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四年級《積的變化規律》的優秀說課稿

第1篇:四年級《積的變化規律》的優秀說課稿

四年級《積的變化規律》的優秀說課稿

關於四年級《積的變化規律》的優秀說課稿範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四年級《積的變化規律》的優秀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說教材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爲學生今後學習小數乘法等知識鋪平了道路,在本節課中,學生要學習積的變化規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於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經驗,能夠將新知識轉化爲已有的知識,但是他們的抽象思維還很弱,在理解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過程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分析,我將理解積的變化規律確定爲本節課的重點,將理解其探究過程確定爲本節課的`難點。並且擬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能理解並掌握積的變化規律,能正確表述積的變化規律,並能正確運用。

2、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過程,學會觀察、猜想、驗證、概括的方法,感受變與不變的思想,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學生獻愛心的好品質。

二、說教學設想

爲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在實施教學時,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兩個注重:

1、注重探究過程的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從朦朧到清晰的過程,這過程需要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概括等數學活動,從而理解積的變化規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注重變與不變思想的滲透:通過將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來探索積的、變化規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爲了響應學校“節省零花錢,牽手好朋友”的號召,我們班與希望國小四(1)班開展“手拉手,獻愛心”活動,請你計算一下,一盒水彩筆6元,如果買2盒要花多少元?買20盒,買200盒呢?請同學們拿出草稿紙列式計算一下,學生會列出算式:6×2=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設計意圖:通過創設“買文具”的具體情境,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爲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提供素材,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索,理解規律

第一層次:感知規律。觀察這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先獨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後四人一小組相互討論,之後教師巡視,全班反饋。我會引導學生從上往下進行觀察,學生會發現從①式到②式,從②式到③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10,積也乘10;學生也會發現從①式到③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100,積也乘100。那如果從下往上觀察,你又發現了什麼?學生會發現從式③到②式,從②式到①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10,積也除以10;學生也會發現從③式到①式,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100,積也除以100。那誰能用一句簡潔的話來說一說你發現的規律,先獨立說一說,再同桌之間相互說,從而由學生說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第二層次:提出猜想。同學們發現的規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們需要再舉一些例子來驗證一下,看看會不會出現相同的情況,如果有一個例子出現不同的情況,我們就不能把發現當成規律。

第三層次:驗證規律。請每個同學寫出3個算式,同桌相互檢查,並交流因數和積是怎樣變化的?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在別人的算式後面接着寫一些。學生會寫出7×12=84、7×6=42、7×3=21;或者6×150=900、6×30=180、6×6=36等等。

第四層次:歸納結論。同學們,黑板上這麼多算式,現在你能完整地說一說這個變化規律?先獨立地說一說,再同桌兩人相互說,最後我會指名學生說,從而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這裏除以的數可以爲0嗎?不能爲0,因爲0不能作除數。

第五層次:拓展延伸。剛剛大家已經知道了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那麼如果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加(或減)幾,積是不是也加(或減)幾呢?學生會發現這是不成立的,例如7×(12+1)≠(84+1)。

第六層次:解釋應用。我會出示一個神奇缺八數。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

通過這個神奇缺八數的應用來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神奇奧祕。

有效地數學學習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在本環節中,通過讓學生觀察、猜想、驗證、概括等數學活動,從而豐富了學生的體會,加深學生對積的變化規律的理解,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學以致用,分層練習

我會將做一做作爲基礎練,以鞏固新知識,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積的變化規律。

我會將“一所國小擴建校園,準備將長方形操場的寬度從8變成24米,長不變,擴建前的面積是560平方米,問擴建後的操場面積是多少?”作爲綜合練,通過這道題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我會將這道題作爲拓展練,通過計算這幾道題目,讓學生髮現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相同的數,他們的積是不變的,從而進行拓展,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四)課堂回眸,內化提升

第四環節:課堂回眸,內化提升。此時,我會請學生來說說這節課你學習到了什麼,你有什麼需要提醒其他同學注意的嗎?從而結束本節課的課題。

第2篇:四年級《積的變化規律》的優秀說課稿

這是一個互助平臺,爲您提供大量四年級《積的變化規律》的優秀說課稿範文,送一篇給你。

《積的變化規律》的導學構想

儀隴縣金城國小

胡瑩

一、說教材

1、知識的聯繫與地位。

《積的變化規律》是國小新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三位數乘兩數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積的一些變化規律。掌握這些規律,爲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乘法運算以及爲以後自主探究理解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奠定基礎。教材中的例3,以兩組乘法算式爲載體,引導學生重點探究,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發生變化時,積的變化規律。教材例題設計分爲三個層次:研究問題(教材以兩組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乘法算式,在觀察、計算、對比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歸納規律(結合探究交流,嘗試用簡潔的語言總結積的變化規律。)驗證規律(舉例驗證積的變化規律的普適性。)基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從數學的角度出發,對教材教學內容做了靈活的改動,從而更適合本班學生的特點,更能體現因材施教。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並掌握“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並能將其規律恰當地運用到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之中。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積的變化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信心。

3、教學重難點。

爲了能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本次教學的重點應是探究和掌握積的變化規律。難點應是在探究和掌握積的變化規律的同時,能體驗更多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發展數學思考。關鍵是學生能正確運用積的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也是嘗試教學法倡導的。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本節課,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數學情境中,用觀察、計算、比較去嘗試發現積的變化規律。教學中,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中主要運用了嘗試教學法,練習法,探究研討法,自學輔導法等。

學法:“教法爲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縮影”。本節課,通過運用觀察、比較、嘗試、發現等一系列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概括出積的變化規律,在理解、掌握規律的基礎上,並能正確合理地運用規律,從而獲得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

三、說教學流程

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六環節。

1、情境設疑。

(1)、口算搶答。[設計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學習新知識鋪路搭橋,掃清後續學習的知識障礙。

(2)、思維設疑。根據12345679×9=111111111,你能直接寫出算式12345679×27=的積嗎?[設計理念]:突出新知識的生長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引出課題,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自主探疑。

(1)、提出問題。仔細觀察下面兩組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設計理念]:爲學生嘗試自主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提供問題載體。 (2)、自主討論

(一)。學生通過導學案,觀察“6×2=12,6×20=120,6×200=1200”這組算式,思考這3個算式的因數和積,什麼不變?什麼變了?是怎樣變的?然後小組討論交流,探究出“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

10、100......,積也乘

10、100......”的變化規律。再根據算式4×25=100,直接寫出其他算式的得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歸納出“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乘幾”這一積的變化規律。 [設計理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思考、探索、交流等一系列活動,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3)、自主討論

(二)。在探究出第一組算式積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演示,觀察、分析、比較算式“80×4=320,40×4=160,20×4=80”因數和積的變化情況,自主交流討論出“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這一積的變化規律。

[設計理念]:在學生熟悉學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的變化規律,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深化練習。

(1)、做一做。根據第一小題的積,寫出其餘題目的得數。 (2)、判一判。(對的打“√”,錯的打“×”。) (3)、想一想。根據要求填空。

[設計理念]在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練習中,通過引導學生做一做、判一判、想一想,促使學生對積的變化規律的應用中,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4)、試一試。根據12345679×9=111111111,你能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積嗎?[設計理念]注重首尾相顧,前後呼應,有因有果,渾然一體,體現課堂的完整性。

4、總結延伸

(1)、總結回顧。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拓展延伸。積還有其他的變化規律嗎?課後思考以下3個問題:

① 兩個相乘,當兩個因數同時乘幾,積會怎樣變化? ② 兩個相乘,當兩個因數同時除以幾,積又會怎樣變化? ③ 兩個相乘,當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又會怎樣變化?[設計理念]在回顧中總結全課,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能力。通過課後對3個問題的思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使積的變化規律的內涵得到進一步延伸。

5、生活拾貝。[設計理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更要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來創造生活中的美。

6、板書設計。[設計理念]力求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記憶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四、全課設計思路

縱觀全課,我爲學生營造了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以學生活動爲主體,採用“六環節”教學模式,藉助嘗試教學法,先練後講,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看、想、說等活動過程,總結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這種教學設計,豐富了學生的經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教學的主人,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