重難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

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授課時間: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聲情並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爲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整體感知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1.讀課文,誰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訴我這則新聞分別講了什麼事?(藉機引導學生什麼叫導語 及其作用)

2.再讀,找出記敘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3.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 序報道,爲什麼?

精讀講析:

1.教師導學

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 。要更爲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2.思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導語 是什麼?從幾個方面總領全文?

它的主體部分分幾層,是怎樣銜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師佈置思考題:

1. 閱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爲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瞭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3.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賞析:

新聞的語言要求準確精煉,且這兩則新聞記敘了我軍排山倒海的

,是語言鏗鏘有力,品味這兩則新聞,找出你認爲寫得好的詞句,並談談你的理由。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佈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並整理在練習本上。

課後記:

《新聞兩則》教案 篇六

活動內容

圍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主題,收集、整理相關的歷史、地理資料,舉行一次追訪歷史新聞活動。

活動目標

1.體驗根據主題收集、整理相關歷史、地理材料的“研究”過程。培養學生初步整合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2.能夠與小組同學合作設計、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創造性地再現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和表達能力,並體會歷史人物的內心感受。在分組活動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養成合作意識,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3.加深或拓展對哥倫布航海活動的瞭解與認識。

活動重點

對新航路開闢這一歷史事件進行再認識。並感受和學習航海家勇於探索的開拓進取精神,認識到人類歷史是不斷探索的歷史,探索精神永不磨滅的。

活動難點

對開闢新航路做出恰當的評價。與小組同學合作設計、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在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入的瞭解後,師生共同分析、歸納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恰當的評價。

活動程序

1.全班同學分爲三個專題研究小組:航海可行性論證組、航海探險組、重大影響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願組成學習小組,各小組依據專題確定本組蒐集的相關資料。

2.教師提出活動要求:追訪歷史新聞的設計,要在符合新航路開闢基本史實的前提下,大膽、合理地想象如何生動的展開追訪歷史新聞的過程。找出有代表性、有深度的問題以備提問。

3.各小組分工開展專題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選擇典型資料,編製成追訪歷史新聞的活動方案或彙報稿,並可選擇多種展示方式,準備VCD、多媒體課件等。

4. 以小組爲單位,舉行追訪歷史新聞活動彙報會,於活動前做好會場佈置。全班同學推舉一人扮演新聞發佈官、一人扮演哥倫布,每個專題組各推舉一人扮演哥倫布的同伴。其餘同學作爲記者團記者均可自由提問。

教師導言

今年是20xx年,五百年前的5月20日,航海家、探險家克里斯多佛?哥倫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遠地合上了眼睛,這位有着傳奇經歷的航海家畫上了人生的句號。但是,哥倫布開啓的航程卻纔剛剛開始:兩個大陸,甚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因他改變;而五百年後,後人關於哥倫布的功過是非,仍然沒有定論。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他,我們一起來舉辦一次跨越時空的追訪歷史新聞活動:回到15世紀末,與哥倫布及其同伴對話,去走探測那位英雄人物,回顧那段偉大的歷史。

(通過教師語言的烘托來創設歷史情景。)

在課前,同學們已分好了小組,確定了主題,下面就讓老師把舞臺交給你們。 首先讓我們有請這次活動的新聞發佈官。

新聞發佈官:

尊敬的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哥倫布一行在經歷了240天的遠航探險,終於凱旋歸來,這不僅轟動了西班牙,也震撼了整個歐洲。西班牙女王在巴塞羅那宮廷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哥倫布等人經過的地方也是人山人海,每個人都想爭睹哥倫布的風采。那麼我們受西班牙王室的委託舉辦了這次新聞發佈會來詳細地向大家介紹一下哥倫布此次航海活動。下面就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請出這些勇敢的探險者──哥倫布及其同伴。

(哥倫布及其同伴上場)

新聞發佈官:首先,我們請哥倫布先生對此次航海活動作一下簡要的介紹。

(幻燈片,配以地圖)

哥倫布:首先感謝女王陛下對我們這次航行所給予的大力支持。我們在1492年8月3日,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着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駛出大西洋,直向正西駛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它就是東方的印度。 我把它命名爲聖薩爾瓦多。

新聞發佈官:下面我們就把時間留給此次前來的中外記者們,如果有比較關心的問題可直接向哥倫布先生提問。

記者A:哥倫布先生,您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是什麼支撐您最終走向勝利呢?

哥倫布:對地圓學說的堅信,對黃金的渴望,但是我並不認爲我這樣說就證明我是一個拜金主義者,因爲黃金是所有商品中最貴重的,它不僅僅代表着財富,擁有黃金的人不僅能滿足現世的需要,還能找到在煉獄中拯救靈魂的方法,走上通往天堂的路。

記者A:謝謝。我非常佩服您這種勇敢執着不畏艱險的精神。

記者B:請問哥倫布先生,是什麼讓您如此確定這次航海肯定會成功呢?

哥倫布: 因爲現在航海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下面請我的助手給大家介紹一下。

(幻燈片:羅盤針,地圓學說,多桅帆船。)

哥倫布同伴:(1)我們造船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能造新式、輕便、安全、多桅、多帆、吃水深、儲貨空間大、能逆風行駛的大船(2)航海技術改進較大。中國的羅盤針傳入歐洲以後,給歐洲的航海事業帶來了一場革命。以前歐洲人不敢到大海深處去航行,只能沿着海岸線彎彎曲曲地前進。有了羅盤針以後,船隻就可以離開海岸線大膽地航行到適當的航線上,也不怕陰天和大霧瀰漫了。(3)地圓學說的流行。我們都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對地球有了一定了解,而且現在繪製地圖的技術已經很高,現在歐洲已出現標明海岸線和港口位置的航海圖。

記者C:您能否和我們談一談在航海途中的經歷?

哥倫布同伴:我們於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我們的船隊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由哥倫布指揮船隊一直向西航行,我們對途中見到的每一羣海鳥和每一片水草都進行仔細的觀察,不放過一點線索。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久盼陸地而不見,船員中怨聲四起,您知道我們帶去的水手大都是犯人和死囚,在路上自然爭鬥不斷,那一天就在幾乎要發生叛亂的時候,船頭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聲驚叫:“啊!陸地!”原來他在月光下隱隱約約地看到前方有一塊陸地。這樣我們就到達了印度。

九年級上冊活動課二追訪歷史新聞-

記者D:能爲我們描述一下您所登陸的島嶼的情形嗎?

哥倫布同伴:“我們到那裏的時候,已經12月份了,但是還能聽到夜鶯在鳴唱,還有其他上千種鳥類出現在這個季節。這裏可以看到七到八種棕櫚樹,這些美麗樹木的數量實在難以估計。其他的植物、果實也都一樣。在島上,有不可思議的菠蘿叢、廣大的可耕田地,還有新品種的蜜蜂,好幾個品種的水果,還有從未見過的動物。在內陸,更有許多金礦,蘊藏量之大,不需要計算,就可以看得出來。這真是個驚奇之島。”

(播放幻燈片──美洲印第安風景)

記者E:當地的印第安人是否歡迎你們,你認爲我們真的可以在那尋找到我們想要的一切嗎?

哥倫布:他們非常歡迎,甚至把我們這些遠方來的客人當成神仙派來的貴客,熱情的招待。 因爲這些島嶼上印第安人的生產方式還是極其原始的,所以我們帶去的所有制品,甚至廢物、玻璃碎片和每張用過的撲克牌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寶貝。我們就用這些東西換取了他們大量的貴重物品。所以我敢說只要有50人的軍隊,我們就能控制所有印第安人,讓他們做任何事。

(播放幻燈片──第一次航行中,哥倫布遇到友好的印第安人的情形。)

記者F:哥倫布先生,您爲我們帶來了福音,您是否打算再次到達那裏並征服他們呢?

哥倫布:是的。我們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如果我們一起努力的話那裏將是我們新的家園。可以給我們帶來黃金,更多的貿易、奴僕以及無窮的寶藏。

新聞發佈官:非常感謝哥倫布先生及其同伴,由於時間的關係,本次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

互動探究:

老師:通過此次活動你又進一步瞭解了哪些內容?

學生:我覺得哥倫布的成功離不開他廣博的知識、過人的膽識、同伴的支持,離不開他的勇氣、決心、毅力和開創的精神。我們在學習上和做人、做事上也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老師:哥倫布的確是一位英雄人物,在我們當今社會裏,這種敢闖、敢幹、敢爲天下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提倡和學習的。

學生:我知道了哥倫布此次航行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去尋找黃金。

老師:確實,這把“無形之手”推動着人們不惜犧牲生命去冒險。

學生:雖然說哥倫布此次航行動機主要是去尋找黃金,但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有其積極的一面的,因爲畢竟發現了新大陸,而且促進了西歐經濟的發展。

學生:但是哥倫布的一個野心就是想征服當地的印第安人。所以哥倫布的航海也是帶有很明顯的殖民主義色彩。

(引出學生對哥倫布航海的評價。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儘量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進行評價,及時糾正個別偏激的思想,培養公平、公正地對待事件的價值觀)。

老師:哥倫布既是偉大的航海家、探險家,又是殖民者、侵略者。他發現了“新大陸”,帶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繫。但美洲許多地方遭受了殘酷的掠奪和屠殺,日益貧困落後,尤其是給印第安人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不過美洲也由此走出了原始社會,進步了文明時代。如果我們用“進步”和“正義”兩條標準進行評價,我們說,哥倫布航行到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義基礎上的客觀進步性,應該予以肯定。而且不管我們怎樣評價新航路開闢這件事,我們都不能否認哥倫布是一位英雄人物。偉人已逝,精神永存。哥倫布廣博的知識、過人的膽識以及他的勇氣、決心、毅力和開創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師總結:

這節課上,很多同學表現都很出色。收集資料時,老師看到每位同學都在積極參與,而且大家認真分析、討論,看到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偉大及其實質。老師在你們的活動中,體會到了你們對歷史獨特的感悟,也讓我深悟到同學們的求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希望同學們把這節活動課延伸下去,創辦一期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爲主題的手抄報。

我也祝願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風順!

《新聞兩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體會參試人員爲祖國做貢獻的戰鬥精神。

二、瞭解錄音新聞的特點,理解本文口語和書面語相結合的特點及其效果。

三、學習本文安排順序的合理性,鍛鍊提高學生研究分層次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表現、創造的意識和能力------模擬播音,體會播音時應有的感情、語速、語調。

教學重點:

一、體會參試人員爲祖國做貢獻的戰鬥精神。

二、瞭解錄音新聞的特點,理解本文口語和書面語相結合的特點及其效果。

三、學習本文安排順序的合理性。

教學難點:

一、培養學生表現、創造的意識和能力------模擬播音,體會播音時應有的感情、語速、語調。

二、鍛鍊提高學生研究分層次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研討探究。

教學過程:

一。 模擬播音,導入新課:

1、播放學生朗讀課文的錄音

(展示學生勞動的成果,激發學生興趣,總體感知課文,瞭解“錄音新聞”的特點。)

2、“錄音新聞”的特點:文字報道和現場錄音結合運用,更真實、更全面地報道事件。

二。 出示本課時學習目標:

1、瞭解錄音新聞的特點;

2、學習本文安排順序的合理性;

3、培養學生表現、創造的意識和能力------模擬播音;

4、體會參試人員爲祖國做貢獻的戰鬥精神。

三、速讀課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參( )數 經緯( ) 停泊( )運載( ) 氣氛( )

2、填字:Shùn 間沉 jì

3、改錯別字:重容不迫 歡呼鵲躍 自立更生

四、理清脈絡(檢查預習)

1、這則新聞報道了什麼?以什麼爲順序報道的?

[提示: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過程。時間爲序。 ]

2、找出文中表明時間的詞語。

3、小組討論、理清課文的總體結構,並概括大意。

歸納:本文是一則事件通訊。按內容、時間順序,可分三個部分:

㈠1—7段,報道火箭發射的情況。

㈡8—15段,報道火箭落水的情況。

㈢16段,報道對發射海區指揮部負責人的採訪。

《新聞兩則》教案 篇八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新聞體裁的相關知識,瞭解新聞體裁的特點。

2、體會文中語言的準確精練、鏗鏘有力,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積累生難字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收集相關資料瞭解新聞背景,掌握兩則新聞的寫作意義。

2、通過比較瞭解新聞的不同特點。

3、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與價值觀

增進學生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瞭解,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前輩英勇奮鬥的精神,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啓示。

教學重點:

1、瞭解新聞的特點

2、抓住戰爭的主題

教學難點:

品味精練準確的語言。

課前準備:佈置預習,熟悉課文內容,收集有關背景資料,繪製渡江示意圖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要點: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介紹新聞背景,感知新聞內容,抓住新聞要素,理清新聞結構,分析新聞特點。

一、課文導入

(有感情地朗誦毛澤東詩《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首詩是爲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宏大的戰爭場面,感受這場偉大的正義的戰爭。

二、檢查預習

1、請同學們將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渡江戰役的資料在課堂上展示、交流。教師補充,明確渡江戰役背景。

2、字詞學習

荻港潰退殲滅銳不可當

三、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新聞要素

1、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2、在文中的示意圖上畫出三路大軍的渡江區域,並分別標明渡江時間、人數、地點。

3、複習記敘的六要素,並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教師明確:記敘的六要素也就是新聞的六要素。)

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

經過: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

結果:百萬大軍勝利渡江。

四、理清新聞結構

1、快速默讀課後練習一,回答問題:新聞的結構可以有幾個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麼?(同座互問互答)

2、如果說閱讀新聞有三種方法:瀏覽、略讀、精讀,請完成下面連線題,並說說理由:

瀏覽主體

精讀標題

略讀導語

3、快速默讀課文。

(1)指出本文的標題、導語、主體、背景。

(2)說說導語部分從幾個方面對新聞的內容作了概括。

(3)主體部分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報道三路大軍的?爲什麼要按這樣的順序?

4、教師朗讀一則短小新聞,請學生指出其標題、導語、主體三部分。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渡江戰役的基本情況,瞭解了新聞的要素和新聞的結構,對今後學習新聞文體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六、佈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一則新聞,指出其六要素。

2、在報紙上找一則新聞,準備下節課在課堂內交流。

3、課外收集有關解放戰爭的資料。

4、完成同步作業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

要點:繼續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分析新聞特點。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明確戰爭主題。

一、檢查複習:請同學將課前準備的一則新聞在班內朗讀,其他同學分別指出新聞的要素和標題、導語、主體部分。

二、默讀課文,分析新聞特點

1、新聞的作用是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因此“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本文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新聞的真實性?

(人數、時間準確,敘事客觀真實)

2、劃出本文的電頭部分及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從中可以看出的新聞的什麼特點?

3、說說本文主要用了什麼表達方式?爲什麼?除此之外,本文還用了什麼表達方式?在文中劃出相關語句,並說說其在文中的作用。(本文議論了敵人毫無鬥志的原因,同時也指明瞭渡江戰役的背景。)

4、結合本則新聞的學習,請談談你對新聞的特點有哪些認識。

三、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我人民解放軍經歷了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進攻三個階段,進行了大大小小無數次的戰役,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下面我們繼續學習毛澤東的另一則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中原我軍佔領南陽》。

四、學生展示資料,瞭解戰爭背景。

五、字詞學習

鄂豫阻遏綏靖閿

六、分析討論:

1、理清新聞的六要素,整體把握文章;找出消息結構的五部分,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歸納:

消息的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人物:中原我人民解放軍。

地點:南陽。

消息的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