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外出考察學習校園文化建設心得反思

多看纔有比較,比較纔有反思,反思纔有收穫。在暖暖春日中,2018年4月20日,我校所有教師在陳校長的帶領下,來到了桐廬縣,走進畢浦國小和桐君國小,讓我們走出去開拓眼界,並身臨其境的感受不同學校的文化氛圍。

外出考察學習校園文化建設心得反思

一、畢浦國小--安如磐“石”

1. 少年如“石”

一下車,走近校門,一塊巨大的石頭坐落在校門口。一位繫着紅領巾,略顯侷促的少年站在石頭前,見我們圍上前,努力克服自己的緊張情緒,沉穩地爲我們介紹畢浦國小的“石”文化。古銅色的膚色映襯他質樸的氣質,正如身後的磐石一般。

沿着校門走進,一路都有少先隊員在富有學校特色的版塊站定,用洪亮的聲音爲所有老師講解自己學校的榮譽、豐富多彩的隊活動、校園環境特色建設、圖書室等。他們有着不同的臉龐,不同的狀態,但卻在努力地用嘴清晰的解說,向我們展示自己學校的魅力。每一位老師都不禁爲這些少年鼓掌,每一位老師的心中都禁不住給這些少年一個大大的贊。

2. 石室載“石”

畢浦國小的校園環境,正是圍繞着“石”展開,與現代化結合,又不乏藝術性。

花圃的圍欄由多個汽車輪胎構成,粉刷了顏色後,不僅美觀,而且在輪胎中還能繼續種植花草,另有一個由輪胎構成的“鬧鐘”,也頗爲有趣。

走下臺階,一大片的石壁上,是同學們的手繪,大片的設計,是他們與這片石頭之間的藝術碰撞。

畢浦國小最具特色之處,就是滿屋子的“石頭”了,這些石頭有大有小,形狀不一,有的被拼成了石頭版畫,有的被製成了石頭項鍊,絕大多數被賦予各種圖案,靜靜地躺在展示臺上。從畫風上來看,這些石頭畫,有稚拙的,也有畫技十分精湛的,顯然包含了畢浦國小的各個年段,覆蓋的學生層面非常廣泛。

這間石屋,承載着畢浦國小所有年齡層學生的藝術之魂,能夠緊緊圍繞着學校的“石”文化,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藝術作品。廉價的,隨處可見的石頭,在這一刻,彷彿被這些可愛的孩子賦予了新的生命,原本灰不溜秋、不起眼的石頭,在製作成作品之後,讓人忍不住多看一會兒。

3. “石”能載人

石頭經歷了挑選、洗淨、繪圖、上色等過程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貌。畢浦國小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學會沉澱自己,爲自己繪上豐富的色彩。

正如徐偉老師的講話一般,畢浦國小的理念就是“以德爲首,以生爲本——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新好學校”。

二、桐君國小--君子之風

1. “桐君”文化

在美麗的富春江畔,有一座桐君山,相傳,黃帝時有老者結廬煉丹於此,懸壺濟世,分文不收。鄉人感念,問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爲名,鄉人遂稱之爲“桐君老人”。後世尊其爲“中藥鼻祖”,稱之爲藥祖聖地。山也以“桐君”名,縣則稱“桐廬縣”。桐君國小位於桐廬縣桐君街道浮橋埠,此地因“桐君”得名,所以桐君國小的校園文化,也與“桐君”相關。

校舍雖然充滿現代化的氣息,但還是能從一路走來的牆面上,看到“桐君像”桐君採藥,中藥知識,桐君的相關古詩等。

2. 摺紙文化

桐廬是著名的剪紙藝術之鄉,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整理保存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在學生中間推廣,這是桐廬縣開展特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桐君國小能結合地域經濟特色,在校內開展特色教育,是開展特色教育的又一方式。特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桐廬這塊被富春江水滋潤的土地上,必將涌現出更多各具特色的學校,教育品牌的效應也將更加明顯。

三、反思

這次外出考察學習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加深了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解。就像一個人一樣,他有外在得體的衣着打扮加上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才能彰顯他的品味,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就是校園精神的內涵與內涵所呈現的模式進行完美的結合。這種文化是一種氣質,是你從校園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師生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就能感受得到的。所以我要說,我們學校要打造鮮明的校園文化,就需要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學生共同努力,將“果園特色”轉變得更有意義,用別具匠心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每一個來我校的人受到鼓舞,受到感召,這纔是我們要打造的文化。