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學設計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學設計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學設計

一、教師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生字、生詞的掌握。

二、教師指導學生賞析課文,並討論下列文題: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歸納小說的主題。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小說通過對帕霍姆爲擁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敘述,評判了貪得無厭的人,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現象。文章先寫帕霍姆的貧窮狀況,又敘述她的貪得無厭的事情,最後對這種人進行了評判和嘲諷。

2、爲什麼我們對文章所敘述的人物的貪得無厭不感到厭煩?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文章兩次寫到帕霍姆買地,一次寫他用腳“圈地”,均是爲了表現主人公的貪婪,但我們不覺其煩。這是因爲作者總是採取不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對主人公的貪婪進行刻畫。

3、你有沒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後的結局?這樣的結局你認爲是不是最好的?爲什麼要特地點名“劉英尺’?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開放性題目,學生可以自由發揮。)結局出人意料,卻又合乎情理。因爲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結果超越了身體極限(人死了)。這樣的結局當然是最好的,因爲它把許多相反的東西,尖銳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讀者更多的思考。如果換成算計得恰好,即獲得了可能限度內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無損的喜劇結果,或者眼看無望,乾脆放棄,至多就損失一千盧布的結局,則寓意、主題就很欠缺。

4、討論小說的主題。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主要是批判和嘲諷貪得無厭,但也客觀表現了一個受人讚賞的個性。

5、開頭部分帕霍姆兩次買地的故事,有沒有必要寫?爲什麼?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有必要。因爲前兩次買地爲最後一次得到土地卻喪了命作鋪墊。帕霍姆過分的的貪心是逐步發展來的,也是前面過於順利造成的。第一次買地可說是爲了擺脫貧困,但進展順利造成了他後面慾望膨脹的基礎。第二次自稱是爲了不受窮,其實至少應是爲了日子越過越好,結果更爲順利,生活強了十倍,這就大大激發了他的慾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屬於他,他的貪慾大大膨脹了。這纔有後面買大批土地的決定和表現出的過分貪心。這樣的情節纔是故事不顯得生硬和突然。直接從巴什基爾人的買地遊戲說起,雖一樣可以揭示主題、寓意,但可能較爲離奇,教化味較重,而採用民間寓言故事或傳統小說的敘事風格,生活味較濃,且娓娓道來,似拉家常,效果當然好。

三、課文結構

開端:帕霍姆爲改善生活而欲買地

發展:兩次買地

高潮:帕霍姆用腳盡力丈量大片土地貪得無厭

結局:帕霍姆悲慘死去

尾聲:僅得埋葬之地

四、寫作特色

1、成功的運用了心理描寫,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2、內容環環相扣,結構層層遞進。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說課稿

教材分析

我所教學的課文是國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第五單元是以“精神家園”爲主題,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對人的本性的瞭解和認識,以及對人性的弱點的思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托爾斯泰,課外閱讀其作品。

2.從小說要素歸納小說情節;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探尋小說的主題。

3.欣賞作品處理情節詳略、結尾耐人尋味的特點。

(二)過程和方法

1.朗讀2.品讀3.討論點撥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多角度分析問題,關注社會。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能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主題。

2.難點是小說主題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賞小說的生花妙筆。

學情分析

教法設想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結合當前語文的教學理念,本文的教學可採用朗讀、品讀、討論點撥、質疑探究法、問題導引法、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性,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於法,複述爲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小說教學,讀尤爲重要。

對字詞的積累,我採用檢查預習的辦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指點解詞的方法。

在突破教學難點時,我採用了討論法。比如“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題”這一問題上,可以讓四人小組先討論,讓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爲全組同學的成果,爲學生創造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拓寬學生的思路。

另外,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了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比如看圖片、看動畫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融入情景之中。

學法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兩方面加以點撥和指導。

第一方面,在通讀基礎上,自主複述課後,讓學生劃出表現人物個性的重點詞句語句,組織學生交流,並適可而止加以點拔,只把獲得結論的方法途徑指導給學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從中悟出規律方法,以讓學生理解小說的人物形象。

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以達到進一步把握主題,從多角度理解主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