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體積和容積說課稿(精選4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篇《體積和容積說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體積和容積說課稿》相關的範文。

體積和容積說課稿(精選4篇)

篇一:體積和容積說課稿

體積和容積說課稿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有關體積和容積的說課稿,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的第一課時《體積與容積》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對以後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有着鋪墊的作用.

這節課,我主要採取實驗活動,來幫助孩子們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了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在深入地鑽研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我全面把握了教學內容,基於以上教學目標的制定,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並感知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教學資源

爲了讓學生在課上不斷體會感受,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因此,我和學生準備了豐富的課堂資源,引導學生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教學中要用到課件、量杯、紅薯、土豆、杯子、等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而小長方體、橡皮泥等是學生要準備的學具。

【教學程序】

本着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識過程。爲此,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做一個活動“比大小”,在這活動中有兩環節:

1.老師手中拿了兩個鉛筆盒,哪個大?哪個小?哪個裝的多,哪個裝的少?

2.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大,哪些物體小?

(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新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體有多有少”)

第二環節:實驗探索,獲取新知(由三個活動)

1、.提出問題

物體有大有小,老師手中的土豆和紅薯,請同學們猜測一下誰大誰小?

2、演示實驗

實驗時,在兩個有刻度的量杯中放入同樣多的水,第一次讓學生觀察水面在哪裏,瞭解兩杯水是一樣多的。然後,慢慢將兩個物體放入杯中,再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並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觀察後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兩個杯子的水面分別發生了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不一樣高,又說明了什麼“。讓學生在討論中逐步明白,物體放入水中佔了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大小不同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也不一樣。在體驗的基礎上,可以再舉一些實際例子,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隨後提示體積概念。

3,自己設計實驗

又提出”哪個杯子裝水多“的問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來解決。實驗方法是多樣的,如把兩個不同形狀的杯子裝滿水,然後將水倒入同樣大小的量杯中,再看哪個量杯中的水面比較高,其次是把其中一個杯子裝滿,往第二個杯子裏倒入,如果出現水溢出來的情況下,就說明第一個杯子的容積比較的,如果未溢出來的話,說明第一個杯子的容積比第二個杯子的容積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體的體積的大小,再揭示容積的概念。

(從模仿演示實驗到自己設計實驗和從體積的概念上升到容積概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密切聯繫生活經驗,舉出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實例,爲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作好過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第三環節:加大練習,鞏固新知

我設計了四個鞏固體積與容積的作業讓學生完成:

1、比較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設計目的是爲了給學生後面所學計算體積做基礎,通過這道題讓學生明白不僅可以數,而且還可以有策略的計算出誰的體積比較大!)

2、捏橡皮泥,(讓學生動手操作後發現同樣物體形狀無論怎麼變化,體積依然是不變的!)

3、比較三堆硬幣的體積(有兩個目的,(1)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同樣多的的硬幣體積不一定就想等,(2)擺放的方式不同體積不一定就不相等。)

4、1瓶飲料分別倒給小明和小紅? 這道題的設計是讓學生體會到如果每個杯子的大小不同,那麼3杯就可能等於2杯,這是爲後面體積單位的教學作鋪墊。)

第四環節: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這一環節讓學生檢測本節課是否真正做到了體積與容積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我的板書意圖是:儘量用簡單明瞭的文字來表達重點內容。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在通過研究教材,研讀教法,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順利的結束了。 回顧起來有如下幾點體會:

1、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理解體積、容積的概念。體積、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我認爲體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佔空間”、容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能容納”,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過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我通過實驗讓學生看到“水面升高了”來體驗“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比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學生體驗“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通過杯子和瓶子誰的容積比較大的實驗,讓學生體驗“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多有少”這樣將難以理解的“佔空間”“能容納”變得可觀察、可感受。通過這些具體的實驗活動,基本上達到了學生初步建立了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教學目標。

2、密切聯繫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教學中我不僅僅通過一個實驗來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而且聯繫實際,藉助生活經驗使學生對體積有初步的認識,在本課開始時,我就讓學生舉出許多在教室裏、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比較大、哪些物體所佔比較小的例子,感知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揭示概念,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3、在課堂知識結構的連貫性方面,從體積過度到容積的教學,考慮不夠成熟。整節課前鬆後緊,體積佔用的時間長,容積佔用的時間少,對內容安排不夠合理。

4、教學效果不是很良好,容積學生掌握不好。由於在前面備課的時候把體積容積的有關知識挖的過於深,導致我在昨天的試講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提出的問題學生不知該怎麼回答,前面做土豆紅薯的實驗時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後面很多的內容都沒有講完,所以經過修改我還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某些環節處理上本來是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結果爲了後面能完成本節課的內容,我就自己演示了實驗的過程,只是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麼而已,同時教學過程中還出現了語速過於快,過於着急,沒有做到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動手實驗,所以最後呈現在各位老師面前的這堂課還很不成熟,希望再坐的各位老師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提出您寶貴的建議。

篇二:體積和容積的說課稿

體積和容積的說課稿

“體積和容積”一課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中的起始課,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 教材分析

這節課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關於概念的教學。本節教材把兩個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節課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對比的方法理解辨別,領悟概念的內涵。但教材中割裂開的情境不利於學生探索兩者間的關係,教材中牽引性的問題不利於學生主動思考。爲了突出教材的設計目的,我改變了教材安排,只用一個情境主線,藉助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的認知錯覺和表述含混作爲教學起點,通過對問題的層層剖析達到理解概念,對比差異,把握內涵的目的。

二、 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已有長度、面積的相關知識,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並且,在掌握這些內容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教材把這兩個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課中,而且這兩個概念有着密切聯繫,學生掌握起來容易產生模糊的認識。

三 、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認爲這節課所要達成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在比較活動中,體驗、概括、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及關係,其中理解兩者的'關係是教學重點,理解兩個概念是教學難點。同時,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習慣,成爲本節課的過程與情感目標。

四、 教法和學法

學生的腦力勞動是教師腦力勞動的鏡子,教師透過這面鏡子,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的習得。

本課中,我利用學生的認知衝突創設情況,引領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反思深化所學內容,從而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同時,在活動中,學生通過發現、思考、實踐、反思、再實踐,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達到能夠自學的目的。

五、 教學環節設計

教材把兩個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節課中,就是要使學生在對兩個概念的不斷比較中,在對兩者關係的不斷深化中,充分理解兩個概念的內涵,達到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的目的。

正是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我設計了這個統領全課的問題,即“哪個盒子裏裝的米多?爲什麼?”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兩者間的關係並引領學生不斷反思,要準確判斷哪個盒子裏裝米多,不能僅關注它的表面,更應關注它的裏面,這還不夠,還要綜合的關注它的各方面,從而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綜合的眼光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這過程中,學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對兩個概念的理解。

理解體積概念要三個層次,理解容積概念要兩個層次。

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師藉助三個裝滿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與學生談話:“這三個盒子中,哪個盒子裝的大米多?爲什麼?”以往的教學實踐證明,多數學生的第一反應是盒子大裝米多,盒子小裝米少。通過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麼?”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對體積概念的關注,爲新知在學生原有經驗基礎上自然生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學生通過思考:“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這個問題,深入探索體積概念中“佔空間”這一難以理解的詞語的含義,如“石塊佔了水的空間”“書本佔了書包的空間”等,在這些生活實例中,學生體會到:“佔空間”不僅指物體佔據平面的位置,還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長、寬、高共同構成的三維空間,依此,突破了對抽象的數學名詞的理解,使難點得到細化。

一個概念的得出,不能僅憑一兩個現象,而需要從衆多的現象中發現共性的特徵,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概括,更紮實地掌握,更靈活地運用概念,學生彙報的大量實例和對實例的細緻比較使體積概念的得出變得水到渠成。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歸納推理的數學思想,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了探究問題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時語言提煉的教學難點。

至此,體積概念得以化解。

學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

本節課,教師以一個問題統領全課,意在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加大學生的思維深度,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在這一個環節中,通過“利用衝突引反思”和“彙報交流細分析”兩個層次理解容積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積概念後,兩者的關係就水落石出了。

我們的教學,不應該使學生成爲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養獨具慧眼,思考縝密的人。當學生再次思考到底哪個盒子裏裝的米多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和直觀演示,反思這個結論是錯的,爲什麼錯了?一定是錯的嗎?怎樣才能不錯?使學生明確,容積和體積有內外之別,有共指空間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況下,這個結論才成立,爲後續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進而突出了教學重點。

這節課,學生在一個統領問題的引導下,在自主學習的道路上,學會了用數學眼光審視生活中的現象,用數學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用數學方法解決身邊的問題,進而提高數學素養。

篇三:國小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容積和體積》

國小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容積和體積》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和體積單位等知識已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首先,給出容積和容積概念並說明計量容積一般就是用體積單位;然後,通過從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藥水瓶、飲料瓶上的容積單位L和ml,並介紹了它們的關係和它們與體積單位的區別與聯繫;最後,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感知L和ml這兩個容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將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利用例5計算小汽車油箱容積鞏固長方體容積的計算和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係。

二、 教學目標

立體圖形中體積與容積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實際,聯繫生活,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爲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因此針對教材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對具體實物的觀察中理解容積與體積;認識容積單位:升、毫升。

2.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等數學活動過程,感知容積單位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3.理解容積和體積的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教學重點:容積和體積概念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難點:理解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三、 教學思想與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打算從又下四步展開教學活動: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具體的實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如:在區分容積與體積時,選擇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進行比較,使學生通過感觀獲得對兩個概念的區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數學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學生認識事物 、探索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實際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通過操作,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容積以及感悟出容積的大小。

3、通過有層次地操作活動,爲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認識,獲得新知。讓學生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爲形象。

4、將所學容積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如:鞏固練習中的題目就有所體現。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新知識的構建是以已有的舊知識爲載體的。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複習體積、體積單位以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以及長方體體積的計算,能夠較好的爲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因此在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部分,第一、容積的概念,第二、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繫;第三、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第四、容積的實際應用。

第一部分內容是容積概念的教學。在這裏,我直接出示實物教具,長方體小木盒。通過實物介紹容積就是容器裏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隨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有容積?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避免機械的背誦概念。在此基礎上問學生:通過剛纔的舉例,發現了只有什麼樣的物體纔有容積?學生會很快說出:必須是空心的物體纔有容積。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直觀感知和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容積的意義。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繫。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竟猜小遊戲。拿出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體塑料盒和木頭盒(用紙蒙好)讓學生猜哪一個容積大,在學生的竟猜中揭曉迷底。感受容積與體積的不同之處是容積從裏面測量而體積是從外面測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體積相同。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竟猜小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始終在一個飽滿的精神狀態下來學習知識。從而輕鬆的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知識。

第三部分內容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因此,爲了更好地突破本課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認識容積單位,通過實物教具藥水瓶和飲料瓶,觀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兩個容積單位,讓學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麼意思?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會猜出是容積單位。教師緊接着問學生:你們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嗎?學生通過用針筒吸水並滴在手心活動感受1ml的大小。並把1ml水注入藥水瓶中,用它估計老師事先準備好的藥水瓶中水的容積。(10ml)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並以此爲憑藉進行估測。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活動二: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積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幾次是1升?通過倒水活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動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將1升水倒入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會發生什麼?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毫升與1立方厘米有什麼關係?有的學生說繼續驗證,有的學生會根據升與毫升、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這兩個單位間的關係。隨後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哪些容器上還標有L和ml的字樣。這樣有利於學生將新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先將1升水倒入正方體容器中,讓學生猜想會有什麼現象。接着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學生會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ml與1cm3 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時有的學生說繼續操作驗證;有的學生說不用,根據升與毫升的關係和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可以得到。體積與容積單位間的關係是通過學生猜想、操作驗證的方法得到的,這樣能夠使他們真正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再將1升水倒入紙杯中,能倒幾紙杯水?估計一下一個紙杯大約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環節是通過兩次倒水活動深刻地理解了升與毫升和它們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係。讓學生親身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時,教師指出:科學規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學生用不同的容積來說明1400毫升的多少。這樣有利於學生對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豐富數學體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篇四:國小五年級數學《容積和體積》說課稿

國小五年級數學《容積和體積》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和體積單位等知識已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首先,給出容積和容積概念並說明計量容積一般就是用體積單位;然後,通過從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藥水瓶、飲料瓶上的容積單位L和ml,並介紹了它們的關係和它們與體積單位的區別與聯繫;最後,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感知L和ml這兩個容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將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利用例5計算小汽車油箱容積鞏固長方體容積的計算和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係。

二、 教學目標

立體圖形中體積與容積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實際,聯繫生活,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爲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因此針對教材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對具體實物的觀察中理解容積與體積;認識容積單位:升、毫升。

2.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等數學活動過程,感知容積單位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3.理解容積和體積的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教學重點:容積和體積概念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難點:理解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三、 教學思想與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打算從又下四步展開教學活動: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具體的實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如:在區分容積與體積時,選擇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進行比較,使學生通過感觀獲得對兩個概念的區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數學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學生認識事物 、探索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實際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通過操作,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容積以及感悟出容積的大小。

3、通過有層次地操作活動,爲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認識,獲得新知。讓學生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爲形象。

4、將所學容積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如:鞏固練習中的題目就有所體現。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新知識的構建是以已有的舊知識爲載體的。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複習體積、體積單位以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以及長方體體積的計算,能夠較好的爲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爲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部分,第一、容積的概念,第二、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繫;第三、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第四、容積的實際應用。

第一部分內容是容積概念的教學。在這裏,我直接出示實物教具,長方體小木盒。通過實物介紹容積就是容器裏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隨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有容積?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避免機械的背誦概念。在此基礎上問學生:通過剛纔的舉例,發現了只有什麼樣的物體纔有容積?學生會很快說出:必須是空心的物體纔有容積。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直觀感知和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容積的意義。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繫。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竟猜小遊戲。拿出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體塑料盒和木頭盒(用紙蒙好)讓學生猜哪一個容積大,在學生的竟猜中揭曉迷底。感受容積與體積的不同之處是容積從裏面測量而體積是從外面測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體積相同。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竟猜小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始終在一個飽滿的精神狀態下來學習知識。從而輕鬆的`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知識。

第三部分內容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因此,爲了更好地突破本課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認識容積單位,通過實物教具藥水瓶和飲料瓶,觀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兩個容積單位,讓學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麼意思?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會猜出是容積單位。教師緊接着問學生:你們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嗎?學生通過用針筒吸水並滴在手心活動感受1ml的大小。並把1ml水注入藥水瓶中,用它估計老師事先準備好的藥水瓶中水的容積。(10ml)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並以此爲憑藉進行估測。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活動二: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積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幾次是1升?通過倒水活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動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將1升水倒入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會發生什麼?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毫升與1立方厘米有什麼關係?有的學生說繼續驗證,有的學生會根據升與毫升、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這兩個單位間的關係。隨後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哪些容器上還標有L和ml的字樣。這樣有利於學生將新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先將1升水倒入正方體容器中,讓學生猜想會有什麼現象。接着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學生會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ml與1cm3 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時有的學生說繼續操作驗證;有的學生說不用,根據升與毫升的關係和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可以得到。體積與容積單位間的關係是通過學生猜想、操作驗證的方法得到的,這樣能夠使他們真正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再將1升水倒入紙杯中,能倒幾紙杯水?估計一下一個紙杯大約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環節是通過兩次倒水活動深刻地理解了升與毫升和它們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係。讓學生親身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時,教師指出:科學規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學生用不同的容積來說明1400毫升的多少。這樣有利於學生對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豐富數學體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國小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爲主,通過此活動,充分讓學生猜想、驗證、感悟、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容積單位間的關係。而且更能深刻地感悟到1L和1ML的實際大小。增強估算的能力。培養學生節約自然資源的好習慣。

第四部分是例題的教學,由學生獨立完成,師適時點撥怎樣把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出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指導。最後集體訂正,使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加以運用。進一步理解容積和體積的關係。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三) 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實現“三清”中的“堂堂清”。在此設計四組練習,第一組題單位間的換算,屬容易題。主要目的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察。第二組題感知題,使學生加深對L和mL兩個單位關係的進一步感悟和理解。第三組計算題。難點是將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對新知識加以運用,屬中檔題。第四組練習即例6,目的是讓學生總結出測量不規則物體容積的方法。屬於較難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都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反思,提煉昇華

回顧課堂知識,最後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穫、談體會,總結拓展昇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加強思想教育。《九章算術》是我國數學屆的瑰寶,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後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的。唐宋兩代都由國家明令規定爲教科書。1084年由當時的北宋朝廷進行刊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可以說,《九章算術》是中國爲數學發展做出的又一傑出貢獻。希望同學們有機會也看一下這本書。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慾望和學習的興趣。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